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蜡烛燃烧产物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蜡烛燃烧实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化学实验,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使实验更加准确和有趣。
以下是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1. 使用数字温度计 - 使用数字温度计可以测量烛心处的温度,这将使实验更加准确。
2. 增加氧气 - 在实验室中可以使用氧气瓶增加燃烧过程中的
氧气浓度,从而使实验更加激烈。
3. 改变蜡烛的长度和颜色 - 使用不同长度、颜色和形状的蜡
烛会引起不同的烟雾和火焰,使实验更加有趣。
4. 使实验可重复 - 保持实验条件的稳定和准确,并使用相同
的蜡烛类型和数量,以确保实验结果是可重复的。
5. 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 - 尝试在不同温度、氧气浓度
和蜡烛类型下进行实验,并比较每次试验的结果,可以使实验更富
有挑战性。
6. 观察整个燃烧过程 - 建议使用高速摄影机或望远镜对燃烧
过程进行录制,以便更细致地观察燃烧产生的变化。
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最科学的简单改进
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最科学的简单改进一、实验原型及其不足之处1、实验原型:“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实验”是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从学生熟悉的蜡烛燃烧入手,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和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在获得成功后喜悦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实验的探究方法是:分别用一个干冷的烧杯(下图甲)和一个用澄清的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下图乙)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然后观察烧杯内壁上的现象,再根据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2、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1)、图甲所示:理论上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在烧杯内壁会形成水雾(或凝结成细水珠),但由于该实验在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第二课题中。
即:秋季开学第一周的教学内容,此时(9月初)正是我们南方的高温季节,加上蜡烛燃烧火焰的温度,所以,大多看不到水雾或细水珠现象出现,由此,不能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的结论。
(2)、图乙所示: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或烧杯内壁是否有白色固体出现,实际效果也不明显。
因实验中用到的澄清石灰水量少,出现的白色固体(浑浊)不易观察,有时烧杯内壁出现的少量白色白色固体(或浑浊),有学生也认为是石灰水蒸发后留下的“石灰”。
所以,也就无法由此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的结论。
由于该实验确实存在不足,因此,许多一线教师都在努力改进。
二、其他教师对该实验的改进下图是其他教师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的四种方法装置示意图:在这四种改进实验方法中,现在老师们用得最多的是第一种(因与实验原型最接近,其它三种比原型实验复杂,第四种方法中还用到了学生根本不知道的无水硫酸铜)。
但用后发现蜡烛在瓶中燃烧不充分,易出现黑烟、且很多时候还未看到瓶内壁的水雾,蜡烛火焰就已熄灭。
因此,实验的效果和成功率也不是非常好。
对“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中爹教学参考Z H 〇N (.M fc HI2021年第3期 (总第537期)5^y a a n n d i 实验闶地对“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宋伟(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江阴214443)摘要:对蜡烛实验进行整体化、系列化、趣味化改进,如“石蜡密度与溶解性”实验、“烛芯作用”实验、“点石蜡”实验、“温度比较”实验等,以此引领学生开启化学之门,认识化学实验属性。
关键词:蜡烛燃烧;探究实验;改进文章编号4002-2201(2021 )034)0384)3 中图分类号:G 633.8文献标识码:A一、 问题的提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指出:“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这里明确表 示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又可不拘泥于教材,依据教学实 际情况自行设计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做中 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思”,以此引领学生开启化学 之门、认识化学实验属性。
那到底增加或更改哪些实验 观察的内容,又该如何操作呢?这些成为笔者这两年揣 摩最多的问题之一。
二、 实验改进1. “石蜡密度与溶解性”实验(1)缘由:教材中指出“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人水中”,如果按照此操作,视觉冲击力不强,学生有疑惑:是不是石蜡放少了?放整支蜡烛怎样 呢?浮在水面上是不是有棉线的干扰呢?等等。
(2) 实验改进:取一只1 000 mL 烧杯,加入2/3体积 的水,直接放人几支蜡烛和一个石蜡球,可以清晰地观 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见图1)。
2. “烛芯作用”实验(1)缘由: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那么棉线烛芯 的作用是什么呢?该问题可 能从未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为 此笔者增加“烛芯作用”实 验,以此来解决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2)增加实验:取一根蜡烛,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的不同部位,学生会发现当点烛芯时,蜡烛能轻松地燃 烧起来,而当点蜡烛的其他部位时,却发现石蜡只熔化、不燃烧,通过对比得出烛芯具有“引燃石蜡”的作用;再 用剪刀剪断烛芯,会发现烛芯燃烧了一会儿后就熄灭了,好像石蜡的输送管道被切断了一样,由此分析得出 烛芯还具有“输送石蜡”的作用(见图2)。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改进
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改进作者:刘桂军荆啸海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第03期1 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位于九年级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本实验的3次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和应用,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学会填写探究报告。
教材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实验,强调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感官去看、闻、听、摸,是学生对化学变化及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和仔细地观察。
本实验来自于生活,学生不会感到陌生,但学生却从未对其细节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所以作为初中化学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做好本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更加的明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以及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
但是在教学中,出现困难的实验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实验大多以失败告终,致使学生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这个实验教学,大多教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背过参考书上的准答案,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下面笔者来阐述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
2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及不足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之一水为气态,教材编写中考虑如何将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变成可以看见的液态水,必须在干燥的环境中降温,所以教材中检验生成物水的操作为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若观察到有水雾(或无色小液滴)生成,则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的另一种生成物为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如何让二氧化碳与石灰水接触进而发生化学反应。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部分实验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改进津市市德雅中学郭泽红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安排在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中原实验的不足如图2所示,教材中原实验: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来推测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
理论上,干燥烧杯罩在燃烧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可以形成水雾,但是我们每年上新课时间在9月份,温度较高,空气较为干燥,且烧杯口径较大,学生一般难以在烧杯壁看到水雾;其次,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理论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烧杯洗干净后,使得石灰水只能极少的沾在烧杯壁上,这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学生难以看到明显的浑浊现象,从而使学生产生质疑。
三、 实验改进后所需器材和原理原理:蜡烛燃烧生成水产生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四、 实验改进说明取一只干燥洁净的平底烧瓶,将一小截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点燃后,小心的伸入到平底烧瓶内,4~5s 后,迅速抽出燃烧匙,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即可。
注意:实验时,切不可用橡皮塞塞紧平底烧瓶,以免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附在烧瓶内壁上,振荡澄清石灰水时,使学生得出“白烟颗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错误结论。
五、实验步骤a、取一只干燥洁净的平底烧瓶b、将一小截蜡烛固定在燃烧匙上,点燃后,小心的伸入到烧瓶内c、4~5s后,迅速抽出燃烧匙,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即可。
六、实验现象和结论现象:烧瓶出现水雾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生二氧化碳七、实验创新和改进之处1、实验操作简单、方便,且现象明显;2、实验过程中安全,无污染、非常环保;3、明显的实验现象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对探究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改进
伤手。( 2 ) 从收集水蒸气到凝结成水珠 的时间较长 , 大概
为1 — 2分钟 。在这个过程 中烧杯 出现的小水珠在受热条 件下又会被蒸发 , 实验现象不明显 。( 3 ) 澄清石 灰水用量
( 4 ) 观察 实验装 置 , 看 烧杯 和漏斗 内壁是 否 出现水
较少 , 变浑浊 的现象不突出 。有时虽然出现 白色固体 . 同
价键理论构成 了现代价键 理论 。 因而又称 为 H L S P 理论,
正是 H e i t l e r ( 海特勒 ) 、 L o n d o n ( 伦敦 ) 、 S l a t e r ( 斯莱特 ) 、
都是幻 想 , 并不 真正独立存 在 , 因此 为 了这个理 由 , 这个 理论认 为是应该 被抛弃的 。但是事实上共振论并不 比有 机化学 的经典理论 更虚构 , 共 振论 中各 个参 与价键 的结 构也并不 比经典 理论 中的结构要素 , 如双键等更唯心 。” 共振论 还打破 了电子 在成键 中定 域 的概念 , 提 出电
一
了一个 实验 , 现象 明显 , 成 功率高并 且缩 短 了实 验所 需 时间 。教师在做 这堂课 的演示 实验 时采 ( 下转第 9 7页)
8 6 —
化 学教 与 学 2 0 1 3年 第 4期
・
化学史 ・
特别 是这个理 论被批评 为虚伪 的——按 照这个 理论 , 那
些 对分 子 ( 譬 如说 苯 ) 的基态 做 出贡献 的各个 价键 结构
合 到一 个实验 中, 水雾和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 象均十分明显, 有力地证 明了蜡 烛燃烧的产物 为水和二氧化碳。改进后
的实验操作 简单 、 成 功率高并缩短 了实验 时间, 有利 于老 师在课堂做 演示实验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改进实验探究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就是开启化学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要努力改进实验,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对于教材中设计有缺陷的实验,教师要大胆探索,改进方法,使学生能看到真实的现象,并能通过实际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结论。
人教版教材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培养学生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的开端,所以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教学中,出现困难的实验是: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这个实验大多以失败告终,致使学生不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也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对这个实验教学,大多老师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背过参考书上的准答案,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来阐述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1、实验原型(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实验操作: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壁上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或者有的老师将实验操作改为:在蜡烛上方倒扣一干冷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观察现象;.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2、不足及原因按照上述所设计的操作方法,看到“水雾”比较困难,至于看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一点,老师都有很深刻的体会。
原因是:(1)蜡烛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热,加上时值刚开学的天气还很热,所以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很快就蒸发了,这一现象稍纵即逝,学生很难观察到。
(2)蜡烛在燃烧时候,常常会伴随着黑烟的产生,并且,由于烧杯底是封闭的,空气流通困难,所以黑烟较多,这样在烧杯底部很容易形成黑色的碳。
在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看到的是黑色悬浮物,根本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遗憾的是,不少老师忽略了“黑烟”这一现象,更没有解释,也没有探索实验的改进措施,导致实验以说和记忆的形式结束。
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的改进
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的改进
《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的改进》
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空气中各种物质的比例。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在实验中,蜡烛的体积不能太大,否则容易熄灭。
因此,可以在蜡烛的外部放置一个隔热罩,以保持蜡烛的温度,减少熄灭的可能性。
其次,在实验中,需要使用空气比较干燥,以减少空气中水分的影响。
因此,可以在实验室内安装一个湿度控制系统,以确保室内的湿度在一定范围内。
最后,在实验中,可以使用更精确的仪器,以确定空气中各种物质的比例。
例如,可以使用气体分析仪,以更精确地测量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比例。
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但它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可以通过放置隔热罩、安装湿度控制系统和使用更精确的仪器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黄冈市蕲春县白河中学435311 黄次谦改进实验目的: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2-13页)是化学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学生对蜡烛的颜色、状态及气味等部分的探究完成情况很理想,但在探究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蜡烛燃烧的产物是否含有CO2及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时遇到些困难。
具体表现为:1、在蜡烛火焰中放置1s后拿出的火柴梗被烧部分全变黑、有的甚至燃着了;2、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且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烧杯的内壁,变浑浊的现象不明显;3、用燃着的火柴点燃刚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易失败,无法保证较高的成功率。
因此、本组实验改进的目的为:1、让探究者更清楚的感知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2、让探究者根据现象明白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CO2;3、使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的成功率更高。
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铁丝、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烧杯、打火机、集气瓶、玻璃片实验装置图及说明:改进一:用铁丝代替火柴来检验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改进二:用先收集后检验的方式代替教材中的使用的方式改进三:用打火机代替火柴来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1、用一根细铁丝拉紧平放在火焰中,并观察铁丝被烧部分不同地方的颜色;被烧的细铁丝在外焰的部分发红,内焰及焰心部分较暗蜡烛外焰温度最高,内焰较低、焰心温度最低2、在燃着的火焰上罩一干冷的集气瓶(不用烧杯),当感觉集气瓶壁热时,迅速盖上玻片,正放桌上,然后移开部分玻片,倒入8ml澄清石灰水,盖好玻片充分振荡后观察,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CO2 3、熄灭蜡烛前将打火机靠在蜡烛旁(略高于蜡烛1cm),吹灭蜡烛的同时按下打火机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被轻易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可以被点燃,并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1、节约资源,绿色环保。
第一个实验改进中用铁丝代替火柴就体现了绿色环保的意识。
蜡烛燃烧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图1 教师准备一根燃烧的蜡烛
吹气方向
图2 对着杯子底部吹气,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同学们议论了起来。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尝试,结果,蜡烛竟
图3 移开石棉网,白烟能够被点燃
蜡烛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会使石蜡熔化再汽化成石蜡蒸气,且集中在焰心部位,所以当我们将石棉网靠近焰心时,看到的是白烟,此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用白纸靠近白烟时,白纸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为石蜡燃烧后的物质。
图6 点燃“试管蜡烛”图7 用石棉网贴近焰心,有白烟飘出
图8 抬高石棉网,有黑烟飘出
外焰
内焰
焰心
图9 蜡烛的三层火焰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中,有一个探究蜡烛火焰温度的实验:拿住火柴的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1~2秒后取出,观察火柴被烧的情况,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低,哪层温度最高。
由于实验时间不好把握,容易导致火柴全部烧黑,且手持火柴有一定。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照明工具,它的使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初中的科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进行蜡烛及其燃烧实验,以帮助学生了解火的燃烧过程和燃烧的化学原理。
现有的蜡烛燃烧实验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对火的燃烧过程的理解和体验。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常见的蜡烛燃烧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通常会准备一根蜡烛和一些火柴或打火机,然后点燃蜡烛。
学生可以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包括蜡烛的燃烧表面和火焰的结构,以及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灰烬。
这种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火的燃烧原理,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现有的蜡烛燃烧实验缺乏互动性。
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缺乏对实验的主动参与。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
蜡烛的火焰可能会不稳定,导致火灾的发生。
现有的实验可能无法充分展示火的燃烧过程和火焰的结构,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燃烧的化学原理。
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进行改进。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实验器材,如燃烧室或燃烧箱。
这些器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火的燃烧过程,包括火焰的结构和燃烧产生的热量。
这些器材可以有效地控制燃烧过程,减少安全隐患。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实验步骤,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点燃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变化。
或者让学生调节火焰的大小,观察火焰的结构和热量的变化。
通过这些互动性强的实验步骤,可以增强学生对火的燃烧过程的理解和体验。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如燃烧产物的观察和分析。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燃烧产物的收集器材,如燃烧瓶和吸管。
学生可以收集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蒸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分析,了解燃烧产物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这些新的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火的燃烧过程和燃烧的化学原理。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进行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引入新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内容,设计互动性强的实验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火的燃烧过程的理解和体验。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
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简介蜡烛燃烧实验是学习化学和热学的基础实验之一,它展示了一个简单而又富有趣味性的化学现象。
然而,在实验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蜡烛不够稳定,发生倾倒或熄灭的情况,导致实验的不准确性。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进。
实验材料•蜡烛•实验室架•恒温槽•温度计•燃烧舱•钳子改进1:使用实验室架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我们首先使用了实验室架。
这种改变不仅可以让蜡烛更加稳定,还可以避免倾倒和熄灭。
同时,实验室架还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因为使用它可以让我们进行更加精细的调节和控制,以期望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
改进2:使用恒温槽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环境温度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之一。
为了避免环境温度的影响,我们使用了恒温槽。
恒温槽可以保持环境温度恒定,从而减少因环境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误差。
通过使用恒温槽,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实验,并且得到更加可靠的实验结果。
改进3:使用燃烧舱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使用钳子将蜡烛固定在实验室架上。
但是,使用钳子的实验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能会压坏蜡烛或者使蜡烛变形,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使用了燃烧舱。
燃烧舱不仅可以保护蜡烛不受任何损伤,还可以让蜡烛更加稳定地放置在实验室架上。
燃烧舱的使用可以让我们更加信任实验结果,并且这种实验方法更加简单和方便。
改进4:使用温度计在蜡烛燃烧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实验中产生的热量。
然而,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经验公式计算燃烧的热量,这种方法存在误差。
因此,我们决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燃烧产生的热量。
通过使用温度计,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出燃烧产生的热量,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论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再改进,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使用实验室架、恒温槽、燃烧舱和温度计等工具,使得蜡烛燃烧实验更加稳定、更加精准,同时也更加简单和方便。
我们相信这些改进可以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前言蜡烛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的能量转换特点。
通过对蜡烛的探究和燃烧实验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思维,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但是,对于蜡烛燃烧实验而言,其现有的实验方案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在对蜡烛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改进措施:1. 增加蜡烛的种类现有的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了普通的白色蜡烛或红色蜡烛作为实验材料,而实际上市面上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蜡烛,比如蜡烛芯材质不同,烛体颜色不同等,这些蜡烛的性质和燃烧特点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这些不同种类的蜡烛进行探究和比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蜡烛的特性。
2. 培养学生对蜡烛的观察能力在对蜡烛的探究中,除了观察其燃烧过程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蜡烛的其他特征进行观察,比如烛芯长度、烛体大小、烛芯材质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蜡烛的构成和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特点,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3. 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对蜡烛进行探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在实验前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比如如何正确点燃蜡烛、如何调节火焰大小、如何使用实验器材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
在对蜡烛进行燃烧实验时,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1. 延长实验时间现有的实验中,蜡烛往往只燃烧了几十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这样有时会给学生留下过于简单和肤浅的印象。
因此我们可以延长实验时间,让蜡烛燃烧更长的时间,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燃烧反应的过程和特性。
2. 增加实验内容除了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之外,我们还可以增加蜡烛燃烧之后的化学反应实验内容,比如用草纸或羽毛放置在燃烧的蜡烛旁进行观察,或者用酸性钾氧化铬试纸来检测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反应和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初中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改进蜡烛燃烧实验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一个常见实验项目,通过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燃烧所产生的效应。
现有的实验方法往往只是让学生点燃蜡烛,然后观察其燃烧现象,这种实验方法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相关知识。
为了改进初中蜡烛燃烧实验的方法和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改进实验材料和仪器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种类和大小的蜡烛,并配备不同的支架和量热器等仪器。
通过比较不同蜡烛的燃烧特性,让学生了解不同蜡烛的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差异,从而引发他们对燃烧过程的思考和探究。
二、增加实验内容和观察点除了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验内容和观察点,比如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废气对空气的影响、通过测量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燃烧产生的热量等。
这些新的观察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蜡烛燃烧的过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时,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比如确定实验目的、提出假设、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等。
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和进行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和归纳在进行蜡烛燃烧实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通过以上改进,可以让初中蜡烛燃烧实验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而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希望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能够更多地进行实验改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
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与改进作者:邓崇盛漆仲权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6期摘要:笔者从探究的角度对人教版教材中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改进,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使实验变得简单有趣、成功率高。
关键词: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探究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一、改进背景“蜡烛的燃烧”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探究实验。
人教版教材把该实验安排在第一单元,作为第一个学生探究实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该实验设计和组织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对化学探究实验的兴趣,以及对初中化学学科的第一印象。
然而我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用烧杯收集水蒸气时,烧杯距离火焰高度不好掌握,烧杯太低易被熏黑,还易烫伤手;太高则收集不到水蒸气,时间也不好掌握,烧杯出现小水珠后再加热水珠就蒸发了。
且本节实验课时间是在开学后一周左右时间,九月份天气还较热,水蒸气很难凝结成小水珠,实验效果不明显。
(二)在检验二氧化碳时,因烧杯敞口放置,二氧化碳会逸散,而且烧杯内壁沾有的澄清石灰水的量有限,因此变浑浊现象不明显,很难有说服力。
(三)按照教材图示: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白烟易逸散,也较难成功。
(四)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时,伸入火柴的时间不易把握,效果不明显。
(五)原实验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二氧化碳直接逸散到空气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开放日我对该实验作了如下改进,效果明显。
二、实验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器材:250毫升集气瓶1只,垫木1块,玻璃片1片,打火机1只,短玻璃管1根,细铁丝,胶头滴管。
(一)“探究石蜡的燃烧产物”实验。
1.原实验概况:学生按照教材的实验要求(用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迅速倒转并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进行实验,发现很难看到水珠,振荡后石灰水不能变浑浊。
经讨论分析认为:在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的气体温度较高,在倒转及振荡的过程中,不断从烧杯口逸出,最后所剩无几,因此没有足够的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改进方案:(1)将蜡烛固定在垫木上,点燃蜡烛。
实验改进
P12,对蜡烛及燃烧的探究改进1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壁上有水生成,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
而在实验时,由于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升温发烫,水蒸气不能冷凝根本看不到有水珠生成。
我们改进的方法是用冷湿的毛巾包住干燥烧杯外壁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几秒钟后拿开毛巾,迅速观察能清楚看到干燥烧杯内壁有细小水珠生成。
2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在实验时,由于烧杯壁上附着的石灰水太少,现象并不明显。
我们改进的方法是:直接在火焰上罩一个洁净的小烧杯,几秒钟后,用玻璃片盖住小烧杯口,再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几下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极为明显,且还可以与原来澄清石灰水对照。
3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的探究课本指导的方法是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木柴梗在火焰外侧的部位被烧焦,证明火焰外焰温度最高,这一方法操作简单,但火柴梗太小,可视性较差。
我们还创新了一种方法,取一张滤纸或小纸板,迅速平放火焰中约1-2S后取出,能看到滤纸上烧出一个焦糊的圆圈,圆圈中间无变化,这种方法现象更为明显。
也能较好引起学生的兴趣。
P14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P33实验2-2改进:把小木条换成卫生香更好用。
P49 分子的运动现象1、实验所需用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试管(2 支)、小试管(2 支)、胶塞、250ml 烧杯(2 个)、滤纸条、棉花、玻璃棒2、实验步骤:⑴把滤纸条放入小试管中,并用酚酞溶液将其润湿。
⑵在大试管底塞上一团棉花,并把小试管倒放在大试管中。
⑶向两大试管中倒入等量的浓氨水,塞上胶塞观察现象。
⑷其中一组放入乘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滤纸条从下至上逐渐变红,且温度越高颜色变化越快。
3、改进实验的效果:(1)药品用量少,封闭环境对空气无污染。
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
蜡烛燃烧探究实验的改进一、改进实验目的通过改进“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的装置,使实验中对水和二氧化碳的检验现象更明显,点燃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更易操作,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实验仪器及用品漏斗(或长颈漏斗)、烧杯、玻璃片、玻璃管(或纸筒)、蜡烛、火柴。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图⑴说明:教材中使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的方法来检验水的生成。
用此方法,一般只能短暂地看到烧杯内壁出现一层水雾,主要原因在于九月份气温较高,或者烧杯壁离火焰太近,水蒸气难以冷凝。
如果控制不当,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将内壁熏黑,就难以观察到水珠的生成了。
改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在管壁内冷凝,一般经过1-2分钟,就会有明显的水珠附着在管壁内,现象更明显。
图⑵说明: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教材中是用“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的方法,我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洁净的烧杯内壁能蘸的石灰水极少,受热后水份蒸发,极易变干。
曾有一学生向我质疑:烧杯内壁变浑浊是不是因为水被蒸干了,残留物使内壁变浑浊呢?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中,强调“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然后注入澄清石灰水”,这是为了防止烧杯内收集的气体在倒转过来后迅速逸散。
图⑶说明: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在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可防止吹熄蜡烛时白烟随气流散开,不易点燃。
套上玻璃管后吹熄蜡烛,管内的白烟不易散失,可在管口点燃,火柴离烛芯的距离可适当远一些,学生可观察得更清楚。
四、实验操作:1、对蜡烛燃烧产物水的检验:如图⑴所示,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漏斗,观察管壁内有什么现象发生(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2、对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检验如图⑵所示,点燃蜡烛,将一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用玻璃片盖好后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有何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探究如图⑶所示,在燃着的蜡烛外,套一个玻璃管,管口上端与火焰顶部大致相平(或略高于火焰顶部),吹熄蜡烛后,立即在管口点燃白烟。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蜡烛及燃烧实验的改进老凹坝中学——唐加品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P7页的活动与探究栏目里,对蜡烛及燃烧的实验中,有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本人分析其原因,有二个: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其二是学生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很多小组的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
本人对该实验的改进是: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
2006年9月13日多功能的洗气瓶老凹坝中学——唐加品洗气瓶是最普通、很重要的一种仪器,它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如果我们知道了它的诸多功能,解答试题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洗气瓶在化学实验中有以下一些功能:一、制取气体(气体发生装置)(如图1:制O 2或CO 2) 打开橡皮塞装入固体,液体从b 端流入(注意:瓶内的液面要液封b 管口)后立即夹紧橡皮管,产生的气体从a 导管导出。
为了克服从b 管添加液体不便这个缺点,可将b 管改为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
二、贮气(收集气体)洗气瓶集传统的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于一体,用导入不同气体的进出方向即可进行多种气体收集。
1.排空气法收集:(如图2)如: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 2或CO 2),气体从b 端进,空气从a 端出。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 2),气体从a 端进,空气从b 端出。
若用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水龙头应接b 导管。
2.排水法收集:( 如图3)瓶中盛满水。
气体从a 端进,水从b 端出。
蜡烛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碳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
蜡烛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碳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发布时间:2023-05-30T07:17:16.325Z 来源:《教育学》2023年3月总第316期作者:黄润刚[导读] 我们想一想,这样做烧杯内壁能蘸多少澄清石灰水,而且还要把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此时的烧杯口朝下,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本来就很少的澄清石灰水还有一部分会往下流,导致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更少,大多数老师发现这样去做这个实验,不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想证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就很难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对这个实验产生了怀疑。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金渠镇初级中学722306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丰富的、直观的感受和知觉,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想象、概括、抽象等。
实验成为化学知识最直观的来源,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在实验方面的变动很大,它保留了原有的经典实验,删减了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增加了大量有趣味性、可操作的探究实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否认,教材还有一些演示实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待改进和完善,因此,一些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应用而生,这些改进的方法视角独特,可操作性强,实验效果明显。
我现将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物二氧化碳》这个实验改进的方法小结如下:初中化学人教版,在对蜡烛燃烧及其生成物的研究这一块,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一定的不足,即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教材设计的实验。
图1如上图1,该实验是先给烧杯内壁蘸上澄清石灰水,再罩在火焰上方,过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我们想一想,这样做烧杯内壁能蘸多少澄清石灰水,而且还要把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此时的烧杯口朝下,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本来就很少的澄清石灰水还有一部分会往下流,导致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更少,大多数老师发现这样去做这个实验,不能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想证明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就很难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对这个实验产生了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进后的片
实验原理说明
将蜡烛放进集气瓶里燃烧, 将蜡烛放进集气瓶里燃烧,可以将 产生的气体密封起来,排除空气的干扰。 产生的气体密封起来,排除空气的干扰。 水蒸气在集气瓶中更易冷凝,密封后二 水蒸气在集气瓶中更易冷凝, 氧化碳不易逸出, 氧化碳不易逸出,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后效果明显。 后效果明显。
实验效果
1、蜡烛熄灭后,可以清楚的看到集 蜡烛熄灭后, 气瓶壁出现水雾,效果相当明显。 气瓶壁出现水雾,效果相当明显。 2、倒入的澄清石灰水快速变浑浊, 倒入的澄清石灰水快速变浑浊, 因为比沾在烧杯内壁的量大, 因为比沾在烧杯内壁的量大,所以 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3、本实验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本实验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自我评价
3、实验的成功率高,极大的增强了学生 实验的成功率高, 学习化学的信心。 学习化学的信心。 4、实验在密闭的体系进行,二氧化碳不 实验在密闭的体系进行, 会逸出,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会逸出,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特别注意
本实验用的蜡烛必须要短, 本实验用的蜡烛必须要短,否 则会使集气瓶底部被熏黑甚至出现 炸裂,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炸裂,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3、检验二氧化碳时,因为内壁沾的澄清石 检验二氧化碳时, 灰水有限,因此变浑浊的现象不突出, 灰水有限,因此变浑浊的现象不突出,实 验效果不理想。有时虽然出现白色固体, 验效果不理想。有时虽然出现白色固体, 但是可能是析出的Ca OH) 固体, Ca( 但是可能是析出的Ca(OH)2固体,因为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或直 接蒸发水分析出Ca OH) 固体, Ca( 接蒸发水分析出Ca(OH)2固体,解释较 勉强。 勉强。 原实验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 4、原实验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二氧化碳 直接逸到空气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直接逸到空气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自我评价
1、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明显,增强了实验 、改进后的实验效果明显, 说服力。 说服力。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 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在同一个集气瓶里检验了两种产物, 、在同一个集气瓶里检验了两种产物, 提高了效率。 提高了效率。同时蜡烛燃烧消耗完氧气后 自动熄灭, 自动熄灭,为第七单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的原理学习作了铺垫。 的原理学习作了铺垫。
改进后装置的优点
1、材料常见易得,容易组装,操作简 材料常见易得,容易组装, 单。 2、该装置携带方便,现象非常明显,而 该装置携带方便,现象非常明显, 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便于推广。 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便于推广。 3、该实验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二氧化 该实验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碳不会逸出,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碳不会逸出,没有造成环境污染,符合低 碳生活。 碳生活。
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 实验改进
芷江三中 张秀成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 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初中化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本实验是初中化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较浓,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较浓,实验的成功与 否直接关系到以后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若实验 否直接关系到以后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现象明显,学生会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现象明显,学生会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对以后的化学教学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对以后的化学教学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实验原型展示
教材中选用一个 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 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 的烧杯分别罩在蜡烛 火焰的上方。 火焰的上方。
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1、用烧杯收集水蒸气时,烧杯距离火焰的高度 用烧杯收集水蒸气时, 不好掌握,烧杯太低容易被熏黑,还容易烫伤手, 不好掌握,烧杯太低容易被熏黑,还容易烫伤手, 太高则收集不到水蒸气;时间也不好控制, 太高则收集不到水蒸气;时间也不好控制,烧杯 出现小水珠后再加热水珠又蒸发了。 出现小水珠后再加热水珠又蒸发了。 2、上这节课的时间是在开学后的一周左右,九月 上这节课的时间是在开学后的一周左右, 份天气炎热,水蒸气难以凝结成水珠, 份天气炎热,水蒸气难以凝结成水珠,实验效果 很不明显。 很不明显。
实验过程
1.将蜡烛固定在垫 1.将蜡烛固定在垫 木上,点燃蜡烛。 木上,点燃蜡烛。 2.用集气瓶罩住蜡 2.用集气瓶罩住蜡 烛,让蜡烛自然熄 灭
实验过程
3、等蜡烛自行熄灭后,观察 等蜡烛自行熄灭后, 集气瓶瓶内壁。 集气瓶瓶内壁。 4、将集气瓶正放,向集气瓶 将集气瓶正放, 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用玻 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振荡, 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振荡,观 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