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学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修1)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第一单元 物质及其变化 第1讲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请指出下列各说法的错因 (1)发生了颜色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错因:__如__焰_色__试__验__属__于__物__理__变__化__。______ (2)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错因:__原__子__核__内__部__的__变__化__属__于__核__变__化__。_____ (3)两种盐反应一定生成两种新盐。 错因:__如__N_a_H__C_O_3_和__N__aH__S_O_4_反__应__只__生__成__N__a2_S_O__4一__种__新__盐__。______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5)混合物和纯净物 ①纯净物:由 12 __同__种__物__质____组成。
②混合物:由 13 _两__种__或__两__种__以__上__的__物__质_____组成。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14 __有___固定的熔、沸点 15 _无___固定的熔、沸点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转换
1.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01 _颜__色__、02状__态___、03 _气__味__、光泽、密度、04 _熔__点__、
05 _沸__点__、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 06 _还__原__性__、酸碱性、金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高考真题演练
课时作业
角度二 物质的分类 3.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某同学用如表所示 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戊是包含关系。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明白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掌握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3. 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了解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物质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四、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反应过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2. 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理解;3.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物质的基本概念;2.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3. 实验操作: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反应现象;4. 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变化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七、课堂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现象背后的原理。
八、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4.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过程九、教学评价:1. 巩固性评价:课后作业考核;2.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以上为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复习 导学案(含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导学案归纳与整理(共1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分析归纳、回顾梳理,进一步巩固化学反应及物质分类方法,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熟练掌握用分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型。
2.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进一步掌握常见分散系的组成特点、鉴别方法、分离提纯等,巩固胶体分散系的特性。
3.通过分析书写、归纳小结,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的定义,巩固其通性,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常见离子的检验等。
4.通过典例剖析,归纳小结,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熟练掌握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简单计算的基本方法,建立“守恒”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型。
【复习重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及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应用。
【学习难点】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1.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熟练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认识电解质的性质、研究离子反应的前提。
以下有10种物质:①铜②稀硫酸③氯化氢④氨气⑤空气⑥二氧化碳⑦金属汞(俗称水银)⑧氯化钠⑨碳酸钙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4 非电解质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但本身能导电序号符合的条件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1 混合物②稀硫酸,⑤空气2 电解质、但熔化状态下并不导电③HCl3 电解质,但难溶于水⑨CaCO34 非电解质④NH3,⑥CO25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①铜,②稀硫酸,解质,但本身能导电⑦金属汞【解析】10种物质中稀H2SO4和空气属于混合物,HCl溶于水电离出H+和Cl-,能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HCl属于电解质。
CaCO3是难溶性电解质。
而NH3、CO2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它们本身发生了电离,而是它们与水分别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H2CO3和NH3·H2O,故它们属于非电解质。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从宏观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出发,识别物质的性质,并能运用原子、分子等微观视角解释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能量变化等基本规律,形成对化学变化过程的动态平衡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推理得出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能够构建并应用简单的化学模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和预测物质的变化过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熟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特征,理解其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计算。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理解能量守恒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如何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深入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在复杂情境下,如何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综合分析:理解并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多媒体课件(含实验视频、动画模拟等)•化学实验器材(用于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互动问答平台或学习APP,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核心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具体案例。
化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2018.5
教法分析——怎么教?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 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法
环节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环节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 环节3: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
环节4: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
学情 分析
能
力
完全具备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
理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中去探索,用理论 丰富自己的头脑。
重点难点
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 2.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 对电离的认识。 建立
难点:电解质的判断及电离方程式的写法。
初步假设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胶体以及纳米 “胶体”内容是引导 技术被广泛应用 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 于生产,科学研 质的聚集状态,以分散 究中,是学生提 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 高自身科学素质 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所必需的基础知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学 识。 生对物质的微观状态的 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 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Na2CO3 钠盐
Na2SO4
K2SO4 K2CO3
钾盐
碳酸盐 硫酸盐
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 再分类的方法。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酸 碱 化合物 盐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纯净物 物质 混合物
树状分类法
游
戏
请认真观察画面A,时 间只有2秒钟
画A
你说对了吗?
四、本章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集体备课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大单元集体备课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学科。
作为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内容分三个部分──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都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重要的理论工具,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入门性知识,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内容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3.从化学基本观念体系分析,本章内容作为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知识,涉及对学生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
二、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从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可以看出,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的是统领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学物质和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第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物质进行分类,从已有经验体会“物质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从物质分类的实践中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拓展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的知识,认识胶体的性质”。
第二第三节内容主要是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主要可以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多少、是否有离子参加和是否有电子转移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后两种分类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再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知识的呈现和方法的学习中都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高中化学必修一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练习解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2.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和性质3.了解电解质的有关概念4.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写法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有关概念【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要点诠释: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 ,溶液中的分散质我们也称为溶质;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通常大于100nm ;胶体中的胶体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
因此,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都能通过滤纸,而悬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通过滤纸。
这三类分散质中,溶液最稳定;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在重力作用下会沉降下来;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要点二、电解质的有关概念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1).电解质、非电解质均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必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 2、SO2、SO3、NH 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要点诠释: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溶液强,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
高三高考一轮复习教案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共64页精美word)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学习方法指导1、理解掌握一种化学研究方法—分类法,并使之贯穿于化学学习。
2、通过实验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胶体的性质,强化由实验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3、学习两种新的化学反应分类法,是化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4、利用氧化反应和离子反应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并且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考命题趋势1、分类法的应用、分散系的概念及胶体的性质2、对于离子反应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离子反应,此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②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③会判断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
高中化学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2.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目的1:1. 巩固学习化学实验中知识,强化训练。
2. 重点学习混合物的几种分离和提纯方法及离子的检验方法。
3. 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课时:1.5课时知识体系 1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 C+O2 CO2A+B==AB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AB==A+B置换反应 C+CuO Cu+CO↑A+BC==AC+B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 B+CD==AD+CB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⑷ 胶体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nm ~ 100nm 之间。
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 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② 胶体的性质现象定义解释应用丁达尔现象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区别溶液和胶体布朗运动在超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胶体粒子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水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聚沉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制豆腐、果冻等③ 胶体的分类类型分散剂状态实例固溶胶固态有色玻璃、烟水晶液溶胶液态淀粉溶液、Fe(OH)3胶体气溶胶气态烟、云、雾④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
高一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真情境、真问题、真解决、真研究,在 问题中建立思维模型、在任务中运用思维模型
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对系
以日常生活生产中同学们熟知事物为真实情景 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研究为基本线索
建立认知模型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目标
基于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系 的
油
水
比
较
酒精分子 水
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分类:
浑浊,静置沉淀 浑浊,静置分层 澄清 透明 均一 稳定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归纳总结的能力
【倾听 思考】分 散系的分类方法。
1m
10-1m
10-2m 10-3m
10-4m
10-5m
10-6m
10-7m
10-8m
10-9m
1cm 1mm
1um 100nm
的标准对分类的结果的
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思维能力。
分组汇报展示。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类比溶液的 定义,思考 分散系的定 义
分散系根据 什么分类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 体系。
根据物质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认识某类物质的性质,以及不同类 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制备新物质。
认识
物质的分类
认识
物质的性质
制备
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
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制备
三,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
2022—2023学年度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022—2023学年度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训练题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Cl-35.5 K-39 V-51 Ag-108 Ba-137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对文献的化学解读正确的是()2.科技改变生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过程属于氧化还原过程B.“天问一号”火星车的热控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C.“雷霆之星”速滑服采用银离子抗菌技术,可有效防护细菌侵入D.北京冬奥会火炬外壳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至溶液呈深黄色而制得氢氧化铁胶体B.白磷属于有毒单质,切取后的剩余固体要及时转移入废液缸C.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NaOH溶液和Al2(SO4)3溶液D.某溶液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该溶液一定含有大量CO234.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作“瓶体”,一种磷酸盐作“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瓶”、冰水混合物、CuSO4•5H2O都是混合物B.金刚石、石墨和C60互称为同位素C.磷酸钙是难溶性弱电解质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属于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5.下列过程或者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个数有()蒸馏、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焰色反应、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潮解、分解、电解、水解、裂解、氢化、氧化、水化、风化、炭化、钝化、皂化、岩浆晶出、歧化、卤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A.3个B.4个C.5个D.6个6.下列说法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但碱性氧化物一定都是金属氧化物②石炭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③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④根据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⑤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粒子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⑥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⑦用洁净铂丝蘸某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火焰为黄色,则该溶液一定含钠盐 ⑧测定新制氯水的pH 时,先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 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⑨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⑩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直径介于1nm 到l00nm 之间A .2个B .3个C .4个D .5个7.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含钙、钡、铁等金属元素的物质有绚丽的颜色,可用于制造焰火②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Pb 2+、Cu 2+、Cd 2+、Hg 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较强的物理吸附③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盛有蓝墨水、FeCl 3溶液的玻璃杯均出现光亮的通路④为了获得更好的消毒效果,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⑤抗坏血酸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发挥的是还原性⑥卤水点豆腐利用的是蛋白质聚沉的原理⑦雾是胶体,大雾可看作是一种分散剂为水的分散系⑧头发中的角蛋白含有二硫键(-S-S-),使用氧化剂可以使头发中的二硫键断裂,产生游离的巯基(-SH )⑨青铜和黄铜是不同结构的单质铜⑩氯化钠溶液和蔗糖溶液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A.2个B.3个C.4个D.5个8.工业中制取高铁酸钾(24K FeO ),是先制取高铁酸钠,然后在低温下,往高铁酸钠溶液中加入KOH 至饱和就可以析出高铁酸钾。
高中化学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情景切入]据统计,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达几千万种,人类社会正是在化学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现代物质文明的。
在感叹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余,你们是否想过: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导航]本章内容是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
本章知识在结构上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和物质的转化;第二节主要学习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第三节主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学法指导]1.明确标准,细分类依据物质的组成、状态、性能等方面的共性或者差异,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化学通性,并建立转化关系。
2.理解本质,重应用结合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概念来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本质,明确划分的依据,运用胶体的性质分析胶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把握内涵,懂实质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理解电解质概念,结合电离方程式理解电解质导电的实质。
4.由表及里,明方法从化合价变化以及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5.紧扣特征,析规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学会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效应。
新课情境呈现处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为了更好地探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物质的分类。
课前素能奠基知识回顾1.元素分为__金属__元素和__非金属__元素;物质分为__纯净物__和__混合物__;纯净物分为__单质__和__化合物__;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和__氧化物__等。
人教版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号:联系方式:人教版必修1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和体系分析 1.位置分析本单元处于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二章,是高中化学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
本单元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开始,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课程其他章节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结构分析本单元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化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分类观始终贯穿于单元始终。
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单元内容结构如图所示:三、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化学课程目标由国家控制,以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形式向社会公布。
是实施该门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化学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编制,是教师在调研了化学教学系统各要素之后对教学的预设。
化学课程目标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
编制化学教学目标时最具挑战性的是化学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该任务的教学强度。
从教育的层级转化来讲,先有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然后才有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的教学目标。
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化学教学目标是在调研了课程目标、化学教材、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者的实际之后,对化学教学所作的一种终极预设。
故本单元课程目标转化为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如下:(一)先研读课程标准,其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之“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个知识点的要求为: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课1
复习课(一)●从容说课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科学规律。
例如,对分散系进行分类,着重研究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应用。
通过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分析实验事实形成电离、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用离子反应的规律探究溶液中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胶体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其应用;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技能。
2.熟练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探究溶液中Ag+、CO-23、Cl-、SO-24等离子的检验方法。
提高设计并完成化学实验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中,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物质分类、离子反应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胶体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应用●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人所具备的智力,仅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的欠缺。
如果这种谦卑精神能为世人所共有,那么人类活动的世界就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美国)师:同学们从爱因斯坦的励志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板书]复习课(一)一、常用的物质的分类方法师:1.完成下列表格,然后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投影]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分类图(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分类的情况)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氧化还原反应和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 第3课时 重点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资料第3课时重点复习课要点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典例1]单质X与Y相互反应生成化合物XY,有下列叙述:①X被氧化;②X是氧化剂;③X具有氧化性;④XY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⑤XY中的Y2-具有还原性;⑥XY中的X2+具有氧化性;⑦Y的氧化性比XY中X2+的氧化性强。
以上叙述正确的是()A.①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⑤⑥⑦[解析]根据题意:X+Y―→错误!可知:X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作为还原剂;Y 作为氧化剂,XY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答案] A[变式1] 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有2%~5%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
常用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NH4Cl===NaCl+NH4NO2第二步:NH4NO2=====,△N2↑+2H2O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NH4NO2仅作氧化剂②NH4NO2仅作还原剂③NH4NO2发生了分解反应④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⑤NH4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①③B.①④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第一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不变,为复分解反应,第二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NH+,4中N的化合价变化为-3→0;NO-2中N的化合价变化为+3→0;NH4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D要点二氧化还原的规律及应用1.守恒规律(四大守恒)(1)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必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2)氧化剂中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即化合价升降守恒。
化合价升降总数也等于电子转移总数.(3)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的数目不变,即质量守恒。
(4)在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应用:计算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注意: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2.价态规律(1)高低规律: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复习二【章节知识网络】一、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交叉分类法2.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对分散系分类二、离子反应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物质类别的关系三、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四对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章节巩固与提高】一、选择题1.(2012·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模拟考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胶体:雾、银氨溶液、蛋白质溶液B.非电解质:己烷、乙酸乙酯、淀粉C.糖类:葡萄糖、麦芽糖、纤维素D.同系物: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2.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CO2-3、SO2-4三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溶液,分别将三种离子检验出来,下列加入试剂及其顺序(从左至右)正确的是( ) A .氯化钡溶液、硝酸、硝酸银溶液 B .硝酸、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C .硝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D .稀硫酸、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3.(2012·潍坊模拟)溶液和胶体具备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B.用石墨电极做导电性实验时,分散质微粒都定向且朝一个方向移动C.都有丁达尔效应D.都比较稳定4.(2012·黄冈模拟)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 4溶液至恰好为中性:22442Ba OH H SO ====BaSO H O ↓+-+-++++ B .NH 4HCO 3溶液与过量KOH 浓溶液共热:432NH OH NH H O ====↑+-++C .稀硝酸和过量的铁屑反应:3323Fe 8H 2NO ====3Fe 2NO 4H O ↑+-+++++ D .KI 溶液与H 2SO 4酸化的H 2O 2溶液混合:22222I H O 2H ====2H O I -++++5.(2012·枣庄模拟)下列变化中起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的元素不是同一种元素的是( ) A .在400 ℃左右且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用氨气把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 B .工业上用稀硫酸和氧气与单质铜反应制取硫酸铜 C .工业上用石灰乳和氯气制备漂白粉 D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浓盐酸制取氯气6.水热法制备Fe 3O 4纳米颗粒的反应为3Fe 2++2S 2O 2-3+O 2+x OH -===Fe 3O 4+S 4O 2-6+2H 2O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每生成1 mol Fe 3O 4,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4 mol B .Fe 2+和S 2O 2-3都是还原剂C .1 mol Fe 2+被氧化时,被Fe 2+还原的O 2的物质的量为1/3 mol D .x =47.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四种离子,在其中加入稀硫酸后它们的物质的量几乎不发生变化。
这四种离子可能是( )B.Al 3+、Mg 2+、Br -、Cl -C.NH 4+、NO 3-、Fe 2+、SO 42-D.K +、Ba 2+、NO 3-、OH -8.(2012·日照模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H 3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NH 3是电解质B.标准状况下,6.72L 二NO 2气体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204×1023C.向水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 2+H 2O=2H ++CI -+C1O-D.加入铝片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Na +、NO 3-、NH 4+、SO 42-9.(2012·泰州模拟)下列离子组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酸溶液中:2244K Fe MnO SO ++--、、、B.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34Fe NH Cl SCN ++--、、、C.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 2SiO 3的溶液中:22333Na CO SO NO +---、、、D.在含有大量3HCO -的溶液中2K Na AlO Br ++--:、、、10.防止金属锈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锌铬黄(化学式为ZnCrO 4)常用于制防锈涂料,锌铬黄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6D .+711.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的较少的H +和OH -)Na +、NH 4+、SO 42-、CO 32-、NO 3-。
取200mL 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二等份做下列实验。
实验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 。
实验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得固体2.33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B. 该溶液中一定含Na +,且c(Na +)≥0.1 mol/L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O 3- D.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H 4+、SO 42-、CO 32-、NO 3-12某溶液中含有0.005 mol FeBr 2及其他物质,向该溶液中通入134.4 mL 标准状况下的Cl 2,溶液中只有FeBr 2与Cl 2反应,则通入氯气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 A.Fe 2+、Fe 3+、Br -、NO 3- B.Fe 2+、H +、NO 3-、K +D.Fe2+、Br-、NO3-、Cl-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还原性Cr3+>Fe2+>SO2B.氧化性Cr2O72->SO2>Fe3+C.Cr2O72-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D.两个反应中Fe2(SO4)3均作还原剂14.把SO2通入Fe(NO3)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
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终被还原的是( )A.SO2B.NO-3C.Fe3+D.Fe2+1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蔗糖水B.食盐水C.豆浆D.小苏打水16.将磁性氧化铁放入稀HNO3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3Fe3O4 + 28HNO3 ==== 9Fe(NO3)x+ NO↑ + 14H2O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Fe(NO3)x中的x为2B.反应中每还原0.2 mol氧化剂,就有0.6 mol电子转移C.稀HNO3在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D.磁性氧化铁中的所有铁元素全部被氧化17.已知硫酸铅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硝酸,却可溶于醋酸铵溶液中形成无色溶液,其化学方程式为:PbSO4+2CH3COONH4===(CH3COO)2Pb+(NH4)2SO4。
当在(CH3COO)2Pb溶液中通入H2S时,有黑色沉淀PbS生成,表示这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CH3COO)2Pb+H2S===PbS↓+2CH3COOHB.Pb2++H2S===PbS↓+2H+C.Pb2++2CH3COO-+H2S===PbS↓+2CH3COOHD.Pb2++2CH3COO-+2H++S2-===PbS↓+2CH3COOH18.(2012·嘉兴模拟)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过量SO2通入Ba(NO3)2溶液中:3SO2+2NO3-+3 Ba2++2H2O=3 BaSO4↓+2NO+4H+B.铝铵矾[NH4Al(SO4)2·12H2O]溶液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Al 3++2SO 42-+2Ba 2++4OH -=AlO 2-+2BaSO 4↓+2H 2OC .H 2O 2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 4溶液: 2 MnO 4-+5 H 2O 2+6H +=2Mn 2++5O 2↑+8H 2OD .少量NaHSO 4溶液与足量Ba(OH)2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H ++SO 42-+Ba 2++2OH -=BaSO 4↓+2H 2O19、一定条件下,氨气与一氧化氮发生反应:NH 3+NO N 2+H 2O(未配平)。
该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A.2∶3B.3∶2C.4∶5D.5∶620. 已知Co 2O 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 2+,Co 2O 3、Cl 2、FeCl 3、I 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33224263FeI FeCl FeI Cl +=+ B.2222I FeCl FeI Cl +=+C .O H Cl CoCl HCl O Co 22232326+↑+=+ D.223222I Fe I Fe+=++-+二、非选择题21.有A 、B 、C 三种可溶性正盐,阴、阳离子各不相同,其阴离子的摩尔质量依次增大(按A 、B 、C 的顺序),将等物质的量的A 、B 、C 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 3+、K +、SO 2-4、NO -3、Cl -五种离子。
同时生成一种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检验,三种正盐中还含有下列选项中的一种离子,该离子是_____。
A .Na +B .Mg 2+C .Cu 2+D .Ag +(2)三种正盐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不需要加入任何试剂就能将上述三种正盐溶液区分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若将A 、B 、C 三种正盐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后,所得溶液中只含有Fe 3+、SO 2-4、NO -3、K +四种离子且物质的量之比依次为1∶2∶3∶4,则A 、B 、C 三种正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2.(2012·浦东模拟)某体系中存在如下反应: ①H 2S +4H 2O -8e -===SO 2-4+10H +②2IO -3+12H ++10e -===I 2+6H 2O(1)反应①中H 2S 作________剂,反应②属于________反应。
(填“氧化”或“还原”) (2)若在反应①中失去0.2 mol 电子,则反应②中可生成________ g 碘。
(3)写出并配平碘酸钾与硫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
(4)由上述反应可推知________。
a .氧化性:K 2SO 4>KIO 3 b .酸性:HIO 3>H 2SO 4 c .还原性:H 2S>I 2d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23.(16分)(2012·苏州模拟)已知氧化性KMnO 4>HNO 3,Bi 位于周期表中第ⅤA 族,+3价较稳定,KBiO 3溶液为无色。
取一定量的Mn(NO 3)2溶液依次进行下列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①滴加适量KBiO 3溶液,溶液变为紫红色②继续滴加适量H 2O 2,紫红色褪去,并有气泡产生 ③再加入适量的PbO 2固体,固体溶解,溶液又变为紫红色 ④最后通入足量的SO 2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KMnO 4、KBiO 3、H 2O 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