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午五时,太阳依然高挂在天空,全然没有下山的意思。阳光炽烈如火,大地被渲染得晶莹亮白,与天际连成了一片。河水湍急,翻滚着向西奔流,与岸边的岩石相撞,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水面一片金光,象是飘荡着千万面镜子,放肆地反射着阳光,把周围的热烈烘托得更加强烈,直让人睁不开眼。野草在河滩上蓬勃地生长,构筑起一丛丛绿篱,略略分隔出明与暗的交织。公路两旁都是连绵的农田,从脚下一直延伸到远山,各种作物在阳光和河水的滋润下舒适地抖动着叶子,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离此不远,还有十五万亩薰衣草田,可惜我来时花季已过,未能见到薰衣草怒放的盛大场面。这番富庶祥和的景象,如同江南农村常见的风景,熨平了身在异乡的淡淡焦虑。伊犁河谷,这一颗镶嵌在广袤的戈壁与草原间的明珠,遗落在亚洲干旱区中心地带的伊甸园,肥沃而富饶的“塞上江南”。自十八世纪中叶彻底击败准葛尔部并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以后,清政府就一直将伊犁河谷作为新疆最重要的屯垦区。1762年,清廷设立伊犁将军,次年,伊犁河畔的第一座城市落成,乾隆皇帝亲命为惠远城,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此后数年,又陆续修筑了宁远、惠宁诸城,构建起统御全疆的政治体系。为加强防御力量,清廷先后从热河、张家口、黑龙江等地抽调满、索伦、蒙、汉官兵驻防伊犁,但伊犁将军明瑞仍深感驻防官兵不敷调用,于乾隆
“奴才等闻得,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给乾隆皇帝上折,要求选调盛京锡伯官兵驻屯塔尔巴哈台:
盛京驻兵共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有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近几年出兵时,未曾遣派伊等。奴才等以为,于此项锡伯兵内拣起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乾隆皇帝于次年恩准明瑞奏折:“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明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皇命难违,故土难离,锡伯族西迁实在是一曲悲壮的挽歌。从盛京将军所属沈阳、开原、义州等15城镇抽调的精壮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3275人,与故乡亲人洒泪道别,“诸军齐会西门外,亲戚送别,男女啼哭,惨不忍闻,俄而三次炮响,哭声顿止,一齐发去。”这时候,锡伯族官兵身上伟大的鲜卑血统迸发出不可思议的能量:根据皇帝的命令,锡伯官兵选择了一条快捷的北线,从东北经由荒凉的外蒙高原直插新疆,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走完了原定三年的路程,其中还包括途中遇到洪水所耽搁的时间;抵达新疆后,伊犁将军拿着花名册点名,报到声中竟然夹杂着妇女和儿童清脆的声音。原来她们的丈夫和父亲牺牲在西迁途中,妻子和儿子是为丈夫和父亲来接受检阅的;更奇怪的是,沈阳开拔时的四千余名,等到了新疆变成了五千多人,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多了不少“编外人员”。原来队伍出发时,有四百多人不愿亲人分离,而跟随迁徙队伍一路西行。期间还有三百五十名婴儿出生在车马之上,成为西迁队伍中最小的战士。清政府又累迁获罪官员流放伊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林则徐。这些官员虽然是戴罪之身,却大多是饱读诗书之士,给伊犁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带动偏远之地文化的发展。丰沛的河水和长期的屯垦,使伊犁河谷成为新疆难得的膏腴之地,就连西迁于此的锡伯官兵也违背了六十年一轮换的皇命,而在新修的察布查尔大渠边扎下根来,不再回迁到当初依依难舍的东北老家。察布查尔县有博物馆,介绍了锡伯官兵西迁实边的历史。中午用餐,主人是锡伯族,祖上就是从东北迁过来锡伯官兵,席间的谈话从西迁开始。这样一来,遥远的历史便不再生硬,仿佛是发生在身边的传奇故事。从历史到当地美食,主人用心介绍,言谈之间,对伊犁的物阜民丰充满了自豪,大约从其内心里,早已将自己融化于这块土地。时光上溯两千年,伊犁还是乌孙的国土,当和亲的大汉公主历经万千辛苦、穿越茫茫瀚海,到达伊犁这块域外之地时,面对着皑皑的雪峰和萋萋的芳草,却始终难有这样的情怀。万里之外,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不可胜述之地。长江边上,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风光与塞北大不相同。杜牧有诗夸扬州:“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闵歌管清”。由于一个人的出现,扬州与伊犁这两个远隔万水千山的地方,竟鬼使神差般地联系在了一起。西汉时期,扬州为江都王刘建封国。刘建为人荒淫无度、胡作非为,最后落得身死国除的结局。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因年龄尚小,
则被收入汉宫。本来,这个废王之女必将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然而政治风云的诡谲变化,却将她推倒了历史的前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取得对匈战争的胜利,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夹击匈奴。乌孙原住在甘肃敦煌一带,击败大月氏后迁居到伊犁河流域,已历半个世纪。乌孙对匈奴臣服既久,又对汉朝情况不了解,出于谨慎,乌孙昆弥猎骄靡决定以护送张骞并赠良马为名,派遣使者赴长安窥探。等见识了汉朝的富庶与强大之后,猎骄靡决定与汉结盟,于公元前110年以良马千匹为聘,遣使求婚于汉。汉武帝出于政治需要与乌孙联姻,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生骨肉远嫁,便于公元前108年封刘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离开长安的车马一眼望不到头,扬起的灰尘遮蔽了天空。汉武帝对细君公主出嫁极为重视,“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还特命乐工将筝筑改制成能在马背上弹奏的琵琶,以便公主在路上弹奏,“以慰思乡国之念”。伊宁市中有一座纪念馆,这是江苏省为纪念刘细君公主和随后嫁入乌孙的楚王刘戊孙女刘解忧公主而建。穿过小公园,可以看见纪念馆大门上写着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几个大字。纪念馆主体是一栋二层的小楼,红柱重檐,仿照汉代风格。馆中陈列乌孙概况、乌孙与汉匈关系,以及刘细君、刘解忧两位公主在乌孙生活的情况。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亲当属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史书关注的仅仅是和亲的政治影响,对和亲公主私人生活则着墨不多。其实王昭君和文成公主都不是正牌的公主,和亲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再加上汉胡不同俗,虽然出嫁时风光显赫,婚后生活却大多凄苦难言,难有天伦之乐。细君公主自然难以跳出这样的宿命。当年公主正是桃李年华,而前来迎亲的夫婿猎骄靡却已是七旬老翁,夫妻之间难有琴瑟和谐。细君公主不习惯游牧生活,便与从人一起特克斯河上游修建宫室,这便是乌孙著名古都赤谷城的雏形。赤谷城建立后,细君把这里作为自己进行政治活动的中心,经常置办酒宴饮食宴请乌孙昆弥左右贵人,赠送钱币和布帛,借以宣扬汉朝的威仪。但是,乌孙当时奉行汉匈并重的政策,猎骄靡除了迎娶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外,还另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左夫人,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关系。细君与猎骄靡一年只有一次见面,语言不通,习惯相异,无论在生活上还是政治上均不如意。万般无奈之中,公主的哀怨之情流于琴弦,唱出名留汉史的千古绝唱——《黄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伴着公主的歌声,流水呜咽,冷月垂眉,这悲伤的思乡曲随着汉使的快马飞到长安,连汉武帝也为之落泪。汉书记载: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绵绣给遗焉。不久,猎骄靡去世,临终之前将昆弥之位传于孙子军须靡,并劝细君按照乌孙的习俗嫁给军须靡。《汉书?匈奴传》里有这样的文字:“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据说,直到二十世纪初,哈萨克族部落里仍残留有这样的习俗。游牧民族的这一风俗对于汉族来讲,无疑可以插上乱伦的标签,简直就是禽兽行为,细君公主自然是万难从命的,于是便上奏皇帝,要求归宁长安。但汉武帝的一道旨意绝了细君的希望,要求她“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不仅细君公主,和亲的公主们大都难逃这样的命运。继细君之后前来和亲的解忧公主,一嫁军须靡,二嫁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三嫁军须靡的儿子泥靡。与南匈奴和亲的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不过两年,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同样被以“令从胡俗”的旨意而委身呼韩邪长子复株累单于。对于游牧民族的这一习俗,倒也不能匆忙打下“野蛮未开化”的烙印。很多人对伊斯兰教法允许一名男子娶四名妻子的规定津津乐道,其实,这个传统的形成是有历史缘由的。公元625年,麦加贵族与穆罕默德之间爆发吾侯德之战,此战许多穆斯林战死,遗留下不少寡妇和孤儿,为此,穆斯林社团要求活下来的穆斯林战士能娶这些寡妇,并且要求四位妻子的待遇必须完全平等。因此,这一规定看似是男子的特权,其实带有抚恤的性质,使孤儿寡母能有所养。游牧民族在物质条件十分困乏的情况下,由当家男子迎娶所有没有血缘关系的寡母,在本质上与伊斯兰教法相通,都含有社会赡养的用意和无奈。其实,细君和军须靡倒是年纪相仿,算得上琴瑟和谐。过不多久,女儿少夫出生,细君公主在乌孙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