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d8d003fab069dc512201aa.png)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考虑到地球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即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杆影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也就是通过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可以是模拟实验,也可以是直观的动态课件,通过这么多手段,重在让学生能把这么复杂的知识点和原理清晰化、明朗化。
个人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就集中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上,所以这里需要的是成功的演示和分析,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准备,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探讨、整理、思考的时间和力度!教师在讲解上一定要清晰和到位。
而在昼夜长短变化部分,教材利用图表制度、模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相对而言学生容易理解,相对来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一些,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发挥。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2、技能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
训练学生读图的技能,学会自己板画结合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观察五带的特点与动物的分布,体会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体验到科学实验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具备对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重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和利用,培养他们对实验科学的极大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
![初中运动和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eab6b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f.png)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关系2. 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5分钟)1.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白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2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速度。
3. 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2. 提问: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速度?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
3.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d35b2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2.png)
运动与力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
3. 掌握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4. 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运动与力的概念和关系。
2.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运动与力的定义。
2. 运动与力的关系。
3.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示例分析的方法。
2. 学生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与力。
2. 新知讲解运动与力的定义:运动是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改变位置的过程,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改变形状或停止运动。
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没有力就没有运动。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就会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运动与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单位是牛顿(N);m是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a是物体的加速度,单位是米每平方秒(m/s²)。
3. 练习与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2) 物体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加速或减速运动?3) 物体的质量对运动有何影响?4) 给定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4.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运动与力的关系,并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运动与力的应用,如汽车开始和停止运动、游泳运动与力的关系等,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思考。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关系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与运动与力相关的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2e2288d1f34693daef3ee7.png)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知识点2】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提出问题:为什么鸡蛋“踩不碎”?
【知识点1】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A.在0到5秒之间,汽车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B.在第6秒这一刻,汽车是静止的
C.在5到10秒这段时间汽车通过的路程是20米
D.在汽车踩刹车前这一刻汽车的速度是10米秒
【答案】B
【启发】在v-t图像中,一条水平直线代表物体做匀速运动,直线向下倾斜代表物体做减速运动,直线向上倾斜代表物体做加速运动。
6.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像可知,________车的速度大;5秒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米。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ee4668f121dd36a22d82a7.png)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学会如何选择参照物并且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2. 知道速度的概念,并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学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4.知道重力的概念,并学会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
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的有关现象。
6.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7.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理解。
2.通过问题闯关形式提高复习的积极性。
3.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构建提高复习的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的应用与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教师:第三章《运动和力》是七年级科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
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三章的内容。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机械运动。
PPT:物理学中把空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例:坐在奔驰列车里的乘客若选列车为参照物时是静止的,若选地面为参照物时,乘客是运动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PPT:例: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 A )A.向东运动B.向西运动C.不运动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师:非常好,同学们都掌握得非常好,接着,我们一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有哪几种方法呢?生:1.相同路程比时间。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187d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4.png)
初中七下科学力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习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特点。
3. 掌握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力的平衡定律)。
4.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力的三要素3. 基本力(重力、摩擦力、弹力)4. 牛顿三定律5. 力学应用实例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弹簧、抛掷物体等,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提问:力是什么?力有哪些作用?二、力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讲解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10分钟)1.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概念。
2. 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基本力(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五、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讲解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讲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讲解力的平衡定律: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些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六、力学应用实例(10分钟)1. 通过实例,如推车、抛球等,让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
七、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基本力和牛顿三定律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3重力教案浙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3重力教案浙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cb4d0d240c844768eaee88.png)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3 重力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3 重力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3.3 重力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3.3 重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者,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时,在活动中清楚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心.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教学重难点: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课中助学:一、预习反馈二、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乒乓球离开手在桌面上滚动直至落地。
然后联系生活:熟了的苹果落向地面,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水往低处流等。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思考:重力的单位、施力物体是什么?[重力的单位是牛(N),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
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
]那么,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是怎样的呢(提出问题)?三、展开一、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器材:质量为100g的钩码、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秤先后测量出3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质量(kg)重力(N)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0.10。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1fcabce518964bce847cea.png)
第1节 机械运动 A.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B. 参照物1.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2.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3. 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C. 机械运动的分类 1. 分类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3.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D. 速度1.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3. 公式:通常用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用v 表示速度,即v =s t4.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或m •s -1(米每秒)。
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
1m/s =3.6km/h运动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E.速度公式的应用1.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1)变形公式:v=st →s=vt、t=sv2)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2.注意事项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2)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3)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第2节力的存在A.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常用字母F表示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3.对力的理解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重力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运动和力 第3节 重力教案1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d05d5e7a76e58fafbb003f3.png)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第3节重力教案1 浙教版[设计意图]:本节突出科学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方法与过程]通过生活经验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
尝试用亲身的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演示实验:挂有钩码的铁架台2个、重垂线学生实验:弹簧秤、钩码(每两人一份)[教学手段]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参与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思路]1、展示瀑布、和泉水两个画面,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出主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明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进而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展示水由高处向下落,一串钥匙在手中静止释放落地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让学生对与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方向进行判断,引起学生思想的矛盾,再演示两个铁架台分别放在水平面上和倾斜放置时悬线平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介绍重垂线的作用。
3、通过学生活动,提出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提供的器材,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数据,并从实验数据中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流程设置评析步骤一:创设情景—提问设疑1、媒体展示:小龙湫瀑布、泉水画面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从高处向低处流?瀑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是什么力量将水从高处拉下来?…师:从提问中发现,同学们都关注着水下落这一现象,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下落现象还有吗?生举例:苹果下落,铅笔会下落等等师:由此可见,物体下落的现象相当普遍,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引自《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分目标)。
第三章力学分析 (知识点+练习)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讲义
![第三章力学分析 (知识点+练习)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63dddf0b52acfc788ebc9ee.png)
七下-力学专题受力分析【知识摘要】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①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F1+F2.②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即F合=F1-F2(F1>F2).对于受力平衡的物体,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其所受合力为零。
2.受力分析(1)单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举例:图中各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且③中F<G,④中F>G.(2)受力分析方法①隔离法: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不考虑该对象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②整体法:取多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当研究对象,分析其它物体对这个整体施加的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精选例题】例1、一木块沿粗糙斜面向下匀速滑动,不考虑空气阻力,如图中关于木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一木块沿粗糙斜面向上滑动,不考虑空气阻力,如图中关于木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一木块在粗糙斜面上静止,不考虑空气阻力,如图中关于木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1.1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
图中分别给出了A、B的受力示意图。
A的重力5N,B的重力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2与F1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G A与F2是一对平衡力C.F1与F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F2与F1是一对平衡力1.3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的一个物体M,同时受到水平方向上的两个拉力,左侧钩码重力为60N,右侧钩码重力为40N,物体M静止不动,则此时M受到水平向_____的静摩擦力,大小为_____N.当把左侧的钩码全部撤去后,物体M仍然静止,这时物体M受到水平向_____的_____N的_____摩擦力。
例2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重为20N,A、B之间有细绳连接。
现用F=8N的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木块A,使A、B两物体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细绳上的拉力为4NB.A、B所受的摩擦力都为4NC.A、B都受到4个力的作用D.若仅F变大,A、B所受摩擦不变2.1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为30牛、40牛,A用细绳悬挂在顶板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A、B之间有弹簧固定连接,绳和弹簧重均不计。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97603f941ea76e59fa0430.png)
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一节机械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章运动和力(一)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章运动和力(一)](https://img.taocdn.com/s3/m/46972de7da38376bae1fae26.png)
例1.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
例1.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
答案:1.2
图,在0-2min时,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再次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停止的时间为
【解析】船始终在水中运动,若以游船有参照物,则建筑物即为运动的。
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及单位,运用
垂线与图像的交点纵坐标大小即路程
例1.(2014杭州-6)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
出发,骑车去亲戚家,途经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上坡路,然后是平直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解析】点拨:注意图像横纵坐标。
A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在0-3s内不变,3-6s内速度比前3秒速度大但仍不变,但总体来说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C图表示物体静止,D图表示物体线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在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也发生了变化
米/秒的速度向西跑,他的感觉将
、②③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2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2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b223db9ec3d5bbfd0a74d0.png)
只要在物体受力方向上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就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力的作用,不必精确地表示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区别
①力示意图仅表示力的作用方向:力的大小和作用点没有严格的要求
②力的图示可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
例1试分析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3kg的球受到的力(如图8-15所示),并用力的图示法画出球受到的重力和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力.
答案C.
10、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答案A.
11、如图在竖直悬挂的带有磁性的黑板上,吸着一个重4N的小铁块,小铁块静止不动.若磁性黑板和铁块之间的吸引力是10N,请画出铁块在竖直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
C、竖直悬挂着钩码的弹簧D、拉开的弓
答案A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的是( )
A、用胶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B、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C、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较大的一滴水银D、磁铁能吸引铁钉
答案D
7、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感知力的存在.下图所示的各事例中可以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B、
C、D、
答案D.
8、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答案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铁能吸引铁块,铁块不能吸引磁铁B、没有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课题揭示]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读图比较]:读图3-7,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运动。
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
说明]: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
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
课件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
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
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5.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设计】3.2 机械运动(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v= s/t3.关于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时”。
米/秒=3.6千米/时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
(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
(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学生的问题可能有:①什么是力?②力是怎样产生的?③力有哪些种类?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并进行简单讨论。
教师:标枪静止,人给它一个力,标枪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足球被守门员接住,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排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手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课题揭示]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
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教学准备皮球、弹簧、小木块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 ]能不能利用皮球来演示一下,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老师拿出弹簧,问学生)有多少种方法使弹簧发生形变?小组做实验并讨论。
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课题揭示学生拿皮球演示并说明。
学生动手实验并相互讨论。
物体受到20牛顿向上的提力物体受到15牛顿向下的压力用拉力为80牛与水平方向成45。
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小车,用力的图示画出拉力。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感受性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以下实验:Ⅰ乒乓球离开手的下落;Ⅱ乒乓球在滚离桌面时会落地;Ⅲ粉笔头释放后将会竖直下落向;Ⅳ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Ⅴ水会往低处流。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课题揭示]1.重力3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产生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向下的吸引力。
师:9.8牛顿/千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投影:1.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2. 重力/质量=9.8牛顿/千克。
重力用G表示,单位是牛(N);质量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9.8牛顿/千克用g表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mg或g=G/m,式中的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课堂小结】比值为9.8牛顿/千克;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练一练】例:一袋质量为50千克的水泥受到的重力是多大?难点教学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木块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
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分析: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学生实验1:手用力推动小车,使其前进一段距离。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填“大、较大、最小”)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毛巾纸板玻璃⑹推测:假如小车在运动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越,速度减小越。
五、评价与反馈 1.试分析“雨天路滑,请慢行”这句话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2.判断: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3.一个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静止下来,没有保护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是否矛盾?为什么?4.地面上的一张桌子,当人用力推动它时它会运动起来,但一旦人不推它时就会立即静止下来。
由此有人说,要使物体保持运动速度不变就必须要有力。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还是牛顿教学难点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准备引入]复习提问:1. 请叙述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将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原来演示时提醒学生主要注意小球,不要集中注学生正确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物体为什么总“想”保持原来的运动乙:小车遇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前倾倒。
提问:请解释,为什么当汽车起动时乘客向后倾斜;汽车刹车时乘客向前倾斜,而转弯时则向外倾斜?(以站在车上的乘客为例) 教师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解释后,应使学生认识到:乘客的脚部由于跟汽车地板之间有摩擦而随车起动、随车减速(刹车时)、随车转弯,但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起动时)、保持刹车开始的较大速度,保持转弯开始时速度的方向,所以当汽车起动时乘客的上身向后倾斜,刹车时上身向前倾斜,而转弯时则向外倾斜。
2.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意思是说,因为物体具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物体就能够保持静止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
3. 惯性的应用利用惯性带来的好处(例如,汽车到站前,可提前关闭发动机以节省汽油,汽车仍可利用惯性行驶到站。
)防止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例如,开车不可超速,驾驶员带上安全带等。
)一、选择题1.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2.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9.9.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A.A.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在力作用的物体将静止;B.B.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就运动;C.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物静止状态;D.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10.10.下列关于惯性大小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物体的质量很小,惯性却很大;C.物体所受合力越大,惯性越大;D.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11.11.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有:准备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回答:此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重点摩擦力的方向教学难点木块,纸杯,筷子,米,教学准备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方案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数据记录: 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
方案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 没有放钩玛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1= 牛2 放两个50克钩玛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2= 牛教学目标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能说出摩擦力的利与弊,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⑵船在水中高速航行时的情景图。
为了使学生对气体的摩擦有多大有一个概念,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子弹不受空气阻力时可以射到40千米远,子弹实际只能射到4千米远。
讨论得出结论: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生答,师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有益摩擦吗?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演示课本图2-61,学生观察总结出:利用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教师简单地介绍气垫船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