抗日战争时期鬼子的“掷弹筒”:不能被忽视的致命武器
二战期间日本的掷弹筒
二战期间日本的掷弹筒小日本的掷弹筒,可是当年让美国人唯一称赞的武器。
这种武器在50米到500米的距离内,可以称王。
当时,在这个距离中,没有比它的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小日军装备最多的掷弹筒,就是89式掷弹筒。
它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手炮”,因为掷弹筒体积不大,发射筒长短,和人的前臂差不多。
掷弹筒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但是要比迫击炮轻便。
这种武器其实就是填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而且,它也是日军独有的步兵武器。
日本在实战中发现,在50米以内,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力最强。
而500米以上,就要靠火炮的力量。
但是,50米和500米之内,却是一个缺乏有效杀伤力的空白区域。
于是,日本在1929年研制出了新型掷弹筒,这一年是日本皇记2589年,因此也被称为89式掷弹筒。
89式掷弹筒的前身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也就是1921年。
这种掷弹筒稍微短一点,射程也比较短,属于一代品,因此配备不多。
掷弹筒的射角大,弹道弯曲,可以杀伤躲在工事或隐蔽物后面的目标。
同时,它体积小,发射桶的长度也就二、三十公分,总长度61公分,重量还不到5公斤,十分便于单兵携带。
八九式掷弹筒配合自带榴弹,射程最高能达到670米,如果使用91式手榴弹,射程可以达到1200米,相当于一个小型迫击炮的威力。
掷弹筒的发射姿势有跪式和卧式两种,使用时,需要将掷弹筒的底座顶在地面上。
掷弹筒的发射频率也不低,虽然是手动发射,如果单兵发射,一分钟可以发射20把,如果双人协作,一分钟可以发射40发。
根据日本步兵编制,一个掷弹筒班,配备制弹筒3具,步枪9把。
一个步兵中队,配置掷弹筒9具,一个步兵连队,配置掷弹筒81具。
在一个连队中,掷弹筒的配置数量,和轻机枪的配置数量相同。
由此可见,日本对制弹筒的重视程度。
掷弹筒没有支架和瞄准器具,射击全凭射手的经验,射程的远近,需要靠调整角度来完成。
根据日本掷弹筒使用教程显示,在使用掷弹筒进行近距离射击时,需要将发射管的深度向上调。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重掷弹筒
美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掷弹筒是“日本陆军惟一值得评价的兵器”。
在笔者的卧房中放列着已锈蚀成废铁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和与之配用的只剩外壳的九一式手榴弹。
有朋友问我,把这种遗弃在昔日战场上的“废铁”放在卧室里,你能睡得着觉吗?我说,正因为有这“废铁”,作为预备役军官的我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它让我警醒,它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具。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步兵装备有两种掷弹筒。
一种是十年式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508mm,质量2.5kg,最大射程600m;另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610mm,质量4.7kg,使用八九式榴弹最大射程达670m,使用九一式手榴弹最大射程则可达1200m。
翻阅日军当年的步兵编制资料可知, 1933~1937年日军步兵小队的编制中,有轻机枪分队3个,掷弹筒分队1个。
其后又增加了1个掷弹筒分队。
1940年日军修改《步兵操典》,步兵轻机枪分队装备轻机枪1挺,步枪11支;掷弹筒分队装备掷弹筒3具,步枪9支。
从日军步兵联队(团)的编制看,每个步兵中队重掷弹筒有9具,全联队共计81具,与联队轻机枪装备数量相同。
这也反映出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
侵华日军的八九式50mm重掷弹筒侵华日军的九一式手榴弹掷弹筒是日军所独有的步兵面杀伤的轻型兵器,用以补充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
八九式重掷弹筒于1929年列装日军,其结构十分简单,一节底部封闭的圆形发射筒,连接一段用于射手持握的钢管和底座(见下图)。
八九式重掷弹筒发射小型的八九式榴弹和八九式发烟弹以及九一式手榴弹,类似微型的迫击炮。
其便于携行,特别适用于山地作战。
掷弹筒发射的姿势分跪姿和卧姿两种。
战斗中发射的速度单兵每分钟为20发,2人操作,每分钟可发射40发。
这种掷弹筒无支架和瞄准具,射击全凭士兵的经验,射距远近靠角度的修正。
如近距离射击,日军教材称为“下方分角”,射角45°时射程为60m,射角60°时射程为45m,射角90°时射程为30m。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
最后的疯狂——二战日军自杀兵器大全樱花特攻机采用轰炸机(1式陆攻)挂载,在进入射程后进行投放。
是火箭动力的有人操控…导弹‟。
然而很多轰炸机载机在没进入投放距离前就被击落。
在美舰密集的拦截下,特攻机也鲜有战果。
整个战争中只炸掉一艘美驱逐舰。
是丧心病狂,得不偿失的武器发展计划在冲绳发现的“震洋”一型艇EMB是“爆炸摩托艇”的英文缩写,堪称是日本“海上轻骑敢死队”。
在EMB中,最著名的当属日本在二战期间制造的“震洋”特攻摩托艇。
和“回天”人操鱼雷相比较,“震洋”特攻摩托艇算得上是廉价的特攻兵器,因为它只要在摩托艇上装上烈性炸药即可。
虽然廉价,但“震洋”艇的艇员训练同样是相当严格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回天”搭载员的训练。
让我们看一看“震洋”到底能不能“威震太平洋”。
黑岛的“必死必杀战术”在“震洋”和“回天”特攻兵器的研制上,起重大作用的人物,不能不提到日本海军的黑岛龟人少将。
黑岛龟人是日本海军山本联合舰队的重要高参,称为山本五十六的左右手。
他参与制定奇袭珍珠港、进攻比基尼岛、进攻马来的作战计划,取得了成功。
他也亲历了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失败,有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作战经验。
山本五十六座机被击落的那一次,黑岛龟人刚好因严重的痢疾而未能随同,幸免一死。
经历风风雨雨的黑岛,比任何人都清楚当时(1943年后)日本海军的严重处境:作战舰艇损失惨重,作战物资极度匮乏,高素质的海军官兵和飞行员已感不足……,这一切引起了黑岛龟人长时间的思考。
1943年7月,黑岛龟人被调任军令部二部部长,当时的军衔为大佐(相当于上校),后晋升为少将。
军令部二部是主管军事装备研制、试验、采购、列装的重要部门,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的装备部。
黑岛就任以后,更积极思考“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战果的兵器”。
在8月11日召开的“战备考察会议”上,有永野军令部部长、伊藤次长等军方要员参加。
会上,黑岛正式提出了“必死必杀战法”,认为“即使是开个摩托艇,也要去击沉美国的战舰”。
打击日寇的主战兵器
打击日寇的主战兵器作者:来源:《兵器》2015年第09期1941年11月11日,日本侵略军对设在山西省黎城县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发起全线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负责防守黄崖洞的我军指战员沉着冷静,凭借地势和巧妙的布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午12点,日军再次向天险瓮圪廊发起集群冲击时,从瓮圪廊陡崖上飞出120多枚长尾巴的飞雷,崖下的日军被炸得丢盔弃甲,丢下20多具尸体退了下去。
事后,有日军老兵回忆,黄崖洞的长尾巴飞雷与一般的木柄手榴弹不同,飞得远,落进人群后立刻就炸,哀叹八路又有了新式武器。
其实,这种让日军印象深刻的长尾巴飞雷,并不是什么新式武器,而是从工农红军时期就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麻尾手榴弹。
边区造的木柄手榴弹手榴弹,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和根据地民兵最主要的杀敌武器之一。
根据地军民主要使用的是自行制造的木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的原型,是巩式小型木柄手榴弹。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便接触到了德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卵形手榴弹和木柄手榴弹。
一部分中国兵工厂开始根据德制17式手榴弹仿制使用缓燃拉发引信的木柄手榴弹。
到20年代末,中国各大兵工厂几乎都开始制造木柄手榴弹,但各厂产品设计却大不相同,宁式和济式是将卵形手榴弹装上木柄,巩式、晋式手榴弹则以德国的24式木柄手榴弹为原型仿制而来。
然而,德制24式手榴弹并不适合中国军队,其长达356毫米,全重近600克,对亚洲人而言显得太长太重,携带和使用均不方便。
为此,1939年,国民政府兵工署专门设计了一款小型木柄手榴弹,将全长减为245毫米,弹径等也大幅度减小,装药量从170克降为50克。
不过不再混合硝酸钾,而全部改为压实的TNT炸药。
这样一来,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大幅提升,破坏力却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据后来在八路军军工部担任过手榴弹技师的石成玉回忆,他1937年在河北邢台的七里河里捞出了不少国民党溃兵丢弃的木柄手榴弹。
通过自行拆解,详细了解巩造手榴弹的结构。
二战日军主要地面武器装备4
⼆战⽇军主要地⾯武器装备4⼆战⽇军主要地⾯武器装备(四)标签:⼿榴弹纵⽕资料榴弹坦克2006-12-19 22:23九⼋式⼄型⼿榴弹此型⼿榴弹是98甲型的变型,是⼀种薄壳攻击⼿榴弹,步兵投掷后不必卧倒,可以边投掷边冲锋,有资料说是采⽤延迟-碰炸联合引信98式⼄型⼿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38-1945全长:207.4 mm直径:45.0 mm全弹重量:530.0 g装药量:TNT炸药30.0 g延迟时间:4秒+碰炸威⼒半径:3 m投射⽅式:⼿掷九⼋式⽩磷纵⽕⼿榴弹步兵⼿掷专⽤纵⽕⼿榴弹,纵⽕剂为⽩磷,采⽤惯性/ 延迟发⽕引信九九式⼿榴弹此型⼿榴弹主要⽤于枪上掷弹器发射,重量较轻,⽆论⼿掷还是⽤枪上掷弹器发射,射程都⽐97式⼿榴弹远99式⼿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39-1945全长:—直径:—全弹重量:300.0 g装药量:混合炸药58.0 g延迟时间:3.5-4.5 秒密集杀伤威⼒半径:6⽶投射⽅式:⼿掷,枪上掷弹器发射九九式混合燃料纵⽕瓶就会起⽕,这种燃烧瓶在偌门坎战⽃中开始⼤量使⽤,⼀直使⽤到⼆战结束,曾摧毁过极多装甲⽬标。
这种燃烧瓶没有正规制式名称,由于是在1939年偌门坎战场上开始⼤规模使⽤,所以有个⾮正式称呼为99式燃烧瓶九九式磁性反战车⼿榴弹上⾯有4块强⼒磁铁,能吸附在坦克上,这种反战车爆弹除了⼿掷外,还可以多个爆雷吸附在⼀起埋设,充当反坦克地雷,此外⽇军⼠兵也经常⽤长杆⼦挑着这种爆雷去炸战车履带,更有惊⼈战术,派遣受过特殊训练的⼠兵,钻⼊前进中的对⽅坦克底部,将此爆雷贴在敌⼈坦克车底部,可以炸毁⼆战时期任何型号的坦克99式磁性反战车⼿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39-1945厚度:38.0 mm直径:120.0 mm全弹重量:1250.0 g装药量:TNT炸药680.0 g延迟时间:4秒穿甲威⼒:1发击穿20 mm ⾼强度合⾦装甲板,2发重叠击穿30 mm ⾼强度合⾦装甲板投射⽅式:⼿掷,埋设,步兵近战贴放⼀式氰酸⼿榴弹⾼度威胁型武器,携带时有专门的保护套,碰碎,毒性很⼤,⼈员在杀害范围中⼼如⽆特别防护只要暴露2秒时间就会中毒,⽴即就失去意识,5分钟内就会彻底死亡,但⽆持续毒性,⼀般染毒地点10分钟以后毒云就散去,这种⼿雷对⼯事内的敌军威胁极⼤,此外⽇军捕获坦克时也会使⽤这种⼿雷,这种⼿雷中装的氰酸毒剂普通的过滤式防毒⾯具⽆法防护,不过这种毒⼿雷对使⽤者也有很⼤危险,万⼀携带时意外碰碎,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使⽤或携带这种⼿雷的⽇军⼠兵,必需经过严格培训1式氰酸⼿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弹体全长:100. mm弹体直径:89.0 mm弹体重量:550.0 g氰酸液量:270.0 g稳定剂量:9.0 g威⼒半径:5 m投射⽅式:⼿掷⼀式发烟⼿榴弹步兵⼿掷专⽤烟雾弹,有纵⽕效果,发烟剂为⽩磷1式发烟⼿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弹体全长:84.0 mm弹体直径:66.0 mm发烟剂量:187.0 g起爆药量:1.0 g⽆风烟雾覆盖半径:—投射⽅式:⼿掷特制纵⽕⼿榴弹这种⼿榴弹资料不详三式反战车⼿榴弹这是种聚能破甲反坦克⼿榴弹,靠尾部的细绳保持飞⾏中稳定,确保头部先接触⽬标,采⽤瞬发碰炸引信,步兵投掷时⽤⼿抓住弹尾细绳甩投,不过这个反坦克⼿榴弹并不合适在狭窄空间中使⽤,通常⽇军只在野外设伏或冲出阵地进⾏反击时才使⽤这种反坦克破甲⼿榴弹3式反战车⼿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3-1945弹体长度:173.0 mm最⼤直径:100.0 mm全弹重量:1270.0 g装药量:混合炸药690.0 g引信:碰炸穿甲威⼒:>70 mm 装甲板投射⽅式:⼿掷四式陶制⼿榴弹战争末期,因原料紧张⽽⽣产的应急国民⼿榴弹,数量巨⼤,在硫磺岛战役与冲绳战役中⼤量使⽤,主要装备民团与由岛民仓促组成的现地征召部队4式陶制⼿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4-1945全长:—直径:—全弹重量:—装药量:—延迟时间:4秒威⼒半径:—投射⽅式:⼿掷地雷篇这种地雷采⽤的是⽔雷⽤电解液管引信,可以埋设在陆地或浅⽔,破坏敌⼈的登陆舰艇或坦克,爆炸威⼒⾮常⼤,⾜够将重型坦克炸翻九三式反战车地雷这种地雷主要⽤于炸坦克,⽇军步兵也经常把这种地雷绑在长杆上,⽤于攻击敌⼈坦克的履带或车底爆破器材九⼋式爆破筒⽇军这种爆破筒⼴泛⽤于战争时期,可以⽤98式50mm⼝径⼯兵迫击炮发射,也可以⼏根捆在⼀起⽤步兵曲射炮或迫击炮发射,另外这种爆破筒还可以⼏根连接成1根,主要⽤途是破坏障碍物,爆破敌⼈⼯事与坦克,筒内装混合炸药,成分为36%的TNT与64%的⿊索⾦,使⽤拉⽕摩擦延迟引信,延迟时间6-7秒四式反战车⾁搏爆雷这是种对战车⾁搏爆雷,为聚能破甲弹,装在长棍⼦上由⼠兵携带冲锋,破甲弹头部有控制炸⾼⽤的钢筋头,装瞬发惯性引信,当坦克被刺中后,战⽃部⽴即起爆,不过通常使⽤时并不需要⼠兵⼿持这种刺雷直接刺杀坦克同归于尽,⽽是冲到⼀定距离将其扔出去,同时⽴即卧倒。
八路军制造的世界第一支榴弹发射器考证
八路军制造的世界第一支榴弹发射器考证作者:张琇杰来源:《时代报告》2018年第11期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展出了一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有民兵使用的地雷、八路军胶东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缴获的日军武器等。
其中在缴获的日军武器当中,有一件非枪非炮的独特兵器。
这件武器在博物馆出库单上只写的是缴获日军武器,没有具体名称,何人何时何地缴获的均不知晓。
该兵器貌似轻机枪,带两脚架,口径较大(在30~40mm左右),身管偏短,有肩托,身管和肩托左侧设有背带环,可肩背携行。
若说是枪支,它的口径远超20mm,无供弹装置,无抛壳装置,无扳机,右侧有拉柄,不知其如何装弹及发射。
若说它是炮,可它的外形结构整体像轻机枪,有准星、缺口类瞄具,但不知它怎样操作。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榴弹发射器,也可称为榴弹枪。
因为没有对这支武器的详细记载,此外二战时期欧美军队和苏军也没有这类武器,为此,笔者对抗日战争期间相关兵器进行了大量查考,重点是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以及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的类似装备。
日军的掷弹筒。
历史上,研制列装掷弹筒的仅有日军,中国军队属于研仿。
日军使用过多种掷弹筒,大规模列装的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
八九式掷弹筒口径50ram,全长413mm,筒身长260mm,全质量2.7kg,有效射程500m,最大射程700m。
日军还列装了装在枪口上方的百式掷弹筒,投入战场。
日军掷弹筒性能较好,加工精细。
国民党的掷弹筒。
为对付日军掷弹筒,1938年底,国民党军队研究试制出新式掷弹筒,定为名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二七式掷弹筒)。
它采用滑膛身管,按钮式击发装置,射速10发/分。
但相比于日军的掷弹筒,该掷弹筒性能一般,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八路军装备的掷弹筒。
抗日战争中,日军掷弹筒造成八路军严重伤亡。
为反击日军,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门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掷弹筒,称为五零小炮。
其采用滑膛结构,发射筒长度增加到400mm,筒壁相应加厚,射程达到500m。
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
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作者:三土,等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7期【上期回顾】二战期间,侵华日军步兵分队大量装备八九式50mm 重型掷弹筒、十年式掷弹筒和十一年式70mm 掷弹筒。
这种武器被中国军民称为“手炮”或“捣炮”,配用的掷弹筒弹被称为“小炮弹”或“掷弹”。
本文上篇介绍了八九式掷弹筒主用弹独特的弹体与引信设计,以及其包装方式、弹体标记,下篇精彩内容继续——动作原理详解由于结构原理比较独特,八九式杀伤榴弹的发射和动作方式与一般的迫击炮弹不同,必须从弹体本身和引信动作两个方面来具体详解。
弹体动作八九式杀伤榴弹在发射前将引信安装到弹体上,拔掉引信上的保险销,将整个榴弹从掷弹筒口部装入发射筒内,弹体由于重力作用下滑,其底部抵住发射筒中心的调节杆顶端。
此时,射手用左手握住发射筒,然后用右手拉动击发杆,击发杆带动击针压缩击针簧,最后释放击针。
击针撞击底火点燃底火座内的传火药,进而点燃药囊内的发射药,发射药在药囊盒内燃烧。
当压力到达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会冲破药囊盒与发射药室之间的孔,并向两个方向运动:一部分燃气冲破发射药室上的8个排气孔,并作用到发射药室外部的弹带上,使弹带发生径向均匀膨胀并嵌进膛线;另一部分燃气从底部的8个排气孔进入发射筒内,形成低压室,以较低的压力推动榴弹旋转,并飞出发射筒。
通过调节杆伸入发射筒的尺寸,可以控制榴弹底部与发射筒之间的空间大小,进而改变发射时的压力,以此来调节射程远近。
即调节杆伸入发射筒内越多,榴弹底部与发射筒的空间就越小,发射时压力越大,由此初速越高,射程也越远。
八九式杀伤榴弹正是采用这种发射原理,实现了在后坐力可控的前提下发射较大质量的掷弹,同时使得调节射程变得更加容易。
引信动作八八式瞬发引信的动作原理非常复杂。
在发射瞬间,惯性保险筒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引信体下部运动,带动击针簧隔片压缩下击针簧并逐步压下离心子保险筒上的3个弹性爪,直到下引信体底部停止运动。
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上)
复杂而前卫的“小炮弹”——日本八九式系列掷弹筒弹详解(上)作者:三土,等来源:《轻兵器》 2012年第6期日俄战争(1904~1905年)结束后,日本从中吸取经验,一度对能够代替人力抛掷榴弹的武器很感兴趣,并最终在大正十年(1921年)设计定型了一种步兵使用的轻型前装式曲射火炮,即大正十年式50mm掷弹筒。
这种武器轻便易携,能够有效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和毁伤没有顶部覆盖的固定火力点。
其配用的弹药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两用掷弹筒弹,所谓“两用”即除了能够以掷弹筒发射外,还可以当作普通手榴弹由人来投掷。
但由于十年式掷弹筒采用滑膛身管,射程偏近,同时依靠筒体下方专门设计的旋转泄气装置控制膛压以调节射程,对加工配合的精度要求很高,成本较高。
为克服这些缺点,日本决定研制全新的八九式(1929年,日本神武纪年为2589年)50mm重型掷弹筒。
其在设计时简化了射程调节机构,并且在身管内增加了膛线。
整个二战期间,日军步兵分队装备了大量八九式重型掷弹筒以及少量十年式掷弹筒和十一年式70mm掷弹筒,因此在近距离面杀伤火力上占有较大优势,给我军造成了极大伤害。
这种武器因其特殊的外形和使用方式被我国军民称为“手炮”或“捣炮”,配用的掷弹筒弹被称为“小炮弹”或“掷弹”,在抗战中有较多缴获使用,并有多种仿制改进型号。
目前国内对于八九式掷弹筒有较多的资料,但对其配用弹的结构设计、动作原理以及特点一直缺少详细资料,本文旨在详解这一结构特殊、原理超前的弹药——八九式掷弹筒弹属于无药筒、自带发射药的前膛装填榴弹,且采用了当时相当罕见和超前的高低压发射原理。
其弹种较多,常见的有八九式杀伤榴弹、九五式发烟弹、九四式代用弹和供训练用的训练弹及空包弹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八九式杀伤榴弹,该弹是八九式掷弹筒配用的基本弹药,使用量最多。
八九式杀伤榴弹的外形与当时日本常见的山野炮用榴弹相似,但却不是简单地按比例缩小,结构原理更复杂。
结构独特的弹体设计八九式杀伤榴弹由弹体和八八式瞬发引信组成,其弹体和引信的设计都非常独特。
抗日战争时期鬼子的“掷弹筒”:不能被忽视的致命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鬼子的“掷弹筒”:不能被忽视的致命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掷弹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日本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
("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最早的型号是"十年式"掷弹筒,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其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
虽然外形与轻型迫击炮相像,但结构却大不相同,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
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
当发射手榴弹时,底部均要螺接装有发射药和底火的金属药筒。
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可在65-175米之间进行调节,这比当时其他的掷弹筒都远。
"十年式"的发射筒基座处有个射程式控制制装置,其外观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边有个可调节大小的排气口,若要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进气体会往旁边排出。
支杆是一根开有狭槽的钢管,上端连接发射筒,下端固定驻钣,外部设有击发机。
狭槽左侧刻有数字,是调节射程时所用的表尺。
驻钣相当于迫击炮的底盘。
使用时抵在地面上,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形状为底部带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构筑工事的圆木上也不会滑动。
"十年式"曾被美军称做"膝盖迫击炮",因为弧形的底板让美军误以为是放大腿上的,不过如果"十年式"真以这种方式使用,其后座力将造成重伤。
二战日军武器——掷弹器材
第一类、掷弹枪○1大正三年式掷弹枪大正3年式掷弹枪资料服役年代:1914-1945全长:1150.0 mm发射管长:—重量:7000 g口径:11 mm弹丸:超口径碰炸榴弹发射药:空包弹射程:230 m○2大正七年式掷弹枪大正7年式掷弹枪资料服役年代:1918-1945全长:1050.0 mm发射管长:—重量:10.8 k g口径:11 mm弹丸:超口径榴弹发射药:空包弹射程:300 m第二类、掷弹筒○3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10年式掷弹筒资料服役年代:1921-1945全长:525 mm发射管长:240 mm重量:2.6 kg口径:50 mm弹药:手榴弹,榴弹手榴弹射程:175 m榴弹射程:—○4八九式重掷弹筒掷弹筒弹携带具这型掷弹筒是大正10年式的改进型,射程,精度,可靠性均有所提高,是日军二战时期的主力掷弹筒,这型掷弹筒在精度,射程,便携性方面比其他国家的同口径超轻型迫击炮更高89式重掷弹筒资料服役年代:1929-1945全长:608 mm发射管长:248 mm重量:4.7 kg口径:50 mm弹药:手榴弹,榴弹手榴弹射程:200 m榴弹射程:650 m八九式50mm掷弹筒用榴弹这种榴弹为日军掷弹筒的标准榴弹,也可以当手榴弹用,采用碰炸瞬发引信○5百式重掷弹筒缺图,这型掷弹筒可以发射远程特制榴弹100式重掷弹筒资料服役年代:1940-1945全长:—发射管长:—重量:—口径:50 mm弹药:手榴弹,榴弹,特制榴弹手榴弹射程:—榴弹射程:—特制榴弹射程:800 m 第三类、掷弹器○6九一式掷弹器91式掷弹器资料服役年代:1931-1945长度:—直径:—重量:—使用枪械:步枪弹丸:尾翼式枪榴弹发射药:空包步枪弹最大射程:—九一式尾翼枪榴弹91式尾翼枪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31—1945全长:—直径:49.8 mm重量:—装药量:TNT炸药 65.0 g起爆引信:碰炸引信威力半径:8 m弹药种类:预制破片杀伤弹适用发射器:91式掷弹器,3式掷弹器○7百式掷弹器100式掷弹器资料服役年代:1940-1945 长度:—口径:50 mm重量:—使用枪械:步枪弹丸:99式手榴弹发射药:步枪实弹最大射程:113 m ○8二式掷弹器2式掷弹器资料服役年代:1942-1945长度:180 mm直径:—重量:340 g使用枪械:步枪弹丸:旋转式枪榴弹发射药:空包步枪弹最大射程:—二式旋转枪榴弹2式旋转枪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2—194全长:—直径:杀伤榴弹与纵火弹 30mm / 反战车破甲弹 40mm 重量:—装药量:—起爆引信:碰炸引信威力半径:—破甲弹穿透力:40mm弹药种类:反战车破甲弹,杀伤爆破弹,纵火弹适用发射器:2式掷弹器○9三式掷弹器3式掷弹器资料服役年代:1943-1945长度:—直径:—重量:—使用枪械:步枪弹丸:尾翼式枪榴弹发射药:空包步枪弹最大射程:—3式尾翼枪榴弹3式尾翼枪榴弹资料服役年代:1943—1945全长:—直径:—重量:—装药量:—起爆引信:碰炸引信威力半径:—弹药种类:反战车破甲弹,杀伤弹,纵火弹适用发射器:91式掷弹器,3式掷弹器。
中国历史故事:日本飞机丢炸弹
中国历史故事:日本飞机丢炸弹抗战时期,日本飞机对重庆实行狂轰滥炸。
那时,只要空袭警报一响,全城便乱成一锅粥,人们扶老携幼,提包扛箱,往防空洞里钻,接着全城便死一般寂静。
日本飞机三架一排,从黄山那边一排排地飞过来,那翅膀在阳光下闪着银光,飞机肚皮上圆形的红疤疤也看得一清二楚。
只听得飞机尖叫着向下俯冲,*后面便开始“下蛋”,一个接一个。
轰隆!轰隆!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山城在呻吟,两江在流血……能对付日本飞机的只有“乌棒”,那是苏联志愿队的战斗机。
只要“乌棒”一冲上天,日本飞机便胆战心惊,炸弹一丢,*一翘就开跑。
稍微跑慢一点,便要被“乌棒”咬住,拖一股浓烟,往那嘉陵江里栽。
那时候,东水门滴水岩河边停着几条铁壳船,还安得有炮,老百姓称之为“军舰”。
有一天,一架日本飞机躲过了“乌棒”,从东水门城墙上一擦而过,顺势丢下一颗炸弹。
那炸弹好大,黑洞洞的一坨,从芭蕉园城墙边落下来,把城墙边的一棵大黄桷树也打折了大半边桠枝,一头落在离“军舰”不远的地方。
偏偏那炸弹没响。
那炸弹像一个山猪儿,在沙滩上钻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洞,藏了起来。
滴水岩下躲飞机的人都跑出来看热闹。
也怪人们不懂,万一爆了,岂不冤枉?“军舰”上的士兵跳下船来驱赶人们,一个劲喊:“定时炸弹!定时炸弹!”人们仍不愿散开。
后来请来了工兵,挖那定时炸弹,先挖成个大坑坑,河水便灌进来。
没有抽水机,便找来戽水篼,戽了挖,挖了戽,折腾了大半天。
不知谁一锄头挖下去,嘣!锄头尖尖冒火,吓得人撒腿就跑,一个个趴在沙滩上。
炸弹仍没有炸。
又挖,又戽,终于将那定时炸弹挖了出来。
嘿嘿,你猜那是啥?竟是一条圆不圆、方不方,比条桌还长一两尺的大石头!大家全都怔住了。
有人说,这是日本人的新式炸弹。
有人说,日本人肯定发了疯;有记者跑来采访,认为小日本飞机从武汉来,飞一两千里路,驮来一条石头,肯定是炸弹用光了,把石头拿来充数……第二天,好几家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登出消息来,有的还发表社论:“石头当炸弹,日本鬼子穷途末路。
“注意膝盖”,小记日军50毫米掷弹筒
“注意膝盖”,小记日军50毫米掷弹筒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50毫米掷弹筒是一件很有特色的武器。
美军管它叫“膝射迫击炮”,还真有大兵被后坐力伤过膝盖,本文就讲一讲这款武器的故事。
起因还要上朔到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的狗咬狗在双方马克沁和哈奇开斯机枪的加持下把旅顺口变成了死人沟。
实践表明:传统上用作步兵支援的山炮和野战炮平直的弹道对机枪阵地这种隐蔽性较强的目标,压制效果并不理想。
而俄军在战场上临时用47毫米速射炮改成大仰角的曲射炮却让日军吃了大亏。
▲日、俄战争期间,守卫旅顺要塞的俄军将老式的臼炮架高的打法,让躲在战壕里的日军饱受摧残。
▲被打急了的日本人,甚至发明出了木头炮来作为曲射火器。
战后,日军对这类曲射武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于20年代少量装备了大正十年式50毫米掷弹筒。
单纯从性能上看,大正十年式的精度和射程都不太理想,不过就是把手榴弹多扔出100多米。
但这种武器的优点是轻便易携,只有2.6公斤重,单兵就可以携带和操作,在近战中有很大的战术意义。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通过底部泄压阀的开合大小来调节射程。
在此基础上,又改进出了八九式掷弹筒,重量不变,射程增加到700米,成为步兵小队手上一件犀利的武器。
想搞清楚八九式掷弹筒的特点,要先从其专用的八九式榴弹说起:这玩意儿看起来就像一节超大号的电池,直径略小于50毫米,重量800多克,在底部有一个燃烧药室和3克带底火的发射药;发射的时候先是掷弹筒内的撞针击发底火,主要成分是硝化棉的发射药在药室内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从榴弹底部的一圈泄气孔排出;同时空腔的药室会轻微膨胀让榴弹底部的凸缘弹带咬紧膛线,在掷弹筒内形成密闭的空间,从而使榴弹被膨胀的高速气体射出,并在飞行过程中由膛线赋予的旋转保持弹道稳定。
——这就叫高低压原理。
▲八九式掷弹筒的携行具和弹药。
由于榴弹自带的发射药量是固定的,所以掷弹筒的射程调节,是靠内部套在撞针外面的旋转螺杆来改变药室气体膨胀后在掷弹筒内作功的容积,达到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二战日军掷弹筒:日军自己都嫌弃,美军缴获后,拿错姿势闹出笑话
二战日军掷弹筒:日军自己都嫌弃,美军缴获后,拿错姿势闹出笑话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日军攻打由俄军防守的旅顺港。
面对狼奔豕突、不断逼近前沿战壕的日本人,一位名叫尼古拉的俄军官突发奇想,将一门47毫米海军臼炮倾斜装在一种带轮子的炮架上,以四十五度角曲射战壕前的敌人,居然把日本兵炸得血肉横飞。
×战后,武器专家们对俄罗斯人的这个小创意颇有兴趣——平射火炮存在射击死角和盲区,重机枪在混凝土工事里又极不灵活,而这种灵活的曲射火力真正启发了对付掩体步兵的新思路。
从此,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颠覆传统的迫击炮诞生于世。
一战期间,世界各国为了打破堑壕战僵局,相继造出了本国的迫击炮。
日本则是另辟蹊径,将曲射火力小型化的路子走得更彻底,于1921年研制出了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但这款掷弹筒,并不是适合大规模列装的最终版本。
×日本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最终才产生了拥有“膝部发射器”之称的八九式掷弹筒。
掷弹筒和迫击炮同样是依据曲射火力原理造出来的,也同样是走火炮小型化的路子。
那么,抗战时期的日军掷弹筒到底是一款怎样的武器,把它放在二战其它战场上又是什么水平呢?一、膝盖迫击炮:错用就是笑话八九式掷弹筒的研发时间是1922年,但实际量产的时间却是1932年。
之所以隔了10年,是因为在研发设计过程中,日本发生了関东大震灾,使得设计图和样品毁于一旦,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们也多非死即伤,所以在后续重新设计实验之后,才正式量产。
×早在大正十年式少量投入使用之后,前线反馈过来的故障问题源源不断。
与它相比,八九式掷弹筒在精度和射程上提升了一个档次,其定位是填补介于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
八九式掷弹筒按照其功用,可分解为四个部分,从上到下分别是:发射筒、调节机构、击发机构、支撑机构。
其中,支撑机构是一个锄梭,使用时将其铲入土中,起到稳定和抵消后坐力的作用。
但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人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怎么用,结果还闹出了笑话:美军士兵在太平洋战争中缴获日本人的八九式掷弹筒之后,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结构,以为是用来抵住大腿膝盖进行发射的,就拿来试了一下。
八路军制造的世界第一支榴弹发射器考证
八路军制造的世界第一支榴弹发射器考证文/张琇杰奇特的“缴获”武器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展出了一批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有民兵使用的地雷、八路军胶东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缴获的日军武器等。
其中在缴获的日军武器当中,有一件非枪非炮的独特兵器。
这件武器在博物馆出库单上只写的是缴获日军武器,没有具体名称,何人何时何地缴获的均不知晓。
该兵器貌似轻机枪,带两脚架,口径较大(在30~40mm左右),身管偏短,有肩托,身管和肩托左侧设有背带环,可肩背携行。
若说是枪支,它的口径远超20mm,无供弹装置,无抛壳装置,无扳机,右侧有拉柄,不知其如何装弹及发射。
若说它是炮,可它的外形结构整体像轻机枪,有准星、缺口类瞄具,但不知它怎样操作。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榴弹发射器,也可称为榴弹枪。
因为没有对这支武器的详细记载,此外二战时期欧美军队和苏军也没有这类武器,为此,笔者对抗日战争期间相关兵器进行了大量查考,重点是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以及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的类似装备。
抗战时期的掷弹筒日军的掷弹筒。
历史上,研制列装掷弹筒的仅有日军,中国军队属于研仿。
日军使用过多种掷弹筒,大规模列装的是大正十年式和八九式两种。
八九式掷弹筒口径50ram,全长413mm,筒身长260mm,全质量2.7kg,有效射程500m,最大射程700m。
日军还列装了装在枪口上方的百式掷弹筒,投入战场。
日军掷弹筒性能较好,加工精细。
国民党的掷弹筒。
为对付日军掷弹筒,1938年底,国民党军队研究试制出新式掷弹筒,定为名民国二十七年式掷弹筒(二七式掷弹筒)。
它采用滑膛身管,按钮式击发装置,射速10发/分。
但相比于日军的掷弹筒,该掷弹筒性能一般,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
八路军装备的掷弹筒。
抗日战争中,日军掷弹筒造成八路军严重伤亡。
为反击日军,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门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掷弹筒,称为五零小炮。
其采用滑膛结构,发射筒长度增加到400mm,筒壁相应加厚,射程达到500m。
抗战中的“单兵神器”,日军靠它打下大半个中国
抗战中的“单兵神器”,日军靠它打下大半个中国看过中国抗日神剧的人对日军的掷弹筒都不会陌生。
在清剿八路军时,土黄色的军服和便携的掷弹筒是日本鬼子的两大特色。
日军的掷弹筒其实就是超轻型迫击炮,它不到3公斤的重量比日军的三八式步枪还轻。
日军在二战的时候主要装备的是八九式掷弹筒,它的口径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重2.7公斤,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二战中,日军每个步兵小队(相当于步兵排)都配备有两个掷弹筒小组,这些掷弹筒是日军步兵小队火力输出的支柱。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
当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榴弹,这样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每个日军小队会携带32枚榴弹。
日军的掷弹筒手又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他们的实战中命中率相当高。
由于掷弹筒的弹道是弯曲的,这些老兵可以躲在战壕里对对方工事里的敌人进行远距离杀伤。
他们发射的榴弹杀伤半径在5到8米,一旦落到人群当中最多可同时杀伤数十人。
日军每个小队有32枚榴弹,这样的火力输出能力也相当可观了。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的掷弹筒重点进攻国军的机枪火力点。
据后来的国民党老兵回忆:“我们的重机枪一般只能打几百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打过来了”。
日军在进攻时,先以九二式步兵炮和掷弹筒打掉国军的机枪火力点,然后用重机枪压制国军阵地,紧接着步兵就冲上来了。
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孟烦了说的那样:“千年王八万年龟,说一万年不变的小日本子,就知道步兵冲,炮兵轰。
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
”除了对国军采用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战术,对付共军日军同样如此。
不同的是日军清剿八路军时缺少远程炮火的支援,因此日军给步兵配备了更多的掷弹筒,每个小队拥有多达4具掷弹筒,这也是抗日神剧中掷弹筒频繁露脸的原因。
在著名的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曾经给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极大的伤亡,很多进攻的部队还没冲到日军的阵地就被日军打掉一大半。
二战日军发明一武器,一个师团装备500具,连美军都头疼不已
二战日军发明一武器,一个师团装备500具,连美军都头疼不已原标题:二战日军发明一武器,一个师团装备500具,连美军都头疼不已如果你问二战中幸存的美军老兵,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装备中哪一个最令你印象深刻?那么你得到的答案无疑是一致的,既不是三八大盖,也不是歪把子机枪,而是掷弹筒。
没错,就是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单兵武器,却令当时攻上太平洋各个岛屿的美军头疼不已。
这是为什么呢?日军掷弹筒这还得从掷弹筒最初的研发说起。
掷弹筒是一种战壕经验催生的单兵武器,一般被认为是二战日军独创,因为在其他国家你很难看见这家伙的踪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士兵在突击中发现在敌方密集火力下很难接近到30米左右投掷手榴弹。
针对这种情况,参与二战的各国都在思考如何将手榴弹投掷到100米外的新式武器。
正在膨胀中的日本高度重视这一细节,对研制远距离的近战投掷武器也同样跃跃欲试。
使用“十年式掷弹筒”的两个日军,正副射手虽然日军信奉武士道精神,痴迷白刃战,但日军很清醒地认识到士兵的臂力有限,一般正常人的投弹距离基本保持在30~35米左右。
因此日本陆军判断必须为一线官兵装备一款便携式掷弹器,以确保进攻分队能够在敌方防御手榴弹的投掷距离以外,用曲射火力对敌军的战壕进行压制。
日军使用手册中介绍的掷弹筒操作1921年即大正10年,日本陆军研发出了独特的“十年式掷弹筒”。
这款掷弹筒重2.6千克、全长249毫米。
为了便于弹药补给,日本陆军要求十年式掷弹筒必须能够发射制式的十年式手榴弹。
结果在增加推进段后,十年式手榴弹的射程增加到惊人的175米,远远超过一般步兵投掷的距离。
太平洋战场美军缴获的日军掷弹筒,放在膝盖上就可射击十年式掷弹筒的生产,从1925年装备部队开始,一直到1937年停产,日军在12年时间中一共生产了7000具大正十年式。
比如在硫磺岛被美军全歼的日军第109师团,一个师团竟然装备有500多具掷弹筒。
这些掷弹筒在日本兵的操作下,在反登陆作战中曾重创美军的登陆艇、装甲车辆和火力点。
硬核解密:掷弹筒的原理,是怎样的?日本的89式掷弹筒又有多猛?
硬核解密:掷弹筒的原理,是怎样的?日本的89式掷弹筒又有多猛?掷弹筒简史一九零四年到一九零五年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吃了俄军迫击炮的亏,战争结束后,日本就大量研制了迫击炮和掷弹筒装备军队。
掷弹筒和迫击炮是一个大类的东西,掷弹筒也是迫击炮,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或者说是一种简易型迫击炮,全世界最先玩掷弹筒的就是日本。
掷弹筒结构以日本的八九式掷弹筒为例,掷弹筒主要由炮管、调节螺杆、调节螺母、钣机、脚钣等五个部分组成。
炮管就是用来装填炮弹和发射炮弹,调节螺杆和调节螺母则是用来调整炮弹陷入炮管的深度,炮弹陷入得越深,炮弹就会射得越远。
相反,炮弹陷入得越浅,炮弹就会射得越近,最终的效果就是用来调节掷弹筒的射程,钣机就是用来击发炮弹,脚钣则是用来杵在地上稳定炮身。
掷弹筒原理我们还原掷弹筒发射一枚榴弹的全过程,大家就清楚它的原理了。
第一步:炮手将掷弹筒大概对准要打击的目标,架设好掷弹筒,用手扶住炮管,因为掷弹筒没有炮架,发射的全过程都是由炮手用手扶住炮管以稳定炮身体。
第二步:炮手将榴弹从炮管口装入炮管内。
第三步:炮手将掷弹筒炮管上的白线对准要打击的目标,这个过程也就是瞄准了。
第四步:通过经验估算出掷弹筒和要打击的目标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调节调节螺母,让炮弹下沉到炮管内合适的深度,最终的效果就是调节掷弹筒的射程。
调节这个调节螺母实际上就是调节炮管内螺杆的高度,这个螺杆是顶着装在炮管内的炮弹的,把这个螺杆调低一点,炮弹就陷入炮管深一点,相反调高一点,炮弹就陷入炮管浅一点。
其实第三步、第四步都属于瞄准这个过程。
因为掷弹筒的射程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完全可以凭经验瞄准,而不需要任何瞄具,掷弹筒上也确实没有任何瞄具,有经验的炮手凭经验就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命中率。
第五步:炮手扣动钣机,这个钣机可以直接扣动,也可以在钣机的小环上系上一根线,从而可以拉动钣机。
第六步:扳机扣动或者拉动后,就会释放装在调节螺杆内部中心位置的击针,击针弹出就能击中炮弹底部的底火,底火燃烧后,就会继续引燃炮弹内部的发射药,发射药爆炸后就会在炮管内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这些高温高压气体就把炮弹给顶住了,炮口也就是发射出去。
这件武器虽说是炮,可造价只比步枪贵1.7倍,日军对它极为倚重
这件武器虽说是炮,可造价只比步枪贵1.7倍,日军对它极为倚重本篇为二战系列第65篇,此系列各篇独立成文,欢迎您持续关注。
说起二战期间日军所使用的标志性轻武器,马上就会想到这三样:三八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九二式步兵炮。
虽说三样武器完全不落后于同时期二战其他参战国家,但都算不上是出类拔萃。
总的来说,日军所使用的标志轻武器中,唯有一样是独树一帜,这件武器就是掷弹筒。
日军设计掷弹筒的初衷,是为了应付堑壕战,这是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又能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日军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早期的型号被称为“大正十年式”(公元1921年,日本大正十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因“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射程太短,精度不够,被它的改进版所取代【‘80+9’式掷弹筒】(名称为两数字相加,不便说,请诸位见谅,后文全部称为“十年改进式掷弹筒”,该型号掷弹筒也因设计年份而得名,不过是按照日本神武纪年来的)。
二战期间,日军大批量装备了“十年改进式掷弹筒”,这种武器在日军所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为虎作伥,也为日军所倚重。
“十年改进式掷弹筒”主要有五方面的优点:1、操作简单从原理上来说,掷弹筒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
但掷弹筒不占编制,迫击炮占编制。
所谓不占编制,就是无需专业人员操作。
2、轻便易携世界同口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十年改进式掷弹筒”只有不到5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实战中,可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
3、隐蔽性强由于“十年改进式掷弹筒”可由单兵携带,可以很方便地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隐蔽性很强。
4、造价较低日本陆军兵器本部于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公布的《调整之兵器临时价格表(甲)》中,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价格是90日元,十年式掷弹筒是97日元,“十年改进式掷弹筒”是244日元,也就是这门‘炮’的价格只比一把步枪贵1.7倍左右。
5、威力较大“十年改进式掷弹筒” 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在实战中的400米内命中率高达85%到95%,用来打击的隐蔽火力点或者以小集团存在的有生力量,在实战中,与其它武器配合,在进攻与防御中都能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鬼子的“掷弹筒”:不能被忽视的致命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战,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加上日俄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得日军认为,为了应付可能要面对的堑壕战,需要一种射程比手榴弹远,同时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打击障碍物后目标的步兵支援武器。
掷弹筒(CrenadeDischarger)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直接支援小队、班一级步兵作战,射程和威力弥补了中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发射和调节射程的原理都具有相当的创造性,在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各种步兵武器中独树一帜。
日本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
("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最早的型号是"十年式"掷弹筒,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其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
虽然外形与轻型迫击炮相像,但结构却大不相同,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
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
当发射手榴弹时,底部均要螺接装有发射药和底火的金属药筒。
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可在65-175米之间进行调节,这比当时其他的掷弹筒都远。
"十年式"的发射筒基座处有个射程式控制制装置,其外观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边有个可调节大小的排气口,若要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进气体会往旁边排出。
支杆是一根开有狭槽的钢管,上端连接发射筒,下端固定驻钣,外部设有击发机。
狭槽左侧刻有数字,是调节射程时所用的表尺。
驻钣相当于迫击炮的底盘。
使用时抵在地面上,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形状为底部带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构筑工事的圆木上也不会滑动。
"十年式"曾被美军称做"膝盖迫击炮",因为弧形的底板让美军误以为是放大腿上的,不过如果"十年式"真以这种方式使用,其后座力将造成重伤。
"十年式"掷弹筒使用弹药:"九一式"手榴弹"十一式"烟雾弹"十式"照明弹"十式"信号弹"九一式"烟火弹"十式"空包弹而二战之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
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
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
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刻上了膛线,并有专门对应的榴弹("八九式"掷弹筒弹)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
"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
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
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
"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
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
"八九式"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50毫米)迫击炮。
"八九式"掷弹筒使用弹种:"十式"手榴弹(可加装发射机构使用,射程190公尺)"八九式"掷榴弹(采用碰撞引信弹种,射程700公尺)"九一式"掷榴弹(采用7秒定时引信弹种)"九四式"练习弹白磷烟雾弹燃烧弹虽然在日军内部评价不高,但是对盟军而言,掷弹筒卻是威胁性极大的装备。
在太平洋战场上,只要一听到「碰」的一声,大部分盟军都会立刻卧倒,哪怕这东西有时远在两百码外。
二战美军的单兵曲射火器射程最长者为M7枪榴弹,最长射程为150公尺,面对熟练使用掷弹筒的日军步兵,一般掩体无法有效防御曲射攻击的掷弹筒,同时掷弹筒的射程又让美军无法有效反制,在近战距离敌军造成不小的威胁。
当掷弹筒击发时,发射药在密封的药盂中燃烧,产生高压燃气。
由于铜制侧壁较软,受压后膨胀紧贴膛壁,封闭火药燃气。
当压力达到一定值后,燃气冲破下盖板,由小孔进入发射筒,推动弹体向前运动。
与一般追击炮弹发射药包直接在弹膛内燃烧作功相比,这种结构在达到相同初速的情况下,带来的后坐和震动却相对较小。
同时药孟的铜制侧壁嵌入膛线,带动弹丸旋转,起到与通常线膛炮弹上弹带相同的作用,并和弹丸一起飞出,爆炸成破片,故不存在抛壳问题。
掷弹筒在日军中使用非常广泛,装备量也很大,在日本发起的历次侵略行动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战争前期,通常每个步兵小队都编有一个掷弹筒组,装备2具掷弹筒,每个中队共装备6具掷弹筒,装备量与轻机枪相同。
一个联队共有76具掷弹筒,配备"八九式"掷弹筒弹7200发,而全联队配备的手榴弹仅有3800枚,由此可见日军对掷弹筒的重视程度。
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中,每个小队各装备1具,同样和轻机枪保持1:1的比例。
战争末期,由于日本的兵员和装备均得不到有效补充,大部分步兵小队装备的掷弹筒量都减到1具。
此外,日军为"围剿"我抗日根据地游击队,曾专门组建过一些轻装部队,配备了更多的掷弹筒与轻机枪,深入根据地腹地,专门寻找、袭击和破坏我指挥机关,如"晋冀豫边区肃正作战(c号作战)"中的"益子特别挺进杀入队",每个30~40人的小队,掷弹简装备量就达到了4具,共配弹160发。
每具掷弹筒一般配备射手及装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额外增加一名弹药手的。
为确保存放和运输安全,"八九式"掷弹筒弹的引信和弹体是分开保存的。
在作战前,会先取出引信并将其安装在弹体上,在发射前再将引信上的保险销拔出。
当作战时,掷弹筒手配有专用的弹药携行具,身体每侧各携带4枚装好引信的弹丸,一个掷弹筒组共携带16枚。
通常射手携带掷弹筒,装填手除弹药外还带有步枪。
掷弹筒在行军时有帆布制的筒衣保护,两头用皮带或帆布带扎紧,筒衣还设有附件袋(或有单独的附件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一般在进攻或防御作战中担任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
在进攻作战中,掷弹筒通常用来压制对方的火力点。
在中国战场上,掷弹筒主要是打击对日军威胁最大的重机枪(主要是"二四式"重机枪,以德国"MG08"重机枪仿制而成)。
日军一旦侦得我机枪阵地位置,便组织掷弹筒集中射击。
由于掷弹筒准备时间短,往往是我军机枪一条弹带尚未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弹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杀伤或机枪被打坏的瞬间,日军一涌而上,夺取我军阵地。
此外,日军有时也用掷弹筒攻击我方指挥所及进攻出发地,或施放烟幕迷盲我军。
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习惯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配合,拦阻对方冲锋,或是将对方压制在手榴弹投掷距离之外,这种战术对严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赖于近战和白刃战的军队来说,非常有效。
在争夺村镇的近距离巷战中,日军往往发挥射击技术娴熟的优势,隔着一条街道或几堵围墙,用掷弹筒向我军占据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离射击,威胁很大。
在宜昌会战中,日军甚至还使用了装有联苯氰化砷毒剂的掷弹筒弹,给第六战区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严重杀伤。
掷弹筒因其轻便、机动性好的特点,在中国战场的各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始终能够伴随日军部队行动并随时提供火力支援,特别是根据在山西会战中获得的经验,日军认为掷弹筒比其它武器更适合山地作战。
随后的太平洋战争也证明了掷弹筒同样适用于丛林环境。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日军对掷弹筒火力的依赖程度甚至比轻机枪更加强烈。
日式掷弹筒虽然是一种具有相当创意的轻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
与二战前期其它国家装备的同口径级别迫击炮相比,掷弹筒在重量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携行方便,并可以由单兵使用,由行军转入射击状态的准备工作也比较简便。
但它发射和调节射程的操作则比迫击炮繁琐得多,战斗射速一般不及迫击炮。
另外,虽然"八九式"有膛线.但在近程射击时,弹丸经过的膛线距离很短,而且掌握发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动击发机的瞬间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筒身稳定,所以精度上也逊于迫击炮。
另一方面,掷弹筒弹的结构较同口径迫击炮弹复杂。
在战时条件下费效比高于后者,故使用范围也不如后者广泛,除了日本和中国外。
很少有其它国家采用(虽然在二战中,英国和苏联都曾装备过称为"纵火掷弹筒"的武器,但它们实际上是一战期间抛射炮的延续,与日式掷弹筒差别很大)。
正因为上述种种弊端,所以二战结束后,掷弹筒这种"昙花一现"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
笔者按:笔者补充几点,如果说德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是MG系列机枪,掷弹筒这玩意就是日军步兵班的火力核心。
掷弹筒配备到加强班,600米射程正好。
用来对付机枪,老蒋抗战后期仿制,射程700米,可想而知它的作用。
一、大正十年掷弹筒口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
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
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八九式掷弹筒所取代二、("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百式掷弹筒也是掷弹筒好不好,虽说装备的少,但也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举起手来》里面就演过百式掷弹筒的操作过程。
鬼子打鸭子那段。
虽然片子比较恶搞不过看百式掷弹筒的装填动作还是很正规的。
三、掷弹筒这玩意基本是概略瞄准,所以对射手技术要求比较高,训练有素的射手手里就是单兵大炮,机枪杀手,但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射手,这玩意很难打得准,威力也一般,射程近,射击准备繁琐,比60迫击炮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