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思考题2

合集下载

局解思考题

局解思考题

甲状腺周围的毗邻关系:前方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和中层、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正中线为颈白线。

舌骨下肌群共4块肌肉,分浅深两层。

浅层纵行并列为内侧的胸骨舌骨肌和外侧的肩胛舌骨肌。

深层分为上份的甲状舌骨肌和下份的胸骨甲状肌。

外侧为颈鞘;后方为颈交感干和4个颈内脏管道,即喉与气管、咽与食管。

此4个内脏管道可确定甲状腺两侧叶向上、下、后方扩展及推颈鞘向外的范围及其程度。

甲状腺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2、气管切开手术注意事项:
术者用右手推病人前额,使头部在换寰枕关节处极度后伸,如未张口,应用右手推下颌并用食指拨开下唇,避免喉镜置入时下唇被卷入挤伤。

2、直喉镜片:将其置于会厌的喉面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

弯后镜片:只需将其远端伸入舌根与会厌面间的会厌谷,再上提喉镜,使会厌向上翘起,紧贴镜片而显露声门。

以1%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喷雾喉头表面。

3、气管手术经过的层次:
气管切开的层次: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术中应注意: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高位胸腺。

解剖思考题习题及答案修改.

解剖思考题习题及答案修改.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前言:此资料是临床前辈留下的文件修改版,仅作为学习参考1、颈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1)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距胸骨柄上缘3-4cm,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

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2)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

向下可通上纵隔(3)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为咽旁间隙,内有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向下通后纵隔(5)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1)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2)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哪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注意不要损害喉上神经外支,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处进行,因为喉上神经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方,在据甲状腺上极0.5~1.0cm处,离开动脉弯向内侧,发出肌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害喉返神经,应远离甲状腺下端。

因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侧叶中、下1/3交界处的后面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在侧叶下极关系比较复杂,若损伤喉返神经则导致声音嘶哑。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1)气管前面的层次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和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及气管前间隙。

(2)气管切开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学因素颈前静脉、颈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幼儿胸腺、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常高出胸骨颈静脉切迹,达气管颈部前面,也需注意(3)气管切开术时采取的体位、切口1)体位:一般选用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下颏、喉和静脉切迹保持在一直线上,使气管固定于正中矢状位,便于暴露、分离和切开。

局解复习思考题

局解复习思考题

1. 面动脉facial artery的行径与面静脉、下颌缘支的位置关系如何?行径:于颈动脉三角内(舌骨大角稍上方)起自颈外动脉→向前经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深面→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深面→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出现于面部,斜向前上行→口角与鼻翼外侧之间→内眦,改称内眦a。

与面v关系:面动脉后方有面静脉伴行。

与下颌缘支关系:下颌骨体下缘处的面a浅面有下颌缘支越过。

2. 面部浅层结构和结构的毗邻关系(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ver的终末支与何结构伴行?在何处穿出?分布于何处?)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和浅筋膜:皮肤薄、柔软有弹性,含较多的皮脂腺、毛囊、汗腺;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血运丰富;(2)面肌:眼轮匝肌、鼻肌、口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笑肌、降口角肌、提口角肌、降下唇肌、颊肌、颏肌;(3)血管:●面动脉【于颈动脉三角内(舌骨大角稍上方)起自颈外动脉→向前经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深面→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深面→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出现于面部,斜向前上行→口角与鼻翼之间→内眦动脉。

】●面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起自内眦静脉→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颈内静脉。

面静脉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和海绵窦交通。

面静脉一般无静脉瓣,面肌收缩可促使血液逆流,故在两侧口角→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内,若患脓性感染,可沿上述途径逆行至颅内。

面静脉借面深静脉与翼丛相通。

】(4)淋巴引流: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5)神经:感觉——三叉神经(眼n、上颌n、下颌n三大分支);运动——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毗邻关系:面动脉后方有面静脉伴行,浅面有部分面肌覆盖,并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颈支越过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ver终末支:眶上神经: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穿出,分布于额部皮肤。

眶下神经:与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局部解剖学思考题2

局部解剖学思考题2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名词:1.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A、V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

临床上作臂丛锁骨下部麻醉时,应将药液注入腋鞘内。

2.胸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3.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

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4.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5.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

呈漏斗形,长约3-4CM。

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股血管鞘。

内有两条纵行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管和脂肪。

6.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合,在腹前外侧壁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称半月线。

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

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墨菲氏点)。

7.白线:又称腹白线。

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

在白线处(特别是脐以下),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形成一些小孔或裂隙,如腹膜外组织甚至壁腹膜等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

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白线。

8.弓状线:在脐下约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都行于腹直肌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鞘后曾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9.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此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上腹股沟管浅环也在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又一薄弱部位。

局部解剖学习题集+标准答案

局部解剖学习题集+标准答案

局部解剖学习题集+答案————————————————————————————————作者:————————————————————————————————日期:《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1 上肢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三边孔和四边孔2、腋窝3、腋鞘4、锁胸筋膜5、肱二头肌腱膜6、提携角7、臂骨筋膜鞘8、前臂屈肌后间隙9、腕管10、屈肌支持带二、单项选择题(在以下每道试题中,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腋动脉第2段A、仅发出胸肩峰动脉B、仅发出胸外侧动脉C、发出肩胛上动脉D、仅发出旋肱前、后动脉E、发出胸外侧动脉和肩胛下动脉2、与胸背神经伴行的动脉是A、旋肱后动脉B、旋肩胛动脉C、肩胛下动脉D、胸外侧动脉E、以上都不是3、肌皮神经A、穿过喙肱肌,支配臂肌前群B、起自臂丛内侧束C与肱深血管伴行D、穿过肱二头肌E、以上都不是4、正中神经A、发自臂丛的后束B、在屈肌支持带浅面经过C、支配指浅屈肌D、支配所有蚓状肌E、以上均不对5、行经肱二头肌内侧沟的有A、肱血管和腋神经B、肱血管、正中神经及贵要静脉C、肱血管、正中神经及桡神经D、肱血管、正中神经及头静脉E、肱血管和肌皮神经6、有关头静脉的描述何者是错误的A、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端B、穿过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C、行走在三角肌胸大肌沟内D、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E、通过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吻合7、肘窝的尖部是由下列结构组成A、肱桡肌和旋前圆肌B、旋前圆肌和肱二头肌C、肱二头肌和旋后肌D、肱桡肌和旋后肌E、以上都不是8、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内侧有A、肱动脉及其两条伴行静脉B、尺神经C、桡神经D、尺侧上副动脉E、以上都不是9、肱二头肌腱膜深面通过的结构有A、尺神经和尺动脉B、正中神经和肱动脉C、桡神经和肱深动脉D、肘正中静脉E、前臂内侧皮神经10、经过腕屈肌支持带浅面的结构有A、掌长肌腱与正中神经B、掌长肌腱与尺神经C、指浅屈肌腱与尺神经、尺血管D、指浅屈肌腱与正中神经E、以上都不是11、穿四边孔后,支配三角肌的是A、旋肩胛动脉B、胸长神经C、肩胛下动脉D、腋神经E、以上都不是12、穿三边孔的结构是A、腋神经及腋血管B、旋肱前、后动脉C、腋神经及旋肱后动脉D、旋肩胛动脉及胸背神经E、以上都不对13、桡神经A、起自臂丛后束,穿旋前圆肌B、起自臂丛后束,穿肱二头肌C、穿肱骨肌管与肱深血管伴行D、起自臂丛后束,支配三角肌E、起自臂丛外侧束,支配肱二头肌14、经过腕管的结构有A、尺侧腕屈肌B、尺神经的深支C、尺动脉D、正中神经E、桡动脉15、腕部A、正中神经位于指浅屈肌腱深面B、桡神经浅支位于桡侧腕屈肌腱桡侧C、尺神经位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D、桡动脉不与桡神经浅支伴行E、以上均正确16、腋动脉第一段的分支是A、胸外侧动脉B、胸背动脉C、胸上动脉D、肩胛上动脉E、旋肩胛动脉17、与胸背神经伴行的是A、胸背动脉B、旋肩胛动脉C、胸上动脉D、胸外侧动脉E、胸肩峰动脉18、下列哪个结构不在腋前壁A、胸小肌B、胸大肌C、中央淋巴结D、锁胸筋膜E、锁骨下肌19、属于腋后壁的结构是A、锁骨下肌B、肱肌C、肩胛骨D、前锯肌E、喙肱肌20、下列动脉中,非腋动脉分支的是A、肱深动脉B、胸上动脉C、胸肩峰动脉D、肩胛下动脉E、旋肱后动脉21、肌皮神经支配A、肱三头肌B、肱二头肌C、肱桡肌D、旋前圆肌E、旋前方肌22、屈肌支持带下不穿过的结构是A、正中神经B、拇长屈肌C、尺神经D、指浅屈肌E、指深屈肌23、腋窝臂丛外侧束发出的分支为A、肌皮神经B、尺神经C、胸背神经D、胸内侧神经E、胸长神经24、腋窝外侧壁的组成是A、胸大肌和胸小肌B、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C、胸侧壁和前锯肌D、肱骨和肱三头肌E、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25、胸长神经支配A、胸大肌B、背阔肌C、菱形肌D、前锯肌E、斜方肌26、腋前壁不包括A、胸大肌B、锁胸筋膜C、胸小肌D、筛状筋膜E、锁骨下肌27、参与三边孔围成的结构是A、冈上肌、小圆肌、肩胛下肌B、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C、大圆肌、小圆肌、冈下肌D、大圆肌、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E、大圆肌、小圆肌、冈上肌28、四边孔穿过的结构是A、腋动脉B、腋神经C、肱动脉D、桡神经E、旋肱前动脉29、腋动脉的分段标志是A、胸大肌B、锁胸筋膜C、胸小肌D、锁骨E、背阔肌30、腋动脉与肱动脉的分界标志是A、小圆肌下缘B、大圆肌下缘C、冈下肌下缘D、肩胛下肌下缘E、背阔肌下缘31、邻近胸长神经的淋巴结是A、胸肌淋巴结B、肩胛下淋巴结C、外侧淋巴结D、尖淋巴结E、中央淋巴结32、腋鞘不包绕的结构是A、腋动脉B、胸肌淋巴结C、臂丛内侧束D、腋静脉E、臂丛外侧束33、关于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描述,正确的是A、起于盂上结节B、全位于肩关节腔内C、位于小结节前方D、从下部加强关节囊E、位于大结节前方34、关于头静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汇入肱静脉B、起始部可收纳手背桡侧半浅静脉血C、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内D、伴行前臂内侧皮神经E、以上都不对35、关于正中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臂部有分支支配相关肌肉B、在臂部有分支管理相应皮肤C、有分支至肘关节D、走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E、支配全部前臂前群的肌肉36、肱二头肌腱外侧有A、尺动脉B、正中神经C、桡神经D、桡动脉E、尺神经37、前臂前群肌第一层不包括A、旋前方肌B、旋前圆肌C、掌长肌D、尺侧腕屈肌E、肱桡肌38、指深屈肌尺侧半由A、桡神经支配B、正中神经支配C、尺神经支配D、肌皮神经支配E、腋神经39、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是A、肱二头肌B、拇长屈肌C、肱肌D、尺侧腕屈肌E、喙肱肌40、腕管综合症压迫损伤的神经是A、骨间前神经B、皮神经C、正中神经D、桡神经E、尺神经三、问答题1、试述腋窝的构成及内容。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

1、何谓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自然局部分区,着重研究人体各个区域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

2、你打算如何学好局部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就是系统解剖学的理论和局部解剖学理论,前者加强复习,后者认真听课,加强理解和记忆。

实际就是亲自动手解剖尸体。

3、体表标志及其意义。

1.眉弓:当眉毛处(攒竹,丝竹空)。

2.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三叉神经压痛点。

3.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8cm处(四白);三叉神经压痛点。

4.颏孔:在下颌第2前磨牙根下方(夹承浆);三叉神经压痛点。

5.人中:上唇正中央的纵行浅沟;其上、中1/3为“人中”或“水沟”。

6.鼻唇沟:鼻翼外侧至口角外侧的浅沟(迎香);面瘫时变浅或消失。

7.翼点: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3.8cm)处,当太阳穴。

此处如发生骨折,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8.颧弓: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上关、下关)。

9.耳郭:10.髁突:耳屏的前方;上端为下颌头,下端为下颌颈。

后方有耳门、听宫、听会3个穴位11.下颌角:(天容)12.乳突:耳垂后方;基部前有翳风;后有风池。

13.枕外隆突:(风府)14.上项线:枕外隆突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

4、额顶枕区软组织有几层及各层特点?何谓“头皮”?⑴皮肤:厚而致密,血管丰富。

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⑵浅筋膜:有致密的纤维束。

血管神经分布如下:前组:内侧:滑车上A、V、N;外侧:眶上A、V、N。

后组:枕A、V;枕大N(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

外侧组:耳前组和耳后组(见颞区)。

⑶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位于额顶枕区中部,坚韧致密。

⑷腱膜下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称腱膜下间隙。

⑸颅骨外膜:与颅骨结合疏松,在骨缝处愈着较紧密浅部三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紧密结合,不易分离,通常合称为头皮。

局部解剖学题库

局部解剖学题库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目录下肢复习思考题---------------------------------5 上肢复习思考题--------------------------------19 颈部复习思考题--------------------------------32 胸部复习思考题--------------------------------49 腹部复习思考题--------------------------------56 下肢题参考答案--------------------------------72 上肢题参考答案--------------------------------79 颈部题参考答案--------------------------------86 胸部题参考答案--------------------------------93 腹部题参考答案--------------------------------97 局解考试样卷---------------------------------1042下肢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梨状肌上孔2、隐股点3、肌腔隙4、筛筋膜5、股鞘6、股管7、股环隔8、踝管9、Hunter管10、髂胫束二.填空题1、______与______之间向内的夹角叫颈干角。

2、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臀肌中层自上而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臀大肌深面的间隙较广泛,可沿_____和_____通盆腔,借_____通坐骨直肠窝,沿_____到达大腿后面。

5、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坐骨小孔由______、______和_____围成,其间通过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精品]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1.简述颅顶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和血管、神经的来源。

2.简述腮腺的位置、毗邻、穿经腮腺的结构。

3.简述甲状腺的形态、被膜、位置、毗邻、动脉与喉的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4.简述胸膜顶的位置及其主要毗邻关系。

5.简述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淋巴与静脉回流以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6.在胸前壁拟作一心包腔穿刺,以排除病理性液体,对穿刺部位,经过层次及易损及结构应作哪些考虑?7.以主动脉弓的位置和毗邻为主线,简述上纵隔的层次结构。

8.以食管胸段为中心,简述它与纵隔其它结构的位置关系。

9.胸膜腔积液病人需穿刺抽液,请运用解剖知识,简述穿刺可选择部位、穿刺所经层次及注意事项。

10.简述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内容。

假设为一名因腹膜鞘突未闭所致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男性病人施行疝修补手术,切口为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到耻骨结节连线。

请说明从皮肤至疝囊的层次,手术时所需保护的神经及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

11.简述胃的位置、毗邻、以及动、静脉供应与韧带和网膜的关系。

12.简述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它与胆囊、胆总管、胰头、门静脉及肠系膜上血管在位置上的关系。

为什么在胰头肿瘤时会出现黄疸、腹水等症状?13.简述阑尾的常见位置、形态、体表投影、相关的韧带和动、静脉供应。

阑尾手术的切口、层次,怎样寻找阑尾,阑尾的常见位置有哪些?14.简述左、右肾之间毗邻的异同点。

15.简述左、右输尿管腹部之间毗邻的异同点。

16.简述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纳范围、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及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

17.以肘窝的境界及重要内容的位置关系为主线,简述肘前区层次结构。

18.简述腕前区肌腱、血管和神经的排列及它们与屈肌支持带的关系。

19.简述血管腔隙、肌腔隙、股三角、收肌管、腘窝、踝管的构成、内容及排列。

20.简述臀大肌深面的结构、交通、通行内容及其位置关系。

头面部1.颅顶软组织有几层?各层的特点?请用解剖学知识解释:颅外血肿可能发生的部位和范围?产生的症状?2.腮腺位置形态和穿行结构?请用解剖学知识解释:腮腺炎症可能产生的症状?3.比较颅顶和颅底的结构特点?4.海绵窦的位置毗邻结构和交通关系?5.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颈部1.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和内容名称?2.行气管切开抢救病人时,问:1,何处切开?2,切开时病人位置?3,切口层次?4,可能遇到的血管?3.行右侧甲状腺手术时,问:1,甲状腺侧叶位置?2,甲状腺区前面层次?3,甲状腺被膜及其结构?4,右侧甲状腺血供?5,切断该处的血管时应避免什么?4.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和临床意义?胸部1.乳房淋巴位置、分群和收纳范围?2.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3.何为肺段?左右肺段名称?4.纵隔位置、境界和内容名称?5.上纵隔位置、分层和内容名称?6.食管胸段的行程及毗邻?7.胸导管胸段的行程及毗邻?腹部1.腹股沟管的构造?2.一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因手术粗糙,术后不久超诊断并发肝右后叶脓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名词:1.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A、V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

临床上作臂丛锁骨下部麻醉时,应将药液注入腋鞘内。

2.胸膜腔: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3.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

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4.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

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

5.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

呈漏斗形,长约3-4CM。

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股血管鞘。

内有两条纵行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管和脂肪。

6.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合,在腹前外侧壁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形,称半月线。

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

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墨菲氏点)。

7.白线:又称腹白线。

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

在白线处(特别是脐以下),交错的腱膜纤维之间形成一些小孔或裂隙,如腹膜外组织甚至壁腹膜等由此突出,则形成白线疝。

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白线。

8.弓状线:在脐下约4~5cm处,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都行于腹直肌前方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

腹直肌鞘后曾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9.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此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上腹股沟管浅环也在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又一薄弱部位。

是直疝的好发部位。

10.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11.盆膈: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所构成。

封闭肛区。

12.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殖膈。

封闭尿生殖区。

13.会阴:广义的会阴是指两股内侧之间,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其境界略成菱形,以两侧坐骨结节为界可分为尿生殖区与肛区。

狭义的会阴在男性指肛门与阴囊根部之间的软组织,在女性指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的软组织。

14.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

男性位于肛门与阴囊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缘之间,呈楔形。

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深约3~4cm。

附着于此处的肌有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男)尿道括约肌or(女)尿道阴道括约肌、肛提肌等;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

此腱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

1、颈深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和连通及临床意义。

答:1)胸骨上间隙位置:距胸骨柄上缘3-4cm处。

构成:封套筋膜分为浅深两层,附着于胸骨柄前后缘,这两层之间构成。

内容: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2)气管前间隙位置和构成: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的间隙。

内容: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

连通及临床意义:向下可通上纵隔。

3)咽后间隙位置和构成: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的间隙。

内容: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

连通及临床意义:向下可通后纵隔。

4)椎前间隙位置和构成:脊柱、颈深肌群和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

连通及临床意义:向下可通后纵膈,两侧经腋鞘通向腋窝,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膈。

2、在甲状腺切除中,试述:(1)甲状腺前面的层次由浅至深,分别是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2)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时,注意不要损伤那些结构?如何避免?为什么?1)结扎上动脉注意不要损伤喉上神经,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因为喉上神经与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两支,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方,在距甲状腺上极0.5-1.0cm出离开动脉弯向内侧;2)结扎下动脉注意不要损伤喉返神经,应远离甲状腺下端,因为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的相交部位约在侧叶中下1/3交界处的后方,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在侧叶下极附近比较复杂,因此结扎下动脉远离甲状腺下端以避免损伤喉返神经而造成声音嘶哑。

3)行甲状腺次全切除:应采取楔形切除甲状腺,保留甲状腺侧页背面的部分的薄片甲状腺组织及被摸的完整,即能保护甲状旁腺,又能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3、在气管切开术中,试述:(1)气管前面的层次。

由浅至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

(2)气管切开术造成出血的解剖学因素。

颈前静脉和静脉弓、甲状腺最下动脉(该动脉起点各异,但均在气管前方上行,术中最易损伤)、甲状腺下静脉(在气管前方呈丛状注入左右头臂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

(3)气管切开术时采取的体位、切口。

1)体位:一般选用仰卧位,肩下垫一小枕,头后仰,使下颏、喉及颈静脉切迹三点保持在一直线上,使气管固定于正中矢状位上,便于暴露、分离和切开。

2)切口:第3-5气管环之间。

直切口:颈前正中切口。

自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器官暴露好但切口疤痕明显。

横切口:在环状软骨下缘一横指处切开。

术后疤痕少,但气管暴露差,易积潴分泌物。

4、试述胸膜顶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位置: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毗邻:前、中、后斜角肌覆盖其前、后及外方。

前方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左侧)胸导管;后方第一、二肋,颈交感干和第一胸神经前支;外侧臂丛;内侧气管、食管;(左侧)胸导管和左喉返神;上方(第7颈椎横突,第1肋颈和第1胸椎体连至胸摸顶的筋膜)胸膜上膜临床意义:胸膜上膜,起悬吊作用。

当行肺萎陷手术时,须切断胸膜上膜,才可以使肺尖塌陷。

5、试述斜角肌间隙的组成、穿行结构及临床意义。

组成: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穿行结构: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临床意义: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易损伤胸膜顶,导致气胸,应高于锁骨中、内1/3的4cm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症状为神经压迫,手臂内侧感觉异常、木、麻、疼。

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中心标志。

6、试述腋腔(腋窝)的构成、内容。

+白纸P2构成顶由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四壁①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②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④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内容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分支、腋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7、试述掌中间鞘的边界、内容物的层次排列。

境界前界:掌腱膜;内侧界: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外侧肌间隔;后界:骨间掌侧筋膜及拇收肌筋膜。

内容掌浅弓指浅、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掌中隔筋膜间隙(掌中间隙、鱼际间隙)蚓状肌指血管和神经等。

8、述的手掌的筋膜与骨筋膜鞘。

手掌筋膜:深筋膜浅层(掌腱膜、鱼际筋膜、小鱼际筋膜)深筋膜深层(骨间掌侧筋膜、拇收肌筋膜)骨筋膜鞘:外侧鞘(鱼际筋膜、掌外侧肌间隔、第一掌骨围成):鱼际肌、拇长屈肌肌腱、桡侧囊、拇指血管神经中间鞘(掌腱膜、掌内外侧肌间隔、骨间掌侧筋膜、拇收肌筋膜):掌浅弓、指深浅屈肌肌腱、屈肌、总腱鞘、掌中隔、筋膜间隙、蚓状肌、神经血管内侧鞘(小鱼际筋膜、掌内侧肌间隔、第五掌骨围成):小鱼际肌及小指血管神经9、试述手掌的筋膜间隙。

位于掌中间鞘深部,内有疏松结缔组织1.鱼际间隙:前界: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肌腱、第一蚓状肌;后界:拇收肌筋膜;内侧界:掌中隔;外侧界:外侧肌间隔。

临床意义:鱼际间隙向远端经第1蚓状肌管通向示指背侧,其近端为盲端。

2.掌中间隙:前界:第3、4、5指屈肌腱、第2至4蚓状肌;后界:掌中隔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中隔。

临床意义:掌中间隙向远侧沿第2~4蚓状肌管与第2~4指蹼间隙相通,可通向手背。

掌中间隙的近侧达屈肌总腱鞘的深面,可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交通。

此间隙有感染时,可经上述渠道蔓延。

10、胸膜腔穿刺的选择部位及所经层次结构。

部位:宜在肋角外侧进针,肩胛线紧贴第7、8肋间隙的下一肋骨上缘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

将针刺入肋膈隐窝。

层次结构:(自浅至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肩胛线:肋间外肌;腋后线: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胸膜腔。

11、乳房淋巴回流。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6个: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胸肌淋巴结;②上部的淋巴管→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内侧部的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④深部的淋巴管→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⑤内测部的浅淋巴结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⑥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12、纵膈的划分及内容,上纵膈的位置及内容(自浅至深)。

纵膈划分:四分法,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膈(见下)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胸腺下部、纵膈前淋巴结、疏松结缔组织、胸廓内动脉分支)、中纵膈(心包、心、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等)、后纵膈(食管、迷走N、胸主A、奇V、半奇V、副半奇V、胸导管、交感干胸段、纵膈后淋巴结等)。

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膈和后纵膈,前纵膈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

上纵膈位置: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平面以上的纵膈;上纵膈内容: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和胸导管和左候返神经等。

13、胸骨角平面的解剖特点。

①两侧连接第二肋软骨,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②第二肋间神经的分布平面;③主动脉弓的起、止处;④气管杈平面;⑤左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⑥平第四胸椎体下缘;⑦上、下纵膈分界的标志;⑧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⑨胸导管左移。

14、试述股三角的构成及其内容排列。

位置:股三角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