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弦提要话战国

1、教师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2、学生介绍《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教师介绍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

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提纲挈领知情节

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准字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3、把握课文结构: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快速梳理情节内容:

开端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

发展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

高潮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

结局荆轲被斩

三、字斟句酌品文本

(一)、研读1—2自然段

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3、重点词句。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名——状语

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金,此指黄铜,当时以铜为金。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诚,如果。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樊将军以穷困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谨厚者之称,此指樊将军。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说明刺秦的缘起,是故事的开端。

第一段,交代刺秦的背景。

第二段,写太子丹催促荆轲登程,荆轲提出条件,而太子“不忍”。

5、第一段中“破”“虏”“进”“略”,这些动词用得极妙,请同学们说说妙在哪里?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状况,有如黑云压城般的紧张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6、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7、“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表现了太子丹怎样的心理?

婉转含蓄,微带责难。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矛盾初见端倪。

8、“微太子言,臣愿得而谒之。”这句话体现了荆轲怎样的思想?

“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9、荆轲认为要取信于秦王非得到“樊将军首”和“督亢之地图”不可。从他的谋划,可看出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10、太子“不忍”,与荆轲意见有了分歧,事件起了波折。

11、齐读这两段。

(二)、研读课文3—4自然段

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1)两个学生翻译。

(2)教师点拨。

3、重点词句:

可谓深矣深,此为刻毒之意。

将奈何?将怎么办?疑问句。

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词,就。

顾不知计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泪。古今异义。

今闻购将军之首在“闻”后省略兼语“秦”。

吾每念,常常痛于骨髓在“念”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代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

何如?怎么样?疑问句

为之奈何?要怎么办?疑问句。奈何,如何,怎样。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

将军岂有意乎?疑问句。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岂,副词,表示疑问。可译为“是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是两个词。可,可以。以,用来。

伏尸而哭省略句,在“伏”后省略了介词“于”。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既已,同义复词,表已然。乃遂,同义复词,于是。函,用匣子。名——状语。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激樊於期献头,为刺秦王准备信物。

5、荆轲是怎样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献头的?

①动之以情,激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