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
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
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
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
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
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
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
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腹有诗书气自华[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麻黄功效与作用
麻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名麻黄草,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草药,其功效与作用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麻黄作为中药材,以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和研究。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麻黄的基本信息麻黄,其学名为麻黄叶。
麻黄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柏科、麻黄属。
麻黄原产于亚洲和北美洲,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洲等地。
麻黄呈直立灌木状或小乔木状,茎呈角质状,叶卵形或长圆形,花小,集合成圆柱状穗生于枝上。
麻黄多年生,生长在干旱的山地、山坡、干燥河谷和沙漠地区。
而且麻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收集茎段,即麻黄茎。
二、麻黄的主要功效麻黄具有多种药理学功能,主要功效如下:1.发汗散寒:麻黄性质辛温,主要功效是散寒解表,发汗宣肺。
中医认为麻黄能通过激发人体的发汗作用来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感冒、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有降低体温和解热的作用。
2.祛风解痉:麻黄有一定的祛风和解痉作用。
在中医领域中,麻黄常用来治疗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痛、抽搐等症状。
麻黄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3.解痛舒筋:麻黄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能够缓解各种因寒湿引起的痛感。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麻黄能够缓解肌肉痛和风湿痛的功效。
中医将麻黄与其他草药结合,像鸡内金、忍冬藤等常用的配伍,用来治疗痉挛性头痛、肌肉痛、四肢麻木等症状。
4.利尿排湿:麻黄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
中医认为麻黄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分泌,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从而起到消除湿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麻黄可以用于治疗长期水肿、尿液潴留和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5.化痰平喘:麻黄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状。
麻黄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它是一种有效的支气管扩张剂。
麻黄能够通过扩张支气管,减少肺部痉挛和炎症反应,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喘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武博文;颜培宇;武密山【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24(51)6【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试验探究麻黄活性成分治疗血管痉挛的相关分子机制。
【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和PharMapper数据库获取麻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药物成分-疾病交集靶点。
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互作(PPI)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筛选得到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
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
在此基础上,通过MTT法检测麻黄活性成分对血管紧张素Ⅱ所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影响的机制。
【结果】麻黄的有效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木犀草素、槲皮素、β-槲皮素、圣草酚、柚皮素、豆甾醇、山柰酚等,这些药物成分主要作用靶点488个,血管痉挛的相关靶点394个。
麻黄防治血管痉挛有67个预测靶点,主要包括基质金属肽酶Ⅸ(MMP9)、MMP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GT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一氧化氮合酶2(NOS2)等。
对上述6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与正向调节细胞迁移、对外来刺激反应、对缺氧反应、血管生成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等离子体膜、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树突、膜筏、轴突末端等细胞组分,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肽链内切酶活性、酶结合、锌离子结合等分子功能,以及钙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松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鞘脂类信号通路等途径相关。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温”发汗、利水作用的实验研究
2 1 1 对小 鼠足趾部汗液分泌的影响 ( 色法 ) .. 着
利水 消肿的功效。笔者通过多糖 、 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
树脂技术 等的联合应用 , 建立了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 分方 法, 将麻黄的全部成分拆 分为 4个组 分 : 即生物碱组分 、 酚酸
取体重 1 ~ 2 的昆 明种雄性 小 鼠 6 8 2g 0只 , 体重 随机 按 分为 6 , : 组 即 水煎液组 、 生物 碱组 、 挥发 油组 、 多糖 组 、 酚酸 组 、 白对照组 , 空 每组 1 0只。其 中前 5组分 别灌 胃给药 , 水
可组合 性研 究 , 而为 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 “ 进 中药一味一性 , 药 x味 Y性 ( 一 Y≤X) 的验讧提 供科 学依 ” 据 。方法: 以着 色法、 组织形态学观察法和代谢 笼法观 察麻黄 水煎液及 全部化 学拆 分组 分 ( 生物碱 组分、
挥发 油组 分、 多糖组 分、 酚酸组分) 的发 汗和利水作用 。结果 : 水煎液组、 生物碱组的发 汗作 用与空 白对 照
海 ) 限公 司。 有
I3 药品及试 剂 麻 黄药 材购 自山西 大同药材 公 司, . 经黑 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药 资源学 教研 室王振 月教授鉴 定为麻黄
科植物草麻黄 (per s i t f的干燥 草质茎 , 合《 E h a ic S p) d n a a 符 中
国药典》 定 ; 黄水 煎 液 、 黄 化学 拆 分组 分 ( 物 碱组 规 麻 麻 生
颜色和数量 , 3 每 O分钟 观察 1 , 次 每只观察 3小 时 , 录每 记 只小鼠左 后足六个跖垫上的汗滴 数量。 2 I2 小鼠足趾汗腺 的组织形态学观 察 .J 取体重 1 8~2 g 2
组分、 挥发油组分 和多糖组 分 , 现将麻 黄化学拆 分组分 的性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随着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发汗解表、平喘、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逐渐阐明。
该研究就近年来麻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黄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综述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EphedraeHUANGLing1,WANGYan-ning1,WUShu-yue21.DepartmentofPharmacy,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2.DepartmentofPediatrics,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 [Abstract]Ephedrahasalonghistoryofclinicalapplication,hasavariety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alkaloidsarethemajoractivesubstances.Withthedeepeningofthe studyofephedra,itssweatingsolution,asthma,immuneandanti-inflammatoryandother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mechanismsgradually clarified.Inthispaper,the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ephedrainrecentyear sa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thedevelopmen tandresearchofephedra.[Keywords]Ephedra;Pharmacologicaleffects;Review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摘要】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对于麻黄的研究越来越细化。
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的呼吸、泌尿系统,还可影响中枢神经、循环以及内分泌系统。
此外麻黄可在免疫途径中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氧化、抗癌、抗凝血、抗炎等诸多功效。
为临床应用麻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05-03Recent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rba Ephedrae Zhang junshi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China 071000【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medicine, the study of ephedra is more and more refined. Not only can act on the body's breathing, urinary system, but also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irculation and endocrine system. In addition ephedra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immune pathway,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play antioxidant, anti-cancer, anti-coag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many other eff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hedra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Key words】Ephedra; 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中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2010版《中国药典》)。
中药药理-1麻黄-774
性状鉴别:
中麻黄 多分枝,, 膜质鳞叶裂片3(稀 2),先端锐尖。断 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 较多分枝, 无粗糙感。节间长 1.5~3cm。膜质鳞叶 裂片2(稀3),短三 角形,灰白色,先端 多不反曲。
草麻黄茎横切面
1、两脊线间有下陷气
孔;下皮纤维束位于脊 线处;皮层纤维成束散 在;中柱鞘纤维束新月 形。 2、维管束外韧型,8~ 10个;形成层环类圆形, 木质部呈三角状。 3、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 块,偶有环髓纤维。
【化学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草麻黄1.3%,中麻黄 1.1%,木贼麻黄1.7%。其中主要为麻黄 碱和伪麻黄碱。麻黄碱具平喘作用,伪 麻黄碱具消炎作用。 尚含平喘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等。
【理化鉴别】
1 粉末微量升华:得微细针状或颗粒状结晶。
2 颜色沉淀反应:
麻黄的酸水提取液,碱化后用乙醚萃取,挥去乙醚, 残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铜试液数滴后,加10% 氢氧化钠溶液至显紫色,再加乙醚数毫升振摇后放置, 醚层显紫色,水层显蓝色(I-麻黄碱的双缩尿反 应)。
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
来源:
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中 麻黄或木贼 麻黄的干燥 草质茎。
主产地:吉
林、辽宁、 内蒙古、陕 西、陕西等 地。
性状鉴别:
草麻黄 1、细长圆柱形,少分 枝。表面淡绿色至黄 绿色,有细纵脊线, 触之稍有粗糙感。 2、节明显,节间长 2~6cm,节上有膜质 鳞叶,裂片2(稀3), 先端反曲,基部联合 成筒状,红棕色。 3、断面周边绿黄色, 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品质评价】
传统认为:以身干,茎粗,淡绿色, 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杂质不得过5%,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 不得过10.0%,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盐酸麻黄碱和 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旨在综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并探讨这些成分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还将对麻黄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麻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麻黄的化学成分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麻黄独特的药理活性,也是其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是麻黄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化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这两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是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麻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麻黄黄酮和去甲麻黄黄酮是较为重要的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麻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类和多糖类成分。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麻黄的化学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麻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和应用。
三、麻黄的药理活性麻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药理活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寒感 冒、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等病证…。但在临床 推进和排空 ,以达止泻 目的。笔者在临床中重用麻
实践中,麻黄的临床应用远远超 出教科书所说 ,现 黄治疗 多 种慢 性 腹 泻 ,见 效 快 且 未 发 现 明显 副 作
总结 如下 。
用 。例如:王某 ,女 ,16岁 ,学 生。2004年 4月 21
(收稿 日期 :2006一ll—l2)
浅论麻黄 的临床应用
赵嫦玲‘ 赵常 宝
关 键词 麻黄 ;麻 黄碱 ;临床 应 用 ;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献编号 1006一(2007)01—061—03
麻黄为麻 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 利小便以实大便 ;散风发汗 ,使湿从表而散 ;麻黄味
日就诊 。自述近两个月来 ,反复发生左下腹胀痛 ,
1 治 疗慢 性腹 泻
痛则欲 泻 ,泻 后痛 减 ,日泻 3次 ~5次 ,影 响 听课 和 学习。泻下物为不消化的食物及稀糊状便 ,饮食减
中医理论认为“湿盛则泻”,麻黄宣肺利水 ,可 少 。曾服用 补脾 益气 、温 肾收涩 等药物 ,疗效不 显 。
30.
[5] 李光伟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 临床评估和处理 .实用糖 尿病杂志 ,1999,l:6. [6] 赵家伟 ,李秀均 .胰岛细胞胰 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发病机制 的主角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20(3):183—184. [73 庄 欣 ,庄泽澄 .痰瘀 同源理论的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 , 2000,27(12):545~546. [8] 李锦记 ,李振中 ,尹翠梅 ,等 .痰瘀互结与糖尿病血管病变 .新 中 医 。2004,4:25.
于《内经》。《素问 ·奇病论篇》说 :“此肥美之所 发 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 内热 ,甘者 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消渴乃因饮食 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 胃,运化失常 ,酿成痰 浊所致。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认为“脾土虚弱 , 清者难升 ,浊者难降 ,留中滞膈 ,瘀而成痰”。痰湿 内聚 ,阻遏气机 ,血行不畅 ,瘀血 内停 ,痰瘀互结 ,故 治疗 当“痰瘀 同 治”[ 。该方 选胆 星 、海 藻 、半 夏 、杏 仁化痰蠲浊 ,以桃仁、鬼箭羽 、水蛭 、木香活血行气 , 化痰通 络 ,佐 以黄 芪 ,白术 、山药 、益 气健脾 ,以绝 痰 源 ,更以升麻 、川牛膝、路路通引诸药上行下达 ,通 行 百窍 ,同时结 合 兼 证 随症 加 减 ,用 于 治疗 肥 胖 型 2型糖尿病 ,收 到满 意的效果 。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
中药药理学:解表第一药——麻黄麻黄属于麻黄草本科类小灌木植物,虽然看着时一株中空小草,但其却是我国发散风寒、解表的鼻祖药,并在数次抗击瘟疫、病毒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麻黄最初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后在医生张仲景手下得到极致的发挥,并在后市各种医术中成为各种复杂药方的基础药物,麻黄性温、微苦、味辛、入肺、膀胱经,在解表方面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其会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作用,以下就其在解表方面的作用进行简单科普。
1.麻黄成分有哪些?分析麻黄成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草麻黄茎含1%~2%生物碱,其中麻黄碱成分大约占比40~90%,剩余的组成部分包括伪麻黄碱、麻黄次碱、d-去甲基伪麻黄碱、l-去甲基麻黄碱、挥发油、儿茶鞣质等;木贼麻黄含1.15~1.75%生物碱,包括伪麻黄碱、麻黄碱,本品中还包括葡萄糖、纤维素、果胶、淀粉、菊粉、糊精、黄酮甙、鞣质等糖类化合物以及延胡索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矮麻黄含 1.15%生物碱,其中包括0.15%叶含蜡,主成分包括卅烷醇、廿九烷、廿九烷醇等。
2.麻黄代表方有哪些?麻黄代表方涉及多种方子,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以下三种:麻黄汤。
主要用于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外感风寒、无汗而喘的患者,其作为发热解表的方剂,主要有桂枝、甘草、杏仁、麻黄组成,但又因不同患者有着不同的病症特征,因此在用该种方子来解表治疗时,需结合实际情况来应用,比如如果咳嗽痰多、喘急胸闷、表证不甚,应去掉桂枝,加入半夏、苏子,用于止咳、化痰、平喘;若是患者鼻塞流涕加重,应当加入辛夷、苍耳子,用于宣通鼻窍;若是患者夹湿邪、骨结酸痛,可加入薏苡仁、苍术来祛风除湿,若是患者口干、烦躁,可加入黄芩、石膏,用于清泻郁热。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为中药组成的汤剂。
它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它主要针对外寒内饮证,比如临床出现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干呕,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者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脉浮等症状。
浅论麻黄的临床应用
19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定喘等众多功能。
当代《中医学》介绍,麻黄“归肺、膀胱经”,可以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疑难病症。
在中药临床治疗中,麻黄的应用相当普遍,具体应用范围大致如下。
1 慢性腹泻病患者的治疗依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内湿气过重就会导致拉肚子,而麻黄宣肺开腠理,通小便,改变拉肚子的症状;这种药材味道辛性升浮,上通清气,有利于缓解拉肚子的症状[1]。
依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治疗经验,麻黄这味药材中含有的麻黄碱能够起到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有利于降低患者肠道内平滑肌的紧张状态,减少肠道蠕动,减缓肠内食物的推进和排泄,起到止泻的效果,麻黄在慢性腹泻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某王姓患者为例:女,20岁,大学生。
2014年5月22日问诊。
患者自述两个月以来,出现左下腹胀痛,腹泻,大便后疼痛感会减轻,每天腹泻近3~5次,严重影响学习注意力。
排泄物皆是食物残渣,食欲不佳。
以前用过补脾益气、温肾收涩的药方,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舌苔淡胖,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大便检验未见明显异样,利用结肠镜检查并未发现严重病症,诊断为功能性腹泻。
其实是肝肾阴亏,脾胃虚弱,湿浊之气郁积而引发的腹泻。
处方:生麻黄20 g,秦皮12 g,苦参12 g,防风10 g,白芍10 g,香附10 g。
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大便成型,病症减轻,总共服用12副,达到消除疼痛感与腹泻等一系列症状,跟踪调查,半年内再未发作。
这个药方中麻黄的用量最大,结合其它药材,以达到祛风效果,秦皮与苦参这两味药材具有燥湿防止腹泻的作用,白芍、香附两味药材能够起到柔肝舒肝的作用,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2]。
由此可以看出麻黄具有辛散通阳,而且通小便,有利于促进人体内的湿气的排出。
对于功能性腹泻症状,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具有明显的功效。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3-0057-06㊃综㊀述㊃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叶晓滨(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12)摘要㊀麻黄源自麻黄科草麻黄㊁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同类相须(如麻黄-桂枝)㊁异类相使(如麻黄-附子)㊁升降相宜(如麻黄-苦杏仁)㊁寒热相制(如麻黄-生石膏)和散补兼施(如麻黄-甘草) 5个方面㊂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如麻黄-桂枝配伍后,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并且产生了新的挥发油, 3ʒ2比例配伍减毒增效明显;麻黄-附子配伍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毒性降低;麻黄-苦杏仁两药配伍宣降相宜,互制其偏,相使之中亦有相杀;麻黄-生石膏合用,相反之中寓相辅,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起到减毒作用;麻黄-甘草以12ʒ3配比侧重于减毒,以12ʒ6和12ʒ12配比则侧重于增效,与甘草调和诸药不谋而合㊂不同药对具有不同药理作用,如麻黄与桂枝㊁附子㊁甘草配伍具有抗炎作用,麻黄与桂枝㊁附子配伍具有镇痛作用,麻黄与桂枝㊁生石膏配伍具有解热作用,麻黄与杏仁㊁甘草配伍具有平喘作用;此外,麻黄-桂枝配伍可以保护神经元,麻黄-甘草配伍有利尿㊁抗免疫等作用㊂对麻黄常用药对传统功效运用和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研究麻黄药对提供参考㊂关键词:麻黄;药对;传统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2.71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3.18㊀㊀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微苦,温,归肺和膀胱经㊂麻黄的作用以发散和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石膏则宣肺泻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㊂‘名医别录“谓麻黄 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㊂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显示麻黄具有多种功效㊂麻黄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并且多种结构类似,其中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可以兴奋中枢㊂麻黄水溶液有发汗㊁平喘㊁利尿㊁升压㊁抗过敏,以及胰岛素样等作用,这可能与其化学成分如麻黄碱㊁挥发油和多糖有关[1]㊂在长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在以麻黄为君药或臣药的方剂的运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药对,并不断发展㊂‘黄帝内经㊃素问“中有四乌贼骨一慮茹丸,即乌贼骨与茜草相伍,治妇人血枯经闭;‘黄帝内经㊃灵枢“中有秫米半夏汤,即秫米与半夏相配,治不寐㊂在此之后,‘神农本草经“进行总结,得出药物的七情之用,即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㊂至汉末,华佗㊁张仲景等诸医家将药对广泛运用于临床,不少方剂是对药而成㊂后世言药对运用者以清代严洁㊁施雯㊁洪炜所撰‘得配本草“为著, 诸药首言其性味归经主治,继则言其配伍应用 ㊂药对具备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为中医学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㊁功用专一㊁疗效确切等特点㊂麻黄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同类相须,如麻黄与桂枝;异类相使,如麻黄与附子;升降相宜,如麻黄与苦杏仁;寒热相制,如麻黄与生石膏;散补兼施,如麻黄与甘草㊂本文综述了以上5个方面的麻黄药对的传统功效㊁对应活性成分,以及相关的药理作用,对不同药对能够发挥各自功效的差异进行探讨,给临床科学施药提供相关依据㊂1㊀同类相须之麻黄与桂枝1.1㊀传统功效运用‘伤寒论“的麻黄汤中麻黄㊁桂枝相伍,属君臣为用㊂麻黄偏入肺经气分,辛开苦泄遍彻皮毛,专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经血分,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而祛风邪㊂两药配伍,既入卫又入营,共奏解肌表㊁散风寒之效㊂1.2㊀麻黄-桂枝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徐文杰等[2]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不同配比(3ʒ1,3ʒ2,3ʒ4)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发现麻黄㊁桂枝配伍后,对相互间有效成分相应的溶出率具有抑制作用,致使后期水煎液中相关化学成分减少,药对所含挥发油[3]还出现了单味药中没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合煎中出现的增加溶解㊁促进溶解等理化反应有关㊂见表1㊂表1㊀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桂枝香豆素㊁桂皮醇㊁桂皮醛减少麻黄-桂枝药对挥发油1,6-dimethylhepta-1,3,5-triene㊁(+)-4-carene㊁tetracyclo 4.2.1.1(2,5).0(9,10) deca-3,7-diene㊁globulol㊁5,9,13-pentadecatrien-2-one,6,10,14-trimethyl-,(E,E)增加1.3㊀麻黄-桂枝配伍药理作用麻黄-桂枝配伍后,毒性拮抗作用明确,其中以3ʒ2比例配伍的麻黄-桂枝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这种配伍比例与经方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比例相吻合[4]㊂郑芳昊等[5]采用脑部微透析法对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在麻黄碱的局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配伍后麻黄碱在额叶皮层部位的代谢降低了麻黄碱产生的蓄积毒性,可能是桂枝降低麻黄相对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㊂曾岑等[6]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中桂枝对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发现药对配伍后麻黄通过延缓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过程,降低脑内累积分布量,同时加快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脑内的消除,从而发挥减毒作用;证实了麻黄和桂枝之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作用㊂另外,麻黄碱具有耐受性,而桂枝能控制麻黄碱导致的兴奋性变化,可能与抑制麻黄对脑内氨基酸水平的改变有关[7]㊂1.3.1㊀抗㊀炎麻黄-桂枝药对的抗炎作用显著,比单味药的效果好,与抑制相应的致炎介质前列腺素㊁肿瘤坏死因子,生成白细胞介素,以及抑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8]㊂王晓明等[9]研究麻黄-桂枝药对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发现该药对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来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中P-p65㊁P-IκB-α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P-p38㊁P-ERK㊁P-JNK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㊂1.3.2㊀解㊀热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解热作用明显,两者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脑组织中的前列腺素,生成及释放环磷酸腺苷有关[10]㊂1.3.3㊀镇㊀痛麻黄-桂枝药对高㊁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高剂量还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㊂其抗炎镇痛机制可能与组胺㊁5-羟色胺㊁前列腺素㊁缓激肽等有关[11]㊂1.3.4㊀抗感冒张乐等[12]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研究麻黄-桂枝相须配伍机制,发现麻黄-桂枝药对可以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㊁雌激素信号通路㊁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治疗感冒㊂1.3.5㊀保护神经元麻黄-桂枝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大脑组织病理损害,保护神经元[13]㊂1.3.6㊀抗银屑病邹悦等[14]观察了麻黄-桂枝药对对白细胞介素-2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的细胞株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桂枝药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有关㊂2㊀异类相使之麻黄与附子2.1㊀传统功效运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26条麻黄附子汤中麻黄㊁附子相伍,麻黄主入太阳,功在祛邪;附子主入少阴,功在扶正㊂麻黄既能向上向外宣畅气机,又能通调水道;附子既能向内向下调畅气机,又能由里达表㊁温通表里㊂麻黄引邪外出,附子温阳固护少阴以防麻黄发越太过,从而达到闭门不留寇㊁祛邪不伤正的目的㊂麻黄和附子联用与虚实错杂㊁邪实证虚的病例特点相吻合㊂2.2㊀麻黄-附子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周慧芳[15]通过麻黄-附子不同配比(1ʒ0.5, 1ʒ1,1ʒ2)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定量研究在进行配伍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㊂研究发现,配伍能够有效抑制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同时提高麻黄生物碱及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度㊂同时,生成新的酯型生物碱,从而导致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16],见表2㊂表2㊀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附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减少麻黄-附子药对酯型生物碱8-亚油酰-1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8-亚油酰-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增加2.3㊀麻黄-附子配伍药理作用麻黄㊁附子配伍可彼此抑制效应成分的溶出,降低其血浆和组织达峰浓度,加速清除㊁降低单酯型乌头生物碱的排泄率,作用相辅相成㊂麻黄-附子药对能够较好地延长大多数生物碱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使双酯型次乌头碱在各组织中分布容积㊁滞留时间增加且清除率减少,说明该药对有相制之意㊂麻黄-附子药对可显著增强其急性毒性的对应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对应的强弱正比于附子的用量,表现出麻黄㊁附子配伍能够实现毒性降低的功效[17]㊂麻黄-附子药对具有抗炎㊁镇痛的作用㊂麻黄-附子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延长甩尾时间,说明该药对具有镇痛作用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附子配伍在镇痛方面的协同性体现了该药对配伍后的增效作用[18]㊂麻黄-附子药对可以改善肉芽肿致大鼠亚急性炎症模型的代谢状态,表明该药对具有抗炎作用且对慢性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最佳[15]㊂3㊀升降相宜之麻黄与苦杏仁3.1㊀传统功效运用前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之论,以其配生石膏以治肺热咳喘;仲景‘伤寒论“有麻杏甘石汤之用,以其配薏苡仁治风湿身痛;‘金匮要略“又有麻杏薏甘汤之用㊂麻黄为肺经要药,善于宣肺止咳平喘;杏仁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能㊂两者相合,属相使之用,善于治疗肺金受邪之咳喘病,因此有 麻黄以杏仁为臂助 之说㊂3.2㊀麻黄-杏仁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谢颖等[1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杏仁按不同的配比(1ʒ0.5,1ʒ1,1ʒ2)来分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配比机制,结果显示:麻黄㊁杏仁配伍后,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含量增加,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同时,D-苦杏仁苷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会发生差向异构生成L-苦杏仁苷,作用机制与麻黄生物碱共轭双键和离子诱发苦杏仁苷α活泼氢失去进而发生异构化有关[20]㊂见表3㊂表3㊀麻黄-杏仁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麻黄碱㊁去甲基伪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苦杏仁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增加麻黄-杏仁L-苦杏仁苷增加3.3㊀麻黄-杏仁配伍药理作用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均有急性毒性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与药对水提物中苦杏仁苷的立体选择性代谢有关㊂麻黄-杏仁药对可相对提高苦杏仁苷和野樱苷的生物利用度,在止咳平喘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对其代谢产物野樱苷的组织相应分布及代谢水平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在氢氰酸产生过程进行阻断㊂两药配伍,相使之中亦有相杀,能够实现宣降相宜㊁互制其偏的减毒增效作用[21]㊂3.3.1㊀平㊀喘麻黄-杏仁药对具有平喘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去甲基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其作用机制与各效应成分双向调节气道舒张㊁收缩功能和改变白细胞介素-4㊁白细胞介素-2㊁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等有关[22]㊂周开放等[23]研究了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发现该药对延长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而减少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1含量㊁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生成㊁维持较低水平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甲基麻黄碱,证实了麻黄为药对的主要药味,苦杏仁辅助其修复气道损伤,其中麻杏药对1ʒ1配比治疗效果最佳㊂许照等[24]研究麻黄-杏仁药对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该药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气道上皮损伤㊁抑制气道重塑有关㊂3.3.2㊀祛痰止咳配伍后的麻黄和杏仁的祛痰及止咳作用更优,其中麻黄-杏仁配比(1ʒ1,1ʒ0.5)增效作用较为明显[25]㊂3.3.3㊀小儿过敏性鼻炎熊磊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认为麻黄有较强的宣通肺窍之功,是治疗风寒型鼻炎要药[26]㊂3.3.4㊀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俞景茂教授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认为麻黄所含麻黄碱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其挥发油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可抑制呼吸中枢,从而达到镇咳平喘的目的㊂以上两味药可随症配伍使用[27]㊂4㊀寒热相制之麻黄与生石膏4.1㊀传统功效运用麻杏甘石汤最先见于‘伤寒论“,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意在以麻黄之辛温,透邪外出,并宣肺平喘,重用石膏之大寒以清泻肺金实热,使肺热外得麻黄之辛以发之,内得石膏之大寒以清之㊂此所谓外透内清,表里并解矣㊂两药相伍,寒温并用,辛散其外,甘寒内清,表里同治㊂4.2㊀麻黄-石膏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梁艳妮等[28]通过分析麻黄-石膏药对不同比例配伍(1ʒ1,1ʒ2,1ʒ4)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发现该药对会抑制麻黄及石膏中Ca2+溶出,提高微量金属离子析出㊂麻黄和石膏以1ʒ2比例配伍对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的溶出具有抑制作用,以1ʒ4比例配伍能促进其溶出,但溶出量不增加㊂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影响的是石膏中的微量元素而非Ca2+㊂见表4㊂表4㊀麻黄-石膏药对不同配比微量金属元素的变化组㊀别Cu2+Mn2+Zn2+Fe3+Mg2+Ca2+麻黄-石膏(1ʒ2)共煎减少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麻黄-石膏(1ʒ4)共煎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4.3㊀麻黄-石膏配伍药理作用麻黄-石膏配伍后,石膏可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从而实现对麻黄平喘的增效作用,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的减毒作用,验证了麻黄与石膏合用相反之中寓相辅的配伍原则[29]㊂替代石膏与麻黄配伍,退热及抗炎作用不佳,表明麻黄㊁石膏配伍共煎过程中,药对中微量金属离子与相应主要成分形成某种稳定或者不稳定的络合物,实现了协同增效[30]㊂4.3.1㊀解㊀热麻黄-石膏药对按一定比例(1ʒ1,1ʒ2,1ʒ4)配伍能改善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异常代谢状态,干预作用与调节机体对应的物质代谢㊁能量代谢有关,且麻黄-石膏药对以1ʒ2比例配伍的解热作用最佳,持续时间最长,两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30]㊂4.3.2㊀平㊀喘麻黄-石膏药对以1ʒ2比例配伍时,其平喘作用最强,优于同等剂量下的单味麻黄或石膏[30]㊂4.3.3㊀肺热咳喘1ʒ5比例的麻黄-石膏药对可明显改善肺热咳喘证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性反应状态㊁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关[31],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良效㊂4.3.4㊀小儿遗尿以麻黄和石膏为主药的麻杏甘石汤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提壶揭盖,开郁利水,助膀胱气化而尿频自止,可以用来治疗小儿遗尿,作用机制与麻黄兴奋大脑皮质和皮下中枢神经㊁增加膀胱肌肉张力有关[32]㊂5㊀散补兼施之麻黄与甘草5.1㊀传统功效运用麻黄-甘草药对的配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名甘草麻黄汤,治 里水 ;后世骆龙吉的‘内经拾遗方论“中,名麻黄甘草汤,宣肺利水,治 寒客皮肤,令人肤胀 ㊂‘黄帝内经“治水肿之法,所谓 开鬼门 也㊂肺主肃降,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㊁下输膀胱之能㊂两药合用,宣肺解表,平喘利水,祛痰止咳,用于治疗风水肿胀㊁小便不利㊁咳嗽气喘等症㊂5.2㊀麻黄-甘草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赵杰[33]研究了不同配比(12ʒ3,12ʒ6,12ʒ12)麻黄-甘草水煎液中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以物质基础变化来阐述药理效应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麻黄中的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均下降,以麻黄-甘草药对12ʒ12配比时各化学成分下降最为明显㊂5.3㊀麻黄-甘草配伍药理作用麻黄和甘草配伍能够提高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体内的吸收及分布,较好地实现动物模型组织中麻黄类生物碱的积累,发挥减毒㊁增效之功效㊂麻黄-甘草以12ʒ6配比可提高麻黄类生物碱的相应生物利用度,提升药物疗效,增强药理作用,此配比恰为甘草麻黄汤中麻黄-甘草的药对配比;麻黄-甘草以12ʒ3配比侧重于减毒,以12ʒ6和12ʒ12配比则侧重于增效,与甘草调和诸药不谋而合[34]㊂另外,麻黄与甘草配伍以后,产生沉淀,能够抑制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可能与甘草中的有机酸和麻黄中的生物碱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有关[35]㊂5.3.1㊀抗㊀炎麻黄-甘草按12ʒ6配比具有较好的抗炎药理活性,两者有协同作用㊂麻黄与甘草配伍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向经典活化型方向偏移㊁减少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36];麻黄-甘草药对抗急性炎症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抗慢性炎症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增殖有关[37]㊂5.3.2㊀解㊀毒麻黄-甘草药对具有的解毒作用可能与甘草酸㊁甘草次酸和甘草苷能够实现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的延长有关㊂甘草酸是甘草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成分[38]㊂5.3.3㊀平㊀喘麻黄-甘草药对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支气管上皮间质转化来缓解气道的炎症状态,改善气道重塑,从而发挥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39]㊂5.3.4㊀利㊀尿麻黄-甘草药对利尿的作用机制与能促进K+排泄㊁抑制Na+排泄有关[37]㊂5.3.5㊀抗过敏麻黄-甘草药对可能通过下调辅助型T细胞2,纠正辅助型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平衡来缓解过敏性疾病[40]㊂麻黄-甘草配伍可以治疗辅助型T细胞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抑制过敏性炎症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分泌有关[41]㊂5.3.6㊀调节免疫麻黄-甘草药对及其单体的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与促进静息和活化状态的脾细胞增殖㊁调节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平衡有关[42]㊂5.3.7㊀抗水肿麻黄-甘草药对治疗水肿的10个蛋白靶点主要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来发挥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㊁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㊁Ras信号通路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治疗水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3]㊂6㊀讨㊀论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麻黄的常用5个药对对有效成分产生的影响㊁具有的传统功效及药理作用,发现药对按比例配伍后,有效成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而实现减毒㊁增效的作用㊂①麻黄-桂枝进行配伍后,能显著提高桂皮醛和桂皮醇的生物利用度,强化麻黄类生物碱较好地分布在肺组织中;②麻黄-附子依据不同的比例进行配伍,可有效抑制溶出两者的有效成分,提升麻黄生物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度,新生成酯型生物碱;③麻黄-杏仁配伍后,苦杏仁苷含量增加,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差向异构生成L-苦杏仁苷;④麻黄-石膏配伍后,石膏中的微量元素影响有效成分溶出量;⑤麻黄-甘草以12ʒ6配比可提高麻黄类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疗效㊂麻黄在药对不同的配伍环境中能够发挥相应的功效,实现相应的药理作用㊂其中,麻黄-桂枝药对中,麻黄解表,散风寒,具有解热㊁镇痛㊁抗感冒㊁保护神经元的作用;麻黄-附子药对中,麻黄解表温阳,具有抗炎㊁镇痛作用;麻黄-杏仁药对中,麻黄宣肺止咳平喘,具有祛痰㊁平喘作用,对小儿过敏性鼻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有疗效;麻黄-石膏药对中,麻黄泻肺热,止咳喘,具有解热㊁平喘作用,还可以治疗小儿遗尿;麻黄-甘草药对中,麻黄宣肺解表,平喘利水,祛痰止咳,具有抗炎㊁平喘㊁解毒和利尿作用,还可以调节免疫和抗水肿㊂目前,有关麻黄药对方面的研究不多,也不深入,其他相关的常用药对如麻黄-白果㊁麻黄-白术㊁麻黄-五味子等缺乏相关研究;此外,配伍后,协同增效方面的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㊂麻黄其他药对相应化学成分㊁配伍的物质基础,以及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行多角度㊁深层次的探讨㊂参考文献:[1]张梦婷,张嘉丽,任阳阳,等.麻黄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9):1917-1921,1928.[2]徐文杰,陈飞龙,谢颖,等.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桂枝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10):84-88.[3]李晓如,梁逸曾,李晓宁.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析药对麻黄-桂枝挥发油成分[J].药学学报, 2007,42(2):187-191.[4]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Ⅰ[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5]郑芳昊,罗佳波.脑透析法考察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对麻黄碱在额叶皮层部位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2):9-13.[6]曾岑,李睿,曾勇,等.桂枝对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脑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J].中草药,2014,45 (11):1597-1601.[7]郑芳昊,罗佳波.麻黄-桂枝药对中桂枝对麻黄碱诱导兴奋性变化的抑制作用[J].中成药,2016,38(5): 984-988.[8]王晓明,许良葵,罗佳波.麻黄-桂枝配伍对抗炎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3):528-531.[9]王晓明,罗佳波.基于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36(3):148-154.[10]徐文杰,方芳,余林中,等.麻黄桂枝药对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547-1549.[11]王晓明,徐良葵,罗佳波.麻黄-桂枝药对抗炎㊁镇痛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0,31(2): 179-184.[12]张乐,李杨,郝俊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 麻黄-桂枝 配伍治疗感冒机制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J].2019,4 (10):40-45.[13]许良葵.基于TLR-4/MyD88/MAPK通路探讨桂枝-麻黄调控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8.[14]邹悦,蒋燕,郭顺.麻黄-桂枝药对对白介素-22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CCL20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8,45(1):93-96.[15]周慧芳.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16]皮子凤,越皓,孟翔宇,等.麻黄附子甘草汤配伍过程中炮附子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69-273.[17]宋帅.基于效/毒成分体内过程的麻黄-附子和麻黄-杏仁药对配伍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8]方芳.药对麻黄-附子和麻黄-桂枝的药效学配伍机理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19]谢颖,汤庆发,徐文杰,等.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 (11):2686-2688.[20]宋帅,汤庆发,谢颖,等.杏仁不同配伍条件下苦杏仁苷形态和定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17(1):142-145.[21]宋帅,梁德东,任孟月,等.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定量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2):92-97.[22]许照,肖雄,黄刚,等.基于含药肠吸收液的麻黄-杏仁药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6):1-6.[23]周开放,黄刚,肖雄,等.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9):172-178.[24]许照,王展,周开放,等.麻黄-杏仁对药对组胺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EGFR与PI3K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18,41(9):2206-2211.[25]郭阳.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 杏仁药对(Ⅱ)[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26]杨若俊,熊磊,代丽,等.熊磊辨治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思路及常用药对[J].中医药导报,2020,26(8):91-92,96.[27]张洁,陈华.俞景茂教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药对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3):5-7. [28]梁艳妮,余沛,王征,等.麻黄与石膏不同配伍对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9,22(1):48-52. [29]霍慧灵,李汉成,卫平,等.麻黄-石膏配伍前后麻黄类生物碱的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特征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5):963-970.[30]梅芬.麻黄-石膏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㊁药效及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31]吴跃文,林启有,戴伟春.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不同剂量配比对治疗肺热喘咳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9,14(6):1528-1531.[32]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45. [33]赵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药对(Ⅰ)[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2. [34]卫平,郑芳昊,霍慧灵,等.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甘草药对中麻黄类生物碱成分血浆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7):100-105. [35]徐文杰,赵杰,周慧芳,等.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甘草药对有效成分含量及抗炎活性的影响[J].四川中医, 2012,30(10):50-54.[36]季律,魏盼,王璨,等.麻黄-甘草药对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作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8):83-88.[37]赵杰,徐文杰,方芳,等.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㊁利尿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12-14. [38]卫平.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及麻黄桂枝药对血浆药动学㊁组织分布及排泄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39]袁为远,魏盼,包凯帆,等.麻黄-甘草药对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效应及机制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6(1):41-45.[40]季律.黄芪-防风/麻黄-甘草 药对 防治过敏性疾病机制初探[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1]李恋曲,季律,魏盼,等.麻黄-甘草药对抑制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3):282-286.[42]魏盼,季律,袁为远,等.麻黄-甘草药对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以及Th1/Th2平衡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371-375,380.[43]郝俊杰,李杨.麻黄-甘草药对治疗水肿机制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10):7-12.收稿日期:2020-09-15;修回日期:2020-12-04(编辑㊀陶㊀珠)。
麻黄发汗小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麻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黄对小鼠发汗作用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麻黄对小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2. 分析麻黄发汗作用的机制。
3. 探讨麻黄汤中诸药的配伍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4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麻黄组、麻黄汤高剂量组、麻黄汤低剂量组。
2. 实验药物麻黄提取物:麻黄碱含量为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等按照传统比例配制。
3. 实验方法(1)麻黄组:小鼠灌胃麻黄提取物,剂量为50mg/kg。
(2)麻黄汤高剂量组:小鼠灌胃麻黄汤,剂量为10mg/kg。
(3)麻黄汤低剂量组:小鼠灌胃麻黄汤,剂量为5mg/kg。
(4)正常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
各组小鼠在给药前、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记录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以评价发汗量。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组小鼠的发汗量差异。
四、实验结果1. 麻黄组: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
2. 麻黄汤高剂量组: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
3. 麻黄汤低剂量组:给药后1小时、2小时、3小时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
五、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麻黄和麻黄汤均具有显著的发汗作用,这与中医理论中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相符。
2. 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等药物具有协同作用,使得麻黄汤的发汗作用更强。
3. 麻黄发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促使汗腺分泌增加。
(2)扩张血管,增加皮肤血流量,促进汗腺分泌。
(3)抑制汗腺周围的神经末梢,减少汗腺收缩,从而增加汗腺分泌。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汤的临床应用研究麻黄汤,这一经典的中医方剂,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在临床上,麻黄汤的应用颇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麻黄汤所治之证,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患者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状。
此时,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故而无汗;肺气不得宣降,则发为喘咳;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头身疼痛。
麻黄汤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同时宣发肺气以平喘咳,为君药。
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功能,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麻黄汤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疾病。
对于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者,及时应用麻黄汤,往往能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症状迅速缓解。
此外,麻黄汤对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于风寒束肺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若患者喘咳剧烈,可加苏子、葶苈子等以增强平喘之力。
值得注意的是,麻黄汤的应用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由于其发汗之力较强,对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失血患者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同时,在使用麻黄汤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例如,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麻黄的用量可适当减少,以免发汗太过损伤正气。
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麻黄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作用,能兴奋交感神经,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桂枝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杏仁中的苦杏仁苷能抑制咳嗽中枢,发挥镇咳平喘的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免疫等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麻黄汤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除了治疗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外,麻黄汤在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麻黄去沫药理学基础
麻黄去沫药理学基础
麻黄去沫药理学基础是指对麻黄去沫这种中药的药理学作用进
行研究。
麻黄去沫是由麻黄草制成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素、伪麻黄碱等生物碱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体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支气管、降低血压等。
麻黄去沫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
1. 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刺激脊髓传入神经元,
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等。
2. 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减缓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起到
抗癌的作用。
3. 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少炎症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从而缓
解炎症症状。
4. 对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扩张支气管,
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麻黄去沫药理学基础的研究可以为该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启示。
- 1 -。
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麻黄附子细辛的药理作用2011-06-24 23:04:36| 分类:中医中药|字号订阅麻黄是麻黄科Ephedraceae麻黄属植物的干燥草质茎,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积聚。
”,麻黄属植物已知近67种,国内常用的为草麻黄Ephe- 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unge或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
已知麻黄中含有生物碱、黄酮、黄烷、揉质、挥发油、有机酸、多糖等多种成分,但目前对其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较明确的只有生物碱类。
1.拟肾上腺素作用麻黄碱能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另外,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兴奋a,B-受体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其拟肾上腺素作用表现为2.(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故心率变化不大;如果迷走神以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
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但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
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麻黄碱溶液用于粘膜,能满意地消除血管充血,且不伴有后扩张。
麻黄碱以鼻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比伪麻黄碱强,维持时间亦较长。
(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
犬小剂量(0.01-0.2mg/kg)静脉注射,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脉注射,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管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L-麻黄碱、D-伪麻黄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含有挥发油等。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
归肺、膀胱经。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
(1)发汗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
人体处于温热环境时,麻黄碱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更加显著,伍用桂枝后此作用明显增强,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由于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平喘作用特点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
麻黄平喘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环节:①可直接兴奋支气[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管平滑肌的口受体,使平滑肌松弛;
②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3)利尿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以D一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麻黄生物碱静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其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效果,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
麻黄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麻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均有抗炎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体外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麻黄挥发油对亚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的小鼠有治疗作用。
(6)镇咳、祛痰麻黄碱、麻黄水提取物可明显抑制二氧化硫和机械刺激所致的咳嗽反射,其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
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
麻黄挥发油灌胃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麻黄碱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
(2)强心、升高血压麻黄碱能直接和间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受体,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
其升压作用特点为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少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通过利尿达到消除水肿的功效。
【现代应用】
1.感冒
2.支气管哮喘
3.低血压状态
4.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