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24年杭州市城区绿化建设计划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中国的一座经济发达、生活优美的城市,杭州市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景和环境而闻名。
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制定了2024年城区绿化建设计划。
一、总体规划据统计,杭州市目前的总绿化覆盖率为50%,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25%,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绿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杭州市政府决定在2024年加大城区绿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重点项目1.建设新的城市绿道和休闲公园。
根据城市规划,杭州市将新建10条城市绿道,连接各大主要公园和景点,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
同时,城市将新建5座大型休闲公园,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2.提升老旧小区和街道的绿化水平。
针对老旧小区和街道绿地不足的问题,杭州市将加大对这些地方的绿化改造力度,引入更多的绿色植被和景观设施,增强绿化效果,改善周边环境。
3.加强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工作。
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动脉和人流聚集地,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工作至关重要。
杭州市将加大对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投入,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4.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绿地和湿地面临破坏和污染的威胁。
杭州市将加大对这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恢复其原始状态,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5.推动城市绿色交通和徒步出行。
绿色交通和徒步出行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
杭州市将加强城市绿色交通建设,推广共享单车和电动汽车,鼓励市民多步行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三、实施方案为确保2024年城区绿化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杭州市政府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确定各项绿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范围和实施时间,确保按计划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杭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快速,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杭州市决定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任务:(1) 统计分析:收集杭州市相关的经济、环境、社会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指标体系建立: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体系,用于衡量生态市建设的成效。
(3) 规划编制: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4) 评估与修订:对生态市建设规划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工作步骤1. 数据收集:(1) 收集杭州市相关的经济、环境、社会等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指标体系建立:(1)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等。
(2) 确定指标权重与评价方法,为规划编制提供量化分析的依据。
3. 规划编制:(1) 分析杭州市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发展需求,确定生态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2) 制定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
(3) 在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
(4) 梳理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明确各项工作的实施路径。
4. 评估与修订:(1) 对编制完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进行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符合杭州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四、组织与保障1. 组织:成立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分工和工作任务,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1.10.13•【字号】•【施行日期】2011.10.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杭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区、县(市)生态办,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生态办:为稳步推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管理,特制订《杭州市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杭州市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根据国家环保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函〔2009〕135号)文件,杭州市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50号)和《杭州市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若干意见》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的区、县(市)以下各类建制乡镇和街道。
本办法所称涉农型街道是指辖区内有若干行政村的街道,非涉农型街道是指辖区内无行政村的街道。
第三条创建方案备案自2010年起,拟开展市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的乡镇(街道),自查和《标准》要求的差距,在每年6月前上报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实施方案(附件6)。
杭州市生态办对方案进行核查备案。
第四条申报验收程序(一)申报验收原则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原则。
2、突出创建过程和成效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4、可操作性、前瞻性与引导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4、环保各项创建工作有效协调、衔接的原则。
关于杭州生态文明的研究报告
关于杭州生态文明的研究报告杭州是中国一座具有重要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之一、本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挑战。
报告的内容将会以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一、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1.生态环境保护:杭州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的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等。
2.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杭州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生态文明教育:杭州注重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推行环保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二、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1.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杭州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减少PM2.5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大部分时候空气质量良好。
同时,杭州严格管控水污染,保护湖泊和河流的水质。
2.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杭州积极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和改造公园、花坛、绿道等,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今天的杭州已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3.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增加:杭州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设光伏发电站和风电场,有效缓解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三、成功的原因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列为重要任务,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提升:杭州居民对环保问题有着较高的认识和意识,参与到各种环保行动中。
逐渐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良好氛围。
3.科技创新的推动:杭州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方面推动了一系列科技创新,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和建议1.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杭州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议加大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目标
2025年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目标摘要:1.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概述2.2025 年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3.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成果4.2025 年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展望正文:一、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同时,充分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我国于2015 年开始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杭州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杭州市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到2025 年,杭州市将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2025 年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1.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通过构建城市防洪工程、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等措施,确保城市在遭遇强降雨等极端气候时,能够及时排除积水,保障城市交通畅通和市民生活安全。
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设施,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灌溉、建筑用水等方面,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3.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消除黑臭水体,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4.增强城市水文化魅力:结合杭州市特色水文化资源,打造水文化景观,提升城市水文化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
三、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成果1.生态环保:海绵城市建设能有效减少城市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2.节能减排: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对自来水资源的依赖,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3.城市宜居: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等水患,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保障市民生活安全,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4.经济效益:海绵城市建设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引言杭州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杭州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
规划目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城市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2.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容貌和形象;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品质。
规划内容城市发展布局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布局分为两个层次:主城区和副中心。
1.主城区:主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商务区和文化中心,包括西湖区、下城区、上城区等。
主城区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总体形象,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宜业性。
2.副中心:为了分担主城区的发展压力,杭州市将发展副中心,包括滨江区、余杭区等地。
副中心将成为主城区的延伸,主要发展商务办公、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促进城市的功能均衡发展。
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等。
杭州市还将加大生态恢复力度,保护和修复湖泊、河流、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杭州市将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
主要包括:1.发展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服务质量;2.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地铁网络,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3.改善道路网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4.发展新能源交通,推广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减少机动车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1.14•【字号】杭政办函〔2019〕2号•【施行日期】2019.02.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19〕2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1月14日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明确要求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全市域大气“清洁排放区”的目标要求,持续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以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建设全市域大气“清洁排放区”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7〕2号)等有关规定要求,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能源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挑战“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以G20杭州峰会保障为契机,强势推进“燃煤烟气、工业废气、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城乡排气”等“五气共治”,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钢铁生产企业、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主要成效。
1.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1%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21.9%、26.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
杭州市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案例
杭州市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案
例
杭州市作为中国东海沿岸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致力于推进环保
和绿色发展。
下面是杭州市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案例:
1. 海洋保护区建设:杭州市积极推动海洋保护区建设,开展海
洋生态保护和底栖生物保育工作。
例如,建设了杭州湾生态保护区,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底栖生物栖息地。
2. 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杭州市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进行海洋环境监测,掌握海洋生态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海洋
环境。
3. 海洋科学研究:杭州市重视海洋科学研究,积极开展海洋生
态系统监测、研究和评估工作。
通过科学研究,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4.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杭州市充分利用其陆地与海洋的丰富资源,发展海洋生态旅游。
例如,打造钱塘江-杭州湾生态旅游带,推动
旅游业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5. 海洋生态宣传和教育:杭州市加强海洋生态宣传和教育,提
高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和教育
培训,推动公众积极参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以上是杭州市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一些案例,杭州市在绿色发展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仍需不断努力。
未来,希望杭州市能够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第三节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ﻩ36
第四节治理声环境,推进噪声污染防治38
第五节开发“城市矿产”,综合利用固废资源ﻩ40
第五章优化生态文明的人居建设体系,建设生活品质之城42
第一节城乡互动,绿化区域生态景观42
第二节区域一体,打造生态交通网络45
附件1: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及项目一览表74
附件2:名词解释79
附件3:指标说明ﻩ81
附件4: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86
附件5:《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专家评审意见…………89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为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杭州市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工作。1999年临安市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2001年杭州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2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年编制完成《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标志杭州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2004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基本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作者:
————————————————————————————————2010—2020)
(送审稿)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社区创建的思考——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社区创建的思考——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孙士宇;戴勉【摘要】西湖区区级以上绿色社区50%的覆盖率与城镇化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省市绿色社区指标相比,区级指标倾向于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建议从区域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生态文化、“三产”等方面进行补充,并提出量化指标、设置否决指标、动态管理和复查退出机制、绿色示范工程、环境认证管理及碳汇林试点等对策.【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5页(P19-22,29)【关键词】绿色社区;指标体系;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生态文明【作者】孙士宇;戴勉【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杭州市环境保护局西湖环保分局,浙江杭州310012;杭州市环境保护局西湖环保分局,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1“社区”泛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绿色社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社区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广义的绿色社区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构建绿色社区,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国自2001年开始创建绿色社区,创建对象是狭义的绿色社区,笔者讨论的绿色社区均为狭义的绿色社区。
杭州市自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中对绿色社区的创建也提出了高要求,即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绿色社区”比例从2010年的20.85%提高到35%,2020年达到50%。
绿色社区的创建集中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主城区,西湖区现有社区138个,占主城区528个社区的近1/3,因此对西湖区绿色社区创建的积极探索可以为其他城区提供有效经验。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日趋式微,一种新型现代文明形态逐渐崛起,那就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次新选择。
这种选择,萌发于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及其恶果的积极反思,起源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深刻领悟,是一种推崇、倡导绿色感召的探索与实践,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内涵和外延。
实践证明,生态文明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综述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莱奇沃思和韦林为典型,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此外,《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伴随着生态问题相关国际公约和文件问世,对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对策研究逐渐兴起。
早在20世纪40年代,塞特把30年代CIMA 会议的文件总结成著作《Can Our City Survive》,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
芒福德最早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1962 年,生态学家卡森发表了科普著作《The Silent Spring》,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1. 杭州市西溪湿地公园:该公园是西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通过保护湖泊、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公园内设置了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生态学研究中心,不断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2. 北京市通州区万亩生态森林公园:该公园采用生态设计,通过植树造林、湖泊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等方式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
公园还设置了留鸟展览馆、生态教育中心等设施,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三江并流”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旨在恢复离子池、江浦河、方望溪三江环境,通过绿化、治理、监测等手段,实现水质、植被复原,并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4. 上海市崇明区生态岛:该岛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要产业,实现了产业、生态和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文化景区等区域,推进岛屿生态修复,提升当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该区旅游以生态为主题,通过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等方式营造一个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环境。
建设水滑道、水上乐园、生态度假村等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6年发布)
【法规标题】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6年发布)【发布部门】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文字号】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8号【适用区域】杭州市【发布时间】2016-04-12【生效时间】2016-05-01【关键词】其它生态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8号2015年12月25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已经2016年3月31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6年4月12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的决定(2016年3月31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5年12月25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2016年3月31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规划第三章生态经济第四章生态环境第五章生态文化第六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七章制度保障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杭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文明建设,适用本条例。
杭州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杭州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近年来,杭州家乡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为了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杭州市制定了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推动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二、主要内容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成立杭州市家乡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合力。
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完善家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空气、水质和土壤等环境指标的监测与管理。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工业排污源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
3. 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制定并执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推广绿色建筑,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绿色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
4.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推动全域生态修复工程。
加强对草原、湖泊和河流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5.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6. 提高环境意识与教育水平。
加强环境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
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环境保护能力。
7. 强化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
修订并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能。
建立健全环境投诉和举报机制,加强环境执法与监管。
三、实施保障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增加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2.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
3. 推动社会参与。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合力。
四、预期成效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预期将在2030年前实现以下目标:1.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水质优良率达到85%以上,土壤污染治理达到全覆盖。
中国政府处理外部性经典案例新闻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严控水污染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下月施行2011年10月10日08:05来源:法制日报本报记者姚芃第一次在流域尺度纳入了污染减排总量控制制度。
第一次将“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制定水污染防治特别排放限值”等宏观和微观管理手段紧密结合。
第一次将推广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纳入条例。
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将于11月1日开始施行。
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国务院法制办今天就此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水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湖面萎缩、河道淤塞、污染加剧、水质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环太湖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流域水域、岸线缺乏统一规划,圈圩、围湖造地未得到有效治理。
迫切需要依法加强对太湖流域的保护治理。
据介绍,条例重点突出了饮用水安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
条例用十分之一还多的条款,明确了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保障、预警应急要求;条例用超过一半的条款,详细规定了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各项要求;条例用两章的篇幅、对防汛抗旱、水域、岸线等水资源保护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条例除了体现上述三个第一次创新外,还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各项要求,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列入其中,提出了针对农民的环境保护补贴政策;明确了区域限批要求,对未完成总量控制计划,跨界断面和入湖河道断面未达标,未拆除和关闭违法设施,因违法批项目造成供水安全事故的地区,要实施区域限批;并规定了国务院环境部门要定期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调查和评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等。
条例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太湖流域管理作出的全方位规定,涉及了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禽畜养殖、农业种植、船舶运输、防汛抗旱、岸线保护、植树造林、增殖放流等等,这是目前在污染防治方面最全的水污染防治。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报批稿)杭州市人民政府二OO八年四月前言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实施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精神,加快实现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三个转变”,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根据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紧急通知》(浙环发[2006]55号)工作要求,结合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发挥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面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各功能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为基础,以分区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以实现各功能小区的主体功能,制订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目的,遵循《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规律,将杭州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与产业准入基本要求的过程。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工作是在浙江省环保局统一指导和协调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以杭州市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图进行拼接,在空间上合并生态环境小区形成大杭州的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区划原则,以完整性、协调性为重点,从杭州全市的角度,对各功能区划分的科学性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跨边界,跨流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协调,以确保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规划的实施将为杭州市政府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手段。
杭州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杭州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杭州十四五规划是杭州市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是杭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品质重要依据。
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重要经济中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泛珠三角重要节点城市,飞跃发展为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目标多特式服务型城市。
首先,全面降低生态污染水平,确保优良生态环境,依据杭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建设,要积极扩大生态绿化面积,大力改造美化生态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切实提升城市品质。
其次,完善体育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全民健身,建设起完全覆盖全市的体育旅游推广及服务,促进杭州市体育文化事业发展。
此外,实施信息技术引领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拓展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强劲动力。
杭州十四五规划下会鼓励地方创新,构建开放型金融行业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科技民营企业发展,推动金融信息系统和社会资金运营能力建设,建立宏观管理制度和监管政策体系,支持金融服务供需结构的稳定发展,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加快金融改革开放进程,支持金融创新。
未来,杭州将由此实现全覆盖的现代化城市,杭州的制度、管理、技术、服务将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城市节点的作用,朝着国际现代大都市的方向发展。
让杭州天蓝水清 为建设世界名城绘就绿色杭州“背景色”——访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
◎ 现场检查河道整治工作,右一为胡伟让杭州天蓝水清为建设世界名城绘就绿色杭州“背景色”——访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记者 章 湧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生态环境恰如其颜面,已然成为城市的名片和重要竞争力。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早已不再单纯地依赖经济总量,判断一座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越来越多地会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影响百姓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一座城市最具魅力之处。
刚刚落幕的杭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建设世界名城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2016年是G20峰会举办之年,全会提出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更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此,我们专访了市环保局局长胡伟。
记 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又恰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环保部门在贯彻“两山”思想、服务G20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目标?胡 伟:当前,G20杭州峰会环境保障工作已经进入极其关键的全面推进阶段。
总体来说,2016年全市环保系统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总纲,全面落实“两山”思想和“绿色发展”要求,以G20峰会为工作圆心,切实树立起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力求最优”导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全力助推“一号工程”,为杭州“十三五”发展精彩开局、为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为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围绕上述思路,我们基本确定了2016年六项工作目标,一是确保高标准圆满完成G20峰会环境保障任务,呈献给世界一份别样精彩的绿色杭州“背景色”。
二是进一步拉高环境质量指标标杆,做优两项指数,力争明年全年优良天数比今年更多,基本实现全市河道污水“零直排”,力争60%河道消除劣五类。
空气指数力争比APEC更优,优良天数比APEC持续时间更长。
三是深化打造“最严环境监管城市”升级版,在执法的广度、深度、力度上进一步加大,牢牢守住饮用水源、固废、辐射等环境安全底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杭州市人民政府二0一一年七月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胡锦涛前言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循环经济和生态服务为标志,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城市是以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为抓手,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带动城市品质的升华和文化的彰显,推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经济的高效运行、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与自然的持续共生的可持续城市。
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
2009年环境保护部将杭州市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动员大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好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推动杭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建设“富足、秀美、宜居、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向都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
近年来,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中华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桂冠,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不协调、环境状况与群众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杭州城市新跨越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杭州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指导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组织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和编制了《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年)》。
本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其中2010-2015年为全面建设期,是杭州市生态文明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的阶段,2016-2020年为深化拓展期。
目录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1)第一节优势条件 (2)第二节机遇和挑战 (7)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11)第三章优化生态文明的经济运行体系,建设生产创新之城19第一节科技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9)第二节优化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24)第三节绿色高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7)第四节战略西移,打造高端服务新天堂 (30)第四章夯实生态文明的环境支撑体系,建设生命活力之城36第一节创新流域生态管理,改善水域环境质量 (37)第二节强化复合生态调控,防治区域大气污染 (41)第三节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生态服务功能 (45)第四节治理声环境,推进噪声污染防治 (48)第五节开发“城市矿产”,综合利用固废资源 (50)第五章优化生态文明的人居建设体系,建设生活品质之城53第一节城乡互动,绿化区域生态景观 (54)第二节区域一体,打造生态交通网络 (58)第三节有机更新,建设生态宜居都市 (60)第四节连片整治,美化乡村人居环境 (63)第六章培育生态文明的社会彰显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之城67第一节传承与创新,繁荣生态文化 (67)第二节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71)第三节倡导与实施,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73)第七章创新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系,建设生态统筹之城 (75)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五大”统筹 (75)第二节创新环境管理,保障生态安全 (79)第三节明确企业责任,实施生态管理 (82)第四节完善社会监督,激励社会参与 (84)第八章生态文明规划实施方略 (86)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86)第二节创新政策制度,完善法制建设 (87)第三节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88)第四节建立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行 (89)第五节点面结合,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90)附件1: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及项目一览表 (93)附件2:名词解释 (98)附件3:指标说明 (100)附件4: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86)附件5:《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89)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为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杭州市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工作。
1999年临安市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生态示范区。
2001年杭州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2年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同年编制完成《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标志杭州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2004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
基本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杭州市五个县(市)和市本级都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标志着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各项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节优势条件第1条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
综合实力雄厚。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942.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098.66亿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
2009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
生态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全面实施“770”循环经济工程,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7:47.8:48.5,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经认定为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804家,占全省的60.4%。
社会民生协调发展。
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2006-2009年期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26864元和11822元。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列长三角城市第4位。
“一名城四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是“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全国首个所辖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的省会城市。
第2条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
新世纪以来,杭州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多个层面,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
临安市和桐庐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考核验收,淳安县、桐庐县、西湖区和余杭区获浙江省级生态县称号。
开展生态市建设以来,累计实施“1250”生态建设细胞工程4050个,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生态乡镇(街道)46个、95个和142个;建成2个国际生物圈保护点、1个联合国“全球500佳村”、2个国家级生态村、60个市级生态村;深入开展“多绿”创建工程,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学校7所、140所和251所,绿色社区5个、132个和182个,绿色家庭3家、152家和191家,国家级环保科普基地1个,省级绿色医院18家、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9个,市级绿色工地695个、绿色医院72个、环境教育基地24个。
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日臻完善。
主城区及各区(县、市)均已建成县级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建成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28个,处理能力达273.6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80%。
全市已建成2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2009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70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8.1%;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79%和12.45%。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09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6%,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0.8%,钱塘江、苕溪和运河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81.8%、100%和20%,西湖和千岛湖水质总体保持Ⅳ和Ⅱ类;城区内河水质已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建立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生态市建设组织机构,构建较好的生态市建设规划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考核体系,形成浓厚的生态市建设氛围。
建立了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和生态补偿资金等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生态市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约35亿元。
第二节机遇和挑战第3条机遇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生态安全恶化、区域生态服务退化和人群生态健康胁迫三大生态风险。
以绿色产业、新能源为主要导向的生态经济将赋予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新的内涵,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更加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