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先做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学问先做人”

张化万、王燕骅、杨明明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浙江省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代表人物。在浙江小语界提起这三大泰斗,用“如雷贯耳”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可就是这样闻名遐迩的三位特级教师,为人那么真诚,行事那么周到。他们的工作站都设在崇文学校,我们经常能荣幸地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虽然活动内容不一样,可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无论参加哪个活动,都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款待”。“你们不要拘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王燕骅老师的特意关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别把疑惑留给自己,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张化万老师在不断激励。“东阳的客人很难得,你们先说。”这是杨明明老师评课时的开场白。这让我回想起他们上课时的情景。印象中王燕骅老师在执教《找骆驼》时,讨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基本达成共识,可有一位学生特别倔,非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可。记不清什么问题了,只记得这个问题并不复杂,那个孩子有点胡搅蛮缠。王老师没有放之不管,而是耐心地和他解释了好几遍,直到看那个学生转过头不理她时,她才说:“嘿,还挺倔。我们下课后再单独交流。”这可是一堂公开课,有千万双眼睛盯着王老师。也许有人会认为公开课上发生这样的事,很不光彩,但王老师并没有忙着掩饰,反而极其关注这个孩子,非常认真地和他沟通。我相信在她眼中,自己“丢脸”是次要,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虞大明老师是“浙派名师”中年纪较轻的一位。他年轻有为,光彩照人,集许多荣誉于一身。许多人都用“大气、真挚”来形容虞老师的课,我也深有同感。我喜欢听他的课,一直以来,都被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那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艺术的渲染。这一个月的相处,让我感受了虞老师人生的另一面。人如其课,大气,真挚!跟虞老师相处,不用担心自己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因为他会宽容你的过错,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是一种错。工作时也好,休息时也罢,你尽管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学虞老师开个冷玩笑,说句俏皮话,都未尝不可。说到真挚,心中情不自禁泛起一丝感动。他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忙都会竭尽全力做到,而且倾其所囊要做得最好。那次他说要请我们去他家品尝他的做菜手艺。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实在太忙,别说虞老师了,就连我们几个都感觉应接不暇,有些招架不住。因为忙碌,我们也渐渐淡忘了此事。想不到虞老师没有忘,到最后一个星期,他硬是安排出时间亲自下厨烧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到今天,我认为自己找到了虞老师精湛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只有大气真挚的虞老师,才能上出大气真挚的语文课!

《傅雷家书》中,傅雷给傅聪写了这样一句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从这些名师身上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把这句话引用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可以这样说:“先为人,次为教师,再为小学语文教师,终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

“厚积才能薄发”

这一个月,看了好几本虞老师推荐的书目,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虞老师著的那本《走过十年》,因为这本书描写了虞老师初为人师前十年的教学足迹,给我的感触最直接,也就最具震撼力。书中让我至今铭刻在心的是虞老师练习朗读的情景。为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虞老师经常上班早早到校,下班迟迟回家,待到校园里空无一人时,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大声地读个痛快;为了能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虞老师无师自通,自学成才,通过三台普通录音机,把课文朗读、背景音乐、情境声响录制到磁带上,而且一录就是两整盒;为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虞老师总是提着录音机进课堂,录下自己上课时所作的每一次范读,录下说的每一句话,然后逐个逐个纠正,一遍一遍练习。知道了虞老师所作的这些努力,再来看现在虞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范读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又一个真实写照。

说到厚积薄发,还让我想起虞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的有关嘉兴钱峰老师的故事。钱峰老师在刚刚落幕的浙江省第七届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中,技压群芳,荣获一等奖。据说上得非常精彩,可惜没有机会聆听这节课。不过虞老师说,就算他没听过钱峰这节课,也能猜测出一定非常唯美,因为他知道钱老师在影像剪辑方面有独到之处。钱老师家并不富裕,但家中摄影摄像剪辑配置却相当齐全,估计投资不少于二十万。二十万,对于一个两袖清风的教师而言,绝不是小数目,二十万,也许更多的老师会先选择房子或车子,可是钱老师却用这笔巨额购置了自己的所爱。相信有这么大的投资,设备也不会闲着,钱老师一定在这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而这些素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成了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那个来自温州的女孩——潘旸,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她是张化万工作站作文短训班的成员,要求三天内磨练出一堂课,准备参加西博会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省作文教学研讨会。接连三天,一天一试教,如凤凰涅磐,酝酿出全新的课堂,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奇迹。当我第三次听到她执教的《感动—颁奖词》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且现学现用,当场挥笔写下了一则颁奖词《献给潘旸》。后来,感觉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随想《那个来自温州的女孩》。正当我对潘老师创造的奇迹惊叹时,她试教后的说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找到了解开迷惑的“钥匙”。议课时,张化万老师让她和另一位执教《第三只眼》的鲁哲清老师先说课。鲁老师先说,说得并不是很长,但就是这么几分钟工夫,潘老师竟然已经在电脑上写下了满满的一页。说到后来,没有了稿纸,她也洋洋洒洒,口若悬河。在座的老师再一次由衷发出赞美声,连张化万老师都忍不住表扬她:“好文采,好口才!”由此看来,两天时间创造课堂奇迹也并非偶然,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细节决定成败”

亲身经历虞老师磨课、上课的过程,让我对课堂有了一份新的理解。以前遥望一些名师上课,只觉得挥洒自如,从容而又不乏灵动。听多了,我不禁产生一种错觉,名师备课肯定很粗略。以至有一段时间,和许多年轻老师一样,简化了课前预设,只顾着东施效颦,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名师们在课堂上的言行,学他们的讲话语气,学他们的沉稳步伐,自以为也是一种潇洒。当然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北,乱闯乱撞了。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可笑,淡化备课过程,美其名约把空间留给学生,让智慧在课堂绽放,这样的学习当然是学得了“形”学不了“神”。

那么名师们为什么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调控自如呢?我在一次议课时,找到了答案。那一次,虞老师特意讲到了备课的事情。他说教案要备得细些再细些,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立于不败之地。他还现身说法,谈到了自己的备课经历,他上公开课一定有两份教案,一份描述教学过程,一份像课堂实录一样,详尽地预设课堂内可能发生的一切,以及教师应对的每一句话。这时,我才深刻领悟到原来名师的从容源自无数细节的充分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