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复习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 复习

中庸之道 复习

二、小结: 小结:
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 和而不同”为主题,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 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 和而不同,善者好之、 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 学理念。 学理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子曰: 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 (6.29) )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子曰: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 犹不及。 犹不及。”(11.16)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 1、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 为什么? 为什么?
三、本课的孔子形象
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 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 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中庸之道》习题 中庸之道》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 阅读 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 (4分)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子曰: 过犹不及。 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4分 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分)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庸之道》复习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中庸之道》复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参考答案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 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 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析)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 、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 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评)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 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谈)
三第(19)章.考扩题声系分统析调音与操练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你 赞同吗?请陈述理由,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问题答案展示:
1.在行仁义之道的前提下,处理事情既不过分冒进,也 不应过分狷介,在事情不断发展之时,行中庸之道可以有 效应对时势,通权达变。 (审题不清楚,漏答。) 2.中庸之道强调为人处事要中和,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要保持个人的想法,并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信口开河。)
▪ 阅读第以9章下几扩章声系文统字调,音完成13—14题。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你 赞同吗?请陈述理由,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不为也。”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 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 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 小人、乡愿。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PPT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PPT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中庸之道》复习

《中庸之道》复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 中庸》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官爵俸禄 译文】孔子说: 天下国家是可以治理公正的, 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 是可以推辞不受的,雪白的锋刃也是可以踩踏闯过的,但 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中庸之道是很难做到的。”
句子 乡原, ⑴乡原,德之贼也 ⑵恶徼以为知者 ⑶恶不孙以为勇者
通假 字 原 知 孙
本字 愿 智 逊
解释
谨慎老实 聪明 谦逊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 中庸-释义
中庸至德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何谓中庸? 何谓中庸?
第2章 章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11•16) 子曰:“过犹不及。”(11•16)
过犹不及
乡原,德之贼也。 乡原,德之贼也。
• 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 孟子曰: 非之无举也, 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 自以为是, 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 之道,故曰‘德之贼’ 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之道复习

中庸之道复习

5、中庸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平 衡与和谐。而“折衷”是无原则地退让,是一种立场上的 不确定。中庸思想有利于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 稳定,而又不会让人觉得是在退让。(理解、把握不全面) 6、折衷主义不讲究原则,而中庸之道是以仁为本,具有道 德准则的处世之道。在现实中中庸之道是有所坚持,不像 折衷主义,阿谀逢迎,没有主见,它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启示。 (表达无序)
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楚,漏答。 2.没有分析,过于简单。 3.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信口开河。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解题思路混乱,⑴观点不明确 ⑵表达无序
三(2).考题分析与操练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 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几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 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 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 的破坏者”,(析)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 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 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评) 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 设和谐社会。(谈)
根据以上几则,请试着概括孔子的“中 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 当、不走极端。行为举止既不过头,又不欠缺, 即道德规范上有所节制。
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它以义、礼为标准, 强调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善恶分明。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 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共27页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谢谢!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25页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中庸之道-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中庸之道-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中庸之道》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子曰:“乡原,。

”★“中庸”“中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们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义”吗?不妥。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中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愿”。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成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二)合作探究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共26页文档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共26页文档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庸之道》高考复习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共26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共26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4中庸之道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

中庸之道复习

中庸之道复习

参考答案
• • • • 1、 (1)馈赠 (2)同“智”,智慧 (3)兼词,“之于” 2、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 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出来办 事(出仕)。
• *6· 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5· 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 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6· 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 者,无厌之!天厌之!” • 11· 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6· 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 也!” • 仔细阅读上面几节文字,它们共同点都是运用 手 法,结合其中某一具体章节谈谈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 是 ,体现《论语中道合乎中庸之道之士与他结交?知和而和小大由之乡乡原?知道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谐遵循通愿谨慎老实?二概念?中庸p67注释1和和谐调和而不同等同混同?中庸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
• 一、词语
• 然则 / 无适无莫 / 义之与比/ • 既然这样,那么 / 亲近冷漠 / 与义比(与义靠在一起) / 交往 • 不得中行而与之:得不到中道(合乎中庸之道)之士 与他结交 • 知和而和 / 小大由之 / 乡原
• 知道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谐/ 遵循 / 通“愿”,谨慎老实
• 二、概念
• 中庸(P67注释1) 和(和谐、调和)而不同(等同、混同)
• 中庸—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二义:用;常
课外阅读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 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 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 曰:“诺,吾将仕矣。”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 (1)归孔子豚: (2)可谓知乎: • (3)遇诸涂: • 2、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 目的是为了什么?(2分)

论语复习十中庸之道

论语复习十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中庸之道总的思想内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

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

“中庸”与“和”是经过做事合适在矛盾中求一致。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停,而是在必定的原则下追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友好。

中庸详尽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特别作为一种道德见解,这是孔子和儒家特别建议的。

中庸属于道道德为的讨论问题,也是一种道德,而且是最高的道德。

要点: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可是”这两个极端之间追求一种平衡。

指的是认识事物、对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用合适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掌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峙的立场、见解、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停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停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相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君子能够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定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虑,向来不愿亦步亦趋,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圆满一致,而不讲究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够保持友好友好的关系。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相同”呢?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梦想,追求社会友好。

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

君子诚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亦步亦趋。

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谎话言,不会曲意违愿地奉迎别人。

因此,“君子和而不相同”。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步,狷者有所不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 分)
参考答案: 1、群而不党(1分) 2、孔子认为作为二个君子,需要矜持庄 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 察言是有原则的;一君子爱憎分明,爱憎 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 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五)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 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17.24)
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 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 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 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二、小结:
以“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
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犹不及, 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 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 学理念。
三、本课的孔子形象
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 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中庸之道》习题
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 的和调与协作。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因为“折 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
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 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 是非的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 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 设和谐社会。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 也就是社会公正。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四)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 之。”(13.24)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7.13)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 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中庸之道
一、知识框架
1、何为“中庸”?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 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 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2、中庸与折中的区别: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 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 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 中行、中礼、中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
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 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 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 犹不及。”(11.16)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1、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 “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
参考答案: 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
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 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 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 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 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7.24) 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20字)(1分)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 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 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
1、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 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 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 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 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 (3分)
参考答案: 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应区分不 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因为:①“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 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愿”之人, 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 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 “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为善; ④“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 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 会公正。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 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 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1分)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