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和记忆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认知心理学-表象课件
表象研究将进一步整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化对表象 本质和功能的理解。
技术创新
借助新兴的脑成像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将有 助于揭示表象的神经机制和动态过程,提高研究 的精度和深度。
应用拓展
表象研究将更加注重与教育、康复、人工智能等 领域的结合,为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认知障碍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表象研究的前沿问题
表象的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大脑如何编码、存储 和提取表象,揭示表象与知觉 、记忆、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关
系。
表象的动态变化
研究表象如何在不同的认知任 务和情境中发生变化,以及如 何与其他认知过程相互作用。
表象的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象的异 同,探讨文化因素对表象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
表象的特征
表象具有概括性
表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简化, 它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而
忽略了一些细节。
表象具有不完整性
由于记忆的限制和信息的选择性, 我们形成的表象往往是不完整的, 可能只包含了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表象具有可变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 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象可能会发生 变化。
表象的作用
味觉表象
总结词
味觉表象是指通过味觉感官获得的表象 ,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VS
详细描述
味觉表象包括食物的味道、口感等元素, 人们通过品尝和记忆这些元素来形成对食 物的认知。例如,当我们品尝一道美食, 我们会通过味觉表象来感知它的味道、口 感和香气。
嗅觉表象
总结词
嗅觉表象是指通过嗅觉感官获得的表 象,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象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表象研究面临着概念界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和技术 。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

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

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

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和300 O。

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

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

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向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

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 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

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突出原因有两个。

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认知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 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 , 考察二者的共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表象作为一种信息表征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Pavio(1969)进行成对联想学习实验中发现,表 象在一些字词识记中起着中介作用,是有利于学 习和记忆的.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心理学家把借助于表象而实现的有思维活动称为 形象思维,以区别于逻辑思维.Shepard等的心 理旋转实验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人在完成某种作 业或解决某些问题,主要领带于视觉表象过程.
2,表象的生成过程
(1)图示过程 (2)发现过程 (3)放置过 程 (4)表象过程 图示过程(Picture Process)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 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Find Process)它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 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Put Process)它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 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Image Process)负责协调上述3个过程 的活动.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1,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 着同构的关系. 2,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 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 各同构为"二级同构". 3,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 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4,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 能上等价. 5,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旋转的实 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基础心理学第四节记忆

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基础心理学第四节记忆

第四节记忆第一单元记忆与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做过的事情. 二、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3,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过的知识的记忆.4,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记忆的内容.5,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按是否意识到分: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2,内隐记忆个体并没有意识,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按能否加以陈述,分:1,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传授并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加以提取的,对某个事实或事件的记忆.2,程序性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在利用时又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对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三、记忆过程三个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识记过的材料出现在面前,将它识别出来四、遗忘与其规律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首创无意义音节〔两个辅音加一个元音,不代表任何意义〕遗忘是先快后慢.第二单元表象一、表象的定义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称为记忆表象.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表象的特征1,直观形象性表象是感知觉留下的印象,所以它们都是有直观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记忆回忆起来的,所以它反映的通常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的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这是表象的片断的不稳定性.〔表象在具有直观性的同时,还具有暗淡性、判断性和动摇性的特征,这也是记忆表象与直接知觉形象的显著区别.2,概括性记忆表象常常是综合了多次知觉的结果,是同对象的多次印象的概括相联系的,所以它又具有概括性.但是,表象的概括性和思维用词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不同的.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性,表象所概括的,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而概念则只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3,可操作性可以对表象进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作用1,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桥梁.感知—表象—思维.2,表象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知识不外两大类: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感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理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概念原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大多数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据研究推测,形象信息与语言信息的比例约为1000:1,知识内容的重现,也大多数以表象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说,没有表象就没有学习.3,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不过是运用旧表象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没有表象就无法进行想象活动.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一、三个记忆系统的定义信息论: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与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与相互联系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我们又可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大约在0、25秒—2秒之间,如后象.1,编码方式物理特性编码,是原有刺激物的形象2,容量容量很大,9—20比特3,与短时记忆的关系如果对信息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二〕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保持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又称短时储存阶段〕1956年,米勒〔G、Milley〕提出短时记忆的广度是7±2组块.短时记忆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取决于记忆的项目数,而是取决于其块数.西蒙的实验表明:如果增加块的大小,短时记忆容量中的块的数目就会减少,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当瞬时记忆的信息被注意时,它就被编码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倾向对言语材料、数字、字母等进行听觉编码.近年来,也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除听觉编码外,视觉的编码也是存在的.1,容量7±2个组块2,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还有少量的语义记忆.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可以意识到的4,与长时记忆的关系如果对信息加以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它储存的信息可随时被提取使用.1,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还是数量都是无限的2,编码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3,信息的提取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要提取应用必须到短时记忆中,这样才能被意识到.4,遗忘的原因自然的衰退;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首位效应〔首因效应〕: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近因效应〔新近效应〕: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认知心理学-7-表象

认知心理学-7-表象

7
1 、定位实验 PODGORNY 和 SHEPAND ( 1978 )
任务
比较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 的同一组作业
视觉定位实验
知觉-记忆组
带字母的 5 × 5 网格
带栅格表象组
空的 5 × 5 网格,想象出字母
不带栅格表象组
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38
实验结果
表明: 即使有 前行信息的实 验,被试也要 做心理旋转, 其所需的时间 依赖样本偏离 正位的角度。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60 120 180 240 300 反应时 准备时间
39
三、心理旋转的
按顺时针进行旋转
Metzler ( 1973 ) 实验设计:采用延缓呈现刺激材料的方法进行实 验。延缓时间的确定根据每秒 53 度的实验结果进 行。来证明心理旋转经历了一些中间的阶段,即 必须是逐步通过一些中间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 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
按照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 象 按照创造程度不同: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2
表象与知觉中的形象的关系 鲜明生动、暗淡模糊 持久稳定、不稳定 完整、不完整
3
认知心理学对表象的研究
当前的表象研究几乎都关注视觉表象
– 鲜有涉及其他感觉通道表象
关于表象的争论
认知心理学
第七讲 表象
Mental Image
1
含义:表象( mental image )指事物不在面前时, 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回忆你到大学的初次经历,你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 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想象你额头正中长了第三只眼睛的样子 母亲的笑脸、某首喜欢的歌曲的旋律、舞蹈的动作、嫦 娥奔月

认知心理学--表象

认知心理学--表象

• 表象扫描所需时间随扫描距离 的增加而增加。
50
补充:比较实验
• 1)过程:与上述实验基本相同,但:不提表象扫描,被试听到 第二个地点后,只需快速判断该地点是否存在。
• 2)结果:被试的反应时不随两地点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增加。 • 3)结论:心理扫描存在。 • 4)批评:Pylyshyn(1981)认为,被试在上述Kosslyn的心理扫
• 颜色信息是在较低水平的加工,模式信息是在高级水平加工的。
同一信息通道干扰
—早在上世纪初,心理学家Perky(1910)就发现在同一感觉通道内存在知觉表 象与想象表象存在干扰现象。
—实验要求被试注视屏幕,并想象在屏幕上有一个西红柿,与此同时,主试 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较模糊的西红柿的图像,结果被试认为屏幕上西红柿图 像是自己想象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表象
第七章 表象
一、 表象 知觉 表征 二、 心理旋转 三、 心理扫描 四、表象缩放 五、表象的功能
2
• 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 象表象。是不能即时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对事物(如物体、事 件、场景)的心理表征。
•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对事物的一种知识 表征。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 纹另一半为黑白水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
演示
• 结果被报告,垂直条纹为绿色, 水平条纹为红色。
• 被试->红色滤光镜->垂直条纹 ->绿色垂直
• 被试->绿色滤光镜->水平条纹 ->红色水平
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
• Finke(1980)实验设计与结果:如果在诱导实验中只让被看两种颜 色而要求他们想象横竖线,那么测试通常可以产生McCollough效 应。而在诱导实验中如果让被试看横竖线条而要求它们想象红色 与绿色,则测试不会产生麦氏效应。

考研《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

考研《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

《基础心理学》第四节-第六节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作为一种反映形式(2)特征:①间接性指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甚至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客观事物,借助媒介进行,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做出预见(从已知推出未知)。

间接性形成的前提是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并被认识。

如看到白雪就判断昨晚下雪了;通过实验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预报日食、月食和天气②概括性指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认识;或者是说把事物的特性抽取出来,加以分类并用词标示出来。

概念的形成就是概括性认识的结果,以词的形式来表现,如树的概念。

人们可借助于概念支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

正因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人的认识才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3)操作过程:基本形式①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的过程;综合就是把这些部分或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②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就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二、思维种类1、按形态:①动作: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如儿童垒积木②形象: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如画家作画③抽象(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2、按方向:①辐合(求同):按已知信息和熟悉的规则,如用公式解题,调试家电②发散(求异):按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

3、按创造性:再造性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用独创的方式去。

辩证转换:需沿不同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时为发散思维,需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中去确定一个更合适的答案时为辐合思维。

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1、概念形成(1)内涵和外延①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②每个概念都有内涵、外延。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抑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而且一次很难改变资源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所分配到的资源的限制,资源多,则作业顺利材料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人物性质的限制,即使给低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自上而下加工:通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自下而上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位,经过一系列事物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和理解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当人能够将某个模式与其他模式区别开并确认它是什么时,这个模式就被识别了结构优先效应: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独享的知觉速度快于不严密的组织中的知觉速度一、词优先效应二、客体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三、构型优先四、字母优先局部报告法: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依据主试要求随机报告所有刺激的一部分自我参考效应:人们试图将刺激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便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信息FOK: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启动效应: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是对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表象扫描: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知觉材料加工一样,在表征空间中大小不同,距离不同的表象具有知觉的特征,就像一个内部的心理之眼来扫描一样C2衰减模型:Treisman于1960年针对过滤器模型的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认知⼼理学重点整理第⼀讲绪论⼀、什么是认知⼼理学认知⼼理学也叫认识⼼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理学的含义:*认知⼼理学有⼴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认知⼼理学包括结构主义⼼理学、⼼理主义和信息加⼯⼼理学。

*狭义的认知⼼理学指信息加⼯⼼理学。

信息加⼯⼼理学将⼈脑和计算机进⾏类⽐,将⼈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系统。

但这种类⽐之设计软件,⽽不涉及硬件。

(⽤信息加⼯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的过程)⼆、认知⼼理学的研究⽅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法最初由荷兰⽣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种作业包含有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信息加⼯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所使⽤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相加因素试验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的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相加实验法的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不同的加⼯阶段。

(三)“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脑进⾏信息加⼯过程及其所使⽤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脑在进⾏字母转换加⼯时,通常经历三个加⼯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的反应。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

心理学知识:记忆的分类心理学认知过程中,记忆部分再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在记忆的分类部分又经常会出现各种客观题,所以下面就此部分进行说明,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该内容。

1.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划分: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也叫自动记忆,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的自动的记忆。

如在进行某活动的时候,已储存的经验会在信息提取的时候自动发挥作用;(2)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主动的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提取从而完成当前的活动,主要体现出在意识的参与下进行识记、保持、回忆。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即主要涉及“是什么”、“为什么”知识的记忆,如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描述。

(2)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或者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是对具体事物操作的记忆,即涉及“做什么”、“怎么做”知识的记忆,如打篮球、骑车、游泳等。

无法或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述的。

3.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外部特征,具有比较鲜明的直观性。

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因此又称为“表象记忆”,一般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

(2)逻辑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意义记忆,以语词为中介,指人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如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对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记忆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情感记忆则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的负面作用。

(4)动作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第七章_认知心理学_表象

第七章_认知心理学_表象

四、表象缩放
Kosslyn 实验
Kosslyn(1975)在实验中通过训练使被 试形成四种颜色正方形,它们之间各相差 6倍。 实验时主试首先说出一种颜色和一个动
物,要求被试把该动物想象成与颜色框一 样大。然后就动物身上是否具备某一特征 请被试进行真伪判定,记录反应时。
Kosslyn研究了当问及特定动物是否具有 各种身体特征时(如“猫有爪子 吗?”“猫有头吗?”),一年级、四年 级和大学生的反应。
McCollough视觉反效现象的实验设计如 下: 让被试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镜去观 察一张由黑白垂直条纹和黑白水平条纹组 成的刺激图形。如此轮换几分钟,使被试 对图形产生适应。此为诱导实验。 第二阶段,要求被试去掉滤光镜去观察 一张一半为黑白垂直条纹另一半为黑白水 平条纹的复合刺激图形。
演示
第七章 表象
一、 表象 知觉 表征 二、 心理旋转 三、 心理扫描 四、表象缩放
五、表象的功能
表象(Medal Image)亦称意象。包括通 常所说的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是不能即 时被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对事物(如物体、 事件、场景)的心理表征。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是对事物的一种知识表征。
两种条件下,一年级学生总在涉及较大的 特征时反应更快。
五、表象的功能
1、对知觉的促进 Hayes(1973)的实验 实验材料:8个大写字母 实验过程:首先要求被试形成某个正的大写字
母的表象(两种情况),然后被试自己按键, 速示器随即呈现一个相应的“大的”或“小的” 大写字母。 被试任务:判定所呈现的字母与表象的字母是 否相同,不管其大小如何。
实验结果
2、表象与表征
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Paivio(1975)设计一个实验考察表象

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第六章 记忆和表象

第六章记忆和表象从认识水平的角度说,记忆是从感知过度到思维的中介。

记忆表象正是其中最常见的形式。

现代心理学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本章着重介绍认知心理学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得出的主要结论,但很多问题是仍处在争议之中的。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

例如,从前见过的人,现在不在面前,我们能想得起他的姿态相貌;见到他时能认得出来,这就是记忆。

不仅感知过的事物能保持于头脑中,而且思考过的问题、理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做过的动作都能保持于头脑中。

在生活实践中见过、学过、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这些都是记忆。

识记、保持和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识记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识记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在编码时,人试图将当前经验同某一名称相联系。

这一过程通常是自动的迅速的,因而未被意识到。

进一步的编码过程是使新输入的信息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脑中的巩固过程。

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

储存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

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经验的过程。

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称为回忆。

例如学过的诗歌,我们不看书而把它背出来,就是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的过程,称为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回忆和再认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归纳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与知觉的一门领域,它涉及到人类如何感知、思考、记忆、决策和解决问题。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感知感知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和对其进行加工、理解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感知的方式、特点以及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其中,感知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可分为感知刺激、感知处理和感知结果三个阶段。

人们通过感知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经过大脑处理后形成感知结果。

2. 感知与注意力:人类的感知过程受到注意力的调控。

注意力的分配决定了我们对某些刺激的关注程度和处理优先级。

3. 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密不可分。

感知是收集外界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将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最终形成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二、记忆记忆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允许我们保存并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信息。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各个方面,包括以下知识点:1. 记忆分类:记忆可以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知记忆是对刺激的瞬时感知,短时记忆是短暂存储的记忆,而长时记忆则是相对永久的记忆存储。

2. 记忆编码与提取:记忆的编码是指信息保存到记忆系统中的过程,而提取则是从存储中检索信息的过程。

编码和提取的方式对记忆的质量和效果有关重要影响。

3.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处理信息的过渡记忆系统,它负责维持和操作当前正在进行的认知任务所需的信息。

三、思维思维是人类处理问题、推理和解决困难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思维的方式、规律和效能。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思维知识点:1.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思维的核心任务之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包括问题意识、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生成和解决方案评估等。

2. 推理:推理是从已知信息出发,得出新结论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推理的不同类型,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及推理中常见的错误和偏见。

普通心理学 第6章 记忆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普通心理学 第6章 记忆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六章记忆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睑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简述认知心理学对记忆过程的分类[简述记忆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到可外界信息只有经过这些过程,才能成为个体可以保持和利用的经验。

编码: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转换的过程。

编码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以便更好地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提取: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三、记忆的分类[简述记忆的分类][一级](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①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

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固,也不够确定。

②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匕瞰稳定。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①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②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915华南15(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①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它是记忆系统开始的阶段。

存储时间大约为0.25秒〜4秒。

认知心理学_第09章_表象

认知心理学_第09章_表象

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距离效应❝Kosslyn等人(1978)•实验材料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Kosslyn(1974)•实验程序:–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个大的动物(如大象)旁边–让被试表象一个动物(如兔子)靠在另一个小的动物(如苍蝇)旁边–然后实验者说出目标动物兔子的一个特征(如耳朵),让被试利用他的已构成的表象来确认兔子是否有耳朵。

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扫描的大小效应Kosslyn(1975)第一节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旋转实验 Shepard(1970)•实验所用材料,分为三种情况,–A为平面对,正确反应为“相同”–B为立体对,正确反应为“相同”–C为镜象对。

正确反应为“不同”•实验验要求当被试判断所看到的一对图体经过旋转以后能否重合,记录被试的正确反应时。

两对图形的方位差越大,结构和功能理论心理旋转的理论概括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但是表象并不是直接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第二节相互作用理论和命题理论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Hayes(1973)•表明如果当前要知觉的字母的大小与事先表象出的该字母的大小一致时,识别所需要的时间要少于大小不一致的字母。

让被试想象屏幕上有一个红的西红柿;同时实际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个比较模糊第二节相互作用理论和命题理论知觉与表象机能比较实验•表明:同一感觉道的表象和知觉是相似的,两者竞相争夺同一心理过程或资源:–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某些情况下,表象也有利于知觉。

成对联想实验Paivio(1969)结果表明:表象是一种强有力的编码,在学习和记忆中起中介作用,能促进学习和第三节表象的作用和功能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表象在问题解决、创造活动等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在心理学中早就指出,视觉表象对诸如绘画、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和安装等是必不可少的,而听觉表象对于音乐家有重要意义,等等。

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第七章表象

认知心理学教案讲义第七章表象

第七章表象(表象(44课时)表象(表象(Mental image Mental image 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

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表征(11课时)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

如Neisser Neisser((1972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

对知觉的期待。

Kosslyn Kosslyn Kosslyn((19801980,,1981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

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

Podgorny Podgorny 和Shepand Shepand((19781978)的视)的视觉定位实验。

实验分5组(组(11)视觉)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网格(2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网格,想象出字母(3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实验表明,3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

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3、McCollough 效应实验什么是NcCollough 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 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知识点:表象和
记忆
(一)表象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

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

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

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和300 O。

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

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

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向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

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向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

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

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

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

突出原因有两个。

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

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

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

判断相对较快,尽管不如判断上下维度那样快。

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常难以区分。

我们偶尔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

(二)记忆
一、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

除非得到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

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

除了几分钟以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3、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

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

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

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5、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

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

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

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

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

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

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

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

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当人们识别面孔时,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

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

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说明什么?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

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

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

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

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

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
这种细节。

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

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

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

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