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一、事业1、个人层面:“事业”是指个人的成就。

(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标或行动)2、社会层面: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3、国家层面:“事业”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区别于“企业”)。

从学科的角度认为事业是从国家层面上讲的。

崔运武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所谓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二、公共事业定义:满足公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动及体系。

(与以往的事业相比其实质性区别在公共性)①公有:公共占有,集体占有,非私人占有。

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从目的上看)④公众(开放性)公共事业的特点(重点):(1)准公共性。

产品(或服务):准公共性;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公众性;服务目标:公众利益,公益性。

(2)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为了社会公益”、“社会服务”。

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三、定义:(1)公共物品:具有绝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费上的拥挤效应,排他消费成本极高。

(政府提供)(2)私人物品:具有绝对排他性和竞争性,利益能够分割,享有独立产权的排他消费。

(企业或私人提供)(3)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谁提供?)如学校、高速公路、医院等。

学科理论认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组织就是公共事业组织。

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组织和部门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么其从事的活动可以称为“公共事业”。

也以此区别于“公共行政”。

从社会产品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类组织:(1)公共行政组织: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事业组织: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业组织: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业组织包含但不限于事业单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我国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四、公共事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I.公共事业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特点: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性II.公共组织1.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2.非政府公共组织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III.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工作和公共服务,概念大于公共事业的含义,公共事业是狭义的公共事务。

IV.准公共产品的特征不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VI.公共事业管理1.基本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双重内容,即管理客体既包括公共事业,也包括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自身]2.公共事业管理要素:①主体:公共组织②客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准公共物品领域③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④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⑤方式:目标、绩效、战略管理⑥方法: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等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企业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③管理手段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公共管理则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企业围绕经济效益寻找提高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组织(主要是执行和服务)②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的客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主要涉及科教文卫体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社会事务③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有强制力,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的使用社会化的方法④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1.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1.非政府性(1.组织结构的非政府性,2.资源获取的非政府性,3.公共责任承担上的非政府性)2.服务性 3.非营利性(1.不以营利为目的,2.排斥个人营利行为,3.排斥团队营利)4自主性5.志愿性2.公共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3.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4.绩效评估标准不同5.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 6 管理的性质不同。

3.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1.管理主体上的区别2.成员管理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同3.管理手段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不同4.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1.无法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2.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3.无法消除负外部效应的存在4.市场体制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5.国家体制的局限性1.专观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6.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1.政府决定着公管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基本方向2.政府决定着公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3.政府是公管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7.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相对独立性2.非营利性3.低成本,高质量4.专业性5.沟通性6.灵活性7.互助性8.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1.志愿失灵(1.筹款不足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1.缺乏独立性2.组织性质混乱3.立法滞后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5.自律机制不健全)9.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效果指标4.公平指标10.绩效测评(人员)方法1.目标法2.比较法3.评价表法4.工作标准法5.重要事件记录法6..等级描述评价法★11.当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听证范围狭窄,规定不明确2.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3.程序意识不强,公开程度不高4.听证的辩论性不足5.听证笔录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效力1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1.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的环境下运行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3.及时,透明发布危机信息,保持社会公众心理平稳4.转变思想,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危机管理13.公共责任构成要素1.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2.公共责任的内容3.公共责任的客体14..政府规制的领域和主要内容1.注册登记制度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的规制6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透明度的规制15.中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道德危机3 社会监督薄弱4.组织缺位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力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结果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 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17.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18.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点)第一章绪论个人需要: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人们需要的基础。

必须通过市场等价交换,支付等价方可使用,而且只能为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所享用,排除了其他社会成员享用的可能。

公共需要: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这些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代价,或只需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相称的少量的费用。

主要靠政府提供。

公共事业四大特征: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超前性。

公共需要的特点:1.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3.是发展变化的。

4.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物品两个特性:(1)非竞争性(名):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2)非排他性(名):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物品的七大特征:(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

(2)规模效益特别大。

(3)初始投资量巨大,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数额较小。

(4)具有自然垄断性。

(5)消费不具有排他性。

(6)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收费本身所支付的交易成本过高。

(7)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区别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事业管理的四大特征:1.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

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非营利性。

4.服务性。

行政手段(特性):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直接性。

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力,运用命令、指示、政策、规定、条例等,按照行政系统实施管理的方法。

优点: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的或紧迫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管理的职能,使得高层领导的决策、计划作用得以落实;能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共事业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能确保管理系统保持集中统一,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一致地行动。

局限性: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word文档良心出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总复习(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1、公共需要及其特征1.1 公共需要什么是公共学者关于“公共”的解释:理论层面:主权、合法性、福利等经验层面:公众、公有制、共同等行为层面: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内涵:一是主体性,与私人管理相区别,表明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二是目的性,明确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责任,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一般的个别需要;三是参与性,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即支持、约束和监督。

需要:主体对于客观外界事物以其主观欲望表现出来的要求。

需要是复杂多样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行为分类法,生理(物质)与心理(精神);价值分类法,正当需要、不正当需要、潜在需要、显在需要;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

1.2 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

社会性: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

阶级性,公共需要受阶级利益、阶级需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需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也要协调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从而达成包括不同阶级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

民族性,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性格,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已然形成了体现本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薇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2.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通俗地说,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3.草根组织:特指那些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4.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他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5.非营利组织:是与政府、企业相对应的社会组织,一般指除政府部门和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6.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7.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8.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9.文化行政: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是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以文化法律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为管理对象,对有关行政系统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事务进行决策、组织和调控的行为。

10.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为了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使之更好地提供事业产品即必须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发展公共利益,国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而形成的一整套有关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1.体育产业:是指在体育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12.卫生事业:是我国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措施的综合。

《公共事业管理》要点

《公共事业管理》要点

《公共事业管理》要点公共事业管理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产生背景1、管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30年代到60年代)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时代(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初) 企业再造时代(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90年代以后)汲取了在工业管理中的理论,结合一般的行政工作2、公共管理政治学→公共行政(1887)→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市民社会的兴起政府管理的改革1992市场经济的发展3、公共事业管理事业单位→非政府→非营利→第三部门(T.D)二、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

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工会、自助组织、社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

关于公民社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类是社会学意义上的。

两者都把公民社会界定为民间组织,但强调的重点不同。

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强调"公民性",即公民社会主要由那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

社会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强调"中间性",即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

正如Gordon White所说:"从公民社会这一术语的大多数用法来看,其主要思想是,公民社会是处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大众组织,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它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或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

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是完全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私人物品:利益能够分割,然后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个人,并且不对其他人产生外在的利益或外在成本的物品,具有排他性。

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J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要点:1. P3-9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概念与联系,以及特征【名词解释】2. P16-24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案例分析】※3. P26-30公共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4. P42-4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5. P60-6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特征和分类(宏观把握)6. P94-9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决定因素【简答】※7. P108-11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与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式与内容【与11结合考简答】※8. P122-124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简答】※9. P134-135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征10. P143-149事业单位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仔细看一下,重点哈)11. P16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详细了解就看书第五章第一节)【与7结合考简答】※12. P175-176公共政策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层次13. P177-179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14. P184-195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与柔性方法的定义、特点15. P195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关系【名词解释】※16. P202-203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关系【名词解释】17. P226-228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可能性略大】※18. P228-229公共项目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与目标的确立题型:名词解释(3组,6个词,2个一组,共24分。

主要答概念、区别与联系)1. 公共需要&公共问题P4公共需要:指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问题:具有广泛性、复合型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

联系: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都具有公共性,都是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本章提要】本章介绍了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主要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公共事业是指主要由社会公共组织提供,为所有社会成员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人们共同生产生活条件的社会事务。

而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有关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规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活动。

•【本章关键词】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自然环境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一、绚丽多彩的公共事业现象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既不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又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而被称之为“公共事业”或“非营利组织”机构提供的服务,且这些服务的规模、种类日趋多样化:众多呱呱坠地的婴儿,降生在公共卫生机构,在其人生的第一站就开始享受公共事业机构提供的服务。

公共卫生机构的医疗、救治活动,是城乡居民健康生活的保证。

绝大多数人在公立学校完成了义务教育,开启了智慧之门,义务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地方财政的首要支出;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公共气象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刮风、下雨、晴朗等天气预报,成为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收视率、收听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在政府举办的科研机构中,大批科学家为航空航天、生命工程、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开展攻关。

各类慈善机构为鳏寡孤独、流浪者、灾民提供帮助,体现着人道主义精神。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为保护地球村而四处奔波,为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追求蓝天、绿树、碧水,“天人合一”的梦想而奋斗。

2012.4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排版后)

2012.4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排版后)

1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提要(一) 一、选择的知识点1.从本质上说,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2.非营利性可以说是公共事业公共性一个更为具体的表现。

3.公共产品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根本原因是其收益的外溢性。

其收益的外溢性。

4.在理论上,最早对公共产品做出严格定义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

义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

5.国防、行政管理和立法等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大学教育则属于准公共物品。

则属于准公共物品。

6.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收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消费的正外部性。

式是消费的正外部性。

7.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主要的组织是政府组织。

府组织。

8.公共组织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是公共权力。

共权力。

9.间接控制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如果出现偏差,就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追究管理者或执行者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实践中改正的过程。

改正的过程。

10. 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项,一是阶级统治,二是社会管理。

治,二是社会管理。

11.11.事业单位的主要特性服务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要特性服务性、公益性、公有性等。

公有性等。

121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综合。

1313.情感方法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方.情感方法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方法的是法的是 14. 战略规划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计划的核心。

1616..公共项目是公共事业管理中最直接可见的对象。

17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标准是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出来的。

1818.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贯彻进入.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贯彻进入中期出现的失效是偶然失效。

1919..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可以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

2020..法院判决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的正式构建途径。

2121..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等。

2222..下列属于公共组织的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重点整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期末重点整理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以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

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具有政府投资、政府主办、政府管理的基本特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政府事业。

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2 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共事业作为一种满足特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公共性。

公共事业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b 非营利性。

公共事业公共性的一个更为具体的表现。

C 规模性。

一方面公共产品涉及的范围广,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公众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提供产品大多具有非物质形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大量的投入,有些内容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3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美国学者,詹姆斯.M.布坎南)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6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活动的基本准则,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决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也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职能的发挥和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处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等,是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有一下几条:A以人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公共事业管理必须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

这是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最集中的反映,也是贯穿于公共事业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要求。

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知识点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公共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的知识点,对于提高公共事业的效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的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一、公共事业概述公共事业是指政府或政府主导的机构提供给公众使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

它们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则是指对公共事业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的重要性1. 公共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配置公共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服务公平公正:公共管理应确保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能够平等地提供给每个市民,照顾到弱势群体的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3. 效能和效率提升:通过对公共事业的组织和协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效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4. 治理与社会稳定:公共管理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危机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三、公共事业公共管理的知识点1. 公共事业规划与决策:对公共事业的目标、规划、策略进行制定和调整,以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2. 组织与协调管理: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责关系,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协调。

3. 预算与财务管理:确定公共事业的预算,合理分配资金和财务资源,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4. 监督与评估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对公共事业的运行和绩效进行监督和评估,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 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实现政府服务的便民化和智能化。

6. 公共参与与合作机制:倡导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建立与公众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合法性。

四、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1. 北京奥运会组织与管理:通过系统的组织与协调,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的发展成果和城市管理水平。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

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推荐文章商务文秘知识介绍热度:党的知识竞赛方案热度:党的知识手抄报材料热度:党的知识抢答赛活动策划书热度:入党基本知识考核热度:公共事业管理知识是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事业管理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知识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

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3)(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公共事业的特征:(P6-7)(1)公共性;(2)非营利性;(3)专业性;(4)基础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P8-9)(1)教育事业;(2)科技事业;(3)文化事业;(4)卫生事业;(5)体育事业。

4.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P9-11)(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非营利性;(4)服务型。

5.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P12-13)(1)计划职能;(2)组织职能;(3)协调职能;(4)控制职能。

6.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P13-17)(1)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及类似法律性质的各种社会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控制、指导和监督的管理方法。

(局限性:a.缺少灵活性与弹性;b.强制性)(2)行政手段:①特点:a.权威性;b.强制性;c.垂直性;d.直接性②局限性: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b.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c.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d.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e.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③原则: a.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原则;b.系统原则;c.权责一致原则;d.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经济手段:①特点:利益性、调节性、间接性和非强制性②主要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4)宣传教育手段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启发性和间接性、广泛性和多样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5)技术手段缺点:①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②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

7.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P18-20)(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

8.政府组织的特征:(P23)(1)公共性;(2)强制性;(3)普遍性;(4)执行性;(5)规模性;(6)法定性。

*9.政府体制的职能优势:(P24-25)(1)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2)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垄断问题;(3)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4)克服市场经济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5)维护国家安全,应对紧急事件。

10.政府体制的局限性:(P26)(1)公共政策失效;(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4)政府在解决垄断和外部性问题时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

*11.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27-29)(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伙伴关系。

12.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特征:(P29-30)(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

*13.事业体制的职能优势:(P30-32)(1)相对独立性;(2)非营利性;(3)低成本、高质量;(4)专业性;(5)接近性;(6)灵活性;(7)在培养互助精神、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等方面更具优势。

14.事业体制的局限性:(P32-34)(1)行政化严重;(2)组织性质杂乱;(3)立法滞后;(4)经费不足;(5)自律机制不健全。

*15.事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4)(1)贯彻执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2)发挥体制优势,从事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3)有效配置各种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资源;(4)充当科学理论的创新园地和实验基地。

16.市场组织的特征:(P35)(1)营利性;(2)竞争性;(3)排他性;(4)自发性。

*17.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P35-36)(1)有效配置资源;(2)优化经济结构;(3)推动科技创新;(4)调节收入分配;(5)促进人的发展。

18.市场体制的局限性:(P37-38)(1)无法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2)无法消除外部效应;(3)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和垄断;(4)无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5)无法解决宏观总量平衡和经济稳定发展问题。

*19.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9)(1)市场组织也是公共事业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和竞争者之一;(2)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中。

*20.政府、事业、市场体制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P40)(1)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2)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事业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等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21.人力资源的特征:(P45)(1)能动性;(2)高增值性;(3)社会性;(4)时效性。

2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特征:(P46)公共事业人力资源除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的共性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1)主体智能性;(2)领域约束性;(3)价值公益性;(4)影响扩张性;(5)功能持久性。

23.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意义:(P49)(1)有助于完善事业组织的用人制度;(2)有助于提高事业组织员工的综合素质;(3)有助于提高事业组织的效率,实现事业组织的目标;(4)有助于事业组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事业产品。

24.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原则:(P49)(1)以人为本原则;(2)公平竞争原则;(3)岗位责任原则;(4)民主法治原则。

25.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特点:(P51)(1)从考察内容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公开招聘重点考察人才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2)从招聘对象层次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公开招聘涵盖了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人才;(3)从录取制度上讲,公共事业组织实行的聘用制度,聘用制度下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4)从招聘技术上讲,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考察方式灵活,不仅可以采取面试和笔试,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试;(5)从招聘组织者上讲,招聘工作的组织者既可以是政府各级人事行政部门、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自己,甚至可以是前面三种主体委托的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

26.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原则:(P51)(1)公开原则;(2)节约成本原则;(3)回避原则。

27.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意义:(P51)(1)创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环境;(2)扩大了选才范围,促进事业单位自身发展;(3)有利于扩大公共事业组织用人自主权,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28.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P54-55)(1)政绩和业务相结合原则;(2)学以致用原则;(3)按需施教原则;(4)分级分类原则。

*29.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P55)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员工自我培训*30.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P55)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和特殊的公共事业精神培训3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P57)(1)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合理配置人才的依据;(2)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确定薪酬的依据;(3)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4)绩效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

*3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环节:(P57-58)(1)绩效计划;(2)绩效监控;(3)绩效考核;(4)绩效结果的运用;*33.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方法:(P58-59)(1)目标管理法;(2)关键事件法;(3)民主测评法;(4)评定组织共同确定方法;(5)配对比较法;(6)网上考评法。

*34.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目标:(P60)(1)提升组织实力;(2)稳定岗位结构;(3)满足员工需要。

35.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原则:(P60-61)(1)系统性原则;(2)竞争性原则;(3)激励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合法性原则。

*36.树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P67)(1)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2)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观念;(3)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

37.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P68)(1)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2)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3)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4)坚持分类推进,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特点;(5)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8.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P68)(1)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形成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到2015年,全面建立聘用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普遍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3)到2020年,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用人机制和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

*39.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P68-70)(1)锐意进取,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2)齐头并进,完善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3)因材施教,加大关键岗位的人才开发力度;(4)配套改革,提供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5)不断创新,加快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现代化。

40.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特点:(P73)(1)类型多样化,以社会公益为核心;(2)领域广泛化;(3)经费来源的无偿性;(4)政策性强。

41.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目标:(P74)(1)加强预算管理;(2)加强财务管理;(3)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保证公共事业各项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42.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原则:(P74-75)(1)依法理财原则;(2)勤俭节约原则;(3)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4)利益兼顾原则;(5)量力而行原则。

*43.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P75)预算管理、计划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结余管理、清算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以及财务监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