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导语:小编喂大家收集了关于“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的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动的目的:使学生了解: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 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4. 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活动内容:1.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 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活动形式:分组朗读和全班集体朗读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好,本期班会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二:探究遵守宪法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学习宪法这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
三:进一步强调做好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上面对学习宪法重要性的了解,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
同时,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因此,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
今天我们开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这个主题班会,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宪法意识,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教案
(3)、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怎么做〕
2、前置学习文科p29、30<核心归纳>
3、重点问题突破
背景材料一:
*20xx年1月20日,一位患者自称对第一次的手术效果不满意,来到北京朝阳医院砍伤了3名医护人员和一名患者,其中陶勇医生伤得最重,后脑勺、胳膊、手等多处被砍伤。他的助理和局部同事也因保护陶勇而受伤。20xx,北京公安局以涉嫌成心杀人罪,对崔振国批准逮捕。
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法治的内涵、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
*2、制定依法治国总目标,了解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行使权力的根本准则。
3、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感受建设法治中国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法治的内涵、作用,认同法治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
大理政府这样的行为合法吗?
列举类似的新闻事件?
政府应该怎样行政?
<问题四>建设法治政府,厉行法治只是政府和公务人员的责任吗?
4.小结: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努力使
每一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每一个司法案件都提现公平正义,
每一个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决保卫者。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
5.课后练习:文科P30
板书设计:
是什么
为什么〔原因,意义、作用〕
道德法律与人生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26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运用行政手 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管理活 动,是国家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7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治安管理的主要任务: (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2)惩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3)预防灾害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4)经济法。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 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 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6)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它通过规范国家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 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28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总之,社会秩序离不开治安管理,公共安全离不开治 安管理,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治安管理,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治安管理。遵守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 是公民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应尽的义务。
29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2.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 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 危害性,但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享有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劳 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 身的合法权益:一是协商;二是调解;三是仲裁;四是诉 讼。此外,还可以通过电话、信访、上访等形式,向各级 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机构投诉、举报。
第二节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第一节 增强法律意识 第二节 预防违法犯罪
第一节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第二节 预防违法犯罪
一、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 为 二、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2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教学活动
第一节 提高法律意识
阅读教材所提供的节首案例,思考 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赞同采取怎样的措施 (2)学校采用听证会方式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 (3)你是如何看待纪律和法律的作 用的?
我国的法律体系
(5)社会法
我国的法律体系
(6)刑法
我国的法律体系
(7)诉讼与非诉讼法
诉讼法指的是规范诉讼程序的法律的总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 讼法》、《行政诉讼法》是我国的三大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非诉讼程序的种类主要有选民资格案件; 宣 告公民失踪、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 定财产无主案件;督促程序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1)包括:就业权、签订劳动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 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职业培训权、获得社会保险 福利权等。 (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调解、仲裁、诉讼
一、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二节 预防违法犯罪
1.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 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国家维护公共秩 序的基本手段。
工程设施,或者气象测报、环境监测等公共设施的;盗窃、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铁路设施、设备、机车车辆配件或者安全标志的;在铁路线路上放置障碍物,
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的;举办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有关规
定,有发生安全事故危险的等。如果这些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则根据具体
情节,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五百元以下罚款。
法治教育教案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增强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教案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增强法治素养引言:法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他们学会遵纪守法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外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素养。
一、法治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法制观念: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规定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2. 培养遵纪守法意识:通过法治教育,学生将明确了解到违反法律法规将带来的不良后果,培养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
3. 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法治教育还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习,增加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从法律法规。
二、法治教育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国家基本法律法规- 掌握学校内部的法律规定- 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介绍- 学校法规的解读和讨论- 案例分析和讨论- 角色扮演和案例模拟3. 教学方法- 讲授法律法规知识- 提供案例分析和讨论- 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模拟4. 教学资源- 教科书、参考书籍和相关法律法规文献- 案例材料和实际案例- 角色扮演和案例模拟所需的道具和背景设定三、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介绍- 学生学习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的概况和主要内容。
- 分组讨论并总结各自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
2. 第二阶段:学校法规的解读和讨论- 学生学习学校内部的法律规定,了解学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
- 分小组进行规则解读,开展讨论并总结各自小组的学习成果。
3.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和讨论- 老师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 指导学生理解案例背后的法律意义,并促进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判断能力。
4. 第四阶段:角色扮演和案例模拟-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模拟,模拟真实社会中的法律案件和解决问题的场景。
- 借助道具和背景设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并增强他们的法治素养。
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讲解、图示、讨论)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5分钟)
2.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2.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2.3敢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举例、提问、讲解)
3、自觉维护合法权益(5分钟)
1、自觉维护财产权益
2、自觉维护人身权益
3、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课堂小结(2分钟)
作业(12分钟)
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
辨析题(1、4题)
案例分析一
简单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面对不良诱惑和不良行为时,如何培养和增强自制力。
找同学分享自己的答案。从答案中考察学生有没有使用法律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这个趣味测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社会文明的发展除了我们每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外,还会依靠什么来强化并传承社会文明呢?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法律。介绍重点1、社会与法律;2、个人与法律。
提问:当下你都了解哪些方面的的法律,哪些是你主动去了解的?
引用名言——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
教师通过青岛天价虾举例,引导学生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要懂法、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法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法律素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分析、讨论)
二、个人与法律(25分钟)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10分钟)
阅读教材P110活动天地,结合案例说说以上几个人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导致这些行为发生最终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不懂法。
培养法律意识从哪几个方面做起?(5分钟)(举例、提问、讲解)
增强法制观念 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简介班会主题: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意识和行为。
3.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
教学内容:1. 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2. 法制观念的重要性3. 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具体做法4. 法治素养的提高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2. 提问:同学们对法制观念有什么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讲解法制观念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制观念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举例说明法制观念缺失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步骤三:学习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具体做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具体做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经验和做法。
步骤四:讨论如何提高法治素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2. 学生提出提高法治素养的方法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法治素养。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法制观念方面的改进方向。
三、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法制观念的体会文章。
2. 制定一个提高法治素养的计划,包括学习法律知识、参与法治活动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法制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制的具体做法。
3. 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计划和实际行动。
五、教学资源1. 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资料。
2. 法制观念的相关文章和案例。
3. 提高法治素养的方法和建议资料。
增强法制观念 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和重要性,提高法制观念。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
3. 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 弘扬法制精神,培养合格公民。
三、教学内容1. 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2. 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 青少年如何增强法制观念4. 法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5.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法制精神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青少年违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探讨预防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增强法制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6. 课后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增强法制观念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法制建设现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3. 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情况。
4. 学生弘扬法制精神的实际行动。
5. 学生法制观念的提高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违反法律的后果。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增强互动和合作。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法律场景,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
4.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法制教育视频,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小组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增强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法制教育教材,提供相关法律知识。
2. 案例材料:收集真实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法制教育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4. 报告模板:提供小组报告的模板,指导学生进行报告准备。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
重
点
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掌握个人培养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的途径
难
点
理解社会与法律、个人与法律的关系,理解依法治国的观念
作
业
布
置
教
学
后
记
审查签字: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2分钟)
3、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所谓依法治国,是指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
(2)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3)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二、个人与法律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即表现为一种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尊重,更是表现为对法律规范的内在服从。
A、法律具有规范作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违法者将要受到怎样的制裁等。B、法律具有预防作用。表现在法律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的力度上。
C、法律具有校正作用。表现在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力来校正社会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偏离了法律轨道的不法行为,使之回归到正确的法律轨道,保证社会运行的稳定正常。
培养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分清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第四课--增强法制观念--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PPT课件
《刑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九年义务教育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反分裂国家法》
《森林法》
.
《劳动法》
15
.
16
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
17
.
18
.
19
二、个人与法律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 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 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
20
二、个人与法律
◆培养法律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学习法律知识 ----自觉遵守法律 ----参与法律实践
.
21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八十四
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
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
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2
教学活动
结合教材第118页“活动天地”中的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请说说案例中几人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 (2)导致这些行为发生的最终原因是什么? (3)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23
二、个人与法律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 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 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
.
28
二、个人与法律
3.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自觉维护财产权益。财产权是以物质财富为 对象,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 主要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 产权中的财产权利。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完善,法治意识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法律意识淡漠、法治观念淡化的现象。
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法制意识的缺失不仅容易导致对法律的无知和忽视,也可能会造成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制意识的养成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容结束】1.2 问题意义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制意识是国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律权威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加强,一些人的法制意识依然薄弱,对法律规定和法治精神缺乏认识和理解。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还容易导致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从而推动全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
加强法制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正文2.1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道德与法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良知和行为准则,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根本,而法律则是社会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定规则。
道德是法律的内在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案,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观念。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旨在向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从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为他们未来成为有良好道德伦理和法治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
第一课: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互动形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将会意识到互相尊重对于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起友善待人的良好品质。
第二课:诚实守信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培养孩子们诚实守信的品质。
通过故事、视频和讨论,孩子们将了解到诚实和信任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石,并且了解到撒谎和背信弃义的后果。
通过互动游戏,孩子们将有机会体验到诚实和信任的力量,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赢得他人的信任。
第三课:负责任负责任是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特征。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如何承担责任,并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活动,帮助他们理解责任的含义。
我们将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到班级和家庭的责任中,从小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和责任感。
第四课:了解法律了解法律是培养孩子们法治意识的重要一环。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例如交通规则、消防安全和知识产权等。
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在游戏中让孩子们体验到法律的重要性,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五课: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孩子们阐述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并通过案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学会如何公正地对待他人以及认识到不公平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将懂得公平对待并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法治观念的培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法治观念的培养一、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的公民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
法治观念的培养在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尤为重要,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把握法治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情操。
本教案涵盖了相关知识点和教学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有效传授法治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二、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与作用1. 法治观念的定义与内涵法治观念指的是国家政权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公民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
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以权,使法律成为社会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
2. 法治观念的作用与意义法治观念的培养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约束力,学会尊重法律权威。
(2)塑造良好道德品质:遵守法律法规是公民的社会责任,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质。
(3)解决社会问题:法治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三、法治观念的培养策略和实施途径1. 课堂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涉及法律问题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讨论互动法: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体验,促进交流与学习。
2. 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1)法律法规宣传:邀请律师或法学专家为学生宣讲法律法规,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和证人角色,在模拟法庭中体验法治的运作过程,增强法治观念的实践感。
四、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观念培养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符合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案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如:1. 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并分析相关案例。
提醒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暴力通过分析家庭暴力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加深他们对法治观念的理解。
加强法治意识教案
加强法治意识教案教案名称:加强法治意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法治意识的含义和作用;2.认识法治意识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3.掌握培养和加强法治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导入】1.引入法治意识的概念和定义;2.阐述法治意识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主体】1.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教育对于培养法治意识的作用;- 分析法律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法治意识的内涵和特点- 解释法治意识的内涵,包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等;- 强调法治意识应具备的特点,如客观公正、自觉遵守、自觉维护等。
3.培养和加强法治意识的方法- 提供适合学生群体的法律知识教育;- 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倡导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法律的情感教育; - 加强法制宣传和普及。
【总结】1.总结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法治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掌握培养和加强法治意识的方法。
【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法治意识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治意识的相关知识;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和特点;3.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引入法治意识的概念和定义。
- 通过展示法治意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法治意识的思考;-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他们对法治意识的理解。
2.阐述法治意识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 分析法治意识对社会稳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举例说明法治意识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积极影响。
【主体】1.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讲解法律教育在培养法治意识中的作用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2.法治意识的内涵和特点- 解释法治意识的内涵,包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守法诚信、保护合法权益等;- 强调法治意识应具备的特点,如客观公正、自觉遵守、自觉维护等。
德育第四课 增强法制观念
•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 •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
•
• • •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 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 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 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 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 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 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 以裁减人员。
•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 国家公民两方面努力。做到 •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3: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 (1)自觉维护财产权益 • 途径有:自行协商,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调解或仲裁,报警报 案,提起诉讼。 • 我国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 (2)自觉维护人身权益
(3)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明白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消费者的权利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 第十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 业机会。 •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体经营实现就业。
0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
第2页,共50页。
一、社会与法律 1.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第14页,共50页。
概念的区别 “法制”和“法治”
依法治国,涉及两个概念:“法制”和“法治”。两个
不同的概念,含义是不同的。
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是一种社会制
度。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是一 种社会意识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略
第15页,共50页。
4.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 范的总称。
第四课 增强法治观念
第一节 提高法律意识
第1页,共50页。
“拼爹”时代
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 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 “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 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 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
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 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 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
未履行法定义务的112名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其中自然
人102人,法人单位10个),向社会曝光其失信行为 ,敦促其履行法定义务,对“老赖”被执行人形成 全面围堵的高压态势,收到了积极的法律效果和社 会效果。
第35页,共50页。
第36页,共50页。
第37页,共50页。
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3)对学生而言,主要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恶性伤害儿童安全事件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为了帮助少年儿童健康、安全成长,必须针对少年儿童开展法制教育,提升少年儿童的法制意识。
而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安全防护方法。
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的关键点(一)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制意识教育因素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必须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制意识教育因素,将各种法律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结合。
例如,当教学“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的时候,第三个模块是因为有些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不与小伙伴们合作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来。
这其中就蕴含着一定的法制意识教育,即要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就要遵循游戏规则,而要想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就要遵循合作规则,人与人之间也有交往规则。
这些都是法制意识教育中的一部分。
所以,要想保障法制意识教育质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意识教育因素,落实法制意识教育。
(二)创新法制意识教育方法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必须创新法制意识教育方法。
对此,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了解学生的心理,提升学生的安全性。
第二,打造家庭网络平台,积极与家长沟通,提升家长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
第三,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掌握应对犯罪分子的有效方法。
第四,借助网络技术开阔学生的法治视野,了解社会信息,提升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了解最先进的法制意识教育信息,掌握最先进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措施(一)将法律条文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已经明确提出了法制意识的教育要求。
如何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
如何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摘要】针对当前技校生存在法治观念不强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预防违法犯罪三个方面阐述,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预防犯罪技校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教育类型。
技校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如何,对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蓝领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法律教育体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技校生自身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形成了目前我国技校生法律意识方面的缺陷。
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急剧变化。
一方面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思想活跃;另一方面又往往自以为是、易冲动、遇事不冷静、容易做出莽撞的事情。
比如说旷课、夜不归宿、吸烟酗酒、打架斗殴、强行索要财物、小偷小摸等行为,如果不加强纪律法制教育,放任自流,就会由量变导致质变,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分子。
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学生在校期间所受的教育和自身习惯的养成,对步入社会以后影响很大。
“道德与法律”是本学期我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培养和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德育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多管齐下,注重实效,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又具有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因此,我院每学期都会请派出所法制副校长到校进行一次法制教育。
主要针对目前青少年犯罪案例的讲解,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我约束的内控能力。
在第二版教科书《道德法律与人生》中,第四章节“增强法治观念”就讲到了如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主题班会教案导语:小编喂大家收集了关于“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制精神”的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活动的目的:使学生了解: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 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4. 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活动内容:1.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2. 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活动形式:分组朗读和全班集体朗读活动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好,本期班会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二:探究遵守宪法的重要性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学习宪法这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和全社会宪法意识的提高。
三:进一步强调做好宪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上面对学习宪法重要性的了解,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努力创造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社会法制环境。
同时,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公民法制观念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因此,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公民法制观念的形成和提高。
今天我们开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这个主题班会,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宪法意识,使大家明确宪法和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增强公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成为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的四有新人。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4:增强法治观念
一、预防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
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8
二、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
犯罪 及
刑罚
未成年 人犯罪 的特点
预防犯 罪从自 身做起
9
课后作业
复习
预习
奖励自己 激励老师
完成:习题册1/2/3/4: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题 预习:第五课
第四课:增强法治观念
目录
Content
01 增强法律意识 02 预防违法犯罪
加强法律意识
一、社会与法律 二、个人与法律
一、社律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 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5
二、个人与法律
★★★
自觉 增强 法律 意识
自觉 维护 法律 权威
自觉 维护 合法 权益
6
预防违法犯罪
10
课程回顾
增强法律意识
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11
下课……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 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加以控制的能力。行为人智力精神状态 正常。 • 不正常状态下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18周岁的公民,实施 了危害社会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呈现以下几点:
• 1、犯罪动机的偶发性、模仿性强 • 道德情感不良,道德水平低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缺乏 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个性狂妄好逞能。 • 自制力差,犯罪动机情绪化。 • 2、涉案类型中,暴力侵害、偷盗财务的案件居多
• 培养法律意识的着眼点: • (1)学习法律知识:少女妈妈杀婴(16岁南方农村少女)面部鉴 定Angelababy 被侵权的LV 大学生抢现金,是为了配合警方办案 • (2)自觉遵守法律:守法是公民的基本要求。黄海波涉嫌嫖娼, 僭越底线 • (3)参与法律实践:吉尼斯给“扬州炒饭”炒作者上了一堂商业伦 理课, • 法权聚焦: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也是侵权
• 2: 我国的法律体系 • 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法律部门指调整同一种类社会关系的 • 所有法律规范综合。我国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 • 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其中宪法是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 • 法律部门。 • (1)宪法是国家的基本大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 (2)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综合,包括一般行政法 和特别行政法。 • (3)民商法: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民法指调 整民事活动的法律规范。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 《继承法》等。《商法》指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商事行为的 法律规范,如公司法等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列如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冒充国家工作人
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的行为等等。
小活动
预防误入犯罪歧途
• 1、犯罪及刑罚
• 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违法行为有 多种,包括民事违法、行政违法、经济违法等,但这些 行为可能只是一般违法行为,并非一定是犯罪行为。只 有违反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行为。因此,是否构成犯罪 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和准绳,这一原则就是所谓的 “罪刑法定”
法律体系下的法律部门
• 法律部门包括
宪法 行政法
程序法
民商法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刑法
• 3:培养依法治国的观念 • (1) 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
• (2)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 (3) 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
• 二:个人与法律 • 1: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 • 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
(3)自觉维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明白自己享有哪些权利。 消费者的权利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问题。 (4)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
• 第十条 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 业机会。 •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的范围内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 • 国家支持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
• 第十三条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 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 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 的权利。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如扰乱文化、结伙斗殴、参加煽动别人参加邪教等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如文凡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使用、提供爆炸性、毒
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强迫他人劳动
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行为
第四课 第一节
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一:社会与法律 1 :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活有序,稳定的最基 本手段和机制。法律是强制性社会规范。法律是强制性 实施,刚性约束。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底线。 道德是柔性约束,自我要求,自律。 法律的作用:(1)法律有规范作用 (2)法律有预防 作用 (3)法律有矫正作用 泰坦尼克号,非洲割礼,女子裹脚
主要任务:
• 1.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 2.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 3预防灾害事故和犯罪行为发生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 人民安居乐也需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而 良好的社会治安离不开治安管理,治安管理 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纠纷,保障公共安全,维 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防止危害社会 的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为此,治安管理是人 民生活安康的“保护神”
• 2: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 国家公民两方面努力。做到 • (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3: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 (1)自觉维护财产权益 • 途径有:自行协商,向有关部门投诉,提请调解或仲裁,报警报 案,提起诉讼。 • 我国法律规定的继承顺序? (2)自觉维护人身权益
•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 •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
•
• • •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 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 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 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 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 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 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 以裁减人员。
• 第二十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 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 •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 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过六个月。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
•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 通知用人单位。
第二节
预防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 1.公共秩序与治安管理 • 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维护的基本手段就是道 德和法律。 • 治安管理是国家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治安管理所设计 的内容很多,包括社会治安秩序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户籍的身 份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危险品管理、出入境管理、特种行业管 理和公共场所管理等。
• (4)经济法 • 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总称,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 法》《个人所得税法》《土地管理法》等 • (5)刑法 • 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如《刑法》《刑法 修正案》 • (6)程序法 • 保障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权责得以履行。如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
•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 能力的; •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团伙犯罪较多,社会危害加大 分抢劫,盗窃,流氓,打架,斗殴,赌博,卖淫犯罪团伙等。
• 1、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律意识淡 薄。 • 2、自觉抵制不良心理的影响 • 3、自觉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 预防和矫正不良行为主要应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 的习惯。具体而言,就是要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 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
• 犯罪行为必须受到刑罚处罚。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我国的主要刑罚
刑事责任年龄
•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 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做 了以下规定: • 1、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 2、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担负刑事责任 •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到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 者减轻处罚。对犯罪不满18的人,不适用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