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北塘小学徐玉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不仅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存在,又强调了课堂生成的研究意义。我认为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了课堂生成。教学预设制约着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反作用于教学预设。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追求“人的发展”。这里的“人”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种对象,即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怎样看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

(一)教学预设

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教学预设只反映一个思路,不要过细,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若是教师完全执行预设,可以说他的行为没有变化。好的教学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跳出知识本位来设计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因一心想着学生怎样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一节课下来,总以为学生学会的生字的读音,理解了课文内容,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其实,这远远不够,它不利于学习的长远发展,我们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外是否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卡罗纳》一课,虽然不是讲读课文,我也肯花时间领着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阅读大家关心卡罗纳的感人句段,让学生想象大家得知卡罗纳失去母亲悲痛欲绝的消息会怎么想?激发学生与作品在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

的熏陶。以至学生没学习完《卡罗纳》,就有学生急着去阅读《爱的教育》,而且还积极要求选择书中的精彩片段读给同学听。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为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有关恐龙的图片和资料。当我刚上完《飞向蓝天的恐龙》,学生就带来许多关于恐龙种类特性方面的资料,他们兴高采烈地传阅着,兴致勃勃地交谈,表现出对探索科学奥秘的极大热情。这让我领悟到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大语文观,也让我明白教材所呈现的文本怎样才能成为教学的载体,引领着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我真真切切地懂得: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跳出知识本位”进行教学设计,以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来安排。

2、跳出学科本位来设计

教学预设时,根据教材特点发散设计,跳出学科思想,体现学科整合。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长城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我将语文与美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画画长城结构示意图,标出“射口”“瞭望口”“垛子”“城台”等位置,说说这些结构的样子和作用,再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长城,学生在读读、画画、讲讲中很自然地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再一次将语文教学与美术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在阅读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有关内容后,让学生用水彩笔画画爬山虎脚的样子,然后向同学介绍自己绘画的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等。将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呈现于生动的画面,在文中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感受爬山虎一墙绿叶的美丽。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感受爬山虎叶子与脚的颜色、形状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作者的语文美,还能感受到美术和音乐带来的艺术享受,学生兴趣盎然。

3、站在发展高度来设计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在设计一堂课

的教学过程时,常常提醒自己:有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朗读方式?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渎自悟时间、讨论交流时间?有没有用学生的书声朗朗和议论纷纷,取代教师的满堂问或满堂讲?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用教。

(二)课堂生成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应倡导“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

1、对待生成的态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大都在默背已经预设好的教案,常常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展示自己完美教案的过程,学生只好钻教师提前设计的“套子”,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学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由于教师在执行教案,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再创造的空间,就更谈不上有创意地发挥了。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体验的尊重只是一句空话。

2、课堂生成的引导方法

(1)延迟判断

我们常常能听到同行们对学生的抱怨,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令人生气和无可奈何。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能责怪学生吗?不是。冷静地反思自我,不要把预设的问题答案看得过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我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让学生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株茂盛的榕树?”学生说:“我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这句看出大榕树的茂盛。”

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没有马上评价,而是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说:“是吗?老师很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如果大榕树不是一棵茂盛的树,人们就不会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可见的这棵树枝干特别多,枝繁叶茂。”

我高兴的肯定他说“你能通过生活的经验来判断榕树是否茂盛,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这时,有学生说:“我从‘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空隙。’这句话能看出榕树的茂盛。”

我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答案,对学生的答案作延迟判断,不要轻易否定。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不完美或者是错误答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应用,引导学生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行为。

(2)积极意义的生成,导得开

义务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二,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己了解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下来。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第一次作文收上来,其结果既让我高兴,又让我担忧。高兴的是学生写作视野开阔,有写各地不同的饮食,有写地方风格各异的建筑,有写别具特色的服饰……内容丰富多彩。但我细细阅读,却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相同,表达方式类似,部分语言一致,有些语句用词晦涩,是从网上资料照抄下来的,这显然违背了本次习作训练的初衷。

作文交流课上,我将这次作文存在的问题向学生做了通报,并批评了个别学生,指出了他们照搬照抄资料的缺点,这时有个学生小声说:“人家看不懂网上的资料嘛!”学生的插话提醒着我,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的积淀,仅仅靠查找资料,怎能写出有着自己独特体验的作文来呢?我开始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民

风民俗。

首先,我让学生想想家乡芜湖的民风民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了,交谈中不少学生建议写写家乡芜湖的小吃(饮食)。我欣然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