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长江三峡前世今生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
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古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
千万年来,长江三峡向世人展示着它那万古不朽的风姿。
今天,由于地球上最大的水电站正在三峡中兴建,长江干流在三峡中被截流后,水位最大提高110米,达到海拔175米。
三峡中的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同时,也将产生一批新的景观。
瞿塘峡亦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著称。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起,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
巫峡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峡中多云雾,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
西陵峡西自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66公里。
由庙南宽谷把它分割成东西两段峡谷,依次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内多险滩急流。
长江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内,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
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
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
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
水电站厂房位于泄洪坝段左、右两侧,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
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
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恩施州和重庆市奉节县交界处。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筹备阶段(1992年-1994年):在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
了三峡工程勘测设计工作,并于1994年通过三峡工程可行性
研究报告,正式确定了该工程的建设方案。
2. 开工阶段(1994年-1997年):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
工建设。
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临时船闸、临时电站、三峡大坝的施工,为工程后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 大坝建设阶段(1997年-2003年):1997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施工。
2003年,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该阶段的
重点工程包括主坝、坝址移民安置与环境治理等。
4. 水电站建设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三峡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在这个阶段,相继建成了26台水轮机组,形
成了强大的发电能力。
5. 工程完工阶段(2012年-2015年):2012年,三峡工程全部建设任务完成。
2015年,全面通过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6. 改造提升阶段(2015年至今):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威胁以
及需要提升工程安全性和效益,三峡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工作,包括大坝抗洪措施、导流洞加固、发电机组升级等。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水电供应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提供了重要的航运和洪水防灾功能。
历史文化名人与长江三峡
历史文化名人与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名家结有不解之缘,呈现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奇特现象。
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于其作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胜境乃其本生所愿。
长江三峡这人间奇绝的山水画廊,宛若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他们从天南地北纷至沓来,一睹三峡神奇风采。
于是,这风高浪急的滩头,有壮丽的歌吟;这峡畔荒凉的古寺,有隽永的碑刻;这云雨巫山之中,有清悠的“竹枝词”踏地而来;这幽深石洞之内,有诗唐词宋两代文豪酬唱流传于世……,三峡给历代诗家词客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1、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屈原辞赋悬日月,三峡风流传古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名平,字原,中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
他约在公元前343年诞生于长江西陵峡畔归州(今秭归)的三阊乡乐平里一个名叫香炉坪的小山村。
屈原一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追求真理,向往社会美好。
他把天赋、才华和政治激情,倾泻于他的光辉诗篇之中。
雄浑奇丽的三峡山水及其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与日月争辉的楚辞,造就了屈原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2、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不知源起于何年何代,也不知是经哪位大美学家的评审,人们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汉代明妃王嫱、三国时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蝉、唐玄宗封为贵妃的杨玉环并称为古代四大美人,并且得到了后世的一致公认。
如今用现代观念评说四大美人,则西施、貂蝉、杨贵妃三位美人皆成了古代残酷战争的牺牲品,唯有王昭君以其美的容貌、美的心灵,为汉、匈奴和好作出贡献而载入史册,传颂千秋。
了解三峡大坝景点的历史
了解三峡大坝景点的历史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三峡大坝景点!我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三峡大坝景点的历史。
三峡大坝是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导游之旅吧!一、三峡大坝的历史背景三峡大坝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起源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建造巨型水利工程,以应对长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的供应。
于是,三峡大坝的雏形开始于1994年。
二、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直到1994年才正式开始兴建。
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规模庞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大坝于2006年完工,并开始进行试运行。
三、三峡大坝的技术特点三峡大坝采用了世界先进的混凝土重力坝技术。
它的总长度超过两公里,拥有大约一亿立方米的混凝土,可以提供强大的阻水能力。
此外,大坝还配备了全球最大的升船机和船闸系统,方便船只通过。
这些技术特点使得大坝成为了世界上最具规模和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之一。
四、三峡大坝的重要意义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它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它有效解决了长江上游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周边城市的安全。
其次,大坝为中国提供清洁能源,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大坝还改善了航运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大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五、三峡大坝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三峡大坝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减少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区和水资源管理等。
特别是在移民安置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确保了三峡大坝建设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
六、三峡大坝的文化遗址除了技术和生态,三峡大坝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址。
沿着大坝,您可以看到许多文物和纪念碑,记录着大坝建设的历史。
长江三峡抖音解说词
长江三峡抖音解说词在我们到达登船码头之前呢,我想先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三峡的概况。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300余公里。
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
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她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我们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201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之所以称为三峡呢,是因为她是由著名的三段峡谷组成的,自西向东依次是:雄伟的瞿塘峡,秀丽的巫峡和险峻的西陵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抵达了码头,请大家整理好随身携带的物品随我登船,一起开始神奇壮丽的三峡之旅吧!由于我们是逆流而上,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个峡谷——西陵峡。
风光绮丽的西陵峡,西起湖北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的西边(夷陵是宜昌的古称)故得名。
西陵峡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西陵峡峡中有峡,滩中有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解放后整治航道,西陵峡中滩多水急的奇观、船夫搏流的壮景不复存在了,尤其是随着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成蓄水,险滩礁石更是永睡江底了。
像今天这样的顺畅地行船在以前是绝对不敢想象的,就让我们以轻松的心情欣赏西陵峡两岸的美妙景色吧。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南津关——长江三峡的起始点,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线。
过了南津关,我们就到了灯影峡。
灯影峡是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奇石,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唐僧。
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展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育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千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
这些是课本上告诉我们的东西。
那长江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呢?【前世今生】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当时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淹没于海水之下。
到了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在当时都是茫茫大海。
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而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到了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时期,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和秦岭突起开始出现。
长江中下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而云贵高原也开始形成。
这个时期,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到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流向与今日长江恰好相反,这便是古长江的雏形。
今日长江的形成,起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
唐古拉山脉在长江上游形成,青藏高原逐渐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步向西退缩。
在白垩纪时期(约距今1亿年前),四川盆地逐渐抬升,夷平作用加剧,而云梦、洞庭盆地持续下沉。
到了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性上升。
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一些断陷盆地随之出现。
同时,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许多深而险的峡谷形成,导致原来自北向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地势折向东流。
长江中下游的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了中、低山脉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
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
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都发生在河流的两岸。
一条河流的故事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长江是一条充满故事的河流,而三峡是其中最惊险的章节。
2000年来长江以怎样的姿态孕育着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我们无从知晓。
然而,就在二十一世纪初。
我们真切地目睹了三峡航运的历史是如何在瞬间改变的。
我仿佛石到三峡航运的前世今生就在眼前交错……1500多年前,一位叫郦道元的地理学家来了。
那时三峡两岸猿声不断,夏季涨水时,三峡航道水流那个急呀!“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过了约200年后,那个可上青天览日月的浪漫诗人李白来了。
三峡的美洒没能消除他旅途的疲乏,面对川江航道上300多处险滩和碍航礁石,他低头叹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大天”。
“西陵峡上滩连滩。
崖对崖来山连山;青滩泄不算滩,最怕是崆岭鬼门关……”壬百年来三峡纤夫就这样喊着船工子。
用鲜血和生命开启着川江航运的生此之路。
三峡航运史上曾记载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有峡江两岸勒痕深深的纤夫石刻下记忆,只有悬崖绝壁上窄窄的古栈道说得清楚。
200年前,不知是―个怎样悲壮的故事打乱了一位生意人追逐利润的计划。
清嘉庆十年,那个李本忠的商人耗资18余万银两,历时36年自费整治三峡航道滩险、礁石。
成为川江航道上有史以来自费整治滩险最多、坚持时间最久的人。
时间又过去了100多年。
就在80年前,一位从没到过三峡的广东人把他改良三峡航道的理想写进了那篇著名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改良此上游一段。
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当三峡航运的前世一页在我面前翻过时,我看到了那位先哲衣袂飘飘坐在时光之河的彼岸唏嘘不已:“逝者如斯夫!”而历史的改变并不总是慢长的。
就在公元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第10天,三峡水位上升了30多米。
从此,川江上最后的险滩已全部被江水淹没,绞滩成为历史,三峡纤夫的故事也随着淹没的纤痕沉入江底,,江面宽了,江水深了,江流缓了,过三峡.蜀道难就是永恒的回忆了。
三峡工程的利弊
三峡工程的利弊:从毛泽东的一句话说起六七十年代,毛泽东曾数度拒绝三峡工程上马的请求,他曾对湖北省革委会主席张体学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顶200亿立方水,怕不怕?”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我们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脑壳上顶200亿立方水,怕不怕。
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1918年,孙中山在其完成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三峡工程的最初构想。
彼时“革命尚未成功”,此事沦为粗略的“总理遗梦”。
1933年,国民政府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提出在葛洲坝和黄陵庙分建两座低坝,其中西陵峡中段的黄陵庙提高水位20米。
其时山河尚未一统,设想束之高阁。
直至抗战末期,三峡梦再度燃起。
1944年,“潘绥报告”与更为知名的“萨凡奇计划”先后出炉,二者都是国民政府请来的美国专家领衔编制,俱为高坝大库。
萨凡奇掀起的三峡热持续三年后,1947年,集中精力打内战的国民政府最终泼了冷水,宣告“三峡工程暂告停顿”。
据载,收悉来函的萨凡奇连道“遗憾!遗憾!”1949,新中国承接了三峡工程梦。
1956年6月,毛泽东写下著名的“高峡出平湖”。
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后改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下称长办;1988年又改称原名,下称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大受鼓舞,当年撰文力推三峡工程上马,主张蓄水位为235米,与萨氏方案同级别。
时为电力部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认为“太离谱”,撰文全面反驳。
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毛泽东设下擂台,林李直接交手,是为著名的“御前辩论”,结果是三峡工程被暂时拉下马。
由于毛泽东态度变化,是年3月的成都会议通过的三峡工程决议案指出,三峡工程何时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作出决定。
决议案还将三峡蓄水位限高为200米。
这成为“大跃进”时代难得的一份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又数度拒绝三峡工程上马的请求,他曾对湖北省革委会主席张体学说:“现在要准备打仗,你脑壳上顶200亿立方水,怕不怕?”改革伊始的1980年,三峡工程再度启动。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xbs摘要: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
近年来,众多学者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14C测年、特征矿物示踪法、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尤其是“三峡”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长期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
本文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并就目前研究态势及成果做了粗浅的总结,介绍长江三峡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窃自将其分为形成之前、形成早期、三峡贯通以及第四纪(更新世)演化四个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贯通;第四纪一、三峡现状简介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2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
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
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3多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二、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而三峡的贯通则被认为是研究长江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
长江三峡介绍
长江三峡介绍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三峡介绍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着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
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但又是最雄伟险峻的一个峡。
瞿塘峡两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名燮门,也称瞿塘峡关,山岩上有“坠门天下雄”五个大字。
西陵峡在湖北秭归、宜昌两县境内,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
巫峡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着称。
地理位置概述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
三峡地区地质的形成大自然力量的神奇伟大,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历经多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三峡是大自然留下的一幅秀丽的丹青画卷,那么这幅秀丽的画卷是如何绘画出来的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出现,相应的就出现了海洋和陆地,这时,在地球表面保存了大量的地质记录,,于是有了地球的地质年代。
国际地质学界根据地层顺序和古生物发展的阶段,把相应的地质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而我们的长江三峡地质的演变历史也就是从元古代开始。
在距今八亿年前的元古代时期,由于几次大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在我国东部出现了具有原始稳定地核的大片古陆,如华北古陆,淮阳古陆等。
于此同时,在南方辽阔的海洋中,亦出现了“扬子古陆”于是,三峡地区就在这种南海北陆的原始景观中,随着“扬子古陆”第一次露出海面。
其后,南方也发生了一次较强的晋宁运动,晋宁运动发生的褶皱,变质,使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到陆相碎岩层中,形成了侵入岩。
这不仅使长江流域的地壳基本固结,为后来的地质构造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为我们今天建造巨型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条件。
在距今6亿年左右的古生代早期,经历了最古老的大冰期——震旦记冰期后,地球上发生了普遍的海侵,扬子古陆又重新沦为浅海,成为所谓的“上扬子海”,三峡地区亦随着扬子古陆而沉入上扬子海中。
直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志留纪末期,加里东构造运动使三峡地区的大部分随“上扬子古陆”再次露出海面,而其他部分继续浸泡在海水之中。
到了古生代二叠纪时期,又一次以大规模海水浸泡为特征的“海西运动”再次将这片上扬子古陆变为内海“上扬子黔桂海”。
整个三峡地区在早二叠纪时期已是再次随上扬子古陆全部沉入海中。
三峡地区在古生代前后两次沉入海底,在距今约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的“印支运动”使海槽全部褶皱隆起,同时使华南地盘上升,海水退出,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
二十年了,你还想得起三峡大坝建成前长江的样子吗?
二十年了,你还想得起三峡大坝建成前长江的样子吗?二十年前,三峡大坝在上个世纪末建成并实现大江截流,三峡水库旋即在本世纪初开始第一次蓄水。
库区内原有的多座位于设计水位以下的县城、数十座乡镇、数百个村庄居民点被淹没,百万居民实施搬迁,长江自重庆涪陵至湖北秭归,数百公里江面不同程度拓宽,多少三峡人的记忆被永久搁浅在了这片江水库区之中。
今天,我们展开卫星图,利用其历史影像功能,穿越到二十年前,找寻那些被深藏的旧日时光。
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湖北宜昌市以西二十公里处,现在的秭归县城东侧。
大坝实现截流后江面拓宽数倍,形成水量最深的库区。
现在的秭归县城是三峡工程建成以后的新县城,所在的地方以前叫茅坪。
秭归老县城而秭归的老县城曾经位于新县城以西30公里的长江北岸,老县城原址已完全被江水淹没,现属彭家坡村的区域。
秭归老县城位于现在彭家坡村区域的秭归老县城旧貌。
秭归新县城现在位于茅坪的秭归新县城和三峡大坝。
沿长江逆流而上40公里,到巴东县。
巴东县老县城古时候巴东县城在长江北岸,宋代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将县城迁至长江南岸金字山下,原来的县现在称之为“旧县坪”。
三峡库区开始蓄水后,长江南岸靠近江水的老县城有部分区域位于设计水位以下,于是县城向西调整,今巴东新县与老县城相隔不远,并且由于巴东长江大桥的建成,与对岸官渡口镇形成联系,未来可能成为一座跨江城区。
巴东老县城巴东新县城巴东新县城通过长江大桥与官渡镇相连。
巫山县再沿长江向西进入重庆境内,第一座县城巫山县,巫山县城动的不算多,原县城主体被淹没至库区内后,根据原县城部分留存继续向山上开拓,逐步形成现在的新县城。
原老县城东汇入长江的大宁河河口河面扩增,形成宽水域。
巫山老县城巫山老县城图片,注意画面左侧汇入长江的大宁河。
巫山县城新貌巫山县城新貌,注意画面中部偏左的水面就是拓宽的大宁河。
奉节县城与白帝城奉节是当年整个三峡库区中调整和变化最大的,也是难度最高的。
首先奉节是座古城,根据水库的设计蓄水水位,奉节古城将全部没入库区。
三峡工程之历史背景
三 峡 截 流
三 峡 截 流 成 功
三 峡 工 程 之 竣 工
三峡大坝
三峡水电站泄洪图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 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坝设计高程;10 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二期大坝全线封顶,整 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2003年6月1日起,三峡大坝开始下闸蓄水,到6月 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7月10日, 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到当年11月,首批4台机组 全部并网发电。 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2010年7月,三峡电站 机组实现了电站1820万千瓦满出力168小时运行试 验目标。
三峡工程之正式开工
三 峡 年 工 程 月 正 日 式 国 开 务 工 院 。 总 理 李 鹏 宣 布 : 1994 12 14
199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视察长江工程
艰 出 工 国 苦 , 程 家 年 奋 “ , 主 斗 既 月 就 席 , 然 要 江 务 已 日 万 泽 求 经 , 众 民 必 下 中 一 考 胜 定 共 心 察 ” 决 中 , 三 。 心 央 不 峡 怕 工 要 总 困 地 上 书 难 时 这 记 , 指 个 、 1994 10 16
Hale Waihona Puke 放映结束,谢谢观看!!
坝 泽 址 东 年 。 视 月 察 葛 日 洲 , 坝 毛
方 应 纽 条 “ 流 共 峡 都 备 且 虑 经 见 水 会 于 来 针 当 是 件 从 域 中 工 会 、 可 , 济 》 利 议 长 在 年 进 采 需 两 国 规 央 程 议 充 能 三 发 , 枢 通 江 中 行 取 要 个 家 划 关 的 上 月 分 修 峡 展 明 纽 过 流 共 工 积 修 方 长 的 于 报 作 , 可 建 水 和 确 和 了 域 中 作 极 建 面 远 意 三 告 了 周 靠 的 利 技 提 长 《 和 央 。 准 而 考 的 的 , 枢 术 出 江 中 三 成 峡 , 关 恩 ” : 1958 3
长江三峡的地质成因
长江三峡的地质成因300万年以前,巫山山脉是和大巴山山脉连在一起的高地,还没有出现三峡裂谷。
三峡的形成大致经历了退出古地中海,两水背流,东西长江连通东流三个阶段。
因喜马拉雅造山--横断山脉持续隆起,西部古长江向西南流的路中断,壅水开始向东寻找出路。
长江切穿齐岳山、横石溪、楠木园、黄陵等背斜,分别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在50万年前使东西古长江经由三峡,实现了贯通。
在三峡裂谷没有形成和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清江峡谷是长江东流的通道,也就是长江故道。
三峡形成后,因三峡无数次崩山壅江,在几十万年间,长江多次行故道南流清江。
长江对三峡的水锯下切,深达上千米,这一过程持续了近300万年。
在50万年前形成三峡、连通东西长江后,三峡崩山多次堵塞长江,这现象从远古一直持续到距今5000年左右。
这也是长江多次循故道南流的主因。
华中科技大学83岁的张良皋教授肯定了长江南流清江的说法。
他说,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林奇在一次考察中,在巴东江段海拔310米的地方找到了东汉时水淹的痕迹。
可见当时崩山壅水之高,已经将今天的重庆市淹没在100多米深的水下。
事实上远古三峡崩山壅水的高度,可能很多次都要比310米高,长江南流寻找出路势所必然。
三峡的形成,是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
在二亿年前的三叠纪,中国的地形与今天相反,东部高,西部低。
今天长江流域的西部,是古地中海。
今三峡一带即当时的海滨。
在三叠纪末的造山运动中,这里海岸的地壳上升,古地中海大规模地向西后退,现今著名的黄陵背斜也初具规模地露出于海平面上。
在它的西部和东部,分别出现了东西古长江的雏形。
在大约七千万年前的又一次造山运动中,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隆起,三峡地区的厚层岩石被挤压成弯弯曲曲的褶皱和断层。
今天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黄陵就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
这三个背斜隆起以后,其东西两个坡面上发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
到三四千万年前的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长江流域的地面普遍间歇上升,于是出现了西高东低的地形。
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
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在数亿年的岁月中,经过了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和江河发育的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结果。
在威力无比的造山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在地质学上称这"褶皱"。
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
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和黄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
在威力无比的造山运动中,川东鄂西一带原来沉积在海洋底部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得弯弯曲曲,在地质学上称这"褶皱"。
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
三峡地区的七曜、巫山和黄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形成的。
这一时期,四川湖南的古金沙江,古雅砻江,古嘉陵江等水进入四川湖盆,使其水位抬高溢出,沿巫山背斜的低注部分,经秭归盆地,切穿黄陵背斜轴部东流。
由于河水长年累月的流淌冲刷和侵蚀,河床不断下切。
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山脉也在抬升,当江水下切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上升的速度,在流水和构造的双重作用下,坚硬的岩层地区形成了峡谷,而在比较疏松的岩层地区则形成了宽谷。
三峡一经形成,那放荡不羁的江水,便日夜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和河谷的两岸,切割地表,使河床不断加深,河谷逐渐扩大,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造就出三峡沿岸一些造型奇特的礁石。
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旅游地理内容涵盖丰富,即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旅游与交通。
我国旅游业一般按地理分区,共分为京津冀旅游区、东北旅游区、黄河中下游旅游区、西北、内蒙古旅游区、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华南旅游区、西南旅游区和青藏旅游区,共八个旅游区。
一个旅游区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特色、主要旅游资源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等。
我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一、地貌旅游价值1、平原地区一般地势低平,起伏和缓,自然景观相对比较单调。
但是平原地区人文景观荟萃,适于发展田园风光旅游。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我国作家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一马平川,高过100米的丘陵都少见,当地政府欲借莫言获奖的东风,投资6.7亿元种植红高粱发展当地旅游业。
--------图两张2、高原地势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而景观各异。
(1)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图片4张(2)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是个“疯神捏就”的世界;(3)云贵高原岩溶地貌广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异特,其奇景奇观引人入胜;(4)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它以独特的高原气候,雄伟绚丽的现代山岳冰川,浓郁的藏族民情和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宗教文化等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探险、观光。
二、中国地貌旅游资源地貌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气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对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发育了大面积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们形态独特,景观奇异,具有很高的地貌旅游价值。
(一)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解作用和机械的作用共同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如石芽、石林、峰林、溶斗、落水洞、暗河、溶洞、溶蚀洼地等。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加之长期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是世界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
该种地貌以桂、黔、滇东部分布最广,岩溶发育最完善;其次,鄂西、湘西、川东和鲁、晋、京等地分布亦较广。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
浅谈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xbs摘要: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
近年来,众多学者用地层学、古地磁测年、热释光测年、14C测年、特征矿物示踪法、单颗粒碎屑矿物微区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化,尤其是“三峡”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长期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绩。
本文分析了前人的工作,并就目前研究态势及成果做了粗浅的总结,介绍长江三峡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窃自将其分为形成之前、形成早期、三峡贯通以及第四纪(更新世)演化四个阶段。
关键词:长江三峡;三峡贯通;第四纪一、三峡现状简介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192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
最窄处不足百米。
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
两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最窄处是长江三峡的入口夔门只有100公尺左右。
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3多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二、长江三峡的形成与演化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第三大河,其何时形成一直为我国地学工作者所关注,而三峡的贯通则被认为是研究长江形成的关键问题之一。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简介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它起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全长6300多公里,自西向东奔腾激荡,横贯于中国的腹地,汇百种纳千流,一路高歌,奔腾不息。
在世界上,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第三大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古老文明。
长江三峡,两岸异峰突起,江流湍急猛进,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精心杰作,是造物者的神奇创造。
以其雄伟壮丽的奇特景色,尽展其绚丽多姿的风采。
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
峡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令人憧憬,神奇优美的传说令人神往,雄传壮丽的风光令人惊叹。
古往今来,长江三峡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的脚步和目光。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
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的前世今生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一些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
它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夏天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万吨轮将直达重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最后却发现原来那很多描绘不过是谎言。
原来‚空调论‛虽然是真的,却装反了,装好后库区夏热冬冷、旱涝咸至。
没能实现‚砖家‛们黄口白牙的‚美好意愿‛。
蓄水成库,由2002年的135米而到2005年的155米再到后来的172点几米(缺水,几年都没能蓄到设计高程,直到2010年10月26日才达到175米),媒体和专家照例按宣传口径发布普天同庆一片欢腾的报道。
质疑和清醒的声音的发出和传播都是那么的困难,几乎湮没在一片喝彩的主流声音中了。
网上倒是不乏反对的声音,但多为不谙内情的人的发言。
虽不乏局部的真知灼见,但往往热议不到全盘的点子上。
那些主流派专家们,照例出来进行粉饰工程。
你说不好他就说好,你挑问题他就给你来个七虚三实且不无误导的‚解答‛,反正一般网民们,也不可能生而知之就对这些专业知识有深入了解。
就算你质疑,也往往抓不到他的痛脚。
但是自然地质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争论谁对谁错而稍有停留。
因而我一直试图揭示出些东西。
近年长江科考的发现,对长江的成因有了直观的证据。
科考队发现,宜宾以上的向家坝坝址,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另一构造与地形捩点,那里地面以下2500米有断层存在,地表现有水温达到摄氏七十多度的温泉。
而三峡的长江古河床已抬升到海拔巫山等地1250米的高度(此段长江河面自然高度不足海拔100米);在江汉平原,同期沉积则埋藏于地面以下1000米左右,而且这一区域至今还在强烈下降。
强烈上升区与强烈下降区之间的转折部位恰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附近,那里有个明显可见的九蜿溪断裂,从总体上看,对南津关以上40公里的三峡大坝坝基很不利。
所以,哄哄外人的‚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的说法,可以休矣!你不能以局部的坝址地质来偷换概念,诱导成是整个库区的地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欺骗!三峡成库是个整体概念,它是在上千公里范围内发生在一个地球版块上的大工程,说地质,要全面地论证南北的支流和由东向西的回水所至的地质情况,也要论证从坝头到库尾的地质情况。
你说三峡坝址是坚固的花岗岩地质,那从这往上不过几十公里的巴东,却是有名的地质破碎地震带。
三峡工程改变的、成库后地表要承受的,绝不是只有三峡大坝底下那点‚坚固的花岗岩地质‛担当。
2007年4月14日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有可能诱发构造性和非构造性地震。
该报告主编之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教授表示,对三峡水库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构造性地震,在第二库段仙女山断裂、九畹溪断裂、建始断裂北延和秭归盆地西缘一些小断层的交会部位,有可能诱发水库地震。
事实上已经多次诱发地震,只是震级还没到过高烈度。
参与过多次长江科考、有‚世界河王‛美誉的杨联康(国家国土资源部研究员)近年多次对外界指出:‚不能只用地质学家的平面视角,因为它几乎与三峡峡谷毫无关系,只可以适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众多平原水库,而按照地貌学家的观点,三峡的问题恰恰出在250万年来峡谷迅速抬升,邻区明显沉降上,即这是一个时间、空间的四度空间问题。
‛‚不宜照抄所谓‘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由水库造成的触发地震,一般不超过这一地区天然地震震级’结论。
因为中国大河存在世界最严峻的新构造运动形势。
‛根据他的调查:古长江已证实抬升为1250米,而在清江与长江三峡的分水岭上,古长江河床抬升到了1800米以上(作者注:在远古长江故道的清江沐抚大峡谷两旁山顶上,2006年本人也考察发现1600米山顶上存在古长江河床)。
而三峡工程论证报告使用的抬升高度仅300米,对于论证地壳活动性属严重失误。
此结果明显影响对诱发地震强度的认定,有过于倾向问题不大的不科学态度,必须重视研究!这个不搞清,三峡有一天怕是会出大问题的。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的9月15日20时30分,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
底部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
(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20时31分,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的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烈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
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发生天然气井喷,导致244人死亡的严重矿难。
(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数日方反压制服。
(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
)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到三峡蓄水和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
据我多年调查的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
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立方,而到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更为严峻的形势。
最近的地质调查发现,川东鄂西存在着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可以说地底下尽是天然气包。
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蓄水175米的高压强到来,发生变数的风险就会增高。
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
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主要集中在巫山-秭归-长阳一带。
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27日18时52分04秒,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小部分房屋开裂。
震中周边地区襄樊、钟祥、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
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
10月28日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
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
一个地质学者告诉我:‚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
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
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对于地质时间来说,就相当于人之一秒。
换言之,等于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那么,就到该反思三峡工程上马不科学不民主的时候了。
反对意见那么高,不明情况那么多,14个专项论证报告,有五个报告专家组不签字,都挡不住政治工程的强硬上马。
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在地质情况如此不明,超过1/3工程论证报告专家组不签字的情况下,还能强行上马。
论证时,反对者排挤出去,赞成者拉请进来,排除异己意见,一切皆往有利论证,最后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
像水坝实力很强的美国,其论证方式却相反,人家是要把反面的可能一一证倒了,才可能心里有底,工程上马。
换种思维看问题:当年全国人大票决三峡工程时,2000多个代表们,有几个人对地质、水工、大坝方面有专业知识?既然没有,负责任的态度就应该是投弃权票,因为你不能对你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表态和行使表决权,如果你这么做了,你这是对国家的渎职,你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三峡票决只有100多票反对,600多票弃权,高达1000多票赞成。
当然再以进程的眼光看,这已经是多年被讥为人大代表全票通过敲橡皮图章的一种进步了。
民主制度方面的缺陷带来的恶果,最后在桩桩件件事情上得到了体现,三峡即是其一。
最终国家被利益集团绑架了。
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
却不想蓄水156米,首先是两场川东百年不遇的洪灾,黄万里先生早已指出过,蓄水抬高水位后,将下游的洪水挪到了上游,因为洪水下泄被抬高了的库水顶,库尾闾的地方不光形成拦门沙淤塞严重,而且将形成由此自上的洪水下泄困难问题。
三门峡造成陕西关中平原洪患就是已经证明了的一例。
接踵迎来的又是川东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
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地达到45度(重庆人认为这还只是敢公布出来的数据,他们身体感受的温度要远远超过报出来的气温)。
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人民币,其中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3成,有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按计划‛蓄水。
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东洞庭,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
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
二湖流域可是自古‚江南‛这个概念的核心区啊!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
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
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那是瞎说。
前段时间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那不是证明此前是狗戴嚼子——胡勒么?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而是持续高温干旱?最后专家们总算找到了借口,那就是‚全球大气候转暖‛,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移向偏西偏北,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他认为目前流行的‚木桶效应‛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干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10%左右。
特别是最近重庆遭遇特大山洪暴雨,关于三峡工程改变自然的反击很强大,专家们似乎找到了有力证据。
不信?那你有本事证明给我看?这反击的就是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木桶理论‛,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就是四川盆地的惟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