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在中国红军的长征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吧!直罗镇大捷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蒋介石企图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
同时,第106师、111师也进入了直罗镇西北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
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
至24日上午,红军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击毙第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激战嘉陵江1935年初,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渡,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
与此同时,31军、9军也分别在鸳溪口和阆中以北渡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达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突破腊子口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跨越的最后天险,周围群山耸立,峡道宽仅8米。
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只有一座1米多宽的木桥可通行。
山后,敌人3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死红军北上之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
由于峡口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告失败。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第一个攀上绝壁,把突击队员悄悄带到敌人背后……拂晓,红色的战旗插上腊子口,北上通道打开了。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橙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1. 闪电攻克铜仁:1934年5月12日,红军主力顺利占领了国
民党军占据的铜仁城,这是红军长征的开端之一。
2. 响水战役:1934年5月31日至6月2日,红军在响水战役
中击败了国民党军,夺取了重要的胜利,壮大了红军士气。
3. 泸定桥战役:1935年1月30日至2月4日,红军在泸定桥
战役中与国民党军激战,最终成功突破敌军封锁,实现了红军的战
略转移。
4. 红四方面军、红一军团会合:1935年10月22日,红四方面军和红一军团在四川会合,为长征的继续提供了更大的力量。
5. 红四方面军在毛娥寨的胜利:1935年11月9日,红四方面
军在毛娥寨战役中成功击败国民党军,展示了红军的顽强战斗意志。
6. 贵定会议:1935年12月,红军在贵州贵定召开了重要的军
事会议,确定了长征路线和目标,为接下来的行军做好准备。
7.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0日至6月1日,红军在巧渡金沙江战役中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实现了红军的跨越。
8. 康巴红军胜利战役:1935年6月5日至9日,红军在康巴红军胜利战役中与国民党军展开顽强战斗,最终击败敌军,进一步巩固了红军的力量。
9. 贺龙剿匪战役:1936年5月至6月,红军在贺龙剿匪战役中与土匪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成功铲除了土匪势力,保护了红军的安全。
10. 包头会议:1936年7月,红军在包头召开了重要的会议,讨论了长征后的战略决策,为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制定了计划。
橙军长征的十大历史事件见证了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故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作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之一,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十大历史事件让我们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围绕这十大事件展开叙述,并带领读者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壮丽。
1.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四一二号通知,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红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历史上标志性的一刻。
起义虽然失败,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和反抗的决心。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之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毛泽东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军事根据地。
在这里,红军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拓展革命战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了执行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开展革命斗争,红军不断进军,逐渐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红军壮大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4. 中央苏区的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是建立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一大革命根据地。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苏区在长征前夕,紧紧团结在一起,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革命力量,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强大支持。
5. 渡过湘江战役红军长征途中,湘江作为一道巨大的障碍,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然而,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毫不气馁,指导红军顺利渡江,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敌人的阻碍。
6. 过雪山、草地长征途经贵州、云南等高寒地区的雪山、草地,在红军行军及战斗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关卡。
红军士兵们以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了饥寒、疲劳和缺乏装备等困难,坚定地踏上征程。
7. 瓦窑堡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瓦窑堡召开了重要的会议。
通过会议,红军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加强组织。
会议上的决策有力地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进行,为红军士兵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8.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道难关。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概括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有以下几个重要事件:
1. 江西苏区基本失守:1934年,中央红军在江西苏区与国民
党军队进行长时间的游击战,但最终苏区基本失守,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2. 渡过大渡河:1935年,红军穿过四川的大渡河,进行转移。
这是红军转移路线上的一个重要决策点,成功渡河标志着红军从江西脱离险境,成功获得新的战略空间。
3. 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指1935年11月,毛泽东领导的第一纵队和朱德领导的第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合。
会师的成功标志着红军转移路线开始形成,奠定了红军在长征中的领导地位。
4. 河西走廊战斗:红军在抵达甘肃河西走廊时,与马家军、张自忠部等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红军在这一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红军的军事实力。
5. 遵义会议:1935年,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重要会议。
会
议对党内的错误路线进行了批评和纠正,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一次伟大历程,
上述事件是长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对红军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以来,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历时一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部英勇奋斗史。
以下是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概述。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奋战一年余,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率领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突破乌江防线:1935年1月,红军主力在遵义会议后,迅速突破乌江防线,顺利进入贵州。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四川境内的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4.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5.强渡大渡河:1936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畔展开激战,成功强渡大渡河,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6.大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大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威望,树立了群众观念,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杰出人才。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为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4.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今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长征是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长征时的故事
长征时的故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奋斗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意志。
在这里,我们回顾长征时的故事,感受那段充满艰辛、信念和希望的历史。
一、长征背景介绍长征发生在1934年至193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卫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和围剿,红军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损失严重,被迫进行长征。
二、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长征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娄山关、翻越高黎贡山等。
这些战役和征程,展现了红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和智慧。
1.强渡乌江:红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强渡乌江,突破敌人的防线,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
2.攻克娄山关:红军在娄山关战役中,英勇奋战,击败敌人,取得了长征过程中的重要胜利。
3.翻越高黎贡山:红军面对险峻的高黎贡山,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翻越高黎贡山,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大转移,更是一次伟大的精神洗礼。
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
1.长征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2.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如坚定的信念、英勇拼搏、团结互助等。
3.长征影响了国内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激发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尊敬。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2.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共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
3.勇于攻坚克难,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总之,长征时的故事充满了激情、信念和希望,它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途中的大事记载
长征精神: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
艰苦奋斗
生活中的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有过这样的现象吗?
知道这是什 么吗?
红军长征中吃的野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会宁 D
填图题
陕 西 C 吴起镇
西 康
遵义 B
湖 南
A 瑞金
小结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主席用兵真如神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 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 兵真如神”,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如此唱道。展开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 清晰地看到,最复杂的一段行军路线是 在贵州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这就是著名 的四渡赤水之战。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 攻。当川军后续部队增援时,红军立即撤出战斗,于翌日 西渡赤水河,向滇东北扎西地区集结。此时敌人也云集扎 西,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于2月19 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贵阳。红军于 3月16日三渡赤水,重进川南,敌人急忙尾追北上。3月21 日至22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忽然调头向东,神不 知鬼不觉,一夜之间四渡赤水,由川南折向贵州,再次突 破乌江,占领息烽,佯攻贵阳。正当敌人慌慌张张急救贵 阳时,红军主力则大踏步进军云南,到达金沙江畔。继而 智夺皎平渡口,利用7天7夜的时间将两万红军主力从容地 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形成的包围圈。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 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 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 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 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 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 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十篇】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不过,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绝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长征十大历史故事汇总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以下是长征的主要过程和事件:
1. 红军撤离中央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长征。
2. 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行军: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长时间行军,途经险峻山区和贫瘠草地,打破封锁、绕过阻击,分散行军,走了总长约二万五千里。
3. 井冈山会师:在长征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与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形成了红军的新的核心力量。
4. 红一方面军的转折:红一方面军在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发动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封锁,重新扩大红军势力范围。
5. 贵州会议和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新方针和策略。
6. 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成功渡过,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7. 赣江战役:红军在江西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
造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大损失,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条件。
8. 红军胜利突围:1935年10月,红军在红军胜利突围战斗中
跨越了金沙江,成功突围,向四川方向继续行军。
长征的胜利不仅维护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故事概括
长征故事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逃离敌人的围剿,进行战略转移的一次伟大行军。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历时整整一年。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形势,也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背景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的国共内战。
由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路线曲折艰难,红军在途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重重障碍,如险峻的山岭、茫茫的草地、湍急的河流等。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不断进行战术调整,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不断打破敌人的包围圈,最终成功突围。
在长征中,红军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仅打破了国民党的围剿,也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形势。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胜利,也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革命斗争。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之一。
长征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财富。
长征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革命的进程,成为了世界革命的重要力量。
长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史诗。
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奋斗。
长征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中。
长征顺序事件的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的概括一、长征顺序事件的概括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民党政府的围追堵截,于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多次转战与战役,最终于1936年到达陕北的历史事件。
长征期间,中共领导下的红军经历了艰苦卓越的斗争,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顺序事件是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的总称,这些事件对于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人民军队的壮烈出发在长征的起点瑞金,红军先后召开了中央红军政治局的会议和党的六届四中全会。
党的领导集体在这里通过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
这个会议为长征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红军出发前夕,在艰难选择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毛泽东发表了“理论上、政治上二个务必要经过最严格的肃反和整顿三风”。
这使得红军在精神上和组织上得到进一步凝聚,为整个长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历尽艰险的转战之路长征期间,红军面临严峻的围剿。
红军先后爆发了四渡赤水、抢救渡湘等战役,最终逼近湖南、贵州等地。
红军领导层凭借智慧和意志的力量,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顽强地战胜了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险和困难。
红军在走过了四川、贵州等省份后,进入云南省。
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阶段,红军不仅受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还遭遇了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围攻。
然而,红军坚持战斗,最终冲破敌人封锁线,取得了胜利。
四、战略性胜利的到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湖北的秭归。
在秭归战役中,红军牺牲了许多战士,但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吓退了敌人,奠定了接下来长征的基础。
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多个战役和转战,最终抵达了陕北。
1936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北根村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宣布了结束长征的决定。
这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顺利到达目的地。
五、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一次伟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长征历史事件有哪些_长征历史事件介绍
长征历史事件有哪些_长征历史事件介绍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时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尽管红军长征的直接动因是战略性的转移需要,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长征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长征历史事件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其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长征历史事件二: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长征十大事件及启迪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的精彩和智慧启迪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它们展示了经军的英勇和智慧,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1.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此战,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启迪:失败不可怕,但要分析失败的原因。
2.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启迪: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
红军3万,敌军40万,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启迪:拥有智慧,以少胜多4.历史事件之四:巧渡金沙江。
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启迪:相信自我,相信未来。
5.历史事件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启迪:天无绝人之路,一切都有可能。
6.历史事件之六:突破腊子口。
经军攀上绝壁,突袭敌人背后。
启迪:解决问题抓住重点和关键,以奇致胜。
7.历史事件之七:直罗镇大捷。
各方面红军团结一致,为敌人设下口袋阵。
启迪:团结力量大。
8.历史事件之八:血战独树镇。
风雨交加,衣服单薄、手脚冻僵、枪被冻结的红军战士肉博敌军。
启迪:只要有精神,自然环境再恶劣,也不可怕。
9.历史事件之九:激战嘉陵江。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1万余人。
启迪:两军相遇,勇者胜。
10.历史事件之十:转战乌蒙山。
红2、6军团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给敌人沉重打击。
启迪:持之以恒,灵活机动。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介绍_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红军长征历史事件讲解,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红军长征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1-2] “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3]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瑞金云石山(长征第一山)出发地。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4] 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的军事路线错误,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
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今威信)连续召开会议,决定以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审查通过《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并决定加强对中央苏区和中央分局以及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
随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
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了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军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从长汀、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战役之后,出发时的八万余中央红军仅剩下3万余人。
1934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
1934年12月14日,占领贵州黎平县,打开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28日,尚未恢复权力的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力主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提议向四川、贵州边界进军,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苏区。
这个计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强渡乌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克遵义,进行休整。
在这段时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旨在研判今后的军事、政治方针。
遵义会议是长征乃至中共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议,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严重危害。
会议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总负责政治和党务,军事上则由周恩来为主、毛泽东为辅进行总指挥。
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总负责军事[5] 。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在贵州土城与国民革命军郭勋祺等部队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一渡赤水。
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义城。
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史称“四渡赤水”。
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乌江。
1935年4月25日,进入云南,分三路西进。
1935年5月9日,在云南皎平渡渡过金沙江。
5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进入凉山彝民地区。
朱德以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名义颁发《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说,同日,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根据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同彝族沽基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彝民沽基支队,又使老伍族中立。
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红军于23日顺利通过彝民区,24日晚进至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
[6]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强行渡过大渡河。
1935年5月29日,占领四川泸定县泸定桥。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
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
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
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
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鄂豫皖苏区。
1932年5月遭受国民党军围剿,于9月突围西行五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长征的红军。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张国焘战略配合红一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令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向西挺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
5月中旬占领了茂县、理番。
6月,抵达岷江以西的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6月17日,张国焘、陈昌浩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川陕甘方针,复电中共中央,认为“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敌已有准备”、不宜过岷江东打。
提出向西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张国焘最后同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毛儿盖集中,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期间嘉陵江战役、土门战役、包座战役、绥崇丹懋战役、天敬雅邛大战役等战役,国民革命军伤亡5万余人。
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是长征后期组成的,下辖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军团长贺龙。
1934年的盛夏,贺龙、关向应在重庆酉阳县(南腰界)建立起4处苏维埃红色政权。
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南腰界胜利会师,8000红军扎满了方圆20里的村村寨寨,留下了一段段红色往事。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刘家坪开始展开长征,于1936年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
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