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课程第6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2015

合集下载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探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能量代谢则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主要场所,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并介绍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

首先,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中心。

细胞能量代谢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其中,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发生在细胞质中,而氧化磷酸化则发生在线粒体内。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葡萄糖和其他有机物被分解为乙酸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的ATP。

而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线粒体内的乙酰辅酶A与氧化剂结合,产生大量的ATP。

可以说,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发电厂”,为细胞提供了丰富的能量。

其次,线粒体还参与脂肪酸代谢。

脂肪酸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储存物质,其代谢过程也与线粒体密切相关。

脂肪酸在细胞质中被分解为乙酰辅酶A,并通过载体蛋白转运进入线粒体内。

在线粒体内,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通过氧化反应产生ATP。

此外,线粒体还能合成一种称为胆固醇的脂质物质,胆固醇在细胞内发挥重要的结构和功能作用。

线粒体还参与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是构建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其代谢也需要线粒体的参与。

氨基酸在细胞内被分解为α-酮酸和氨基基团,其中α-酮酸进入线粒体内,通过氧化反应产生ATP。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过程,对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功能,线粒体还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

钙离子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线粒体内存在一种称为钙离子通道的蛋白质,能够调节线粒体内外钙离子的平衡。

当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过高时,钙离子通道会打开,将钙离子从细胞质中转运到线粒体内,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的稳定。

综上所述,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是细胞内能量合成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不仅参与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途径,还参与脂肪酸和氨基酸的代谢,以及细胞内钙离子的调节。

细胞生物学第6章

细胞生物学第6章

① 复合物Ⅰ
NADH脱氢酶( NADH—CoQ还原酶 )

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 硫蛋白,分子量约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
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转移至膜间隙
NADH→FMN→Fe-S→Q NADH + 5H+M + Q→NAD+ + QH2 + 4H+C
作用: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
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
膜间隙。
cyt c→CuA→heme a→a3- CuB→O2 4还原态cyt c + 8 H+M + O2→4氧化态cyt c + 4H+C + 2H2O
(2)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

ATP合成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 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
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

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 NADP

Flavin mononucleotide(FMN)&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

铁硫蛋白: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 子结合,通过Fe3+ 、 Fe2+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 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 化学能,并储存在糖类、脂肪 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能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 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细胞生物学_06细胞的能量转换

细胞生物学_06细胞的能量转换

⒊氧化磷酸化作用与电子传递的偶联
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
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
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NADH呼吸链生成ATP的3个部位是:①NADH 至辅酶Q;②细胞色素b至细胞色素c;③细胞色 素aa3至氧之间。但FADH2呼吸链只生成2个ATP 分子。
三、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 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 线粒体是糖、脂肪、和氨基酸最终释能的场所。 糖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细胞质中经过酵解作用
产生丙酮酸和脂肪酸。这些物质选择性地从细胞质
进入线粒体基质中,经过一系列分解代谢形成乙酰
CoA,即可进入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脱下来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 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生成水。
其意义:提供了氧化反 应所需的氢离子,通过 递氢体NAD+ 、 FAD将其 传递到呼吸链→氧化磷 酸化 。
-酮戊二酸 NADH2 2 NAD
NADH2
三羧酸循环开始。 总反应式:
2乙酰辅酶A+6NAD++2FAD++2ADP+2Pi+6H2O
4CO2+6NADH+6H++2FADH2+2辅酶A+2ATP
糖酵解
在细胞质中, 脂肪和葡萄糖 降解生成丙酮 酸进入线粒体 基质
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在丙酮脱氢酶体系作用下,丙酮酸进 一步分解为乙酰辅 酶A,NAD+作为受氢体被还原。 丙酮酸+辅酶A+2NAD+ 2乙酰辅酶A+CO2+2NADH+2H+ 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pt课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ppt课件

第一节 线粒体的生物学特征
一、线粒体的结构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自学)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五、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自学)
PPT课件
5
一、线粒体的结构
形态、数量、分布
超微结构:电镜下,线粒 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
外膜 内膜 膜间腔 基质
PPT课件
--线粒体基质
氧化磷酸化
(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PPT课件
21
能量传递中的辅酶
PPT课件
22
一、糖酵解(glycolysis)
糖酵解过程中,每个葡萄糖分子将通过底物磷酸化产生2个丙酮 酸,2个ATP分子,2个NADH。
PPT课件
23
Glucose + 2 ADP + 2 NAD+ + 2 Pi 2 Pyruvate + 2 ATP + 2 NADH + 2 H+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 接将高能磷酸键从底物转移到ADP上,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PPT课件
24
二、三羧酸循环
氧化的本质:
是将生物大分子中的C、 H原子氧化成CO2、H2O。 而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 合成ATP。
PPT课件
10
线粒体基因组与医学
帕金森病 早老痴呆症 线粒体脑肌病
PPT课件
11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1、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 2、肽链穿越线粒体膜 3、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图文

细胞生物学 第6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图文
• 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 宽6-8nm,含大量可溶性酶、底物和 辅助因子
• 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催化ATP分子 的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
4、基质(matrix)
• 除糖酵解外,其它参与生物氧化的酶均在线 粒体基质中:TCA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 化的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 通透性低,仅让不带电荷小分子通过,大 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需特殊转运系统。
• 内膜向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多 呈板层状,也有少数呈管状。
• 嵴上有基粒,基粒由头部(F1)和嵌入内膜 的基部(F0)构成。
板层状结构
管状嵴线粒体
• 内膜具丰富的蛋白质和酶类,主要有参与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的蛋白质复合体及 ATP合成的酶类,以及其它一些参与物质 运输与合成的酶类。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Chapter Seven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人体内 的细胞每天要合成几千克的ATP,95%是 由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机制所产生。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一)形态和分布 • 1.形态: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也有环
• 含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mtDNA, 70S核糖体,tRNA 、rRNA、DN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糖类、脂 肪和氨基酸最终的氧化均发生在线粒体。并 将氧化与磷酸化偶联,合成ATP
• 具体过程:物质先在胞质中经一系列降解形 成丙酮酸和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再经一系 列分解形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 线粒体内α酮戊二酸的补充:在转氨酶作用 下,由谷氨酸与草酰乙酸进行转氨基反应, 生成α酮戊二酸和天冬氨酸。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在细胞内部,能量的生成和转化是维持生命运行所必需的过程。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展开讨论,并从结构和功能、氧化磷酸化过程、线粒体疾病以及维护线粒体健康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外层膜为光滑而内层膜则形成了众多褶皱,形成了许多称为脊的结构。

线粒体内部存在着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间腔,这两者之间由内膜形成。

线粒体外层膜和内膜之间形成了线粒体间隙。

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助于线粒体完成其功能。

线粒体主要参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过程。

线粒体还具有一定数量的DNA,能自主复制和合成特定蛋白质。

此外,线粒体还参与钙离子的调节、参与新陈代谢物的合成等重要生理功能。

二、氧化磷酸化过程线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能量。

氧化磷酸化是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机物质在线粒体内转化为ATP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糖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

糖解是指葡萄糖分子的分解过程,产生二磷酸腺苷(ADP)。

接下来,三羧酸循环通过将左旋酸三羧酸(Acetyl-CoA)氧化分解,并释放出高能电子,用于产生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

最后,在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中,高能电子从NADH和FADH2通过一系列的蛋白质复合物传递,形成电子梯度。

该电子梯度驱动氢离子转运,最终驱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三、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是一类涉及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疾病,这些异常可以是由线粒体DNA或细胞核DNA的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疾病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增加,进而影响到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线粒体疾病的症状各异,常见的包括肌无力、心肌病、神经系统障碍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线粒体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辅酶Q10和抗氧化剂治疗来维护线粒体健康。

四、维护线粒体健康维护线粒体健康对细胞功能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μm。

(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白(重量)外膜蛋白多为转运蛋白,形成跨膜水相通道(直径2~3μm),允许分子量10kD以下分子通过,包括小分子多肽(氨基酸平均分子量128D)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白✧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大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小,分子量大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数目: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示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立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又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基质内一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子,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但大多数酶和蛋白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第六章线粒体和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和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DNA通常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 ·存在与线粒体基质内或依附于线粒体内膜。 ·每个线粒体内平均含有5-10个线粒体DNA分子。 ·主要编码线粒体t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
cell Biology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剑桥序列),为一条双链环 状DNA分子,一条为重链,一条为轻链。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共编码了37个基因: 2种rRNA(12s,16s) 22种tRNA 13种mRNA(多肽)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线粒体干重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分别 占65%-70%和25%-30%。 此外线粒体中还含有DNA和完整的遗传系统, 多种辅酶、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线粒体DNA(mt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第六章 线粒体和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一节 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cell Biology
·在光镜下,线粒体呈线状、粒状或杆状,直径0.5-1um。 ·不同类型或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线粒体形态、大小、 数量及排列分布并不相同。 ·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线粒体数目较多。
线粒体形态的可变性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
膜间腔
基质 基粒
外膜
内膜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课件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课件
2. 电子载体排列顺序
1. 电子载体
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特殊的电子载体构成的。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 下去的化合物称为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电子载体有五种: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 细胞色素(cytochrome) 泛醌(ubiquinone, UQ) 铁硫蛋白(iron-sulfur protein) 铜原子(copper atom)
Fis1和Mdv1 2. 参与作用
endophilin B1 Mff(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 GDAP1(ganglioside-induced
f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protein 1)
2.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细胞生物学基础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复合物Ⅱ
复合物Ⅲ
复合Ⅳ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 五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铜原子、辅酶Q。前四种与蛋白质结合,辅 酶Q为脂溶性醌。
◆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 能电子(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 (NAD+/NAD最低,H2O/O2最高)
叶肉细胞
维管束 维管束鞘细胞
第三节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主要受细胞核 基因组调控,但同时又受到自身基因组的 调控,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以非孟德尔方式遗传。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一)线粒体和叶绿体DNA (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蛋白质 (三)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组与细胞核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细胞类型、生理状态、代谢需求)1.光镜下的线粒体成线状、粒状或杆状。

2.在低渗环境下,线粒体膨胀如泡状,在高渗环境下,线粒体又伸长为线状3.酸性时线粒体膨胀,碱性时线粒体为粒状(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在组成上,外模的1/2为脂类,1/2位蛋白质,外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允许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通透性大)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①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内腔,含有基质,也称基质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外腔,或膜间腔。

②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③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心磷脂占20%),80%是蛋白质④内膜的通透性很小,但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⑤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

机理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成酶或ATP合酶复合体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为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模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参与物质的代谢5.基粒的化学本质是ATP合成酶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1.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多数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分为两类: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蛋白或膜镶嵌酶蛋白(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2.线粒体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等;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为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也称剑桥序列)共16569个碱基对,为一条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

细胞的能量代谢与线粒体

细胞的能量代谢与线粒体

细胞的能量代谢与线粒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执行各种生物学功能的过程需要能量的支持。

而细胞内的线粒体则是能量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细胞的能量代谢与线粒体的关系,从而揭示细胞内重要的能量合成机制。

一、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物质的合成与降解等过程。

而能量代谢则是细胞代谢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提供了细胞执行各种功能所需的能量。

1. 能量转化形式细胞内的能量常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在,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三磷酸腺苷(ATP)。

ATP分子中的高能键含有能量,当ATP分子被水解为较低能级的ADP(二磷酸腺苷)或AMP(腺苷一磷酸)时,释放出能量,供细胞使用。

2. 能量产生途径细胞内的能量产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

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三步反应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产生大量ATP。

而无氧发酵则是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发酵过程产生ATP,但产能较少。

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它主要参与细胞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线粒体的功能包括细胞呼吸、ATP合成和调节细胞凋亡等。

1. 结构特点线粒体具有细胞膜、内膜、外膜和基质等结构特点。

其中,内膜呈现出多个褶皱,形成了许多被称为基质小体的结构,增大了内膜的表面积。

这一结构特点为线粒体内的呼吸和ATP合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能量合成过程线粒体的内膜上有丰富的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等,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线粒体内的能量合成过程。

在有氧呼吸中,糖分子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最终在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上释放电子,产生能量,驱动ATP的合成。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氧化磷酸化。

三、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的能量合成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1. ATP的合成线粒体是ATP合成的主要场所,它在细胞内的能量供应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线粒体内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能够高效地生成ATP,为细胞提供所需的能量。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ATP合酶的“结合变构模 型
三、线粒体与疾病
1、线粒体病:属母系遗传,如克山病、Leber遗 传性视神经病、肌阵挛性癫痫 2、线粒体与衰老 数目与体积的变化 mtDNA的损伤、缺失 线粒体是细胞内自由基的主要来源 3、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 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有很大差异。 一般形态为香蕉形,或者称为透镜形。宽2-4um, 长5-10um。叶肉细胞含50-200个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叶绿体被膜 双层单位膜,6-8nm,之间为10-20nm的膜间 隙。外膜有孔蛋白,通透性大。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TONMOTIVE FORCE
33
(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的由 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酶促过程。 呼吸链上有三个部位是氧化还原放能与ADP磷酸 化生成ATP偶联的部位。这三个部位有较大的自 由能变化,足以使ADP与无机磷结合形成ATP。 部位Ⅰ在NADH至CoQ之间。部位Ⅱ在细胞色素 b和细胞色素c之间。部位Ⅲ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 间。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内膜通透性低。 内膜上有特殊的转运载体,如磷酸交换载体、二 羧酸交换载体,都属于被动运输。 内膜上有与糖脂、磷脂合成有关的酶类。因此, 叶绿体被膜不仅是叶绿体脂合成的场所,也是整 个植物细胞脂合成的主要场所。
(二)类囊体 1、类囊体的结构 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包围形成的扁平小 囊称为类囊体。 基粒、基粒类囊体、基质类囊体。 一个叶绿体的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 的封闭膜囊。含有丰富的具半乳糖的糖脂。 流动性很大。类囊体膜上的成分有:PSI、 PSII、细胞色素bf、CF0-CF1ATP酶。其分 布不对称。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课程预习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

它们最初的能量来源有所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而且以类似的方式合成ATP。

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换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

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一、线粒体和氧化磷酸化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为所需要的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权状或其他形状。

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

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

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中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通常结合在维管上,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2.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

主要由外膜(outer membrane)、内膜(inner membrane)、膜间隙(intermembrane)、基质(matrix)或内室(inner chamber)四部分组成。

(1)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膜,光滑而有弹性,厚约6μm。

外膜上有排列整齐的筒状圆柱体,其成分为孔蛋白(porin),圆柱体上有小孔。

(2)内膜位于外膜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内室)分开。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ppt课件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ppt课件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线粒体是含酶最多的细胞器:120多种,分布不同的部位。
部位酶的名称
外膜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部 酶的名称 位
内膜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羟丁酸和β-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朗棘轮模型) ➢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1.底物水平磷酸化
➢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 从底物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2. 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本身不能通过线 粒体内膜,必须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 粒体。(图中显示了NADH的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和a-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存在于脑和昆虫肌肉))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各种代谢过程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行。

而细胞能量代谢则是细胞生存和功能维持的基础。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重要器官,在细胞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线粒体是一种双膜结构的细胞器,其内部含有DNA和RNA等遗传物质,具有自主复制和自主分裂的能力。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这是通过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来实现的。

呼吸链是线粒体内的一系列蛋白质复合物,它们通过电子传递的方式将氧气与来自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氢离子结合,产生水和能量。

这一过程中,电子从一个复合物传递到另一个复合物,最终与氧气结合,产生水。

同时,这一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内的主要能量储存分子。

三羧酸循环是线粒体内的另一个重要代谢途径。

它将来自葡萄糖等有机物的碳骨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这一过程中,碳骨架进入三羧酸循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辅酶NADH和FADH2。

这些还原辅酶进一步参与呼吸链,产生更多的能量。

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不仅仅是为了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维持,还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线粒体DNA的突变和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会导致线粒体疾病,如线粒体脑肌病和线粒体代谢异常症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细胞能量代谢和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导致多种症状和疾病的发生。

此外,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还与细胞的老化和死亡有关。

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功能下降和DNA的损伤与细胞老化和衰老有关。

线粒体的能量代谢也与细胞凋亡(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

细胞在受到损伤或遭受到某些刺激时,会通过激活线粒体的凋亡通路来引发细胞凋亡。

这一过程中,线粒体释放出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等蛋白质,触发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线粒体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线粒体通过呼吸链和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产生能量,并参与细胞的生存和功能维持。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
脂类
蛋白质:酶系
核酸:环状DNA分子、mRNA、tRNA
核糖体
基质颗粒:调节线粒体内的离子环境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
30~50nm的电子致密颗粒, 含Ca2+、Mg2+等二价阳离子和磷等无机物,多见于转运大量水和无机离子的细胞中,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骨细胞等。
当组织钙化时,基质颗粒显著增大,造成线粒体破裂。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线粒体中含有细胞总钙量的90%以上,线粒体破裂导致钙释放形成钙化中心。
Lamellar cristae
Tubular cristae
Model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structures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又称ATP酶复合体
在内膜和嵴膜的基质面上有许多
带柄的小颗粒 。氧化磷酸化关键装置
头部:球形,含有可溶性ATP酶/偶联因子F1。功能是合
脂类含量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以磷脂为主,其中以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心磷脂(内膜)和较少的胆固醇(外膜)。
四、脂类
如辅酶Q、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这些物质均参与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过程,它们与内膜密切关联。
01
mtDNA的复制: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也是半保留复制,mtDNA复制在间期进行,甚至整个细胞周期都可复制。
02
编码的基因:两条链共编码37个基因,编码22种tRNA,2种rRNA,13种蛋白质。线粒体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线粒体的组成或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ppt-细胞生物学课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ppt-细胞生物学课件

++++++++++++++++
-----------------
膜电位
低质子浓度 基 质 ADP+Pi
NADH
2H+ ATP 1/2O2
2e2e-
2e-
2H+ 呼吸作用
2H+
2H+ 膜间腔
F1-F0 -----------------
++++++++++++++++
氧化磷酸化作用
高质子浓度
化 学 渗 透 假 说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5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化学组成
线粒体的标志酶
✓ 线粒体各部分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 线粒体是细胞内酶含量最高的细胞器之一
✓ 线粒体的标志酶 • 外 膜:单胺氧化酶 • 内 膜:细胞色素氧化酶 • 膜间腔:腺苷酸激酶 • 基 质:苹果酸脱氢酶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 线粒体的概述 ➢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 线粒体与细胞呼吸 ➢ 线粒体与基因表达 ➢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概述
线粒体概述
❖ 真核细胞内一种特殊细胞器 ❖ 内膜成分,但非内膜系统成员 ❖ 具备独特的遗传信息表达系统 ❖ 真核细胞重要的能量“器官” ❖ 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细胞凋亡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转位接触点
在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一些相互接触的位点,称为转位 接触点,主要用于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外膜转位子(Tom):受体蛋白 内膜转位子(Tim):通道蛋白
3.基质

多种酶类: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 成的酶系。
遗传系统: 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线粒体双链环状 DNA, RNA, 核糖体。
酵母线粒体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
2.线粒体蛋白的合成对核基因具有依赖性




复制与转录需胞质 提供核基因编码的 多聚酶。 翻译需要胞质提供 核糖体大亚单位和 小亚单位的大部分 蛋白质与氨基酸。 tRNA上氨基酸的连 接需要的氨酰化合 成酶也是由胞质提 供。 基质内的三羧酸循 环酶系、内膜上的 电子传递链蛋白都 是胞质合成。
(一)形状
形状: 以线状和颗粒状较为常见,也可见哑铃形等其它形状。
(二)分布


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往往靠近ATP用量高的位置,例如:
心肌细胞中,线粒体位于靠近收缩器的部位,提供收缩所需的ATP. 精子中线粒体位于尾部,围绕鞭毛的中轴,鞭毛运动需要ATP.
(三)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形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按照功能可分为以下几 部分空间区隔: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允许10000以下的分子通过,通透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 ):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 ),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 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利用ATP 使其他核苷酸磷 酸化。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核糖体。
(一)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需要条件:
(1)基质导入序列(MTS):
所有在细胞质合成的前体蛋白输入到线粒体 基质的N-端一段序列,富含精氨酸、赖氨酸、丝 氨酸和苏氨酸的。
(2)分子伴侣:保持前体蛋白的非折叠状态

NAC:新生多肽复合物,与少数前体蛋白相互作用,增加蛋 白质转运的准确性。 hsp70:热休克蛋白70,和大多数前体蛋白结合,打开折 叠,防止聚集。

细胞质中,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 形成2分子NADH+H+,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净生成2个 ATP分子。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由高能底物水解放能,直接将高能磷酸键 从底物转移到ADP上生成ATP。
2. 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糖酵解过程产生的还原当量(NADH+H+)本身不能通过线 粒体内膜,必须借助线粒体内膜上的特异性穿梭系统进入线 粒体。(图中显示了NADH的穿梭机制:苹果酸——天冬氨酸 穿梭和a-磷酸甘油穿梭系统(存在于脑和昆虫肌肉))
(二)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进入线粒体其他部位(膜间隙、内膜 和外膜)的蛋白质,除了具有基质导入序 列(MTS)外,一般还有第二类信号序列, 它们通过与进入线粒体基质类似的机制进 入线粒体其它部位。
1.进入线粒体膜间隙
进入线粒体膜间隙的多肽, 有三种情况: 具有膜间隙导入序列 (ISTS), 在基质导入序 列MTS引导下进入基质后, 再在ISTS引导下进入膜间 隙。 ISTS作为转移终止序列, 蛋白前体侧向运动插入内 膜后切除终止序列进入膜 间隙。 直接通过外膜上的特定通 道进入膜间隙(如细胞色 素C通过外膜上的类孔蛋 白P70进入膜间隙。
1.转运过程

前体蛋白合成后与胞质hsp70蛋白结合,然后结合到线粒体受体蛋白上。 前体蛋白在受体帮助下前导序列进入内外膜连接处的蛋白通道内。 线粒体内的hsp70蛋白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结合,阻止了肽链退回细胞质(布 朗棘轮模型) 线粒体内的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切除前导肽序列,肽段在hsp70和hsp10及hsp60的协助 下重新折叠成有活性的蛋白。
2.线粒体具有与核基因不同的遗传密码
(二)线粒体蛋白质合成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1.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线粒体的蛋白质来源两部分: 绝大部分(1000多种蛋白质)是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基质的核糖 体上合成,再转运到线粒体各部分; 少数是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合成(仅十余种)。 人的线粒体DNA编码的多肽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F0的2个亚 基,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等13条多肽。
四、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


线粒体DNA编码37个基因,其它约1000个基因产物需由核基 因编码并在胞质中合成后转运到线粒体。 翻译后转运,胞质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由游离的核糖体合 成。在转运前,以非折叠的前体形式(N端的导肽+ 成熟蛋 白)存在。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着接触点,信号肽(导肽)牵引 蛋白质前体运送时,可通过内外膜的接触点,一步进入基 质。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一) 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
(一)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
低渗溶液中,水引 起外膜崩裂,释放 出膜间隙物质。 离心得到不能沉 淀的部分为膜间 隙物质 沉淀转移到高渗溶 液中引起收缩。
膜间隙物质
密度梯度离心分 离出外膜
裂解并离心分离 出内膜和基质。
的特征。
(二)内共生假说的不足之处
从进化角度,不能解释在代谢上明显占优势的共生体
反而将大量的遗传信息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内含子,而真细菌原核生物基因
组中不存在内含子,如果同意内共生起源学说的观点, 那么线粒体内含子从何发生?
第二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 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 CO2;同时,分解代谢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 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也称生物氧化 或细胞氧化。
(三)线粒体酶的定位与标志酶
线粒体是含酶最多的细胞器:120多种,分布不同的部位。
部 位
外膜
酶 的 名 称
单胺氧化酶 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对鱼藤酮不敏感) 犬尿酸羟化酶 酰基辅酶A合成酶

位 内膜
酶 的 名 称
细胞色素b,c,c1,a,a3氧化酶 ATP合成酶系 琥珀酸脱氢酶 β -羟丁酸和β -羟丙酸脱氢酶 肉毒碱酰基转移酶 丙酮酸氧化酶 NADH脱氢酶(对鱼藤酮敏感) 柠檬酸合成酶、苹果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 脂肪酸氧化酶系、 天冬氨酸转氨酶、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
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 ATP合成酶 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
(1)线粒体内膜嵴上的亚单位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 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嵴上覆有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 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基粒又称为ATP合 成酶
线粒体DNA(mtDNA)形状、大小、数量等特征: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 物:120kbp~200kbp) ◆ 人 mtDNA : 16,569bp , 37 个 基 因 ( 编 码 12S,16S rRNA ; 22 种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二磷酸激酶 核苷酸激酶
基质
三、线粒体的遗传与表达体系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 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 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自主性有限)。
(一)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 ——线粒体DNA
(一)细胞呼吸的特点
(二)细胞的能量转换
(三)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有氧呼吸 场所 反应物 葡萄糖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糖酵解)
细胞质 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丙酮酸 [H]
少量
第二阶段
(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
[H]、O2
CO2、[H] 少量
H 2O 大量
第三阶段
(氧化磷酸化)
(四)第一阶段——糖酵解
内膜形成的囊泡 基质物质 外膜形成的囊泡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内膜和基质上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内膜 1: 4 外膜 1: 1 ◆DNA、RNA、维生素和各类无机离子
1.外膜

膜厚约5-7nm,含 50%的脂类和50%的 蛋白质,具有多种 转运蛋白,孔蛋白 (porin)构成的 亲水通道,允许分 子量为5KD以下的 分子通过,1KD以 下的分子可自由通 过。标志酶为单胺 氧化酶。
2.内膜



厚约4.5nm,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 于4:1。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 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 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的标志酶 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线粒体膜上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线粒体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 核生物。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 质膜相似。 ◆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