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发生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第八节神经系统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一、脊髓和脊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 四、感觉传导通路 五、运动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模式图
神经系统解剖学
中枢 脑
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分源自神经 副交感神经躯体神经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皮质分区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底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岛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脑的正中矢状切
神经系统解剖学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解剖学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基底核
神经系统解剖学
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广泛区 域,分为嘴、膝、干、压四部 分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 上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1、大脑半球外侧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额叶: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基底部、基底沟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人体解剖学-第二版第10章-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二、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泛指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因 新鲜标本上呈粉灰色而称灰质。在大脑、小脑,由大量神经元 胞体和树突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特称为皮质。
➢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 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在标本上呈亮白色而称为白质。
➢ 端脑是脑的最高 级部位,又称大 脑,由两侧大脑 半球借胼胝体连 接而成。两侧大 脑半球之间有大 脑纵裂将其分开, 纵裂底部为胼胝 体。大脑与小脑 之间由大脑横裂 隔开。
(四)端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 大脑半球表面布 满大脑沟和大脑 回。脑回和脑沟 是对大脑半球进 行分叶和定位的 重要标志。每侧 大脑半球分内侧 面、上外侧面和 下面,以3条恒 定的沟分为5叶。
3.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向下通脊髓中央管,上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向下续脊髓中 央管,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间脑的两侧和背面被大脑半 球所覆盖,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 脑和底丘脑。间脑的中间部分是一个矢状狭窄间隙,称 为第三脑室。
➢ 脊髓表面借前后两条位于正中的纵沟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前面的裂隙明显,称前正中裂,后面的称后正中沟。此外还有 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沟内分别连有脊神经的 前根和后根。
➢脊髓保留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两侧连有31对脊神经,每对 脊神经对应的一段脊髓称脊髓节段。根据脊神经的数目, 脊髓可分为: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 (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脊髓有两个膨 大部:颈膨大自C5至T1,腰骶膨大自L2到S3。
神经解剖学
(2)功能和传导方向: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传入神经元afferent neuron ②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n ③联络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 中间神经元 轴突的长短:GolgiⅠ型 GolgiⅡ型 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元 单胺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40×
The expression of synapsin 1 mRNA in the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10×
Synaptoptophysin mRNA positive neurons in hippocampus
a
b
10 ×
Fig. a The expression of c-ret mRNA in the dentate gyrus of rat hippocampus
五、常用神经系统的观察研究方法
General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Nervous System
1.经典神经解剖学的组织染色技术
Nissl染色:显示神经细胞构筑的 银浸染法:显示细胞形态及神经原纤维 如Golgi法、Caja1法 Weigert染色法:显示髓鞘
尼氏染色方法(Nissl staining):
Classification of the Synapse
Transmission Pattern
Chemicalneurotransmitter
Electric Axodendritic
Neuron Region
Dendrodendritic Axosomatic Somatosomatic
(二)神经胶质neuroglial或称胶质细胞glial cell 中枢: ①大胶质细胞macroglia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②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③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 脉络丛上皮细胞 choroidal epithelium 周围: 施万细胞 卫星细胞
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2024/1/26
外周调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效应器 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射调节
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经 传入神经传至中枢,再由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1
自主神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治疗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信息通过内耳中的耳蜗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经听神经 传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听放射,最后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听觉中枢。
2024/1/26
13
感觉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
、MRI等)。
2024/1/26
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则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 和保护作用。
2024/1/26
5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与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 行识别,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05
2024/1/26
04
舌
包括舌体、舌根和舌系带等,主要功 能是接收味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
12
感觉传导通路与机制
• 痛温觉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通过相应的传入 神经纤维将冲动传至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最后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突触前膜
外周调节
神经递质、受体和效应器 之间的相互作用
反射调节
通过感受器接收刺激,经 传入神经传至中枢,再由 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
21
自主神经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相关检 查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6
治疗
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信息通过内耳中的耳蜗感受器转化为神经信号,经听神经 传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听放射,最后投 射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听觉中枢。
2024/1/26
13
感觉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神经系 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如CT
、MRI等)。
2024/1/26
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具有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则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 和保护作用。
2024/1/26
5
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与行为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进 行识别,进而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
学习与记忆
05
2024/1/26
04
舌
包括舌体、舌根和舌系带等,主要功 能是接收味觉刺激并转化为神经信号 。
12
感觉传导通路与机制
• 痛温觉传导通路:痛觉和温度觉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和粘膜内,通过相应的传入 神经纤维将冲动传至脊髓后角,再经脊髓丘脑束传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最后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突触前膜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 蛛网膜粒突入窦内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解剖学基础》课件——神经元
形态:
比树突细,呈细索状
数目:只有一个
结构:
不含尼氏体,有轴丘
功能:
传导冲动
轴丘
轴 突
轴突起始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目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 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 突
假单极神经元
一个突起,分为 周围突和中枢突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
中间神经元 (联络)
运动神经元 (传出)
粗面内质网+游 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LM: 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构成神经元细
胞骨架,微管还参 与物质运输
2. 突起
树突 轴突
(1)树突
树突
形态:
粗短,树状分支, 表面有树突棘
数目:一个或多个
结构:
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
接受刺激,将冲
动传给胞体。
(2)轴突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概述
神
神经细胞
经
组
织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 成分
接受刺激,整合信 息,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也称神经元
数量为经元的 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 护、营养等作用
神经组织
1 •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纤维 4 •神经末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细胞膜 细胞核 核周质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终末
1.胞体 —— 营养、代谢中心
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
比树突细,呈细索状
数目:只有一个
结构:
不含尼氏体,有轴丘
功能:
传导冲动
轴丘
轴 突
轴突起始部
(二)神经元分类
1、按突起数目分:
多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多个树 突
双极神经元
一个轴突一个树 突
假单极神经元
一个突起,分为 周围突和中枢突
2、按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 (传入)
中间神经元 (联络)
运动神经元 (传出)
粗面内质网+游 离核糖体 功能:
合成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
LM: 银染呈棕黑色细丝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 构成神经元细
胞骨架,微管还参 与物质运输
2. 突起
树突 轴突
(1)树突
树突
形态:
粗短,树状分支, 表面有树突棘
数目:一个或多个
结构:
同胞体,含尼氏体
功能:
接受刺激,将冲
动传给胞体。
(2)轴突
神经元
神经组织 概述
神
神经细胞
经
组
织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 成分
接受刺激,整合信 息,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单位,也称神经元
数量为经元的 10—50倍
对神经元起支持、保 护、营养等作用
神经组织
1 •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 3 •神经纤维 4 •神经末梢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细胞膜 细胞核 核周质
树突 轴突
树突 胞体
轴突 终末
1.胞体 —— 营养、代谢中心
位于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
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的发生
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管的边缘层演化而成,主要由神经元突起与神 经胶质细胞组成,其中神经元轴突在脊髓内上行和下行,聚集形 成传导束。胚胎第3个月时,脊髓各节段与脑的各部分形成广泛 的联系,它们的突起组成脊髓的固有束、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神经管的管腔狭细,形成脊髓的中央管(图3-6)。
图3-6 脊髓的发育
图3-1 人胚3周模式图
A.人胚3周的断面B.3周末的胚盘
图3-2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横断面)
图3-3 神经管与神经嵴形成示意图(整体观)
二、神经管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织分化
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也伴随着细胞、组织的 分化。
(一)神经上皮的分化迁移
早期神经管的管壁是由一层假复层上皮组成(图3-4),称神经 上皮(neuroepithelium)。神经上皮只含一种细胞,称神经 上皮细胞。后来神经上皮细胞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移至神经上 皮的外周,构成新的细胞层,称套层(mantlelayer),以后分 化为成神经细胞(neuroblast)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glioblast)。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长出突起,并延 伸到套层的外周形成边缘层(marginallayer)。
随后,单极成神经细胞的内侧端又发出一些分支,为原始树突, 这时它就成为多极成神经细胞,将来形成成熟的多极神经细胞 (图3-5)。成神经细胞是分裂后细胞(postmitoticcell), 一般不再有分裂增殖的能力。
图3-5 神经上皮细胞的分化
(三)成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成神经胶质细胞先分化为各类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即成星形胶 质细胞(astroblast)和成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blast),成星形胶质细胞再分化为原浆性星形 细胞和纤维性星形细胞,成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发生较晚,其来源存在争议(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图3-5)。
人体解剖学之神经系统PPT课件
后根 前根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
骨胳肌 运动终板
二、颈丛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C1-4前支 (二)颈丛的分支
枕小神经
浅皮支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耳大神经
1.枕小神经 (C2) 2.耳大神经 (C2-C3)
颈横神经
3.颈横神经 (C2-C3) 锁骨上神经
(颈皮神经)
4.锁骨上神经 (C3-C4)
腓骨长,短肌 腓浅神经 L5,S1
股二头肌
坐骨神经 S1
小腿三头肌 胫神经
S1,S 2
(三)临床常用检测的肌肉运动及其节段神经支配
上肢神经定位诊断所检测的运动相关肌肉及神经支配
运动
肌名称
神经
神经节段
肩外展 屈肘 桡侧伸腕 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屈指 拇指外展
三角肌 肱二头肌 桡侧腕伸肌 肱三头肌 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背侧肌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血-神经屏障: 存在于神经内膜毛细血管 壁的水平
三、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纤维溃变 顺行溃变 逆行溃变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第一节 脊神经 一、概 述
(一)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和纤维成分
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 脊神经节
一、神经节 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背根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
387 18-1
二、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聚集构成神经 神经膜
神经内膜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
髓鞘:由施万细胞的 突起卷绕神经元轴突 多层
神经的血管 ①外来系统
交感干神经节
骨胳肌 运动终板
二、颈丛 (一)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C1-4前支 (二)颈丛的分支
枕小神经
浅皮支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耳大神经
1.枕小神经 (C2) 2.耳大神经 (C2-C3)
颈横神经
3.颈横神经 (C2-C3) 锁骨上神经
(颈皮神经)
4.锁骨上神经 (C3-C4)
腓骨长,短肌 腓浅神经 L5,S1
股二头肌
坐骨神经 S1
小腿三头肌 胫神经
S1,S 2
(三)临床常用检测的肌肉运动及其节段神经支配
上肢神经定位诊断所检测的运动相关肌肉及神经支配
运动
肌名称
神经
神经节段
肩外展 屈肘 桡侧伸腕 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屈指 拇指外展
三角肌 肱二头肌 桡侧腕伸肌 肱三头肌 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拇短展肌,第一骨间背侧肌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桡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血-神经屏障: 存在于神经内膜毛细血管 壁的水平
三、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纤维溃变 顺行溃变 逆行溃变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 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第一节 脊神经 一、概 述
(一)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和纤维成分
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 脊神经节
一、神经节 脑神经节 脊神经节(背根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
387 18-1
二、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聚集构成神经 神经膜
神经内膜 神经束膜 神经外膜
髓鞘:由施万细胞的 突起卷绕神经元轴突 多层
神经的血管 ①外来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解剖学 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了我们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
神经元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轴突末梢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处理中心,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3
运动神经元病变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诊断
• 神经系统检查 • 电生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手术治疗
结论
周围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神经系统。它们连接我们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和作出 反应。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将各种感觉 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放松。
3 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 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 呼吸、消化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1
周围神经病
包括神经炎、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疼痛等。
2
自主神经失调症
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神经元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神经元的 生命活动。
树突
神经元树突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信号的部分。
轴突
神经元轴突是传出信号的部分,可延伸数厘米长。
突触
周围神经系统是由周围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连接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控制了我们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神经元
神经元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轴突末梢组成。
神经节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感觉处理中心,包括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3
运动神经元病变
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等。
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诊断
• 神经系统检查 • 电生理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治疗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手术治疗
结论
周围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和重要的神经系统。它们连接我们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分,让我们感受到世界和作出 反应。了解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2 运动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将各种感觉 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的 收缩和放松。
3 自主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控制人体的 自主神经系统,如心率、 呼吸、消化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1
周围神经病
包括神经炎、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疼痛等。
2
自主神经失调症
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血管迷走性晕厥、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可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神经元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控制神经元的 生命活动。
树突
神经元树突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信号的部分。
轴突
神经元轴突是传出信号的部分,可延伸数厘米长。
突触
解剖学基础《神经组织》PPT课件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①感觉神经元,也称传人神经元,可接受体内、外各种刺激,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 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调节其活动。 ③中间神经元,也称联络神经元,介于感觉和运动两类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人 类神经系统中,中间神经元数量最多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 复杂网络。
电镜下观察,化学性突触包括3部分:
1.突触前部 是轴突末端的球形膨大部分,该处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侧胞 质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 是与突触前部相对应的树突或胞体的部分,其中,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细 胞膜为突触后膜,膜上具有特异性的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小间隙, 宽约15~30nm。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 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是单向性的,即只能由 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功能,但对神经无起支持、保护、绝缘、营 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是神经元的 代谢和营养中心。
(1) 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的功能。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一般较神经细胞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分布的位置,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 胞。
电镜下观察,化学性突触包括3部分:
1.突触前部 是轴突末端的球形膨大部分,该处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侧胞 质中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后部 是与突触前部相对应的树突或胞体的部分,其中,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细 胞膜为突触后膜,膜上具有特异性的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小间隙, 宽约15~30nm。 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 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化学性突触神经冲动传导的特点是单向性的,即只能由 突触前神经元传到突触后神经元,不能逆向传导。
神经胶质细胞不具有神经元的功能,但对神经无起支持、保护、绝缘、营 养等作用。
一、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一)神经元的结构 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星形、梭形、锥体形等多种形态,是神经元的 代谢和营养中心。
(1) 细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和信息处理的功能。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一般较神经细胞小,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根据分布的位置,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 胞。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神经31对,故脊髓分31个节段
颈髓(C)8个节段 胸髓(T)12个节段 腰髓(L)5个节段 骶髓(S) 5个节段 尾髓(Co)1个节段
所有脊神经都经同序数锥体上方或下方的椎间空穿出
脊髓的发生
3月前:脊髓与脊 柱等长,脊神经的 起始处与相应椎 间孔在同一平面
3月后,脊柱增长比脊 髓快。出生前脊髓下端 与第3腰椎平齐,至成 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脊髓的发生
脊髓上移,脊神经根斜行。 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 几乎垂直下行,与终丝共 同组成马尾。
由于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 故临床上进行蛛网膜下隙穿 刺抽取脑脊液或麻醉时,常 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进针, 以免损伤脊髓。
(三)脑的发生
4周末神经管头段 膨大形成三个脑泡
(三)脑的发生
1、脑外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和内部结构的发育
➢神经上皮增值
迁移
➢成神经细胞 ➢成胶质细胞
套层
端脑套层大部分迁移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 小部分聚集成团形成神经核。中、后、末脑中 的套层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各种神经核。
脑的发生
➢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端脑 间脑
中脑 后脑 末脑
2、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端脑套层的神经上皮
➢大脑皮质的发生分三个阶段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最早出现。 旧皮质:纹状体的外侧形成梨状皮质(7W)。 新皮质:是出现最晚,面积最大的部分。神经 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分批分期迁至表层并分化 为神经细胞,越早产生和迁移的细胞的位置越 深。出生时,新皮质由6层结构构成。
三胚层胚盘横断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外胚层的分化(4---8周)
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及早期分化
➢神经管(neural tube)的发生
外胚层 脊索 诱导
神经板
神经沟
神经褶
愈合成神经管
神经沟 脊索
神经褶
表面外胚层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管形成的过程(立体观)
外胚层的分化(4-8周)
脊索诱导其背测中线的外胚层增厚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受精
受精卵 形成
雌、雄原 雌、雄原
核融合
核形成
卵裂
定义:受精卵早期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 卵裂球: 卵裂产生的子细胞。 桑葚胚:受精第3天,卵裂球形成12~
16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外 包透明带。
胚泡形成( 4d )
桑葚胚→细胞数目 →腔出现→透明带开 始溶解→胚泡
胚泡结构
1) 内细胞群:形成胚胎本身 2) 滋养层(单扁):胚泡壁,吸收营养 3) 胚泡腔:含胚泡液
分化:
①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周围神经 ②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③表皮黑素细胞 ④颅面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神经管壁初为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
➢ 外界膜 神经上皮外包一 层较厚的基膜。
➢ 内界膜:神经管壁内面的一层膜。
部分细胞迁到外周,形成套层,分化 为成神经细胞、成神经胶质细胞。
滋养层 内细胞群 胚泡腔
植 入(着床)
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时间:受精后5 - 6天开始,11 - 12天完成。 过程:粘着 钻 埋 修复
植入过程
二胚层的形成
内细胞群的变化
第二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 增殖分化为两层细胞构成的一圆盘状胚盘。
二胚层胚盘
上胚层:靠近滋养层的 一层柱状细胞。
神经板(神经外胚层) 表面外胚层
神经沟 神经褶
神经管
前神经孔 (25天闭合)
无脑畸形
脑、脊髓、松果体、 后神经孔
脊髓裂
神经垂体、视网膜 (27天闭合)
神经板 神经褶 神经沟 神经褶
表面外胚层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沟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管和神经嵴形成模式图
神经嵴形成:神经管闭合过程中,神经板外侧 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 从管壁迁移出来,形成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 行细胞索,称神经嵴。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成神经细胞
无极成神经细胞 双极成神经细胞 单级成神经细胞 多级成神经细胞
➢ 成神经胶质细胞
成星形胶质细胞 成少突胶质细胞
➢ 室管膜细胞 (神经上皮)
➢ 小胶质细胞
(二)脊髓的发生
➢来自神经管的尾段。
管腔演化为中央管 套层分化为灰质 边缘层分化为白质
背侧
腹侧
套层里的细胞迅速增厚,腹侧形成左右两个 基板,背侧形成两个翼板。顶壁和底壁薄而 窄,形成顶板和底板。
4周末神经管 头段膨大形 成三个脑泡
端脑(大脑半球) 间脑
中脑泡
中脑
菱脑泡
后脑(脑桥、小脑) 末脑(延髓)
脑的发生
神经管的管腔
➢ 前脑泡的腔:侧脑室、第三脑室 ➢ 中脑泡的腔:中脑水管 ➢ 菱脑泡的腔:第四脑室
四个弯曲
➢凸向背部 头曲(中脑曲):位于中脑 颈曲:位于脑与脊髓之间 ➢凸向腹侧:端脑曲、脑桥曲
内
外
界 神经上皮 界
膜
膜
成神经细胞初为圆形,随即伸出 突起 ,并延伸到套层的外周, 形成一细胞稀少的边缘层。
成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为星形胶 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部分 细胞迁入边缘层。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 新增殖的细胞 成神经细胞 突起
(套层)
成神经胶质细胞
边缘层
➢ 原位神经上皮停止分化 室管膜层
下胚层:面临胚泡腔的 一层立方细胞。
出现两个囊腔
❖羊膜囊:上胚层和滋养层之间,含羊水。 ❖ 卵黄囊:下胚层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围成
成羊膜细胞
卵黄囊
三胚层的形成
外胚层
原结
原条的形成: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部分 细胞增值形成的一条增厚区。
原沟 细胞迁移 胚内中胚层 内胚层 三胚层形成
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原结:原条前端膨大成结节。 原凹: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神经上皮 外界膜
内 界 膜
边缘层 套层
无极成神经细胞
室管 膜层
双极成神经细胞 单极成神经细胞
多极成神经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4.室管膜细胞
发生较晚
最初产生的神经元数量远多于最终分化存留 的细胞,其存活及其突起的发生主要受靶细 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调控。
后正中隔
成神经细胞
前正中裂
腹侧:基板--脊髓灰质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
背侧:翼板--脊髓灰质后角(中间神经元)
基板翼板之间--脊髓侧角(内脏运动神经元)
后角 前角
边缘层
灰质内神经细胞突起伸入 神经胶质细胞产生 脊神经节细胞伸入的中枢突 脊髓内部的联络纤维
发育为 脊髓白质
脊髓的发生
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包3层被膜(硬 脊膜、蛛网膜、软脊膜)。软脊膜 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称终 丝,止于尾骨,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颈髓(C)8个节段 胸髓(T)12个节段 腰髓(L)5个节段 骶髓(S) 5个节段 尾髓(Co)1个节段
所有脊神经都经同序数锥体上方或下方的椎间空穿出
脊髓的发生
3月前:脊髓与脊 柱等长,脊神经的 起始处与相应椎 间孔在同一平面
3月后,脊柱增长比脊 髓快。出生前脊髓下端 与第3腰椎平齐,至成 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
脊髓的发生
脊髓上移,脊神经根斜行。 腰、骶和尾段的脊神经根 几乎垂直下行,与终丝共 同组成马尾。
由于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 故临床上进行蛛网膜下隙穿 刺抽取脑脊液或麻醉时,常 选择第3、4腰椎棘突间进针, 以免损伤脊髓。
(三)脑的发生
4周末神经管头段 膨大形成三个脑泡
(三)脑的发生
1、脑外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和内部结构的发育
➢神经上皮增值
迁移
➢成神经细胞 ➢成胶质细胞
套层
端脑套层大部分迁移至外表面形成大脑皮质, 小部分聚集成团形成神经核。中、后、末脑中 的套层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各种神经核。
脑的发生
➢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端脑 间脑
中脑 后脑 末脑
2、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端脑套层的神经上皮
➢大脑皮质的发生分三个阶段 古皮质:海马和齿状回最早出现。 旧皮质:纹状体的外侧形成梨状皮质(7W)。 新皮质:是出现最晚,面积最大的部分。神经 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分批分期迁至表层并分化 为神经细胞,越早产生和迁移的细胞的位置越 深。出生时,新皮质由6层结构构成。
三胚层胚盘横断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外胚层的分化(4---8周)
神经管和神经嵴的发生及早期分化
➢神经管(neural tube)的发生
外胚层 脊索 诱导
神经板
神经沟
神经褶
愈合成神经管
神经沟 脊索
神经褶
表面外胚层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管形成的过程(立体观)
外胚层的分化(4-8周)
脊索诱导其背测中线的外胚层增厚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受精
受精卵 形成
雌、雄原 雌、雄原
核融合
核形成
卵裂
定义:受精卵早期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 卵裂球: 卵裂产生的子细胞。 桑葚胚:受精第3天,卵裂球形成12~
16个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外 包透明带。
胚泡形成( 4d )
桑葚胚→细胞数目 →腔出现→透明带开 始溶解→胚泡
胚泡结构
1) 内细胞群:形成胚胎本身 2) 滋养层(单扁):胚泡壁,吸收营养 3) 胚泡腔:含胚泡液
分化:
①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周围神经 ②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③表皮黑素细胞 ④颅面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的形成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神经管壁初为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
➢ 外界膜 神经上皮外包一 层较厚的基膜。
➢ 内界膜:神经管壁内面的一层膜。
部分细胞迁到外周,形成套层,分化 为成神经细胞、成神经胶质细胞。
滋养层 内细胞群 胚泡腔
植 入(着床)
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时间:受精后5 - 6天开始,11 - 12天完成。 过程:粘着 钻 埋 修复
植入过程
二胚层的形成
内细胞群的变化
第二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 增殖分化为两层细胞构成的一圆盘状胚盘。
二胚层胚盘
上胚层:靠近滋养层的 一层柱状细胞。
神经板(神经外胚层) 表面外胚层
神经沟 神经褶
神经管
前神经孔 (25天闭合)
无脑畸形
脑、脊髓、松果体、 后神经孔
脊髓裂
神经垂体、视网膜 (27天闭合)
神经板 神经褶 神经沟 神经褶
表面外胚层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沟
神经嵴 神经管
神经管和神经嵴形成模式图
神经嵴形成:神经管闭合过程中,神经板外侧 缘的细胞也随之进入神经管壁的背侧,并很快 从管壁迁移出来,形成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 行细胞索,称神经嵴。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成神经细胞
无极成神经细胞 双极成神经细胞 单级成神经细胞 多级成神经细胞
➢ 成神经胶质细胞
成星形胶质细胞 成少突胶质细胞
➢ 室管膜细胞 (神经上皮)
➢ 小胶质细胞
(二)脊髓的发生
➢来自神经管的尾段。
管腔演化为中央管 套层分化为灰质 边缘层分化为白质
背侧
腹侧
套层里的细胞迅速增厚,腹侧形成左右两个 基板,背侧形成两个翼板。顶壁和底壁薄而 窄,形成顶板和底板。
4周末神经管 头段膨大形 成三个脑泡
端脑(大脑半球) 间脑
中脑泡
中脑
菱脑泡
后脑(脑桥、小脑) 末脑(延髓)
脑的发生
神经管的管腔
➢ 前脑泡的腔:侧脑室、第三脑室 ➢ 中脑泡的腔:中脑水管 ➢ 菱脑泡的腔:第四脑室
四个弯曲
➢凸向背部 头曲(中脑曲):位于中脑 颈曲:位于脑与脊髓之间 ➢凸向腹侧:端脑曲、脑桥曲
内
外
界 神经上皮 界
膜
膜
成神经细胞初为圆形,随即伸出 突起 ,并延伸到套层的外周, 形成一细胞稀少的边缘层。
成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为星形胶 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部分 细胞迁入边缘层。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 新增殖的细胞 成神经细胞 突起
(套层)
成神经胶质细胞
边缘层
➢ 原位神经上皮停止分化 室管膜层
下胚层:面临胚泡腔的 一层立方细胞。
出现两个囊腔
❖羊膜囊:上胚层和滋养层之间,含羊水。 ❖ 卵黄囊:下胚层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围成
成羊膜细胞
卵黄囊
三胚层的形成
外胚层
原结
原条的形成: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部分 细胞增值形成的一条增厚区。
原沟 细胞迁移 胚内中胚层 内胚层 三胚层形成
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原结:原条前端膨大成结节。 原凹:
(一)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 神经上皮
神经上皮 外界膜
内 界 膜
边缘层 套层
无极成神经细胞
室管 膜层
双极成神经细胞 单极成神经细胞
多极成神经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3.小胶质细胞
4.室管膜细胞
发生较晚
最初产生的神经元数量远多于最终分化存留 的细胞,其存活及其突起的发生主要受靶细 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调控。
后正中隔
成神经细胞
前正中裂
腹侧:基板--脊髓灰质前角(躯体运动神经元)
背侧:翼板--脊髓灰质后角(中间神经元)
基板翼板之间--脊髓侧角(内脏运动神经元)
后角 前角
边缘层
灰质内神经细胞突起伸入 神经胶质细胞产生 脊神经节细胞伸入的中枢突 脊髓内部的联络纤维
发育为 脊髓白质
脊髓的发生
脊髓位于椎管内,外包3层被膜(硬 脊膜、蛛网膜、软脊膜)。软脊膜 向下续为一条结缔组织细丝,称终 丝,止于尾骨,起固定脊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