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区浅谈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B区浅谈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B区浅谈高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B区高二区域地理复习思路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具体的地理事象,都可以在诠释区域事象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并能反映出学生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状况。研究近年来地理高考题都会发现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如历年来的全国文综Ⅰ地理卷和文综Ⅱ地理卷都将区域地理的比重控制在30%左右。同时区域地理也是难点,知识点繁、杂,只要地球上的区域都有覆盖。再加上区域地理内容本为义务教育内容,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由于某些原因,放到高中阶段学习,所以课堂时间紧张,补充的课外知识有限,学生大多兴致不高,导致整体学习效率偏低。显然,对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区域地理学习到位,并且具备区域分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是要我们抓住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一、“在哪里”—如何熟练掌握地图

“在哪里”也即是准确的区域地位,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也是很多学生的难点。由于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拿到地图读不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觉的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可采用蒙图,在地图上标注出主要的地理事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拿到地图可以从下面入手:

1.掌握绝对定位: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来确定该区域的大致范围;或根据地理坐标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占据的空间。例如拿到北美地图可重点掌握30°N,66°34′N及75°W、120°W所经过的地区。

2.掌握轮廓特征:包括陆地、国家、大洲轮廓、省区轮廓,河流、湖泊形状轮廓,铁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陆位置:拿到一幅区域地图我们应该了解其海陆位置从而更好的定位。如某大陆东部为大西洋,西部为太平洋,且在南半球,则可确定为南美洲;通过某地理事物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确定它的区域位置。例如大自流盆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若能确定某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即可确定其为大自流盆地。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区域典型特征来定位。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典型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在学习中应该特别的重视。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大本钟,法国巴黎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塔,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除此以外,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可以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海岸还是大陆西海岸。要达到熟练掌握地图的目标必须坚持每日读图,只有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功构建心里地图。

二、“有什么”

即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说,学习区域地理特征时,可以把区域当作一个大箩筐,然后分成两格,一格装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装人文地理特征。这个比喻很形象,对我们学习区域地理很有帮助。

自然地理主要因素: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范围(主要的地理界线,如控制经纬线、重要山脉、河流等)、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动物)、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主要因素:人口、民族、宗教、历史文化、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区位条件、耕作制度、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等)、工业生产(区位条件、工业类型、工业基地、工业部门)、交通、商业贸易、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

三、“为什么”

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难点所在。掌握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决地理特征“为什么”的问题。如资源与工业生产;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气候、地形、河流、工农业与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们之间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这也是区域地理学习中较难的一关。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所谓“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还有其“理”(形成的原因——为什么)。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其五个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经济、人文地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应该把这一思想贯穿全过程.如学习中亚地区时应将“干旱”这一特征贯穿其自然、工农业。

四、“怎么办”

即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要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终目的是探究该区域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怎样的开发利用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该地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环境保护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例如中亚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导致土地盐碱化和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当放牧,退耕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熟记地理事物的小小建议

针对多数同学反应的知识点太多,记了就忘,上课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时半会找不到等问题,在此提点小小的建议: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图,做到脑中有图,脑中有网,这是学习区域地理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将纸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记忆。给大家这样一幅空白的世界地图,大家会拿它来做些什么呢?别只动眼,赶紧动手吧。学习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时,可以依照记忆把该区域的大体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应重点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经纬度。世界地理学完后,也可以把各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综合在一起,画一张完整的地图来帮助复习巩固。在自己画图的过程中,势必要搞清该区域的轮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掌握区域特征的目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日20分钟,好好学习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每日提高一点,天天向上!

总之,掌握了方法,就能化繁为简单,驾轻就熟,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鱼得水!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地理是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不仅仅因为这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因为高中地理学习是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真理获得经验和体会的一个研究、学习过程。因此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创新能力。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掌握。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地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地理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不同的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和地理知识储备是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运作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也千差万别。这样就导致了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模式和思考模式都不一样,可能会出现和教师的思维有出入的地方。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采取自己的单一措施对学生进行教学,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高中地理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2.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与学生互动

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在平常上课的过程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或者备课书来教授地理知识,从来不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与地理相关的有趣知识和问题,更加不会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不会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中记忆一些地理知识。授课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高中生正是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和质疑的年龄,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知识和真理,这样才能感觉有成就感,并且对于得到的结果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互动,找到一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小问题或者小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演讲。 二、解决对策 1.地理教师对于不同的学习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正是上面所提到的,由于地理教师在课堂的知识讲授上教学方法单一,最后导致了很多同学对于高中地理失去了兴趣和爱好。所以为了使高中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较好地掌握地理技能,我们的教师需要改进地理教学模式。其中对于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认真听讲,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进行学习即可。但是对于那些喜欢思考的学生,地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尽量对这些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发散思维,积极地思考和想象。这样的方法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刘锋 镇安县白塔中学 日常工作中,常听到学校领导评价某位老师:教学非常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整天忙忙碌碌,工作态度没话说,可就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把地理教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1.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在课上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通过学习过程形成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关注点与面,即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上有所收获;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的课,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其三是在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要有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的互动,尤其是思维的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 2.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地理课堂在不断发生着一些转变,但伴随着这些变化,一些衍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2.1言行不一致嘴上说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课堂仍以灌输为主,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成了背诵的机器。 2.2课堂上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从兹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2.3把“自主”变成“自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2.4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和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就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她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既不就是最大的,也不就是最小的,也没有其她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就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就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与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与质量);液态水。(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就是水、大气运动与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就是来源于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就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就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与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与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与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困惑与经验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困惑与经验 发表时间:2016-01-12T16:12:52.343Z 来源:《教育研究》2015年9月供稿作者:宁舒超[导读] 新疆第八师石河子高级中学在高一现实教学中课时不足,以及产生的无法将地理这门生活性学科多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摘要〕地理教学,三年一个周期中,仅根据个人情况梳理新课改以来所在的普通型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一现实教学中课时不足,以及产生的无法将地理这门生活性学科多方面展现出来的问题。以及面对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时,面临的困惑。根据 高考考纲要求,如何高三复习中重难点突出体现,如何解决学生答题不准等现实问题。将因此产生的困惑与部分问题自己的处理方法总结出来,以此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给予批评指导。 〔关键词〕经验困惑方法 1 高一阶段的经验与困惑 1.1 困惑:必修一对于我校的学生,如果严格按照36 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学生几乎全部知识点都是夹生饭,且对于学生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也没有较大帮助。 原因,其一,必修一的内容是自然地理的原理。原理性的知识,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完全是死记硬背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地球运动的内容,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3课时,大概只能讲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其二,必修一在高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平行班的孩子可以不必做过多的深挖,但是对于实验班的孩子,该在高一做提点的地方还是挺多的,如果不提点,高二、高三有些内容再加进来有些来不及,高一的预热期必须有。但是,课时不足。其三,课表要求我们做的是提升公民地理素养,在必修一的教学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观测的活动,但是活动可以课余做,点评课堂做最好,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会更有利学生的成长和对知识理解、再生活中的应用。但是,最大的困难的是课时量不足,学生勉强能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梳理,对于实地活动,几乎无力涉及。 1.2 经验。 1.2.1 必修一的经验,理论性较强,而且地理学科地图是基础,所以原理形成图、分布图、成因图等图形的记忆、描画很重要,再者必修一的知识点比较细碎,所以听写必不可少。适当的利用中秋、秋分、冬至等节气,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这一难点知识。 1.2.2 必修二、三两本的知识连贯性好,能形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逻辑思维模式。同时,必修二、三的对于学生的思维连贯性、拓展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已经开始涉及,并考察!所以,必修二、三基本原理相对必修一稍少,但是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必修二、三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重要的典型案例和典型的答题用语,需要学生初步掌握!这里一般情况下,适当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老师示范一个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再让学生初步模仿分析一个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对学生比较实用。 2 高二阶段 2.1 困惑:从高考角度考虑,选修和区域地理的课时安排矛盾。高二如果按课时学习选修知识,则一个学期最多学习一本半选修,选修在高考中分值10 分。如果消耗一学期学习选修,则区域地理学习时间变短。高考地理全部是在世界地区和中国地图上考察一个区的发展情况,所以,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的底图!如果复习时间不足,可能导致高考地理空间定位的基础出现问题,如果定位错误,高考44 分选择可能得不了多少分,而46 分的两道分析题,更是无从下手、瞎编乱造,“大题基本靠编”的后果,就是基本不得分。能否选修只重点学习一本书,将时间节省出来复习区域地理。因为区域地理就意味着高考一轮复习的开始。如果一来,我们基础的较薄弱的学生,能够扎扎实实的复习一遍一轮,至少可以巩固基础,才能更好的为高三的拔高做准备。 2.2 经验:选修,以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危害、防治为主线,分类归纳,学生强化记忆。以听写或默写为主。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以练为主,练习读图判定,或者自己画图。地图,当心中有图,自然可以定位准确。只是,心中有图,很难做到。至少需要一年的巩固,才能够大概做到“心中有概图”。 3 高三阶段 一轮复习,该提升的难度要逐渐提升,因此,在高一阶段,我们就会将一些东西提前预热,这样到高三正式提升,学生不会觉得过度太大,突然变得很难。一轮尽量让基础弱的孩子多少再听懂一些知识,基本的技能尽量练会。同时,程度较好的孩子要求提高难度的知识要逐步掌握。一轮时,最好每天给学生讲一道分析题,逐渐渗透解题的方法。因此一轮重要知识听写不可少。 一轮复习末二轮复习起始之时,最好系统的讲一讲7 类不同大题的答题的方法和5类选择题的做法。因为一轮当中,我们逐渐的渗透,学生可能自己有所总结,此时再系统的复习一下,对于二轮系统复习辅以综合性练习巩固学生的解题方法,效果比较好! 经验1:4 月底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地理高考11 题选择,44 分,如果学生可以稳定的将选择题拿到8 题以上,则要求他们将重点放在46 分的分析题的解答上,因为选择8 道以上,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而此时,如果将分析题分数提高,地理高考及格就不难了。 经验2:选修内容可以重点强化15 课时左右,而后,做综合模拟试卷的时候,遇到再讲,在5 月中旬时,对选修做一定的小结,小结学生一年以来遇见的所有类型的选修,还有哪些选修知识点没有遇到,以防止有漏掉的备考范围。 经验3:从高二时的4 月到高三时的3月,国内外重大时事,给学生及时提点,可以自己编一些题放在月考试卷当中,让学生逐渐习惯高考用时事做引考查自然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法。 经验4:地理考试从2013 年起,自然地理的比重比之前加大很多2013 年选择中有6 题,2014 年有9 题。而自然地理是最能够拉开分数差距的,所以,的自然地理者的天下,因此在复习中,侧重一些自然地理的原理理解及应用。 经验5:答题要求:高一敢答(鼓励学生想到了,就写出来,不怕写错),高二会答(经过思考,逐渐有逻辑的写,对答案做一定的取舍),高三精答(规范答题,言简意赅)!作者单位:新疆第八师石河子高级中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就初中教学中,如何搞好地理教学,谈只言片语。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素质 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法制教育。 (一)紧扣教学内容,画龙点睛,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是在许多情绪体验中产生的,是在对祖国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我国地理疆域辽阔,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或40个英国,或18个法国,或26个日本的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山河,气象问起,处处惹人生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南国春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之冬;“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西子湖景;“浪水叠锦,苍崖翠壁”的松花江;“碧莲玉笋”的桂林山水;雄伟壮观的“三山五岳”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江山如此多娇,怎不令人为

之倾倒、为之自豪!这些油然生爱自然地理景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国情国策教育 结合我国的地理国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当前,我国资源“红灯”亮起,电力、石油、土地和水资源等最普遍的资源紧缺。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今日的国情,为今后自觉执行国家政策奠定基础。 (三)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通过地理课程,教育学生更好地保护地理环境,我们地理教师,也应该通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明确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法制教育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虽说法律法规已公布实施,但是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可见,要想让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就必须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学生抓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考试内容和要求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①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其他特殊的地方,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颗行星。 特殊性: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原因:宇宙环境很安全;适宜的温度(原因在于: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因为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液态水。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具体如下: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工业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也是来源于太阳能。 4.太阳辐射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罗盘针不能只是方向;3.极光;4.自然灾害。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自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5,13-P166,20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越往两级走越小,极点为零。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处都相等,为15度/小时。 公转运动特点及意义:P166,21~24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P166,25~26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书P72,学业水平测试卷P167,27,P184,1~4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书P69,P167,28-30,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是最主要的形式。 地壳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产生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 褶皱山:褶皱的基本单位为褶曲,褶曲分背斜和向斜。背斜向上隆起,向斜向下弯曲。背斜长发育为山,向斜常发育为谷地。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因为顶部受张力被侵蚀长发育成山谷,向斜因为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一)1.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理学习方法:浅谈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地理学习方法:浅谈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地理知识一般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而人文地理是高考试题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很多,答题时不太容易把握住要点,且试题分数比重越来越大,经常容易失分,所以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或文综考试的成败。 一、人文地理高考命题趋势 1.对于人文地理的考查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常与自然地理或区域地理综合考查,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例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39题、全国文综卷Ⅱ37题、北京卷36题、天津文综卷36与39题、上海地理卷25,33与35题、广东地理卷5与35题、四川文综卷36题、江苏地理卷31题等都是以各种区域图为背景进行考查自然与人文地理,突出对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 2.材料紧密结合热点问题,以新颖的图表、文字为素材,考查考生对人文地理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全国文综卷Ⅱ37题以缅甸迁都为背景、上海地理卷33,35题以“珠三角”为背景、四川文综卷10、11题以新颖的图为背景、江苏地理卷9题以风玫瑰图为背景进行考查等。 3.尤其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4.从技能和能力要求来看,人文地理内容更重视图表阅读

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人文地理类在教材上包括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其中,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区位”。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到旅游景点、地缘政治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的“灵魂”。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 2.掌握人文规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点等布局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3T16:24:49.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刘开列[导读]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535400 摘要:高中课程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等。在这样的规划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确定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课堂气氛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从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提出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以及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成为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对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提出新的见解。教师在这种学习中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注意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筛选、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的途径 1.教学意境创设。地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有着情境性,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意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预设的问题作为知识的概括和升华,难度比较大,不过,很多学生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找到好的思维模式。然而,老师不要把答案直接给学生,应该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经过他们的思考,去探索研究问题的独特性和差别。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是难于摆脱直接提问的牢笼,好多问题都没有层次性,都只是浅层级的剖析性问题。就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平时遇到的都是困难程度较大的一些问题,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层次,可以把困难程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解,预设有一定层次的子问题,慢慢地将学生引向新的高度去进行深刻地思考,使他们能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深刻。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们通过多媒体设施,把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一些知识,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增强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带动下,学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会得到提升。 3.课堂启发式教学手段。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自主参加多元、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取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经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捷和独立。教师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深入思考中,非常有利于课堂气氛的维持,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4.课堂中评比模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地理学习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情意、举止神情、价值观的变动,使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实际现象可以看出,多元的综合评价模式的使用是突破点。 三、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 比如,对“中国的铁路骨架”这课内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而在讲解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梳理出这一节的三个重点内容——水循环及其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穿插一些经典案例。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教育界,2013,(28)。 [2]宋玉椿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复习.考试周刊,2012,(75)。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图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分布 规律,要了解分布情况,就需要把所研究的各项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在这一点上,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正如前苏联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地图和地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图是地理学表达地理事物的基本手段,很多地理 事物只有用地图表示出来才明确易懂。而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会读地图也是学生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地图作为学生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教会学生使用地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查图的习惯,就像语文老师教会学生查字典一样重要。所以学好地图,并运用好地图,对初中学生来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插图、图表、照片等。这些 图像信息容量大,知识精度高,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教材的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的分析和运用,充分发挥图像的教育功能。 1、以图激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地图导入新课,使其充当教学过程的桥梁,既能加深学生对新 课题的印象,又使课堂教学过程流畅跌宕,充满魅力。可利用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 观图、地理模型图等,让学生通过接触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一件件生动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从而诱发思维的动机。此时,教师再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形象生动、灵活多样的悬念和疑问,学生定会产生迫切的探根究源的心理,思维活动也会迅速进入活跃状态。利用地图激发学习兴趣,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加深学生对课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2、以图启智 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是十分广阔的,地理现象也非常复杂,学生不可能都亲自去感知。在中国地理的教学中,不可能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观测,甚至一个小村庄也难以做到, 世界各地更是如此。因此,一切地理事物的直观感觉只能从地图上来获得,借助地图,就能一览无余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经常运用教学挂图、黑板略图、课本插图等地图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地图不断提出问题来启迪学生,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的图像的学习过程中,从形象的、感官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 理性的科学知识,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3、教学过程中对地图的看析绘忆 地图是重要的地理语言,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最大特 点。因此,让学生学会看图、析图、绘图、忆图就显得很必要。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看图 看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熟悉地理事物的分布,增强对地图的认知能力。运用地图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而读图正是学习地理的向导。要达到正确观察图像,就要首先明确看什么、怎么看。 有的图像密密麻麻、五颜六色,如果不明确看的对象和看的内容,那么看的效果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因此,当一幅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首先强调图像的名称,让学生明确这是属于什 么类型的图;其次是熟悉图例,因为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引导学生有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练习题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个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7.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 B.24小时零4分 C.24小时56分 D.24小时 2、土星是夜空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星球之一,当土星、地球和太阳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二 者之间时称为“土星冲日”。下列行星也可能发生“冲日”现象的是 ①水星②金星③火星④木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07年1 0月24日18时05分(北京时间),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进而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奔月的梦想。据此回答35题。 3、升空后的“嫦娥一号”卫星不属于。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4、“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之时,莫斯科当地时问为10月24日13时05分,则莫斯科所在的时区是 A.东二区 B.东三区 C.西三区 D.西十一区 5、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9月7日13时40分(西五区),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短波通讯几乎全部中断。回答6~7题。 6、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空洞扩大 B.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的扰动 C.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D.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7、如下图所示,关于气压中心A和锋面B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北半球气旋,B是暖锋 BA是北半球气旋,B是冷锋 CA是南半球气旋,B是暖锋 DA是南半球气旋,B是冷锋 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第8题。 8、图1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9~10题。

浅谈地理变式复习策略

浅谈地理变式复习策略

————————————————————————————————作者:————————————————————————————————日期:

浅谈地理变式复习策略-地理论文 浅谈地理变式复习策略 吴军 地理复习中的变式讲授,是指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经观察、提问、讨论和巡视后,发现原先复习方法未达理想之效果,及时变换复习方式以谋求复习目标达成的补救性教学措施。是针对学生的复习认知障碍,采取“另辟蹊径”的应变策略。 1.整合重组。复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知和思维,虽然地理课本各章节知识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可作为教师上课的复习顺序,但教师绝不能错误地认为这是天然的、固定不变的。事实上,复习内容的次序主要考虑到知识表述上的系统和简练,在很多细节问题上,课本内容顺序并不适应所有学生的认知顺序要求,而应该重新整合一下章节次序和因果关联,把复习内容分成小单元和小组合。例如,“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复习中,各种资料内容顺序基本都是按“降水地区分布一降水类型一降水季节变化一降水年际变化”排列的,按此次序讲授,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易学会。如果将“降水类型”调整到“降水地区分布”之前进行复习,有分寸地把握好复习的“生长点”,效果会明显好转。 2.再现生成。对于地理疑难知识的复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和背诵结果去应付各种模拟试卷,如果学生在地理复习中不能真正理解各种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一旦遇到疑难点,学生可能束手无策,正确率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遵循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主动地进行探索,把复习过程再次变成知识生成的过程,根据学生课堂复习反馈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基础,通过迂回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 万事开头难,好的课堂指导无疑会让整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 堂指导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对其中的三种进行简单介绍:趣味指导、材料指导和直接指导。所谓趣味指导即是用一些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指导方式。材料指导可以是一 个小故事、一篇文章,甚至是带有地理知识的一句话。材料可以是教师准备,也可以让学生 自己搜集。趣味指导、材料指导形象生动,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直接指导就是开门见山、不做任何铺垫的指导方式,更加直接,也更适合高中生的理 解能力和思维模式。 2.优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 (1)优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利用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播放视频和幻灯片或者利用地理教学模型来进行模拟教学等方式来吸 引学生,将学生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 (2)教师应时时刻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综合考 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教师个人的授课特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每个学生接受新 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敢提问,不要 怕出错,不要怕被嘲笑。同时,教师还应在适当的时候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针对学习比 较优秀的、学习能力一般的、学习比较困难的不同类别的学生分类进行不同量知识的传授。(3)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几个人一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讨。教师要多鼓励学习小组对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实践、探讨、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共 同提高。 (4)改良考核机制。考核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分数、升学率等教学成果,也应把教学模式、教学创新等方 面考虑在内。对于传统的只凭分数对学生进行片面评判的评判标准我们应及早抛弃,新课程 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仅 仅限于考试分数,将学生按成绩进行等级划分,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 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更不要说为国家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了。因此,我们在评判学生是 否优秀时,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并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二、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上课气氛和课外的上课气氛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课外的上课气氛比课堂的上课 气氛要更加浓烈一些,学生在课外上课会比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应该多多开 办一些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教师将 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讲解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展课外认识活动,促使学生更深一步地理 解这些理论内容。当讲到野外辨别方向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并根 据书本上说过的内容来辨别方向。 例如,可以看树叶茂盛程度的不同来辨别方向,长得比较茂盛的那一边就是朝着太阳的;或 者是看树轮的密集程度,树的年轮之间的间隙越窄就说明树轮就越密集,而朝着北边的树轮 一般都比朝着南边的的树轮要密集,也就是说,树轮长得比较密集的那一边就是北边,比较 稀疏的那一边就是南边。 三、课后巩固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最常用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学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联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最重要媒介。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靠语言来授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维和发展学生能力,同时也主要靠语言来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并籍之来调整教学节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可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研究证明,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对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心智的启迪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即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不难想象,象评书演说家那样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言之成理、妙语连珠的教师,其授课时,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想象力的发挥及思维的活跃,都会是持久而热烈的,其教学效果定然是优秀的。而说话颠三倒四、字不成句、句不成文、文不成理的教师,其授课语言只能使学生思维混乱,兴趣全无以致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何以能好!因此,精心锤炼教学语言,赋予教学语言强烈的艺术色彩,是每位教师增进教学技艺,提高业务水平的必炼之功。 地理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方法: 地理科学的空间性、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文理兼容性等特点,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化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主要方法有: (一)巧用修辞 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 1.比喻。用学生熟悉的浅显而形象的比喻,可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设性联想,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生疏变熟悉,从而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例如,“我国行政区划中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单位就象一所学校内部的年级、班级和小组”;“地壳演化史中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五个地质代有如一个人一生中的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等五个阶段”;“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森林是环境的‘肺脏’,是‘天然空调器’,是‘绿色水库’,是‘农田卫士’”;“煤炭号称‘乌金’,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荆江如‘九曲回肠’,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就如自西向东下楼梯”;“地球就象是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其内部三个一级圈层就象是鸡蛋中的蛋壳、蛋白和蛋黄”;“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就象是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家中的水龙头”;“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就象是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大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分布曲线形如马鞍,两峰一谷”;“工厂烟囱喷出的‘黄龙’、‘黑龙’已使我国许多地方的天空难以见到青天白日”;“风景秀丽的广西漓江已成一半青来一半浊的‘鸳鸯江’”等等教学用语均具有扩展想象意境、降低理解难度、加深记忆印象的独特表达效果。 2.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地把地理事实夸大或缩小,可使教学用语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例如,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可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说明黄河的源流状况或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可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描述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闭塞状况;可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长江三峡落差巨大、水流湍急;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描绘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差异;可用“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人类下个世纪能够看到的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自己的眼泪”来警示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广州市黄埔区新港中学邝艳红 【摘要】:针对当前教育形势,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本文试图从地理学科教学中来探讨、研究德育渗透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并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德育教育地理教学渗透途径、方法 《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谈到“以德治国”时,也曾告诉我们:“我国的教育工作必须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在过度物质化和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青年学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工作在教育第一战线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时刻树立德育教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科知识文化,更加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个怎样的人。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丰富情感的素材,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开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要讲求科学、合理和实效,德育内容就必须采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在地理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并将德育因素系统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整体。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主要归纳如下几点: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处寒、温、热地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师可以生动地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讲述各种资源的种类、数量,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经济价值等。通过上述资料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很多环境保护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废物的排放、清洁环境卫生、清新空气和保护各种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水平。 3、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 人口问题是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人口不断增长,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帮助学生去了解世界各国的人口问题以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从而树立起“少生、优生、优育”的科学人口观念。 4、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或者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实验小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实验或实践等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掌握知识文化,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5、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