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文复习练习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
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
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
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古诗文阅读训练2021—2022 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句子默写1.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下列诗句。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5)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7)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诗歌鉴赏(一)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小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诗的颔联写出了大风直流,风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象。
D.颈联的“生”“入”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理趣。
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阅读《观沧海》,完成小题。
5.下列对本诗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及答案1.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3.《观沧海》中总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5.《观沧海》中这首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叙事的是: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迁谪之远的诗句是: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8.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9.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10.《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是:11.《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是: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13.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美景。
14.《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15.《天净沙·秋思》中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16.《<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17.《<论语>十二章》中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18.《<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19.《〈论语〉十二章》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20..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2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2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23.《论语>十二章》中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有重要的意义:24.《<论语>十二章》中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25.《<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26.九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练习(六)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学生:学科:教师:日期: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4)太丘舍.去舍:(5)去后乃.至乃: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日: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三十而立.立:(6)四十而不惑.惑:(7)不逾矩..逾:矩:(8)学而不思则罔.罔:(9)思而不学则殆.殆:(10)人不堪.其忧堪:(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2)曲肱.而枕之肱:(13)于.我如浮云于:(14)逝.者如斯.夫逝:斯:(15)三军可夺.帅也夺:(16)博学而笃.志笃:(17)切.问而近思切:(18)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学而.时习之(而: )温故而.知新(而: )学而.不思则罔(而: )人不知而.不愠(而: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为: )可以为.师矣(为: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复习题卷附答案详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复习题(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所展现的画面。
(2分)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2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思念故乡。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版】中考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训练【含参考答案】
.. .. . ...(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公欣然曰其子曰B .兄子胡儿对子骂父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 D .与儿女讲论文义君与家君期日中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融洽、欢乐的家庭 气氛。
B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 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D .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 道韫的才气。
.. ... . ... . ..参考答案定向训练1.C 【解析】 A .说;B.儿子;C.如/你;D.介词,和。
2.C 【解析】 应是“撒盐”一句较“柳絮”一句更写实。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B .太丘舍去去:离开 C .相委而去委:委托 D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去后乃至乃吾前狼假寐 C .相委而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下车引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九:文言文阅读复习(一)
语文
③。”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选而禄焉,非不贵也 ,然形神不全。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④。”则再拜辞去也。斶知 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刘向《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颜斶(chù):战国时齐国人,曾与齐宣王辩论。②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 全备。③丽都:雍容华贵。④自虞:自以为乐。
——《列子·说符》
语文
注:①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 表示同意。③响:回响,回声。④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⑤类:种类,物类。⑥迭:更迭 ,交替地,轮流地。⑦蚊蚋(ruì)噆(zǎn)肤: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蚋,生活在水中,能吸食人畜的 血液,类似蚊子的一种昆虫。噆,叮咬。
语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 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 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 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 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 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
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文言文阅读专项练题(一)(13分)XXX在研究《咏雪》后,对“XXX”这个人物充满兴趣。
课外他查阅《世说新语》和史书中XXX的记载,做了专题研读。
【甲】XXX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XXX;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XXX定命,XXX告。
”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选自《世说新语•文学》)【乙】叔父XXX问:“《毛诗》何句最佳?”XXX称:“XXX作颂,XXX。
XXX永怀,以慰其心。
”XXX有雅人深致。
(选自《晋书•谢道韫传》)【丙】XXX与人围棋,俄而XXX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XXX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丁】XXX等既破坚,有驿书至,XXX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客问之,XXX:“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其矫情镇物如此。
(选自《晋书•谢安传》)【注释】①毛诗:即指《诗经》。
②遏:指XXX,XXX 是XXX的侄儿。
③“吁(xù)谟”句:意思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
XXX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
④深致:深远的意趣。
⑤屐:古代人所穿的鞋。
⑥矫情镇物: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⑤⑥③④①②1.阅读【甲】【乙】两文,并联系《咏雪》,分析XXX 称赞XXX的原因。
(2分)2.【甲】文中画横线诗句的音韵美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你的发觉。
(2分)3.《世说新语》共为36门,【丙】文应属于以下选项中的哪一门?并申明来由。
(3分)A.方正B.言语C.雅量D.XXX4.根据【丙】文内容,填在【丁】文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了无喜色,棋如故B.喜怒无色,棋如故C.了无愠色,棋如故D.貌闲意悦,棋如故5.XXX认为【丁】文结尾处有画蛇添足之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A. 可令二子来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 三令五申D. 巧言令色(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A. 德行B. 言语C. 方正D. 雅量【答案】(1)D(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3)①A【乙】 B【甲】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文复习练习
本文档旨在提供古文研究的复练,适用于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内容。
以下是练题:
选择题
1. 下列四句话中,不符合“情理之中”的一句是()。
- 现在调查猪飞跑,猪飞跑交规违反行路在人。
- 她很丑,连狗都不理她。
- “非礼勿视”,是防止“非礼”行为的方法。
-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2. “鹿门月照开烟树”,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请问“鹿门”指的是:
- A. 一个古代地名
- B. 一个景点名称
- C. 一座名山
- D. 一座城门
3. 以下是《大学》中的名句,下列哪个不属于?
- A.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B. 致知在格物,而道在思。
- C. 中庸之道,至简至易,而天下人莫能持也。
- D. 子曰:“为人之道,辟恶扬善,故可与共处,如竹之有節。
”
填空题
1. 论语中的“君子”是儒家思想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的是
有高尚道德品质、修养和礼貌的人,而不在于他所拥有的_______。
2. 古人常用“月下独酌”来形容孤独的行为,其中“独酌”是指
_______。
3.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出自于《庄子》,表明了人
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别人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_____。
解答题
1. 请解释“文以载道”的含义,并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阐述“文以载道”的重要性。
2. “自我要求”的精神是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精神,是打造人格的关键路径之一。
请以《大学》中的名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例,解释其核心思想。
希望这些复习练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文知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