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山地城市学原理讲解
01-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第一节
![01-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62d620ae4028915f814dc25c.png)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 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各城镇的职能分工
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 区域内总人口 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 区域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导致人口从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农村向城市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的推力)
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
的大规模迁移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区域理论 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
家庭核心化—小户型家庭逐步增加,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生活闲暇化—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食品支出占家庭消
费支出的比例)系数下降,闲暇时间及消费增多——关注休闲服 务设施建设。
城市的产业构成
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 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克拉克将经济活动分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 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 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世界 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 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过程正处在这一阶段。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 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讲义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96cbf4baf1ffc4ffe47ac70.png)
城 市 规 划 原 理 讲 义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概念1、字源学的解释中文:“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城”是指防御性的构筑物,“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卫民”。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市”逐渐合为一体,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开始出现成为古代的城市。
因此,“城市”一词被用来表示这种集政治权利和贸易活动于一体的人口集中聚居地,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经济中心。
英文:urban (城市、市镇),源自拉丁文urbs ,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 (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2、城市的定义相关学科理解:经济学——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 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社会学——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地理学——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规划学科对城市的定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构成的三要素:3、城镇设置的标准⎪⎩⎪⎨⎧行政:政府所在地产业:工厂、商业人口:大量人口聚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二千,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二、城市的形成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还没有掌握一定的生产能力,只能像其他动物一样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靠采集自然界的果实、捕食猎物来勉强充饥,因此哪里食物资源多到那里去。
原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拈嫁粟,幕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山地城市学原理
![山地城市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10ed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0.png)
山地城市学原理山地城市学原理是指研究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发展规律、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山地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将从山地城市的特点、发展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山地城市学原理。
一、山地城市的特点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山地城市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高低不平,给城市的建设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山地城市的气候条件多变,温差大,降水量丰富,对城市的建筑、设施、交通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
再次,山地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城市扩张受到限制,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此外,山地城市还面临着地质灾害、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山地城市的发展模式山地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
由于山地城市的地形条件复杂,城市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特点。
一方面,山地城市会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吸引游客和投资。
另一方面,山地城市也会借助水资源,发展水利、水电、水资源利用等产业,提供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用水。
此外,山地城市还会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山地地貌和绿地保护,打造独特的山地生态环境。
三、山地城市的环境保护由于山地城市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首先,山地城市应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由于山地城市的地势高低不平,水资源分布不均,城市需要建设水库、引水渠道等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其次,山地城市应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土地资源有限的山地城市,需要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
再次,山地城市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中应保留足够的绿地和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山地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山地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要充分考虑山地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
首先,山地城市应合理规划交通网络。
山地型城市发展片区规划设计原则与导引
![山地型城市发展片区规划设计原则与导引](https://img.taocdn.com/s3/m/93a6f809bb68a98271fefa5b.png)
昆明山地型城市发展片区规划原则与建筑设计导引The Planning&Designing Guide of Mountainous Urban in Kunming 目录前言1.山地——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2.山地与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3.社会关注的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一.基本概念1. 山地2. 地貌3. 山地地形4. 山地地肌二.传统山地观1. 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2. 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三.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四.山地城市空间的基本模式与布局原则1. 集中与分散2. 空间布局基本原则2.1 有机分散与紧凑集中原则2.2 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发展原则2.3 多中心、组团的结构原则2.4 绿地锲入原则2.5 多样性原则2.6 个性特色原则五.山地建筑设计导引1. 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2. 山地建筑的形态3. 山地建筑与景观4. 山地建筑与交通5. 山地建筑与工程设计前言1.山地——全球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全球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山区和山地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把“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列为该计划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的第13章对“全球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地球上绝人部分山区正面临环境恶化,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适当管理山区资源,促进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引自《21世纪议程》第13章导言)。
而在大会通过的其他四个重要文件(《里约誓言》,《保护社会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中都与山区问题密切相关。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1997/45号决议中指出,地球上至少1/5的陆地表面为山峦覆盖,大约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包括高地在内的多山区域,而比例远远大于10%的世界人口的生活完全依赖山区资源。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讲课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e01bf81de80d4d8d15a4fd1.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0efadab9ec3d5bbfc0a7452.png)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依托铁路大发展,马德里的市郊),指 导了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和巴黎的轴向延伸;
戈涅的工业城市(结合工业区布局),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 功能分区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建筑艺术》);
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调查—分析—规划,在这个理论基 础上芒福德形成综合研究与区域规划
3、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 交换 ,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发展变化 (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经济、政治、社会、空间 环境、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4、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5、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 重性(广域型市制:市区与市域)
(二)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3)城市规划方法论:
综合规划:麦克劳林、林德布罗姆 分离渐进:林德布罗姆 混合审视:爱采尼(城市规划决策方法) 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 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 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尼斯圣马可广场)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城市放射轴线,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
2019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精品文档59页
![2019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精品文档59页](https://img.taocdn.com/s3/m/0ab4c971844769eae009ede0.png)
2019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汇总2019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前言《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2个半小时。
考试题型分布如下: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
"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一)考前准备。
(二)答题原则。
(三)掌握速度。
(四)减免差错。
(五)答题技巧。
三、复习注意事项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第三步,查漏补缺。
2.复习技巧。
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大纲要求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1、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例题】城市有哪些主要特征:()A.以商业活动为主要居民点B.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居民点C.非农业生产聚集的居民点D.公共活动聚集的居民点答案:BC分析:这个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是城市定义。
这个题是对定义考查的题目,这是考试中比较偏爱的一种题型,对这类题目我们的策略是记住关键词,这样可以比较省时省力,还能记忆准确。
2、城市产生的动因: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两次劳动大分工对于城市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山地城市学原理
![山地城市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c442d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a.png)
山地城市学原理山地城市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山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相比,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因此在城市发展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原则和策略。
在山地城市规划中,考虑山地地形和地貌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城市的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形起伏、山脉分布、河流走向等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的位置和布局,可以减少土地利用的浪费,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山地城市的交通运输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山地地形复杂,道路建设和交通网络需要克服地形的限制。
在山地城市学原理中,需要考虑道路的设计、交通流量的分配、交通设施的建设等问题。
合理规划交通运输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山地城市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山地城市的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山地城市学原理强调保护山地的自然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
山地城市的建筑设计也需要符合山地城市学原理的要求。
由于山地地形的不规则性,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震安全等因素。
合理利用山地地形,设计出符合山地城市特点的建筑,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美观度和实用性。
山地城市学原理还需要考虑山地城市的经济发展。
山地地区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旅游和农业资源。
在山地城市学原理中,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山地城市的经济发展。
旅游业和农业是山地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山地城市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山地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中,需要充分考虑山地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原则和策略。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
山地城市学原理
![山地城市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f18be07fd5360cba1adbe7.png)
第四章类型一、不同地貌类型的山地xx(一)xx山地xx丘陵山地城市在中国分布最广,海拔从50m以上至3000m以下的一阶、二阶、三阶地貌阶梯的广大地区都有丘陵山地城市的分布。
1、xxxx地区xx山地xx一般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中国第三阶梯的长江、黄河中小游平原地区的丘陵和滨海地区,如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香港、澳门、珠海、广州、南京、杭州、温州、舟山、青岛、大连、高雄、台南、烟台、蓬莱等。
这些山地城市地形起伏平缓,自然条件优越,遇到的不良地质灾害现象较少,开发建设难度相对较低,建设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
2、盆地区xx山地xx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中国第二阶梯的四川盆地地区,如重庆、万州、涪陵、绵阳、宜宾、泸州、自贡、雅安、西昌、乐山等。
这些山地城市水陆交通条件优越,建设历史悠久,地形起伏较大,遇到不良地质灾害现象较多,开发建设难度相对较大。
3、xxxx山地xx一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的中国第一阶梯的山地区域,如云贵高原的大理等。
(二)xx山地xx这类山地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的河谷地带,如拉萨、攀枝花、兰州、天水等。
这类城市依托水利之便,交通比较便利,城市用地一般沿江河一侧或两侧分布。
(三)沟壑山地xx这类山地城市多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榆林、延安、宝鸡等。
二、不同职能类型的山地xx(一)资源开发型山地xx山地区域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因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的山地城市,在山地城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自贡、攀枝花、个旧、景德镇、铜陵、东川、本溪、抚顺、百色等。
以山地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类型,根据山地资源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1、矿业型山地xx(1)金属矿产资源型xx:金矿、铜矿、铁矿等金属矿产资源开放型山地城市,如东川、铜陵因铜矿资源开发、攀枝花因钒钛等资源开发而建的山地城市。
(2)非金属矿产资源型城市,因煤矿、盐矿、陶土矿、石灰石矿开发而兴建的山地城市,如淮南因煤兴市、自贡因盐兴城、景德镇因瓷兴市、淄博因陶兴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考研复习山地城市学原理讲解山地城市学是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研究山地城市的特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发展策略等内容。
下面将从山地城市的概念、
特点、规划原则和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山地城市是指位于山区地带,地势起伏较大的城市。
与平原城
市相比,山地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地形复杂,城市空间受限,
城市扩张困难;其次,山地城市的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较为特殊,对
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带来一定的挑战;再次,山地城市多集中在河流和山脉
之间的狭长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最后,山地城市的经济结构
和居民生活方式与平原城市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特色。
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山地城市规划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
要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
例如,可以发展山地旅
游业,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资源。
其次,要注重保护山地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设用地。
例如,尽量避免在地质灾害易
发区建设大型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
再次,要注重山地城市的水资源规划
和管理,保障城市的用水安全。
例如,可以采集雨水和蓄水,提高城市的
自给能力。
最后,要关注山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
例如,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社
会服务设施。
在山地城市的规划方法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的地形、气候和
社会经济特点。
首先,要进行精细化划分和分类,将山地城市划分为不同
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其次,要开展综
合交通规划,解决山地城市交通不便的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缆车、索道
等交通方式,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再次,要进行景观设计和绿化规划,
使山地城市更具美感和生态环保意识。
最后,要进行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
编制,加强山地城市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山地城市学是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山地城
市的特点、规划原则、规划方法和发展策略等内容。
在山地城市的规划中,需要遵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关注社会经济
发展四个原则,采取精细划分、综合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和风险评估等方法。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山地城市学的考研复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