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下荆门原文和翻译
【精编推荐系列】:描写秋天的诗句汇总
描写秋天的诗句汇总描写秋天的诗句汇总发布时间:2019-11-18秋天的诗句——《送别》《送别》原文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落叶时聚时散,飞鸟远去不归。
坎坷路上流下伤心泪,沾湿你远行出塞的衣襟。
《送别》作者简介陈子良[公元?年至六三二年],字不详,吴人。
秋天的诗句——《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原文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注释①巩:指巩县(今属河南)。
秋天的诗句——《月》《月》原文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月》注译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人。
秋天的诗句——《望月婆罗门引·中元步月》《望月婆罗门引中元步月》原文海棠花底,乱蛩啼遍小阑干。
月明云静天宽。
立尽梧桐影里,深草露华寒。
听哀音几处,痛哭中元。
蒿灯细然,荡万点、小金丸。
看到香消火灭,过眼浮烟。
秋风庭院,破尘梦、清磬一声圆。
南窗下、剪烛更阑。
秋天的诗句——《司马宅》《司马宅》原文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
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
《司马宅》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秋天的诗句——《仙吕一半儿·四景》《仙吕一半儿四景》原文轻衫短帽七香车,九十春光如画图,明日落红谁是主?漫踌躇,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纱厨睡足酒微醒,玉骨冰肌凉自生,骤雨滴残才住声。
闪出些月儿明,一半儿阴一半儿睛。
秋天的诗句——《书河上亭壁》《书河上亭壁》原文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书河上亭壁》赏析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秋天的诗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人教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十首
雪宋.陆游一夕山阴道,真成白玉京。
衰残失壮观,拥被听窗声。
【注释】①山阴道,是一条石板铺砌的驿道。
在会稽城(今绍兴)山阴县郊外,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过古博岭,也称为干溪道),这一带风光无限、人杰地灵,留下许多名人轶事。
【鉴赏】这是诗人去世那年的冬天写的,诗中前两句说大雪覆盖的山阴大道,犹如天上神仙居住的白玉砌成的京城,当出于想象,因为诗人那时已只能睡在被窝中听大雪扑打门窗的声音了。
越女词五首(其三)唐李白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①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②棹歌:一边划桨一边唱歌。
③佯:假装。
【翻译】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鉴赏】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水墨画一样的美景。
采莲女江南采莲,莲歌飘散,突然在层层绿叶红莲中有客乘舟而来,赶紧转变船楫,躲进密密麻麻的碧波之后,仿佛是因为怕羞而不敢见客一般。
西施唐.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鉴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
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白话译文】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创作背景】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李白《秋下荆门》全诗译文及赏析
秋下荆门唐·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译文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赏析这首诗的题目,一本作“初下荆门”,当是初次出川时作。
荆门,山名。
《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 有门像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
共以物象受名。
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山在今湖北荆门县长江南岸。
作者坐船过荆门山时,正是秋天。
沿江的荆门山上的树木经霜打后,树叶落了,所以称“江树空”。
他坐的船是乘风,张帆安稳过去。
《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为殷仲堪参军。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
至破冢(地名) ,遭风,船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无恙,没有毛病,指完好。
这里借用“布帆无恙”,指安渡荆门山。
作者这次出川到吴越去,不是为了思乡而回乡,却是为了吴越山川人物之美而去的。
《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齐王请他做僚属) ,在洛。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
荆门西下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
荆门西下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第一篇:荆门西下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全]荆门西下原文翻译及赏析荆门西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译文江上风浪甚险,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间南风大作,舟行甚速。
自荆门回望荆州,已是夏云重裹,清楚难辨。
人在半世生涯里,千万不可轻视离别,因为尽管我们不愿分离,老天何曾给予成全呢。
家里人写信来嘱咐我要安心在边塞供职,不要惦记。
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挂满蕙兰的家园小径上,再难有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了。
船向东行,前面就是辽阔的洞庭湖了。
想到那儿必定是波涛汹涌,湖阔水深,蛟龙恶行,由此倒羡慕杨朱为歧路而悲了。
注释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
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
一叶:一叶扁舟。
夏云:夏口之云。
险巇(xī):危险。
绝徼(jiào):绝域,极远之边塞。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
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赏析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荆门回望夏云时。
”开篇就设置了一种气氛。
这里的“一叶”、“一夕”,音韵和谐,给读者以“一”的具象,却说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风,整船不休止的担忧和困顿。
在汹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种向往安定的心情,此时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凶险。
在旅途的愁绪里,诗人翘首回望,已辨认不清荆州了。
回首旧地,最是怅然。
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无尽的感慨和想象。
颔联“”诗人用了个倒句,即把结论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后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于深度。
可谓“情深意远,玉溪所独”。
颈联“骨肉书题安绝徽,蕙兰蹊径失佳朝。
”在颠簸的小舟上,诗人回首旧地,感叹人生,天意难料,自然亿起自己温暖的家庭。
这两句紧扣上两句“轻离别”,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寻味。
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妓。
”因为杨朱遇到歧路,终究是在乎平坦的陆路上。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秋下荆门》全诗内容及拼音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4.结论正文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秋下荆门》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深刻揭示历史和人生的沧桑变迁而著称。
2.《秋下荆门》全诗内容及拼音《秋下荆门》全文如下:秋下荆门,寒江夜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拼音注音如下:qiū xià jīng mén, hán jiāng yè bó, 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à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 ēi.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分析《秋下荆门》以秋夜江边为背景,通过描绘荆门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坚定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首先,诗歌通过“秋下荆门,寒江夜泊”的描绘,展现了荆门秋夜的景象,同时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接着,诗人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揭示了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多病的身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艰辛。
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艰难生活中的忧愁与无奈,加深了悲凉的氛围。
在艺术特点上,《秋下荆门》以写实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感慨。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原创实用版)目录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秋下荆门》全诗内容及拼音3.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4.结论正文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秋下荆门》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作品以其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深刻揭示历史和人生的沧桑变迁而著称。
2.《秋下荆门》全诗内容及拼音《秋下荆门》全文如下:秋下荆门,凉风肃肃,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qīu xià jīng mén, liáng fēng sù sù, xiāo guān féng hòu jì, d ū hù zài yān rán.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幼入幽,抚孤安堵。
cāng máng dì zhì, shuí zhǔ chén fú? xié yòu rù yōu, fǔ gūān dǔ.2.诗歌意境及艺术特点《秋下荆门》一诗通过描绘秋日下荆门的苍茫大地和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一腔壮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诗歌意境开阔,意象生动。
首联以秋风、荆门为背景,展现出一幅辽阔的天地画卷;颔联运用“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象,表现出边塞戍卫的严密和紧张气氛;颈联则通过“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幼入幽,抚孤安堵。
”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点上,杜甫的《秋下荆门》以写实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秋日下荆门的景色,意境开阔,气魄雄浑。
在韵律上,此诗采用古风体诗的格律,押韵工整,节奏鲜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秋下荆门古诗注音
秋下荆门古诗注音
秋qiū 下xià 荆jīnɡ 门mén
唐tánɡ
·李lǐ白
bái
霜shuānɡ
落luò
荆jīnɡ
门mén
江jiānɡ
树shù
空kōnɡ
,
布bù
帆fān
无wú
恙yànɡ
挂ɡuà
秋qiū
风fēnɡ。
此cǐ
行xínɡ
不bù
为wéi
鲈lú
鱼yú
鲙kuài
,
自zì
爱ài
名mínɡ
山shān
入rù
剡shàn
中zhōnɡ。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秋下荆门》古诗词PPT
诗词赏析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 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 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 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 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 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 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 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 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 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作者简介
李杜交谊
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既因酒后狂放惹 怒玄宗及其近臣,也因目睹官僚腐败进取不得离 开了京城,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境况 类似的杜甫。两人建立了友情并约好一起访道求 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一起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并和诗人高适相识。同年李白与好友 杜甫再次分别,前往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的 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随后李白前往德州 安陵县,在那里遇见了擅长制作符箓的盖还并自 制了真正有效的符箓。李白通过这次求仙访道之 旅获得了自己追求的仙道之路的认可和证实。
诗词赏析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 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 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 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 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 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 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基本内容
诗词翻译
荆门山秋来霜降,树叶零落眼前空;秋风也为我 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 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李白的秋下荆门赏析
李白的秋下荆门赏析李白的秋下荆门赏析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名山入剡中。
这首《秋下荆门》是唐代诗人李白第一次出蜀初游楚地之际所写,时年二十五岁。
在此之前他虽多方交游,饱览了奇山异水,但都囿于蜀地,眼界不宽。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锦锈前程的向往,吸引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一展才华抱负。
因此,这首诗作者通过对荆门秋色的描绘,显示出诗人的雄心壮志,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激情。
“霜落荆门江树空”,第一句描绘荆门之秋色,出句点题。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艾家镇境内,是宜昌县胜景之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湖县志·卷一》载:“荆门,即古江关楚西塞也。
”这句是说,寒霜降落到荆门山,江边各种树木的叶子都凋落尽了。
原来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的荆门,如今山明水净,天地空阔。
这里虽写秋景而无肃杀萧瑟之态,诗人一扫历代文人悲秋悯人之风,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布帆无恙挂秋风”,第二句紧承上句中的“江”字,暗点题中的“下”字。
意思是说,船上的风帆完好无损,高高地挂在秋风之中。
据《晋书》载: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当荆州刺史殷中堪幕府的.参军时,有一次请假乘船东下,殷中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
途中遇到大风,恺之给中堪写信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此典,说明诗人旅途平安,写出了诗人乐观的态度欢愉的心情。
“此行不为鲈鱼脍”,这一句紧承上句中的“秋风”二字,说明诗人这次远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享乐。
“鲈鱼脍”,鲈鱼做的好菜,比喻舒适安逸的享乐生活。
《晋书·张翰传》:“齐王竦为大司马东曹椽。
因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何为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归。
”这里,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明自己远游与张翰不同,不是起驾回乡品尝美味佳肴,而是远离故乡去艰苦跋涉。
“自爱名山入剡中”,结句紧扣上句,“自爱”与“不为”相呼应,一气呵成,储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态度。
剡,剡溪,在今浙江嵊县,曹娥江的上游,多有佳山丽水。
秋天的诗句——《秋下荆门》
秋天的诗句——《秋下荆门》秋天的诗句——《秋下荆门》秋天的诗句——《秋下荆门》《秋下荆门》原文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赏析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于是回到了故乡。
此行正值,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绍兴,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
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
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
李白《秋下荆门》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秋下荆门》原文|译文|赏析《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借景抒情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诗人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秋下荆门》原文唐代: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赏析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李白《秋下荆门》:在秋天里奔赴理想
李白《秋下荆门》:在秋天里奔赴理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离开家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怀着对新奇世界的美好幻想,对前途的憧憬,在秋天乘船顺流而下,经清溪、渝州、三峡向楚地进发。
当他途径荆门时,写下了《秋下荆门》一诗,原文如下: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霜落荆门江树空”,深秋时节,荆门开始下霜了,江边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尽了。
这年秋天,诗人从家乡出发,乘船顺流而下,当舟行至荆门时,已到了深秋降霜的时节。
荆门山上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林落尽了树叶,再加上荆门以东的江面变宽,诗人的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
于是,诗人用一个“空”字来形容视野的辽阔,写出了山明水静的景色特点。
“布帆无恙挂秋风”,布做的船帆完好地挂在桅杆上招引着秋风。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乡远游,旅途相当顺利,在当时,从蜀地乘舟到荆门,一路上有无数险滩暗流,要顺利经过,多半要凭借运气。
诗人第一次出蜀就遇到了这种好运气,于是,他借用“布帆无恙”的典故写旅途的平安顺遂,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愉悦之情。
“此行不为鲈鱼鲙”,我这次远行不是为了品尝那美味的鲈鱼脍。
此时,诗人踌躇满志,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想到自己的平生抱负,于是,点明自己远行的目的。
与当年的张翰相反,诗人此次远游是离乡。
诗人曾经说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此番远游,虽然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却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自爱名山入剡中”,因为我喜欢名山大川,所以才去剡中。
这次远游,诗人并没有确切的目的地,“剡中”只是诗人理想之地的代称。
剡中即今浙江嵊州,多名山佳水,风景秀丽。
诗人此次远游的目的是游赏楚地的名山大川,这个目的与诗人所设想的实现理想的方式有关,诗人不走科举道路,他希望能够通过游历,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来获得引荐。
年轻的诗人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抱负离开了家乡,对于自己,他有着十足的自信;对于未来,他有着美好的憧憬,他认为一切都会像这段旅途一般顺利。
秋下荆门诗句
秋下荆门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秋下荆门”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的《秋下荆门》。
意思是:秋霜落在荆门,树叶凋零,江面上的帆船在秋风中安然无恙地悬挂着。
哎呀,你想想看,那荆门的秋天,树叶都落了,一片萧瑟,可那布帆还稳稳地挂着,是不是有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坚韧呀!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依然要坚定地前行。
比如当你面对挫折时,是不是也得像那布帆一样,无惧秋风,勇往直前呢?
2.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荆门。
”这是唐代贾岛的诗句。
说的是秋风从渭水那吹起,荆门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
哇塞,这画面感简直了!秋风呼呼地吹,树叶哗啦啦地落,那场面,得多美又多凄凉啊!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孤独,周围的一切都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就像你一个人走在秋天的小道上,看着满地的落叶,会不会也有这种感觉呢?
3. “荆门烟雾开,远见汉阳城。
”来自唐代阎伯瑾的《荆门望楚》。
意思是荆门的烟雾散开了,可以远远地望见汉阳城。
嘿呀,你想想,那烟雾慢慢散去,突然就看到了远处的城市,是不是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在努力拨开生活中的迷雾后,突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比如当你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那种感觉是不是就像看到了汉阳城一样兴奋呢?
我的观点就是这些诗句都很有意境,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荆门的独特
魅力,也能让我们从诗句中领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和情感。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秋下荆门》
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秋下荆门》秋下荆门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像这一首,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哪一句是关键句。
最后发现,关键词在诗题中。
秋下荆门,这个题目里藏着这首诗的关键词。
第一:秋。
第二:下。
第三:荆门。
霜落、树空,是秋;秋风更明显,也是秋。
“秋”字点名的是时间,没有诸如悲秋的深层寓意。
第二句“布帆无恙”是用典,和顾恺之有关,可以查到。
意思是旅途顺利。
用典的还有“鲈鱼鲙”,和张翰有关。
顾恺之和张翰,都是西晋那时候的人。
李白用这两个典故,有讲究。
一是季节,二是地点,都和典故相吻合。
李白这两个典故用的极为自然,几乎不露痕迹,非常厉害。
顾恺之说布帆无恙,也是路过荆州。
张翰说秋风一起,想念家乡的鲈鱼鲙,想念的是故乡吴越。
李白要去的地方叫剡中,在今天浙江绍兴市下面的新昌、嵊州一带,也是吴越之地。
下,离开的意思。
秋天的时候,李白准备离开荆门,前往剡中。
这样,题目“秋下荆门”四字,每一个字(词)都有着落。
可以说,唐诗里的题目,绝大多数都能在诗句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唐人不会乱取题目。
偶题、无题等这一类的除外。
20210319在下宫村-本篇完-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峨眉山月歌》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古风·桃花开东园》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行路难·其三》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关山月》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投前山读诗记·读李白:《别匡山》关于唐诗鉴赏评论类,目前我只推荐徐增《说唐诗》、叶嘉莹作品和施蛰存《唐诗百话》。
如果希望交流探讨古诗词(目前唐诗为主),欢迎加下面微信进群,一起学习进步。
备注唐诗,不然我不会通过。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原创版)目录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诗歌原文及拼音3.诗歌意境分析4.诗歌艺术特点5.结论正文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秋下荆门》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荆门,指荆州城门。
当时,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历经坎坷,此诗是他在荆门州度过的一个秋天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原文及拼音秋下荆门,全诗如下:【原文】Autumn in Jingmen, the clear river is like a long ribbon, The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river, the water and the moon seem to be competing.In the fields, the crops have been harvested, the trees are withered,The village is quiet, the only sound is the crows cawing in the distance.【拼音】Qiū xià jīng mén, zhěng hé shì rú cháng jīn dān,Yuè guāng shài zài hé shuǐ, shuǐ hé yuè xiǎng dāng fēn bié.Zài kuàng tián, zhǐ cài hǎi wèi shōu, shù zhī wěi jūn,Cūn shì jìng qī, zhǐ tōng tīng zhǐ shì guān jìng cawing zào yuǎn.3.诗歌意境分析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日荆门的美丽画卷。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
秋下荆门全诗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秋下荆门的诗句及拼音三、作者简介四、诗歌背景与赏析五、总结正文:一、前言《秋下荆门》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诗人离愁别绪的古诗。
全文以秋天的荆门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季节的感慨。
现在,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全文及拼音。
二、秋下荆门的诗句及拼音1.荆门kuān mén yī shì jiān,2.故园gù yuán jìn shì yuē,3.八月liù yuè yā zháo hé chuán,4.蝉鸣chán míng zhào shù jiān。
5.渡头dù tóu yī shì jiān,6.落日luò rì yān shān xià,7.荆门jīng mén yī shì jiān,8.暮霭mù ǎi yān shān xià。
三、作者简介《秋下荆门》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770 年)。
杜甫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
四、诗歌背景与赏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当时杜甫因战乱离开家乡,途径荆门。
诗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描绘了荆门秋天的景色,通过“蝉鸣”、“落日”等具象的意象表现出秋天的特征。
同时,诗中“故园”、“渡头”等词汇也暗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总结《秋下荆门》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诗人离愁别绪的唐诗。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展示了秋天荆门的美丽景色,同时也传达了离乡背井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下荆门
唐代: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
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
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
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鉴赏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辞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梦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
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
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
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
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
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土的
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
到了故土。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照应,两句紧
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
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
四
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到达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创作背景
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