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修1)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 (1)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错因:__如__焰_色__试__验__属__于__物__理__变__化__。______ (2)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错因:__原__子__核__内__部__的__变__化__属__于__核__变__化__。_____ (3)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错因:__如__N_a_H__C_O_3_和__N__aH__S_O_4_反__应__只__生__成__N__a2_S_O__4一__种__新__盐__。______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5)混合物和纯净物 ①纯净物:由 12 __同__种__物__质____组成。
②混合物:由 13 _两__种__或__两__种__以__上__的__物__质_____组成。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14 __有___固定的熔、沸点 15 _无___固定的熔、沸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转换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01 _颜__色__、02状__态___、03 _气__味__、光泽、密度、04 _熔__点__、
05 _沸__点__、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 06 _还__原__性__、酸碱性、金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角度二 物质的分类 3.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 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戊是包含关系。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归纳与整理(共1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归纳、回顾梳理,进一步巩固化学反应及物质分类方法,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熟练掌握用分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进一步掌握常见分散系的组成特点、鉴别方法、分离提纯等,巩固胶体分散系的特性。

3.通过分析书写、归纳小结,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其通性,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等。

4.通过典例剖析,归纳小结,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建立“守恒”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型。

【复习重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

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4 非电解质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②稀硫酸,⑤空气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③HCl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⑨CaCO34 非电解质④NH3,⑥CO2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①铜,②稀硫酸,解质,但本身能导电⑦金属汞【解析】10种物质中稀H2SO4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溶于水电离出H+和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

CaCO3是难溶性电解质。

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分别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H2CO3和NH3·H2O,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化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2018.5

化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2018.5

教法分析——怎么教?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 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法
环节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环节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 环节3: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
环节4: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
学情 分析


完全具备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中去探索,用理论 丰富自己的头脑。
重点难点
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 2.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 对电离的认识。 建立
难点:电解质的判断及电离方程式的写法。
初步假设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胶体以及纳米 “胶体”内容是引导 技术被广泛应用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 于生产,科学研 质的聚集状态,以分散 究中,是学生提 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 高自身科学素质 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所必需的基础知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学 识。 生对物质的微观状态的 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 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Na2CO3 钠盐
Na2SO4
K2SO4 K2CO3
钾盐
碳酸盐 硫酸盐
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 再分类的方法。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酸 碱 化合物 盐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树状分类法


请认真观察画面A,时 间只有2秒钟
画A
你说对了吗?
四、本章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大单元集体备课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练习解析

高中化学必修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练习解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 ;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电解质的有关概念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必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 2、SO2、SO3、NH 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要点诠释: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溶液强,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64页精美word)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64页精美word)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习方法指导1、理解掌握一种化学研究方法—分类法,并使之贯穿于化学学习。

2、通过实验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胶体的性质,强化由实验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3、学习两种新的化学反应分类法,是化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4、利用氧化反应和离子反应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考命题趋势1、分类法的应用、分散系的概念及胶体的性质2、对于离子反应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离子反应,此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③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二【章节知识网络】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交叉分类法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对分散系分类二、离子反应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三、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四对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章节巩固与提高】一、选择题1.(2012·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考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胶体:雾、银氨溶液、蛋白质溶液B.非电解质:己烷、乙酸乙酯、淀粉C.糖类:葡萄糖、麦芽糖、纤维素D.同系物: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2.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CO2-3、SO2-4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溶液,分别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下列加入试剂及其顺序(从左至右)正确的是( ) A .氯化钡溶液、硝酸、硝酸银溶液 B .硝酸、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C .硝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D .稀硫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3.(2012·潍坊模拟)溶液和胶体具备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B.用石墨电极做导电性实验时,分散质微粒都定向且朝一个方向移动C.都有丁达尔效应D.都比较稳定4.(2012·黄冈模拟)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 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22442Ba OH H SO ====BaSO H O ↓+-+-++++ B .NH 4HCO 3溶液与过量KOH 浓溶液共热:432NH OH NH H O ====↑+-++C .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3323Fe 8H 2NO ====3Fe 2NO 4H O ↑+-+++++ D .KI 溶液与H 2SO 4酸化的H 2O 2溶液混合:22222I H O 2H ====2H O I -++++5.(2012·枣庄模拟)下列变化中起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的元素不是同一种元素的是( ) A .在400 ℃左右且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用氨气把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 B .工业上用稀硫酸和氧气与单质铜反应制取硫酸铜 C .工业上用石灰乳和氯气制备漂白粉 D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制取氯气6.水热法制备Fe 3O 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 2++2S 2O 2-3+O 2+x OH -===Fe 3O 4+S 4O 2-6+2H 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每生成1 mol Fe 3O 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 mol B .Fe 2+和S 2O 2-3都是还原剂C .1 mol Fe 2+被氧化时,被Fe 2+还原的O 2的物质的量为1/3 mol D .x =47.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四种离子,在其中加入稀硫酸后它们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发生变化。

这四种离子可能是( )B.Al 3+、Mg 2+、Br -、Cl -C.NH 4+、NO 3-、Fe 2+、SO 42-D.K +、Ba 2+、NO 3-、OH -8.(2012·日照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H 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NH 3是电解质B.标准状况下,6.72L 二NO 2气体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204×1023C.向水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 2+H 2O=2H ++CI -+C1O-D.加入铝片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Na +、NO 3-、NH 4+、SO 42-9.(2012·泰州模拟)下列离子组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酸溶液中:2244K Fe MnO SO ++--、、、B.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34Fe NH Cl SCN ++--、、、C.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 2SiO 3的溶液中:22333Na CO SO NO +---、、、D.在含有大量3HCO -的溶液中2K Na AlO Br ++--:、、、10.防止金属锈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锌铬黄(化学式为ZnCrO 4)常用于制防锈涂料,锌铬黄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6D .+711.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的较少的H +和OH -)Na +、NH 4+、SO 42-、CO 32-、NO 3-。

取200mL 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二等份做下列实验。

实验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 。

实验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得固体2.33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B. 该溶液中一定含Na +,且c(Na +)≥0.1 mol/L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O 3- D.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H 4+、SO 42-、CO 32-、NO 3-12某溶液中含有0.005 mol FeBr 2及其他物质,向该溶液中通入134.4 mL 标准状况下的Cl 2,溶液中只有FeBr 2与Cl 2反应,则通入氯气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Fe 2+、Fe 3+、Br -、NO 3- B.Fe 2+、H +、NO 3-、K +D.Fe2+、Br-、NO3-、Cl-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还原性Cr3+>Fe2+>SO2B.氧化性Cr2O72->SO2>Fe3+C.Cr2O72-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D.两个反应中Fe2(SO4)3均作还原剂14.把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

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A.SO2B.NO-3C.Fe3+D.Fe2+1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蔗糖水B.食盐水C.豆浆D.小苏打水16.将磁性氧化铁放入稀HNO3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3Fe3O4 + 28HNO3 ==== 9Fe(NO3)x+ NO↑ + 14H2O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Fe(NO3)x中的x为2B.反应中每还原0.2 mol氧化剂,就有0.6 mol电子转移C.稀HNO3在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D.磁性氧化铁中的所有铁元素全部被氧化17.已知硫酸铅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硝酸,却可溶于醋酸铵溶液中形成无色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PbSO4+2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

当在(CH3COO)2Pb溶液中通入H2S时,有黑色沉淀PbS生成,表示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COO)2Pb+H2S===PbS↓+2CH3COOHB.Pb2++H2S===PbS↓+2H+C.Pb2++2CH3COO-+H2S===PbS↓+2CH3COOHD.Pb2++2CH3COO-+2H++S2-===PbS↓+2CH3COOH18.(2012·嘉兴模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过量SO2通入Ba(NO3)2溶液中:3SO2+2NO3-+3 Ba2++2H2O=3 BaSO4↓+2NO+4H+B.铝铵矾[NH4Al(SO4)2·12H2O]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Al 3++2SO 42-+2Ba 2++4OH -=AlO 2-+2BaSO 4↓+2H 2OC .H 2O 2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 4溶液: 2 MnO 4-+5 H 2O 2+6H +=2Mn 2++5O 2↑+8H 2OD .少量NaHSO 4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H ++SO 42-+Ba 2++2OH -=BaSO 4↓+2H 2O19、一定条件下,氨气与一氧化氮发生反应:NH 3+NO N 2+H 2O(未配平)。

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A.2∶3B.3∶2C.4∶5D.5∶620. 已知Co 2O 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 2+,Co 2O 3、Cl 2、FeCl 3、I 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3224263FeI FeCl FeI Cl +=+ B.2222I FeCl FeI Cl +=+C .O H Cl CoCl HCl O Co 22232326+↑+=+ D.223222I Fe I Fe+=++-+二、非选择题21.有A 、B 、C 三种可溶性正盐,阴、阳离子各不相同,其阴离子的摩尔质量依次增大(按A 、B 、C 的顺序),将等物质的量的A 、B 、C 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 3+、K +、SO 2-4、NO -3、Cl -五种离子。

同时生成一种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检验,三种正盐中还含有下列选项中的一种离子,该离子是_____。

A .Na +B .Mg 2+C .Cu 2+D .Ag +(2)三种正盐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不需要加入任何试剂就能将上述三种正盐溶液区分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若将A 、B 、C 三种正盐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 3+、SO 2-4、NO -3、K +四种离子且物质的量之比依次为1∶2∶3∶4,则A 、B 、C 三种正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2.(2012·浦东模拟)某体系中存在如下反应: ①H 2S +4H 2O -8e -===SO 2-4+10H +②2IO -3+12H ++10e -===I 2+6H 2O(1)反应①中H 2S 作________剂,反应②属于_______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2)若在反应①中失去0.2 mol 电子,则反应②中可生成________ g 碘。

(3)写出并配平碘酸钾与硫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

(4)由上述反应可推知________。

a .氧化性:K 2SO 4>KIO 3 b .酸性:HIO 3>H 2SO 4 c .还原性:H 2S>I 2d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23.(16分)(2012·苏州模拟)已知氧化性KMnO 4>HNO 3,Bi 位于周期表中第ⅤA 族,+3价较稳定,KBiO 3溶液为无色。

取一定量的Mn(NO 3)2溶液依次进行下列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滴加适量KBiO 3溶液,溶液变为紫红色②继续滴加适量H 2O 2,紫红色褪去,并有气泡产生 ③再加入适量的PbO 2固体,固体溶解,溶液又变为紫红色 ④最后通入足量的SO 2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KMnO 4、KBiO 3、H 2O 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