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
第1讲 概论-(2)OSI安全体系结构
An assault on system security that derives from an intelligent threat. That is, an intelligent act that is a deliberate attempt (especially in the sense of a method or technique) to evade security services and violate the security policy of a system.
网络备份系 统
网络反病毒
内外网隔离 及访问控制
系统
加强网 络安全 的措施
网络安全检 测
审计与监控
内部网不同 网络安全域 的隔离及访
问控制
网络与信息安全
13
网络与信息安全
14
网络与信息安全
4
NIS的另一种层次结构
安全服务
安全控制
物理安全
网络与信息安全
5
物理安全
• 指在物理介质层次上对存储和传输的网络信息的 安全保护。物理安全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保 障。
• 该层次上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三大类:
(1) 自然灾害
(2) 电磁辐射
(3) 操作失误
网络与信息安全
6
安全控制
指在网络信息系统中对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操作和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重点是在网络信息处理层次上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安全保护。
安全控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包括对用户的合法身份进行核实(比如,开机时要求键入 口令)和对文件的读/写存取的控制( 比如,文件属性控制机制)等。
2
《网络信息安全》第1-2讲
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之一。实际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法律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技术问 题虽然是最直接的保证信息安全的手段,但离开了法律政策和管理的
基础,纵有最先进的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遵义师范学院
1.2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1.网络信息系统中的资源
我们将网络信息系统中的资源分为三种: (1) 人:信息系统的决策者、使用者和管理者。 (2) 应用:由一些业务逻辑组件及界面组件组成。 (3) 支撑:为开发应用组件而提供技术上支撑的资源,包括网 络设施、操作系统软件等。
遵义师范学院
1.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5.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术问题
人是信息活动的主体,是引起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
之一,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人为的无意失误主要 是指用户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的安全漏洞,包括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用户口令选择不当、用户将自己的账号信息与别人共享和用户在使 用软件时未按要求进行正确的设置等。第二,人为的恶意黑客攻
1.1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4.设备物理安全问题
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系统本身的物理安全隐患,如灰尘、潮湿、
雷击和电磁泄露等,也是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物理安全包括三个方面:
1) 环境安全:对系统所在环境的安全保护。 区域保护:电子监控; 灾难保护:灾难的预警、应急处理、恢复 2) 设备安全: 防盗:上锁,报警器;防毁:接地保护,外壳 防电磁信息泄漏:屏蔽,吸收,干扰 防止线路截获:预防,探测,定位,对抗 抗电磁干扰:对抗外界,消除内部 电源保护:UPS,纹波抑制器 3) 媒体安全 :对媒体及媒体数据的安全保护。 媒体的安全 : 媒体的安全保管。 防盗;防毁、防霉等。 媒体数据安全:防拷贝,消磁,丢失。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理论与实践教程 第1章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3.4 网络安全保密 在网络系统中,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 露,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影响,特别是网上用户个人信息 和网络管理控制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的目的就是防止非授权的 用户访问网上信息或网络设备。为此,重要的网络物理实体能 够采用辐射干扰机技术,防止通过电磁辐射泄露机密信息。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3.5 网络安全监测 网络系统面临着不同级别的威胁,网络安全运行是一件复 杂的工作。网络安全监测的作用在于发现综合网系统入侵活动 和检查安全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报警给网络安全管理 员,对入侵者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危害扩散并调整安全策略。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3.6 网络漏洞评估 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和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是黑客等入 侵者攻击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入侵者通常都是通过一些程序 来探测网络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漏洞,然后通过发现的安全 漏洞,采取相应技术进行攻击。因此,网络系统中应需配备弱 点或漏洞扫描系统,用以检测网络中是否存在安全漏洞,以便 网络安全管理员根据漏洞检测报告,制定合适的漏洞管理方法。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1 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2 网络安全目标与功能 1.3 网络安全技术需求 1.4 网络安全管理内涵 1.5 网络安全管理方法与流程 1.6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与练习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1 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1 网络安全现状
根据美国的CERT安全事件统计数据可得安全事件变化趋 势图,如图1-1所示。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1.3.2 网络认证 网络认证是实现网络资源访问控制的前提和依据,是有效 保护网络管理对象的重要技术方法。网络认证的作用是标识、 鉴别网络资源访问者身份的真实性,防止用户假冒身份访问网 络资源。
信息安全概论课件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
介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 基本概念、安全风险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 知识。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实施 方式
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包 括课程设置、培训形式、宣传推广等方面的 措施。
内容。
信息安全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
02 阐述信息安全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核心原则,如尊重他
人隐私、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
信息安全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03
详细说明在信息安全领域中,个人和组织应该遵循的
具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
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 性
强调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保障信息安全中的 重要作用,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现 状和不足。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安全性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安全性取决于密钥的保密性,如果密钥泄露,则加密 信息会被破解。因此,对称密钥密码体制需要妥善保管密钥。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定义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也称为公钥密码体制,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式。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算法
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算法包括RSA(Rivest-Shamir-Adleman)、ECC(椭圆曲线加密算 法)等,这些算法通过一对公钥和私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数字签名主要用于验证信息的完整性 和真实性,以及防止信息被篡改和伪 造。
数字签名与验证流程包括签名生成和 验证两个阶段。在签名生成阶段,发 送方使用私钥对信息摘要进行加密, 生成数字签名;在验证阶段,接收方 使用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 信息摘要,并与原始信息摘要进行比 对,以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风险
01
网络安全工程师必读资料
网络安全工程师必读资料网络安全工程师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中不可或缺的职业之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工程师成为企业和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人才。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网络安全工程师必读资料,为即将或已经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人提供指引和参考。
一、《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安全工程师必读的第一本资料。
计算机网络涵盖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对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工程师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以及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从而更好地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二、《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是一本系统介绍网络安全技术的专业书籍。
本书包括网络安全的理论基础、加密算法、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范、安全审计、网络攻击与防御等内容。
网络安全工程师需要掌握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以保护网络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通过阅读《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网络安全工程师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为网络安全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概论》是一本介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入门书籍。
网络安全工程师需要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具备分析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
《信息安全概论》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密码学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等内容,对网络安全工程师进行知识渗透和理论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四、《网络安全导论》《网络安全导论》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网络安全入门书籍,适合初学者阅读。
网络安全工程师需要具备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的网络安全防护和攻击测试。
《网络安全导论》从网络安全的基础概念出发,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威胁、攻击与防护技术、应急响应和安全管理等内容,为网络安全工程师提供了入门指南。
信息安全概论
第4课信息安全概论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体验数码生活》,第4课:《信息安全概论》.本节教材在上单元介绍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赢在网络时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信息社会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掌握信息安全的防护知识。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具有较强的信息搜索获取、加工、表达、发布交流的能力。
多数学生会使用手机、互联网进行交流,在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使用上的问题。
他们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以及上网搜索,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对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三、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信息安全的现状和内涵,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防护措施;②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①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和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②能初步判断计算机系统常见的硬件或软件故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树立信息安全意识;②关注信息安全的应用;③体验信息安全的内涵.四、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防护措施解决措施:采取问题任务驱动、逐步推进、形成性地知识建构,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任务来完成技能的学习,小组之间相互协助,教师巡回辅导。
2。
难点:能初步判断计算机系统常见的硬件或软件故障,知道防范病毒的措施。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认真看课本上介绍的方法,然后自己尝试,接着找优秀学生讲述自己的方法,最后教师再进一步强调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五、教学策略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演示、反馈等功能充分利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主动尝试法、任务驱动法。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灵活掌握本节知识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资源及环境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机房软件资源:多媒体课件,极域电子教室4.0七、课型与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约5分钟)同学们,你们或你们的家长进行过网上购物吗?知道网上购物有什么风险吗?学生回答,知道,有木马病毒,会损失钱财等等.大家通过课件来了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网上购物遇到的情况。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论
09:38:46
网络安全体系
图1.1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09:38:46
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方面
(1)物理安全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 安全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及 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 故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和各种计算机犯 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4)中断
攻击者通过各种方法,中断(Interruption)用户的正常 通信,达到自己的目的。
09:3安全,尤其需要防止如下问题。
(5)重发
信息重发(Repeat)的攻击方式,即攻击者截获网络上 的密文信息后,并不将其破译,而是把这些数据包再次向 有关服务器(如银行的交易服务器)发送,以实现恶意的 目的。
2)信息泄露或丢失 指敏感数据在有意或无意中被泄漏出去或丢失,它 通常包括信息在传输中丢失或泄漏(如黑客们利用 电磁泄漏或搭线窃听等方式可截获机密信息,或通 过对信息流向、流量、通信频度和长度等参数的分 析,推出有用信息,如用户口令、账号等重要信息 和不良网站),信息在存储介质中丢失或泄漏,通 过建立隐蔽隧道等窃取敏感信息等。
09:38:46
网络的安全威胁
目前网络存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破坏数据完整性
以非法手段窃得对数据的使用权,删除、修改、插 入或重发某些重要信息,以取得有益于攻击者的响 应;恶意添加,修改数据,以干扰用户的正常使用。
09:38:46
网络的安全威胁
目前网络存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
网络安全概述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 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 性学科。本章主要介绍网络安全的概念、威 胁网络安全的因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及网 络安全的评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简介
目录
Contents Page
1. 信息安全地发展历史 2. 信息安全地概念与目地 3. 安全威胁与技术防护知识体系 4. 信息安全中地非技术因素
第一章 信息安全
简介
本章主要内容
回顾信息安全地发展历程; 介绍信息安全地基本概念; 说明信息安全是什么,所关注地问题以及面临地挑战是什么。
第一章
信息安全
简介
1.3.3 数据地安全威胁 数据是网络信息系统地核心。计算机系统及其网
络如果离开了数据, 就像失去了灵魂地躯壳, 是没有价 值地。
无论是上面提到地敌手对计算机系统地攻击还是 对网络系统地攻击, 其目地无非是针对上面承载地信 息而来地。
这些攻击对数据而言, 实际上有三个目地: 截获秘 密数据, 伪造数据或在上述攻击不能奏效地情况下, 破 坏数据地可用性。
第一章 信息安全
简介
1. 信息安全地发展历史
1.
通信保密科学地诞生
文献记载地最早有实用价值地通信保密技术是大 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帝国时期地Caesar密码。
1568年L . B a t t i s t a 发 明 了 多 表代 替 密码 , 并在美国 南北战争期间由联军使用,Vigenere密码与Beaufort密 码就是多表代替密码地典型例子。
安全目地通常被描述为"允许谁用何种方式使用 系统中地哪种资源""不允许谁用何种方式使用系统中 地哪种资源"或事务实现中"各参与者地行为规则是什 么"等。
第一章
信息安全
简介
安全目地可以分成数据安全,事务安全,系统安全(包括网络 系统与计算机系统安全)三类。数据安全主要涉及数据地机密性 与完整性;事务安全主要涉及身份识别,抗抵赖等多方计算安全;系 统安全主要涉及身份识别,访问控制及可用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书籍
计算机网络安全书籍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当前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来说。
有很多书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攻击。
1.《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
这本书由Douglas Comer编写,是一本经典的计算机网络安全
教材。
该书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和技术,并解释了网络攻击的原理和应对方法。
适合初学者阅读。
2.《网络空间安全法律实务》
由法学家马强撰写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网络安全法律的背景、内容和实践应用。
读者可以从法律层面了解网络安全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3.《黑客入门与防范》
这本书由杜建武撰写,旨在向读者介绍黑客的行为和方法,并提供了一些防范措施。
这本书不仅适合计算机专业人士,也适合普通用户了解黑客的手段和如何防范。
4.《网络信息安全概论》
该书由曹宏鹏编写,是一本适合高等教育阶段的参考书。
该书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例如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
5.《网络安全技术与渗透测试》
由刘玉文等人编写,该书可帮助读者了解渗透测试和黑客攻击的原理和技术。
读者可以通过实践案例了解如何评估网络的安全性,从而改进自己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总之,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领域,有很多书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知识。
以上仅列举了几本经典的书籍,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来学习。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信息安全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1、请说出平时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案。
答:略。
2、什么是信息安全?答: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3、什么是P2DR2动态安全模型?答:P2DR2动态安全模型研究的是基于企业网对象、依时间及策略特征的(Policy,Protection,Detection,Response,Restore) 动态安全模型结构,由策略、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等要素构成,是一种基于闭环控制、主动防御的动态安全模型,通过区域网络的路由及安全策略分析与制定,在网络内部及边界建立实时检测、监测和审计机制,采取实时、快速动态响应安全手段,应用多样性系统灾难备份恢复、关键系统冗余设计等方法,构造多层次、全方位和立体的区域网络安全环境。
4、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有哪些?答: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有物理层安全威胁,网络层安全威胁,操作系统层安全威胁,应用层安全威胁,管理层安全威胁等。
5、信息安全实现需要什么样的策略?答:信息安全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策略,它是指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
实现信息安全,不但靠先进的技术,也得靠严格的安全管理、法律约束和安全教育。
6、信息安全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信息安全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早在20 世纪初期,通信技术还不发达,面对电话、电报、传真等信息交换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第二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规模化阶段;第三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得到极大开放,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跨越了时间和空间。
《信息安全概论》
第1讲 信息安全概论
整理ppt16
物理威胁
1、偷窃
网络安全中的偷窃包括偷窃设备、偷窃信息和偷窃服务等内容。
2、废物搜寻 从废弃的打印材料或的软盘中搜寻所需要的信息。
3、间谍行为
省钱或获取有价值的机密、采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取信息。
主动攻击: 修改数据流或创建一些虚假数据流。常采用数据加 密技术和适当的身份鉴别技术。
第1讲 信息安全概论
整理ppt13
网络安全攻击
❖截获 • 以保密性作为攻击目标,表现为非授权用户通过 某种手段获得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如搭线窃听、 非法拷贝等。
❖中断 • 以可用性作为攻击目标,表现为毁坏系统资源, 切断通信线路等。
“安全是相对的,不安全才是绝对的”
第1讲 信息安全概论
整理ppt23
信源、信宿、信息之间的关系
H.否认信息
C.非法认证
G.非法信息
1.产生
信源
2.互相信任 3.传递信息
信宿
D.窃听信息
E.修改信息
信息
B.破坏信源
F.窃听传递情况
A.非法访问
第1讲 信息安全概论
整理ppt24
§1.6 信息安全的目标
网络安全物理基础 操作系统:Unix/Linux/Windows 网络协议:TCP/IP/UDP/SMTP/POP/FTP/HTTP
第1讲 信息安全概论
整理ppt31
攻击技术
1、网络监听:自己不主动去攻击别人,在计算机上设置 一个程序去监听目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2、网络扫描:利用程序去扫描目标计算机开放的端口等, 目的是发现漏洞,为入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网络安全运维配套书
网络安全运维配套书网络安全运维配套书是指为网络安全运维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的相关书籍。
在网络安全领域,由于技术更新迅速、攻防手段不断演变,网络安全运维人员需要保持学习和更新知识的习惯。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运维配套书籍推荐。
1. 《网络安全运维实战指南》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网络安全运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经验,并提供了一些常见攻击手段的检测和防御方法。
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适合初学者入门或者从事网络安全运维的专业人员参考。
2. 《网络安全技术手册》这本手册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原理,包括网络架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传输加密、攻击检测和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它作为一本综合性书籍,适合网络安全运维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3. 《网络安全实战指南》这本书通过实例和案例,教授了网络安全运维的实践技巧和应对策略。
它包括了从网络安全评估、漏洞扫描到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内容,对提高网络安全运维人员的实战能力有很大帮助。
4. 《服务器安全运维实战》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服务器安全运维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包括服务器部署、配置检查、漏洞扫描、入侵检测与防范、日志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它适合专门从事服务器安全运维工作的人员参考。
5. 《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这本书从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介绍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密码学、网络安全协议、安全管理与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它适合想要深入学习网络安全领域的人员参考。
总结起来,网络安全运维配套书籍可以帮助网络安全运维人员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网络安全运维的实战能力。
通过持续学习和参考这些书籍,网络安全运维人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概论
信息安全概论信息安全是指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修改、破坏、泄露和干扰。
在当今数字化的社会中,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个人都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完整性指的是确保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修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机密性指的是保护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或者实体访问和获取;可用性指的是保障信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被合法用户访问和使用。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访问控制:通过身份验证、授权和审计等手段,管理用户对信息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或者程序访问敏感信息。
2. 加密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技术,保护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所读取或修改。
3. 安全审计和监控:通过记录和分析系统的访问和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操作和安全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4. 网络安全:保护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的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5. 应用安全:保护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安全,防止应用漏洞被攻击者利用。
信息安全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和加强安全意识教育。
只有通过全面的安全策略、技术手段和人员培训,才能构筑一个相对安全的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
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信息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事关企业的经营和利益,也事关个人的隐私和权益。
因此,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信息不受侵害。
首先,信息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信息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
企业需要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和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避免信息泄露或被篡改,以确保自身的长期发展。
此外,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还需要面对各种风险,例如网络攻击、数据丢失、员工疏忽等,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规范,增加信息安全投入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安全的防护水平。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信息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信息安全概论》是一门介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认识和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并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二、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3.能够识别和预防常见的安全威胁;4.具备常见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5.建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三、教学内容1.信息安全概述1.1信息安全的定义1.2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3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基本原则2.信息安全基础知识2.1密码学基础2.1.1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2.1.2常见加密算法和协议2.2认证与访问控制2.2.1身份认证技术2.2.2访问控制模型和机制2.3安全通信和网络安全2.3.1安全通信的基本原理2.3.2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4安全存储和安全操作系统2.4.1安全存储的基本原理2.4.2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3.常见安全威胁与防护3.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3.1.1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定义和特征3.1.2常见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的防范措施3.2网络攻击与防范3.2.1木马和僵尸网络3.2.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3.2.3网络攻击的防范措施3.3数据泄露与隐私保护3.3.1数据泄露的风险和危害3.3.2隐私保护的基本方法和原则4.信息安全管理4.1信息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4.1.1信息安全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4.1.2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2信息安全政策与法规4.2.1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4.2.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知识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法。
3.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概论
切换与处理、数据一致性保护等方面的模型与实现手段。 (4)信息加密技术。借助加密技术对所要传送的信息进行
处理,防止数据非法窃取篡改,加密的强度和选择的加密技术、 密钥长度有很大关系。现代加密技术主要采用对称加密又称私钥 加密技术,即信息的发送方和接收方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和解 密数据。其最大优势是加解密速度快,适合于对大数据量进行加 密。信息加密技术对需要进行保护的文件进行加密处理,设置有 一定难度的复杂密码,并牢记密码保证其有效性。信息加密的目 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 数据,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
(5)防火墙及病毒防护技术。防火墙是一种能够有效保 护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技术,由软硬件设备组合而成,通过建立 检测和监控系统来阻挡外部入侵。使用防火墙可有效控制外界 因素对计算机系统的访问,确保计算机的保密性、稳定性及安 全性。病毒防护技术是指通过安装杀毒软件进行安全防御,如 360安全防护中心、电脑安全管家等。病毒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 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防止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 对其造成危害,将病毒进行截杀与消灭,实现对系统的安全防 护。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的信 息进入,同时又抵制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防 火墙、代理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
(6)入侵检测技术。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 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 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 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 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 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 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 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 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 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 管理、检测。此外,入侵检测技术也更加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网 络信息的安全性,该技术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等技术的综合 体,合理利用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及时了解到计算机中存在的各 种安全威胁,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第九讲访问控制王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室wangzhao@安全服务•安全服务(Security Services):计算机通信网络中,主要的安全保护措施被称作安全服务。
根据ISO7498-2, 安全服务包括:1.鉴别(Authentication)2.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3.数据机密性(Data Confidentiality)4.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5.抗抵赖(Non-repudiation)访问控制的概念和目标•一般概念——是针对越权使用资源的防御措施。
•基本目标:防止对任何资源(如计算资源、通信资源或信息资源)进行未授权的访问。
从而使计算机系统在合法范围内使用;决定用户能做什么,也决定代表一定用户利益的程序能做什么。
•未授权的访问包括:未经授权的使用、泄露、修改、销毁信息以及颁发指令等。
–非法用户进入系统。
–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
访问控制的作用•访问控制对机密性、完整性起直接的作用。
•对于可用性,访问控制通过对以下信息的有效控制来实现:(1)谁可以颁发影响网络可用性的网络管理指令(2)谁能够滥用资源以达到占用资源的目的(3)谁能够获得可以用于拒绝服务攻击的信息主体、客体和授权•客体(Object):规定需要保护的资源,又称作目标(target)。
•主体(Subject):或称为发起者(Initiator),是一个主动的实体,规定可以访问该资源的实体,(通常指用户或代表用户执行的程序)。
•授权(Authorization):规定可对该资源执行的动作(例如读、写、执行或拒绝访问)。
¾一个主体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创建另外的主体,这些子主体可以在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并由父主体控制它们。
¾主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
访问控制策略与机制•访问控制策略(Access Control Policy):访问控制策略在系统安全策略级上表示授权。
是对访问如何控制,如何作出访问决定的高层指南。
•访问控制机制(Access Control Mechanisms):是访问控制策略的软硬件低层实现。
¾访问控制机制与策略独立,可允许安全机制的重用。
¾安全策略之间没有更好的说法,只是一种可以比一种提供更多的保护。
应根据应用环境灵活使用。
访问控制策略•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policies,DAC), 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Identity Based Access Control)•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policies,MAC), 基于规则的访问控制(Rule Based Access Control)•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role-based policies)如何决定访问权限•用户分类•资源•资源及使用•访问规则用户的分类(1)特殊的用户: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级别的特权,可以访问任何资源,并具有任何类型的访问操作能力(2)一般的用户:最大的一类用户,他们的访问操作受到一定限制,由系统管理员分配(3)作审计的用户:负责整个安全系统范围内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4)作废的用户:被系统拒绝的用户。
资源•系统内需要保护的是系统资源:–磁盘与磁带卷标–远程终端–信息管理系统的事务处理及其应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应用资源资源和使用•对需要保护的资源定义一个访问控制包(Access control packet),包括:–资源名及拥有者的标识符–缺省访问权–用户、用户组的特权明细表–允许资源的拥有者对其添加新的可用数据的操作–审计数据访问规则•规定了若干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可准许访问一个资源。
•规则使用户与资源配对,指定该用户可在该文件上执行哪些操作,如只读、不许执行或不许访问。
•由系统管理人员来应用这些规则,由硬件或软件的安全内核部分负责实施。
访问控制的一般实现机制和方法一般实现机制——•基于访问控制属性——〉访问控制表/矩阵¾访问控制表ACLs(Access Control Lists)¾访问能力表(Capabilities)¾授权关系表•基于用户和资源分级(“安全标签”)——〉多级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矩阵-1•任何访问控制策略最终均可被模型化为访问矩阵形式:行对应于用户,列对应于目标,每个矩阵元素规定了相应的用户对应于相应的目标被准予的访问许可、实施行为。
访问控制矩阵-2•历史–Lampson’1971•“Protection”–Refined by Graham and Denning’1972•“Protec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Harrison, Ruzzo, and Ullman’1976•“On Protection in Operating Systems”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表(ACL, 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对应于访问控制矩阵中的一列内容•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策略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都可以用ACL来实现•优点:–控制粒度比较小–适用于被区分的用户数比较小的情况,并且这些用户的授权情况相对比较稳•鉴别方面:二者需要鉴别的实体不同•保存位置不同•浏览访问权限–ACL:容易,CL:困难•访问权限传递–ACL:困难,CL:容易•访问权限回收–ACL:容易,CL:困难•ACL和CL之间转换–ACL->CL:困难–CL->ACL:容易•多数集中式操作系统使用ACL方法或类似方式•由于分布式系统中很难确定给定客体的潜在主体集,在现代OS中CL也得到广泛应用自主访问控制•特点:根据主体的身份及允许访问的权限进行决策。
自主是指具有某种访问能力的主体能够自主地将访问权的某个子集授予其它主体。
灵活性高,被大量采用。
•缺点:信息在移动过程中其访问权限关系会被改变。
如用户A可将其对目标O的访问权限传递给用户B,从而使不具备对O访问权限的B可访问O。
基于身份的策略:基于个人的策略•根据哪些用户可对一个目标实施哪一种行为的列表来表示。
•等价于用一个目标的访问矩阵列来描述•基础(前提):一个隐含的、或者显式的缺省策略–例如,全部权限否决–最小特权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限制每个用户为实施授权任务所需要的许可集合–在不同的环境下,缺省策略不尽相同,例如,在公开的布告板环境中,所有用户都可以得到所有公开的信息–对于特定的用户,有时候需要提供显式的否定许可•例如,对于违纪的内部员工,禁止访问内部一些信息31基于身份的策略:基于组的策略•一组用户对于一个目标具有同样的访问许可。
是基于身份的策略的另一种情形•相当于,把访问矩阵中多个行压缩为一个行。
•实际使用时–先定义组的成员–对用户组授权–同一个组可以被重复使用–组的成员可以改变访问模式Access Mode •系统支持的最基本的保护客体:文件,对文件的访问模式设置如下:(1)读-拷贝(Read-copy)(2)写-删除(write-delete)(3)运行(Execute)(4)无效(Null)Win2000的访问控制-1•DAC,采用ACL•帐户(user accounts)–定义了Windows中一个用户所必要的信息,包括口令、安全ID(SID)、组成员关系、登录限制,…–组:universal groups、global groups、local groups •Account Identifier: Security identifier (SID)–时间和空间唯一,全局惟一的48位数字–S-1-5-21-1507001333-1204550764-1011284298-500–SID带有前缀S,它的各个部分之间用连字符隔开–第一个数字(本例中的1)是修订版本编号–第二个数字是标识符颁发机构代码(对Windows 2000来说总是为5)–然后是4个子颁发机构代码(本例中是21和后续的3个长数字串)和一个相对标识符(Relative Identifier,RID,本例中是500)Win2000的访问控制-2•所有对对象的访问都要通过安全子系统的检查•系统中的所有对象都被保护起来–文件、目录、注册表键–内核对象–同步对象–私有对象(如打印机等)–管道、内存、通讯,等•对象的安全描述符(security descriptor)SD –包含了与一个安全对象有关的安全信息•Security identifiers (SIDs)for the owner and primary group of an object•DACL(discretionary access-control list)•SACL(system access-control list)•以及一组控制标记Win2000的访问控制-3•Security Access Token•是对一个进程或者线程的安全环境的完整描述•包括以下主要信息–用户帐户的SID–所有包含该用户的安全组的SIDs–特权:该用户和用户组所拥有的权利–Owner–Default 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List (DACL)–……•这是一个基本的安全单元,每个进程一个共享对象的访问权限•访问权限:(1)完全控制(2)拒绝访问(3)读(4)更改•采用DAC•Linux系统将设备和目录都看作文件。
•对文件有三种访问权限:读、写、执行•系统将用户分为四类:–根用户(root):具有最大权利–所有者(Owner):文件的所有者,一般可以读写执行文件–组(User Group):所有者所在组–其他用户(Other Users)•Linux文件系统安全模型与两个属性相关–文件的所有者(ownership)•文件所有者的id,UID•文件所有者所在用户组的id,GID•每个文件和其创建者的UID和GID关联•一个进程通常被赋予其父进程的UID和GID•Root的UID: 0–访问权限(access rights): 10个标志•第1个标志:d(目录), b(块系统设备), c(字符设备), . (普通文件)•第2-4个标志:所有者的读、写、执行权限•第5-7个标志:所有者所在组的读、写、执行权限•第8-10个标志:其他用户的读、写、执行权限•用chmod修改权限:字符方式和数字方式•$ls–ld test•Drwxr-x--x 2 lucy work 1024 Jun 25 22:53 test强制访问控制•特点:取决于能用算法表达的并能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策略。
策略给出资源受到的限制和实体的授权,对资源的访问取决于实体的授权而非实体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