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f944e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整理1①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
②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联。
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与别人、与集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中,才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
同样,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
因此,“躬行践履”无疑是人们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③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记叙了他深入实地考察,揭开了石钟山得名之谜的故事,苏轼躬行践履之举,被后世传为佳话。
④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下临深潭。
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天晚间,苏轼和儿子苏迈乘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只听水上不停地发出噌吰的声音。
苏轼仔细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微波流入,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又发现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它的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浪吞吐,发出款坎镗嗒的声音,与刚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如同歌钟演奏一样。
至此,苏轼探求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⑤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
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峨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
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
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
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⑥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与中国人民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先人们躬行践履的好作风,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012c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d.png)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发生认识论原理(节选)》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
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
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
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
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
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
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1127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e.png)
高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议论文阅读1:国学的焦灼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
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
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
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辽宁高考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辽宁高考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4081ef87c24028905fc39e.png)
辽宁高考议论文阅读习题及答案①人类和世界的文明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更多是一种和平的交流而不是冲突的交流。
因此,在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中,不应把尊重和维护多样性当作讨论的结束,而应当视之为文化讨论的起点。
②一种文化首先应发现并张扬自己的优点和特殊价值。
一种文化只有在有了比较和鉴别,能够发现并辨识自己的美时,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此也养成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文化观。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遭遇西方的挑战时一败再败,不得已而形成一种“文化失败”的观念,以至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揭发和自我批判。
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发和批判,中国文化的“美”才真正呈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但没有割断儒家,而且还是儒家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五四”批判也是积极的、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也才是清醒的,才可能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真价值。
④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承认。
贺麟在1947年说:“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西洋文化的方法就错了。
……直到最近十年来,才渐渐地有一种觉悟,觉得西洋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
”综合地看,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值得中国欣赏学习之处,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
只有全面认识西方文化,认真反省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之“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⑤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没有自觉的交流和交融,对其他文化的承认也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若因此而以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欣赏来消除文化冲突,显然是不清醒的。
就一种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就不同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人类精神创造的共同法则。
“共性”或普遍性不是存在于各个文化之外、之上的另一种文化,而是体现、蕴含在各个文化之中的为全人类所实践并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意义、形式和风格。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参考答案整理精选全文完整版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参考答案整理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c0b973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6.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参考答案整理读书是学习,读书是充实,读书是体味文化,读书是回顾历史,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读书是思想的驰骋,读书是与前人会心的交流,读书是自我灵魂的感悟。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参考答案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参考答案1说“话”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
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
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③1955年,-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
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④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
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
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
”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
〔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
(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
〔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
〔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
”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
〔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8ffa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8.png)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
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
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救世,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
儒家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刚和浩然正气之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都表达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见,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但他的无为论不是最彻底的。
他也承认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
但总的来说,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
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
他主张人只能晏然顺从于天,不能有所作为,也不必有所作为。
这就是荀子批评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有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
我们在思考这一矛盾时,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采取有为的态度,又要采取某种无为的态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保持二者的平衡。
一方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
这是“有为”。
另一方面,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老老实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拗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
高中议论文考试题及答案
![高中议论文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16e13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90.png)
高中议论文考试题及答案一、试题部分1. 请以“科技与人文”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
材料: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电脑等。
有人认为,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疏远,但也有人认为,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沟通。
3. 请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清晰,论据有力,论证严密。
二、答案部分1. 答案示例:正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科技与人文,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实则在现代社会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人文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首先,科技的发展为人文领域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
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家能够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人文学科的研究。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学者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历史资料,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过度依赖科技产品可能导致人们忽视面对面的交流,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因此,我们需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推动人文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结论:科技与人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科技,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教育,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2. 答案示例:标题:科技与人际交流的双刃剑正文: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科技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人们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社交媒体等平台,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信息和情感。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76ae5ba1aa8114531d999.png)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泼,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那么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根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根本特征是:疑心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根底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到达了最顶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疑心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开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那么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高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adea7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7.png)
高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高中议论文阅读1:论自然美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
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
10篇议论文阅读(有答案)
![10篇议论文阅读(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af2177f01dc281e53af098.png)
(一)儒雅之风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高中议论文阅读】高三议论文精选阅读《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有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高三议论文精选阅读《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307b35360cba1aa911da24.png)
【高中议论文阅读】高三议论文精选阅读《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有答案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多进行阅读理解。
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高三议论文精选阅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议论文精选阅读《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有答案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教育对休闲的双重排斥,导致教育与儿童的双重异化。
学校与休闲在起源上的同义,绝不是巧合。
从本质上看,教育是人这一特殊的物种享受休闲的特有方式。
动物只有嬉戏,没有教育。
人类除了有儿童自在的游戏玩耍之外,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方式,那就是教育。
通过这种特殊的休闲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
但现在的教育通过不休闲和不教育这两种方式排斥了休闲,变得只与工作有关,而与休闲毫不相关,那这教育还是教育吗?从自然的角度看,学校和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活,并在顺应的基础上引导儿童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童年阶段,儿童生活的特性,就是这一阶段的人性内涵。
学校和教育首先应该顺应儿童生活的这种特性,然后才是引导和提升。
如果学校和教育排斥了休闲,儿童一进入学校和教育场域,就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戛然而止,这种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如果适应不好,就会被贴上终身都可能难以揭除的标签;如果能够适应,其本性的压抑与丧失该有多大!儿童要么不适应,要么得改变本性来适应,那这种教育不是异化的吗?尼尔·波兹曼认为:“由于局限儿童于书本学习,由于他们受制于书本学习者的心理以及学校和家长的监督,印刷向儿童关闭了日常生活的世界。
”儿童一进入排斥休闲的学校,其日常生活世界的大门就被关闭了。
自在的、游戏的、独立于成人的生活方式在学校里没有空间,学校排斥儿童日常生活的这些特性,而倡导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工作化”的成年人的生活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一概地反对刻苦的、规律的、功利的生活方式,而是反对将学校生活变成这种单一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不能将儿童日常生活的一些特性,比如游戏性延展到学校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整合的、互渗的生活呢?在两种生活之间竖起一道门墙,将儿童的特性关在门外,既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儿童。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e6dd6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6.png)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附带答案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学生运用多种技巧、方法对短文的理解,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议论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1苦与乐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
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
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
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
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
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
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
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②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乐,这就是“苦中有乐”。
③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
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望越多就越乐”的谬论。
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得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导致苦的原因。
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诞生以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
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
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七年的论证,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非欧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得到了乐。
那么,除了这个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苦)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个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在失败中科学地总结,终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
所以,乐并不是苦的海的简单的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
议论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8f3cd7240c844769eaeeea.png)
议论文阅读题目及答案一.感动是一种养分①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②譬如看见一只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顾盼,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
又匆匆飞走。
譬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就在这一瞬间,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
③其实,生活中让我感动的细节太多了。
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翼翼与肃穆庄严……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想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
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竟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视的场景。
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艰难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④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丢弃自己。
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
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
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开双脚呢?⑥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幸福的。
⑦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
故我想:我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我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
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睦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
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每一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溃,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
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⑧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高中议论文试题及答案
![高中议论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5cf5a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8.png)
高中议论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开始追求“慢生活”,主张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生活。
然而,也有人认为,快节奏的生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追求“慢生活”可能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答案示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并追求“慢生活”,试图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一种平衡。
本文将探讨“慢生活”的意义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忘记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慢生活提倡的是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放慢脚步,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享受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其次,慢生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往往感到身心疲惫。
慢生活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少焦虑,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更好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慢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进步和发展。
在追求慢生活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慢生活是现代生活的另一种选择,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也要关注身心健康,享受生活的过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慢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平衡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忙碌中找到宁静,在竞争中找到和谐。
三、评分标准1. 立意明确,观点清晰,能够围绕“慢生活”展开论述。
2. 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能够合理运用材料中的信息。
3. 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4. 字数符合要求,不少于800字。
四、注意事项1. 作文题目自拟,但必须与材料内容相关。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e39c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1.png)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议论文阅读理解一、人人皆可为国王XXX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
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
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
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
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XXX亦有他的局限。
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
《红楼梦》XXX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
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XXX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
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
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能够为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北宋时的XXX,XXX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历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
“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
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本人的国王——词王。
XXX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
到住地先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
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
在人格XXX则XXX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
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一样的满足。
高中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319d7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17.png)
高中议论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5题。
议论文阅读材料: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忧。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导致失业率上升;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就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会对某些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重复性高、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如流水线工人、收银员等,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会完全取代人类。
相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职业将会应运而生。
例如,人工智能的维护、开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将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处理数据,优化决策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疾病诊断、环境保护等。
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人工智能。
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它们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机遇。
我们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1. 根据文章,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什么?A. 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
B. 人工智能将导致失业率上升。
C. 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D. 人工智能对就业没有影响。
2. 文章中提到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进步?A.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
B. 通过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C. 通过创造新的职业。
D. 所有上述选项。
3. 文章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是什么?A. 积极拥抱。
B. 担忧。
C. 拒绝。
D. 中立。
4. 文章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可能取代的工作类型有哪些?A. 流水线工人。
B. 收银员。
徐则臣《文学新人的“被阅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徐则臣《文学新人的“被阅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1368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6c.png)
徐则臣《文学新人的“被阅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徐则臣《文学新人的“被阅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徐则臣《文学新人的“被阅读”》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
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
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
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
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
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
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
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
24年3道高考真题议论文(带解析)
![24年3道高考真题议论文(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e4f0a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5.png)
24年新课标I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
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
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
余秋雨《无争议陷阱》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余秋雨《无争议陷阱》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c9d19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b.png)
余秋雨《无争议陷阱》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余秋雨《无争议陷阱》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余秋雨《无争议陷阱》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
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
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
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
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
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
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
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
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
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
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
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
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
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讲解高中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讲解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9712de3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f.png)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及讲解高中题目一:阅读以下议论文段落,回答问题。
段落: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是否过度,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而另一些人则担忧,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技能的退化。
问题:1. 根据段落,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2. 人们对人工智能依赖的态度有哪些分歧?答案解析:1. 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
段落中提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表明人工智能被看作是一种提升工作效率和减轻人们工作负担的工具。
2. 人们对人工智能依赖的态度分歧主要在于:一方面,有人支持人工智能的应用,认为它可以带来便利和效率;另一方面,有人担忧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造成人类技能的退化。
这种分歧体现了人们对于科技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之间关系的复杂看法。
题目二:阅读以下议论文段落,回答问题。
段落:环保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议题,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
然而,环保措施的实施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人认为,严格的环保法规会限制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环境保护是长远之计,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是必要的牺牲。
问题:1. 环保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怎样的关注?2. 对于环保措施实施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解析:1. 环保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采取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
这表明环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2. 对于环保措施实施的争议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
一方面,有人担心严格的环保法规会限制经济发展,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环境保护是长远之计,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是必要的牺牲。
这种争议反映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立场和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议论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们认为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这个信念从下述事实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所有科学,包括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
例如在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也经常遭到被其它理论取而代之的威胁,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
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使甚更接近真理。
虽然在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并未被后来的理论所否定,可是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而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
简言之,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科学史是对科学作哲学理解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题是历史是否包含了一个史前史。
但是关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出路,是向生物学家学习,他们求教于胚胎发生学以补充其贫乏的种族发生学知识的不足,在心理学方面,这就意味着去研究每一年龄儿童心理的个体发生情况。
②其次,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有时并不是不重要的联系的。
例如,象库恩那样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史家就谈到了我们的研究工作,甚至还写了下面这样的话:“我之所以能想出对早已死去的学者们提问的方法,部分地要归功于我研究过皮亚杰对活着的儿童提问的方法”。
③第三,我们要说明,虽然研究认识论的哲学家们太经常地置心理发生问题于不顾,但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
事实上,近代数学、物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
使我们很受鼓舞的是研究这些科学的认识论的学者当中有许多人对于心理发生问题感到兴趣。
例如,哥本哈根的尼尔斯波尔研究所在它五十周年时举行了一个关于统计性因果关系的学术报告会,除了纯物理学家的论文以外,还有两篇逻辑学论文和四篇是关于偶然性、概率、因果关系等概念的心理发展的报告:我们看到在物理学家与心理学家之间进行着和我们的发生认识论年会一样的讨论。
无可否认,这不过是一些确定的迹象,但是这些迹象却指明了:当各门不同学科之间人们日益感觉到的那些现在还不存在的跨专业关系一旦建立起来时发生认识论所将起的作用。
④总的说来,我们想说: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种研究教导我们: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学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
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结构。
因此,逻辑数学运演最后就跟行动的一般调节联系起来,分析到最后,就跟生物的自我调节系统联系起来;但是生物自我调节系统并不是预先就包含着所有那些建构物,而仅仅是这些建构物的起点。
1.联系上下文,对第1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它理论常常把物理学中最稳妥的理论都归并进去。
为了更接近真理,即使是最精确的实验结果也经常会受到校正。
B.逻辑学和数学的范围内已被承认的理论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以致它们的意义有了改变或者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C.因为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所以任何一门科学都总还是不完善的,经常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
D.我们肯定已被承认的逻辑学和数学的理论,也将处
于不断发展之中,关于它们的论证也能够达到新的严密程度。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首先明确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然后举例证明了只有那些高度发展了的科学,都是以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其特征的。
B.第2段承第1段,引用科学史家的语言证明了即使人们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但历史与心理发生还是会有某些细微的联系的。
C.第3段由第2段的历史与心理的关系推导而出。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跟那些对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认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们建立联系。
最后通过一些迹象总结出人们已经理解了那些跨专业关系建立起来后发生认识论起到过的重要作用。
D.文章首先明确关于认识的发展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呼应开头。
强调了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的观点。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我们对史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一些知识,我们却没有关于史前人类认识功能的充分补充资料,所以关
于史前人类概念形成的文献是完全缺乏的。
B.无论人们是否把自己局限于所谓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历史与心理发生有时还是会产生一些重要的联系的。
C.近代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一些最有价值的关于认识论的心理问题,这些使我们的研究很受鼓舞。
D.每一个结构都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结构的心理发生的结果。
1.答案:D. A项错误“改变范围”。
原文是: “后者只把前者部分地归并进去”。
B项错误“可能作现实”,原文:“这些理论可能被放进新的或更广阔的相互关系中去”。
C 项错误“颠倒因果”,原文:“因此,很清楚,认识论的分析必然迟早会获得一种历史的或历史批判的高度和广度”
2.答案:A项篡改原…理学等的最有价值的认识论是由数学家、物理学家自己提出来的”。
他们提出的是“认识论”而不是选项中的“关于认识论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