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87)环放字第239号)

合集下载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保障城市环境安全、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废物管理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放射性废物管理。

本文将对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进行详细阐述,内容约为2000字。

第一部分:导言城市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

这些废弃物可能来自医疗、工业和科研等各个领域。

放射性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管理办法来规范其处理和处置。

第二部分:管理目标和原则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的管理目标是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防止放射性废物对城市居民造成伤害。

其原则包括减量化处理、分类管理、全程追踪、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等。

第三部分:机构与责任制定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的机构应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负责监督和指导这一工作。

相关部门应承担废物排放许可、废物运输、废物处理和废物处置等环节的责任。

第四部分:废物分类管理和处置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和风险等级,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

管理办法应明确各类别废物的处理要求和标准,以确保废物在处理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第五部分:废物运输和储存城市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和储存是管理办法的重点内容之一。

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确保废物不会泄漏或对环境造成污染。

储存设施应具备防火、防爆、防漏等安全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第六部分:监督与检测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应包括监督和检测的内容。

监督机构应定期对废物处理和处置过程进行抽查和验收,保证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的要求。

同时,对环境和人员进行辐射检测,确保其安全。

第七部分:法律责任和处罚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应明确违反规定的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保证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和威慑力。

对于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资质等。

第八部分:推广与宣传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应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普及废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是指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进行收集、处理、运输和储存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和标识:按照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和危险程度,将其分类并进行标识,以便识别和管理。

2. 放射性废物收集和运输:放射性废物需要在特定容器中进行收集,并按照相关的运输规定进行运输,确保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泄漏或对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3. 放射性废物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包括固化、围封、封存和隔离等措施,以降低其辐射水平和危害程度。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深地质处置、长期贮存和再处理等。

4.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放射性废物需要在相应的设施中进行安全管理,包括进行辐射监测、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以保持其安全性。

5. 放射性废物的监管和许可: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需要获得相关的监管部门的许可和批准,以确保废物的处理和管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公众的危害,并防止放射性物质的非法使用和扩散。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可能略有差异,但都致力于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放射性废物是指在核能源开发、核材料研究、医疗诊疗、工业及其他领域产生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

由于放射性废物具有辐射性和化学活性,对人类和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因此,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至关重要。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放射性废物的伤害。

在管理放射性废物的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 最小化放射性废物的生成:通过采取合适的工艺、设备和实施合理的控制措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生成。

例如,在核能源开发和医疗诊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核材料的使用量和辐射源的排放。

2. 安全管理: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包括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等环节。

对放射性废物进行严格的管理,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保证废物的安全性。

3. 综合管理:采取综合的管理办法,综合考虑废物的性质、来源、数量和危险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综合管理还包括对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处置等环节。

4. 风险评估与防控: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定废物的危险性和处理方式,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在废物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事故和泄漏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5. 透明公开:建立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让公众了解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相关信息,并积极参与废物管理的决策过程。

公众的参与可以提高废物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管理的可持续性。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法律法规:各国家和地区应立法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放射性废物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处置要求,以及相关的安全标准和限值。

2. 废物分类: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和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废物进行分类。

一般可以分为低放射性废物、中放射性废物和高放射性废物等级。

不同级别的废物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 废物收集和储存:建立适当的收集和储存设施,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存放。

在收集和储存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2011年11月30日国务院第183次常务会议通过201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2号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处理,是指为了能够安全和经济地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废物,通过净化、浓缩、固化、压缩和包装等手段,改变放射性废物的属性、形态和体积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贮存,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临时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进行保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处置,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第四条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第七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全国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处理,是指为了能够安全和经济地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废物,通过净化、浓缩、固化、压缩和包装等手段,改变放射性废物的属性、形态和体积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贮存,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临时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进行保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处置,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第四条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第七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全国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87)环放字第239号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87)环放字第239号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正文:----------------------------------------------------------------------------------------------------------------------------------------------------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 1987年7月16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

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Bq/kg(5×10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上标)4Bq/kg(2×10(上标)-6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

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妥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属)和劳保用品;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五、废放射源;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上标)-9Ci/L)。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放射性废物是指具有放射性核素的废物。

由于放射性废物所含有的核素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其管理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各国都制定了管理规定。

以下是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的一般性说明。

首先,放射性废物应该在产生的地点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记录。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建立合适的监测系统,定期对排放的废物进行辐射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确保废物符合安全标准。

其次,放射性废物应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和标识。

放射性废物根据其辐射水平和危害性不同,应分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相应的标识。

这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正确识别废物的性质,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确保废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再次,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和运输需要特殊的设施和措施。

为了确保放射性废物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相关单位应建立专门的存储和运输设施,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此外,废物的运输过程应有专门的计划和安排,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废物在运输过程中泄漏或意外事故发生。

最后,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应遵循国家和国际的标准和规定。

废物的最终处置应根据其类别和辐射水平,遵循国家和国际的规定进行选择。

常见的处置方式包括深地质处置和建设隔离设施等。

还应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处置后的废物进行长期监测,以确保其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

综上所述,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的制定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合适的监测系统,正确分类和标识废物,建设专门的存储和运输设施,并且按照国家和国际的标准进行最终处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体和环境的安全。

同时,还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规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安全挑战。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的有效执行和监督是确保废物安全处理的关键。

33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33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1987年7月16日,国家环保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

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Bq/kg(5×10 Ci/kg),或含天然4 -6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Bq/kg(2×10 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

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妥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属)和劳保用品;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五、废放射源;-9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 Ci/L)。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小体积。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办法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办法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办法放射性废物是一种危险的废弃物,其中包含有放射性元素,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因此,放射性废物的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办法。

背景放射性废物的危害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因此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以保障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

我国也不例外,制定了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办法,对放射性废物的生成、储存、处理、运输、复核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生成放射性废物主要是由核设施产生的,这些核设施包括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厂、核燃料再处理厂等。

在核设施运行期间,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标记和包装。

对于未经分类的放射性废物,应当立即进行分类。

储存为了保证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储存,应当设置专门的储存场所。

储存场所应当符合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够承受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对于长期储存的放射性废物,应当加强监测和管理,定期测量其辐射强度和其他参数,确保其安全。

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主要是指降低其放射性危害程度,通常采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放射性废物的性质和来源进行,必须保证处理后的放射性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运输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应当由专门的运输单位负责,运输过程中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运输车辆应当具备良好的防护措施,包括体系外表面覆盖物、防止释放、减少振动和避免意外撞击等。

运输路线应当避开主要人口聚集地、水源地、文物保护区等特殊区域。

复核放射性废物的复核是指对放射性废物的再次检测和测量,以确认其辐射强度和其他参数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定。

复核工作应当由专门的复核机构进行,同时也应当定期进行,以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

管理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应当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管理机构,确保对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处理、运输、复核和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监测和管理。

对于违反规定和造成污染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结论放射性废物的管理规定办法是保障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必要措施。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是指具有放射性特性的废物,包括核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产生的废物。

放射性废物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进行管理和处理,以防止对人员和环境造成损害。

以下是一般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1. 分类和分级管理:将放射性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级别,根据其放射性程度和危害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2. 限制和控制放射性废物的产生:对于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废物的产生。

3. 安全储存和处置:放射性废物应当在安全的储存设施中进行暂存,并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高温处理、固化、封装等操作。

4. 标识和记录:对于放射性废物,应当标识清晰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废物性质、来源、处理方式等,以便于追踪管理。

5. 运输和转移:放射性废物的运输和转移应当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程序,以确保不会造成辐射泄漏和污染。

6. 监测和检测:对放射性废物的储存、处理和转移过程中应当进行常规的监测和检测,以确保操作安全和环境保护。

7. 监管和执法: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罚款。

8. 教育和培训:向从事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安全管理和处置废物。

以上是一般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具体规定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管理条例

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管理条例

放射性废物安全的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处理,是指为了能够安全和经济地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废物,通过净化、浓缩、固化、压缩和包装等手段,改变放射性废物的属性、形态和体积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贮存,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临时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进行保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处置,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第四条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第七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全国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处理,是指为了能够安全和经济地运输、贮存、处置放射性废物,通过净化、浓缩、固化、压缩和包装等手段,改变放射性废物的属性、形态和体积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贮存,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临时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进行保管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处置,是指将废旧放射源和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放置于专门建造的设施内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第四条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妥善处置、永久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放射性废物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对放射性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将放射性废物分为高水平放射性废物、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和低水平放射性废物。

第七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贮存和处置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八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核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全国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国家鼓励、支持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利用,推广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技术。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县级以上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1987年7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

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4Bq/kg(5×10-7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

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分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司)和劳保用品;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五、废放射源;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 /L )。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步\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少体积。

环境保护部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国家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国家规范性文件

环境保护部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已于2016年6月30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2016年7月13日附件关于废止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函〔2016〕12号),我部决定对下列10件规章和121件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一、决定予以废止的规章1.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1987年7月16日,(87)环放字第239号)2.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1996年4月1日,环控〔1996〕204号)3.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1996年7 月26日,环控〔1996〕629号)4.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1999年4月16日,环发〔1999〕98号)5.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1999年11月2日,环发〔1999〕246号)6.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年5月9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9号)7.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2001年7月2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1号)8.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年8月30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7号)9.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7月8日,环境保护部令第6号)10.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2012年10月11日,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二、决定予以废止的规范性文件1.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年4月29日,环发〔1999〕107号)2.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0年2月23日,环发〔2000〕38号)3.关于发布《2000年机动车环保达标车型名录》实施《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2000年7月4日,环发〔2000〕135号)4.关于印发《地方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批办法》的通知(2001年2月22日,环发〔2001〕21号)5.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申请报告》等四种文件格式的通知(2001年12月31日,环发〔2001〕214号)6.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月31日,计价格〔2002〕125号)7.关于执行《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 年 3 月 28 日,环发〔2002〕54号)8.关于对新车(机)型排放达标申报审核工作进行调整的通知(2002年7月12日,环办函〔2002〕233号)9.关于核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3月25日,环办〔2003〕25号)10.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的通知(2003年3月28日,环办〔2003〕26号)11.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环境影响评价适用标准的复函(2004年8月4日,环函〔2004〕253号)12.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5年2月24日,环发〔2005〕24号)13.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2005年11月21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52号)14.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11月23日,环办〔2005〕126号)15.关于印发全国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方案的通知(2005年12月13日,环办〔2005〕137号)16.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2月14日,环办〔2006〕14号)17.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县、生态市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2006年3月15日,环办〔2006〕28号)18.关于印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的通知(2006年3月31日,环发〔2006〕50号)19.关于印发《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申报检测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2006年4月24日,环发〔2006〕59号)20.关于明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6月7日,环函〔2006〕224号)21.关于实行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评价范围分级管理的公告(2006年7月26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36号)22.关于开展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的通知(2006年12月5日,环办〔2006〕138号)23.关于印发《环保总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2006年12月26日,环发〔2006〕205号)24.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7年5月11日,环发〔2007〕67号)25.关于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2007年6月25日,环发〔2007〕97号)26.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适用标准等有关问题的复函(2007年11月28日,环办函〔2007〕881号)27.关于35千伏送、变电系统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2007年11月30日,环办函〔2007〕886号)28.关于印发《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2月10日,环发〔2007〕188号)29.关于发布《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和《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的公告(2008年2月4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8年第11号)30.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2008年2月22日,环发〔2008〕25号)31.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8年2月22日,环发〔2008〕24号)32.关于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的通知(2008年4月14日,环发〔2008〕13号)33.关于加强核设施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年4月16日,国核安函〔2008〕26号)34.关于加强铀矿冶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 年 4 月 25日,环办函〔2008〕119号)35.关于加强核设施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 年5 月15日,国核安发〔2008〕43号)36.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2008年6月6日,环发〔2008〕48号)37.关于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第73条和第74条“应缴纳排污费数额”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年6月13日,环发〔2008〕52号)38.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2008年6月24日,环办函〔2008〕373号)39.关于加强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通知(2008年7月11日,环办〔2008〕53号)40.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2008年7月24日,环发〔2008〕69号)41.关于环境监测数据公开范围有关问题的复函(2008年7月29日,环函〔2008〕157号)42.关于开展排污费征收稽查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年8月1日,环办〔2008〕57号)43.关于开展医疗废物环境管理检查工作的通知(2008年8月4日,环办函〔2008〕539号)44.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再次登记的公告(2008年9月9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43号)45.关于深化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2008年9月18日,环发〔2008〕89号)46.关于加强不合格奶制品销毁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2008年10月20日,环办〔2008〕81号)47.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监管问题的复函(2008 年 11月6日,环办函〔2008〕789号)48.关于同意将C.I.活性黄107等101 种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08年12月26日,环办函〔2008〕944号)49.关于发布《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09年)的公告(2008 年 12 月 31 日,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公告(2008年第66号)50.关于加快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核心应用软件部署工作的通知(2009年1月19日,环函〔2009〕17号)51.关于发布《环境保护部直接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及《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目录》的公告(2009年2月20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7号)52.关于公布新化学物质登记测试机构名单的公告(2009年3月23日,环境保护部2009年第14号)53.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2009年4月8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20号)54.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岗位证书管理办法》的通知(2009年4月13日,环办〔2009〕45号)55.关于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年4月21日,环发〔2009〕48号)56.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管理防范事故风险的紧急通知(2009年4月24日,环办〔2009〕51号)57.关于开展办理铀矿山采矿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2009年4月29日,环办函〔2009〕397号)58.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监管力度的紧急通知(2009年4月30日,环办〔2009〕53号)59.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问题的复函(2009年5月14日,环办函〔2009〕465号)60.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注销登记事项的公告(2009年5月22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27号)61.关于输变电设施电磁辐射环境监管问题的复函(2009年6月8日,环办函〔2009〕578号)62.关于公布环境保护部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推荐单位名单(2009年)的公告(2009年6月9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28号)63.关于贯彻落实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废旧家电拆解处理环境管理的指导意见(2009年7月1日,环发〔2009〕73号)64.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2009年7月3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36号)65.关于印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通知(2009年7月22日,环发〔2009〕87号)66.关于发布2009年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定点加工利用单位名单的公告(2009年8月3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40号)67.关于开展上市公司环保后督查工作的通知(2009年8月3日,环办函〔2009〕777号)68.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核事故应急预案》和《环境保护部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2009年10月12日,环办函〔2009〕1045号)69.关于贯彻落实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2009年11月2日,环发〔2009〕127号)70.关于同意将2-溴己酸等53种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09 年11 月 5 日,环办函〔2009〕1147号)71.关于高压输变电工程环评审批有关问题的复函(2009 年 11月10日,环核函〔2009〕81号)72.关于发布《进口废钢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的公告(2009年12月11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66号)73.关于发布《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10年)的公告(2009年12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76号)74.关于《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变更部分海关商品编号和海关商品名称的公告(2009年12月31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09年第78号)75.关于印发《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合格标志使用办法》的通知(2010年3月2日,环办〔2010〕25号)76.关于同意4,6-二氯嘧啶等24种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0年3月15日,环办函〔2010〕265号)77.关于实行差别排污收费政策提高落后产能和重金属排放企业排污费征收标准的函(2010年5月28日,环函〔2010〕161号)78.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注销登记有关事项的公告(2010年6月8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47号)79.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2010年7月8日,环发〔2010〕78号)80.关于同意将 4-(反-4-乙基环己基)溴苯等 149 种化学物质进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0 年 8月12日,环办函〔2010〕859号)81.关于同意三(氨基磺酸)钇等 74 种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0年9月15日,环办函〔2010〕997号)82.关于发布《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11年)的公告(2010 年 12 月 29 日,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公告(2010年第101号)83.关于印发《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有关情况的函(2010年12月30日,环办函〔2010〕1446号)84.关于同意4-氨基-5-氨甲基-2-甲基嘧啶等150种化学物质列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1 年 1月6日,环办函〔2011〕13号)85.关于钢压延加工及铁合金等项目环评审批有关问题的复函(2011年1月18日,环办函〔2011〕57号)86.关于进一步规范监督管理严格开展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的通知(2011年2月14日,环办〔2011〕14号)87.关于外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问题的复函(2011年2月15日,环办函〔2011〕157号)88.关于水泥粉磨站项目环评审批有关问题的复函(2011年2月18日,环办函〔2011〕180号)89.《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2011年3月14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11年第23号)90.关于做好“十二五”时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11年4月15日,环发〔2011〕43号)91.关于进一步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的通知(2011年9月20日,环办函〔2011〕1117号)92.关于废杂铜生产电解铜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的复函(2011年11月21日,环办函〔2011〕1363号)93.关于明确养殖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复函(2011年12月5日,环函〔2011〕337号)94.关于发布《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12年)的公告(2011年12月28日,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公告 2011年第91号)95.关于《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变更部分海关商品编号和海关商品名称的公告(2011年12月30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11年第93号)96.关于同意碳酸镧(Ⅲ)等78种化学物质进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2年1月5日,环办函〔2012〕4号)97.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1月13日,环办〔2012〕13号)98.关于合成氨及尿素项目环评审批有关问题的复函(2012 年 3月20日,环办函〔2012〕337号)99.关于同意 3,5-二氯溴苯等 208 种化学物质进入《已在中国境内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物质名单》的复函(2012年4月28日,环办函〔2012〕481号)100.关于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察系数核算办法》的通知(2012年5月16日,环办〔2012〕79号)101.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12年5月17日,环发〔2012〕54号)102.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民用核安全设备类别许可范围的通知(2012年6月25日,国核安发〔2012〕106号)103.关于加强化学品全过程环境管理着力维护公共安全的通知(2012年8月16日,环办〔2012〕109号)104.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通知(2012年10月8日,环发〔2012〕118号)105.关于电池制造项目环评类别问题的复函(2013年1月25日,环办函〔2013〕86号)106.关于《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变更部分海关商品编号和海关商品名称的公告(2013年1月31日,环境保护部公告2013年第7号)107.关于发布《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申请表》等四项《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配套文件的通知(2013年3月22日,环办〔2013〕28号)108.关于多金属复杂金精矿综合回收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的意见复函(2013年6月25日,环办函〔2013〕709号)109.关于印发《省级化学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2013年7月5日,环发〔2013〕70号)110.关于印发《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化学污染物释放与转移报告表》和《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管理计划》的通知(2013年7月15日,环办〔2013〕75号)111.关于下放和加强进口废五金类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2013年8月5日,环函〔2013〕176号)112.关于继续实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2013年9月22日,环办〔2013〕89号)113.关于对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复函(2013年9月22日,环办函〔2013〕1074号)114.关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意见的复函(2013年11月6日,环办函〔2013〕1274号)115.关于“圈区管理”区内企业进口废五金类许可证有效期自动延期的函(2014年1月26日,环办函〔2014〕93号)116.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2014 年 3月4日,环办〔2014〕24号)117.关于发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的通知(2014年4月4日,环办〔2014〕33号)118.关于水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复函(2014年7月30日,环办函〔2014〕929号)119.关于改革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工作制度的通知(2014年10月20日,环发〔2014〕149号)120.关于铁矿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复函(2015年1月6日,环办函〔2015〕22号)121.关于调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分类目录》的通知(2015年3月18日,环办〔2015〕31号)来源:/fg/detail2023906.html。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Regulations for RadioactiveWaste Managemen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收集、处理、运输、贮存及处置等各个环节在设计和运行中的管理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核燃料循环各阶段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也适用于同位素生产和应用中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其他核设施及实践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亦应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GB 9133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 11806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3 术语3.1 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其放射性核素浓度或放射性活度水平大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且不进一步利用的任何物质。

3.2 多重屏蔽由两道或两道以上独立屏障组成的系统,以其延滞或阻止核素的迁移而将废物与人类环境相隔离。

它包括废物体、容器、其他工程屏障、安放介质及其环境。

3.3 废物管理一切与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收集、处理、贮存、运输和处置有关的活动,包括操作运行和行政管理。

3.4 废物处理改变废物的性态以获得安全或经济效益的操作,包括净化、浓缩、减容、固化、包装等。

3.5 固化将废液或其他形态的废物转化成稳定的固体。

3.6 废物体废物的物理或化学的形体(例如水泥固化体、玻璃固化体等),不包括包装容器。

3.7 标准容器由国家标准规定的废物容器。

3.8 包装体通常指废物体及其包装容器的总称。

3.9 低于低放的废物放射性核素浓度或放射性比活度水平比低放废物低,但对公众造成的剂量高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而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辐射安全管理的废物。

低于低放的废物不属于放射性废物。

3.10 免管废物其放射性对任何公众造成的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豁免值以致不需要对其进行辐射安全管理的废物。

3.11 完好性在所要求的期限内,系统或设备的密封、强度、导热、屏蔽性等各项基本性能保持不变。

3.12 废物档案记录废物特征、来源、去向、数量、所含放射性种类(或核素)和水平、容器或包装情况,以及它们动态变化的文件。

最新整理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doc

最新整理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doc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

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4Bq/kg(5×10-7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4Bq/kg(2×10-6Ci/kg)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

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分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司)和劳保用品;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五、废放射源;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Ci /L )。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步\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少体积。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是指针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这些规定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理和处置。

一般来说,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和标识:规定将放射性废物按照其放射性特性和危险程度进行分类,并要求对废物进行标识和分类。

2.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规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方式,包括处理方法、处置场所和设施等。

一般包括固体废物的密封和储存、液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理等。

3. 放射性废物的运输:规定放射性废物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条件等。

要求在运输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废物不会造成污染,保护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4. 放射性废物的监管和审批:规定放射性废物的监管责任和机构,要求放射性废物处理单位必须获得相关审批和许可,并遵守监管的要求。

5. 放射性废物的责任与赔偿: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单位的责任和赔偿机制,要求单位必须承担因废物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的责任,并进行赔偿。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旨在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
境的危害。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法规,以确保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有效的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87)环放字第239号)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第四章放射性废物的收运第五章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七章收费第八章奖惩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广泛地应用,加强对由此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管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产生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工业、农业、医疗、科研、教学及其它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的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归口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监督管理和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所需事业经费批编时应纳入地方财政。

废物库的管理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

第二章放射性废物分类第五条含人工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2×14Bq/kg(5×10Ci/kg),或含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大于7.4×10Bq/kg(2×10Ci/kg)的污染物,应作为放射性废物看待。

小于此水平的放射性污染物应妥善处置。

第六条表面污染水平超过国家辐射防护规定限值、又不进一步去污利用的污染物,视污染的具体情况,或作放射性废物送贮,或妥善处置。

第七条根据废物中所含核素的半衰期,将城市放射性废物分为三类:短半衰期废物(T1/2≤60天);中等半衰期废物(60天<T1/2≤5.3年);长半衰期废物(T1/2>5.3年)。

第八条城市放射性废物通常可分为下列六种形式:一、各种污染材料(金属、非金属)和劳保用品;二、各种污染的工具设备;三、零星低放废液的固化物;四、试验的动物尸体或植株;五、废放射源;六、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大于37Bq/L,1×10-9 Ci/L)。

第九条设有焚烧炉的废物库,根据焚烧炉的具体特点,应要求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将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分开收集。

第三章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第十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小体积。

第十一条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应严格管理,有效控制,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第十二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必须由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集中收处。

第十三条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办理登记手续(见附表1),按本办法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包装和送贮(处)前的暂存。

第十四条放射性废物的收集一、放射性废物应按第七条至第九条的要求分类收集,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二、严禁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三、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四、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应用不锈钢或玻璃钢罐贮存;五、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设专门场所存放放射性废物,并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第十五条放射性废物的包装一、装放射性废物的专用塑料口袋应密封,不破漏;二、含有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然后再放到塑料袋内;三、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1mSv/h(10mrem/h),每袋积不超过30L,重量不超过20kg。

第十六条放射性废物的送贮(处)一、废物应干燥,游离液体率不大于1%;二、废物性能应稳定,无挥发性、易燃、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无强氧化剂、腐蚀剂等物质;三、试验植株应脱水、干化或灰化;四、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或防腐、干化、灰化;五、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并附上有关的卡片;六、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α<0.04q/平方厘米;β<0.4q/平方厘米七、暂时不用的放射源,为了安全起见,可送废物库代管,用时再取回。

第四章放射性废物的收运第十七条放射性废物一般由废物库管理单位定期派专人和专用车辆到产生单位去收运。

特殊情况,由双方商定。

第十八条运输放射性废物必须使用具有一定安全设施,并符合辐射防护要求的专用汽车。

第十九条准备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应事先填好登记卡片(见附表2、3、4),卡片一式三份。

收运人员根据卡片和本办法进行验收,合格后方能接收。

对不合格的,有权拒绝接收。

第二十条送贮(处)的放射性废物,一律装入200L标准容器内,废放射源应装入包装容器中。

产生废物单位应协助收运人员将废物妥善装好。

标准桶装满废物后,其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0.2mSv/h(2.5mrem/h)。

第二十一条专用运输汽车外表面的剂量率应低于0.2mSv/h(20mrem/h),驾驶室内的剂量率应低于0.025mSv/h(2.5mrem/h)。

第二十二条收运人员(特别是驾驶员),应严格遵守危险品运输交通规则,确保废物运输中的安全;交通监理部门应予协助。

第二十三条每次收运废物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体表污染检查,合格后方能离开废物库区。

汽车和工具也应进行污染检查。

当污染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时,必须进行去污。

第五章放射性废物库的管理第二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放射性废物库,原则上只贮存本辖区范围内的城市放射性废物。

对于外辖区的废物,由管理单位与产生单位协商,并报管理一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入库废物应逐一检查验收,登记卡片归档存放(见附表5)。

卡片存放时间不应小于废物达到无害化的时间。

第二十六条入库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存放。

凡在本库安全贮存期内不能衰减到小于2×10Bq/kg(5×10Ci/kg)的废物和废放射源,只能在本库暂存,保证可回取,待将来转运到最终处置场(库)去。

第二十七条废物贮存时应注意堆积方式。

废物坑盖板上方0.5m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05mSv/h(5mrem/h);在库房内堆积时,离废物堆表面一米处的剂量率应不高于0.1mSv/h(10mrem/h);库房外壁20cm处应小于2.5mrem/(0.25mrem/h)。

第二十八条经监测证明,废物存放期间衰减到小于2×10Bq/kg(5×10Ci/kg)后,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作为一般垃圾在库区内挖掘简易埋藏坑掩埋。

第二十九条设有尾矿废渣坝(坑)的库区,应在坝(坑)装满后妥善掩埋,植被,并设立永久标记。

第三十条废物库区内应合理分区并严加看管,防止发生各种危害活动。

加强绿化,并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潜力,发挥经济效益。

第六章监督管理第三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关心管理人员的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强对产生废物单位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二条废物库管理人员应加强责任感,严格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十三条废物库工作人员所受的剂量当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

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第三十四条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时,对公众中任一成员造成的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应超过0.25mSv(25mrem)。

第三十五条应当定期对库区内和库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和监测介质按有关规定执行。

每年对监测结果(包括个人剂量监测)评价一次,连同该库运营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发生事故时,应按有关规定立即进行处理并上报。

第七章收费第三十六条送贮(处)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按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单位的规定,一次交清废物送贮(处)费用。

第三十七条废物送贮(处)费用由建库费用、容器费用、运输费用、服务费用、长期管理费用等组成。

第三十八条制订收费标准时,应以废物体积、比活度、贮存期及第三十七条的因素为依据。

第三十九条送贮(处)废物的具体收费标准,由废物库管理单位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报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八章奖惩第四十条对于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办法的各项规定,在放射性废物和废物库的管理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应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罚款、责令赔偿损失,直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附表1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登记卡片--------------------------------|单位名称:||许可证号码:||发证日期:年月日||------------------------------||使用放射性核素种类|||||---------|------|------|------||半衰期|||||---------|------|------|------||年使用量(Bq)|||||------------------------------||预计年废物产生量:体积(L):||约重(kg):||废物形式:||收集容器:||暂存场所:||联系人:||电话:||通讯地址:||------------------------------||备注:|||--------------------------------附表2送贮(处)放射性废物登记卡片----------------------------------|送贮单位:||送贮日期:年月日||废物形式:||--------------------------------||污染核素||||||----|------|------|------|------||半衰期||||||--------------------------------||包装体表面剂量率:(mSv/h):||离包装体一米处剂量率(mSv/h)||包装体表面污染(Bq/cm2):α:||β:||包装体体积(L):||大约重量(kg):||测量人(签名):||送贮人(签名):||送贮单位公章:||--------------------------------||收贮(处)意见:||||收贮人(签名):年月日|----------------------------------附表3送贮废放射源登记卡片----------------------------------|送贮单位:||送贮日期:年月日||源名称:核素:||物理状态:射线类型:||现存活度(Bq):测量日期:年月日||出厂单位名称:出厂日期:年月日||出厂活度(Bq):||包装情况:||包装体积(L):||约重(kg):||表面剂量率(mSv/h):||一米远处剂量率(mSv/h):||表面污染水平(Bq/cm2):α:||β:||测量人(签名):||送贮人(签名):送贮单位公章:||--------------------------------||收贮(处)意见:||||收贮人(签名):年月日|----------------------------------附表4送贮生物放射性废物登记卡片----------------------------------|送贮单位:||送贮日期:年月日||废物形式:|污染核素:||半衰期:||预处理情况:||活度(或比活度):||包装体表面剂量率(mSv/h):||一米远处剂量率(mSv/h):||包装体体积(L):||约重(kg):||表面污染水平(Bq/cm2):α:||β:||测量人(签名):||送贮人(签名):||送贮单位公章:||--------------------------------||收贮(处)意见:||||收贮人(签名):年月日|----------------------------------附表5入库废物登记卡片----------------------------------|桶(包装体)编号:||入库日期:年月日||贮存位置:库坑号||第排,第行,第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