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
初中物理精品说课《阿基米德原理》课件

3
想想做做——感知浮力及浮力的变化
4
猜想:浮力的大小跟排开的液体的哪个 因素有关?能否把这两个印象因素归结
为一个因素呢?引出探究实验
0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02 学生实验,填写表格
F浮=G-F示
01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 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如何 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水的重 力,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需要哪些器材,设计表格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 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 度的定性关系。本节是对上节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引导学生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用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代替
目标二
2、能准确表述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在《物理大师》总体认识 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找出自己的兴趣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三 目标四
3、能书写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明确 各物理量含义及单位
4、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 式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
1
。
2
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不断加盐,观 察鸡蛋的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探究阿基米德 原理的实验设 计及操作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说过程
总体概括 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六个环节
再析目标 课后测试
01
02
分析目标
新课探究 巩固练习
03
04
05
06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
观看物理大师,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构建总——分——总教 学模式中的“总”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剖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阿基米德原理”是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二节内容。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知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先用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获得的启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入对浮力大小的研究。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阿基米德发现该原理的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再由学生动手探究后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把阿基米德原理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浮力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第一节浮力的延伸应用,又为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章的学习重点,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难点,在本章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课标要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情特点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平衡、压力与压强、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方法等知识;经历了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对探究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缺乏系统的梳理、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教学,把生活实例作为课堂实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2.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力、弹力、重力、力的平衡、液体压强、浮力及测量方法等知识,通过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能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具有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的基础,及初步运用物理方法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公式及适用条件。
2.科学思维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问题。
3.实验探究经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同他人交流。
《阿基米德原理》初中物理实验说课ppt

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用文字和 公式进行表 述。
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 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 会分析,会论证。
图1测力计示
数/N
1
2
3
4
浮力 小桶的重力 小桶和
/N /N
排液的
总重/N
排开液体 的重力/N
﹛ 探究导入
复习导入 阿基米德故事
﹛ 问题转换
创设情境: 将空易拉罐压入水中
浮力的大小: 与ρ液、V排→与m排 →与G排有关
﹛ 实验探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引导 分析论证: 运用比较方法
拓展深入: 练习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 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学习者为主体 的对话式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通 过实验探究,经历猜想到进行探究的实验过程,能 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演 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增强了演示效果,提高了课 堂效率,更便于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但由 于时间仓促,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水和小桶的 总重力无法直接读出、实验装置还有些笨拙等,敬 请批评指正。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①通过了解阿基米德在 物理学中的历史功绩,学习他对科学强烈的求知欲 望和勇于、乐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这门实验学科的亲近感,保持 对物理和生活的浓厚兴趣。
过程复杂,并且在测量排开液体的重力时,往往误
初中物理五大定律

初中物理常用定律物理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期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必须深入领会,加强理解,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过口诀方式归纳如下: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沉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 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做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7、折射规律:两种媒质密不同,三线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同状态,电压电阻定电流,电阻导体本属性,材料长短粗细恒。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产生热,I平电阻乘时间,电能全部转热,纯阻两推经常用。
10、串联电路:串联电流路一条,电流大小处处等。
总阻总压各部和,正比关系归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电压处处等,干路电流支路和。
总倒等于各倒和,反比关系归电阻。
12、安培定则:通电导体产生磁,电流方向定磁场。
右手握螺旋管,四指电流拇指北。
13、滑动摩擦力:压力粗糙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的,匀速直线或静止,根据平衡力来求。
14、大气压强:高度温度和湿度,睛夏高于阴和冬,海拔高度2千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沉浮:浮力重力相比较,也可比较物液密。
物小漂浮悬浮等,物大液密必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温度一定看材料,长度正比截面反,拉长压缩很特殊,四倍关系要分清。
17、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要致冷,快慢因素三方面,温度高低接触面,空气流动摇扇子。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腾沸点要吸热,沸点高低看气压,高山气低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19、晶体熔解:吸热升温到熔点,熔解过程温不变。
阿基米德原理课件

(3)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大?
(3)由ρ=
m V
,m=
G g
得ρ= G Vg
ρ=
27N
=2.7×103kg/m3
1.0×10-3m3×10N/kg
结束语
谢谢大家的聆听!
阿
基 米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 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德
原
通过福利的变化情况推断其它力的变化情况
理
阿基米德原 计算V排,计算F浮
理的应用
比较浮力的大小
通过浮力测密度
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一个鸡蛋放入烧杯的清水中沉底,现向烧杯中加 入一些食盐,此时鸡蛋仍沉底不动,则此时鸡蛋受到的浮力与 原来比较是( A )
(1)实验的最佳顺序是 B 。 A.甲、乙、丙、丁 B.丁、甲、乙、丙 C.乙、甲、丁、丙 (2)通过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浸在 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 它 排开液体 的重力。
随堂训练
(3)以下情况会影响结论的是 A 。
(4)小红利用上述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探究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 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过程中 乙 (选 填“甲”、“乙”、“丙”或“丁”)步骤不 需要弹簧测力计。通过实验可得出漂浮在液面 上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等于 物体所受的重 力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取g=10N/kg,则:
(2)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2)物体浸没在水中,V物=V排 由阿基米德公式得V排= ρF液浮g
10N
V物 = V排 = 1.0×103kg/m3×10N/kg = 1.0×10-3m3
2020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15-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N,故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大量Δp=
ΔF S
=
30N 0.05m
2
=6
00
Pa;(3)合金球的体积V球=V排=
F浮 ρ水 g
=
1103
30N kg/m3 10N/kg
=3×10-3
m3,合金球
的密度ρ=
m V
=
3
7.8kg 10-3 m3
=2.6×103
kg/m3。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栏目索引
1.(独家原创试题)自2019年3月1日起,泰山西麓的彩石溪景点取消了50元 的门票, 小明得知该消息后,五一放假一家人去彩石溪游玩。小明从彩石 溪发现一块漂亮的彩色小鹅卵石并带回家,鹅卵石的形状呈卵形,小明用细 线系住它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缓慢匀速浸入水中,鹅卵石从刚接触水面到 浸没在水中并继续向下一小段时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 )
间悬停。若飞艇的气囊体积为3×104 m3,平流层空气密度取0.06 kg/m3,则飞
艇在平流层受到的浮力约为
N。(g=10 N/kg)
图10-2-2 答案 1.8×104 解析 飞艇在平流层受到的浮力:F浮=ρ空气gV排=0.06 kg/m3×10 N/kg×3×104 m3=1.8×104 N。
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
栏目索引
题型一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例1 (2019北京房山期末)在探究浮力问题时,某同学做了如图10-2-1所示
实验。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F1、F2、F3和F4。测得F1=1.5 N,F2
=0.7 N,F3=1 N,F4=1.2 N,可知F浮=
N,F浮
3.使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注意事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说课《阿基米德原理》古美学校朱新林本节课《阿基米德原理》内容,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物理》第六章“压强和压力”的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它是初中物理理解级的内容。
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学习难点。
目前学生具备的知识主要有力、密度、测量质量和力的方法和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等,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一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让学生初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及尊重事实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学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3.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活动,关注实验现象,发现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 通过探究实验,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假设的过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活动,激发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形成大胆猜想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探索F浮与G排大小的关系。
本节课需准备的器具有:演示用弹簧秤、学生实验用弹簧秤、铁架台、玻璃桶、玻璃缸、溢水杯、烧杯、泡沫塑料块、砂桶、钩码、铜块、铝块、水、浓盐水及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图片、演示实验录像等)本课设计内容为“阿基米德原理”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设计的思路是:以游泳运动员视频情景和小实验认识浮力。
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思考,形成浮力大小可能等于排开液体重力的假设,探索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
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验证假设,在对照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后,归纳形成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教学过程主要是:第一步是通过视频“游泳”,使学生回忆自己在入水的时候的感受。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黄冈杯”一等奖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在第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学习了影响浮力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①探索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过程;②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的选择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初中物理重要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重要物理规律初中物理重要物理规律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沉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做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7、折射规律:两种媒质密不同,三线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同状态,电压电阻定电流,电阻导体本属性,材料长短粗细恒。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产生热,I平电阻乘时间,电能全部转热,纯阻两推经常用。
10、串联电路:串联电流路一条,电流大小处处等。
总阻总压各部和,正比关系归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电压处处等,干路电流支路和。
总倒等于各倒和,反比关系归电阻。
12、安培定则:通电导体产生磁,电流方向定磁场。
右手握螺旋管,四指电流拇指北。
13、滑动摩擦力:压力粗糙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的,匀速直线或静止,根据平衡力来求。
14、大气压强:高度温度和湿度,睛夏高于阴和冬,海拔高度2千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沉浮:浮力重力相比较,也可比较物液密。
物小漂浮悬浮等,物大液密必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温度一定看材料,长度正比截面反,拉长压缩很特殊,四倍关系要分清。
17、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要致冷,快慢因素三方面,温度高低接触面,空气流动摇扇子。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腾沸点要吸热,沸点高低看气压,高山气低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19、晶体熔解:吸热升温到熔点,熔解过程温不变。
熔点温度物状态,固态液态或共存。
初中物理学习五大攻略一、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学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热门6篇)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热门6篇)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一、复习提问: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
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
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资源库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
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②实验步骤按课本12-7进行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件

r液——液体的密度;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 F有关,
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
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三、例题分析
例 1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 受到的浮力大小取决于 ( C )。 A. 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 B. 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 C.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 √ D. 物体的质量、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及形 × 状等因素
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例5
甲、乙两个实心金属球,它们质量相同,其密
度分别为5×103 kg/m3和10×103 kg/m3,甲球挂在甲
弹簧测力计下,乙球挂在乙弹簧测力计下,并且让
金属球全部没入水中,这时( )。
A.甲、乙两球所受到的浮力之比为2:1
B.甲、乙两球所受到的浮力之比为1:2 C.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为8:9 D.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比为11:12
例2 一个体积为300 cm3 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它的2/3体积露出水面,它受的浮力是多大 1 N。(g取10 N/kg) 【解析】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ρ液gV排 据题意V排=V/3
F浮=ρ液gV排
=1.0×103 kg/m3×10 N/kg×10-4 m3=1 N
例3 把两个物重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浸没在 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 B )。 A.相等 B.铝球的比铁球大 C.铝球的比铁球小 D.浮力都等于重力 【解析】 铁球和铝球的重力相等,则质量相等
4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

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 10.2 阿基米德原理一、实验题1.通过下图的操作,体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它所受的浮力就越大”这个结论。
把装满水的烧杯放在盘子里,再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在手感受到浮力的同时,会看到排开的水溢至盘中。
试试看,当饮料罐浸入水中更深、排开的水更多时,浮力是否更大?二、多选题2.如图所示,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缓慢放入水中,从铁块下表面刚刚接触水面直至测力计示数为零的过程中()A.铁块受到的浮力一直变大B.溢水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一直变大C.弹簧测力计对手的拉力变小—不变—变小D.桌面受到溢水杯的压强先不变,后变大三、单选题3.小新帮妈妈洗蔬菜时,发现茄子、秋葵、花椒都会漂浮在水面,如图所示,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茄子受到的浮力最大B.秋葵受到的浮力最大C.花椒受到的浮力最大D.三者受到的浮力一样大4.如图所示,水面下有两艘完全相同的潜艇,其中一艘正在上浮,另一艘正在下潜,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正在下潜的是甲艇B.没露出水面前,上浮潜艇所受的浮力不断增大C.正在下潜的潜艇,所受的浮力不断减小D.两艘潜艇所受的浮力相同5.如图所示,有两个装了水的溢水杯甲、乙,把同一个小球先后放入两个溢水杯,其中甲杯溢出50g水,乙杯溢出80g水,则小球受到的浮力F甲和F乙,关系为()A.F甲<F乙B.F甲>F乙C.F甲=F乙D.无法判断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四、填空题6.质量相等的木块和冰块(ρ冰>ρ木)分别放入盐水和水中,均浮在液面上,木块受到的浮力冰块受到的浮力,木块排开盐水的体积冰块排开水的体积(以上两空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冰块全部熔化后水面将(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五、多选题7.如图,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两个相同容器内盛有不同液体,现将同一物块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处于静止时,两容器中的液面恰好相平。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物理学定律,由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3世纪提出。
该原理是用来描述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简单地总结为: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浸入流体。
流体是指能够流动的物体,如液体和气体。
我们所熟知的水就是一种液体流体。
当物体被放入液体中时,液体会对物体产生浮力。
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物体的形状和密度,以及液体的性质。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给出浮力的表达式来描述这种现象。
假设一个物体被完全浸入液体中,其体积为V,密度为ρ,而液体的密度为ρ'.那么,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F_b等于液体质量m_液体乘以重力加速度g。
根据质量等于体积乘以密度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液体的质量m_液体等于体积乘以密度,即m_液体=V*ρ'。
然后,根据浮力的定义F_b=m_液体*g,我们可以将液体质量的表达式代入到浮力的表达式中,得到浮力的计算公式F_b=V*ρ'g。
可以看到,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浮力的大小将超过物体的重力,物体将浮起。
而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下沉。
浮力的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受力面,并且始终指向上方。
这是因为阿基米德原理是根据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来定义的,而液体质量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浮力测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水平测量器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水平测量器可用于测量固体物体的密度,如金属块或木块。
另一个应用是浮力的利用。
利用浮力可以设计出很多有用的设备,如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这些设备利用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原理实现浮在水中或空气中。
总结一下,阿基米德原理是描述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一个物理学定律。
它告诉我们,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诸多物理原理之一,主要研究物体放置在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概念的掌握和理解非常重要。
近期,我在小学校教初二物理课程时,为学生们讲解了阿基米德原理的相关知识。
在这次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在经验中得到了收获。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会回顾这次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并分享我的反思和经验。
教学反思教材我使用的是一本本地教材,其中涉及的阿基米德原理介绍大多是非常基础的。
尽管学生们已经在初一学期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但由于教材的限制,他们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个概念。
除此之外,教材中的示例与学生们身边的实际物品差别不大,缺乏足够的实际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更加关注课本上的阿基米德原理内容。
我会加强课堂练习,包括解决实际问题和涉及实验和直观演示。
这样,我相信学生们将更好的理解、掌握这个概念。
学生对于初二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仍然处于对新概念接受和理解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遭遇困难并且容易失去信心。
因此,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我更加关注如何激发学生们关于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试图通过讲解物理问题的一些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加投入学习并深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这个概念。
教学方法在本次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从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
我从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起,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并向学生展示各种实际案例和实验。
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原理时,我试图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理解。
我鼓励他们提问和思考如何使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试着采用更加互动和参与的方式来授课。
我会注重分组合作,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以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论总的来说,在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我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体验。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开心和满意地学习物理,并自主掌握这个重要的概念。
初中物理备课参考 阿基米德原理 (2)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要点精讲一、浮力的大小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实验器材: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金属块、水、小桶 (2)实验步骤:①如图甲所示,用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②如图乙所示,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
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③如图丙所示,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 ④如图丁所示,测量出小桶所受的重力。
(3)结论:金属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所受重力相等。
二、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 G m g gV ρ===浮排排液排要点诠释:①“浸在”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有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二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
②“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里要注意浮力本身是力,只能和力相等,很多同学常把这句话说成“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力和体积不是同一物理量,不具有可比性;这里所受的重力,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而是被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③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两个因素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与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④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气体所受的重力。
典型例题1、质量相同的实心铁球、铝球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A.铁球受到的浮力最大B.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C.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三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的判断。
已知三球的质量相同,根据公式mVρ=可知,密度越大体积越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受到水的浮力大小关系。
2、在探究有关浮力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小明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水桶中装多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
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
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
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学中较为重要的原理之一,本设计是《阿基米德原理》这节内容的第2 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索经历《阿基米德原理》形成的过程。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前,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是: (1) 浸在液体或者气体中的物体味受到液体或者气体对它的浮力作用;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会正确使用弹簧秤来测量浮力大小。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2)能正确使用溢杯。
(1)通过情景观察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科学猜想的能力;(2)通过交流讨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3)通过小组和大组的讨论,培养学生实验归纳能力。
(1)以学生自身体验,猜想的引入,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强烈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预和主动探索;(2)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索过程。
难点:提出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可能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提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猜测,并进一步提出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猜想。
因此课一开始先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浸入浴缸的摹拟实验,根据手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层层引导,让学生感受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归纳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学生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 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1.学生实验器材:水槽、烧杯(两个)、溢杯、系有细绳的玻璃瓶、泡沫块、弹簧秤、钩码、 铝块、铜块、适量的水和盐水、 2.幻灯片课件教 学 过 程 点 评动画(阿基米德在浴缸中思量皇冠之谜)在学习《密度》这节课的时候,我们知道了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找到了用溢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并最终解决王冠之谜,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 他还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 并通过 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好这部分内容既有利于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又为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打好了基础。
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的计算公式比较多,内容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推理等方法,努力激发使这一部分教学不枯燥,争取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漠,学习基础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很被动、计算能力比较差。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重点强调了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准备。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探究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
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
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
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
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
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
=ρ液·g·V排。
液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七、课堂练习
例: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其示数为7.1N,若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示数为6.2N试求(g=10N/kg)
(1)金属块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2)金属块的体积多大?
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如:体积是1n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
八、课堂小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九、作业布置:
十、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着“认识浮力、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浮力的大小”等问题,用“置疑—探究—释疑”,“再置疑—再探究—再释疑”……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浮力的存在,真正认识到什么是浮力;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整个教学过程
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
应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不能为赶进度而包办代替,若一课时不够可以用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