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理解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理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真的是很有味道呢。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几句诗啊,就像是苏轼在跟我们唠家常一样。
你看他说自己的心像烧过的木头,就是那种对啥都有点看淡了的感觉。
就像咱们有时候经历了好多事儿,累得不行,就觉得啥都无所谓了。
苏轼这辈子起起落落的,经历了那么多官场的不如意,心可能真的就像那死灰一样,有点凉飕飕的。
再说“身如不系之舟”,这多形象啊。
就好比是一艘小船,没有绳子拴着,只能随波逐流。
苏轼被朝廷这儿贬那儿贬的,自己都不能决定自己去哪儿,就像那艘没根的小船一样。
他在黄州的时候,生活条件多差呀,可他还能苦中作乐,写了好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
在惠州的时候,也是吃尽了苦头,但他还是乐观得很,还研究怎么吃荔枝吃得美美的。
到了儋州,那简直就是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了,可他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他问自己平生的功业,答案是黄州、惠州、儋州。
这可太有趣了,一般人觉得功业得是建立了多大的功勋,或者是在朝廷里当了多大的官。
可苏轼不这么想,他在那些被贬的地方,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艰苦的环境里修炼自己的内心。
在黄州,他学会了耕种,真正地贴近大地。
在惠州,他融入当地的生活,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
儋州就更不用说了,他在那儿传播文化知识,教当地的人读书写字。
我就觉得苏轼这个人啊,真的是太可爱了。
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老大哥,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还能笑嘻嘻地跟我们讲他的故事。
他这诗里虽然有点自嘲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
他不会因为被贬就整天哭哭啼啼的,而是在每个地方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他看自己的一生,不是看那些在朝堂上的风光时刻,而是看在那些偏远之地的经历。
这就像告诉我们,人生啊,不管在啥境遇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四处碰壁,只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就像苏轼那样,那这一辈子就没白活。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与坎坷,但是面对这些人生必经之坎坷时,不同年龄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面对方式与处理态度。
如果正值当年,20多岁,青春正盛,遇到些许的不如意,可能会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在年轻时就早遇到同龄不曾有的打击与磨难,可能会发牢骚向别人吐槽一番,说正常也正常,但是发牢骚的成分多一些,就会让人有些厌烦这样的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人。
但如果是一个久经沧桑,在经过岁月历练之后,在人生大起大落面前从容不迫的人回忆自己的一生而发出的些许感叹,则会更加的感人,哪怕言谈话语之间没有什么感人的话语,但是他的往事与故事都会随着这些简单的文字而走进倾听者的内心,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这才能够打动人心。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动,都曾经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时,在沁人心扉的文字面前驻足思考过,因为这些作品、这些文字往往都是作者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其中最为经典的要属今天小赫赫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作于是公元1101年五月一日,这一天苏东坡66岁,此时他步好友王安石的后尘以老迈衰病之身,蒙皇恩离开了流放七年的岭南儋州,叶落归根回到家乡。
经历过两次大起大落的沉浮,苏轼已然有了非同一般的豁达态度,但是此次回家途中路过金陵,见到往昔的朋友们,颇有隔世之感。
加之拖着年迈的腿脚登祭金山,看到了十几年前来到这里时,画家李公麟为他当场画的一幅肖像,还挂在大堂正中,想起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情难自已,挥笔在画像之侧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幅画中,苏轼安坐于山石之上,披巾当风,手握藤杖,神仙气十足。
虽然整幅画属于简单的白描,而画中苏轼的衣着与神情宛然非常,真不愧了是出自当朝第一人物画手李公麟。
在这四句诗中,包含着他一生所被贬的三个地点,可见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困顿,也是苏东坡的绝命之作。
写完这首诗后,苏轼走下金山,便觉体力愈益不支,他本以疲惫的身体已经无力返回,但是他仍旧坚持着赶回久违了的故乡去,因为这样他才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也只有这样可以把自己这漂泊疲惫的身子安置在家乡亲人们中间,从此不再分离。
苏轼临终前最后一首诗
苏轼临终前最后一首诗一、原文《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衍生注释:- “心似已灰之木”:这里的“已灰之木”是说自己的心像燃烧后的木头,已经没有了生气和热情,形容一种心境的萧索。
- “身如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是没有缆绳系住的小船,随波飘荡,形象地表现出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的状态。
- “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苏轼被贬谪到过的地方。
黄州是他经历“乌台诗案”后的被贬之处,惠州和儋州则是他后来被贬到更偏远的南方之地。
三、赏析:- 主题和情感:主题深刻而略带自嘲。
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心中充满了一种无奈和自嘲。
他虽然有着非凡的才华,却总是仕途坎坷。
情感上有旷达的一面,明明是被贬到偏远之地艰难度日,却把这些地方说成是自己的“平生功业”,这是对命运的一种豁达反抗。
- 表现手法:他运用比喻手法,把心比作已灰之木,身比为不系之舟,生动地勾勒出自己暮年时心灰意冷又漂泊的状态。
用简单的设问,引出那三个带有苦难色彩的地名,看似轻巧,实则蕴含无尽的感慨。
四、作者介绍:苏轼,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超级有名的大文豪。
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仕途上经常遭受打压。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等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他性格乐观旷达,虽然被贬到很多偏远的地方,但在当地依然能苦中作乐,还能给当地的文化、百姓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他的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等等。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人生的起伏。
他说:“同学们,就像苏轼在他最后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里写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被贬到那么多地方,可是他依然有着自己的态度。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太过悲观,要像苏轼一样,哪怕遭受多次打击,也要豁达地看待自己的经历。
”例子二:两个老友相聚喝茶聊天。
二十四字论平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二十四字论平生——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一诗极富抒情色彩,充满着美好的愿望,也充满深刻的思想。
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在描写金山画像的过程中,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节奏和宏大的背景,都呈现出其对人生深刻思考的印象。
《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作为苏轼诗作的一部分,带有独特的思维和洞察力,反映了苏轼清晰的人生态度。
从语言的选择、风格的变化,甚至到诗句的运用,都能看出苏轼深刻的思考。
诗中首先画出,金山上有“清洁的白云,凉爽的夏日”,这是苏轼给人一种清新而和谐的意境,与苏轼看到的现实社会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苏轼又写到,“独自立一个石柱,几支拔在根,稳稳金山脉,宛如枝叶苍”,此时此刻,苏轼折射出坚实的信念,他执著的以静制动,为自己筑起一个信念的静止而静止的金山,让金山成为他最深的憧憬之地。
此外,诗中又刻画出“神圣的根,无论走何处,脚步坚定不移,勇气日强”。
这段描写苏轼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他坚强而有信心的态度,脚步坚定、勇气坚定,这正是他一贯追求的,也正是他在人生路上与众不同之处。
最后,诗中还有“梦想清风长,不让烦恼扰,抛却后庭顾”。
这句诗会让我们想起,作为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憧憬,哪怕是有挫折,依旧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面对。
从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中了解到,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带有独特的思维和洞察力,并且他有一种清新而和谐的感受,与众不同而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
苏轼让我们看到宇宙之外的深刻思想,这也正是他撰写《自题金山画像》诗时正在追求的东西。
正是这种坚定的追求和勇敢的行动,才让苏轼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将其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苏轼的诗歌不仅反映出他敏锐的观察力,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的经典作品,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勇敢、追求梦想的精神。
苏东坡题金山寺诗全文及解释
苏东坡题金山寺诗全文及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享有“苏子”、“苏东坡先生”等美誉。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了《题金山寺》。
《题金山寺》是苏东坡在游玩金山寺时所题的一首诗,全文如下:南浦金山无限好,日高东海叠崔嵬。
春来扫雪千花长,日照花林晴与霏。
杏梁梅岭行人女,吴苑楼台步月来。
芳草万里卧生秋,雁回边庭月一挥。
这首诗描绘了苏东坡游览金山寺时的景色和心情。
金山寺位于苏州市西北郊,背山面水,景色秀丽。
苏东坡通过描绘金山无限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提到“南浦金山无限好”,这里指的是金山寺所在的地方。
这里山水环绕,景色宜人,苏东坡感叹此地自然风光绝佳。
他还描述了“日高东海叠崔嵬”,“春来扫雪千花长”的景象,表现了春日里金山寺的美丽和宜人的气候。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东坡描绘了金山寺附近的一些风景和生活场景。
他描述了“杏梁梅岭行人女”,“吴苑楼台步月来”等景象,展现了这里的繁华和活力。
他还提到“芳草万里卧生秋”,“雁回边庭月一挥”,描绘了秋日金山寺的幽静和宁静。
整首诗用词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苏东坡对金山寺美景的赞美之情。
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
这首诗被后人誉为苏东坡在游览金山寺时的真情流露,展现了他诗歌创作的风采和才华。
苏东坡题金山寺的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展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苏东坡以其诗歌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第二篇示例:苏东坡(1037-1101)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文坛上的“词圣”,他的诗词书法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古诗自题金山画像翻译赏析
古诗自题金山画像翻译赏析《自题金山画像》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前言】《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注释】(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翻译】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最新[高中诗歌朗诵]高中诗歌自题金山画像赏析.doc
【主持词大全】这首诗自题金山画像赏析,对我们理解诗的诗意有很大的帮助,诗的主要叙述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自题金山画像作者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拼音xīn sì yǐ huī zhī mù,shēn rú bú xì zhī zhōu 。
wèn rǔ píng shēng gōng yè,huáng zhōu huì zhōu dān zhōu 。
自题金山画像字词解释(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自题金山画像翻译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像已烧成灰的木头,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创作背景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赏析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原文、赏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出自宋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
原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北宋)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澹州。
心裡就像一棵已經燒成灰的樹木,
身體像一艘沒有纜繩隨波逐流的船。
如果有人問:你一生中有什麼功勛與事業,
我會回答說:我的成就就是在黃州、惠州、澹州這幾個地方。
宋徽宗靖國元年,蘇東坡終於從儋州獲赦北歸。
返京途中,經過潤州的金山寺,寺裡面還收藏著李公麟為他畫的畫像。
六十六歲的蘇東坡在畫像上,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結語: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平生功業,都在黃州、惠州、儋州這種窮鄉僻壤接受磨難,是不是求仁得仁,只有蘇東坡心裡明白。
兩個月
後,蘇東坡病死常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原文、赏析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出自宋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原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译文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问汝平生功业
问汝平生功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出自宋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解释: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原文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自题金山画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自题金山画像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此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语出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自金山放船至焦山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宋代苏轼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
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
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
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
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
山林饥卧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
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译文金山的寺院楼阁多么壮伟深邃,撞钟击鼓的宏亮声音一直传到淮南。
焦山到底有什么?只有茂密长竹,打柴汲水的僧侣不过二三。
翻卷的波涛汹涌人迹罕到,时有沙田农户前去祈求春蚕。
我来金山还在此地留宿,不去焦山让我心中自惭。
同游的人都已返回,我决然独自前往,天生命穷运薄不惧怕险恶的江潭。
清晨无风波浪兀自腾涌,舟行中流我高歌长啸趁着饮酒半酣。
老僧下山惊异我这远客来到,笑着迎接知是同乡,欣喜地亲切交谈。
老僧说久客异地已忘怀故里,终年只是跟弥勒佛相随相伴。
困眠时纸帐中十分温暖,饱食从来没嫌弃山中菜蔬味道不甘。
居住在山林从古以来就会有饥饿,未置田产因此不肯退隐岂不太贪?我虽然没像展禽那样三次被罢,却如嵇康般自知出仕有七种不堪。
我就要自己请求辞去官职,请为我在山水佳处留一茅屋且把身安。
注释⑴焦山:在长江中,因汉末焦先隐居于此,故名,与金山对峙,并称“金、焦”。
⑵眈(dān)眈:深邃貌。
左思《魏都赋》:“翼翼京室,眈眈帝宇。
”⑶淮南:指扬州。
⑷云霾(mái):阴云,形容翻卷的浪涛。
⑸沙户:沙洲上的.人家。
⑹此:指焦山。
⑺尽返:一本作“兴尽”。
⑻赋命:天生的命运。
⑼弥勒:佛名。
弥勒是姓,为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胜。
同龛(kān):意为同室相伴。
龛,盛着佛像或神主的小阁。
⑽纸帐:纸作的帐子。
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绵拆缝,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
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写的最后一首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诗: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创作背景: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
赏析: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拓展内容:自题金山画像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放逐到儋州(今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内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还在。
这是李公麟十年前所画,后来苏轼接连遭受贬谪,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画像才保存下来。
他眼见画作,回顾平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
两个月后,苏轼病逝。
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回忆平生的遭际。
宦海沉浮,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像孤舟一样飘忽不定,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称“心似已灰之木”。
苏轼从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
他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八个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夹在新旧党争斗之间四次被贬谪,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
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轼,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下面“问汝平生功业”开始发问。
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在苏轼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几年光景接连被贬谪的地方。
最远处是海南岛,在当时,这三处绝对是极其荒凉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苏轼当时接到旨意后,就认为这次是有去无回了。
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怀着匡时救世的心胸,每到一地,他尽力造福百姓,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政绩。
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写下此诗时,是公元1101年6月,两个月后,苏轼便与世长辞,这首诗是苏轼的绝笔诗。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如烧木,身如无索之舟。
有人问我在哪里取得了人生的伟大成就,那就是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
创作背景:
黄州、惠州和儋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倍感失意。
1094年,年近六旬的苏轼又被贬到惠州。
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海南儋州。
在宋代,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公元1101年三月,宋徽宗继位后,苏轼终于得以北
归,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六月经润州拟到常州居住。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时所作。
此时苏轼已经65岁了,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回顾他的一生,经历了几起几落,坎坷失意。
即使他忠心耿耿,忠心耿耿,也不得不化作一声长啸,壮志未酬。
其实苏轼也有很多骄傲的时刻。
早年赴京赶考,受到文豪欧阳修的称赞,一举成名。
曾在密州、湖州知州,在当地颇有建树。
可当苏轼总结一生时,却不说这些“得意”的时刻,而说平生功业都在贬谪的三地,可见真是“满纸荒唐言”,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自题金山画像》原文译文赏析
《自题金山画像》
宋代: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赏析】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
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
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扩展阅读: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
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
心岿然不动!”
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
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
”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
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