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
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
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
间观念产生了差异。正如美国人类学家
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
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
人做事的时候,喜欢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工作的高效率就体现在
一元时间观中。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受
吃大锅饭时代的影响,大家一样的分配、浪费时间、工作无效率并
且受到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旧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许多
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的由农业国
是着眼于未来。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
不同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交流造成
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
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捷足先登。
2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
一元时间制的优点是极具效率,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
到就必须停止。而奉行多元时间模式的民族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
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
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
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从《易
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
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
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
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
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
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
(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1从时间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兰乔宇【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语言交际,而常常会忽略掉非语言交际这方面的信息。
但是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会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冲突。
时间观念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维度,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产物,带有其本民族的文化色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所以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念 时间取向 时制文化一、时间取向不同的国家,对时间的取向是不一样的。
Kluckhohn & Strodbeck将非正式时间划分为了三种,分别是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
具有过去时间取向的群体一般都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传统,尊重过去,敬仰祖先,追求稳定性,并且在做事情或者重要的决策的时候,更加偏爱以史为鉴,愿意去用以往的经验来指导现在和未来。
具有这类时间取向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
强调现在取向文化的群体强调当下是最重要的,要享受现在,及时行乐,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去已经过去,而将来又飘忽不定难以预测,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和认知的。
具有比较明显的现在时间取向的国家有墨西哥、阿拉伯等。
强调未来取向的文化与过去时间取向的文化相反,在这种国家,恪守传统的人容易被嘲笑,因为他们认为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容易通过自己的规划和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美国便是未来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所以美国人很少恪守陈规,他们更喜欢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二、时制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以日常生活中人类对于非正式时间使用的特点为依据,划分出了单时制和多时制。
遵守单时制的人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它就像一根绳子那样,可以切割,也可以延伸到未来或过去。
单时制文化的人们在做事情之前都会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安排,倾向于在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只有将这件事情处理完毕才可以去处理下一件事情,而且讲究效率。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

中文名:苦菜花 导演: 李昂 类型:剧情 / 战争 国家/地区:中国
中文名:最后的城堡 外文名: The Last Castle 类型:剧情片 动作片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片长: 131分钟
是“ 不 最 无囚 满 后 畏犯 典 的 的” 狱 城 勇的 长 堡 者血 胡 以 ,性 作 及 很, 非 肖 有表 为 申 一现 而 克 贯出 在 的 的了 狱 救 西他 中 赎 方们 与 都 版的 之 讲 英抗 抗 述 雄争 争 了 主与 , 因 义对 激 冤 特命 起 枉 点运 了 而 。的 所 被 不有投 屈含入 服冤监 ,而狱 他入, 们狱却 都的又
的八 碎赵 庄 麦 的 锁 个 任 经 抗 群路 石家 , 收 民 了 村 和 常 日 众军 雷庄 掳 季 兵 附 庄 赵 遭 战 ,主 、。 走 节 总 近 的 家 日 争 全力 铁赵 一 , 结 的 民 庄 伪 时 歼部 夹虎 部 日 了 日 兵 民 军 期 进队 子领 分 伪 教 伪 组 兵 的 , 犯的 雷导 村 军 训 据 成 队 袭 胶 之配 、民 民 乘 , 点 联 长 击 东 敌合 头兵 。 联 不 , 防 赵 和 抗 。下 发巧 他 防 断 从 , 虎 “ 日 , 丝摆 们 民 改 而 壮 依 扫 根 经 雷地 让 兵 进 有 大 靠 荡 据 过 等雷 被 抢 地 力 了 群 ” 地 一 各阵 俘 收 雷 地 武 众 , 边 场 种, 村 麦 技 打 装 , 损 缘 激 各用 民 子 术 击 力 想 失 村 烈 样子 在 的 , 了 量 出 惨 庄 的 的母 队 机 使 日 ; 了 重 赵 战 土雷 伍 会 敌 军 一 对 。 家 斗 造、 前 , 人 的 方 策 为 庄 , 地连 踩 又 的 嚣 面 。 此 和 终 雷环 地 一 工 张 用 他 , 附 于 打雷 雷 次 兵 气 土 们 区 近 解 击、 , 偷 无 焰 造 一 武 几 救 敌钉 再 袭 法 。 的 方 委 个 了 人子 次 了 起 赵 地 面 会 村 被 。雷 进 赵 雷 家 雷 把 雷 庄 俘 在、 攻 家 。 庄 封 几 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孟静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
笔者从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3方面着手,分析了时间观念对时间隐喻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people''s sense of time is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ime view on time metapho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ndency for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denc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attitude to "past, present, future"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n hope of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eople.
关键词:时间观念;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
Key words: time view;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5-01
0引言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差异。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
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
1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
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
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
从《易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顺、吉凶、祸福的互相转换。
而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又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
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间流程的线性和循环性是融会贯通的。
在线性时间的绵延流动性中含有周而复始性;在循环性时间的流程
中,也含有流动性和延绵性。
由于许多中国人持有循环性时间观,所以他们做商业决定的方式与持线性时间观的美国人迥然不同。
美国人常常期望中国人迅速做出决定,或根据其当时的实际情况谈生意,不必考虑过去发生的一切。
而中国人认为过去是现在做出判断的环境背景。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虑问题。
中国人办事讲宛四平八稳、求好不求快,并不匆忙下决定。
美国人则认为这种花了时间又没有做出决定或有所行动无疑是浪费时间。
他们总是风风火火,似乎总是有下一件事等着做。
中国人则认为时间井非一去不回头,是还会回来并往复循环的,所以提倡万事要“谨小镇微、三思而后行”。
而美国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进程,时间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是在以一种自认为最佳的方式管理时间。
他们总是匆匆忙忙,时间意识强,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
在他们眼中,时间是神圣的,违反工作时间表的人必受处罚。
Hall认为,当代美国社会中,正规时间的最小的集(set)已降为5分钟。
约见身份不相上下的人时,迟到五分钟或以下者必须作简短的道歉或说明。
如果你没有准时赴约,你将被视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以下这些常见的谚语就反映了他们珍借光阴的作风:
a. 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
b. Time is money. 一寸光阴一寸金。
c.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
d. 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 光阴一去不复返。
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捷足先登。
2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
一元时间制的优点是极具效率,一次只干一件事。
奉行一元时间制的人做任何事都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时间到就必须停止。
而奉行多元时间模式的民族没有安排日程的习惯,不注意遵守时间,容易对人对事进行变通。
例如会议不准时开,会议开始后又迟迟不结束等。
由于多元时间观者重视与实际的参与人沟通而一元时间文化更强调日程安排和严格执行。
而上述差异在两种时间观的人相互沟通中往往会发生文化冲突。
Hall认为,高度工业化的美国人是奉行一元时间观念的。
美国人做事的时候,喜欢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
工作的高效率就体现在一元时间观中。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早期生产力水平低,受吃大锅饭时代的影响,大家一样的分配、浪费时间、工作无效率并且受到封建社会遗留下来根深蒂固的旧时间观念的影响所以许多中国人持多元时间观。
现如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的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中国人的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的速度也加快了。
3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
在时间观念上,农业社会的人总是向过去看,根据过去的经验从事劳作。
工业社会的时间倾向是注意现在:此刻的产量、质量、销售、目标等。
“过去”取向的文化看重历史,他们崇拜祖先,重视家族亲缘关系。
以“现在”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过去”无关紧要“未来”又是模糊的。
只有“现在”才是最有意义的。
以“未来”时间为主导取向的文化认为“变化”十分重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就十分重视研究历史。
在中国尊敬老人亦是“过去”取向表征之一。
他们认为年龄与智慧的增长成正比,年纪愈大,经验也更丰富。
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是进步与变化,所以主流价值观决定了美国社会对时间的“未来”取向。
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Hall深人讨论了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他认为,一般来说美国人把时间看作一条伸向未来的道路或纽带,人们沿着它循序渐进。
美国人再欢新颖,刻意求变化,而且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理解的不同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观念,从而对交流造成影响。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赵奎英.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及其对艺术的影响[J].文史哲,2000,(04).
[3]周榕.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