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音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ft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HZ~ 20000 HZ。
人们把高于20000 HZ 的声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 HZ 的声叫做次声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广、窄)。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八年物理上第二章 声现象课堂全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声音的振动可以被记录下来。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气体、液体和固体)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声波。
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固体>液体>气体)3.规定:15℃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四、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耳内,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叫做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
13.回声的利用:1)测距2)增强原声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3.音调高低由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大),音调越高。
4.单位:赫兹,简称赫。
符号:Hz.5.人耳频率:20Hz~20 000Hz6.小于20Hz次声波,大于20 000是超声波。
二、响度1.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表示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3.响度大小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影响响度的因素:1)振幅的大小。
2)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三、音色1.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2.音色不同,才能区分物体(或人)。
☆音调———————响度——————音色☆2声音高低(频率)————声音大小(振幅)————声音特色(发声物质) Ps.在乐器上的应用:教材36页第二章第三节声的利用☆声可传递信息与能量A. 超声波1.超声波特点:能量大,频率高,波长长,定向性好(沿直线传播)。
2.超声波应用:a.清除体内结石b.清洗物品c.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导盲仪声呐B超探测物体破损速度测定)d.动物:蝙蝠海豚Ps.雷达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B.次声波1.特点: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八上物理 第二章 声现象 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不过很多物体的振动难以直接观察到。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
但物体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在传播。
例如,发令枪响后,过一会儿终点计时员才能听到枪声。
说明虽然声源的振动停止了,但是声音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并没有消失。
4.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
(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5.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2)只有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做声源,一个能够发声但没有发声的物体,不能称为声源。
例如:说话声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风声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瀑布声音由水和空气的振动产生的;树叶沙沙声由树叶振动产生;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1. 传播形式:波的形式——声波。
2.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3. 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三、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1.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速是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声音通过的路程。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3. 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为:V固>V液>V气。
(2)介质的温度。
在空气中声速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笔记声音的产生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规律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规律总结: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2.(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备课笔记声音的传播声速和回声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特别提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师: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备课笔记技课外链接:双耳效应人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人们之所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人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微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就使人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备课笔记规律总结:通常人们感知自己的声音主要利用骨传导,而听外界的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导.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由图可知听到叉子撞到坚硬物体上的敲钟似的响声不是由空气传来的,而是由固体传导来的,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好线和手指(固体)解:结论:桌子(固体)可以传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教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人教版2020年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发声体,也叫声源。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3.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①老师讲课学生能听到,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②用塑料袋包好正在发声僧的电话放入水中,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③敲击课桌,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④玻璃罩内的闹钟,随着空气不断减少,响声越来越弱,直至听不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以靠固体、液体、气体作为传播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往外传播的。
4、声速:①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
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④公式为v=s/t5、能听清回声的条件:回声与原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或者与障碍物的距离在17m 以上时。
反之的话,回声与原声就会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听到一个更大的声音。
6、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7、空气传导: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到方式。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通俗“粗细”):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常见描述音调:男高音、女生声音高、这首歌音太高、脆如银铃、螺丝松动、水牛哞哞的叫是响度大,蚊子嗡嗡的叫是音调高。
①影响音因素: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②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
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
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
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
这群象要去哪里?也许,它们发现了水源,或者可口的食物。
象群的行进速度虽然缓慢,但方向是确定的。
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
一些象竖起鼻子站在那儿,另一些则左顾右盼犹豫着。
但是很快,它们又继续前进了,不过这次它们改变了方向。
这些大象的活动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这与声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
第二章 声现象第二章 声现象27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声音的产生图2.1-2图2.1-128物理 八年级上册从上面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 )产生的。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说出一些发声现象的道理吗? 比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图2.1-3)?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么做?振动可以发声。
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图2.1-4是早期机械唱片表面的放大图。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图2.1-4 早期的机械唱片表面声音的传播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如图2.1-5,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图2.1-5 真空罩中的闹钟演示图2.1-3 蝈蝈第二章 声现象29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十分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
电影视听语言9第二章声音
2、参与剧作功能。
电影中的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对 话对于推动故事至关重要,而且音响对于 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都会有极大的推动 作用。比如影片《雷雨》中,雷声的多次 出现均提示了情节的转机和人物命运的变 化。《海上钢琴师》
作用: 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刻划人物性格。
《小城之春》
一般来说,独白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呈 现,讲述“现在时”的故事,即影像表现 和心理活动同步。因此它要求不仅与画面 中的人物主体形象必须一致,而且必须与 人物内在心理动作或外部行为动作相一致, 这样便开辟了将人物内心动作和外部动作 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重要途径。
旁白的发出者比较自由,可以是影片中的某一个 人物,也可以是跟剧情完全没有关系或影片中完 全没有出现过的局外人。以发出者性质不同,旁 白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1)剧中人物的主观叙述,一般以第一人称呈现, 并以叙述自身或与自身相关的人物的故事作为主 要内容。比如影片《谁说我不在乎》开头,就以 女儿的口吻开始讲述介绍人物和讲述故事。
人声是电影声音中最为主要的声音。原因在于:
1、首先电影主要是以人的故事为叙事主体的艺术 形式,叙事形象的主体一般是人或者拟人化的动 物,所以人物沟通交流的对话是表达自我、传达 信息的最基本方式;
2、其次人声因为其独特音调、音色、力度、节奏 多种因素的存在,而具有了表达情绪、塑造人物、 推进故事、营造氛围的丰富表现力。
1、对白
(对话): 指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交流的 声音。它是电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 为重要的语言内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要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固体、气体、液体。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波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
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称为声速,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点,例如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的振动;或者通过扬声器发声时,观察纸盆的振动激起的空气振动,从而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同时,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来理解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科书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二章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超详细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
-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弹簧、弦、膜等。
-声音的大小与振动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3.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动数、声强和音调等特性。
-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振动数是指声音波动的次数,单位是圈。
-声强是指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的传播可以分为发声、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发声过程是指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传播过程是指声音从振动源传播到接收者的过程,通过空气中的分子相互碰撞传递能量。
-接收过程是指声音到达接收者的过程,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引起耳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5.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音的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折射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密度的变化,使声波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吸收是指声波能量被障碍物吸收而无法传播的现象。
6.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可以通过声强来表示。
-声音的音量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与声音强度有关。
-声音的音量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强度来改变。
7.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的振动次数,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调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来改变。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声现象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网络构建15340m/s 0.1s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真空不能传声形式:以波的形式传播,也叫声波传播介质的种类影响因素声带介质的温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概念: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以上应用:声呐测距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声音的特性响度声现象℃20000Hz 20Hz B ⎧⎪⎨⎪⎩⎧⎧⎪⎪⎪⎪⎪⎪⎨⎪⎪⎪⎨⎪⎪⎪⎩⎪⎪⎧⎪⎨⎪⎩⎩:取决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音色:取决于物体本身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的声大象利用次声波交流声学仪器接收到地震、台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人不能听到的声传递信息来确定其方位和强度声呐和超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声的利用回声定位、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种类20Hz 20000Hz dB ⎧⎧⎪⎪⎪⎪⎪⎪⎪⎪⎪⎪⎪⎪⎪⎪⎨⎪⎪⎪⎪⎪⎪⎪⎩⎧⎨⎪⎧⎪⎪⎪⎧⎪⎪⎪⎪⎪⎪⎪⎪⎪⎪⎪⎪⎪⎪⎧⎪⎨⎪⎪⎨⎪⎪⎨⎪⎪⎪⎪⎪⎪⎪⎪⎪⎪⎪⎨⎪⎧⎪⎪⎪⎪⎪⎪⎪⎪⎨⎪⎪⎪⎪⎪⎪⎪⎪⎪⎩⎩⎩⎩⎩频率范围:从到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概念: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等级单位:来源人能听到的声类型危害噪声噪声的危害和控制防止噪声产生控制噪声的途径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例如:人说话、唱歌时,用手摸着喉部,会感到此时喉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如图所示);敲鼓发出声音时,放在鼓面上的纸屑在跳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声音的特性,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影视等作品的欣赏水平。
2.使学生认识到声音特性在人际沟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3.通过探究声音的特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设生活情境,如在教室里讨论如何通过声音辨别物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声音特性。
3.设计实验情境,如通过调整琴弦松紧程度,让学生观察音调的变化,从而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如何提高音响设备的音质?”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为什么声音会随着距离变小而变大?”等疑问,教师要给予耐心解答。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探究声音特性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自己的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是否合理。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声音特性时,往往混淆概念,难以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贴近生活的实例和互动实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特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第二章声现象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要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的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钟摆、尺子、树叶、火车经过地面;鼓面、喉结)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3、声源与振动的关系:(1)振动一定在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2)发声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但是声音并不一定消失(还在继续传播中)。
二、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波(1)定义: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并可以承载信息2、条件——介质(1)定义:所有能传播声音的物质都叫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太空中、月球上的无线通信)3、速度——声速:(1)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V固>V液>V气(2)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在15℃空气中340m/s(声速的测量方面的应用)4、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否则叠加一起,加强原声。
三、人怎样听到声音1、四个条件:声源、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2、感知声音过程: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3、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骨传导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乐音和噪音1、乐音:有规律的(物理上)、使人感到愉快(人的感觉上)的声音叫乐音。
2、噪音:无规律的(物理上)、难听刺耳(人的感觉上)的或污染环境(环保上)的声音叫噪音。
3、关系:乐音也可能是噪音: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声音都叫噪音二、声音的三要素之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平常所说的粗细、尖沉等。
2、本质决定因素: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频率与周期:频率:1s内振动的次数;周期: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二者互为倒数的关系。
4、具体决定因素:由长短、粗细、松紧等决定。
5、人的听觉范围:20~20000赫兹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一、声音的三要素之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平常说的声音的大小。
2、本质决定因素: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响度、距声源距离、声音的发散度4、声音强弱的描述:分贝:人耳能听到的最低音量。
一般说话60分贝,汽车喇叭140db二、声音的三要素之三:音色1、定义:声音的品质叫音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音品、音质。
2、决定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3、地位:辨别不同的人、乐器等,主要靠音色三、声音的三要素的关系:1、独立性2、统一性:示波器上的图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一、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1、声音传递信息、医学声学、声音与音乐、建筑声学2、双耳效应(1)定义: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2)应用: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都是立体声辨别方位、立体声的实际举例二、超声与次声:1、定义: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
2、超声特点的应用:(1)能量大、频率高:打结石、杀菌、清洗精密仪器等(2)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例如蝙蝠辨向及制作声呐系统(3)很强的穿透能力:B超、金属探伤(4)可以传递信息:是声音都可以传递信息,这是一个综合的东东,自己举例。
3、次声:(1)来源:①自然现象: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②人为:核爆、导弹发射、机器。
(2)次声的特点及危害:①波长长,具有很强的穿透(穿过、衍射)能力,传播距离远:长波通信(大象鲸鱼)②能量大且传输时损失小:强烈的次声波对建筑物、机器、人体等都有较大的伤害。
三、噪声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等级及危害:听觉下限为0dB,保证休息和睡眠≤50dB,保证正常工作和学习≤70dB,保护听力≤90dB3、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1)从声源处减弱(例子)(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子)(3)在人耳处减弱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身受金属珠子的撞击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传入人耳。
2.音叉振动时,邻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3.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将硬捧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根据以上两例,请说出传声物质除了气体外,还有和。
4.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为 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用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 D.水——鱼6.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隆上不断,这是因为。
A.雷打个不停 B.雷声经过地面、山岳、云层多次反射造成C.电光比雷声的速度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7.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A.地震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固体传播声音快C.固体传播声音慢 D.以上说法都不对8.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看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
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一样 D.少了2.94S9.把一个鼓平放后,在上面放上一些纸屑,然后用力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10.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时发现猎物,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道理。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震耳欲聋反映声音的很失声尖叫反映声音的很低声细语反映声音的很粗声粗气反映声音的很闻其声而知其人是依据声音的2.声音的强弱指的是,越用力击鼓,声音就越响,是因为用力击鼓时,鼓面振动的大,所以就更大。
3.音调指的是声音的,它由发声体振动决定,越大,音调越。
4.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我们能闭上眼睛分辨出钢琴声和笛声,就是根据它们的不同。
5.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因为。
A.蝴蝶飞行时用力小,声音响度太小B.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太慢,低于人的听觉范围C.蝴蝶飞行时,根本就不发声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6.蜜蜂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蜜回家,主要根据是。
A.声音的音调 B.声音的响度 C.声色 D.飞行路线7.码头上的轮船汽笛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这是因为汽笛声A.音调高 B.响度大 C.声色好 D.传播速度快8.一个声源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正确的是。
A.一定是振动幅度小 B.一定是没有传声的媒介C.一定是振动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D.以上三个原因都有可能9.“听声”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如瓜农可敲打西瓜,通过听声来辨别有没有熟。
请同学们列举三个以上听声的例子。
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低于20HZ的声音,叫2.噪声是社会一大公害,控制噪声,减少噪声是当前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3.电影院,剧院等大礼堂的四周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像峰窝似的,这是为了。
A.消声 B.吸声 C.隔声 D.装饰4.不属于超声波应用的是A.B超检查内脏器官 B.超声波粉碎骨结石C.声呐探测潜航、鱼群 D.使用听诊器检查病情5.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为什么?综合测试一、填空题1、人发声靠振动,鼓发声靠的振动,管乐器发声靠的振动。
2.声音能靠一切、、传声,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传播,鱼会被岸上的声音吓跑,表明能传声,“土电话”表明能传声。
3.在住宅区内种植大量树木可以使传来的被部分吸引而减弱,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
4.为了听到自己的回声,障碍物至少离自己 m。
在大礼堂,为了避免听到回声,在墙壁上装饰凹凸不平的吸音材料,目的是声音的反射。
(填增强或减弱)5.拿一张硬纸板,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纸张振动越快越高。
6.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们轻声伴唱的是女高音,两位歌手中歌手的音调高,歌手的响度大。
7.“滥竽充数”的典故相信大家都知道,但今天的大型乐队里即使有“充数”的先生,乐队指挥不需要一个个地独听,也能把这位“充数”先生找出来,这只要从他的和与众不同即可辨出。
8.汽车的排气管回消音器是通过办法来减小噪声。
二、选择题9.敲锣时,要使锣声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手与锣面之间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B.锣声通过手掌后消失C.锣面停止振动,不能发声 D.以上原因都有可能10.《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土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大地振动发声C.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11.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要清楚,而且更响,是因为A.教室反射多而大有回声,旷野中无反射而无回声B.声音被教室四壁反射回来并和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到回声,使原声加强C.由于传声性能不同造成的D.实际一样,只是感觉作用12.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3.有月球的表面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一点声响都听不到,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B.撞击时,声音太小,无法听到C.月球表现附近无空气,缺少传声媒介D.原因尚待调查14.为了减少噪声污染,人们进行多方努力,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把高噪声的工厂迁往远郊区B.给噪声大的装上隔音罩C.在公路和住宅之间植树绿化D.关闭所有声源,彻底消灭噪声三、简答15.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请写出3个有关的合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