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的作品,它们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代表作有《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等。
政治抒情诗: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或60年代初出现这一概念。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代表诗人为贺敬之、郭小川、李瑛、闻捷等。
革命样板戏: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确立为“样板”的文艺作品,其代表作有: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1,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机构的关系直接而紧密。2,“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间的结合。
“伤痕文学”: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这些文学作品主要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代表性作品有:《伤痕》、《神圣的使命》《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朦胧诗”: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创作,其主要特点是:1,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2,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3,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实验。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寻根小说:指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文学创作潮流主张: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其代表作有:《爸爸爸》、《小鲍庄》、《老井》等。
“先锋小说”: 出现在20世纪80年的中期的文学潮流,其特征想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其代表作有《冈底斯的诱惑》、《十八岁出门远行》、《谜舟》等。
“新写实小说”: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潮流,其特征如下: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示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
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代表作有《烦恼人生》、《风景》、《一地鸡毛》等。
“女性文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明显地强调女性的性别差异:针对20世纪80年度女作家创作的“中性化”、男性化作出反拨,鼓励女作家书写女性独特的身心体验和她们在传统文学中遭到压抑的性别体验;二是指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讨论问题,人物女性身份并不是一种生理决定的产物,而是与传统男性中心社会的文化建构相关。代表作家:林白、陈染、徐坤等。
新历史小说: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批反思历史的小说。这些小说处理的“历史”并不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正史”的背景下,书写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这些历史题材的小说,都弥漫着一种沧桑感。小说突出的是一种抒情诗式的个人的经验和命运。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我的帝王生涯》《故乡天下黄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