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发表时间:2018-10-14T13:02:02.377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杨宇[导读] 企业管理中实施激励应从员工尚未满足的需要出发,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其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员工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从而
(吉利集团供应链质量工程(SQE)中心,浙江宁波 315000)摘要:企业管理中实施激励应从员工尚未满足的需要出发,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其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员工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的目标。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在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章试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激励问题、激励的原则、激励的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浅显的论述。关键词:企业管理中;激励管理;动机;积极性;机制
引言:
激励的原意是指人在外部条件刺激下出现的心理紧张状态。管理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过程。简单地说,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1 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激励问题
1.1 激励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缺乏激励意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还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激励是常规性的工作,无须花太多的精力,对激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落后的激励思想,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也就导致企业内部人员频繁跳槽,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2 只注重物质激励,形式单一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不考虑员工有不同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形式单一。不可否认,高薪与良好的福利待遇在某一个时期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确实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员工物质待遇的满足,员工的需求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如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相继出现,物质激励是难以满足这些需要的,而精神激励和工作激励则能教好的满足这些需要。
1.3 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很多企业仍存在将工作年限、个人资格和工作经历作为确定和增加工资等薪金的主要依据。在多数企业的管理中,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命令的情况,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由于员工的绩效得不到正确的评估和肯定,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企业管理中应坚持的激励原则
2.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员工需求的两个方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可以从不同方面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密不可分,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2.2 正激励与负激励并举,以正激励为主
正激励与负激励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是主动性的激励,用来培养正确的行为;负激励是被动性的激励,用来抑制和消退不正确的行为。就其作用来讲,正激励是第一位的,负激励是第二位的。
2.3 差异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所谓差异化就是根据组织成员的不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激励;所谓多样化就是不应拘泥与一种方式,而应视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多样化的激励还可以引导需要产生变化,加以利用后,可以激发组织成员更大的潜力。
3 企业管理中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3.1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措施
我国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加强民主管理,转变领导作风
由于受传统思观念的影响,加上领导任命方面的制度性缺陷,我国企业的领导者从某种程度上讲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的作风,这样易使员工产生对抗情绪和消极行为,不利于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因而领导者要转变观念,实行民主管理,来化解员工的消极行为和对抗情绪。
②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夯实人才激励的基础
工作分析是企业人员招聘、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工作的基础。缺乏工作分析或工作分析不科学,将会导致:人才招聘使用缺乏统一标准,出现人才高消费或人才积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考核缺乏有效的标准,员工的绩效与所得的报酬不一致,奖酬失去了公平,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激励作用;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不住人才、也满足不了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分析制度,在进行工作分析时要允许员工在工作内容、方式、时间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③做好职业生涯管理,确定人才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管理从组织角度来说,是对员工从事的职业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帮助员工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计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既有利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和增加他们的满意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加以激励。
④建立科学的人员培训与开发制度,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企业员工渴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同时企业要想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样需要他们员工不断的创新。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不仅可以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还可以稳定优秀员工,为企业留住人才。
3.2 企业管理中应采取的激励方法
在做好以上工作以后,还应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下列激励方法可供管理者在管理中加以选择。
3.2.1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是满足员工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可以在低层次上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根据员工在组织内所处的地位不同,采取不同的物质激励方法。
①对一般员工的物质激励
对一般员工的物质激励的主要形式有:
1)金钱。金钱在人们生活达到宽裕水平之前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金钱包括工资、津贴、货币性福利等。金钱激励应与员工的工作业绩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挥长久的激励作用。
2)带薪休假。带薪休假对很多员工都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那些追求丰富业余生活的员工来说,更是情有独钟。 3)员工持股。许多公司的实践证明,一旦员工变成所有者,他们就会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工作,并基本上不会做出损害公司效率和利润的行为。
②对管理人员的物质激励
对管理人员的物质激励除了对一般员工采用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股票期权。股票期权计划是给予员工,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将来某个时间以某一执行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力。如果股票价格上涨,他们可以通过股票期权获得很大利润;如果股票价格下跌,他们手中的股票期权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员工们要通过努力工作促使股票价格上涨,以保证自己的利益。
2)特别福利。特别福利是管理人员在一定职位上享有的特别待遇。如无偿使用组织的车辆、带家属旅行等。当这种待遇可观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2.2 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通过满足员工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在较高的层次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体的精神激励的方法有:
①目标激励。企业的目标是一面号召和指引千军万马的旗帜,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它体现了员工工作的意义,能够在理想和信念上激励全体员工,从而激发大家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②形象激励。一个人通过视觉感受到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因此充分利用视觉形象的作用,激发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③荣誉激励。荣誉是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要让每一位员工真正认识到荣誉的至高无上。做出成绩,就会受到公司上下的一致尊重。荣誉可以对获得者起到激励的作用,也可以对没有获得荣誉的员工起到促进的作用,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早日争取获得荣誉。
3.2.3 工作激励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在各种因素中,真正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是工作本身,让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富有意义以及引导员工参与管理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工作激励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①委以恰当的工作,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一方面要在允许的情况下,把分配的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尽量加以结合。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人对其工作真正感兴趣,才会千方百计去钻研去克服困难,努力地干好这项工作。二是在工作安排上要使工作的要求与员工的实际能力相适应。最好是分配的工作的要求略高与员工本身的实际能力,使员工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目标的。这样的结果,可以激发起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在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
②鼓励员工恰当地参与管理工作。让员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员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参与能满足人们归属的要求和受人赞赏的需要,尤其是给人一种成就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是企业管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将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企业人才的构成状况,采取相应的激励方法,让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得到适当的激励,从而真正发挥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汪克夷,易学东,刘荣.管理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芮明杰.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杨宇,身份证号码:4211211989****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