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Private Sector of Economy ) 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 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 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私营经济的主要功能 是带来竞争创新和增 加就业。
4.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是指社会 ) 主义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和规范的资本主 义。现阶段主要有三种形式: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 资企业。 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 功能是资金、技术、 管理和信息。
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Realized Form of Ownership)是指一种 ) 所有制形式所采取的经营方 式和组织形式。
2.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转变
战略调整和资产重组
1989-2001,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 1989-2001,国有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 4.68万户。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 4.68万户。同期,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 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增加到14652亿,实现 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增加到14652亿,实现 利润从743亿提高到2389亿,平均每户实现税 利润从743亿提高到2389亿,平均每户实现税 金从100万提高到782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金从100万提高到782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每人每年9115提高到54772元,国有企业固定 每人每年9115提高到54772元,国有企业固定 资产净值由7033亿提高到39588亿。( 资产净值由7033亿提高到39588亿。(人民日 报.2002-12-02) .2002-12-
二、现实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
•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 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 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 制.
• 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 (二)两种不同体制
• 核心是实现资源配制方式 的转变.
•
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
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 行政手段配置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框架
•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第五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过渡
• 制。主要表现是指令性 计划为主;中央集权为主的财政 体制;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 和工资等级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推动
• (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合理 流动和分配,促进经济发展.
• (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 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 经济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平稳 运行.
• (3)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有巨 大推动作用.
; 智予成 https:///h-col-101.html 智予成 ;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
场体系
•
(3)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经济学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

【经济学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三)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资本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之后西欧诸国普遍发展起了工场手工业。
从16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 世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暴力,在国内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在国外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贩卖黑奴和不平等的海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
在经历了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8世纪中后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资本主义终于战胜了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产业资产阶级的崛起,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国家不干预经济。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普遍的灾难。
由于推行经济自由主义,资本无限制地追逐利润最大化,使得资本对劳动具有了绝对的支配权,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并由此产生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不可调和的对抗和斗争。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大致从70年代开始,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二、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又称独占,是指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1.垄断代替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促使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我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国民经济命脉,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石(2) 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我本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赎买政策,即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国计民生的有利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并通过由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3)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我国对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是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前进的形式和步骤实现的。
对城镇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领域人手,建立供销合作组织,然后进一步进人生产领域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社。
我国从1952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底,对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形式、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
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我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分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个部分。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及其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课件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 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 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 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列宁的“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列 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步”。你怎样看待这一矛 盾?
“退一步”:允许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前进两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
.
.
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
.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
光芒的背后……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饥饿的农民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
光芒的背后……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 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 时代的水平。
.
工人阶级的胜利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破产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 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
.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 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 美国罗斯福新政
光芒的背后……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向社会主经济制度的途径,迄今为止,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过且得政权,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我国建国初期所经历史潮流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征和任务是什么?(1)我国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其他私有制经济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的特点是: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是怎样的?我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面临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农业、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这两种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途径是根本不同的。
(一)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二)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三)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4、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1)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优越性,又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2)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5、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既要解放生产力又要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要求,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旨在实现平等、公正、发展和进步。
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碰到农村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问题时,需要专门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
一、中国农村经济现状与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陆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困难。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民还在进行种植业和畜牧业,土地、种子、农业机械和农业资金都不充足,导致农业产量过低,农民收入低,农村贫困普遍。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也很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
如果中国农村无法迅速发展和掌握现代技术,就无法摆脱农业危机和贫困生活。
因此,必要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基于农村经济现状和问题,中国共产党政府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过程是收入分配、价值分配和财政分配。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解决这些问题。
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农村应支持、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和户集齐,以便更有效地分配土地资源和资金。
此外,应引入农村集中制度,即农村全员参加农业集体所有制,集中投入资源。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规范土地利用和财政分配,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成熟。
此外,还应通过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的提高,以达到推动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三、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优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通过集体所有制,解决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尽管农民仍然保有土地使用权,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于集体所有制,这有助于有效管理土地资源和规定财政分配。
其次,由于农村经济集体化,农民得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成果,并且通过特定的社会制度将其货物和服务纳入市场交换机制。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福利和福利。
最后,政府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也有助于规范和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 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部门间互相竞争甚至斗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982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农村土地权属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开始。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具体来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在财税、货币金融、价格、外贸、能源、交通等方面,也相继实行了市场化改革。
1.2.2 企业集体化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体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但这种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设立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并逐步进行了企业的改革。
这一改革为后续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3 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劳动者因失业而自主创业,经济快速发展,明显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发展私营企业,逐步取消了对私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也越来越积极,这促进了私人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