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docx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e770bd87c24028915fc3ef.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ca6c4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1.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七下全册文言文题带答案【部编版】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目录:一、第4课《孙权劝学》二、第8课《木兰诗》三、XXX《卖油翁》四、第16课《陋室铭》五、第16课《爱莲说》六、第24课《河中石兽》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注释默写:1、【卿】。
2、【当涂】。
3、【辞】。
4、【务】。
5、【孤】。
6、【治经】。
经。
7、【博士】。
8、【邪】。
9、【但】。
10、【浏览】。
11、【见往事】。
见。
往事。
12、【及】。
13、【过】。
14、【今者】。
15、【才略】。
16、【非复】。
17、【更】。
18、【刮目相待】。
刮。
19、【大兄】。
20、【见事】。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一词多义: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①但当涉猎: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当涂掌事: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见:⑤及XXX过寻阳:①见往事耳:⑥即更刮目相待: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⑦但当浏览:⑧但当涉猎:⑨见往事耳:大:①与蒙论议,大惊: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⑩自以为大有所益:3、判别白话句式:XXX乃始就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三、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翻译: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XXX!翻译: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XXX之晚乎!翻译:4、课外白话文浏览:伤仲永》XXX金溪民XXX,XXX。
XXX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怙恃、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XXX,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XXX。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fca6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5.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逢入京使(XXX)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XXX)XXX不久归,各式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XXX。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2ea0b1b680203d8ce2f249a.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王维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6、思想感情:珍惜时光。
《登幽州台歌》1、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9b2aa98bed5b9f3f80f1c45.png)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即:就。
更(gē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遂:于是,就。
拜:拜见。
别:离开。
【文言常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https://img.taocdn.com/s3/m/738b010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5.png)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书古诗词、古文11篇详细解析及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9b2aa98bed5b9f3f80f1c45.png)
古义:从事;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
古义:认清;今义:看见。
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唯一作:惟)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古义:推辞;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
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54fa8ef18583d048645907.png)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4dfdc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文言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①见往事:了解历史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看见治: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治理②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三、重点句子翻译: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博士吗,我难道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博士吗!(反问语气)2、然不凝滞于时,而能以穷年之志,繁祥之行,去取尘垢之说,___之气,君子所宜也。
不要被当时的环境所限制,要有长远的志向,积极行动,去除尘垢,展现豪迈之气,这是君子应该做的。
(长句分析)3、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他以为学问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开始了研究。
(并列句)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兄你怎么才看见这件事呢?(反问语气)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论语·卫灵公》___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___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子曰‘由之问’,得其所问矣;___有问,子曰‘闻斯行之’,未之确也。
”翻译:___问:“听说了这件事吗?”___说:“有父母兄长在,怎么会听说这件事呢?”___有问:“听说了这件事吗?”___说:“听说了这件事。
”___说:“___问,___说‘___问’,回答了他的问题;___有问,___说‘听说了这件事’,还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现象)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与蒙论议,大惊:十分惊讶。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的兄长知道得太晚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
___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___。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___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之晚乎。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c978f54a7302768f993933.png)
第1首木兰诗(《乐府诗集》)【主旨情感:这首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2首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2.请分析“念”和“独”的表达效果。
(3分)第3首望岳(唐杜甫)1.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2分)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2分)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
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第4首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1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诗。
(2分)3.谈谈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的理解。
(2分)4.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2分)1.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2分)2.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分)第6首己亥杂诗(清龚自珍)12.诗歌第二句中的“吟鞭”是指______________。
(1分)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2分)泊秦淮第7首泊秦淮(唐杜牧)1.“烟笼寒水月笼沙”连用两个“笼”字十分巧妙,请简要分析。
(2分)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分)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c807848d7c1c709a14503.png)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81eaa32f60ddccdb38a054.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简介: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重点赏析: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只用了“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在写人物活动时,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却妙趣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全诗在语言上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自然平淡的语言美与清幽澄净的意境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主题思想:本诗写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之情的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紧扣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闻笛的感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9977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3.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进行赏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赋景的诗。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期望。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和白日依山尽来形容着自然景观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宏伟与辽阔。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行为意味着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境界。
《望庐山瀑布》作者: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杨万里描写庐山瀑布景色的诗。
诗中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表达瑰丽的景观,通过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绘将瀑布的雄伟和奇特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天地相融合,营造出宏大的意境。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詩。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境况,表达了对逆境与坎坷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满地及长江滚滚来的描写都充满着忧愁之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沉思,凸显了坎坷人生中的苦痛和困扰。
《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李绅反映农民劳动困苦的一首诗。
以表达对农民劳动辛苦的同情和思考为主题,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最后的一句粒粒皆辛苦强调了农民艰苦劳作的不易,使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
![(完整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2ea0b1b680203d8ce2f249a.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竹里馆》王维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晚春》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6、思想感情:珍惜时光。
《登幽州台歌》1、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单·,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赏析及文言文阅读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1)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托了诗人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5)诗人常托物言志。
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6 )这首诗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7)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 8)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离愁。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继续忠心报国志愿(或“志向”)。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读并完成题目。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巍峨(高大)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
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只有不怕困难,敢攀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①造化钟神秀“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说明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②阴阳割昏晓像一把利剑把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
(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怎样理解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 9)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等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3)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1)用“ / ”给第二段文字断句。
(注意:只断句,不加标点。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 / 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 / 莲 / 花之君子者也 / 噫 / 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 牡丹之爱 / 宜乎众矣( 2)解释加点的词: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陶渊明.香远益清益:更加.( 3)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莲喜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翻译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态态度。
B、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这两种花的作用是映衬。
C、文中三个“而”都是表递进的连词。
D、“中通外直”的“通”是“没有阻碍” ,可译成“空”。
( 7)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
A、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喻君子志清行廉,德声远播:香远溢清,亭亭净植。
D、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从②不蔓不枝生枝蔓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④可爱者甚蕃多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⑥宜乎众矣应当(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C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可以调素琴莲之爱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
三、( 1)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③香远益清更加④陶后鲜有闻少....( 2)按要求填空①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写莲表现自己高洁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自己正直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本文主要是写莲,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菊与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增强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