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城乡划分标准

合集下载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文件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区包括:(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镇区包括:(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八条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9年12月6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规范城乡划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国《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和执行《暂行规定》情况。

第三条地方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地方的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区《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地方城乡划分工作。

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遇有与民政、建设有关的事宜,可与同级民政、建设等部门协商解决。

第四条根据城镇化和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国家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城乡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地域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家统计局设管司2006-10-18 10:54:42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区包括:(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镇区包括:(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八条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9年12月6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规范城乡划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全国《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全国城乡划分工作和执行《暂行规定》情况。

第三条地方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地方的城乡划分工作,建立和管理本地区《城乡地域库》,监督、检查地方城乡划分工作。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在统计学中,城乡划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仅关乎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平衡,还涉及到城乡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社会发展的均衡。

而在进行城乡划分时,统计上的基本单位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城乡划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统计上城乡划分的重要基本单位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的人口数量会相对较多,而农村的人口数量则较少。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般将人口数量在30万以上的地区划定为城市,而人口数量在30万以下的地区则划定为农村。

人口数量这一基本单位在城乡划分中具有相对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和城中村等地方。

2. 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人口数量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统计上城乡划分的重要基本单位。

一般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统计局根据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对地区进行城乡划分。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实际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数据操纵或篡改的影响。

3. 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是对城乡划分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单位之一。

国家统计局规定,城市用地主要以城市规划区、城中村、城镇建设用地为主要划分基础,而农村用地主要以行政村、自然村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为主要划分基础。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情况,是城乡划分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4. 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另城乡划分还可以考虑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作为基本单位。

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一基本单位考虑了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对城乡划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虚假宣传或数据水分的影响。

统计上城乡的划分标准基本单位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用地和社会事业设施和服务水平等。

城乡划分

城乡划分

000
1
0
000
--
61
04
29
001
001
1
2
121
--
西关村委会
61
04
29
001
200
1
1
121
--
61042900120 011121--
3.城乡属性代码编码规则

乡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村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乡级属性代码编制规则
县级政府驻地→1
第13位
连接的乡级区域→2
其他乡级区域→3
草地。

8.4 非建设用地,是指农业用地 和未利用地 。□
9. 连接 9.1 普通连接 9.2 有空隙连接
9. 连接
• 连接是指两个驻地间可观察到的实际建设的
连接,中间没有被非建设用地所隔开。
• 连接的要素: 驻地 设施 建设用地 □
9.1 普通连接是指两个驻地的实际建设
无空隙相连接,或两个驻地之间通
留农业用地,则该村级地域为部分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4 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的市辖区、不设区 市政府驻地、街道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
且连接的村级地域没有农业用地,则该村
级单位的地域为与其他区、市完全连接的 村级地域。□
11.5 与其他区、市部分连接的村级地域
当村级单位与外区域的市辖区、不设区
2.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

2008年8月由国家统计局印发
(国统字〔2009〕91号)

对国务院批复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具
体方法、规则的细化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

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55.11.07•【文号】•【施行日期】1955.11.0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国务院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1955年11月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55年11月7日发布)由于城市人民同乡村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应当按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城乡人口也需要分别计算。

为了让各部门在区别城乡的不同性质来进行计划、统计和其它业务工作的时候有统一的依据,现在规定城乡划分标准如下:(一)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地区,都是城镇:甲、设置市人民委员会的地区和县(旗)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游牧区行政领导机关流动的除外)。

乙、常住人口在二千人以上,居民50%以上是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

(二)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二千,但是在一千以上,而且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具有疗养条件,而且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也可以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三)上列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

(四)为了适应某些业务部门工作上的需要,城镇可以再区分为城市和集镇。

凡中央直辖市、省辖市都列为城市,常佳人口在二万人以上的县以上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和工商业地区也可以列为城市,其它地区都列为集镇。

个别部门因为工作需要有另订城市和集镇区分标准的必要的时候,应当报告本院批准。

(五)市的郊区中,凡和市区毗邻的近郊居民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的大小,一律列为城镇区,郊区的其它地区可按第(一)、(二)、(三)三条标准,分别列为城镇、城镇型居民区或乡村。

近郊区的范围由市人民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以上城乡划分标准,是为了便于计划、统计和业务计算的,并不因为这个而改变各地区的行政地位和机构编制。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

统计城乡的划分标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第五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

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第七条本规定所称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

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镇的镇区。

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

第八条乡村是指本规定第六、七条款划定的城镇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乡村包括集镇和农村。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农村指集镇以外的地区。

第九条凡地处本规定城镇地区以外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按镇划定;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按乡村划定。

国家统计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指南

国家统计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指南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为规范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建立各项普查、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统一使用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特制定本规则。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结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分为两段17位,其代码结构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划分代码(一)统计用区划代码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12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第1~2位,为省级代码;第3~4 位,为地级代码;第5~6位,为县级代码;第7~9位,为乡级代码;第10~12位,为村级代码。

(二)城乡划分代码城乡划分代码由13~17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编制规则(一)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编码方法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

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标准。

(二)县以下区划代码编码方法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包括乡级代码和村级代码两部分。

1.乡级代码编码方法凡民政部门确认的街道、镇、乡,按照国家标准《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2003)编制,其乡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开发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乡级单位,乡级代码为400~599。

具体编码如下:●001~099 表示街道;●100~199 表示镇;●200~399 表示乡;●400~599表示类似乡级单位。

2.村级代码编码方法凡民政部门确认的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001~399;民政部门未确认的园区、工矿区、农场等类似村级单位,村级代码为400~599(498、598除外)。

具体编码如下:●001~199 表示居民委员会;●200~399 表示村民委员会;●400~499 表示类似居民委员会(不含498代码);●500~599 表示类似村民委员会(不含598代码)。

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三个产业划分标准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标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各类统计及与统计有关的业务核算,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主要以国务院关于我国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乡分类与代码代码分类100城镇110 城市111设区市的市区112 不设区市的市区120镇121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建制镇的镇区122其他建制镇的镇区200乡村210 集镇220农村第五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城市和镇。

第六条本规定所称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

包括:设区市的市区和不设区市的市区。

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辖区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市区为区辖全部行政区域;(二)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平方公里的,市区为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三)前款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的全部行政区域。

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一)市人民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二)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建制镇(乡)的部分地域,其市区还应包括该建制镇(乡)全部行政区域。

不设区市的其他地区分别按本规定的镇、乡村划分。

第七条本规定所称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

包括:县及县以上(不含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所在的建制镇的镇区和其他建制的镇区。

镇区是指:(一)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二)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周边村民委员会的驻地,其镇区还应包括该村民委员会的全部区域。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1999.12.06•【文号】•【施行日期】1999.12.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发布日期:2006年,实施日期:2006年)废止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1999年12月6日)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各类统计及统计有关的业务核算,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主要以国务院关于我国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中有关概念的解释一、关于人口指标的解释《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中有关人口的指标均为在调查地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二、关于人民政府驻地的解释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是指区(市)人民政府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建制镇、乡)全部行政地域;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是指镇人民政府所在的居委会地域,如果未设居委会或居委会地域不明确的,则为村委会地域。

三、关于城区建设的概念城区建设是指城镇的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居民区的建设。

(一)公共设施是指:行政办公设施、商业金融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科研设施、其他设施(包括文物古迹、宗教活动、社会福利院等设施)。

(二)市政公用设施是指:水电气热供应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在建工程及维修设施、其他设施(如消防设施等)。

(三)居民区是指:居民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学校、粮店、副食店、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道路及绿地。

城乡划分规则

城乡划分规则

城乡划分规则
城乡划分规则主要基于以下原则和方法:
1. 实施范围:城乡划分主要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行政区域内进行城区的划分,同时在城区以外的镇及其他有关的乡级区域进行镇区的划分,以及在城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域进行乡村的划分。

2. 划分原则: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行政区划为划分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辖区及类似村级地域为划分对象,同时以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与周边区域的连接状况为划分依据。

3. 划分方法:城乡划分采用城乡属性判断法进行划分,即先根据实际建设判断村级单位的城乡属性,再根据村级单位所在的统计区域和城乡属性,综合判断出村级单位的城乡类别。

4. 城乡分类与代码:根据不同的划分结果,将城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城区、镇区、乡村等,并赋予相应的代码。

5. 不改变现有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该规定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国家统计局官网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划分标准

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划分标准

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划分标准一、背景第七次人口普查是指我国国家统计局在2020年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活动。

其中,城镇人口划分标准是对城镇人口进行分类和统计的重要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城镇人口划分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

二、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含义城镇人口划分标准是根据人口在城镇地区的居住情况和户口信息状态来界定城镇人口的范围和标准。

具体来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城镇人口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两大类别。

常住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具有本地户口的居民,而流动人口则是指在城镇地区生活和工作但户口在农村地区的居民。

三、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深度分析在进行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深度分析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城镇人口的基本分类,还需要考虑到城镇人口的流动性、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现代社会,城镇人口的流动性愈发显著。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城镇人口,对于政府制定城市规划、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广度探讨在对城镇人口划分标准进行广度探讨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城镇人口划分标准与人口普查数据的关系、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变化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直接关系到人口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保证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科学和合理性,以便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五、对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个人观点个人认为,城镇人口划分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更加注重对流动人口的特殊关照,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城镇人口划分标准,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需求。

六、总结与回顾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划分标准是对城市人口进行分类和统计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社会影响。

只有通过对城镇人口划分标准进行深入和广泛的探讨,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需求,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七、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适应性与挑战在城镇人口划分标准的适应性方面,城镇化进程对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分布产生了新的挑战。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务院于2008年7月12日国函[2008]60号批复)一、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有关规定。

三、本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实际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它设施。

四、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五、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区域。

六、本规定由国家统计部门负责解释。

七、本规定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国家统计局设管司)为规范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建立各项普查、全面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统一使用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库》,特制定本规则。

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结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分为两段17位,其代码结构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划分代码(一)统计用区划代码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12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第1~2位,为省级代码;第3~4 位,为地级代码;第5~6位,为县级代码;第7~9位,为乡级代码;第10~12位,为村级代码。

(二)城乡划分代码城乡划分代码由13~17位代码构成,其各代码表示为: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

统计上城乡划分标准

统计上城乡划分标准

统计上城乡划分标准一、引言城乡划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统计上城乡划分标准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城乡划分的统计标准、我国城乡划分标准的演变、城乡划分标准在统计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城乡划分的统计标准概述1.城市划分在统计上,城市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

城市划分旨在全面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和综合实力。

2.农村划分农村划分主要依据农业人口、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等方面。

农村划分有助于了解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我国城乡划分标准的演变1.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划分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划分主要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城市和农村的划分较为简单,主要依据行政级别和人口规模。

2.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划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城乡划分标准逐渐发生变化。

1999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关于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了系统规范。

2008年,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关于修改<关于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决定》,对城乡划分标准进行了进一步调整。

3.现阶段我国城乡划分标准的特点现阶段我国城乡划分标准更加注重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匹配,强调城乡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

划分标准既包括了行政区划因素,也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综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城乡划分标准在统计中的应用1.人口统计城乡划分标准在人口统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准确划分,为政府部门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据。

2.经济统计城乡划分标准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把握,有助于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3.社会统计城乡划分标准在社会统计中的应用有助于了解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公布实施-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

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公布实施-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

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公布实施正文:---------------------------------------------------------------------------------------------------------------------------------------------------- 国家统计局令(第14号)《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已经2010年5月20日国家统计局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局长XXX堂二〇一〇年六月二日附件:200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样稿)及说明200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样稿)统计用区划代码区划名称110000000000北京市110100000000市辖区东城区110101001000东华门街道办事处110101001001多福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2银闸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5东厂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6智德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7南池子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8黄图岗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9灯市口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0正义路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1甘雨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3台基厂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4韶九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5王府井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0景山街道办事处隆福寺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2吉祥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3黄化门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4钟鼓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5魏家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6汪芝麻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8景山东街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9皇城根北街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0交道口街道办事处110101003001交东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2福祥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3大兴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5府学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7鼓楼苑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8菊儿社区居委会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0安定门街道办事处110101004001交北头条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2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3国子监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4钟楼湾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5宝钞南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6五道营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9分司厅社区居委会(全部统计用区域代码见国家统计局信息网)2009年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样稿)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区划名称110000000000000北京市110100000000000市辖区110101000000东城区110101001000 000东华门街道办事处110101001001 111多福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2 111银闸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5 111东厂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6 111智德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7 111南池子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8 111黄图岗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09 111灯市口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0 111正义路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1甘雨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3 111台基厂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4 111韶九社区居委会110101001015 111王府井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0 000景山街道办事处110101002001 111隆福寺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2 111吉祥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3 111黄化门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4 111钟鼓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5 111魏家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6汪芝麻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8111景山东街社区居委会110101002009111皇城根北街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0000交道口街道办事处110101003001111交东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2111福祥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3111大兴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5111府学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7111鼓楼苑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8111菊儿社区居委会110101003009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0000安定门街道办事处110101004001111交北头条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2111北锣鼓巷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3111国子监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4111钟楼湾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5111宝钞南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6111五道营社区居委会110101004009111分司厅社区居委会(全部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见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说明一、《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的范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以下简称:《区划和城乡代码》)规定了2009年我国乡、镇、街道及类似乡级单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类似村级单位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统计城乡划分标准

统计城乡划分标准

城乡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城乡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根据人口数量,将城乡划分为城市(人口大于50 万人)、小城市(人口在20-50 万人之间)、城镇(人口在20 万人以下)。

2. 经济指标:根据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经济指标,将城乡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

3. 社会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

如学校、医院、文化场馆、体育场馆等的数量和质量。

4.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程度。

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供水厂、变电站等。

5. 生态环境:包括城乡绿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成效。

如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覆盖率等。

6. 行政区划: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城乡,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县、自治县、乡镇等。

7. 居民生活习惯: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如居住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等,将城乡划分为城市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

8. 城乡规划:根据城乡规划,将城乡划分为城市规划区、镇规划区、村庄规划区等。

9. 产业发展: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城乡划分为产业发展较好、产业发展一般、产业发展较差等。

10. 城镇化水平:根据城镇化水平,将城乡划分为高度城镇化地区、中度城镇化地区、低度城镇化地区。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文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2006年)第一条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城市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有关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第四条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城区包括:(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镇区包括:(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三)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第八条本规定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9年12月6日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说明为了更好地开展城乡划分工作,科学、准确地划分我国的城乡地域,现对《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进行说明。

一、实施范围本《规定》的实施范围为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

(一)《规定》中的城区在下列行政区域内确定:1.市辖区;2.不设区的市(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国务院于2008年7月12日国函[2008]60号批复)
一、为了科学、真实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作为统计上划分城乡的依据,不改变现有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机构编制,以及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有关规定。

三、本规定以我国的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以实际建设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

实际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它设施。

四、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

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区域及农场、林场的场部驻地视为镇区。

五、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区域。

六、本规定由国家统计部门负责解释。

七、本规定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