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原文注释翻译

合集下载

周处的原文和翻译

周处的原文和翻译

关于周处的原文和翻译导语: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下面是《周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斩蛟龙文言文翻译

周处斩蛟龙文言文翻译

周处者,吴郡阳羡人也。

少孤,母遗教之曰:“人生在世,当修短随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善自保,恶自败。

”处自幼丧父,依母度日,谨守遗言,不敢为非。

年二十,为县吏,勤敏有能,颇得民心。

时吴郡有巨蛟,居白洲,常为害,百姓苦之。

处闻之,曰:“吾闻蛟龙之性,不畏英雄,独畏勇士。

吾当试之。

”遂携利剑,至白洲,跃入水中,与蛟龙搏斗。

蛟龙腾跃,势不可挡,处奋不顾身,与蛟龙缠斗数日,不分胜负。

一日,蛟龙力竭,处乘机挥剑,斩断蛟龙之首。

蛟龙死,白洲之害遂平。

处斩蛟龙之后,名声大噪,远近闻名。

吴郡太守闻之,召见处,曰:“子之勇猛,诚可嘉也。

然勇猛者,非独在力,亦在智。

吾闻子平生谨慎,今日何故涉险?愿闻其详。

”处对曰:“小臣闻之,蛟龙之害,久矣。

小臣虽不才,愿为国家除害。

故舍身涉险,与蛟龙搏斗。

今已斩其首,白洲之害,永除矣。

”太守闻之,叹曰:“吾闻勇者不惧,智者不惑。

子之勇猛,诚可嘉也。

吾当荐子于朝廷,必当重用。

”遂表奏朝廷,荐处为郎中。

处至京师,朝臣皆称其勇猛。

武帝召见,问曰:“子之勇猛,诚可嘉也。

然勇猛者,非独在力,亦在智。

吾闻子平生谨慎,今日何故涉险?愿闻其详。

”处对曰:“小臣闻之,蛟龙之害,久矣。

小臣虽不才,愿为国家除害。

故舍身涉险,与蛟龙搏斗。

今已斩其首,白洲之害,永除矣。

”武帝闻之,大喜,曰:“子之勇猛,诚可嘉也。

吾当委以重任,使子为国家效力。

”遂封处为车骑将军,镇守吴郡。

处自幼丧父,依母度日,谨守遗言,不敢为非。

今得武帝信任,封为车骑将军,可谓荣华富贵矣。

然而,处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全赖母亲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于是,他更加谦虚谨慎,勤于政事,为百姓谋福祉。

周处斩蛟龙之事,传为佳话。

后人传颂其英勇事迹,称其为“蛟龙勇士”。

而周处亦以此闻名于世,成为后世英勇之典范。

其人其事,令人敬仰。

译文如下:周处,吴郡阳羡人氏。

自幼丧父,母亲教导他说:“人生在世,应当顺应天命,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

周处文言文注释翻译

周处文言文注释翻译

周处者,义兴人也。

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好行暴,为村人所苦。

处既知此,深自咎责,乃断发裂裳,投于河流,曰:“吾尝犯犯,今欲改过自新,愿得遇明主,以展其效。

”时人闻之,皆曰:“此子必能改过自新。

”处遂入吴,从学者问法。

吴郡守顾恺之,闻其名,召见之。

恺之谓处曰:“子若能改过自新,当为天下之英豪。

”处拜谢,遂留于吴。

居数年,处学成归乡。

乡人见之,曰:“吾乡无赖子,今何如?”处曰:“吾尝行不义,今已改过自新,愿乡人见容。

”乡人初不信,后见处果改,乃相与贺之。

处既归,乃尽治乡中事,劝课农桑,教民礼义,使乡里和睦。

处又以武艺高强,自告奋勇,愿为国家效力。

时吴郡有贼,处遂率兵讨之,大破贼军,威震远近。

后汉献帝时,黄巾贼起,天下大乱。

处闻之,遂招募勇士,组成义军,讨伐黄巾。

处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为天下所重。

汉献帝封处为将军,赐予金印紫绶。

处居将军位,忠心耿耿,屡立战功。

时天下未定,处又请缨,愿往北方平定叛乱。

朝廷许之,处遂北征。

处至北方,见民不聊生,乃广施仁政,安抚百姓。

处又与诸将商议,定计平叛。

处亲率精兵,大破叛军,天下复归太平。

处归朝,献帝嘉其功,封为侯。

处辞谢曰:“臣以微薄之力,能得此封,实乃天恩。

臣愿以此功,报答陛下。

”献帝曰:“子有此志,朕甚嘉之。

”遂赐处黄金千两,绢万匹。

处既得赏,乃归乡,尽散金帛,周济贫民。

乡人感其恩,皆呼处为“周侯”。

处虽位高权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处居乡里,深得民心。

处晚年,体弱多病,遂告老还乡。

处虽年迈,仍关心国事,常上书朝廷,献策献计。

处卒,乡人痛失良将,为之立庙,以祀其魂。

【注释】1. 周处:东晋时期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2. 义兴:地名,今属江苏省宜兴市。

3. 凶强侠气:凶猛强悍,好斗。

4. 侠气:豪侠之气。

5. 投于河流:投河自尽。

6. 吴郡:地名,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7. 顾恺之: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8. 断发裂裳:剪断头发,撕破衣裳,表示决心改变。

文言文_周处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_周处翻译及赏析

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人也。

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自言:“吾欲杀此三害,然后独善其身。

”处杀虎,斩蛟,而乡里称之曰:“乃英雄也!”处亦自谓壮士。

然周处犹有恶习,好饮酒,不事生产,日与群小游荡,无赖之徒,为世所恶。

处亦自悔,欲改其行,而未能。

时人有陆机、陆云兄弟,才子也,处欲往从之,求其教诲。

陆机曰:“子隐,吾闻君子之学,贵在修身,不在求名。

子欲修身,当先去恶习,改过自新。

”处从其言,遂断酒色,不复与恶少为伍。

处既改过,乃励志向学,刻苦自励,夜以继日,不懈于时。

处虽起于草莽,而志气凌云,不堕家门之辱。

处尝游京师,名士杨伯仁见而异之,曰:“子隐,吾观子之貌,必成大器。

”处益自勉,益思进取。

后处仕吴,历官至黄门侍郎。

处虽居高位,而廉洁自持,不贪不奢,为时人所称。

处尝谓人曰:“吾少时凶强,自谓不凡,然今之我,乃悔过自新之我。

吾虽居官,不敢忘本,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处之改过自新,其事可嘉。

然其事非一日之功,须历尽艰辛,方能有成。

周处之志,犹如松柏,虽经风霜,而愈发挺拔。

其人其事,足以为世之楷模。

赏析:《周处》一文,以周处自述其事,展现了周处从凶强恶少到改过自新、励志向学的过程。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首先,文章通过周处自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周处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周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自言欲杀三害,彰显其勇猛的一面。

然而,周处亦自悔其恶习,欲改过自新,体现了其悔过自省的品质。

其次,文章通过周处与陆机、陆云兄弟的交往,展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决心。

陆机的一番教诲,使周处认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从而毅然决然地断酒色,不再与恶少为伍。

再次,文章通过周处仕吴后的表现,突出了周处廉洁自持、不贪不奢的品质。

周处虽居高位,却不忘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文章通过周处的经历,告诫世人:改过自新并非易事,须历经艰辛,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周处之志,犹如松柏,经风霜而愈发挺拔,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晋书.周处传》节选注释及翻译

《晋书.周处传》节选注释及翻译

《晋书.周处传》节选注释及翻译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

处少孤(幼年失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未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臂力绝(超过)人。

州府交辟(交相征召),仕(做官)吴为东观左丞。

入洛,稍迁(渐渐迁任)新平太守。

转(转任)广汉太守。

郡多滞(滞留)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判决)者,处详其枉直(曲与直。

比喻是非﹑好坏。

),一朝决遣(审判发落)。

寻(不久)除(授,拜)楚内史,未之官,征拜(征召授官。

)散骑常侍。

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

”乃先之(到)楚。

而郡既(已经)经(经历)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统一),处敦(督促,教化)以(用)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接受朝廷,官府征召),远近称叹。

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纠察弹劾),不避宠戚(贵戚;得宠的贵戚)。

梁王肜违法,处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案(查办)之。

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讨厌)处强直(刚强正直),皆曰: “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

”乃使隶夏侯骏西征,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

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施展实现,多只坏事)宿憾(旧日结下的仇怨),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责备)。

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

宜(应该)诏(下诏)孟观以(率领)精兵万人为(作为)处前锋,必能殄(消灭)寇(敌人)。

”朝廷不从。

时贼屯(驻扎)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

处曰:“军无后继(居后续进的部队),必至覆败(败亡倾覆),虽在亡身,为国取耻。

”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

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

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

弦(弓)绝矢(箭)尽,播、系不救。

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会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死的决心。

文言文周处的翻译

文言文周处的翻译

一日,周处行至长江,见一巨石,石上刻有“烈士墓”三字。

周处观之,心有所感,遂入墓中,见一老者,须眉皆白,面容慈祥。

老者见周处,微笑道:“吾乃烈士之魂,感君至此,欲问君何事?”周处答曰:“吾姓周名处,少时无赖,今来此处,欲求君子教诲。

”老者叹曰:“吾闻君子有三恶,恶饮食、恶言语、恶行为。

君能改过自新,必能成大器。

”周处拜谢,遂立志改过。

周处归乡后,先从改变饮食做起。

他不再与恶人为伍,不再行凶作恶。

一日,乡人见周处不再无赖,皆感惊讶。

有人问周处:“君何故改变?”周处答曰:“吾受烈士之魂教诲,欲改过自新,以求君子之道。

”众人闻言,皆感叹不已。

周处又从言语上改过。

他不再恶言相向,而是以礼待人。

一日,周处与乡人相遇,乡人欲辱骂周处,周处却以礼相待,使乡人羞愧而退。

众人见周处言行一致,皆感叹其变化之大。

周处最后从行为上改过。

他不再行凶作恶,而是助人为乐。

一日,乡人见一小孩落水,周处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救起小孩。

众人见周处舍己救人,无不为之感动。

周处改过自新后,名声远扬。

吴郡太守闻之,召周处入府,封其为都尉。

周处感激涕零,誓要报答君恩。

在任期间,周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

周处之变,可谓惊天动地。

他由一恶少变为君子,其过程艰辛曲折,令人感慨万分。

周处之事迹,传颂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周处之变,首先在于他敢于正视自己的过错。

他深知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敢于承认,并决心改正。

这种勇敢面对自己的过错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次,周处之变在于他善于学习。

他向烈士之魂学习,向乡人学习,向他人学习。

他善于汲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进步。

再次,周处之变在于他持之以恒。

他改过自新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果。

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周处之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他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能否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改过,善于学习,持之以恒。

文言文_周处的翻译

文言文_周处的翻译

处虽性顽劣,然心知非计。

一日,因出游,遇道士于山间。

道士见其气概不凡,便问:“子隐何往?”处答曰:“吾欲游历四方,广结豪杰。

”道士曰:“吾有一言,子隐宜听之。

汝若能改过自新,必成大器;若不改,终将自毁其身。

”处闻言,默然良久,心知此言非虚,遂拜道士为师。

自此,处开始修行,勤读经史,修身养性。

数年之间,面目一新,举止端雅,乡里人皆称其贤。

处虽已改过,然心中仍有愧疚。

一日,因闲步至城隍庙,见城隍神像威严,心生敬仰。

遂跪拜祈祷,愿以余生报答神恩。

神见其诚心,遂赐予他一道符咒。

处持符咒,夜夜念诵,不久便有所感应。

每夜,处梦中见一位神人,授以兵法武艺。

处勤加练习,武艺日进。

一年后,处携符咒及神人传授之武艺,归乡里。

时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处遂加入义军,屡立战功。

因其武艺高强,又得神人相助,成为义军中的一员猛将。

后因战事频仍,处不幸受伤,遂归隐山林。

处归隐后,闭关修炼,专研武学。

数年后,武艺更上一层楼。

此时,天下已定,百姓安居乐业。

处便离开山林,四处游历,寻访天下奇人异士。

一日,处行至洛阳,闻听此地有一奇人,名为张角。

张角乃道术高手,能呼风唤雨,处心已久。

遂前往拜访,欲学得真传。

张角见处英姿飒爽,气度不凡,便收其为徒。

处随张角学艺,潜心修炼,终于得道。

后张角因故离世,处继承其衣钵,成为一代宗师。

处行侠仗义,为民除暴,威震四方。

世人称其为“周真人”,敬仰不已。

处晚年,隐居山林,闭关修炼。

一日,忽闻天象有变,知是归天之时。

遂写下遗书,托付弟子,后将符咒及武学秘籍传给后人。

临终之际,处对着天空,长叹一声:“吾一生行事,虽有过错,然终得正果。

愿后世儿孙,继承吾志,为民造福。

”周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顽劣少年,成长为一代宗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他的事迹,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向前。

《世说新语-周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世说新语-周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世说新语-周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世说新语·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特别凶暴强悍,最爱和人搏斗,地方上的人把他当作祸害。

同时在义兴地方的水中有蛟,山上有白额虎,它们全都侵害老百姓,所以义兴的人把周处、蛟、白额虎称作“三害”。

在三害里面,周处又最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他就去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

没见到陆机,恰好见到陆云,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年龄已经太大,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来的人是最重视‘早晨知道真理,晚上就死去也值得’这一条的,何况您的前途还满有希望呢!再说,人最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有了坚定的志向,还忧愁什么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出来呢?”于是,周处努力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个忠臣。

注释:凶强侠气: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原意是侠客气概,这里有不顾一切,爱用武力同人争斗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被地方上的人认为祸害。

为,被。

患,忧虑,这里指认为祸害。

周处原文词解翻译

周处原文词解翻译

5.周处文学常识:刘义庆,字季伯,南北朝人,文学家,选自《世说新语》。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1.凶强:凶暴强悍2.侠气:好争斗3.为:被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好争斗,被同乡的人认为是祸害。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1.并:一起2.暴犯:侵害3.皆:都4.谓:叫5.三横:三害.横,祸害6.尤剧:更厉害义兴水中有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害百姓,义兴人把他们称为三害,而周处更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1.或:有的人2.说:劝说3.冀:希望有人劝说周处,去虎斩蛟,实际上希望三害只留其中一个。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1.即:就周处就刺杀虎,又进入水里击杀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1.或:有时2. 没:沉没3.俱:在一起蛟有时浮起来有时沉没,周处与它在一起,浮行数十里路。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1.谓:认为2.更:轮流3.相:相互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相互庆祝。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1.闻:听说2.始:才(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活着出来了,听说乡里人相互庆祝,才知道被人们看作祸害,有了自己悔改的意思。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1.乃:于是2.具:具体3.情:情况4.云:说5.修改:改正于是到吴郡寻找陆机和陆云。

陆机不在,真好看见了陆云,把具体的情况告诉了陆云,并且说:“想要自己改正,而年龄太大了,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1.患:担心2.彰:显露陆云说:“古人看重的是朝闻夕死,况且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而且一个人怕志向不能树立,又何必担心美好的名声不能显露呢?”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遂:于是周处于是改正自勉,最终成为了忠臣。

周处全文翻译

周处全文翻译

周处全文翻译: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周处译文

周处译文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是祸害。

(当时)义兴河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都为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就杀死那只老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

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

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

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

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活着出来。

他听到乡里人庆贺的事后,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
害,有了悔改的意思。

于是到吴郡去寻访陆机和陆云。

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的情况告诉陆云,并且表达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可又担心年岁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可死矣’这句话,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如果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后成为忠臣孝子。

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周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读: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下面是《周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阅读练习题与答案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风土记周处文言文翻译

风土记周处文言文翻译

原文:周处者,吴郡阳羡人也。

少时勇猛,不修小节,横行乡里,为百姓患。

又好赌博,家道中落,不得其资。

时人号为“赤虎”。

处尝逐虎,虎负隅,处奋臂跃进,遂搏杀之。

自是声名大噪,号为“虎将”。

然性犹暴戾,不事生产,日与轻薄子游,为乡里所恶。

处父友刘殷,见处如此,心忧之,乃谓处曰:“吾闻勇者不惧,智者不惑。

子今勇猛,然勇而无智,何以自处?吾恐子终无成也。

”处闻言,嘿然而退,深思其言。

自是改过自新,勤于农事,修文读书,渐有成人之志。

于是乡人咸称之,号为“周贤人”。

处后仕吴,官至刺使。

在位清正,廉洁奉公,民安其业,国富民强。

处虽久居高位,而心不忘本,常思报国。

一日,上疏请辞,曰:“臣以微贱之身,蒙国恩宠,位至刺使,实不敢自满。

然臣以为,国家之事,非一人之力可成。

愿陛下任贤使能,以成大业。

”帝览疏,嘉其忠直,许之。

处遂退居林下,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学问。

未几,有诏征处为相,处固辞不受。

帝曰:“朕闻君子之仕,不求闻达,但求无愧于心。

处今日辞相,可谓无愧于心矣。

”处谢恩而退,居家教授,弟子众多。

处虽隐居,然心系天下,常思为国家出力。

一日,闻边烽四起,边疆有难,处遂召集弟子,自告奋勇,请缨从军。

帝闻之大喜,遂命处为元帅,领兵征讨。

处率军奋战,屡建奇功,边疆得以安宁。

处凯旋而归,帝亲迎于郊,慰劳有加。

处曰:“臣之所以能立功,皆赖陛下之恩,臣不敢独占其功。

”帝曰:“处之忠诚,朕已深知。

然处之才德,亦非一日之功。

朕特赐黄金千两,以示嘉奖。

”处辞谢,帝曰:“处不必辞,朕以国事为重,非为财宝也。

”处遂受赐,感帝之恩,遂效命疆场,再立新功。

处以年老,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乡人咸敬之,曰:“周贤人,国之栋梁也。

”处居乡,以德化人,乡风日盛。

处年八十有二,无疾而终。

乡人皆为之哀悼,曰:“周贤人,千古风流人物也。

”翻译:周处,吴郡阳羡人氏。

年轻时勇猛过人,不拘小节,横行乡里,成为百姓的祸患。

又喜好赌博,家道中落,不得其资。

当时人称呼他为“赤虎”。

周处原文及翻译注释

周处原文及翻译注释

周处原文及翻译注释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处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章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文章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句子翻译1.周处年少时,凶强。

周处除三害 内容

周处除三害 内容

周处除三害内容一、原文及译文1.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害,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害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2.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人认为是一大祸害。

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二者一起侵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被世人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周处)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义兴人恨他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的精神,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于是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

二、故事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处的转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从一个被人厌恶的“祸害”转变为忠臣孝子,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改过自新、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周处文言文翻译彰

周处文言文翻译彰

周处文言文翻译彰周处文言文翻译彰导语: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下面是《周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了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了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是成为一名忠臣。

周处的原文及翻译

周处的原文及翻译

周处的原文及翻译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周处的`原文及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的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一条蛟龙,山上有一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是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人物评价陆云: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周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周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周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周处原文及翻译和注释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jid。

】,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Qng】”,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ji】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己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己蹉距,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ang]邪【%】? ”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本文角色简介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义兴)人。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字词解释1.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

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为所:被认为。

3.患:认为是祸害。

后文的是担心的意思。

4.又:另外5.并:一起。

6.暴犯:侵害。

7.三横(heng):三害。

横:祸害。

8.尤剧:更加厉害。

9.或说(shfii):有的人劝说。

或:有的人10.冀:希望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12.始:才13.为:当作14.更:轮番。

15.改励:改过自勉。

16.蹉足它(cudtuo):年岁已大。

17.二陆:指陆机,陆云。

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19.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0.患:祸害。

21.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周处》的课文翻译

《周处》的课文翻译

《周处》的课文翻译《周处》的课文翻译引导语:《周处》这篇文言文想必很多人都学过,而有关《周处》的课文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周处》的课文翻译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初中语文-《周处改过自新》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周处改过自新》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周处改过自新》原文及翻译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翻译:周处年少时,为人蛮横强悍,打架斗欧,为当地一大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属周处最为厉害。

于是有人便问周处:既然你这么有本事,何不去杀死猛虎蛟龙,证明一下你的实力呢?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纷纷出来庆祝。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提着它的脑袋从岸边爬起。

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实际上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不禁满面泪流,萌生悔改之意。

遂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恰巧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

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并说:自己想改正错误,可岁月皆已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并努力去做,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听后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孝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处原文注释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周处翻译《周处》1三横,并皆暴犯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情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侠气,为乡里所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忠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人情所患,有自改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周处句子翻译《周处》句意1、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正见清河,具以情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情记趣》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63、悄怆幽遂(深)(同上)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同上)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90、麦田浅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