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体会感想评课稿
三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新课标4月7日在青驼镇听了刘圣银老师讲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后感触颇多。
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落落大方。
她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刘老师上的课教学目标明确,言语干脆,教态自然,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体会如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开始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较为丰富,学生熟悉的学校环境的情景,过渡到学生已学习的图形,然后通过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发现用小正方形摆最合适,从而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2、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设计猜想、验证的环节,在学生的脑海中充分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突破了难点。
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教师提出用1平方厘米测量桌面,这一设计让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冲突,自然引出比它大的单位1平方分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式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听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人教版新课标“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单位到学习面积单位,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今天听了翁晓引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课,真是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翁老师的这节课同学们上得轻松,老师也听得轻松,感觉非常流畅自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从提问“这节课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到鼓掌欢迎老师,到理解掌面、比较掌面大小,再从理解“面积”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单位”要统一,到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环环紧扣,顺其自然的。
尤其在理解“面积概念”时,从初步感知,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到“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再概括出面积的完整概念,由具体到抽象,由实例到概念,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认知冲突,理解概念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
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中,潘老师非常善于创设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需要。
教师让学生摸身边学具的一些面,感觉到面的存在,并且有大小的。
这些面的大小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行不行呢?肯定不可以!学生通过认知冲突过程,理解了面积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面积单位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习数学。
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翁老师问:“能不能用一平方分米的方块去测阶梯教室的面积?”“用刚才两个努力卡的面积可以吗?”等等这些问题,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探索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面积与面积单位》课后反思
《面积与面积单位》课后感想一开始因为个人原因想过放弃这次讲课机会,可是思来想去这个机会对我无疑是一次考验也必将是一次成长,所以还是完成了这次讲课。
确实通过这次讲课我有了以下一些想法和感受。
首先就是感恩。
整个磨课过程,不管是车老师王老师还是学校的数学老师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每个细节的处理,每个问题该怎么问,每个环节该怎么过度……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真的要说声谢谢!然后就是关于备课的感受。
备课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到位,但受老教材影响,设计中我出现了面积的概念。
直到第一次和车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新教材不再给出面积的概念了。
这也是为了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更多的是理解掌握。
通过这个事我就觉得在备课时我们还是应该多关注教师用书,多联系新课标理念。
接着是试讲后的感受。
先说说试讲过后的感受,因为内容较多,整个过程就像我一个人的独角戏。
就是最糟糕的那种老师一直拖着学生跑,学生一直在追。
接着在和学校老师们交流过后,主要纠结用图形测量面积那个环节到底要不要放手?第一次做的学具又小又软,所以没有用,而且制作学具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因为这些我就很排斥再做学具。
可是在我从学校到研训中心的路上,终于战胜了懒惰的自己,还是觉得这个环节要放手好一点,既然要上,就往更好的方面设计,这样才会有所突破,有收获。
所以最后讲的时候都是重新制作的学具。
用了的课堂确实比试讲没用时好很多。
这样目的也就达到了。
再说说正式讲完后的感受。
上完过后就觉得这里没讲好那里也没讲好。
例如在具体说物体的面积时,“窗户表面就是窗户的面积”表达不够清楚并且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我自己的语言也不够干净利落。
还有就是处理课堂生成的时候,仍然不够漂亮。
例如在给出用圆形摆面积时,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是放在最后对比,如果在一开始就否定了用圆,用三角形,这样学生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更加能体会到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准确性。
最后,感谢有这次机会让自己又成长了一些。
以后虽然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去花心思,但是课前的准备真的很重要,必须备好课再走进教室,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面积》评课
《面积》评课
听了X老师的《面积》这节课,我收获很多。
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X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导入环节,X老师通过有趣的涂色游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X老师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长和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其次,X老师的教学策略非常有效。
他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X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X 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转化思想”,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转化为相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最后,X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X老师还注重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的来说,《面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向X老师学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
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
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
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
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
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
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
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1。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掌握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矩形,矩形周长的计算基于教学,是学习矩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还要进一步研究面积的图形和三维图形表面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和图形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的形象思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更加注重有趣,有趣,新奇的事物,对于这个抽象的知识领域来接受它是相对困难的。
然而,他们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和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该注意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自己感觉数学,并且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首先,创造场景,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
上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
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
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
谈谈你是怎么回事。
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
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
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
学生通过概念检查,重叠不能直接比较刺激认知冲突。
然后提供工具(小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手动摆,共同探索,学生操作和报告:选择不同的图形,摆动结果不一样;通过多个熟人和矛盾,让学生知道两个物体区域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只使用方形测量更方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梁老师早上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一、准确的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
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二、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体会感想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体会感想评课稿合作、探究、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听后感又一次走进数学课堂,聆听了本校刘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的学习。
为本节课刘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终因突然停电而使所有的课件准备都成摆设与徒劳。
记得五年前有一次参加镇小的一次大规模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兴冲冲走进一个当时比较出挑的名优女教师的课堂,观摩她的二年级数学课。
大概开始了十来分钟,她在使用课件的时候突然电脑出了故障,于是她就停了下来,请来了学校管电教的,管教学的副校长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连校长也亲自赶来救援。
花了近二十来分钟,终于又可以继续了。
这半节课时间里,她就把数学课改成了学生的即兴才艺表演,幸亏她所带的那个班级是学校唯一的实验班,学生唱歌什么的都还拿得出手。
然后接下去的课是可想而知,当然最终也没进行评课,不过我想挤挤挨挨听课的老师心里头都有嘀咕。
当听完课,我实在感受不到这一课件对本内容的学习能起多大的效果。
顶多只是花了心血准备最终没用上是个遗憾罢了。
刘老师也是位年轻的老师,此意外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课堂,课依然那么流畅。
他利用学生手头的小学具,依然让学生学得那么投入而有兴致。
只是我们听课老师看不到他的课件里还藏着什么觉得遗憾罢了。
纵观整堂课,刘老师不停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发现问题,并从中形成概念。
第一环节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然后通过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叫面积,板书整理出定义。
第二环节仍然小组合作,想办法比较三张彩纸的面积大小。
在第一次交流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借助学具来进一步比较大小,并对方法有取有舍,怎样比较才是最确切的。
第三环节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时,有扶到放,不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体的大概大小,还能正确定义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平方米。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导读:本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关于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老师是让学生从绘本中,“一模一样”一词感知的,是像这样直观感知还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原型的合理性”,有没有必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
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吴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
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
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3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3篇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1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
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
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然而,他们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
下面就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充分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概念教学,面积概念的建立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对物体面积的描述要做到动作表征与语言表征相结合,以此增强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摸课桌的面、数学书的面,教师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先让学生来观察黑板上两个图形的大小。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封面和桌面,有什么感觉?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刚才学生猜测的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
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笑脸后面两个图形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统一的面积单位。
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然而,他们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
下面我就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听后的体会: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的源泉。
上课伊始,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黑板和国旗都有面,如果让你们比赛擦它们的整个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的。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先让学生来观察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那个大。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和练习本的封面,有什么感觉?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都能用重叠法来比较大小。
这样,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刚才学生猜测的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推荐阅读)第一篇: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反思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反思红华中心学校吴年龙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在2016年4月27日上午我们在红华中心学校听了吴燕游老师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听了吴燕游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使我收获不少教学知识。
1、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学生比一比手掌来引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摸身边物体学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然后,通过2组平面封闭和1组不封闭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并且有大,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吴老师这节课突出重点,培养学的迁移推理能力。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
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较符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后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后反思1.12.23.3指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无论什么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能引发学生问题生成与探究意识提高学习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四个大环节组成首先是课前交流。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后反思2017-08-14 16:34:45 | #1楼《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后反思2016年9月23日下午3:00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行了数学‘评课’比赛,全体低段数学教师都参加了这次比赛。
学校数学低段老师同评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评课之后我获益匪浅。
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算好课?个人觉得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能够达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的课应该算是好课:1.有意义指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以后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所以,好课首先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
即一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3.有生成性好课应该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成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六横中心小学王芳英听了三位名师的3节课,又听了三位名师指导的3节课,受益非浅。
现在就马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
虽然整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马老师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一、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
从理解“面积”概念,到用不同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单位”要统一,到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环环紧扣。
尤其在理解“面积概念”时,从初步感知——引出面积概念——再次认知,进一步巩固面积概念。
二、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了。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让学生找找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反馈热情高涨。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节课,马老师忽视了书本的作用,本节课加入了自学的环节。
“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都是通过自学,自己找答案。
培养了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但马老师在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有待于商榷。
1.“面积概念”不是很完整,应该指出“电视屏幕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2.虽然找了身边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但是人体中的部位,如手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手掌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应让学生掌握。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三年级下数学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4月26日上午,我听了胡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收益匪浅,下面就这一节课公布一下自己浮浅的见解,不妥之处请多多指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切身履历将实际标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举行评释与应用的历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绪、态度与代价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成长。
本节课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理念,西席在传授时充分展现了概念的生成历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终于,还要让学生履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历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学生学习历程。
师:现在请同砚们查看一下,黑板的面和黑板擦的面哪个大、哪个小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举行传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阅历举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裕的感性明白,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议决“查看、重叠、数格子”等要领比较面积的巨细。
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巨细,体验到没有联合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面积单位传授历程中议决类推、比较、丈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明白,获得了传授的最大效益。
2. 在充分的动手操纵活动中,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西席让学生议决查看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巨细,学生在操纵中,用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巨细,充分理解丈量物合适积要用联合的标准,这联合标准便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相符学生的认知探索纪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明白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举行实际丈量1平方分米,有利于学生对各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演算能力的培育。
3.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阅历。
学习是学生的阅历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必须以学习者的已有知识阅历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
传授不能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阅历、简略稳固地从外部向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阅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阅历中生长新的知识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听课体会感想评课稿
合作、探究、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听后感
又一次走进数学课堂,聆听了本校刘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的学习。
为本节课刘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终因突然停电而使所有的课件准备都成摆设与徒劳。
记得五年前有一次参加镇小的一次大规模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兴冲冲走进一个当时比较出挑的名优女教师的课堂,观摩她的二年级数学课。
大概开始了十来分钟,她在使用课件的时候突然电脑出了故障,于是她就停了下来,请来了学校管电教的,管教学的副校长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连校长也亲自赶来救援。
花了近二十来分钟,终于又可以继续了。
这半节课时间里,她就把数学课改成了学生的即兴才艺表演,幸亏她所带的那个班级是学校唯一的实验班,学生唱歌什么的都还拿得出手。
然后接下去的课是可想而知,当然最终也没进行评课,不过我想挤挤挨挨听课的老师心里头都有嘀咕。
当听完课,我实在感受不到这一课件对本内容的学习能起多大的效果。
顶多只是花了心血准备最终没用上是个遗憾罢了。
刘老师也是位年轻的老师,此意外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
课堂,课依然那么流畅。
他利用学生手头的小学具,依然让学生学得那么投入而有兴致。
只是我们听课老师看不到他的课件里还藏着什么觉得遗憾罢了。
纵观整堂课,刘老师不停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发现问题,并从中形成概念。
第一环节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然后通过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叫面积,板书整理出定义。
第二环节仍然小组合作,想办法比较三张彩纸的面积大小。
在第一次交流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借助学具来进一步比较大小,并对方法有取有舍,怎样比较才是最确切的。
第三环节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时,有扶到放,不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体的大概大小,还能正确定义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平方米。
最后及时回顾与小结。
生动地设计总能吸引学生来兴趣昂然地投入学习探究,不用担心学生无事可做,不用担心学生利用探究时间讲空话聊天。
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就是知识的主人,讲数学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有形的东西。
这都是教师理念的与时俱进带来的课堂氛围的良好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以一个数学门外汉的角度看这堂课,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减少旧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相混淆,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相混淆。
而且从课堂上已经不难发现,学生认为周长与面积存在一定的关系,周长长的面积就大。
在交流时,也有学生老把面积说成周长。
所以,我觉得在认识面积后再让学生摸一摸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加以区分概念。
2.面积单位是个新概念,建立时是否可更深刻些?作业时,学生把单位都填写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当时教师在板书后再把面积单位强调一下,就不会出现这错误。
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体时,只能说是“约1平方厘米”,毕竟都不是标准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线条的认识到平面的认识,在成人眼里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而已可以说是质的跨越。
要让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认识,是否还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