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与非特异比较
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试验的评价

心发放的室内质控品,每板阴阳性对照均达到试剂规定标准, 室内质控品达到质量要求。TRIJsT每板没有阴阳性对照,TPPA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5统计学方法 验。 2结果
6
三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采用r检
毒特异性抗体,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已是目前公认的梅毒血清 确证试验11;但试剂较贵,检测时需将标本做系列稀释,不利于 大批量标本检测,凡以肉眼判断结果,原始数据无法保存。 综上所述:‘I'RusT法虽然具有快速、经济的优点,但由丁其 检测的是非特异性抗体,对Ⅱ、Ⅲ期梅毒可旱阳性反应。但对早 期和治疗期梅毒可呈阴性反应。因此,其检测的阳性率较低,易 造成漏检,也可斟室温、技术操作、标本等岗素的影响而出现假 阳性。TPPA法由于采用梅毒螺旋体致病血球来检测梅毒特异 性抗体,是目前公认的梅毒确诊试验,但其试剂是国外进口,价
916
万方数据
一囤衄目国回
2季阳,王培华,等.全国高等医学院教材・输血技术IM].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3一116 3许秀文.徐世春.潘万秋,等.TP-ELISA检测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 的实验报告l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24 4郭秀筠,郑治修.谢文峰,等.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特异性球蛋 白C[J1.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78 作者简介:邱月燕.女,48岁,中专学历,毕业干福建省龙岩卫生学 校。副主任技师。E-mail:qyyphp@163.com (收稿口期:2009.-04—27) 5丛宪玲。姜日花,等.580例梅毒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们.中国实 验诊断学,2003,7(3):264-265
②TRUST法为非特异性抗体试验,非特异性抗体是具有抗
体性质的反应索,不是螺旋体所产生的抗体,而是螺旋体破坏 人体组织过程巾所释放的物质间接引起的抗体,它不是终身存 在的。由于感染梅毒后磷脂抗体出现晚于特异性螺旋体,而晚 期梅毒及治疗后梅毒这类抗体有可能转阴,据报道TRIJST在 I期梅毒、Ⅱ期梅毒的检出牢高达96%~100%。因此这类试验 不适于Ⅲ期梅毒,治疗后梅毒对潜伏期梅毒和神经性梅毒也不 敏感[41。 (勤TPPA使用梅毒螺旋体毒株制成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梅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多项选择(2分×5=10分)名词解释(2分×10=20分)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问答(10分×2=20分)一、名词解释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名词解释非特异性结合率是一个常见的科学概念,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以及医学领域。
它是指一种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的指标,用于描述两个物质之间的结合性质。
与特异性结合率相对应,非特异性结合率在一些实验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生物化学领域,特异性结合率是指两种分子之间以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种特定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分子之间的互补性配对来实现的,例如酶与底物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等。
相比之下,非特异性结合率则表示没有具体结合方式或选择性的结合。
它通常涉及物质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例如非特异性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结合、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的结合等。
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在医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其中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用于评估药物与其靶标的结合性质。
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特异性结合率以及非特异性结合率,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非特异性结合率还在分子诊断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子诊断中,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往往需要与检测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
通过评估非特异性结合率,可以判断检测系统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并为检测结果的解释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或研究中,非特异性结合率的存在并不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尽量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的发生。
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条件,调整温度、盐浓度或pH值等参数,以改变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使用特殊的试剂或材料,如阻塞剂、特异性分子、柱子或膜等,来降低非特异性结合率。
总结而言,非特异性结合率是描述实验测定或观察结果结合性质的重要指标。
它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非特异性结合率的研究和控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药物研发、分子诊断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研究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概念和应用,对于开展有效的实验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以及特异性拮抗与非特异性拮抗各有何特点

药物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以及特异性拮抗与非特异性拮抗各有何特点【术语与解答】药物的作用是多种多样,而药物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以及药物特性拮抗与非特异性拮抗则是药物作用的另一种形式。
1. 药物特异性①药物的特异性是指特定的受体通常只能与特定的外源性配体(药物)相结合,如激动剂与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则能产生特有的生物效应;②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主要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即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特异性作用的物质基础;③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④一般而言,药物均有着不同程度的主次效应,如药物往往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器官及组织的某些功能产生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影响并非明显,这就是药物的主次效应,也包括药物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并存,因临床上纯粹的药物特异性或只具有专一性及单一效应者则很少。
2. 药物非特异性①药物的非特异性是指药物作用并非单一性,有着较明确的主次效应,如主效应则发挥着特异性,而次效应则可认为是药物的非特异性;②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可使临床用药具有选择性,如根据患者某种情况可利用药物的次效应来达到其他治疗目的。
3. 药物特异性拮抗药物特异性拮抗是指具有较为专一的竞争性或置换性特点,如有选择的使用一种药物可直接阻断另一种相对应的药物的药理效应。
4.药物非特异性拮抗药物的非特异性拮抗与药物特异性拮抗不同点在于,基本无竞争性或置换性特点,但可间接逆转或部分逆转相关药物的药理特性。
【麻醉与实践】临床麻醉若明确药物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则可应用相关药物来拮抗麻醉类药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尤其药物的特异性拮抗与非特异性拮抗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需要清楚两者拮抗药的作用特点。
1. 药物特异性临床药理特点①纳络酮与纳曲酮是阿片受体完全竞争性阻断剂(也称拮抗药),与吗啡化学结构类似,对阿片受体阻断作用的强度依次为μ>к>δ受体,故纳洛酮与纳曲酮作为外源性拮抗剂配体可特异性的阻断阿片受体。
此外,纳洛酮与纳曲酮无内在活性,本身不产生药理效应,故临床应用适宜剂量其不良反应相对很少,但应用较大以上剂量偶见轻度烦躁不安等;②苯二氮类药阻断剂氟马西尼,其化学结构与苯二氮类药相似,虽只是第5位上无苯环,但与苯二氮受体有着特异性亲和力,通过竞争性占据,苯二氮类阻断剂氟马西尼可拮抗地西泮、咪达唑仑抗焦虑、催眠、遗忘及抗惊厥等作用。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概念
特异性定义: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
非特异性定义: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资料扩展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特点不同
1.特异性: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有免疫记忆;有正反应和负反应;有多种细胞参与;有个体的特征。
2.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反应快;有相对的稳定性;有遗传性;是特异性免疫发展的基础。
二.功能不同
1.特异性:出生后所获得的,只能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具有防御作用。
2.非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又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三.获得方法不同
1.特异性: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2.非特异性:人一生下来就具有。
解释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

解释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
酶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酶具有三种特异性:特异性结合,非特异性结合和催化性能。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三种特异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结合指的是酶只能与特定的底物结合。
只有当底物符合酶的特定配体形状时才能与酶结合。
由于酶配体形状是独特的,底物只能与特定的酶结合,使酶具有特异性。
其次,我们来讨论非特异性结合。
非特异性结合指的是酶可以与多种底物结合,而不仅仅是特定的底物。
例如,乙酰乙酸酶可以与乙酰乙酸以外的多种有机物质进行非特异性结合。
虽然酶可以与多种底物结合,但它们的作用仍然特异性,因为酶仍然只能催化特定底物的反应。
最后,我们来谈谈催化能力。
催化能力是指酶可以加速反应的过程,使反应的反应速度加快。
酶有助于分解复杂的底物,减少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并对最终产物产生关键作用。
酶可以在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并通过维护特定温度达到最大效率。
此外,酶还可以抑制反应以防止反应进一步发展。
总之,酶具有三种特异性,即特异性结合,非特异性结合和催化性能。
这三种特异性有助于酶发挥它们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使细胞能够正常运转。
因此,了解酶的特异性特性非常重要,以期更好地了解酶的作用机制。
- 1 -。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的区别

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有助于人体抵抗感染和预防疾病。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它由免疫系统进行运作。
一、病原体特异性
非特异性免疫也被称为固有免疫,这种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因此也被称为天然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可以识别一类病原体的共有组分,但无法精细区分不同的病原体,所以其作用范围广泛。
相比之下,特异性免疫则是由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物质后产生的,也被称为适应性免疫或后天免疫。
它主要包括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会对抗原进行精细识别,仅针对特定的抗原发挥作用。
二、发挥效应的速度
非特异性免疫在接触病原体后能够立刻发挥作用,发挥效应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而特异性免疫系统在接触病原体后,需经历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分子,才能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发挥效应较迟。
三、有无免疫记忆
病原体的反复感染并不改变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因此非特异性免疫没有免疫应答和记忆。
当特异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能产生比初次更快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因此
特异性免疫具有记忆功能。
综上所述,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发挥效应的速度以及有无免疫记忆等方面。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形成了人体对外部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应激反应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

应激反应的特异性与⾮特异性关于“应激是⾮特异性反应”的论点,学术界⼀直存在争论。
⽬前已有越来越多证据反对这⼀论点。
“应激是⾮特异性反应”论点的提出,最初是Hans Selye基于其研究应激时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HPA)轴(通路)⽣理功能变化所观察的结果,此通路后被称为中枢“应激反应最后共同通路”。
Selye发现,任何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时糖⽪质激素变化都相似。
因此,他认为应激的⼀个重要特征是其⾮特异性,并将应激定义为机体在任何需要下的⾮特异性反应(从总体反应中除去特异的组成部分),强调接触任何应激源,均会导致同样的病理三联征(肾上腺肥⼤、胃溃疡形成和胸腺淋巴管萎缩)——应激综合征。
这就是⾄今还有⼀些⽂章甚⾄教科书中仍然沿⽤“应激是⾮特异性反应”的初始依据来源。
事实上,如果仔细回顾Selye对应激的⼀系列论述可以发现,他并不否认特异性应激反应⽅式的存在,但是他强调这些反应不是他研究的⾮特异性应激的内容。
Selye曾提出,多数应激源导致两种反应⽅式:1)⼀般的应激反应:所有应激源都引起相同的反应(ACTH和肾上腺⽪质醇的释放);2)特定的应激反应:由条件因⼦介导,例如遗传倾向性等。
如果再往前追溯,在Selye之前,Cannon已经注意到了在应激反应中除物理因素外,⼼理因素也具有重要作⽤。
他从进化的观点提出:⼀种固定成型的反应⽅式能否适应⾃然选择法则值得怀疑。
⾮特异性应激在⾃然选择中不具有优势,因此也许不会得到进化。
对于“应激是⾮特异性反应”的论点,许多精神医学和⼼理学家都持怀疑态度。
Yale⼤学Mason曾指出HPA轴的活动在不同应激源下可能出现增强、降低或保持不变的不同结果,提⽰病理三联征的存在并不表⽰应激的发⽣(如果以“应激是⾮特异性反应”为判定准则),⽽焦虑或恐惧等感情诱发组成了中枢内分泌对不同应激源相似的反应基础。
即便是⽣理学家,也有许多⼈对“应激是⾮特异性反应”提出异议。
Chrousos和Gold将应激定义为⼀种体内平衡不协调或内环境稳定受到威胁的状态,它将引起⽣理⾏为上的适应性反应,这些反应是特定应激源引起的特异性反应或⾮特异性反应,当应激源对体内平衡的威胁超过⼀定的阈值时,通常会发⽣⼀种固定的、⾮特异性的应激综合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基因表达变化,环境因素是决定特定应激反应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