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说课及反思【说教材】《枫桥夜泊》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名垂千古、万口传播的行旅诗。

本诗通过诗人在江南游历、夜泊枫桥时,对眼前残月西沉、乌鸦哀鸣、霜华漫天、渔火愁眠、夜半钟声、孤舟摇曳景象的描绘、真切自然地抒发了他跨越时空的羁旅之愁。

【说教学目标】本诗所在课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读准“泊”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生字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说重点难点】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

大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

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

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

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金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金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河边孤单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七、自由背诵本诗。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五上《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泊”、“愁”。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一、导入新课,解诗题。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谁能告诉我诗人是在哪里写这首诗的?3、是的。

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

枫桥在哪儿?泊是什么意思?这首诗是谁写的呀?二、了解诗人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张继)2、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继?指名读PPT上内容。

(出示有关张继资料:张继,唐代诗人,湖北襄(xiānɡ)阳人。

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距今约1200年,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枫桥夜泊》。

)三、初读古诗1、弄懂了题目的意思,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读这首诗了。

我们先来把这首诗读熟。

2、出示自读要求:读书小提示:①自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②自读第二遍,读出节奏(提醒:七言诗可以按照4-3来停顿)。

③第三遍同桌互相读,互相听,相互检查一下,生字读音有没有错误,如果有帮助纠正一下。

师:读得好!“霜”“愁”是翘舌音,“寒山寺”翘平转化也读得非常准确!师:读得还不错,要想读出诗的韵味,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好句末的平声字,“天”“眠”“船”我们要读得长一些。

引读:霜满天——对愁眠——到客船——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5、比赛读: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四个组,一组读一行。

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6、同学们,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啊?7、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得准确了,但是还缺少了一点情感,此时,就让我们走进古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3.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词意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4.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诗词朗读技巧: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
-创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诗词中的创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举例: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教师需解释“月落”指的是夜晚即将结束,而“乌啼”和“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凄清的景象,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氛围。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夜晚景象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枫桥夜泊》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枫桥夜泊时所见所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对枫桥夜泊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喜爱,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枫桥夜泊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工具书。

(2)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感受诗文中的意境美。

3.感悟情感(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分享感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4.巩固拓展(1)想象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枫桥夜泊的场景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

(2)朗读展示: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0.2《枫桥夜泊》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枫桥夜泊》的意义和内涵,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觉悟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写作手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意蕴,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内容:《枫桥夜泊》诗歌原文,诗歌赏析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

3.学生准备:提前学习诗歌内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并引导学生联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朗诵+理解(15分钟)•学生分组朗诵《枫桥夜泊》,注重声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解释诗歌的背景、寓意,并就关键词、句式进行讲解。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从意境、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剖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情感体验(10分钟)•联想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歌的世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展开联想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撰写心得体会或读后感;预习下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更加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1】篇〗学校总是通过各种活动,通过各种办法为我们教师搭建张扬个性、提升自我的平台,我认为学校的每次教研活动更是我们每位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大好时机。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大多时候都会把阅读教学作为公开课或竞赛课的首选。

由于本次教研活动时,我班的教学进度的关系,我大胆尝试进行了古诗教学,讲的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想通过本次活动与领导、同行们探讨古诗教学究竟怎样进行,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我认为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融方法于潜移默化中按常理,这仅仅28个字的一首诗,学生读读背背,按注释理解诗意,哪能用上40分钟,然而,我将引导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在悄无痕迹地渗透给学生,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直接强调“泊”在本课的读音,提问还有哪个音,只是强调,学生便很自然地熟记了这个多音字,并动笔积累在书上,然后,引导学生看着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接着初读感知,我引导学生自由反复读诗,直到读流利。

再如:当学生没能很好地读出韵味之时,我采取了与学生合作读诗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了读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语速。

一切都不用多说,全靠学生心领神会。

再如最后:引导学生把学会的同类的诗句归纳到一起,做到熟记于心,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积累。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反思第【2】篇〗诗意的解读上,全是秉承王老一套,所见,所闻,所感,但是在“霜满天”这一意境的解读上很有分歧。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霜成于地面,水汽凝结而成,所以不可能出现“霜满天”的景象。

所以有同仁认为张继此词是指漫天水雾,让张继以为“霜满天”,这样解读也符合初秋凌晨的气象,但是王老却将这一意象单独拎出来,让学生分析到“霜”并非诗人肉眼所见,而是此刻诗人心灰意冷,满目疮痍,所见所闻都是冰寒彻骨,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诗人此时并非真实见到了漫天霜,而是倍觉孤独,异地欺生,连满天的霜也如同这异地的陌生,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他感觉被霜的寒气深深包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

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教学目标】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1、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愁”的心情。

2、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解诗题:1.师:同学们,在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位落榜学子的一首诗,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时也让他自己名垂千古,这首诗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题。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对,就在那个夜晚,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写下这首名扬千古诗,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步感知,知诗人:1、了解诗人:(课件)张继,字懿[yì]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公元七五三年考上进士, 做过监城判官和祠部员外郎等官职。

他所写的诗不事雕饰, 富有自然美,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了解创作背景:师:诗人张继为何半夜将船停泊在岸边,他是在游玩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停留呢?原来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枫桥夜泊》。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表达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三首:枫桥夜泊》的内容。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

•进行诗歌朗读和欣赏。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感情。

•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色。

三、教学准备•备课教师:熟悉古诗《枫桥夜泊》的内涵和背景知识。

•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阅读任务,了解古诗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场景,引出《枫桥夜泊》古诗。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夜晚河边的感受。

第二步:学习古诗1.教师朗读《枫桥夜泊》古诗,学生跟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3.分段详细解读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欣赏1.学生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发挥情感。

2.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讨论古诗中的文学特点和情感意境。

第四步: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枫桥夜泊的意义和表现手法。

2.指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作业1.写一段话描述你对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2.背诵《枫桥夜泊》古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枫桥夜泊》应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收集作者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第【2】篇〗《枫桥夜泊》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

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

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孤寂与忧愁。

3、认读生字。

活动准备:《枫桥夜泊》课件、古诗作业纸活动过程:(一)、导入1.猜谜语: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月亮)2.师:小朋友你们猜出来了吗?那月亮在什么时间出现呢?秋天的夜晚景色很美,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二)、出示《枫桥夜泊》古诗视频,幼儿欣赏,初步感知古诗。

1.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古诗所写的景象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幼儿自由回答。

2.呈现“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分句,并讲解本句含义: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秋霜。

3.呈现“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分句,并讲解本句含义(诗人坐在小船上,看到周围有些什么景象?)江边的枫叶若隐若现,江中鱼火点点,照着我的愁,我怎能安眠。

4.呈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分句并讲解诗意: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5.呈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分句,并讲解施迤崇拜的钟声是在什么时候传来的?夜半十分沉沉的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里。

(三)、听了解释,那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愁绪)(四)、教师领读,幼儿跟读。

(五)、古诗接龙游戏:教师说古诗名字,幼儿接龙可以(分组也可以分男女)(六)、小结师:我们今天学习这首古诗的题目叫什么?师:作者是谁?师:这首古诗描写了什么?描写了秋天深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愁绪。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

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

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学生齐读课题。

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

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

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

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

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

2.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人格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味。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

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边。

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2)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字懿孙,天宝年间进士。

他的诗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本节课古诗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重读“霜”“愁”“到”等字。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诗文解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停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寒霜,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时所见所感,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羁旅之思。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情感。

2.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枫桥夜泊》,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3.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解释难点词语,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4. 诗词欣赏: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诗中的一些难点词语的理解,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和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音响设备、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江南水乡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朗读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枫桥夜泊》,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3.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解释难点词语,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3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3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认识课后 2 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领会这首诗的意思,领悟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及诗人的感情。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爱的古诗。

二、教课重难点这首古诗的教课重在美读。

经过朗读,意会境界,领悟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课准备学生:课前认识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教师:反应诗中境界的图画或教课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四、教课时间1课时。

五、教课过程(一)音乐引入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朝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绘旅途感觉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实,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风景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因为《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神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相互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怀疑答疑。

5.同桌相互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依据挂图接踵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叫声阵阵,秋霜忧如遮天蔽日。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流浪思乡的忧虑使我难以入睡。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悟1.自由地朗诵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勒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情形?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边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4.理解“愁”,诗人终究“愁”什么?为何而“愁”?(让学生依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增补)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6.说诗境界,加深领悟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单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

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

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

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研读古诗,体会意境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

(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预设: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

(师随机板书)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

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

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

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