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59bd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d.png)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整首词上阕写景:写西北边疆荒凉萧瑟的景象。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表现在①天气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现塞下天气极冷。
②边声异:“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
③气氛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暮霭沉沉,当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
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异”统领全篇,突出塞下秋景苍凉且与中原景物的不同,勾勒出边疆肃杀荒凉的景象,暗示边塞军事态势的严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战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思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全词的主旨句,意思是,夜晚来临,征人们久久不能入睡,将士们熬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本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及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上阙“狂”字统领贯穿全篇,写出词人出猎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激情奔放。
抒发词人心中雄健、豪放、磊落之气,体现苏词的豪放风格。
“左牵黄,右擎苍”一句中的“黄”指黄狗。
“苍”指苍鹰。
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3.“狂”表现在:①狂在外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卷、射虎、挽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何日遣冯唐、射天狼)4.“千骑卷平冈”: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岗。
“卷”字极为传神,“卷”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气势豪迈,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7fe1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0.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db3835caaedd3383c4d3b0.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七首)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一个“异”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2.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异”表现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4.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出城打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25571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69.png)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下午1时35分21秒13:35:2122.4.23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2022年4月下午1时35分22.4.2313:35April 23, 2022 正确的略读可使人用很少的时间接触大量的文献,并挑选出有意义的部分。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1时35分21秒13:35:2123 April 2022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北风呼啸,战马嘶鸣 深秋的边塞增添豪情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战地风光
晚烟袅然升起 营垒荒凉萧瑟
落日斜照关城
内容赏析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 恨,抒发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 事的独特感悟。
情感内容
边塞之景:“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 情感: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
手法分析
探究: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 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出塞的凄惘之情, 可谓景情交融。
课堂小结
(1)纳兰性德:清初词人。 (2)内容情感:以简古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赏析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 武兼修,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补 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著有《通 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原文和赏析(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a37731915f804d2b16c17e.png)
九下古诗词原文和赏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这首诗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风光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和旷达的心胸,以及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为李白饯行。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这首语调自然亲切的诗歌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的赞美,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的太平景象,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反映了他乡居闲散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4.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20a94558fafab069dc026c.png)
一、初试身手
阅读杜甫的《望岳》 ,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 高大雄伟 题目中的“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 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 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2分)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 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二)名句赏析型
1、题目形式
(1)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 景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描写名句所展现的 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说说你对名句的理解
2
题目解读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 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 们称道的地方。赏析时可三者兼顾,也 可侧重某个方面。
3、题型示例
六、课堂小结
1、题型梳理 “诗眼”型 名句赏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特色型
六、课堂小结
2、古诗词鉴赏的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注重联想和想象 3、掌握表述的一般形式: 字词品析题: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 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意境描述题:忌直译,重想像,用描写。 思想情感归纳题: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写出 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4审清“问点”,按点作答。准确 规范 完整 简 明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bd4d00360cba1aa911daa7.png)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bdd90a7375a417866f8fb6.png)
课外古诗词背诵上(后5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赏析: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望月有感名句:“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赏析: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雁门太守行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赏析:“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名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赏析: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
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
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6eea49b14e852459fb575f.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简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课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课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4a05404a7302768f99390f.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课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7、公输《墨子》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鲁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1899ca1aef8941ea76e05e2.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经》著名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https://img.taocdn.com/s3/m/67614eddba0d4a7302763abd.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b9cdc9650e52ea541898d4.png)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e05d71a26925c52cc5bf69.png)
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及习题答案一《观刈麦》1 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 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 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
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6 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 “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月夜》1 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2 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 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 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
7 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商山早行》1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 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九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课件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文背诵赏析课件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13725333687e21af45a974.png)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以春景写历史风云变幻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时局终于稳定,渴望长久安定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皇帝无能\渴望建功立业
小 结:
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 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 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 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 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白天景物,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夜晚战斗紧张激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大军夜晚突袭、天气寒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渴望建功立业
本诗主题:
这首诗描写并歌颂了守城将士 誓死报国的决心。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被贬原因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申述忠心:凛然无悔、刚直不阿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情:前路艰险、心情沉痛惆怅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交代后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时局动荡,兄弟分离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突出天气寒冷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预祝出师胜利
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带环境特点如何?有 什么作用?
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走马川一 带环境恶劣与艰苦。 作用: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 英勇无畏
主题: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 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 的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3a925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6.png)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主题:诗人在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一代环 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 英勇无畏,并预祝最后的胜利。
内容分析: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 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 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 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 雪征战之伟功。
问题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眼就是“独”字,全诗表现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问题2:谈谈你对诗句“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的理解。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 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充满着无限 的凄凉。
问题3:诗歌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 现主题?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 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 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 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 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问题:1、诗歌借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 战斗的过程,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直接抒发了自己愿投笔从戎、报效 国家、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
问题2:赏析第三联采用的艺术手法?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 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 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 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 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 妙。
背景:在战乱时期兄弟离散 主题:写诗人兄弟姐妹流离异地的状况,从侧面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用意? 比喻。“千里雁”一喻表现孤独感,有形影相吊 之意;“九秋蓬”一喻表现思乡之情。从而深化 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品味“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望月而思乡,这种情怀在诗人那个时代是许多人 都有的,诗人说出这一点,能引起散居异地的亲 人们的强烈共鸣。
作者此处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 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 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 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 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 而动容。
“眉眼盈盈处”的妙语双关: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 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 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情、秀眉凝愁 的情态。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 ,写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 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 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 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 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 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表达作者怎样 的信念?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 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 上春,千万和春住。
词中的巧妙比喻:
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 美好的样子。
上阕比喻的好处
小结:
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 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 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 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 学习
首联 被贬的原因 颔联 申述忠心 颈联 即景抒情 尾联
紧
(愤 )
扣
交代后事
返回首页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 的?
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 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 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 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 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 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 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 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 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 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 然时的心绪。
别云间
chú n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简析首联: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 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 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 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 无限沉痛。
课外古诗词简析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译文:
战争的烽火逼近了京城,我的心中不禁 热血沸腾 。 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包围 了敌方龙城 。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 都显得黯然失色 。呼啸的寒风杂伴着 战鼓之声。 宁愿做一名卒长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 这样的一个书生。
翻译: 你没看见走马川在雪海边,黄沙扬起茫 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 呼啸,走马川的石头像斗一样大,随着风势被吹得满 地乱滚。现在匈奴牧草茂盛军马正壮,金山西边,烟 尘飞扬,汉家的大将就要出兵西征了。将军的金甲在 夜间也不脱下,半夜行军,枪戈相互触碰。风头凶猛 锐利,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马身上的毛挂着雪片仍 然汗气蒸腾,五花马身上斑纹的汗气立即变成冰。在 幕帐中起草檄文砚台里的水也凝结了。料想敌军听到 汉军出征定会惧怕,不敢短兵相接来交战,将士们一 定可以在西门等候捷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zhà ng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返回首页
·
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 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 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 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 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 才改为被贬潮州
下阕简析:
“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离情别绪:方才“送 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 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 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 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 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小结:
《望月有感》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时世艰难,岁逢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 兄弟们为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战乱后田园荒芜,兄弟姐妹们辗转四处正在离别 之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形影相吊孤零零如同千里单飞的鸣雁,离开故土 而没有了根基,仿佛漫天飘飞的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共望一轮圆圆的明月,此夜之中,分别五地的我 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完全相同。
简析颔联: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 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 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 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 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 责。
颈联简析: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 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雁门太守行(边塞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 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 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 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 死!
《登楼》简析
背景: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 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 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 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 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 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 (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 诸州。
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 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 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分析尾联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 之意。 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 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 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 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 火!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 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 廷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 已经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