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学概论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2学时)
茶概论
茶学概论南京农业大学朱世桂第一章序言绪论一、茶,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也称茶树。
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茶叶:山茶科属常绿灌木上采摘的新梢,加工制成的一种低热、无酒精饮料。
新梢:茶树萌发生长的嫩梢,通常包括顶芽、顶芽往下的第1-4叶以及着生嫩叶的梗。
又称之为鲜叶、茶青。
不发酵茶类:绿茶、黄茶半发酵茶类:乌龙茶、白茶全发酵茶类:红茶后发酵茶类:黑茶(后氧化或微生物作用)二、茶学:茶自然科学和茶社会科学。
中国古代的《茶经》。
三、学习目的与意义:1、我国是茶树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
茶作为生活必需品,饮茶艺术修身养性茶文化陶冶情操。
2、茶产业日益发展,世界日消费量30亿杯,人年均消费量0.5kg,全球茶叶产值380亿美元,全球产量320万吨,我国茶园面积119万公顷,茶叶产量75.2万吨,茶叶及相关产业的产值350亿元,茶农8000万户,我国农业重点发展的产业,茶区的主导产业,农业增效,茶农致富。
3、新世纪天然健康产品(饮品)茶叶功效归纳如下: 1.安神除烦2.清脑明目3.提神醒睡4.下气消食5.醒酒解酒6.利尿通便7.祛风解表8.生津止渴9. 清肺去痰10.去腻减肥11.清热解毒12.疗疮治瘘13.治痢止泄14.疗饥生精15.养生益寿16.涤齿坚齿4、国际茶文化交流、茶叶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 .世界对东方茶文化兴趣日浓,茶叶科技与茶业贸易发展。
第二章茶树的生物学等基本知识第一节茶树的植物学分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组印度大叶种及中国小叶种第二节.茶树形态特征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羮饮”。
陆羽•《茶经》“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形态特征:茶树植株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根、茎、叶、花、果、种子根: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茶树的特征
内容提要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第二节茶树生物学特性第三节茶树生理特性第一节茶树形态特征人们要种好茶、制好茶、饮好茶、用好茶, 首先就要了解茶. 茶的性质,包括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生化特性、药理特性等, 都是人们认识和掌握茶的本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人们的需要, 最终达到“按我所需, 为我所用”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
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
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
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其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
其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
根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
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
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
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茎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
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2024)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二)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茶树的种植习性1.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茶树的生长适宜温度一般在1030摄氏度之间,不同品种的茶树对温度的要求有所差异。
2.光照要求:茶树对光照的要求较高,日照时间越长,光合作用越充分,茶树生长得越好。
3.土壤要求:茶树喜欢松软、肥沃、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但对排水不良的土壤不适应。
4.需要一定的湿度:茶树对湿度要求较高,较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80%。
二、茶树的生长环境的适应性1.海拔适应性:茶树的生长适应性较广,可以在海拔3002000米的地区生长,但不同品种对海拔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2.气候适应性:茶树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能够适应多样的气候条件,但对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3.地理分布范围:茶树最初起源于中国,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等。
三、茶树的生殖方式1.有性繁殖:茶树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包括自交和异交两种方式,实现种子的形成和繁殖后代。
2.无性繁殖:茶树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等方法,进行繁殖,这种方式能够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特性。
四、茶树的遗传变异1.基因型的变异:茶树的基因型在不同品种和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异,这种变异是茶树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2.表型的变异:茶树的表型特征也会因环境的差异和基因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包括茶叶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
五、茶树的病虫害防治1.常见的病害: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害的侵袭,如茶叶炭疽病、茶叶锈病等,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2.常见的虫害:茶树也容易受到一些虫害的侵袭,如茶小绿叶蝉、茶叶蚜等,这些虫害会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产量。
总结:茶树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茶叶的主要来源,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它对生长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具有较高的抗逆性。
茶树的繁殖方式多样,能够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繁衍。
第二章 茶树生物学基础 (1) 2
课后训练
思考与训练: 1. 茶树的根尖分几部分?根系是如何分布的?根系分布受 那些因素影响? 2、茶树枝梢生育有哪些规律? 3、和其它植物叶片相比,茶树叶片有哪些不同之处? 4、茶树的一生可划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有哪些特点? 栽培上要做哪些工作? 5、了解茶树年生育规律,对茶树栽培有哪些重要意义? 6、茶籽萌发过程内含物质有哪些变化?种子萌发过程要注 意哪些条件的掌控? 7、造成茶树结实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三、茶树的开花结实
(一)花芽发育成花蕾的过程: (二)茶树的开花: (三)双受精: (四)茶树开花结实率低的原因是: 1、自花授粉不育 2、花粉有缺陷 3、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影响 (五)茶籽萌发: 水分 温度 氧气
讨论
茶树枝梢分几种类型?其生育有何规律?
参与性讨论:
你认为茶树出现合轴分枝方式的可能性 是什么?
第二章 茶树生物 学基础
教学目标:
1、掌握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2、掌握茶树的一生及茶树年生育 3、了解茶树原产地及变种分类 4、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树立爱农 的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
1、茶树生物学特征特性 2、茶树一生四期特点
教学难点:
茶树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茶树生物学特征特性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参与性讨论:
茶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有何关系? 如何协调二者关系?
一、茶树的根系
根包括:主根、侧根、不定根。
(一)根的外部形态
根尖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茶学概论 第二章 茶树栽培
灌木、小乔木品种 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庐山云雾、君山银针
贵州
西
四川
南
重庆
茶
云南
区
西藏
生态适宜区
小乔木、灌木、乔木 红茶、绿茶、黄茶、边销茶、沱茶、花茶 蒙顶黄芽、都匀毛尖
华南茶区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台湾 海南
生态最适宜区
正常
冻害
热害
3 气温与茶叶品质
• 温度高:有利于碳代谢,茶多酚增加 • 温度低:氨基酸含量高,<20℃,不利于茶多酚合成 •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品质。
(二)地温与茶树生育
• 地温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 • 调节地温:
(1)茶园内早春中耕,提高春天地温; (2)夏季铺草、套种牧草或灌溉,降温; (3)秋季增施有机肥,提高冬季地温。
(三)积温
• 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时期或整年生长期中高于生物学 零度的温度总和。
• 有效积温:某一生育时期或整年生长期中高于有效温 度总和。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
(三)积温
• 生物零度一般为10℃左右,全年大于或等于少10℃的活 动积温至少达3000℃/年。中国大多在4000℃/年以上。
西南茶区
234.4 798.4 314.9 80.6 1465
【应用实例2】 山东新建茶园选址
山东生态环境分析
气象因子:年日平均温度:12~12.5℃ 极端最低温:-20℃ 年降水量700~900mm
土壤条件:微酸性,部分盐碱地、石灰岩土壤
选址原则:背风向阳酸性土,土层深厚
水源足,坡度小于25°
山东现有茶区分布
一、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树栽培技术第一部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高原为茶树原产地的分布中心。
近年来,我国茶叶科学工作者又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发现了大量野生乔木型茶树。
如云南省勐海县曼宋大山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树高、树幅达13.4x6.1米以上,主干直径超过1米以上。
云南省勐海县的南糯山大茶树。
高、幅度为5.48x1.09米。
主于直径1.38米。
贵州赤水大茶树,高12米,主干直径0.6米。
这些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我国确实是茶树的发源地。
第一节茶树的形态特征茶树在植物分类系统上属山茶科、茶属、茶种。
茶树由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六个主要器官所组成。
其中根、茎、叶属于茶树的营养器官,花和果实、种子属于茶树的生殖器官。
各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掌握茶树的形态特征,有利于掌握茶树栽培的理论基础,从而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以及选育与鉴定良种的技术措施。
一、茶树的根系茶树的根系是固定植株、吸收茶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器官,并兼有贮存与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及生长素,萌生根蘖,更新树冠的作用。
(一)根系的形态茶树的根系由主根、侧根与细根组成,是茶树的地下部分。
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垂直向土壤中生长,入土较深,主根上生出许多侧根,侧根上再生出更细小的细根,主根、侧根主要输送水分和养分,组成完整的输导网输导根。
细根主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称吸收根。
茶树根系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在茶树生长发育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能随生育时期的变生转变,发育成适应环境的不同根系类型。
在幼年期,茶树的主根直而粗,侧根细小,为典型的直根系。
(图1-1)图1-1茶树的直根系1.一年生2.二年生进入壮年期后,侧根开始发育强壮,侧根的粗度与长度和主根相似,有的甚至超过主根,形态上属于分枝根系。
(图1-2)图1-2 茶树的分枝根系成年茶树的主根,在土层深厚的条件下,一般可长达1米左右,大多数侧根与细根分布于土壤耕作层中,集中分布在耕作层5~60厘米深处,水平分布多在1~1.5米范围内,这种根系有利于茶树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
茶学概论第五茶叶的品质与审评(学时)
审评杯碗:白色瓷质,大 小、厚薄、色泽一致。
审茶杯:供茶叶冲泡开汤 及评审茶叶香气之用,容 量约150毫升。
审茶碗:供盛放茶汤评审 水色及滋味之用,容量约 200毫升。
审茶匙:供舀取茶汤品评 用,容量5-10毫升。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评茶盘:供盛放茶样,审 查茶叶形状及色泽之用, 一般为可盛放茶叶150-200 克,长方形或正方形,盘 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 倒等腰梯。
含量〔占干物质〕 : 0.005~0.03%。
低沸点芳香物质:具有强 烈的青草气,存在于鲜叶 中,如青叶醇。
高沸点芳香物质:具有良 好的花香,主要是鲜叶经 加工后形成的,如苯甲醇、 苯乙醇、茉莉酮和芳樟酮。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5、色素
茶叶中色素〔pigment〕: 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水 溶性或脂溶性色素。
amino acid〕:极易溶于
氨酸、谷氨酸、精氨酸、
水,其含量因茶的品种、 丝氨酸等。
部位而变动。
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具有
含量〔占干物质〕 :1~4%。 鲜爽味,对茶汤的滋味有
积极作用。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4、芳香物质
茶叶中芳香物质 〔aromatic compound〕: 含量低,但种类很多,加 工技术是形成茶叶良好香 气的关键。
质为25%左右;成茶干物
质,如茶多酚、咖啡碱、
质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茶氨酸、芳香物质、茶色
素、茶多糖等。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化学成分 含量(%)
蛋白质
20~30
碳水化合物 20~25
脂类化合物
8
茶多酚
24~36
生物碱
茶(茶树、茶叶)的生物学特征
茶花
茶果
茶树总发育周期
1、合子
2、种子及插穗
3、幼苗期
4、幼年期
茶树生物学年龄
7、衰老期
5-6、成年期
台乂(台割)
十分衰老的茶树,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茶树 采用台割更新,在离地面15厘米左右高处锯或剪掉全部枝干,重新 养蓬。应在深翻施足基肥后进行。
区分真假茶树; 作为识别品种、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 作为选育良种的株型指标; 是诊断茶树营养状况的标志; 为调查、观测茶树生长
茶叶独有的特征为:
A.叶缘有锯齿,一般有16-32 对,叶基无;
B.叶脉(vein)呈网状,侧脉从 中展至2/3处向上弯曲呈弧形并 与上方侧脉相连;
C.芽和嫩叶背有茸毛,嫩茎呈 圆柱形
冬芽外部包有3-5片鳞片,表面着生茸毛,能减少水分 散失,并具有一定的卸寒作用。
2)叶
鳞片是萌发最先出现的变态叶,无叶柄,质地较硬, 呈黄绿或棕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栅栏组织与海绵 组织分化不清、气孔分布较少,随着芽的膨大萌展而逐 渐脱落。
鱼叶是发育不完全的叶片,形似鱼鳞,色较浅,叶柄 宽而扁平,叶缘一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锯齿,侧脉不明 显,叶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园钝,每轮新梢基部一般有鱼 叶1片,多则2-3片,但夏秋梢基部也有无鱼叶的。
茶的生物学特征
茶树形态特征
同大多数植物一样,茶树是由 根(root)、 茎(stem)、叶(leaf)、花(flower)、 果(fruit)和种子(seed)等器官构成一 整体。
尽管茶树外部形态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系统发育中 会发生变异,但其种性遗传、形态特征仍具共同之处,故认识茶 树形态特征有助于:
当新梢成熟后或因水分、养分不足时,顶芽停止生长 而形成“驻芽” 。驻芽和尚未活动的芽统称为休眼芽。 生长芽是指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一年生根系
二年生根系
壮年欺根系
衰老期根系
自然生长条件下茶树的形态特征
2、 茎(Stem) Stem) 包括主干 (trunk) 侧枝(lateral branch) 主干 (trunk)、 包括 主干(trunk) 、 侧枝 (lateral branch ) , 是形成 树冠(crown)的主体。茎的主要功能: (crown)的主体 树冠(crown)的主体 。茎的主要功能:将根所吸收的水分和 无机盐,以及根部合成的物质输送到叶、 无机盐,以及根部合成的物质输送到叶、花、果、同时将叶 即担负着输导、 片的光合作用产物输送到各器官 ,即担负着输导、支持和 贮藏等作用。 贮藏等作用。
主根:由胚根 发育向下生长形成, 主根:由胚根(radicle)发育向下生长形成,有很强的 发育向下生长形成 向地性。 向地性。 随主根的生长,其不断发出, 侧根:随主根的生长,其不断发出,从主根上直接生 长的侧根称为一级侧根, 长的侧根称为一级侧根,一级 侧根发出的称为二级侧根, 侧根发出的称为二级侧根,依次 类推。 类推。 细根:又称为吸收根, 细根:又称为吸收根,呈乳白 主要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色,主要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也能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 也能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寿 命短, 命短,处在不断衰亡和更新之 少数未死亡的则发育成侧根。 中,少数未死亡的则发育成侧根。
3、 芽(bud)和叶(leaf) bud)和叶(leaf) 均为进行茶树种植的主要收获对象。 均为进行茶树种植的主要收获对象。
1)茶芽的外部形态
茶芽有叶芽(leaf bud)和花芽(flower bud)两种,叶芽 茶芽有叶芽(leaf bud)和花芽( bud)两种, 叶芽 两种 又称为营养芽(vegetative bud),其发育成枝条; 又称为营养芽(vegetative bud),其发育成枝条;花芽则发 育成花。 育成花。 叶芽依其着生部位分为定芽 (definite bud)和 不定芽 叶芽依其着生部位分为 定芽(definite bud) 和 定芽 bud)。 (adventitious bud)。 定芽又分为顶芽 顶芽( 生长在枝条顶端的芽) 定芽又分为顶芽(terminal bud 生长在枝条顶端的芽) 腋芽( 生长在叶腋的芽) 与 腋芽 ( axillary bud 生长在叶腋的芽 ) , 一般情况下 顶芽大于腋芽,而且生长活动能力强。 顶芽大于腋芽,而且生长活动能力强。 当新梢成熟后或因水分、养分不足时, 当新梢成熟后或因水分、 养分不足时,顶芽停止生长 而形成“ 驻芽” 驻芽和尚未活动的芽统称为休眼芽 休眼芽。 而形成 “ 驻芽 ” 。 驻芽和尚未活动的芽统称为 休眼芽 。 生长芽是指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是指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生长芽是指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茶学概论_第四章_茶叶的分类与加工(4学时)详解
绿茶;不同程度发酵茶,
tea)、乌龙茶(oolong
乌龙茶、白茶、黄茶;后
tea)、白茶(white
发酵茶,黑茶。
tea)、黄茶(yellow
tea)、黑茶(dark tea)。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一)绿茶 不发酵茶
品质特征:香高味醇,清 汤绿叶。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 揉捻~干燥。
主要类型:蒸青绿茶、晒 青绿茶、烘青绿茶和炒青 绿茶。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三)萃取茶
萃取茶:以成品茶或半成 品茶为原料,用热水萃取 茶叶中的可溶物,过滤后 弃去茶渣,获得的茶汁经 浓缩、干燥而制成的。
代表产品:罐装绿茶、罐 装乌龙茶、速溶红茶、速 溶奶茶等。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四)保健茶
保健茶:用茶叶和某些中 草药或食品拼合调配后制 成,使本来就有营养保健 作用的茶叶,更加强它的 某些防病治病功效。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 闷黄~干燥 。
主要类型:黄芽茶、黄小 芽和黄大芽。
代表名优茶: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温州黄汤、霍 山黄大芽等。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六)白茶 微发酵茶
品质特征:茶芽完整,形 态自然、白毫显露、香气 清鲜、滋味甘醇、持久耐 泡。
加工工序:鲜叶~萎凋 (日晒)~干燥。
(四)黑茶 后发酵茶
品质特征:叶粗、梗多,干茶黑褐, 汤色棕红,叶底暗棕。
加工工序:鲜叶~杀青~揉捻~渥 堆~干燥 。
主要类型: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 四川边茶、滇桂黑茶。
代表名优茶:安化黑茶、 蒲沂老青茶、云南普洱茶 、广西六堡茶等。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五)黄茶 轻发酵茶
品质特征: :“三黄”, 即色黄、汤黄、叶底黄。
茶叶生物化学第二章
茶树体内只有三种N-甲基转移酶,分别为 黄嘌呤核苷N-甲基转移酶(7-NMT)、7-甲基黄 嘌呤N-甲基转移酶(3-NMT)和可可碱N-甲基 转 移 酶 (1-NMT) 。 其 中 以 3-NMT 活 性 最 高 , 它的活性是7-NMT和1-NMT活性总和的10倍 以上,因此,在生物合成旺盛的芽叶中,常 常有可可碱的大量积累。H.Ashihara等研究 发现,四个月的茶树幼苗中的咖啡碱主要分 布在叶片内,而合成咖啡碱的先质可可碱只 存在嫩叶中,咖啡碱是在嫩叶中经可可碱合 成的。
3)植物次级代谢的作用 : 植物次级代谢对于
植物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协调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如 植物与昆虫、植物与微生物以及植物之间 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植物繁殖,如可以吸引其它动 物来授粉。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决定人类食物质 量的重要方面,如味觉、颜色、气味等。 而且植物色素能体现植物和花的多样性。
(2)甲基的转移和甲基化顺序
咖啡碱的合成中,嘌呤甲基化的过程,是 先由7-甲基黄嘌呤甲基化形成可可碱(3, 7-二甲基黄嘌呤),再由可可碱甲基化形成 咖啡碱。
咖啡碱嘌呤环上的甲基是由S-腺苷蛋氨酸 供给,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按7、3、1 氮原子位置的先后顺序进行甲基化作用。
(三)、茶树体内的嘌呤合成代谢与咖 啡碱生物的合成途径
咖啡碱的结构特点是黄嘌呤,在1,3, 7位置的N上连接3个甲基,生物合成中,一 需要嘌呤环的来源,二需要甲基供体。
茶树中咖啡碱生物合成的嘌呤环,既可 来合自成甘,氨又酸 可、来谷自酰核胺酸、代甲谢酸的盐 核和苷酸CO代2的谢直库接 中的嘌呤,其中核苷酸库中腺嘌呤是咖啡 碱合成的最有效的前体。
咖啡碱合成中的甲基主要来源于S-腺苷 蛋氨酸,而转甲基作用则依赖于N-甲基 转 移酶的活性。
茶文化之茶的生物学特性
三、茶树的生育周期
1合子;2茶籽 及插穗;3幼苗 期;4幼年期; 5-6成年期;7 衰老期
(一)幼苗期
• 幼苗期:指从茶籽 萌发到茶苗出土, 到第一次生长休止 时为止;或从营养 体再生至形成完整 植株止(扦插苗) 历时4~8个月。
1、茶籽直播
• 营养特点:出土前, 单纯由子叶供给营养 ;出土后,子叶光合 作用。 • 生长特点:地下部生 长优于地上部,主干 和主根分枝少。 • 管理重点:促进茶籽 萌发(温度、水和空 气)。
(三)成年期
• 成年期:亦称青、壮 年时期,指茶树正式 投产到第一次进行更 新改造时为止。 • 历时20~30年左右, 是茶树一生中最有经 济价值的时期。
1、生长习性
• 茶树由营养生长为 主,转变为营养和 生殖生长并重。 • 年龄较大枝条转变 为合轴分枝。 • 而年龄较幼枝条仍 为单轴分枝。
单轴 合轴 分枝 分枝
1、生长习性
• 地上部骨干枝衰老或干枯,根颈处萌发徒 长枝和不定根(丛生根)。 • 自然更新或人工更新(重修剪和台刈), 仍可复壮。
2、管理重点
• 新修剪后要加强肥培管理(深翻改土,施 入有机肥,增施K、P),延缓衰老进程。 • 进行定型修剪,培养树冠。 • 经数次台刈更新后,产量仍不能提高的, 应及时挖除改种。
半披张状
披张状 分枝角度大 (≥45°)
介于直立状和披张状之 间
判别新梢是否成 熟的标准:芽头 是否形成驻芽。
区分枝条与新梢的 标准:茎的木质化 程度。
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
新 梢
顶芽
不定芽
腋芽
(三)茶树的叶片
• 鳞片:无叶柄,质地较硬,呈黄绿或棕 褐色,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着茶芽萌 展,鳞片逐渐脱落。 • 鱼叶:形似鱼鳞而得名。叶柄宽而扁平 ,叶缘一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锯齿, 侧脉不明显,叶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圆 钝。 • 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
茶树生物学性状及栽培技术发展
茶树生物学性状及栽培技术发展摘要:茶树的个体发育是从卵细胞受精形成配偶子开始,一直到植株个体自然死亡为止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外部形态和生育性状都要发生质与量的变化。
掌握各个时期茶树生长发育的特征特性,可通过先进的技术措施,促使茶树的生长发育向人们所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茶树;生物学性状;栽培技术一、合理采摘茶树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它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并充分认识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就能获得种茶的更大自由。
合理采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茶树新梢的生长特性:茶树在年生育周期中,新梢的生长有两个基本的特性,一是顶端生长优势;二是多次萌发生长。
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同时又与环境条件密切相瓣。
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
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生长缓慢,甚至呈休止潜伏状态,这种顶端优势,在茶树幼龄期,在台刈或重修剪后更为明显。
形成顶端优势的原因,一般认为与生长素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有关。
因此,及时地采去顶芽,改变生长至少和激动素的极性传导和分配状况,就可解除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茶树新梢生长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萌发次数的多少,除受品种特性、树龄、树势制约外,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茶树在自然生长条件下,一般能萌发2-3次;而在采摘的情况下,可萌发4-6次。
所以合理采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利用茶树生长的顶端优势和多次萌发生长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为的手段,解除顶芽的生长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多采茶,采好茶。
二、我国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茶树的人工栽培,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
如果说茶树的栽培是由于茶被人们用作饮料以后的事情,那么,茶之成为一种普遍的饮料和专业生产,则是茶树为人们栽培以后历史发展的结果。
关于茶树栽培技术对茶叶生产、茶业以至整个茶叶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可惜我们的古人,在我国的古代特别是上古的文献中,并没有因为重要而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木型 小乔木型
灌木型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一)茶树的根系
主根:胚根发育形成的 中轴根,有很强的向地 性。 侧根:主根上发生的根, 螺旋线状排列,呈层状 结构。 吸收根:侧根前端呈乳 白色的根,其表面密生 根毛。 根毛:吸收水分和养料 的部位。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1 一年生根系 2 二年生根系 3 壮年期根系 4 衰老期根系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1、生长习性
营养生长旺盛,占绝对 优势。 枝条的分枝方式:单轴 分枝。 根系:直根系为主,侧 根很少;扦插苗则以须 根为主。 3 年前后开始开花、结 果(实生苗)。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管理重点
茶树的定型修剪:幼年 期茶树的可塑性大,培 养粗壮的骨干枝,形成 浓密的分枝树型,为高 产优质打下基础。 加强土壤管理:要求土 壤深厚、疏松,形成较 为深广的根系;增施磷、 钾肥。 以养为主,后期以采代 剪。
茶果为朔果,成熟时果壳开裂,种子落地。 果皮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棕绿或绿褐色。 果皮光滑,厚度不一,薄的成熟早,厚的成熟迟。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球形
肾形
三角形
方形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三、茶树的生育周期
1合子;2茶籽及插穗;3幼苗期;4幼年期;5-6成年期;7衰老期
(一)幼苗期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以茶养身,以道养心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圆尖
急尖
钝尖 椭圆形
渐尖 长椭圆形
圆形 倒卵形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四)茶树的花
着生部位:叶腋间。 着生数量:1~5个或更 多。 着生方式:单生、对生 或丛生。 花轴短而粗:属假总状 花序。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五)茶树的果实和种子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的茎
主干:由胚轴生育而成, 指根颈至第一级侧枝的 部位。 侧枝:从主干枝上分生 出的枝条,以分枝级数 而命 名,如一级侧枝、 二级侧枝。 生产枝:枝冠面上生长 营养芽的枝条,对形成 新梢的数量和质量有明 显的影响。
生产枝
侧枝 主干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直立状 分枝角度小(≤35°)
半披张状
披张状 分枝角度大(≥45°)
介于直立状和披张状之间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判别新梢是否成 熟的标准:芽头 是否形成驻芽。
新 梢
枝 条
区分枝条与新梢 的标准:茎的木 质化程度。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不定芽
顶芽
腋芽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三)茶树的叶片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管理重点
新修剪后要加强肥培管 理(深翻改土,施入有 机肥,增施K、P),延 缓衰老进程。 进行定型修剪,培养树 冠。 经数次台刈更新后,产 量仍不能提高的,应及 时挖除改种。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四、茶树的生长环境
喜光怕晒
喜湿怕涝
喜温怕寒
喜酸怕碱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四)衰老期
衰老期:指茶树从第一 次更新到整个植株死亡 为止。 这一时期的长短因管理 水平、环境条件、品种 的不同而异。 一般可达100年以上,而 经济生产年限一般为40 ~60年。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1、生长习性
地上部骨干枝衰老或干 枯,根颈处萌发徒长枝 和不定根(丛生根)。 自然更新或人工更新 (重修剪和台刈),仍 可复壮。
鳞片:无叶柄,质地较 硬,呈黄绿或棕褐色, 表面有茸毛与蜡质,随 着茶芽萌展,鳞片逐渐 脱落。 鱼叶:形似鱼鳞而得名。 叶柄宽而扁平,叶缘一 般无锯齿,或前端略有 锯齿,侧脉不明显,叶 形多呈倒卵形,叶尖圆 钝。 真叶:发育完全的叶片。
真叶
鱼叶 鳞片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主脉明显,侧脉呈≥45角 伸展至叶缘2/3的部位, 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 联接。 叶缘有锯齿,叶基部无, 锯齿呈鹰嘴状,一般1632对,随着叶片老化, 锯齿上腺细胞脱落,并 留有褐色疤痕。 嫩叶背面着生茸毛。
单轴分枝
合轴分枝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管理重点
在投产初期,注意采养结 合,培养树冠,扩大采摘 面。 加强肥培管理,特别是N 素,使茶树保持旺盛的树 势。 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交替 进行的方法,更新树冠, 整理树冠面,清除树冠内 的病虫枝、枯枝和细弱枝。 采用农业综合措施防治病 虫害。
茶学概论
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 洪永聪
茶学概论(24学时)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学时
2学时
第三章 茶树的品种与栽培
第四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第五章 茶叶的品质与审评 第六章 茶的营养与保健 第七章 饮茶习俗与科学饮茶
4学时
4学时 4学时 2学时 4学时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知识(2学时)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树学名
茶树定名者的姓名 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德国植物学家孔采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
种名:中国种 属名:山茶属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经》“茶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三)成年期
成年期:亦称青、壮年 时期,指茶树正式投产 到第一次进行更新改造 时为止。 历时20~30年左右,是 茶树一生中最有经济价 值的时期。
形态平衡层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1、生长习性
茶树由营养生长为主, 转变为营养和生殖生长 并重。 年龄较大枝条转变为合 轴分枝。 而年龄较幼枝条仍为单 轴分枝。
(一)光照与茶树生育
喜光耐荫,忌强光直射: 饱和点,3~5万 lx;光 补偿点,低于1000lx。 强光:叶片增厚,持嫩 性差。 遮光:叶形大、薄,叶 质柔软。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二)温度与茶树生育
喜温怕寒:生长适宜温 度为20 ℃至30℃。 开始生长的温度:10℃ 左右茶芽开始萌发。 极端最低温度:-8℃至16℃冻伤。 年活动积温:至少需要 ≥10℃的3 000℃。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短穗扦插
营养特点:生根前,主 要依靠茎、叶贮藏的营 养;生根后,根系吸收 水分、矿质营养。 管理重点:及时供水; 搭建塑料小棚,保湿; 遮荫,减少叶片蒸腾作 用。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二)幼年期
幼年期:指从第一次生 长休止到茶树到第一次 孕育花果;或从第一次 生长休止到茶树正式投 产(扦插苗)。 历时3 ~4年。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五)地形地势与茶树生育
海拔:一般适宜高度在 1000m以下,海拔400800m最适宜。 坡向:偏南坡地(包括 南坡、东南坡、西南坡) 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多, 温度高;而偏北坡地的 太阳辐射总最较少,温 度就低。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思考题】
简述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茶树生长有“四喜四怕”的特性,具体内容是 什么? 为什么“高山出好茶”?
幼苗期:指从茶籽萌发 到茶苗出土,到第一次 生长休止时为止;或从 营养体再生至形成完整 植株止(扦插苗)。 历时4~8个月。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1、茶籽直播
营养特点:出土前,单 纯由子叶供给营养;出 土后,子叶光合作用。 生长特点:地下部生长 优于地上部,主干和主 根分枝少。 管理重点:促进茶籽萌 发(温度、水和空气)。
一、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二、茶树的形态特征 三、茶树的生育周期 四、茶树的生长环境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门 种子植物门(Sperma tophyta) 亚门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目 山茶目(Theales) 科 山茶科(Theaceae) 亚科 山茶亚科(Theaideae) 族 山茶族(Theeae) 属 山茶属(Camellia) 种 茶种(Camellia sinensis)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三)水分与茶树生育
喜湿怕涝:年降水量必 须在1000mm以上,生 长期月降水量应大于 100mm。 空气相对湿度:在 80~90%比较适宜。 土壤水分:在50~90%比 较适宜,随含水量提高, 生育量增加。
第二章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四)土壤与茶树生育
喜酸怕碱:土壤pH在 4.0~6.5适宜生长,嫌钙、 土壤中超过0.2%,有害。 土层深度:有效土层在 1m 以上,50cm之内无 硬结层或粘盘层。 土壤质地与结构:上部 质地轻砂质、砂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