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职官表

合集下载

宋代职官与俸禄

宋代职官与俸禄

宋代职官与俸禄历代职官表(宋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

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

(以下同) 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 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同知院事) 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

“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九卿) (九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设,不久废。

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历代职官表pdf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简表

历代职官表
历朝历代,官职流变,虽曰继承,而大不相同;纵一代之内,亦有变迁;或名称相同,而职责殊异,不可不察也。

此间有妙手,绘制成图,余搜罗在册,以供参考。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中国历代职官表

中国历代职官表

(三师) 太师、太 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 (三孤) 徒、司空
京县:从八 主薄 品上 (一至二 下县:从九 人) 品上 京县:从八 品下 尉 下县:从九 品下
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 地 上县:有六千 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 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 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 千户者
京县:从九 品下 录事 其它县不列 品
历代职官表(宋朝)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三公本 为亲王使相宰 相之加官。惟
太尉 (三公) 司徒 司空 尚书令 正二品 (一人) 尚书左、 右仆射 (各一人) 掌管全国官吏的 吏部尚书 尚书省 (一人) 调动等 掌全国土地、户 户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正三品 (一人) 度、祭祀、学校、 掌国家的典章法 籍、赋税、财政收 正三品 从二品 佐尚书令 总理国家政务 正一品
制,建其度,四方 公”,权力归 功课等民事。 台阁。“九 卿”亦重。 掌水土沟洫营建城 即西汉之御史 司空 邑等事。 大夫,刘秀时
改为大司空。 掌四方兵事功课, 刘秀时置大司 太尉 年终奏报于殿以行 马,建武时改 赏罚。 太尉。 光武帝时, “少府”中之 尚书台,职权 (略) 渐重,组织亦 (九卿) 同西汉之 秩中二千石 大,三公形同 制 虚设。 九卿之 长,均加卿字。 五官中郎 比二千石 将 比二千石 其它 左中郎将 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六百石 兰台令史 (地方) 建武十八年复 刺史 秩六百石 掌州之治 刺史十二人, 掌奏及印工文书 主宿卫宫殿
御史中丞 御史台
第四品 举非法
三国均置
魏置,蜀吴不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详 大长秋 太傅 其它 少傅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 魏置,蜀吴不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的主要变化。

古代中央官制⼤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权越来越弱化,下⾯分朝代表述,这⾥不仅涉及到中央官制,也涉及到地⽅官制。

⼀、三代官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体可分为三类:⼀类是政务官,有“尹”、“卿⼠”等。

⼀类是宗教官,有“多⼘”、“占”、“巫”等。

⼀类是事务官,有“宰”、“⼩藉⾂”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青铜器铭⽂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

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

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礼制、时令、天⽂、历法等。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职官吏的领袖,⼜是神职官吏的⾸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住⾏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的有宰、膳夫、寺⼈、⼩⾂、⼩⼦、⼩夫、守宫、御正、世妇、东宫等。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职官的名⽬更加繁多,⾏政体制更加系统。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崩⽡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批地沦落为⼠,⼠⼈队伍迅速扩⼤,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进⼊战国时代,新兴的⼠⼈空前活跃,这些⽂化素养较⾼的知识分⼦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动⾃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的对象。

他们凭借知识和才⼲,指点江⼭,激扬⽂字,或为理想⽽奔⾛四⽅,或为⽣计⽽周游列国,都是⼊仕⼲政的最佳选择,从⽽形成⼀⽀庞⼤的充满活⼒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

中国历代职官表格模板

中国历代职官表格模板
太仆
秩中二千石
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
廷尉
(大理)
秩中二千石
掌刑狱。
有正、左、右临。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及亲属事务。
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正一品
辅佐天子
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正一品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钦定历代职官表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钦定历代职官表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钦定历代职官表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钦定历代职官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钦定历代职官表
又称《历代职官表》。

六十三卷(一作七十二卷)。

清乾隆时官修。

清廷以官制之得失,可知朝政之盛衰,念历朝官制,典籍具存,宜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乃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特命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1724-1805),以及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等,考证排次,辑缀而成。

本书所记职官,包括古今,贯穿始末,且追溯历代沿革。

全书以记清代官制为纲,每一曹司列为一表,首列清代官制,而历代官制之沿革分列于下。

即将上古至列朝之官名、员额、官阶、职掌等排列,与清朝职官相对照,以说明清朝某官相当于古代某朝某官。

表后详述建置,亦以清代列前,历朝列后。

凡清有而古无、古有而清无之职官,以及名同而实异,或实同而名异者,均一一引证诸书,详为考证,疏其异同。

所引资料,清代以前,取于各正史职官考、《通典》、《通考》等,清代则取于《清会典》。

全书各表,将上下数千年分职率属之制,备载无遗。

然体例上,以历代职官名目附于清代类似职官之下,作牵强之比附,未免有失原意。

考核亦间有未精确与舛误之处。

且书中使用全称、简称标准不一,失之杂乱。

道光年间,黄本骥以本书藏于内府,民间不得见,乃录原表六十七篇,删去表后疏证文字,成简本《历代职官表》刊行,颇便阅览。

最全的历代职官表

最全的历代职官表

最全的历代职官表因为直接⽤WPS转的图⽚格式,不知怎么的,有部分就残缺了,于是我⼲脆就冲了个会员,想转换成分页格式,结果效果是下⾯这样的:的确是清晰了很多,但朝代间隔出现了分离,还有就是⼀篇⽂章最多只能插⼊9张图,⽽分离后的图⽚⼀共有14张之多,所以也不够完全。

还是⽼法⼦,要完整版本的微信或者私信我,和以前⼀样私发,有时候忙没有及时回复,⼤家见谅,及时晚点,还是会发送的。

历代官制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东西,⼆⼗四史⼀般都有职官志,对各个朝代的机构设置,⼈数设定,权责规范,总体架构都有或详或略的介绍,似乎⽐现代都还要透明些。

⽽真正要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似乎要从现在越来越考究的历史电视剧说起,⽐如最近很⽕的马亲王的《长安⼗⼆时⾠》,主要⼈物的官职品阶:林九郎(李林甫),郎任⼤唐右相,正三品;何监(贺知章),秘书监,从三品;兼任靖安司令,从三品(靖安司虚构);李必,靖安司司丞,⼀般正五品,最⾼正三品。

如果了解⼀些唐朝的官制知识,对理解剧情也是⼤有裨益的。

⼜⽐如单单⼀个宰相,具体名称多达⼏⼗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学⼠(明朝)、军机⼤⾂、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加暗含了君权和相权的激烈⾓逐。

⼜⽐如单单从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历代官制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结合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假设),⾔官和台谏制度的分离和合流(联想到监察部和中纪委的合并),中央治理模式由总经理负责制升级到董事会负责制(结合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升级),可以拓展的内容的确很多很多,所以今天先发图表,算是做个总论,给⼤家梳理⼀个整理脉络,以后有时间单独就⼀个问题来谈谈。

这也算我写点东西的风格,跳跃性⽐较⼤,常常是灵感来了,就写写相关的东西,⼤家将就着看。

还是附上微信⼆维码,有需要的就找我吧。

历代职官表

历代职官表
历代职官表(秦)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
(相国)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武职
(九卿)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谷货
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
(中央其它官职)
中尉
掌师治安
武职
将作少府
掌营建宫室
内史
掌治京师
监御史
掌监理郡事
(地方)


郡守
秩二千石
掌郡治
郡尉
秩比二千石
掌郡之军事
郡丞
秩六百石
辅佐郡守
县令
县长
令,秩千石或六百石
长,秩五百至三百
掌县治
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
县丞、
县慰
秩四百至二百石
丞佐令并掌刑狱,
尉掌兵事
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
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京师治安。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
内史
秩二千石
掌治京师。
相当于后来“京兆尹“
右扶风
秩二千石
掌列候。
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
(地方官职)
十三部州


刺史(每州一人)
(牧)
秩六百石
(二千石)
掌监查郡事。
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又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

历代职官表

历代职官表

秩万石
(三公) (三司)
御史大夫 秩万石
太尉
秩万石
大将军
太常
秩中二千石
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九卿)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理)
秩中二千石 秩中二千石 秩中二千石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宗正
秩中二千石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
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 成帝时改为“大司空
太保
正一品
(三公)
太尉、司徒、 正一品
司空
尚书令 (一人)
正一品
左、右仆射各 从二品
一人
尚书省
六部尚书 (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侍郎 正四品
(三十六人) 尚书左、右丞
从四品 (各一人) 纳言 (二人、即侍 正三品 门下省 中) 给事黄门侍郎
正四品 (四人) 内史省 内史令
正三品 (即中书省) (一人,即中
台院、殿院、察院
掌教育行政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
区)
。以后兼理民事。
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
使“兼任,权势颇大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 南、太原)五州(益、
时改。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 业制造,以给其养。
尚书
秩中二千石
在皇帝左右办事。
设五曹办事,武帝时 地位逐渐重要。
执金吾
(中央其它
官职)
内史
秩中二千石 秩二千石
掌京师治安。 掌治京师。

历代职官表(宋朝)

历代职官表(宋朝)

历代职官表(宋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

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总理全国政事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

(以下同)参知政事正二品副相枢密院枢密使(知院事) 从一品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副使(同知院事) 正二品门下省侍中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佐侍中中书省中书令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佐令尚书令奉天子命而施政尚书省左、右仆射佐令左、右丞相佐令三司使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副使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正三品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正七品崇政殿说书从七品谏院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各一人) 从二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各一、二人) 从三品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二品专掌监察、执法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

“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从三品台长侍御史(台院) 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 正七品监察御史(察院) 从七品(九卿)(九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教育行政司业正六品国子博士正八品国子监丞正八品路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南宋谓“宪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南宋谓“仓司”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徽宗设,不久废。

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掌军事及民政南宋谓“帅司”府知府事(各一人)(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判官)(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州 (判某州事)(刺史) 从五品掌州之治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历史官职大全集》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历史官职大全集》收藏这一篇就够了

《历史官职大全集》收藏这一篇就够了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鹄、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中国历代职官表.docx

中国历代职官表.docx

中国历代职官表推荐两本职官的书:1、历代职官表纪昀2、历代职官表黄本骥?历代职官表 ( 秦 )部门(三公)丞相府御史大夫寺太尉府(九卿)( 中央其它官职 )(地方)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相国)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御史大夫副丞相籍太尉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武职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守卫宫殿门户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皇帝舆马及马政廷尉掌刑狱典客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中尉掌师治安武职将作少府掌营建宫室内史掌治京师监御史掌监理郡事郡守秩二千石掌郡治郡尉秩比二千石掌郡之军事郡县部门(三公) (三司)(九卿)郡丞秩六百石辅佐郡守县令令,秩千石或六百石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掌县治县长长,秩五百至三百下为“长”。

县丞、丞佐令并掌刑狱,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秩四百至二百石十亭为乡,有三老等。

县慰尉掌兵事历代职官表 ( 西汉 )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丞相秩万石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 相国)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御史大夫秩万石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丞相。

太尉秩万石掌全国军事。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职掌统领兵征、或予闻国政。

是将武官。

武帝初为卫青而设。

大将军军的最高称号。

有时位在“公”之上。

即秦之“奉常”,景帝时改太常秩中二千石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之,莽又改为秩宗。

即秦之“郎中令”,武帝时光录勋秩中二千石掌宫殿护卫。

改。

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卫尉秩中二千石掌宫门警卫。

令”,不久复称。

太仆秩中二千石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

廷尉秩中二千石掌刑狱。

有正、左、右临。

( 大理)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

有丞。

平帝时改为“宗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皇族及亲属事务。

伯”。

( 中央其它官职 )( 地方官职 )十三部州郡县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大司农秩中二千石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中国历代职官表1

中国历代职官表1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
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
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正二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门下省
官行宰相职
中书侍郎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中书令
中书舍人
(六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右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
右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
右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
御史台
御史大夫
正三品
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
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三公”,一品
“九卿”,三品
三国均置
尚书台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
第三品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
第三品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
中书省
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历代职官表

历代职官表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公):
丞相府
御史大夫寺
太尉府
丞相(相国)
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副丞相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武职
(九卿)
奉常
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
卫尉
掌宫门警卫
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
廷尉
掌刑狱
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宗正
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掌谷货
少府
正一品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门下侍郎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
佐令

《历代职官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历代职官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历代职官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历代职官表》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历代职官表》是一部以表格和历代沿革的形式记载上古至清代各朝职官的史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
佐侍中
左散骑常侍
(二人)
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
左谏议大夫
(四人)
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
左补阙
(六人)
从七品上
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
左拾遗
(六人)
从八品上
职务同上
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中书令
(二人)
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
官行宰相职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唐代之县,等别如下:
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
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
望县:繁华重要之地
紧县:重要之地
上县:有六千户以上
中县:有二千户以上
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
下县:不足一千户者
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县丞
(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掌州之治
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
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
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
九卿之长,均加卿字。
其它
五官中郎将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
兰台令史
比二千石
比二千石
比二千石
六百石
主宿卫宫殿
掌奏及印工文书
(地方)



刺史
秩六百石
掌州之治
建武十八年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
太守
秩二千石
掌郡之治
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
郡丞
佐守
县令
县长
令,秩千石;
长,四百石或三百石
掌县之治
以下仍置乡、亭、里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其它县不列品
历代职官表(宋朝)
(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判某州事)
(刺史)
从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
(简称)
兼指挥军事
军监县
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宋代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
佐尚书令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刑部尚书
(一人)
(九寺)

(各一人)
正四品
(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少卿
(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
(或正六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第三品Βιβλιοθήκη 尚书令之副手三国均置
中书省
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其它
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
(相)
相国
(大丞相)
第一品
注:不是“一品”
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
太傅
太保
第一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
三国只置太傅
(三公)
(九卿)
(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
“三公”,一品
“九卿”,三品
三国均置
尚书台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
第三品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国了监丞
从六品下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刺史
(每州一人)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为刺史的佐史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掌一州兵马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一人)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掌纠正各曹职事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历代职官表(西汉)
(三公)
(三司)
丞相
(相国)
秩万石
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
御史大夫
秩万石
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丞相。
太尉
秩万石
掌全国军事。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
大将军
职掌统领兵征、或予闻国政。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武官。武帝初为卫青而设。有时位在“公”之上。
太傅
少傅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散骑掌侍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魏蜀置,吴无

刺史(牧)
单东刺史
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
河南尹
第三品
掌京都之治
魏置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及亲属事务。
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以给其养。
(中央其它官职)
尚书
秩中二千石
在皇帝左右办事。
尚书
(各一人)
从二品
同唐之制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
(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
从七品
(九卿)
正三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