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三组图片:1.贫困山区孩子艰难的上学情景。

2.大城市农民工艰辛的劳动、生活场景。

3.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坚持上学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这三组图片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看后有哪些感想?(自由发言)----是的,贫困山区的孩子无论多么贫困,也阻断不了父母为他们艰难铺设的求学之路;大城市里的农民工劳动、生活再艰辛,也要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学校。

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教育”。

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包上学的。

二、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1.读准下列字词的拼音。

规规矩jǔ矩jǔ震撼hàn 宽裕yù简陋lòu 趋之若鹜wù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宽绰、富裕。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震动,摇撼。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3.文体解说(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三、阅读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设问题。

(小组分析讨论)问题1:文章第一段写道“调查设计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并不小”,为什么这么说?从文中找出答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最苦与最乐》教案(北师大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叙述文,作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家庭中离开世界的爷爷和疯颠般活泼的侄孙之间的友情故事。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讨论,有助于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友谊以及生老病死带来的不同感受。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北师大九年级选修教材中的一篇叙述文,以家庭为背景,描绘了爷爷和侄孙之间的温馨互动。

文章语言简洁、清新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传神逼真,读起来十分舒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本文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获得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自我表达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和尊重老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2)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主题。

2.难点(1)理解文章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2)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四、教具准备教学PPT、电子白板、视频。

五、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从外部感官接触到家庭、祖孙等概念,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展示几组家庭照片,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人之间的感情;或者播放一段状态迥异的祖父和孙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引发学生忆家情怀。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通过理解试答题,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使用班内三人小组方式让学生进行读后讨论,让每个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讲解通过PPT等方式,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教案

北师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1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本单元的文体特色,复习新闻的文体知识。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题,掌握报告文学、通讯、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

3、预习字词,完成“学习测评”1、2。

4、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5、了解《漫谈》的作者情况,以及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背景。

(注意:任务完成后,将2、3、5三项任务交与小组长检查,组长根据完成质量打上相应的等级。

)【相关课程标准】1.阅读新闻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2.领会《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对战争的独特表现,品味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和平、乐于助人、学会奉献等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目标2、3【评价任务】1.能快速提炼新闻主要信息。

2.能够比较消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3.了解新闻中数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大家看看,这段话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多媒体投影下面的文字)“快艇离河岸越来越近时,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

炮弹不时在快艇周围爆炸,掀起根根巨大水柱,伏尔加河水像开了锅似的。

不能再迟疑了,营长费多谢耶夫上尉一声令下,快艇迎着炮火疾速驶向岸边。

战士们没等艇靠稳就纷纷跳入水中,涉过浅水,登岸投入战斗。

由于情况紧急,十三师官兵一上岸就投入到连天的炮火和呼啸的弹雨之中。

他们消失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里,使德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受到阻击。

”(学生能够从炮火、炮弹、营长,战士,战斗等词语中回答出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师:这个片段描写的正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报告文学《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师板书课题。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课件

鼓掌,致敬;因为他们“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没有穷
教育”。今天我们来共同关注一篇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次感受一下大城市里农民 工兄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直背着书 包上学的。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 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研读课文
2.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震撼信息(结合原文语句回答):
从月收入(元)看-----生活并不宽裕,但都在上学;
从家庭经济来源看-----家庭经济来源单一,还要拉 家带口,供子女上学; 从就读情况看-----就学率虽高,但是农民工子女就 读的学校大多是民办农民工学校,他们的子女不能接受和
城里孩子同等的优势教育。
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新华社记者在对农民工家庭调查后得出的数 据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结论:再苦也没有苦孩 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表现了农民工兄弟生活再艰辛也 不放弃子女接受教育的执着精神,让我们在感到一丝宽
新的视角更近一层地写出了对农民工子女不能接受平等教育
的担忧。
研读课文
比较探究
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告香港进
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 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
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
们也许在简陋的民办学校,也许在公办学校借读,但他们都
在上学。
整体感知
统计出来的结果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问卷调查-----但数字是严肃的,我们的调查虽然只 发出131份问卷,其中还有6份无效,但较少的样本也得拿

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

课题:再苦也没有苦孩子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法。

2.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感悟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流程学法指导及笔记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留守儿童心理访谈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父母对你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二.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三.交流预习(自主学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积累字词。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体会感情3.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4..消息是用事实说话的,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江泽民宣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中,作者只陈述事实,基本没有发表什么议论。

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调查来的数据(事实),全文也是写实为主,他的写作目的主要是摆事实,还是谈观点?5.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五.比较阅读,概括特点6.概括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六.巩固提升1. 为下列加点词注出拼音。

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趋之若鹜()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宽裕:趋之若鹜:力所能及:震撼:3.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报告文学往往像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被人们称之为“”。

4.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完成在作文本上)学后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还存在的疑惑是:。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作业布置
1、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农村,有些同学的父母 常年在外打工,对你们的教育也付出了很多很多,就像 这则新闻中的那些父母一样,你们你收到了怎样的启发 呢? 把你的想法写出来,读一读,与大家分享。
1)农民工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2)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不能接受同等教育。 这就为 今后政策的调整确立了方向,这种不平 等教育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慢慢消失。
文章主旨
本文选取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即农民 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来展开评论。在根据数 据得出震撼人心的结论后,对农民工重视 教育的做法表示充分地肯定,同时也在文 字的叙述中表露出对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 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表示同情。
3、为什么在第6段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 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合作探究
1、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 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 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 学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 的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 占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 下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 教育的重视。

字词检测:
震撼 hàn 宽裕 yù 简lòu 陋 趋之若鹜 wù 规规矩矩 jǔ
宽裕:
宽绰、富裕。
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鹜:鸭子。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 趋之若鹜:
力所能及:
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
震撼:
震动,摇撼。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也是报刊中常见的一 种文体,就是对新闻进行评论,表 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 它的材料是新闻所提供的,也 可以是自己调查来的。 但是,材料的运用往往是选择 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讲述事实,而 是阐明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最苦与最乐》教案

2019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排比、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作者流畅、简练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作者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建立分论点的方法,把握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品读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责任感对人的重要性,体会孔子、曾子、孟子关于人生苦乐的见解。

(二)教学建议[~@#&%]让学生学习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及训练;文章论证思路严密,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围绕“责任”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人生苦乐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文中阐述的人生苦乐观的深刻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提问:在生活中你认为最快乐的是什么?最痛苦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新课:作为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认为人生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二、简介作者,明确要点[&#%@~]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真实故事表达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苦难吗?你们觉得苦难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苦难和成长的文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以便交流分享。

3.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一下自己画出的好词好句。

a.文中的小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b.你觉得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4.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具体的描写方法。

(2)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5.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我的苦难与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方法。

(2)作文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1)请同学们谈谈在学习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2)针对自己的写作,谈谈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2.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苦难与成长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再苦也没有苦孩子》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到苦难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意义,培养了他们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写作训练环节,同学们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但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更多同学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通用3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解题: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二、自渎文本: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六、作业: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篇2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2、理解掌握新闻分析(也称新闻评论)以写实为主的写法。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平淡数据后的震撼信息》)3、比较两篇文章与《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写法上的不同。

(难点)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两文,掌握字词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掌握另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会学,我能学1、给下列加点生字词字注音。

薇()泰谦逊()钳形()弗里茨()鲍()卢斯趋之若鹜()端倪()虱子()2、给下列同音字或形近字组词。

北师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18页PPT

北师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18页PPT

北师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2012北师大版九上《最苦与最乐》word教案

2012北师大版九上《最苦与最乐》word教案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吧?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1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人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1、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导学案 北师大版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艰辛。

学习过程:
课前先学
1、解题:
主标题以肯定的叙述句回应了政府提倡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号召,给人以鼓舞。

副标题表明评论的材料来源及给作者的感受。

“震撼”一词写出了作者的惊讶,与“平淡”对举,更能吸引读者。

2、预习自测:
给加粗字注音:
简陋()趋之若鹜()陡然而长( )震撼( )参差()
解释词语:
趋之若鹜:力所能及:
广为人之:好高骛远:
质疑探究、合作探究:
探究一:精句赏析
我们曾经以为---统计一出来,一个震撼的数字会让自己、也让社会震惊:民工子女失学率极高,在百分之多少多少之上。

把一幅广为人知的标语送给他们,因为他们值得让人们骄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穷教育。

”[来源:学+科+网]
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tsn:
精句:
赏析:
[来源:Z。

xx。

]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探讨课后第四题。

三、将你本节课的收获写在下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小孩导学案北师大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再苦也没有苦小孩导学案北师大版1

再苦也没有苦小孩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有关知识;2、学习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自学指导:1、温习回忆:报告文学是如何的一种文体?结合《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谈谈报告文学有什么特点?2、了解“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论述观点、说明态度的新闻文体。

3、自由朗诵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并说明词语。

震撼.()宽裕.()参差..()趋之假设鹜.()参差:趋之假设鹜:4、整体感知:(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表评论?(2)记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如何的评论?理由是什么?5、研读课文(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特点?(2)请你从文中归纳出四项调查结果?(3)作者对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了什么结论?(4)什么缘故第⑥节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收成平台一、仿写。

(1)仿照《春》中的句子,以“书”为主语写比喻句。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书——————————————————————(2)你酷爱生活吗?那么别浪费时刻,因为时刻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二、以下加点词语利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邓稼先荣获“两弹一星”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B.国歌声起,同窗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C.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愿声销声匿迹。

.....D.看到登着“飘萍”的通信我老是迫不及待....地阅读。

3、给以下新闻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我国拯救濒危动物取得可喜功效。

为爱惜国宝大熊猫,我国前后成立了总面积达5830平方千米的爱惜区。

拨出专款抢救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衍研究,已人工繁衍30多只。

我国还将新建14处爱惜区,以便现有的1000多只大熊猫得以安宁地生活繁衍。

题目:4、依照下面这那么新闻内容,将这那么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北师大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情分析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埋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3重点难点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2.训练周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最苦与最乐小时候,大人们告知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知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活动2【讲授】最苦与最乐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进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2021最苦与最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1最苦与最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1最苦与最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才能得到真正快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苦与最乐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最苦与最乐》教案1.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 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

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

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

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再苦也没有苦孩子

而是阐明————————。 消息是———————————————。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 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对事实所持的观点
比较探究
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江泽民宣 告香港进入新时代》与本文,比较消息 与新闻评论的区别与联系。
消息只陈述事实,基本上不发表评论。 新闻评论的目的不是列举事实,主要 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但也要列 举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证明自己的
3、为什么在第6段中说“这是本次调查最 为有价值的一组数据”?
合作探究
1、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 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 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作者强调这两件事实是为了说明供子女上学 对农民工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事,尽管他们的 子女就读于民办民工学校,但是教育费用占 据着他们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 仍能想尽办法送子女上学,更可见他们对教 育的重视。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作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公布结果------调查过程--------展开评论 农民工尽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视子女的上 学问题。即: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再穷也 没有穷教育。 作者感到欣慰,更为孩子们担忧。
合作探究
1、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作者为什 么要强调农民工收入低和农民工是家庭 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这两个事实? 2、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 思考: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对作者 所持有的观点起什么作用?
观点。
写作特点
1)重视以事实说话 全文列举了调查后的许多事实,尤其是 大量的数据,使读者对诸多事实有所思考, 也便于理解作者所作的评论。 2)善于设置悬念,渲染反差,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作者还善于设置悬念,大力渲染调查设 计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反差,引起读者去了 解调查的实际结果。 3)讲解独到,视角新颖。 本文选取罗列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即农民 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来展开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感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困难,让我们感受父母精神的伟大,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从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学会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新闻评论。

2、本文的主副标题分别给我们告诉了怎样的信息?
二、自渎文本:
1、自学字词。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而且,差异并不算小”中的“差异”指什么?
2、怎样理解这句话:与其他问题有时无明显参差的回答相比,
这里出现了陡然而生的数据。

3、从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反映出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很高?
4、文章最后提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信息”指什么?
5、文章中传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析本文的结构脉落。

提示:
(1)、公布结果。

(2)、调查过程。

(3)、展开评论。

7、归纳文章的主旨。

8、本文是如何体现新闻评论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的特点的。

四、拓展阅读。

1、试还原作者写作本评论教师所参考的调查统计表。

2、完成配套练习册67页第7小题。

五、情感交流。

1、自己的父母是否在打工?对子女的上学问题持什么态度?
2、对那些在外打工的父亲你最想说什么?
六、作业:
给在外打工的父母写一封信。

上一篇:北师大版《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教案
下一篇:《再苦也没有苦孩子》教案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