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六单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教师用书:模块2 第6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三、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作为文科类的必修科目,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能力培养要求愈加严格。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轮复习,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新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体框架: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全面的历史学科认知;2. 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历史重要知识点和概念;3. 难点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步骤和方法:1. 课前准备:a. 教师准备《新高考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并熟悉各个章节的内容和要点;b. 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状况。

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a. 通过开放性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b. 分析新高考历史考试的评价体系和命题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备考思路;c. 重点复习古代史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脉络。

第二课时:a. 运用图片、文物等教具展示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 分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影响;c. 总结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第三课时:a. 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加深学生对历史地理的认知;b.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地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c. 辅助教学游戏或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教学方法:a.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历史知识;b. 分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c.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历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教师评估:a.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b.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复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版历史 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课标版历史高考第一轮专题练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夯基础对点精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21山东济南章丘区测试]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

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长期停滞1).农村租佃关系迅速发展2.[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测试]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谷物为食,且多为两餐制。

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3.[2021福建高考]下图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局部),描绘f农业生产的场景。

据此可推知,东汉吋期该地区A.存在大量戍边军民B.生计方式受中原影响C.耕作方式日益完善D.农耕经济占优势地位4.[2021江苏南通模拟]筒车出现前,我国利用水力推动机械运转的技术日趋成熟。

筒车立轮的设计显然受魏晋南北朝以来水碓的影响。

筒车的挹水筒利用/竹材的中空特性,而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利用竹材做提水桶、饭盒的传统。

由此可知,筒车的出现()A.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B.促进了南北方技术的交流C.推动农业耕作方式革新1).得益于生产生活经验积累5.[2022湖南名校联考]“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的六分之一,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

当时的人口迁徙()A.促进了长江以南地区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1).导致士族门阀政治袞落6.[2022百校联考]宋代时,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解决。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综合提升第二单元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认识1.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方式表现举例军事侵略近代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政治侵略割占土地《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获取特权《南京条约》附件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以华制华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慈禧太后、袁世凯等经济侵略开埠通商《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天津;《马关条约》: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获取特权《南京条约》: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思想渗透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六)第六单元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六)第六单元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选C。

据题干“商人是……领主的家臣”“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人们受自然经济的影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商业的需求很少,故选C项。

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B。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休耕与连种和耕作技术有关,材料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3.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四人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解析:选B。

由材料中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年总收入与年总支出的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这说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

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

(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六)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六)教学案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教学案

单元综合提升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某某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

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验(六)一、选择题1.(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孝的对象由祖先变为父母,说明春秋时期更注重个体家庭的和谐,故A项正确。

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敬养父母,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的,故D项错误。

2.(2019·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

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的咸阳即秦国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已推广铁犁牛耕技术,故选A项.王景治理黄河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一带,排除C项;西汉时期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排除D项。

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C、D 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4.(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
巧 归
(如珍宝岛事件)。
悟 考
纳 ·
3.第三阶段
情 ·
高 效
(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
真 题
整 合
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体 验
菜单
新课标 ·历史
(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 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 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考 情 · 真 题 体 验
菜单
新课标 ·历史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
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
宗旨 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取得与美国平起平
巧 不同 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坐的地位,建立战

归 纳
代替“冷战”,反对加入 略伙伴关系
考 情
· 高
任何军事集团
· 真


整 合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 形式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






·
·








菜单
新课标 ·历史
3.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
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
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
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
巧 归
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能够印证上述材料观
情 ·
高 效
倒”的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

2021版 高三一轮复习备选课件《历史》(专题版)

2021版 高三一轮复习备选课件《历史》(专题版)
第18讲 新航路开辟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及社会生活变迁
第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3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总目录
目录
CONTENTS
5
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14讲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17讲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总目录
目录
CONTENTS
6
第七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34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5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五单元 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第3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37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38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3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总目录
2021版
高三一轮总复习实用课件
历史
1
目录
CONTENTS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第九单元 第八单元 第十一单元 第十二单元 第十三单元 第十四单元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方的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成就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六选择性必修部分综合提升(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板块六选择性必修部分综合提升(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综合提升(六)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纵横关联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秦朝以后历朝历代,通过分割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最终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都着眼于削弱相权。

明清分别设置了内阁和军机处,两者都不具有决策权,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性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地方权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汉代以后,中央将地方权力分割为军事、财政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3.思想控制的不断加强:加强思想控制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宋代以后,儒学进一步发展至理学阶段,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系起来,培养官民的忠君意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了士人的思想。

4.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官僚队伍是中央集权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中央政府通过垄断官僚选拔的权力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是众多选官制度的代表。

针对训练1.(2022·宿迁模考)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

这说明()A.分权制衡已经非常完善B.专制君主制不乏理性成分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D.儒家道德约束了君主集权2.(2023·盐城月考)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二级制,后在郡之上设州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A.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自主权力不断扩大D.地方割据局面彻底消除纵横关联二与中世纪相比,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1.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封建制度,理论上,国家的土地、人口都为国王所有,“主权在君”;近代以来,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思想成为各国构建政治制度的指导思想。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2021版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新...

课题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4.政治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承上启下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六 阶段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六 阶段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阶段优化提升,[学生用书P93])主题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1.从政治折射点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2.从经济折射点看:列强主要以武力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从社会生活折射点看: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从思想折射点看: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同时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

1852年,“议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材料二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4 6 专题优化提升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4 6 专题优化提升

专题优化提升一、古希腊与古罗马两种文明的差异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腊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国家组织形式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各城邦长期独立自治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起统一的帝国政治体制古希腊实行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古罗马初期实行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政治文明贡献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罗马法是世界上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现代法律的基础[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20·广东六校高三联考)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A.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详细分析:选A。

材料“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反映的是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面的渗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邦相关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雅典属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故C项错误;“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表述绝对,故D项错误。

2.(2020·皖南八校联考)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

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

这一规定表明()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详细分析:选C。

通过题干中“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可以得出罗马的平民也可以得到保护,不能推出贵族掌握财产特权,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项错误;万民法颁布于罗马帝国时期,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新中国时期[纵向梳理]一、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发展历程1.建立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3.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曲折1966-197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5.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针对训练]1.(2019·湖北八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A[确立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对本辖区的社会组织进行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做的重要政治动机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A 项正确;该办法实施的目的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而不是取缔,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对国内社会组织的管理,没有提及如何对待境外敌对势力,故C项错误;在国家成立之初,该措施的首要目的是巩固政权,而不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故D项错误。

]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1)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标志:1851年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1)初期⎩⎪⎨⎪⎧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2)全盛⎩⎪⎨⎪⎧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因孤军深入,最后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纲领项目 主要内容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资政新篇》(1859年) (1)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3)开设新式学堂等(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1)原因⎩⎪⎨⎪⎧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①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

②石达开遭猜忌,负气出走。

5.结果(1)后期防御⎩⎪⎨⎪⎧①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总理朝政。

②开展防御战:1858年,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打到上海近郊。

(2)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从1851年起,一共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知识点二 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六单元 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纪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外国
哥白尼提出 “太阳中 心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 窦到中国,传播了 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 莎士比亚出生,代 表作 《哈姆雷特 》
英国入侵印度,英 属东印度公司在印 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五 月花号 ”到达北美
“单元质量检测”见“单元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交往史上的壮举
时间
中国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 银的 “一条鞭法 ”改革。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刊刻。 16 世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 纪 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牡丹亭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 缚、追求爱情自由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
显学。 17 世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不 同
分布 地区
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 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 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商业资 本所起
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 手工作坊内部产生, 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
的作用 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 城市里产生
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 多城市,并深入到农 村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有两条途径,商业资 本起了巨大作用
统治者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 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 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 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 内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 容 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 制外商来华贸易
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
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 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
主要供生产者 使用
有扩大再生产的 能力
与自然经济对立 的是商品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提升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3.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

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6.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

7.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8.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针对训练]1.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田赋类漕运类水利类荒政类盐政类钱法类13种57种50种22种30种4种(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解析:选C。

从表格中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来看,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政府主导的,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税的比重,排除A项;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给中央政府支配,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白银外流,排除D项。

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针对训练]2.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

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解析:选A。

据题干“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可知,这些王朝是王权强大的时期,由此可见封建政权对经济的干预非常明显,故选A项。

三、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

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嘉庆对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思路点拨】本题目答案应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提取信息,其二是指出历史现象,其三是评价。

据材料可得嘉庆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信息反映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历史现象,对于“闭关锁国”这一历史现象,我们可以从积极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来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信息: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

历史现象:体现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评论: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于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闭关锁国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限制对外贸易,丧失对外贸易自主权,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之,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客观公正看待历史事物基本原则)1.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辩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唯物史观的主要理论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的运用(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

(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观点,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注意防止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史学界对明朝后期社会转型的研究【史界观点】观点一明朝后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尚未达到推动社会转型的程度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

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观点二明朝后期尚未产生促进社会转型的近代性的因素“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观点三中国古代社会能否滋生向近代社会转型因素的争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实现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

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

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即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争鸣感悟】1.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

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单元质量检测(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选C。

据题干“商人是……领主的家臣”“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人们受自然经济的影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商业的需求很少,故选C项。

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B。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休耕与连种和耕作技术有关,材料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3.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四人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解析:选B。

由材料中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年总收入与年总支出的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这说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

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

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了一定规模,故选B项;从材料看不出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个例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

6.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