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_周锦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专论与综述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口蹄疫)首次发现于1514年,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多发的一种急性、热性和传播极为迅速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易感动物种类多、传播途径广、病原变异性强,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潜伏期短、
发病急,一旦发病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也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难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将该病规定为A 类烈性动物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以前的教科书上均把口蹄疫列为人畜共患病,但近年来发现其对人的危害很低,故2009年农业部1149号令没有将口蹄疫列入人畜共患病名录。1
口蹄疫的基本特点
1.1口蹄疫病原血清型复杂、易变异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形性、易变性的特点。口蹄疫病毒现有7个血清型即O 、A 、C 型(最早在欧洲发现)、SAT1、SAT2、SAT3型(最早在南非发现)和Asia Ⅰ型(1954年在巴基斯坦发现)。根据核酸同源性大小7个血清型可分为两群,O 、A 、C 和Asia Ⅰ为第1群,SAT1、SAT2、SAT3为第2群。群内各型同源性达60%~70%,但两群之间同源性仅为25%~40%。所以,各型之间虽在临诊表现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时,各亚型内又存在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病毒的这种特性,
给本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免疫防治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而且每出现一次新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新高潮,如2001年造成世界流行的O 型泛亚株。
1.2口蹄疫病毒自然条件下抵抗力强
口蹄疫病毒虽然对酸、碱、热特别敏感,但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干燥。在污染畜舍干燥的垃圾内可存活14d ,在潮湿的垃圾内存活8d ;在污水中17℃~21℃存活21d ,4℃~13℃存活103d ;尿中存活39d ;在土壤表面,秋天可存活28d ,夏天可存活3d ;在牛毛上可存活24d ;在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水疱皮内的病毒在-30℃~-70℃可保存12年之久;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5℃能存活1年以上。所以,容易造成病原扩散和远距离运输传播。
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而且利用其对酸、
碱十分敏感的特性,可用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主要成份为二氯异氰脲酸钠)或5%次氯酸钠、5%氨水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1.3口蹄疫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
口蹄疫感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经济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易感动物多达70多种,家畜以牛易感(黄牛、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为绵羊、
山羊和骆驼。野生动物包括长颈鹿、扁角鹿、野牛、瘤牛、黄羊、鹿、麝、羚羊、非洲大象、印度大象、豪猪、野猪、黑斑羚、刺鼠、巨水鼠、袋鼠等。重要经济畜种猪、牛、羊都易感,所以一旦发生疫情,一方面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因这些动物价值高,扑杀病畜时阻力较大,补偿费用也很贵,对欠发达地区口蹄疫防治政策的推进带来难度。
1.4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强,病畜的排毒量大、带毒时间长
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10个感染单位就可使一头牛发病。病畜的水疱皮内和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发热期间血液内含毒量最多,奶、尿、口涎、泪和粪便中都含有FM DV 。病畜破溃的水疱皮排毒量最多,其次为粪、乳、尿和呼出的气体,染疫公畜精液也能使受精的母畜感染发病,饲养染疫动物的圈舍、草场、饮水源以及屠宰染疫动物的场所、
工具和排放的污水等均是传染源。一头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毒就有108个感染单位,其每天总的排毒量约能使1000万头牛发病。
康复动物能较长时间带毒,如牛的咽腔带毒可达6~24个月,绵羊和山羊4~6个月,猪带毒1个月左右。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据试验报道,非洲野生水牛群体带毒期可长达24年,个体牛可带毒5年。而在有口蹄疫抗体存在时,可引起病毒演化,发生病毒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持续感染动物体内局部可长期存活。
1.5口蹄疫有多种传播方式和感染途径
可以通过病畜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各种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播。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被病畜的分泌物、
口蹄疫的流行概况及防控策略
周锦萍,葛
杰,鞠龚讷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103)
5
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船、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饲草等,以及来往人员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带毒动物及其畜产品移动造成的口蹄疫发生、传播、蔓延,在疫源调查中占到80%以上。此外,空气也是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气象条件合适时,含毒的气溶胶能随风传播到10~60km以外的地方,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候鸟带毒传播口蹄疫也曾有报告。感染的途径也有多种,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粘膜和皮肤等感染。
1.6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
由于动物的易感性不同,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以及感染门户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也不完全一致,牛潜伏期平均为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而羊与牛相似,为一周左右,猪潜伏期最短,平均为1~2d,但最快的在感染后十几小时就可发病排毒,来势非常凶猛。
2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2.1口蹄疫的世界分布
口蹄疫病毒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和岛国控制或消灭了本病,历史上只有新西兰是唯一未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流行严重。欧洲主要流行O、A型;非洲主要流行SAT1、SAT2和SAT3三个型,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肯尼亚由于陆续暴发了O、A、C型,使得非洲的口蹄疫流行态势和病毒生态分布发生了质的变化;南美主要流行O、A、C型;中东流行O、A型,也有AsiaⅠ型传入,主要流行区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是口蹄疫传入巴尔干地区的通道,因此该国的情况甚为欧洲所关心。南亚的印度是全球口蹄疫流行最严重的国家,O、A、C、AsiaⅠ型到处流行,由于该国盛养牛、羊和水牛,加之宗教信仰和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防制措施难以落实,使得印度成为口蹄疫病毒的“天然贮存库”。东南亚主要流行O、A、AsiaⅠ型,个别国家(如菲律宾)有C型流行;东北亚主要流行O型,如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于2000年发生的O 型泛亚毒口蹄疫。口蹄疫病毒的7个血清型在全世界流行并不是均匀分布,其中O型分布最广,占76%而居首位。
近十几年以来,世界口蹄疫流行态势发生了一些变化,疫情更复杂。目前,O型泛亚株已成为流行的优势毒株,泛亚株对不同的动物在临床上表现了不同的致病特点。在伊朗引起羔羊很高的致死率,在中国台湾省和日本却引起牛的亚临床感染,英国流行时,对绵羊的感染仅引起较温和的症状,给兽医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延误了疫情的控制,使病毒大量扩散,而且该毒株对猪的潜伏期可由通常的2~10d缩短至36h。非口蹄疫国家重新暴发口蹄疫,由于口蹄疫是变异性很强的病毒,病毒突变株的广泛存在以及感染宿主的广泛性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使疫情的暴发往往不可预测并且难以控制。事实也证明,对口蹄疫来说,破坏力最大的时候就是在以前无病毒存在的区域或者是一个血清型进入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1997年中国台湾,2000年韩国、日本以及2001年的英国的口蹄疫疫情就是变异株在原为无口蹄疫国家重新大规模暴发的最好例子。
2.2我国口蹄疫流行新特点
从口蹄疫的地理分布态势可见,我们的邻国几乎都有口蹄疫,而且疫情复杂,与我国接壤国家的A、C、AsiaⅠ等毒型和众多的O型变异株随时都有侵入我国造成大的流行的可能。从所存在的病毒血清学种类,病毒存贮和变异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位于我国西南的有“FM D毒库”之称的印度和西北的“病毒通道”中亚数国。
近年来世界口蹄疫流行态势的变化也使我国口蹄疫流行出现了新特点。一直以来我们国家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但20世纪末21世纪初O型泛亚型口蹄疫进入我国,O型泛亚株是一个新出现的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入侵能力的病毒株,宿主范围很广,包括牛、猪、绵羊、山羊、骆驼、鹿和羚羊等。该毒株于1990年首次在印度北部发现,1994年向西传入沙特,1996年越过中东地区传入欧洲,1998年在不丹,1999年在中国台湾都有分离到该病毒的报道,1999年底传播到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国内也不能幸免,西藏、云南、海南及福建省等也相继发生了该毒株的流行,先是牛发病,而后传播到猪,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该病毒的猪体适应株与其他血清型共存,也增加了对O型口蹄疫的防控难度。
AsiaⅠ和A型口蹄疫只在边境地区存在,内地的牛、羊等均没有进行相关疫苗的免疫。但2004年,亚洲I型口蹄疫传入我国,2005年新疆和内地的山东、江苏、北京和河北等相继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各级政府果断采取了封锁、消毒、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和受威胁区所有易感动物实施紧急免疫等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原来对O型口蹄疫进行强制免疫的基础上,对所有牛、羊、骆驼、鹿再进行亚洲Ⅰ型口蹄疫强制免疫,所以,近年来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发病率持续下降,2008年仅发生3起疫情。进入2009年春节前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和上海市奉贤区又先后发生A型口蹄疫疫情,宣告又一个新的口蹄疫亚型进入内陆地区,据专家说这是自五六十年代我国边境发生A型口蹄疫后的首次发生,使得内地的口蹄疫防控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
3防治措施
口蹄疫防治工作是涉及国家声誉和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大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养殖单位和畜主的高度重视,而该病的一些特性和新的流行特点给我们的防控工作也带来新的挑战。所以,在口蹄疫的防控上一定要把基本措施做
专论与综述
6
2009年第4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