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口蹄疫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口蹄疫的流行现状及防控作者:李克斌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9期一、国际流行现状及防控形势发病的国家或地区数量减少:防控力度持续增强,流行范围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高发区。
感染口蹄疫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
经过多年努力,全球FMD 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欧洲和美洲已基本消灭FMD。
随着全球FMD 控制策略的实施,FMD 无疫区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目前,除一些发达国家消灭了FMD 并保持无疫状态外,FMD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仍呈流行或散发态势。
2012 年6 月,FAO 和OIE 正式发布了全球FMD控制策略,提出了15 年内FMD 的控制目标,即在15 年内,目前处于PCP 第0-3 阶段的国家应提升2 个阶段;已经获得OIE 无FMD 认可的国家/ 地区继续维持无疫或进一步提升。
处于PCP 第0-2 阶段的国家是全球FMD 控制策略的重点。
40% 的OIE 成员制定了FMD 官方控制计划,通过免疫、扑杀、监测、移动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口蹄疫情的发生。
截至2015 年7 月1 日,全球已经有49% 的OIE 成员被认可为无FMD 国家/ 地区。
二、国内流行现状及防控形势据国内口蹄疫现状来看,口蹄疫流行毒株变化很大,免疫效果差别明显。
历经多次疫情考验,防控效果成绩显著。
境内境外威胁继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015 年5 月28 日,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83 届国际代表大会第7 次全体会议上,我国口蹄疫国家控制策略通过OIE 认可,OIE 总干事瓦拉特博士和理事会主席卡琳博士向中国代表团颁发证书。
我国推进FMD 防控将参照OIE 推荐的PCP-FMD路线图,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FMD 实行区域化管理,遵循“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分型控制”的原则,大力推进综合防治策略,严格落实免疫预防、监测净化、流通监管、应急处置、无害化处理、检疫监督等措施。
口蹄疫病毒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
口蹄疫病毒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作者:琼达来源:《河南农业·科技版》2018年第06期摘要:为有效防止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动物流行病和外来疫病通过动物产品传播,确保林芝市畜牧业稳定发展。
尤其是口蹄疫是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严重影响着人和动物的健康与安全,而且会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就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加兴乡15份牛血清样品,进行口蹄疫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试验,了解动物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情况和口蹄疫流行情况,为西藏林芝市动物口蹄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情况;防治措施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以下简称“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virus,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疫病,易感动物有70余种。
发病动物除了表现精神沉郁、跛行、卧地、流涎等临床病症外,通常在蹄部、母乳头及口鼻等无毛部位产生水泡,水泡破损后形成溃疡和班痂[1]。
由于口蹄疫的发生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影响巨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该病列为动物A类传染病。
我国政府更是将口蹄疫排在动物一类传染病的第一位,足以说明我国相关部门对FMD的关注程度。
人类与FMD的斗争已逾百年,但从实际控制效果来看,该病至今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和消灭,控制和消灭FMD任重而道远。
一、口蹄疫病概述(一)口蹄疫病毒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相关研究显示,其血清型有O、A、C、Asial、SAT1、SAT2和SAT3共7个,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关键词】口蹄疫流行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
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
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
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
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
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
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
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
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
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
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
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
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2 病原和传播方式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
羊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具有高传染性、高发病率、可远距离传播、难以防控的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偶蹄兽,猪、牛、羊最易感。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WOAH)将口蹄疫列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
我国农业农村部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口蹄疫对羊的危害较大,病死率有可能会达到50%以上,对羊产业造成的危害巨大。
一、口蹄疫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有明显的多型性和易变性,目前有7个血清型,分别是A 型、O型、C型、Asia1型,SAT1型、SAT2型、SAT3型。
每个血清型还有多种亚型,不同血清型的疫苗无相互免疫保护作用。
口蹄疫病毒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耐干燥和低温,对常见消毒剂如醇类、酚类、氯仿等有机物不敏感,对高温、酸碱敏感,短时间内能将其灭活。
二、口蹄疫传播与感染口蹄疫有多种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发病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后发生感染;间接传播主要是指健康动物接触了发病动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品后发生感染;空气可传播口蹄疫,病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当健康动物通过呼吸吸入病毒后发病,空气传播的距离可达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从而加大了口蹄疫的防控难度。
口蹄疫病毒经由破损皮肤表面、呼吸道黏膜、消化道侵入机体而感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后不断繁殖,形成原始水疱,而后病毒进入血液形成毒血症,在口腔内齿龈、舌头、乳房等部位上皮组织内产生水疱或溃疡样病变。
三、羊口蹄疫临床症状羊感染口蹄疫经过5-14d的潜伏期出现症状,患病羊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内齿龈、舌头、乳房等部位产生水疱或者溃疡样病变,严重的感染甚至能蔓延到气管、咽喉、前胃等黏膜处;蹄部仅出现小水疱,快速恢复消失,部分病例水疱破裂后发生糜烂、形成溃疡,会出现跛行、流涎、倒地不起等症状。
水疱破裂后体温开始下降,症状逐渐好转。
良性症状通常在患病后一周即可自愈,死亡率约为2%,病变主要是皮肤及黏膜发生烂斑或水疱。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
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当前A型口蹄疫流行概况及免疫预防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何虎成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烈性传染病。
在家畜中猪、牛、羊主要经济动物都可感染发病,一旦发生疫情损失惨重。
由于口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互不交叉保护,防范口蹄疫相当于防范7种不同的传染病,加之其宿主范围大易感动物种类多,使其危害性与防控难度位居众多动物传染病之首,目前使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免仍是全球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1、口蹄疫流行概况1.1全球流行情况口蹄疫自1514年在欧洲的意大利首次发现距今已有500年的发病历史,时至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生,到目前为止从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只有新西兰。
曾经一些历史上宣布消灭了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也陆续发生了口蹄疫(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自2000至2010年也发生了疫情)。
在全球范围内口蹄疫流行的毒株曾有O型、A型、亚洲I型、南非1、2、3和C型共7个型,其中A型和O型流行地域最广波及全球各地、危害最大。
C型于2004年以后再未发生(消失原因不明)。
目前全球流行的优势毒株仍是A型和O型,其中A型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均有流行。
我国流行情况口蹄疫在我国流行已久,据资料记载1893-1915年先后在云南西双版纳、甘肃酒泉和新疆奇台发生流行。
1915-1933年流行范围扩大到江苏、安徽与河北等地。
1935年初在江苏与安徽两省沿京浦与户宁铁路沿线发生,当时组织兽医人员进行了防治,同年6月扑灭,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防制口蹄疫。
1935-1948年在云南、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的不同地域发生流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先后有五次大的流行,其中第五次流行自1999年开始至现在尚未平息,主要流行毒株为O型、A型和亚洲I型。
A型在1950年以前流行发病以牛、羊为主,1960-75年A型在全国流行20多省,发病动物仍以牛羊为主。
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2014年第01期口蹄疫在世界范围分布很广,目前除了少数国家已经扑灭本病外,至今有70多个国家还时有发生,该病的发病率几乎达到100%,病程大多数取良性经过,死亡率在5%~7%,仔猪呈心肌炎病症,死亡率达到50%~70%。
所以该病除了造成猪只死亡外,也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该病毒有A、O、C、As ia1和S AT1、S AT2、S AT3七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反应。
其中危害最广的是O型,其次是A型。
现将猪口蹄疫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综述如下:1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FMD主要传染源是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
该病传染性强,少量的病毒就可以引起易感动物发病。
潜伏期动物的所有组织、器官及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这些病毒会随着乳汁、尿液、粪便、唾液和呼出的气体排到环境中而传播,屠宰后未经消毒处理的动物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也可传播,这都是口蹄疫传播的重要因素。
康复期的动物可带毒2~3个月造成严重污染。
FMD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其中呼吸道传播最易发生;目前尚未有垂直传播的报道,其中,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发生在同群动物之间,包括圈舍、牧场、集贸市场、展销会和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通过发病动物和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主要指媒介物机械性带毒所造成的传播,包括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
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狗、吸血蝙蝠、昆虫等均可传播此病。
通过与病畜接触或者与病毒污染物接触,携带病毒机械地将病毒传给易感动物。
空气传播FMD病毒的气源传播方式,特别是对远距离传播更具流行病学意义。
感染猪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后,可以由风传播数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风处易感畜发病。
影响空气传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对湿度(RH)。
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时间较长;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
道咽 部 括取 物 和粘 液 样 品分 离 到 I Z l 蹄 疫 感染 性 病毒
或病毒 R NA 的 动物 。健 康 带毒 者 的 比例 一 般 为 感
染动 物 3 0 %~5 0 %; 猪持 续 感 染 ,群 体 可 至少 保持
病死 亡 率 高 达 5 %~1 0 %。新 生 幼 畜 发 病 死 亡率 高 达 1 0 0 %。母 畜 淘 汰 增加 : 乳 房 被 侵 害时 ,发 生 临 床 型乳 房 炎 ,重胎 母 畜 易发 生 有流 产 现 象 ,产 后 母 畜 出现难 配 、不 受 孕 ,淘汰 率 增加 2 0 % 左右 。 提示 : 只有 平 时重视 口蹄 疫疫 苗接 种 ,才 能减
含量 ) 。
三 . 防 控 策 略
1 . 全球 防控 F M D政 策 。发 达 国 家 实行 扑 杀 政
策 维护 无疫 地位 ( 因费 用高 、 且 动物 处于 易感 状态 , 近 年 来 政 府 态 度 动 摇 ,有 使用 疫 苗 的倾 向 ) 。发 展 中 国家 ( 亚 、非 、拉 大 多 数 ) 多实 行 免疫 政 策 ( 多
日皿
鳞 嬲l l l 警 。 _ 囊 l 。 _ l l 0 ; l l _ l l 0 l 0 0 叠 0 - √ 0 § 纛 鹫 _ _ 薯 _ ≮ 萎 要 薅 囊
( 人 为 因素 ) 。 提示 : 集 约化猪 场在冬 季应时 刻保持 高度警 惕 1
防 治 ,同年 6月控 制 了疫情 ; 1 9 5 1 年 “ 关于 防治 兽 疫 办 法 的 紧 急指 示 ”; 1 9 6 5 年 防治 口蹄 疫 试 行 办
法 ; 1 9 8 3 年 国务 院成 立 了 “ 全 国防 治 w( 口蹄 疫 )
口蹄疫防控措施
口蹄疫防控措施1. 口蹄疫简介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家畜传染病,它主要影响猪、牛、羊和其他偶蹄动物。
口蹄疫病毒会导致畜禽口蹄舌病,严重影响养殖业和畜禽产品贸易。
为了防止口蹄疫的传播和控制疫情,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2. 病毒传播途径口蹄疫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病死畜的组织与分泌物、污染的饲料、水源、运输工具等途径传播。
此外,空气中的飞沫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毒易通过飞沫远距离传播。
3. 口蹄疫防控措施为了防控口蹄疫,各国采取了如下措施:3.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口蹄疫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疫苗可以有效地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定期对养殖场的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是关键,尤其是在疫情流行地区和高风险区域。
3.2 隔离措施隔离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疫情发生时,应及时将病畜、疑似感染动物与健康动物分开,防止病毒传播。
隔离区域的管理要严格,包括加强消毒、控制人员出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等。
3.3 动物追踪与监测动物追踪和监测是口蹄疫防控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动物追踪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感染动物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病情并制定及时报告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控制疫情的扩散。
3.4 环境卫生措施口蹄疫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长,因此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疫情也非常重要。
保持养殖场、交通工具、饲料等的清洁与消毒是防止病毒传播的关键。
此外,要做好污水、粪便的处理,避免病毒通过水源传播。
3.5 禁止输入动物制品为防止口蹄疫的跨境传播,许多国家限制或禁止进口来自受口蹄疫疫情影响国家的动物制品。
这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此外,也要加强对动物及供应链的监管,确保动物及制品的质量安全。
4. 口蹄疫应急处理在发生口蹄疫疫情时,应采取紧急措施:4.1 疫情报告和通报疫情发生后,要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并及时向养殖业者和社会公众发布通知。
这样可以引起广泛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疫情蔓延。
2017-2022年中国口蹄疫流行状况分析
2017-2022年中国口蹄疫流行状况分析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7-2022年中国口蹄疫流行状况分析2017-2022年中国口蹄疫流行状况分析一、引言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的疾病,主要侵略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严峻危害养殖业进步和畜牧民生计。
2023年口蹄疫疫情
2023年口蹄疫疫情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主要影响有蹄动物,包括牛、猪、羊、山羊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3年口蹄疫疫情的现状、防控措施以及对农业和经济的影响。
1. 疫情概况根据2023年的口蹄疫疫情调查数据显示,口蹄疫病毒在某国某省某市爆发,疫情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
截至目前,已有数千头牛、猪和羊被感染,其中一部份动物已经死亡。
病毒传播速度快,疫情范围广,给当地农业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2. 疫情防控措施为了控制和消除口蹄疫疫情,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防控措施。
首先,对疫情爆发地区进行封控,禁止动物交易和运输。
其次,对疫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同时进行病毒监测和检测工作。
此外,加强疫苗生产和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防控意识,倡导科学养殖和卫生管理。
3. 经济影响口蹄疫疫情对农业和经济造成为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疫情导致大量动物死亡和屠宰,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由于禁止动物交易和运输,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此外,疫情还导致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民收入减少,经济发展受到了冲击。
4. 防控建议针对2023年口蹄疫疫情,我们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首先,加强动物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覆盖率。
其次,加强养殖场和市场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此外,加强动物的健康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发现和隔离疫情动物。
同时,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总结:2023年口蹄疫疫情对某国某省某市造成为了严重影响,病毒传播迅速,动物死亡和屠宰增加,农产品供应紧张,经济受到冲击。
为了控制疫情,相关部门采取了封控、隔离、治疗、疫苗接种等防控措施。
为了未来防控口蹄疫疫情,我们建议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和预警,加强宣传教育。
惟独全社会共同努力,才干有效控制口蹄疫疫情的蔓延,保护农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浅谈口蹄疫的流行特点及防疫措施
项 秀才让 ( 青海省 刚察县 吉 尔孟 乡兽 医站 8 1 2 3 0 0 )
摘 要 : 口蹄 疫 是 一 种 由 病 毒 引 起 的 偶 蹄 动 物 的 共 患 的 传 染
1 口蹄 疫 病毒
病 , 目前 ,国 内发 病 率较 高 , 多呈 散 发 趋 势 ,对 养猪 产 生 不
动 物 传 染 病 的 第 一位 。 目前 预 防是 控 制 该病 的 主 要措 施 ,为
再 次 为 绵羊 、山羊 和骆驼 。仔猪 和犊 牛不但 易 感 而且 死亡 率 也 高 。性别 与易感 性 无关 系 ,但 幼龄 动物较 老龄 者易感 性 高 。
( 2 ) 病 畜是 最 危 险 的传 染 源 。在 症 状 出现 前 ,发病 初期 排 毒 量 最 多 。在病 的恢 复期 排 毒 量 逐 步减 少 。病 毒 随分 泌 物
亚洲 I 型 )6 5个 亚 型 ,不 同 型之 间没 有 交 叉 免 疫 性 , 同 型 内
施 等 方 面进 行 了讨 论 ,并 且 对 本 病 的 预 防提 出 了几 点 建 议 , 能 够 把 本 病 的损 失控 制到 最 小 范 围 ,对 减 少 畜牧 业 生 产 发展
的亚 型 之 间 有 部分 交 叉 免 疫 性 ,本 病 毒 对 外 界 环 境 的抵 抗 力 很 强 ,被 病 毒传 染 的饲 料 、 土壤 和毛 皮 的传 染 性 可 保 持 数 周 至 数 月 ,对 酸 和碱 敏感 , 1 - 2 %氢 氧 化 钠 ,5 %氨 水 、3 - 5 %福 尔 马 林 、O . 2 ~ 0 . 5 %过 氧 乙酸 等 都是 很 好 的 消毒 剂 。
2 . 7 . 1 保 健 计 划
喘病 、猪 瘟 、 口蹄 疫 、伪 狂 犬 病 等 免 疫 注 射 ,提 高 猪 群 的抗
口蹄疫流行态势及国家防控策略
5
脱落、部位化脓。
病毒有多种类型,包括A、O、C、Asia1、SAT1.2.3。
口蹄疫感染谱广,牛是其指示器,猪是放大器,羊是贮存器,而且人也可以感染此病。
二、态势
目前仍是严重威胁世界畜牧业发展和国际进出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完整的皮肤传播,动物感染口蹄疫在病天后唇内面、齿龈、严重时蹄壳
环保技术在养猪产业中的应用
能繁母猪3 760万头,生猪存栏3.74亿头;每天排
粪量=(3 760万+37 400万)*2.0/1 000=82.3万
吨,畜牧业污染占整个污染的14.3%。
政府层面:《畜牧法》、《环保法》、《全国畜禽养
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
条例》、 《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2015》、《中国生猪。
口蹄疫流行近况与防控注意事项
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
然而最近几年来,口蹄疫产生了新的特点,由散发变为大流行且口蹄疫的发生已无明显的季节性。
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如只出现猝死、腹泻、流产、母畜乳房炎及坏死、生殖道感染、继发性肺部感染等单一症状,因此不容易被人们发现。
心肌炎比率及育肥猪心肌炎的死亡率增大。
群体潜伏期和病程长短不一样,危害程度变化很大。
(三)理化特性
FMD 病毒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对酸碱
口蹄疫流行近况与防控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FMD)病毒引起的以感染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偶尔见于人和其它动物。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兽药管理条例》以及一类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陆生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不得对发病动物采取
月28日,我国口蹄疫防控策略获得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颁证认可。
五、防控形势
1.口蹄疫仍然是全世界最广泛的流行性疾病。
重道远。
总体来说,近期口蹄疫防控面临的形势是内忧外患,血清型复杂、毒株繁多,有效防控迫在眉睫。
为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应对。
16。
猪口蹄疫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猪口蹄疫在养猪业发展中,因为对成年猪的影响较小,所以经常受到忽视,该病目前在各地猪场特别是村镇级的养猪户中,防控观念还十分薄弱,防控水平亟待提升。
仔猪患此病具有超过80%的病死率,一旦仔猪群体大面积流行口蹄疫,养殖场则面临巨大损失,且危及市场猪肉制品的卫生安全。
本文围绕猪口蹄疫的流行与防控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供参考。
1流行病学此病的传播群体较多,包括人、犬、兔、猫、鸭、鸡、猪等,大部分动物都可感染口蹄疫病毒。
该病能引起链球菌病、水肿等病发症,易感群体为偶蹄动物(自然条件下),从低到高的易感偶蹄动物为猪、山羊、绵羊、骆驼、水牛、牦牛、黄牛,病毒传播媒介包括非易感动物、养殖场往来人员、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以及场地等,病毒经由呼吸道、皮肤、黏膜、消化道侵入动物体内。
此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特点,具体为3~5年1次大流行,2~3年1次小流行,相较于夏季而言,其他3个季节发病率更高,其中春季是猪口蹄疫最为流行的时节,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传播还与环境消毒情况、饲养管理工作、免疫程序、动物存活率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2临床症状想要有效防治猪口蹄疫病,仅仅掌握其流行病学还远远不够,需要了解此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才能更好地鉴别诊断病情,确诊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保证疾病防控工作科学合理。
猪口蹄疫是一种具有潜伏期的常见病,一般情况下潜伏期以1~2d为主,也出现过潜伏期更长的病例。
发病过程较急,发病猪初期阶段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至约41℃,蹄部、乳房、鼻翼、咽喉、口腔等部位有不明显的发红发热问题。
病情发展2h以后,以上部位开始出现大小如米粒或者蚕豆般的水泡,患猪站立困难,大部分时间侧卧在圈舍,行动起来瘸拐现象严重。
随着病情持续发展,水泡会发生破裂情况,有透明或者黄色液体从中流出,造成溃烂面。
患猪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情继续加重,舌部与口腔黏膜会出现严重病变,采食愈加困难,免疫力逐渐降低,个别患猪会因继发合并感染而出现死亡。
猪口蹄疫的流行与防控
猪口蹄疫的流行与防控摘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病猪口、鼻、蹄部及乳房皮肤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了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猪口蹄疫;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猪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该病病死率较低,主要严重影响猪生长速度,增加养殖成本。
该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播方式多、速度快以及流行时间长等特点,对养猪预防和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果对于猪口蹄疫防控不当将导致大面积流行,对养猪业、饲料业以及肉制品加工业等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猪口蹄疫预防,防止该病大面积流行是当前养殖户和疫病防治人员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下面通过对猪口蹄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流行特点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在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中,牛最易感,猪次之,再次为羊;牛是口蹄疫病毒流行的“报警器”,绵羊是口蹄疫病毒的“储存器”,猪则是该病毒毒力的“放大器”,尤其是发病初期的猪传染性最高,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
猪口蹄疫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眼结膜、乳头、损伤的皮肤以及交配等途径传染传播。
对于相对湿度大于 60%的温带地区,当风速适宜时,口蹄疫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100 km,甚至更远。
口蹄疫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夏秋季节较少见,其他动物口蹄疫以散发为主,猪口蹄疫则以暴发性发生和跳跃式传播为主。
据统计,1g病猪蹄部的水疱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猪口蹄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主要与动物的免疫状态有关,一般每隔3~5年流行一次,以幼龄及未经疫苗免疫接种的动物较为易发。
当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多在24 h后出现临床症状,在1周后发生高病毒血症,排毒持续期为4~5 d,因此,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猪康复后,口蹄疫病毒仍能在体内存在一定的时间。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
口蹄疫流行现状及防控作者:何虎成来源:《兽医导刊》 2015年第9期何虎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FMD)是偶蹄动物的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对于易感的偶蹄动物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
发病流行时间久,发现距今有500年历史(1514 年意大利首次发现)。
对畜牧业经济危害大,并严重影响全球畜牧产品的国际贸易。
被世界粮农组织与IEO 列为全球必须共同防范的16种动物传染病之首。
防控难度大。
由于病毒血清型复杂(7 个),病毒毒力强、宿主范围广(20 科70多个种动物),传播途径多,长期以来口蹄疫防控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难题。
疫苗免疫与消毒是当前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
一、FMDV 的特性1. 血清型多。
口蹄疫病毒,1977 年世界口蹄疫中心宣布分为7个型, 目前以A 型和O 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提示:各型疫苗接种动物,只对本型病毒产生免疫力,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2.FMDV 易变异。
(1)基因变异:病毒可从中和抗体中自救,自救者其抗原和基因发生了变异。
当抗体压力解除后,变异会记忆性恢复。
(2)宿主嗜性变异:FMDV 在不同区域、畜群和畜种间群体循环不断变异,给免疫带来新问题。
3.FMD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
粪便中的病毒,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 ~ 33 d,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提示:一旦感染,对环境要彻底消毒。
寒冷季节应注意FMDV 的流行。
碱性或酸性消毒药有效(枸橼酸粉)。
4. 易感动物种类多(20 科70 多种动物)。
牛、羊、猪等偶蹄兽易感,野生动物。
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是越年幼的仔猪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死亡率越高。
牛:指示器、最易感发病,特别是奶牛,排毒量最大。
猪:放大器、产生的气溶性病毒量最大。
羊:储存器、发病症状不明显、是不易被发现的传染源。
猪口蹄疫流行现状及其防控策略
猪口蹄疫流行现状及其防控策略[摘要]从猪口蹄疫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猪口蹄疫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旨在为今后防控猪口蹄疫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口蹄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口蹄疫传染性极强,主要发生于偶蹄动物,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舌面、鼻镜、乳头、蹄叉及附蹄周边皮肤形成或发生水疱而形成烂斑为特征,常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迄今为止,免疫接种是控制口蹄疫的关键措施之一。
从口蹄疫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等方面对猪口蹄疫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1 病原特征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属微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形态呈六角形或球形,病毒粒子直径为23~25 nm,由60个结构单位构成20面体,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围的蛋白壳体所组成,无囊膜,完整病毒含有单股正链RNA及衣壳蛋白,基因组RNA全长8.5 kb。
口蹄疫病毒的外壳蛋白包括4种结构多肽(VP1~VP4)[1]。
VP1、VP2 和VP3 组成衣壳蛋白亚单位,VP4与RNA紧密结合,是病毒粒子的内部成分,其他3种结构蛋白参与组成衣壳表面。
目前,已知该病毒有7个血清型,即O型、A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亚洲Ⅰ型。
我国目前发生的主要有O型,A型和亚洲Ⅰ型。
2 流行病学2.1 传染源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传染源,病毒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
2.2 传播途径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多、传染速度快。
发病或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病毒可通过空气、灰尘,病畜的水疱、唾液、乳汁、粪便、尿液、精液及被污染的饲料、褥草,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引起传染,猪的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
口蹄疫通过空气传播时,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100 km 以外的地方。
猪、牛、羊等易感动物的感染发病率几乎为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
1口蹄疫的基本特点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
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
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
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
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
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
病毒的这种特性,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
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
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山羊和骆驼。
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
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
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
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
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
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
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
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
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
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周锦萍,葛杰,鞠龚讷(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5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船、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饲草等,以及来往人员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带毒动物及其畜产品移动造成的口蹄疫发生、传播、蔓延,在疫源调查中占到80%以上。
此外,空气也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气象条件合适时,含毒的气溶胶能随风传播到10~60km以外的地方,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候鸟带毒传播口蹄疫也曾有报告。
感染的途径也有多种,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粘膜和皮肤等感染。
1.6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由于动物的易感性不同,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也不完全一致,牛潜伏期平均为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
而羊与牛相似,为一周左右,猪潜伏期最短,平均为1~2d,但最快的在感染后十几小时就可发病排毒,来势非常凶猛。
2口蹄疫的流行特点2.1口蹄疫的世界分布口蹄疫病毒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和岛国控制或消灭了本病,历史上只有新西兰是唯一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流行严重。
欧洲主要流行O、A型;非洲主要流行SAT1、SAT2和SAT3三个型,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肯尼亚由于陆续暴发了O、A、C型,使得非洲的口蹄疫流行态势和病毒生态分布发生了质的变化;南美主要流行O、A、C型;中东流行O、A型,也有AsiaⅠ型传入,主要流行区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是口蹄疫传入巴尔干地区的通道,因此该国的情况甚为欧洲所关心。
南亚的印度是全球口蹄疫流行最严重的国家,O、A、C、AsiaⅠ型到处流行,由于该国盛养牛、羊和水牛,加之宗教信仰和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防制措施难以落实,使得印度成为口蹄疫病毒的“天然贮存库”。
东南亚主要流行O、A、AsiaⅠ型,个别国家(如菲律宾)有C型流行;东北亚主要流行O型,如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于2000年发生的O 型泛亚毒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的7个血清型在全世界流行并不是均匀分布,其中O型分布最广,占76%而居首位。
近十几年以来,世界口蹄疫流行态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疫情更复杂。
目前,O型泛亚株已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泛亚株对不同的动物在临床上表现了不同的致病特点。
在伊朗引起羔羊很高的致死率,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却引起牛的亚临床感染,英国流行时,对绵羊的感染仅引起较温和的症状,给兽医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延误了疫情的控制,使病毒大量扩散,而且该毒株对猪的潜伏期可由通常的2~10d缩短至36h。
非口蹄疫国家重新暴发口蹄疫,由于口蹄疫是变异性很强的病毒,病毒突变株的广泛存在以及感染宿主的广泛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使疫情的暴发往往不可预测并且难以控制。
事实也证明,对口蹄疫来说,破坏力最大的时候就是在以前无病毒存在的区域或者是一个血清型进入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
1997年中国台湾,2000年韩国、日本以及2001年的英国的口蹄疫疫情就是变异株在原为无口蹄疫国家重新大规模暴发的最好例子。
2.2我国口蹄疫流行新特点从口蹄疫的地理分布态势可见,我们的邻国几乎都有口蹄疫,而且疫情复杂,与我国接壤国家的A、C、AsiaⅠ等毒型和众多的O型变异株随时都有侵入我国造成大的流行的可能。
从所存在的病毒血清学种类,病毒存贮和变异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位于我国西南的有“FM D毒库”之称的印度和西北的“病毒通道”中亚数国。
近年来世界口蹄疫流行态势的变化也使我国口蹄疫流行出现了新特点。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但20世纪末21世纪初O型泛亚型口蹄疫进入我国,O型泛亚株是一个新出现的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入侵能力的病毒株,宿主范围很广,包括牛、猪、绵羊、山羊、骆驼、鹿和羚羊等。
该毒株于1990年首次在印度北部发现,1994年向西传入沙特,1996年越过中东地区传入欧洲,1998年在不丹,1999年在中国台湾都有分离到该病毒的报道,1999年底传播到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
国内也不能幸免,西藏、云南、海南及福建省等也相继发生了该毒株的流行,先是牛发病,而后传播到猪,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该病毒的猪体适应株与其他血清型共存,也增加了对O型口蹄疫的防控难度。
AsiaⅠ和A型口蹄疫只在边境地区存在,内地的牛、羊等均没有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
但2004年,亚洲I型口蹄疫传入我国,2005年新疆和内地的山东、江苏、北京和河北等相继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各级政府果断采取了封锁、消毒、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在原来对O型口蹄疫进行强制免疫的基础上,对所有牛、羊、骆驼、鹿再进行亚洲Ⅰ型口蹄疫强制免疫,所以,近年来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发病率持续下降,2008年仅发生3起疫情。
进入2009年春节前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和上海市奉贤区又先后发生A型口蹄疫疫情,宣告又一个新的口蹄疫亚型进入内陆地区,据专家说这是自五六十年代我国边境发生A型口蹄疫后的首次发生,使得内地的口蹄疫防控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
3防治措施口蹄疫防治工作是涉及国家声誉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单位和畜主的高度重视,而该病的一些特性和新的流行特点给我们的防控工作也带来新的挑战。
所以,在口蹄疫的防控上一定要把基本措施做专论与综述6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好做扎实做到位,才能应对各种新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以下六项为防控的基本措施,在不同防治措施下可采取其中一项或多项。
3.1病畜及感染动物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扑杀病畜及感染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
病畜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非持续感染的隐性带毒动物,最后是牛羊等持续感染的带毒动物。
因此根据防疫的实际情况,扑杀动物的次序依次是: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区所有易感动物-其他地区的持续感染动物。
对扑杀的动物和疫点的其他染毒物品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无害化处理。
一般采取焚烧和深埋两种方法,小规模病畜可借助先进的无害化焚烧设备以减轻大气的污染,但是如果大规模发病,有限的设备就无济于事了,可采取深埋法来避免大量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并加快处理的速度。
深埋法对设备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需要合适的土地,同时必须要科学操作,注意消毒措施的严密性,否则容易造成病毒扩散和再度污染。
3.2隔离、封锁和消毒发生疫情后,疫点和疫区存在大量传染性极强的病原,必须采取隔离、封锁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消毒,彻底消灭病原,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