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合集下载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基本含义
• “人单合一”模式中,“人”是指员工,“单”不是狭
义的订单,而是指用户价值。“合一”指员工的价值 实现与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合一。
• 即每个员工都应该直接面对用户,创造用户价值,并
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分享。将企业负 责的大单解构为每个员工负责的单,把企业总的用户 资源转化为每个员工负责的用户资源。
人单合一模式的实施效果
• 海尔通过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使组织充满激情与创
造力, 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组织架构从“正三角”颠覆为“倒三角”并进一步扁平为以自主经营体为 基本创新单元的动态网状组织,组织中的每个节点接受用户驱动而非领导驱动, 通过开放地连接外部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
双赢管理模式
提出背景
• • 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碎片化对企业提 2005年,海尔施行全球化品
出个性化的需求,原来企业的大规模 制造必须变成大规模定制的模式,即
牌战略张瑞敏在海尔全球经
从原来的先造产品再找用户变为先创 理人年会上首次提出:海尔
造出用户再造产品。在这个背景下, 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已 经不能再满足市场需求。海尔探索的
在全球市场中取胜的竞争模 式就是“人单合一”。
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
“人单合一双赢” 模式。
什么是人单合一模式?
• “人单合一”发展模式是由海
尔集团的CEO张瑞敏先生提出 的,意在解决信息化时代由于 国际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引发的 竞争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库存 问题、生产成本问题和应收账 款问题,并将“人单合一”模 式作为海尔在全球市场上取得 竞争优势的根本保证。
• 创新使海尔持续健康发展,自2007年以来,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达 38%,资金周转天数为-10天,遥遥领先于同行业。

海尔张瑞敏说的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是怎么样的

海尔张瑞敏说的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是怎么样的

据了解,由于海尔持续自以为非的模式创新,人单合一模式的战略效果正在逐步释放。

目前,人单合一模式已得到国际管理学界的积极关注和认可,众多管理学家表示海尔的探索方向是对的,包括哈佛商学院等著名管理院校将海尔的探索做成了教学案例,海尔模式已在日本、俄罗斯、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践和验证。

2016年三季度,海尔集团上市公司之一青岛海尔营业收入单季度增长超过50%,三季度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提升22.00%。

海尔的“网器+社群”模式也进展明显,公司推出的馨厨互联网冰箱已拥有超过65万粉丝,活跃用户近85%,公司前三季度网器销售数量266万台,同比增长66%,海尔U+APP累计用户数超过2100万。

近期,由《中外管理》和海尔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外管理》杂志发展众筹项目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多位长期关注《中外管理》的企业家以众筹的创新形式,成为《中外管理》杂志的联合出品人。

在发布会仪式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与众多优秀企业家互动,就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创新做了深入阐释和交流。

“扭秧歌也是前进”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探索已经进行了11年,在模式推进过程中常有曲折和反复,但海尔张瑞敏认为“扭秧歌也是前进”。

战略跟着时代走,组织跟着战略走,而战略上“人单合一”之后,则要求组织从传统的科层制企业颠覆为没有层级的开放创业平台,将组织流程从串联变为并联,这种颠覆是全世界所有大企业都没有探索过的,因此面临着巨大阻力。

在面临巨大阻力的企业变革中,海尔的优势在于拥有自以为非的企业文化。

海尔张瑞敏认为,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砸冰箱还是今天的“砸组织”,两者反映的文化内核是一脉相承的。

创业30余年来,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持续自以为非,永远要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张瑞敏认为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业创新来满足用户需求,永远追求成为“时代的企业”。

“我是搭建创客平台的人”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与用户零距离,让人人成为自己的CEO。

【重磅】彭剑锋对话张瑞敏:创新管理模式,贯彻“人是目的”(上)

【重磅】彭剑锋对话张瑞敏:创新管理模式,贯彻“人是目的”(上)

【重磅】彭剑锋对话张瑞敏:创新管理模式,贯彻“人是目的”(上)导读海尔的管理创新模式是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底蕴、消化吸收了近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精髓,在对全球互联网的特征和趋势判断基础上,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颠覆性的创新与改造。

海尔模式是中国管理的原创性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在传统企业的最优实践。

海尔模式既是本土化的,也是世界性的。

如果海尔模式成功了,将不仅是海尔的成功,而是中国管理实践和思想的成功,是互联网时代全球性的管理创新成功。

海尔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变革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推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还处于支付改革成本的阶段;海尔创新模式还有待在坚定不移的执行中形成真正的管理能力和企业资源。

大致上,华夏基石认为海尔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了“全员共治”、“自我驱动”、“动态合伙”、“价值无界”等特点。

有九大创新点:一是在人力资源哲学层面的创新,颠覆了工业文明对人的假设,从“组织人”到“自主人”,重构人与组织新型关系;二是打破传统人力资源专业职能桎梏,领先实施人力资本价值增值管理;三是全员共治:冲破传统契约关系,构建共创共赢的动态合伙人机制;四是探索小微和创客化,突破“大企业病”困境,创建价值创造生态圈;五是以“二维点阵”为核心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管理,创新价值衡量方法;六是独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S-H-A-R-P模型,赋予人力资源管理者新角色;七是打破组织边界、地域边界对价值创造的约束,构建人力资本社会化的生态系统;八是创新对赌与共享机制解决价值创造活力难题;九是持续建设的自驱动文化,始终以“做时代企业”为驱动力。

本文为著名管理学家、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教授与海尔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一次对话,经“华夏基石e洞察”编辑整理成文(2万余字),囿于篇幅,我们将分两次全文发表本次对话实录。

网状组织:共创共赢的动态模型彭剑锋:管理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我们无法依赖某一个成功的范式,我们的管理研究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海尔ceo张瑞敏的事迹

海尔ceo张瑞敏的事迹

海尔ceo张瑞敏的事迹张瑞敏是全球著名企业家,创建了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因其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受到国内外管理界的关注和赞誉。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张瑞敏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张瑞敏创业历程1.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观念: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的体验。

张瑞敏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观念,以为用户提供当时最渴望的高质量产品体验为目标。

当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企业非常多,但以这种观念去干的并不多,很多人觉得原来设备差,引进很好的设备,产品比原来要好得多,市场又供不应求,卖就行了。

但张瑞敏不这么想,他当时的目标就是为用户提供最想得到的,高质量的产品。

差异化的路径:海尔通过砸冰箱及自主管理班组等活动,创出一条以提高人的素质而非仅靠引进设备、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差异化路径。

张瑞敏认为,要实现战略目标,得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差异化的路径。

当时同行业的路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全力以赴上产量。

而海尔走出的差异化路径是:靠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引进的设备和技术。

当时典型的事件就是砸冰箱,张瑞敏带头砸毁了76台不合格冰箱,在那个物资短缺,冰箱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他的举动曾让很多人不解。

张瑞敏说,砸冰箱砸的是一种观念,砸醒员工的质量意识。

海尔成果:从市场角度来看,1988年,海尔获得了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

当时在中国金牌是非常难得的荣誉,老百姓的关注度非常高。

这枚金牌对当时海尔在行业中的地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90年,海尔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1991年又获得全国十大驰名商标。

从管理的角度看,1990年,海尔获得国家级的奖励中国企业管理金马奖。

同时期,张瑞敏带领海尔开始推行自主管理班组,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做自主管理,与海尔今天推进的自主经营体一脉相承。

海尔的变革之路

海尔的变革之路

海尔的变革之路作者:胡泳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6期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最大冲击,是要重新定义企业与人的关系。

2005年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模式,经过12年的创新探索,海尔已将其打造为具有时代性、普适性、社会性的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

2007年,张瑞敏先生敏锐地意识到维基经济学所触及的企业边界问题,开始探索按单聚散的人力资源平台。

海尔发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一定不能有边界,在公司内工作,往往比在网上运行一个项目,耗费更高的交易成本。

既然最聪明的人都不为你工作,何不利用网络让最聪明的人为你工作呢?由此,海尔归纳出著名的网络化战略的三个“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为了达到这三个“无”,海尔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变革,旨在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实现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

这就是张瑞敏念茲在兹的人单合一,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化战略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网络化战略的推进,必须体现到商业模式创新上,而商业模式创新突出的标志就是能不能实现因果的调节效能。

所谓因果的调节效能,简单来说就是能不能把给用户创造的高价值和企业所获得的超利润连接到一起,这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

管理模式很少有因果的调节效能,很多管理模式都只是想着怎么把产品做到最好,至于产品是不是能够为企业创造很好的价值,为用户创造很好的价值,充其量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而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创新,则是直接把高价值与超利润两者连接到一起。

海尔的新范式2013年,张瑞敏借用了《创客:新工业革命》,作者克里斯·安德森“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概念,把“人人都是CEO”升级为“人人都是创客”,在海尔内部为创客赋予一个崭新的内涵,即“创业的人”,而不是外界一般想象的“颠覆制造业的人”。

海尔的平台化组织的核心成为“人人创客”,也就是让员工在海尔平台上自行创业,甚至可以去海尔化。

在海尔,创客是像黑客那样具有颠覆精神的知识工作者。

一群群创客组成的创业共同体称为“小微”,所谓小微,就是在海尔的创业平台上生长出来的创业公司。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作者:晨曦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17期“人单合一”是张瑞敏迄今最为重要的管理理论创新。

根据他的阐述,“人”即员工,“单”即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要用它彻底改造企业的组织、流程,并使之“工具化”,谈何容易?而今面对记者,这位已经70岁的企业家直言,“当年我们砸了冰箱,今天我们砸了组织,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砸组织比当年砸冰箱要艰难得多,意义深远得多。

”“砸冰箱”,起步的是质量成就品牌之路;“人单合一”重构的是企业活力。

作为白色家电行业的巨头,张瑞敏一手打造的海尔集团,举世瞩目。

而这位早就功成名就、大可激流勇退的企业家,目之所及、心中所想却是“大企业病”这一沉疴旧疾。

环顾世界范围内的巨无霸企业,“一而鼓,再而竭,三而衰”式的宿命轮回,让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张瑞敏直言,从2005年9月20日正式提出,迄今的13年里,“真是探索了很多方法。

”近期,张瑞敏又带着他的“人单合一”模式,再次受邀走进美国哈佛讲堂,其详细地介绍成功的事例,在国际学界和商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共创共赢”颠覆了传统模式2005年,海尔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取得很大成功。

201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同比增长20%,海尔大型白色家电第九次蝉联全球第一,利税总额突破300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1%。

2016年,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后,没有进行大规模人员调整,而是采用“人单合一”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

张瑞敏说:“海尔的管理模式根植于我国社会与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现了系统思维理念。

”他表示,“人单合一”是多方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人的价值第一,给所有人都创造机会,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赢。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坎特认为,虽然“人单合一”模式仍然在探索当中,不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是成功的,海尔的变革是没有先例的。

张瑞敏简介

张瑞敏简介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简介张瑞敏,男,汉族,1949年1月5日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高级经济师,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984年,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他确立了“名牌战略”思想,带领员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奇迹。

22年来,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6年全球营业额1075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005年8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结果,海尔荣居榜首。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

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

到目前为止先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七所商学院共做了十六个案例,涉及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文化方方面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欧盟案例。

1997年张瑞敏荣获《亚洲周刊》颁发的“1997年度企业家成就奖”;1999年,张瑞敏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具声望的企业家"第26名;2002年9月6日,张瑞敏首席执行官荣获国际联合劝募协会设立的“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和“最佳捐赠者奖”,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家。

张瑞敏才思敏捷,博学多才,人称“儒商”。

他对待成就的哲学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他创建的海尔文化使五万海尔人迸发了极大的活力。

张瑞敏的目标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

据全球权威消费市场调查与分析机构EUROMONITO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按销售额统计,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四,按品牌销量统计,海尔跃升全球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张瑞敏,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张瑞敏,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张瑞敏: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近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发表演讲,以海尔自身的转型试错为样本,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海尔经历了从组织、战略到薪酬体系的全方位变革。

一种亘古未有的崭新商业形态正在被创造。

以下是张瑞敏口述:非常高兴在今天这个论坛上做这个演讲,谈一下海尔的一些体会。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探索”。

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因为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如果大家不能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探索,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演讲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个,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所有的企业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生存,但是时代变迁太快,所以必须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第二个,我们海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在互联网时代里,做了哪些创新探索;第三个,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个挑战非常危险,可以自我颠覆,但是自我颠覆不好的话可能会颠倒。

我不知道我们企业到底到了什么程度,虽然我非常有信心,但是这个时代非常难以让人把握。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

企业就像冲浪者,今天冲上这个浪尖,并不能保证明天还在浪尖上。

举一个例子说,手机行业,摩托罗拉曾是手机业的老大,但它很快被诺基亚超越,原因就在于时代的变化,摩托罗拉是模拟时代的霸主,而诺基亚是抓住了数码时代的机遇。

但是,诺基亚很快又被苹果所超越,因为苹果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所以说,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这是非常快的。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这会是彻底的颠覆。

有200年传统的管理也会被互联网所击碎,因为200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石是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论分工里面谈到了小作坊如何变成了现代企业。

三位古典管理先驱的思想即源于此:第一位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生产线就源于科学管理理论;第二位是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他提出了科层制,也叫做官僚制,现在大家还在用;第三位是法约尔,他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说到家就是企业内部各种职能的应用以适应外部的市场。

32岁生日趴,张瑞敏万言阐释海尔最新使命

32岁生日趴,张瑞敏万言阐释海尔最新使命

32岁生日趴,张瑞敏万言阐释海尔最新使命今天,青岛土生土长的创客企业海尔集团32岁了!海尔用向世界大声宣告第三代海尔精神、海尔作风的方式,为自己庆生!海尔如何认识这个时代?海尔如何定义自己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使命?海尔的价值观如何变迁?海尔新的精神和作风有何内涵?海尔精神:诚信生态共享平台海尔作风:人单合一小微引爆小创为大家带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今天在创业纪念日的演讲,从他的视角来解读海尔!今天是我们32周年的创业纪念日,这一个日子非常值得纪念。

我们今天主要是要解析一下新的海尔精神、海尔作风。

在这之前,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要研究海尔精神、海尔作风。

先从两句话说起这个主题,一个“回首32载行难”,一路走来非常艰辛,风雨兼程32年,我们绝对不是回忆它的艰辛,更不是回忆它曾经的辉煌。

但是我们要研究一下我们为什么可以走过来。

刚才的片子里面讲到,很多企业可能平均寿命只有七年,要这样一直走过而且能够不停发展,其实的确很难。

所以我们跟其他的企业最大不同,就是有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做法。

其他的企业有没有?都有。

但是我们和很多企业最大不同两点。

第一个就是说很多企业把这一个只是作为一个口号,可以说上来,可以背过来,但是它是怎么回事儿没有人去关心它。

第二个我们这一个是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而且要把它转化成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认同并且落实到行动上。

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句“再创生态圈破茧”。

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第二句其实是对第一句的检验与挑战。

既然是我们用这一个很有效的企业,海尔的精神,海尔的文化使我们越过很多艰险走到今天,那下一步灵不灵?因为这一个破茧和前面这个是不一样的。

我们前面这一个不管战胜多少艰难险阻都是有目标、有样板,而且都是局限在国内的,但是这一个破茧是全球性的,全世界大企业都面对一个怎么样从传统经济转为互联网经济,再转向了物联网经济。

现在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到。

青岛海尔:人单酬体系驱动管理层创新

青岛海尔:人单酬体系驱动管理层创新

青岛海尔:人单酬体系驱动管理层创新青岛海尔集团是中国领先的白色家电企业,其创始人张瑞敏先生一直倡导并实施人单酬的管理体系。

这种管理体系将管理层和员工的薪酬挂钩,促使管理层更加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同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在海尔集团,人单酬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推动着企业持续创新和成长。

人单酬体系是什么?人单酬体系是青岛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提出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将领导层的薪酬和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通过这种方式,激励领导层不断探索创新、突破常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尔集团的员工薪酬也以做出的贡献为基础,这种体系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人单酬体系的意义青岛海尔集团的人单酬体系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

它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

管理层的薪酬与企业绩效直接相关,他们会更加努力地探索创新、开展改革,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员工的薪酬与所做出的贡献直接挂钩,激励员工不断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促使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人单酬体系也是对企业治理机制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通过人单酬体系,海尔集团建立了一种高效、动态的薪酬管理体系,使薪酬与企业的绩效直接相关。

这种体系激发了全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员工和管理层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推动企业实现了更好的业绩和发展。

青岛海尔管理层创新人单酬体系作为青岛海尔集团管理层的一项创新,直接激发了管理层不断创新和进取,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层的薪酬挂钩企业的业绩,这使得管理层不得不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技术,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尔集团管理层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增长。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灵活、决策更加迅速。

管理层还大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企业产品的不断迭代和升级,保持了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人单酬体系在管理层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管理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海尔“智造”如何成功复制全球?——张瑞敏:“沙拉式文化”适用于每个“自主人”

海尔“智造”如何成功复制全球?——张瑞敏:“沙拉式文化”适用于每个“自主人”
内联 员工 ,联 全流 程 ,那 么与之 配 套的 管理 机 制是 如 何打 通 的?
张 瑞 敏 :‘ 合 一”模式 足 以 ‘‘人的价 值 第 一” 为 线 的 探索 。“ @1111人 ,人 即企 业 ”,一个 氽 业的 设 备、技 术再 好 ,都 一定 能 够增 值 ,真 决定 能 不 能 增 值 的 足人 。
形成 国际 标准 指导 全 球 工 业转 型 。 为什么是海尔?海尔何 以实现伞球引领的智能
制造 ?而在 2016年 并购 GEA之 后 ,海 尔 的 智能 制造 体系 将如 何 与GEA的 制造 体 系进 行 协 同?海 尔集 团 董 事 局 主 席 、首席 执 行 官 张 瑞 敏 ,就 此 话题 接 受 了 本刊 独 家专访 。

时代是 情霹 、知的 个性 蹩
的体验迭代
054 I-{4'H1;- ̄lt SINO-FOREIGN MANAGEMENq、
封 面 文 章 IC O V ER ST o RY
推 进 大 规 模 定制 的原 因 所在 。
输出智能制造新模式 《中外管理》:海尔的智能制造体 系是外联 用户、
■ 目自目 &黼 g 目 ∞ 蚺 《 《
文 I本刊记者 朱丽 庄文静

目∞

8 ∞
海 尔 一步 步推 进 并复 制成 功 的八个互联 工 印 证 荇其自身正在进行符合时代趋势的转型升级 :智 能 制造 。
海 尔 “智造 ”有什 么独特之 处 ? 海 尔 建 设 的互 联 T _厂=不 同于 德 宝 马 的 智 能 化 -i) 问,也 不 同于 美 国特 斯拉 的无 人 _丁 它 体 现 着海尔对于智能制造的独特理解。按照海尔的说 法 , 联 [厂借 助 前 期 交 平 台实 现 与 终端 用 户 需 求的无缝 对接 ,并通过开放平台整 合伞球资源 ,迅 速 响 J、 用户的 个 性 化需 求 ,从 而完 成大 规 模 定 制。 准 确 地 说 ,海 尔 首创 的 COSMOI lat— — 这个 智 能 制 造 的 工 业 平 台 ,在 实 现 人 规 模 定 制 的 同 时 ,更 在于 对 『1]户 需 求 的 把 握 。而这 种 模 式 以终 身用户 为 楔 f l,。 放眼全球 ,智能制造俨 然成为 制造业 追逐的新 风 u。红 以美 国福 特 和 日本 丰 m为 代 表 的 汽 车 公 司 创 造 r影 响 I盐界 今 的制 造模 式 之 后,不 曾想 到 ,以 用 广1为 lIl fl,的 大规 模 定制 模 式 ,基 于 ‘人 单合 -一”的 体 验 经 济 平 台,却 在 中 国的 海 尔率 先 落地 ,并有 望

海尔管理模式解读——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海尔管理模式解读——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

质量与管理 Quality and Management44《生活用纸》2019·6期立核算共赢共享的经营团队。

自主经营体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下企业的基本创新单元。

自主经营体与合作方、交互用户共同组成价值共创、风险共担、按单聚散的虚拟组织,海尔称之为利益共同体。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也就是说,员工有权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决策,员工有权根据为用户创造的价值自己决定收入。

海尔“人单合一2.0”“人单合一”从提出已经10年了,现在进入2.0时代。

“人单合一2.0”是要建立一个共创共赢的平台,它颠覆了传统模式。

首先,定位。

原来企业的定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现在企业的定位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包打天下的单位,而是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企业的定位说到家,是封闭还是开放。

传统企业都是封闭的,但是现在企业只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

第二,价值导向。

传统企业是以顾客为导向,也就是比销售额。

但是,现在的导向不是顾客,而是用户。

顾客和用户有本质的区别,顾客是一次性交易,是钱和物的交易,而用户是不断交互,不断参与,要创造出最佳用户体验。

第三,驱动力。

现在提出“按单聚散人”。

这个(创造)用户的目标能不能完成?能你就来干,不能就让别人来干,而用户目标是不动的。

传统企业是按人来定单——这个人很聪明,企业现在不能让他离开,如果他就这个能力,那就按这个能力给他制定一个目标。

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创客,都要跟投创业——有风投来投资,要跟着投资,这样大家的利益就绑在一起了。

第四,目的。

创业人员无边界。

目标定了,创业人员是谁没关系,谁行谁来。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创业是在海尔这个平台上进行的。

共赢是目的,是各方利益最大化,攸关各方能够持续协同、共享创造的价值。

被称为“近代政治哲学之父”的马基雅维利提出:所谓共赢,绝对不是零合博弈,而是所有参与各方都要得利。

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对它最重要的就是两类人:一类是外部用户,一类是内部员工。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永远要自以为非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永远要自以为非

商学院 BUSINESS永远要自以为非我们在海尔创牌中心大楼前,有一个卦象,那是易经64卦最后一卦“未济卦”,意思是未成功,意味我们永远在追求成功,而不是已经成功。

如果你认为你自己成功了,大概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目前大多数企业遵循管理模式和战略思想都是按照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所提出的线性管理概念,做大做强,别人无法与我竞争。

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传统线性管理实践找不到了用力的方向。

因为市场已经从企业主导用户,变成了用户主导企业。

互联网消除了距离,带来与用户的零距离。

用户的手指决定你的生存,原来传统管理还怎么运营呢?互联网在消除距离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管理的主体、个体,颠覆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所以海尔从线性管理转型,探索“非线性管理”,但放眼世界,找不到非线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海尔创立的人单合一模式在未知领域内探索。

管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踏上时代的节拍,在持续的创新中赢得生生不息。

海尔创业创新的文化基因就在于永远“自以为非”,自我颠覆观念非常重要。

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管理三要素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方法(手段或者是工具)。

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系统,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等;管理的客体就是管理对象,包括人财物,主要被管理者;管理的方法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结合起来。

有的人问我说为什么我干了那么多管理,对管理还管得比较可以。

主要是因为我当了很多年的被管理者,我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管理者。

所以这个管理的三要素,直到今天都非常重要。

很多已经生产出来入库的冰箱,重新检查之后找出来70多台不合格的,贴上条,什么缺陷,谁干的由谁来砸毁它。

为什么?砸冰箱并不意味着质量就上去了,但是改变一种观念。

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但是改变了你对于事实的看法。

一天24小时,不管什么观念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

但是如果你说时间是金钱,你会对时间的认识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通过砸冰箱之后,一下把大家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就提高起来了,每个人必须把工作做到位。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网络化战略阶段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 网络化战略阶段

张瑞敏:海尔将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1984年12月26日,我们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创业。

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

在过去的28年,海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名牌战略(1984-1991年)、多元化战略(1991-1998年)、国际化战略(1998-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2005-2012年),如今海尔要迎来第五个发展阶段,我将它称为网络化战略阶段。

探索战略的历程28年来,不管在什么战略阶段,海尔的战略思路一直有一条主线: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1909-2005)有句名言:“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海尔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因为守住了“永远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一方向没有偏移。

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现在人们强调体验经济。

所谓体验经济,就是用户可以在虚实网上随时随地享受到自己可以享受的体验。

时代在变化,海尔的战略要跟随时代进行调整。

在1984年到2005年三个战略阶段,海尔的管理方式还是传统经济的思路:遵循的基本理论是分工理论,生产方式以生产线为主,组织管理以科层制为主。

在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海尔向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转型,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就是为了这次转型。

如今,海尔要做的是,坚定不移地在互联网时代把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做好。

在名牌战略(1984-1991年)阶段,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的观念,为当时的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张瑞敏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

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

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

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VIP专享】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探索与追求

【VIP专享】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探索与追求

《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探索与追求》——张瑞敏在AOM第73届年会上的演讲(2013.08.11)注:AOM(美国管理学会)创办于1936年,拥有超过15000名来自91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组织的教授、学者和专家成员,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关于管理和组织的知识。

作为管理学术界的盛会,AOM 年会很少邀请企业家参加,即使邀请,每年也仅会邀请一位全球知名企业家进行演讲。

譬如,1998年,英特尔全球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在AOM年会上演讲,并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拐点”理论。

一、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探索这部分主要讲三点:第一点,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

因为要讲新模式的探索,所以先要回顾传统企业的战略和组织架构;第二点,海尔对战略和组织架构的探索;第三点,即目标,海尔追求三个“无”的目标。

1、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传统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这奠定了工业社会200多年来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理论的基础。

分工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制造;二是组织。

在制造方面的体现就是流水线,是被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来的时间动作研究,把小作坊变成工业化。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厂式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福特的流水线。

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最后的落脚点就是流水线,特别是福特的流水线。

当时福特的目标是通过流水线使汽车的成本降到500美金以下,最后他们降到了370美金。

流水线直到今天仍然是企业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

在组织方面的体现就是科层制。

马克思·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的科层制也叫做官僚制,到今天企业仍在沿用。

科层制组织就像一个金字塔,层级非常多。

过去大家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日本丰田之所以做得比美国通用好,因为通用的架构是14级,而丰田只有5级。

但到今天,不管多少级都有问题。

泰勒、韦伯与法约尔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在互联网时代,不光前面两位,法约尔的观点也要被颠覆。

[精品]海尔张瑞敏的经营管理思想

[精品]海尔张瑞敏的经营管理思想

原文地址:作者: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开创了海尔特色的管理模式——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

而所有的传奇都要从1984年35岁的青岛冰箱厂厂长张瑞敏的一项规定开始——不许随地大小便。

一、质量观1、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2、质量是企业生命,保质才能保量,没有质量等于无效劳动。

二、品牌观1、名牌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靠政府部门评出来的,名牌只能产生在市场上。

谁在市场上卖得快、卖得多、卖得贵,谁就是名牌。

2、一人没有自己名牌的企业,今后只能是别的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没有希望。

3、资本是船,名牌是帆。

船大了,能不能开得动,开得快,要靠帆。

没有名牌作帆,船就没有动力,没有方向。

4、名牌只代表今天,不代表明天。

名牌靠天天盯住市场努力保持,靠消费者用货币形式投票决定。

三、市场观1、用户永远是对的,绝不对市场说不。

先卖信誉,再卖产品。

2、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市场。

3、先开市场,再开工厂。

4、先难后易:在发达国家创牌子,在发展中国家扩牌子。

5、浮船法: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保持高于市场的水平,就能处在竞争对手之上。

6、打倒自己:与其让别人打倒你的产品,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

不断否定自己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

7、快鱼吃慢鱼:谁反应速度快,信息准、行动迅速,谁就会赢。

四、用才观1、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

2、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3、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岗,末尾要淘汰。

4、死店活人开,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盘活人先要盘活观念。

5、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这就是有私;一事当前先替企业打算,这就是无私。

没有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终将一事无成。

五、管理观1、每天抓好一件事就够了,抓反复,反复抓。

2、搞管理不能一阵风搞运动。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管理,老是愿意搞运动,场面壮观,指标很好,但结果什么用都没有。

【PPT+演讲全文】张瑞敏精讲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地探索方向

【PPT+演讲全文】张瑞敏精讲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地探索方向

【PPT+演讲全文】张瑞敏精讲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探索方向以下为演讲整理:我们已经做了多年的转型探索和实践,到现在为止还是在路上。

我觉得,全世界的大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几万人的大企业,像我们这么做的,可能还没有第二家。

2015年11月上旬,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在维也纳举办,我是唯一受邀的中国企业家。

我讲了海尔的转型之后,在场的所有外国企业家都非常兴奋,都来和我交流,有的希望我到他们企业去讲一讲,因为对他们是一个促进,但更多认为太激进、太超前、很难操作,特别是把中层管理层去掉,那企业还叫企业?怎么管理呢?海尔的现状是:我们有两千个小微,层级没有了,目前有200个成为登记的公司。

很多员工充分点燃自己的创业激情,可以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是康德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我觉得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大企业这么做很难,海尔做的这一步,必须放弃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

每一个团队都有决策权,他们自己决定用谁不用谁,决定自己内部薪酬的分配。

当然,很多企业的领导可能不舍得放弃这三权。

一、“第二曲线”思维“第二曲线”的概念是由被称为“管理哲学大师”的英国人查尔斯·汉迪提出来的。

它的意思是,“S型曲线归结了生命自身的故事”,要想获得“固定不变的增长”,秘密就是,在第一条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第二曲线。

如果开始走下坡路了再走“第二曲线”就非常困难。

但为什么很难走到第二曲线呢?在做得很好的时候,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为什么要颠覆自己?为什么要“瞎折腾”呢?但是,真觉得应该走另一条曲线的时候,其实已经不行了。

如果不走“第二曲线”,那就会走进拉里·唐斯等人所说的“鲨鱼鳍”曲线——大爆炸式颠覆。

现在,一些厂商可能只能够在电商平台上面做,因为大爆炸式创新是“赢家通吃”。

它有一个“三无”特征:第一,无章可循的战略;第二,无可阻挡的开发;第三,无法控制的增长。

但是,如果再走下去,不走到“第二曲线”,就会进到“大挤压”阶段,因为反正方向大家都知道,你做我也做,市场最后就到了“熵”阶段,那就完了。

现代质量管理案例——海尔

现代质量管理案例——海尔

张瑞敏经常讲,不管有多么好的设备,多么好的资产,都不可能增值,唯一可以增值的就是人。

如果把人的素质提高了,企业就可以增值。

【砸冰箱】76台冰箱换来诚信根基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设备来了,生产肯定会很好,产品也会很好,1985年,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

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

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有人说,冰箱只是外部划伤,便宜点儿卖给工人。

那时候,一块钱能买十斤白菜,一斤多花生油,六两猪肉。

一台冰箱两千多元,是一个工人三年多的工资。

就算这样,冰箱依然供不应求,抢都抢不上,“纸糊的冰箱都有人买”。

张瑞敏却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要把这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

张瑞敏说:“过去大家没有质量意识,所以出了这起质量事故。

这是我的责任。

这次我的工资全部扣掉,一分不拿。

今后再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你们的责任,谁出质量问题就扣谁的工资”,张瑞敏清楚,并不是把冰箱砸掉了质量马上就好了,但通过这个事情更重要的是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传递一种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产品都不能出厂。

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从此奠定了海尔冰箱在中国电冰箱行业的领军地位。

概括本节讲述了1984-1985年,由负责人张瑞敏倡导的一次海尔冰箱的质量管理改革,可以说是一次企业精益化的前驱做法。

事件之前以往,出厂电冰箱按产品质量划分为一到三等,以及外品,一共四类。

而且在当时,冰箱市场还未完全饱和,所以只要冰箱还能用,都是买的掉的。

就算遇到卖不掉的,也会厂商内部处理,比如分配给内部员工自用。

1985年4月,负责人张瑞敏收到了一关于海尔冰箱质量问题的投诉信。

于是张瑞敏去到了工厂,检查了厂库里全部共400多台冰箱,发现400多台中,有76台都不合格,这个比例大概是19%,可谓不容小觑。

分析原因虽然当时检查部的人员还是劝说道,要不就还是像以往那样,内部处理算了。

张瑞敏:颠覆式创新再造海尔

张瑞敏:颠覆式创新再造海尔

【 编者按】做企业的,特别是传统企业,大家都很关心一个话题,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该用什么模式来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互联网时代要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怎样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是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管理理论也将颠覆,我们该怎么办?事实上,全世界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学,海尔在这方面探索了很多年,也总结出一套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也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也想分享三部分内容: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为什么要调整;海尔是怎么做的;我们追求的三个“无”目标。

传统的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将被颠覆传统企业战略和组织架构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并体现在两点上:制造和组织。

在制造方面的体现就是流水线,有人说,第张瑞敏:颠覆式创新再造海尔我从事管理30多年,体会就9个字:企业即人,管理即借力。

企业好坏不在于有多么好的资产,资产再优秀,设备再好都不能增值,要增值必须靠人,驱动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让他们自觉对企业资产负责。

管理即借力是说管理不是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靠能不能整合到资源。

能整合多少资源,就会取得多大成功。

■ 文 / 张瑞敏*8月11日,久负盛名的美国管理学会(AOM )第73届年会成功举行,作为世界最顶级的、探讨最前沿管理话题的学术峰会,共吸引来自80多个国家、超过1万名专家学者参加。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成为本届年会唯一获邀并发表主题演讲的企业家嘉宾。

他分享了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探索,以及如何驱动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 ,海尔超前的创新与变革,在全球管理界产生巨大反响。

张瑞敏也成为第一个获邀在AOM 大会上围绕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进行主题演讲的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国际场合阐述海尔网络化战略最新探索实践,第一次通过世界顶级管理学术平台,与全球近万名顶级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本文为张瑞敏在美国管理学会第73届年会的演讲摘要,全面解析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变得更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的海尔管理模式创新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

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

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

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

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

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

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客户是谁,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因为即使你找到自己的客户,却不一定能给他创造价值。

如果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就会面对第三个问题:你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你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分享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的概念,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

最后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否一致?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时候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不一致的,比如客户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但是经营战略很可能是背离的,追求的可能是市场份额、营业额等。

这样的经营战略很可能会导致打价格战,事实上是把用户需求放在一边了。

人单合一双赢的探索是为能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题,实则是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模式变革的原因所在。

(二)组织结构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正三角模式的颠覆,创新为倒三角模式。

传统的正三角组织:一般企业,包括我们的企业过去都是按照金字塔的正三角组织来搭建的。

金字塔最上面的尖就是最高领导,最底下是普通员工,中间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

这种结构带来的问题是,最底层的员工接触用户,得到的信息要一级级汇报上去,领导做的决策也要一级级传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快速反应的要求。

所以我们把金字塔结构倒过来,变成倒金字塔,接触用户的员工在第一线,领导在下面,领导从原来的指挥者变成了资源提供者。

倒三角的组织结构体现的是实现两个“零”的目标,员工内部协同的零距离;组织与外部用户的零距离。

第一个零距离体现在一线员工要完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目标,原来的领导要支持他,和他协同零距离;第二个零距离则是内部员工协同起来共同创造用户资源,必须全流程和用户零距离。

比如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都面向用户,共同满足用户需求。

由此产生的自主经营体架构:我们把八万多员工变成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

自主经营体改变了原来学习日本企业所建立的事业部制,其本质则是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结构,大家都面向市场。

比如营销,原来有负责全国的、各个省的和各个县的,和国家的行政层级差不多,现在就只有一层,就是自主经营体。

在城市,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经营体,在农村,一个县就是一个经营体。

原来的中间层级全取消掉,变成资源支持平台。

一线经营体倒逼后面的支持平台提供资源。

这个变革非常难,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还有面子问题。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这么变革将会更困难。

以上两条的变革和颠覆很符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的观点,钱德勒说企业成长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是战略,第二是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忽视了这两点则不能成长,他还有个著名的从属观点即: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从属于战略。

我们为什么要把组织机构变成倒三角呢,就是因为战略变成人单合一了。

最难的是战略改变了,组织结构也要改变才能跟得上。

好比一个人向前走,现在要求你往右拐,头就是战略,身子就是组织。

头很简单地转到右边,可身子太大了很难转。

我们很多年来的探索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战略转向人单合一后组织要尽快颠覆为倒三角。

(三)报表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报表的变革,从传统损益表到战略损益表。

一般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我们也有三张表,分别是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损益表、保证事前算赢的日清表和每个员工的人单酬表。

先说损益表,我们把传统的企业损益表变成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战略损益表。

两者的不同在于,其一,传统损益表是以数字损益为导向的,战略损益表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

传统损益表的主要内容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等于利润。

战略损益表的内容分为四个象限,简单地说,第一个象限是用户价值,第二象限是人力资源,第三象限是流程,第四象限是闭环优化。

国外的学者研究海尔战略损益表四个象限的思路和内容后,把四个象限的第一个字母挑出来,正好组成“ZEUS”(宙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这样,海尔战略损益表在国际上交流时大家也容易沟通。

其二,从原来企业一张总的大表变成两千多个经营体各有一张战略损益表。

每个自主经营体各自为自己的用户创造价值,不仅形成整体效应,还避免了滥竽充数的问题。

其三,两者的不同还在于,传统损益表是事后分析,战略损益表是事前算赢。

每个企业都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但分析的都是过去的数据,已经木已成舟。

我们现在做的是事先算赢,分析的是为达到目标应做什么工作。

由事先算赢的概念带来第二张表。

第二张表是日清表。

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最头疼的一件事是月初目标定得很高,也很有竞争力,但是到月底核算发现差得非常大。

我们的日清表目的是预实零差距,日清表就是保障怎么样把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把预实差距背后的问题预先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目标落地,避免到了最后难以挽回。

第三张表是人单酬表。

经营的结果直接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宗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突破。

人单酬表的重点就是“单”,“单”不是内部自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力定的,而人是要有能力来承接这个单的,最后产生价值和薪酬挂在一起。

而很多企业包括海尔过去也是一样的,根据职务拿钱,但是人单酬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收入可以很高,也可能较低,但不在于职位高低,只和价值挂钩。

德鲁克有一句话,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反之,如果不对成果负责,即使职位再高也不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

海尔的战略损益表符合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

最早的阶段是物本管理,顾名思义是以物为本,重物轻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时间动作研究,把很多复杂的劳动分解成非常简单的动作,然后给它界定了具体的时间,这样生产效率会极大提高。

但是它带来的弊端是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虽然效率提高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却没有了。

为解决其弊端就产生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人本管理最出色的是日本的企业管理,其最主要特点是团队精神。

如TQM源于美国戴明博士,但美国未做起TQM,主要是缺少日本企业的团队文化,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却把TQM发挥到极致,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现在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那么突出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又往前发展了,管理理论进入能本管理阶段。

能本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将被管理者转为特定领域的管理者。

二、“为什么”:为了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

“是什么”阐述的是以满足互联网对速度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体系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又是“为什么”的前提。

具体还要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报表三个方面的“为什么”来回答。

(一)管理模式。

为什么要变成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因为时代变了,是用户决定企业,而非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企业唯一能做的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

而人单合一模式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企业和用户之间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是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性不对称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了,是用户决定企业的时代。

传统时代,用户无法知道所有企业的信息,所以广告和促销就很重要,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可能胜算就比较大。

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可以看到所有企业的信息,用户可以决定企业的生存。

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给一线员工最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在第一时间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

就像美国在战争中采用的信息化手段。

一线士兵不仅仅是端着冲锋枪往前冲的普通士兵,而是一个信息化的终端,把前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给总部,总部及时提供火力支持。

自主经营体的员工也是这样,如果在第一线发现用户需求,二线支持平台马上就要提供支持,全流程协同起来,最快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就带来一个改变,过去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变成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听员工的。

人单合一可以让员工持续保持活力。

传统模式的弊端,对企业来说是大企业病,对员工来说则是懈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就像钟摆,钟摆的一端是欲望,一端是懈怠。

有欲望就积极,欲望满足了就会消极懈怠。

企业里有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可能他的欲望是挣更多的钱、有更高的职位,但薪酬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职位也总是有限,到了某个阶段一定会从欲望变成懈怠。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对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是,给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人的价值和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挂钩,没有职位和工资的高低,只有价值的大小。

员工能力高低不是领导评价而是市场和用户认可,形成每个人创新空间的平台,自己的成果自己说了算,是自驱动而非他驱动。

大部分员工会对此有信心,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这样做,而是想找一个不出力也可以多挣钱的地方,这样的想法在人单合一的平台上肯定实现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