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
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
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
间观念产生了差异。正如美国人类学家
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
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
人做事的时候,喜欢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工作的高效率就体现在
一元时间观中。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受
吃大锅饭时代的影响,大家一样的分配、浪费时间、工作无效率并
且受到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旧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许多
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的由农业国
是着眼于未来。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
不同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交流造成
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
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
2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
一元时间制的优点是极具效率,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
到就必须停止。而奉行多元时间模式的民族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
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
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
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从《易
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由于中国人对时间认识的局限和传统文化对时间认识的限制,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许 多关于时间本质的理论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兰乔宇【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语言交际,而常常会忽略掉非语言交际这方面的信息。

但是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会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冲突。

时间观念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维度,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带有其本民族的文化色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所以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 时制文化一、时间取向不同的国家,对时间的取向是不一样的。

Kluckhohn & Strodbeck将非正式时间划分为了三种,分别是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

具有过去时间取向的群体一般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过去,敬仰祖先,追求稳定性,并且在做事情或者重要的决策的时候,更加偏爱以史为鉴,愿意去用以往的经验来指导现在和未来。

具有这类时间取向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

强调现在取向文化的群体强调当下是最重要的,要享受现在,及时行乐,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去已经过去,而将来又飘忽不定难以预测,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和认知的。

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在时间取向的国家有墨西哥、阿拉伯等。

强调未来取向的文化与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相反,在这种国家,恪守传统的人容易被嘲笑,因为他们认为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容易通过自己的规划和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美国便是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所以美国人很少恪守陈规,他们更喜欢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二、时制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以日常生活中人类对于非正式时间使用的特点为依据,划分出了单时制和多时制。

遵守单时制的人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它就像一根绳子那样,可以切割,也可以延伸到未来或过去。

单时制文化的人们在做事情之前都会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安排,倾向于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只有将这件事情处理完毕才可以去处理下一件事情,而且讲究效率。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中文名:苦菜花 导演: 李昂 类型:剧情 / 战争 国家/地区:中国
中文名:最后的城堡 外文名: The Last Castle 类型:剧情片 动作片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31分钟
是“ 不 最 无囚 满 后 畏犯 典 的 的” 狱 城 勇的 长 堡 者血 胡 以 ,性 作 及 很, 非 肖 有表 为 申 一现 而 克 贯出 在 的 的了 狱 救 西他 中 赎 方们 与 都 版的 之 讲 英抗 抗 述 雄争 争 了 主与 , 因 义对 激 冤 特命 起 枉 点运 了 而 。的 所 被 不有投 屈含入 服冤监 ,而狱 他入, 们狱却 都的又
的八 碎赵 庄 麦 的 锁 个 任 经 抗 群路 石家 , 收 民 了 村 和 常 日 众军 雷庄 掳 季 兵 附 庄 赵 遭 战 ,主 、。 走 节 总 近 的 家 日 争 全力 铁赵 一 , 结 的 民 庄 伪 时 歼部 夹虎 部 日 了 日 兵 民 军 期 进队 子领 分 伪 教 伪 组 兵 的 , 犯的 雷导 村 军 训 据 成 队 袭 胶 之配 、民 民 乘 , 点 联 长 击 东 敌合 头兵 。 联 不 , 防 赵 和 抗 。下 发巧 他 防 断 从 , 虎 “ 日 , 丝摆 们 民 改 而 壮 依 扫 根 经 雷地 让 兵 进 有 大 靠 荡 据 过 等雷 被 抢 地 力 了 群 ” 地 一 各阵 俘 收 雷 地 武 众 , 边 场 种, 村 麦 技 打 装 , 损 缘 激 各用 民 子 术 击 力 想 失 村 烈 样子 在 的 , 了 量 出 惨 庄 的 的母 队 机 使 日 ; 了 重 赵 战 土雷 伍 会 敌 军 一 对 。 家 斗 造、 前 , 人 的 方 策 为 庄 , 地连 踩 又 的 嚣 面 。 此 和 终 雷环 地 一 工 张 用 他 , 附 于 打雷 雷 次 兵 气 土 们 区 近 解 击、 , 偷 无 焰 造 一 武 几 救 敌钉 再 袭 法 。 的 方 委 个 了 人子 次 了 起 赵 地 面 会 村 被 。雷 进 赵 雷 家 雷 把 雷 庄 俘 在、 攻 家 。 庄 封 几 主 ,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西时间观及行为差异

中西时间观及行为差异

文化本质上是人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大而无形,无处不在,制约影响着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

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际中被赋予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质,因此,民族相互交流的过程也可视为文化碰撞的过程。

文化是需要人类的各种行为来表现的,其各异的信息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传递,除了有力的思维外壳语言外,还需要借助许多非语言行为,时间是其中重要的传递途径之一。

时间在文化系统中既可是视为观念意识,也可视为一种无形的语言形态。

时间本身是客观的,但同时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特定的顺序、结构和意义,不同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时间规范的制约,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形成丰富多彩的时间观。

从中折射出的文化意蕴颇具特色,可以窥见不同民族成员的文化特色、行为方式及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西方近代工业文化时间观的差异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土地、农业是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建构的根本。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厚重而深刻。

以农为本,以耕为生农民对季节的体察和感受格外细致人微。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的生计休戚相关。

“节气歌”既是长期生产实践中酿就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农民感知时间的独特方式。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民来说几乎是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但历年节气日气候状况可能各异,这种生活经验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时间的感性认识在此形成一个变幻的周期。

因此,中国哲学中非常注重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时间的流动变化进行描述,对于时间的考察方式多是从实际经验出发,注重整体过程与变化之间的关系。

从大层面上把握时间的走向,却由于生活方式的局限无法对时间进行分割式的分析,具有模糊性与哲理性并存的特征。

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活中,受制于天时的循环变化影响,形成了时间观上循环倾向。

这种时间观认为,时间像一个圆圈,世界上万事万物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循环观念与汉民族传统的道家思想和阴阳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三篇时间观念是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认识和反应。

由于环境、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支配方式。

时间观念能够反映一种文化的基本内涵。

因此,来自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态度。

如果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没有充分的了解,理所当然地以本国的文化准则和时间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中西文化的时间观念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观中国人受儒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倾向于性本善之说,并且重视传统。

因此,中国人在时间取向上倾向于过去。

人们在行事时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以史为鉴。

相对而言,人们对未来则不太感兴趣,因为未来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

受到这种时间取向的影响,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重视经验、默守陈规。

西方人则主要采取未来的时间取向。

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影响,认为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他们更愿意着眼于未来。

秉持着未来取向的时间时间观念,西方人敢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

中西方在这一时间取向上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装电视剧数不胜数;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关未来题材的各种科幻大片却层出不穷,倍受欢迎。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差别是中西方文化对“老”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意味着有年龄、有经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

但这种观念在西方却并不被认同,“老”很可能被理解为能力衰退。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年龄成为了一个人们忌讳的话题。

环形与直线型的时间观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也可区分为直线式时间观念和环形的时间观念(关世杰,1995)。

环行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不断运动的圆圈,呈永恒周期性圆辐式或螺旋式运动。

例如,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往复、月份的轮流、年岁的更迭以及植物的周期生长、农时劳作的更替等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葛志宏,2004)。

时空意识和诗歌时空经验表现中西差异

时空意识和诗歌时空经验表现中西差异

时空意识和诗歌时空经验表现中西差异关键词:时空意识时空经验中西差异一、不同的时空意识中西方时空意识一个极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将时间和空间逐渐分离,而中国哲人的思考到后期逐渐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混沌的一团,两者彼此无法分离。

卡西尔在对时间的抽象成分讨论中指出了较为重要的一点,即时间进程的整体性——时间之流是线性发展的直线,不可分割,现在包含着过去和将来。

时间的秩序是不可逆的,即主体对于时间秩序的划分是明确清晰且充满逻辑的,遵循着因果规律。

在不同的时间感知中,卡西尔指出相比于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经验,对未来的感知则更多地占据了生活的重心,这种关于未来的时间意识使得人承担了伦理和宗教的任务。

卡西尔的此种说法可以被认为是时间意识成了某些社会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心理动机。

西方对于空间的认识和思考最直接的表现在宇宙观上。

亚里士多德笃定万物的自然运动都是围绕地球这个中心进行的,同时宇宙存在边界,空间是有限的。

在他其后的托密勒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从此地球被当作宇宙的中心的观念就在欧洲一直无法被撼动。

直到哥白尼“日心说”假设的提出,加上伽利略的进一步科学性证明,给西方的宇宙观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一种等级性的有限的宇宙被代之以一种开放的无限的宇宙”a。

在对宇宙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区分和转变中,可以看到西方对时空的认识更趋于理性与科学。

而中国古代用“宙”和“久”指称时间,用“合”和“宇”指称空间。

《庄子》中对宇宙进行了哲学化的抽象解释,“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

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b,即是说空间包括了一切方位和处所,而时间是持续不断流的。

且有人曾发现汉语中的时间概念总是前后不分,例如明天的明天,汉语叫“后天”,而昨天的昨天叫“前天”,按照線性时间轴本来应在将来的时间却被称作“后”,已经经历过的时间却被称作“前”。

相似的典型事物有中国常见的圆圈、八卦图和太极图,这种现象与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人的“循环论”,而中国古代的时间和空间观正体现了这样的特征。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是文化差异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人们根据其文化在时间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安排和使用时间的方法。

时间取向与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

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传统,重视历史,主张把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行事的重要参考。

1.中美称呼差异
(1)中国的称呼。

中国人对称呼是很严谨的。

经常用“老”这个词来表达对年长者的尊重,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代表成熟,经验丰富和智慧。

(2)美国的称呼。

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

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

(二)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把世界各地使用时间的习惯概括为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

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采取这种时间制的人们习惯于在同一时间内做不同的几件事,对计时、用时随意性强。

而遵循一元时间制观念的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安排一件事,强调办事的准时和计划性。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

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人采取一元时间制。

一元时间制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

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时间表,讲究计划的周密性和严谨性。

在一定的程度上,西方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它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中外时间观差异

中外时间观差异

八、中西方时间观在其他方面的差异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每提到一个人的 重要信息就不可避免地提及一个人的籍贯、档 案、家谱、户口等与过去历史有关的内容,人 们还通常喜欢记日记,看历史方面的电影,甚 至读书也喜欢读名人传记等历史方面的题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相反,美国人则对制定未来的计划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回忆历史、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 未来才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只有展望未来, 对未来做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
公共汽车上,如果你对一位中国老人说: 您年纪大了,请坐我的座位吧。你得到的 是老人的真诚感谢。可如果你在西方对一 位老人说:You are old.Please take my seat.却可能会激怒老人。
中西方对“老”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老练、 老当益壮、老成练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汉 语中很多的短语和俗语表现出中国文化对“老” 的尊重和重视。 美国人则经常会用一些委婉语,如“senior”、 “aged”、“veteran”、“elder”等来代替 “old”,老人及他们的生活场所通常被美化为 “senior”、“citizen”、“golden ager”、 “evergreen clubs”等。因为在英语中,“old” 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往往含有 “past”(过去)、“useless”(无用)、 “hopeless”(没有希望)的意义,同时也间接反 映出美国人“将来时间取向”的时间观念。
九、尊重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
我们要了解这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更好地克 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 碍。
中外时间观
之差异
一、时间观
时间观是人们对时间概念的科学认识或哲 学认识
二、中外关于时间的名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 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时间管理的文化差异

时间管理的文化差异

时间管理的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时间的理解和管理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时间观念,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和组织效率。

本文将探讨时间管理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1. 敬重长辈和权威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亚洲国家,敬重和尊重长辈以及权威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观念在时间管理上体现为,人们往往愿意为了表示敬意而等待更长的时间。

例如,开会常常会因为等待重要人物的迟到而延误。

这种情况下,时间被看作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比起准时到达,更重视维护人际关系。

2. 着重人际关系东方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而在时间管理上也有所反映。

人们常常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他人交流、聚会和社交活动,而这可能会影响工作或个人时间的合理安排。

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人们倾向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仅仅以时间为导向的交易。

二、西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1. 讲求效率和准时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要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和管理。

准时到达和完成任务是重要的价值观。

因此,在商务和工作场合中,迟到通常被视为不尊重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并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精确性和可度量性。

2. 任务导向西方文化注重任务的完成和成果的取得。

时间被看作是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因此,西方人倾向于将时间划分为特定的片段,并按照时间表严格执行。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三、文化差异的原因和影响1. 原因文化差异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

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注重稳定、人际关系和家庭,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个人主义、效率和成果导向。

2. 影响时间管理的文化差异可能带来以下影响:a. 交流障碍:不同的时间观念可能导致双方沟通的困难和误解。

b. 合作效率:在合作项目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成员可能因为对时间的理解和管理方式不同而导致合作效率的降低。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产生交际障碍和失误。

本文拟从哲学根底、时间形态、时间取向、时间制式、时间形态等几个层面,比拟东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期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东西方时间观,提高交际能力。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差异;比拟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制约与支配。

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时间观念。

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中西方时间观念比照1.1中西方时间认知之哲学根底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

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组成60对干支,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

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那么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这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拟模糊,并且表达时间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

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

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那么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

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化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异。

1.2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取向时间取向是时间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根据其文化在时间取向连续体上的侧重点来确定自己的立场。

影响商务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响商务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响商务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 礼仪和表达方式:中西方在礼仪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在西方,交际通常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交流。

而在中国,礼貌和保持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更加注重间接表达和隐藏自己的感受。

这可能导致在商务交际中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2. 关系和信任:在中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人们更注重个人关系和信任。

与此相反,西方在商务交际中更注重结果和效率。

中国人更倾向于在商务合作之前先建立信任和友谊,而西方人更注重合同和法律。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合作伙伴在商务决策和沟通中对交际方式产生误解。

3.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商务交际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都有很大差异,这使得直接翻译非常困难。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在中国,谦虚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礼貌的象征,而在西方,直接表达和自信被认为是重要的商务交际方式。

4. 交际风格:中西方在交际风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张和个体利益,更倾向于直接表达。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集体和团队合作,更倾向于为整个团队考虑。

这种差异可能在商务决策和意见表达中产生冲突和摩擦。

5. 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注重准时和高效率。

而在中国,时间被视为一种待遇,更注重人际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商务交际中的时间安排和会议延迟等情况产生误解和不满。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商务交际的关键。

商务交际中的误解和挫折往往源于对对方文化背景的无知和不理解。

通过适应和融合中西方文化并取长补短,可以帮助实现更有效地商务合作。

西方新年和中 国春节的文化差异

西方新年和中 国春节的文化差异

西方新年和中国春节的文化差异新年,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期待和欢乐的时刻。

然而,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西方的新年和中国的春节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先从时间上来看,西方新年通常指的是公历 1 月 1 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旦。

而中国的春节则是按照农历来计算,时间在公历 1 月下旬到 2 月中旬之间不定。

这种时间计算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于时间观念的差异。

西方的公历纪年法注重精确和统一,而中国的农历则与农业生产、天文气象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庆祝方式上,西方新年的庆祝活动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

在新年前夜,人们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参加盛大的派对。

街上灯火辉煌,人们身着盛装,手持香槟,在欢快的音乐中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

当零点的钟声响起,人们欢呼拥抱,互道新年祝福,并观看绚丽多彩的烟花表演。

此外,一些人还会在新年许下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的春节则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充满丰富仪式和活动的节日。

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幸,迎接新的开始。

人们还会贴春联、挂灯笼,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在除夕夜,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祝福和关爱。

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此外,还有舞龙舞狮、庙会等传统活动,热闹非凡。

饮食方面,西方新年的餐桌上通常会有火鸡、火腿、蛋糕等美食。

而中国春节的饮食则更加丰富多样,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财富;南方人则偏爱汤圆,象征着团圆。

此外,还有年糕、鱼等传统美食,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鱼则象征着“年年有余”。

在象征意义上,西方新年更多地强调新的开始、新的机会和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人们会制定新年计划,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孟静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笔者从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3方面着手,分析了时间观念对时间隐喻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people''s sense of time is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ime view on time metapho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ndency for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denc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attitude to "past, present, future"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n hope of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eople.
关键词:时间观念;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
Key words: time view;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5-01
0引言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差异。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

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

1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

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

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

从《易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顺、吉凶、祸福的互相转换。

而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又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

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间流程的线性和循环性是融会贯通的。

在线性时间的绵延流动性中含有周而复始性;在循环性时间的流程
中,也含有流动性和延绵性。

由于许多中国人持有循环性时间观,所以他们做商业决定的方式与持线性时间观的美国人迥然不同。

美国人常常期望中国人迅速做出决定,或根据其当时的实际情况谈生意,不必考虑过去发生的一切。

而中国人认为过去是现在做出判断的环境背景。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虑问题。

中国人办事讲宛四平八稳、求好不求快,并不匆忙下决定。

美国人则认为这种花了时间又没有做出决定或有所行动无疑是浪费时间。

他们总是风风火火,似乎总是有下一件事等着做。

中国人则认为时间井非一去不回头,是还会回来并往复循环的,所以提倡万事要“谨小镇微、三思而后行”。

而美国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进程,时间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是在以一种自认为最佳的方式管理时间。

他们总是匆匆忙忙,时间意识强,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

在他们眼中,时间是神圣的,违反工作时间表的人必受处罚。

Hall认为,当代美国社会中,正规时间的最小的集(set)已降为5分钟。

约见身份不相上下的人时,迟到五分钟或以下者必须作简短的道歉或说明。

如果你没有准时赴约,你将被视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以下这些常见的谚语就反映了他们珍借光阴的作风:
a. 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

b.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c.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

d.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光阴一去不复返。

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捷足先登。

2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
一元时间制的优点是极具效率,一次只干一件事。

奉行一元时间制的人做任何事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到就必须停止。

而奉行多元时间模式的民族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不注意遵守时间,容易对人对事进行变通。

例如会议不准时开,会议开始后又迟迟不结束等。

由于多元时间观者重视与实际的参与人沟通而一元时间文化更强调日程安排和严格执行。

而上述差异在两种时间观的人相互沟通中往往会发生文化冲突。

Hall认为,高度工业化的美国人是奉行一元时间观念的。

美国人做事的时候,喜欢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

工作的高效率就体现在一元时间观中。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受吃大锅饭时代的影响,大家一样的分配、浪费时间、工作无效率并且受到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旧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许多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

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中国人的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的速度也加快了。

3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
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的人总是向过去看,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劳作。

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此刻的产量、质量、销售、目标等。

“过去”取向的文化看重历史,他们崇拜祖先,重视家族亲缘关系。

以“现在”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过去”无关紧要“未来”又是模糊的。

只有“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

以“未来”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变化”十分重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就十分重视研究历史。

在中国尊敬老人亦是“过去”取向表征之一。

他们认为年龄与智慧的增长成正比,年纪愈大,经验也更丰富。

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进步与变化,所以主流价值观决定了美国社会对时间的“未来”取向。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Hall深人讨论了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他认为,一般来说美国人把时间看作一条伸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

美国人再欢新颖,刻意求变化,而且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不同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交流造成影响。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赵奎英.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J].文史哲,2000,(04).
[3]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