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名词解释题目录.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观察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年龄特征.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最近发展区.手眼协调动作.五指分工.注意.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选择.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感觉.知觉.视觉敏度.颜色视觉.弱视.色盲.触觉.适应现象.对比现象.记忆.幼年健忘.记忆广度.工作记忆.表象.延迟模仿.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干扰说.想象.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思维.客体永久性.类比推理.“展开式”.语言.言语.内部言语.语音意识.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情绪丰富化.情绪深刻化.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无有规律.坚持性.意志行动.外部障碍.内部障碍.个性.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智力分化论.智力复合论.智力内容变化论.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性别角色.性别行为.男女双性化.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挫折.生理成熟.早期隔离(剥夺)实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名词解释题答案.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体现在:(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4.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5.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6.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 学习: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9. 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10. 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 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12. 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最新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
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7.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8、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9、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2。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学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镜像自我: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两个视网膜上的略有差异的映象,是观察物体空间关系的重要线索。
它使人能在两维的视网膜刺激基础上,形成三维的空间映象。
3.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品质之一,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4.抽象逻辑思维: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5.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生理方面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
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⑵病理方面⑶饮食与环境方面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
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
⑷家庭方面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3.学习(广义的理解):学习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就是伏努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仙湖影响。
是以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6.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会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教师主要对幼儿实施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样就能指导幼儿认识自我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16.教学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消退抑制:由于条件刺激物不再受到无条件刺激物的强化,而使条件反射逐渐消退,称为消退抑制。
2.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3.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4.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7.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8.儿语:母亲自发地根据婴儿对母亲话语的反应采取有效的声调,这就是儿语。
9.视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10.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依恋以后,又要与所依恋的人分离,表现出的伤心、痛苦,并且强烈的拒绝分离。
11.镜像自我:从外界(客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
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12.自我描述性言语:指的是婴儿用来描述自己行为的那些单词句,和包括由“我”、“我的”及自己的名字加上谓语成分所构成的句子。
:、简答题1.婴儿动作发展有何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2.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1)对特征的识别。
(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发展中的心理问题。
以下是几个相关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通过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活动,逐渐构建起对外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的发展过程。
包括感知、记忆、分类、逻辑思维等方面。
2. 儿童社会发展: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等,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情感和道德认知等社会化过程。
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同伴关系等方面。
3. 儿童语言发展:指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语言使用,逐渐发展出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
包括语音习得、词汇发展、语法理解、交际策略等方面。
4. 儿童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情感体验、表达和调控上的发展过程。
包括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方面。
儿童情绪的发展对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5. 儿童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
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 儿童动机和激励:指儿童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驱使力量和对目标的追求。
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儿童的动机和激励对他们的学习、成就和积极心态具有重要影响。
7. 儿童玩耍和游戏:玩耍和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在其中他们可以发展自己的身体和认知能力。
玩耍和游戏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8.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儿童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干预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的解释,通过研究这些名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解决相应的问题。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意天良理学规律的科学”。
之老阳三干创作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资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丈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尺度化的丈量工具,依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更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介入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而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实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资料讲解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性格形成与塑造
定义:学前儿童 个性发展是指个 体在出生到6岁之 间,随着年龄增 长而出现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模式
的总和。
影响因素:遗传、 环境、教育等都 会对学前儿童的 个性发展产生影
响。
表现形式:学前 儿童的个性发展 表现在情绪、自 我意识、气质、
性格等方面。
培养方法:家长和 教师在培养学前儿 童个性发展时,应 该注重提供良好的 环境和教育,帮助 孩子形成健康、积
阶段特征: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 的特征和发展重点。
教育启示: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 长来说,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兴趣与创造力培养
兴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表现,需要家长和教师关注和引导 创造力:学前儿童具有无限的创造力,需要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刺激来培养 培养方法:通过游戏、手工、绘画等方式来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 注意事项:不要过度干涉学前儿童的创造过程,让他们自由发挥和探索
汇报人:XX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标 题 02. 学 前 心 理 学 基 本 概 念 03.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发 展 04. 学 前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05. 学 前 儿 童 情 感 与 社 会 性 发 展 06. 学 前 儿 童 个 性 发 展
学前心理学定义
同伴关系发展
重要性:促进儿童认知、情 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定义:学前儿童与同龄或相 近年龄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
发展阶段:平行游戏、联合 游戏、合作游戏
教育建议:提供丰富的游戏环 境和机会,鼓励儿童与同伴互
动和合作
气质类型与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用相同的游戏材料和方法与儿童玩游戏,但不干预儿童之间的交往。
3.研究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6.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是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作比较的评价。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有指示教导和指点引导两种含义。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是教师通过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来指导幼儿认识自我。
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予以必要的指导。
16.教学事件是对研究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根据不同儿童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展每个儿童的潜力和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是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不干预儿童之间的交往。
19.自我导向是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
20.内在动机是产生于个人或活动本身的参与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39.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XXX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知觉、观察和理解内在联系或关系,调动学生研究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3.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3.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况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7.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8、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9、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
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
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
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53、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54、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对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
即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依靠对事务的直接感知,同时思维也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
5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56、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
这种推理还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57、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58、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59、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60、演绎推理: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它的简单而典型的形式是三段论。
61、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积极词汇也叫主动词汇。
62、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
一般出现于1岁半至2岁半左右。
63、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
64、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
它在4岁左右出现。
65、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66、语音知觉:是指对语言中语音的辨别。
即能够辨别语音的差别,再进一步则能够说出语音的名称。
67、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
68、消极词汇: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
69、内部言语:是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外部语言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语言的产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70、原始情绪反应:是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的情绪表现,如,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
71、情绪的深刻化:指情绪指向事物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72、美感:指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73、压力感:指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的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其困境,由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74、幽默感:是一种与思维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是作为高级情感的理智感的萌芽。
75、情绪的丰富:指(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76、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77、直接动机:是指与具体行为目的直接相连的动机。
根据动机和目的的关系之不同,可以把幼儿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78、意志:是指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79、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80、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81、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
儿童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82、首尾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83、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问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
84、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
85、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86、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87、兴趣:是指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88、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89、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90、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91、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指向性方面。
92、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3、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94、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