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楠-浅评虚云禅师开悟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百年虚云观后感虚云法师,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虽然他在现实世界中已经离开我们已经有百年时间,但他的思想和教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
虚云法师的教诲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许多重要的事情。
他教导我们要面对现实,要善待他人,要修炼心灵,要追求智慧,这些都成为了我生活的指南。
首先,虚云法师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坦率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在他的讲座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错误、缺点和错误行为负责任。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
只有当我们真正正视现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改变它,才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
虚云法师认为,所有的伦理准则都归结为慈悲、善良和仁慈。
他教导我们要关心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同时,虚云法师教导我们修炼心灵,追求智慧。
虚云法师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心灵,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告诉我们,要通过冥想和观察思维来控制和理解我们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能够温和地面对内心的声音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智慧。
虚云法师的教诲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意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中,我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我还应该关心他人。
我应该善待他人,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快乐。
只有当我们以同理心和善意对待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此外,虚云法师的教诲还让我明白了修炼心灵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中,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
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适时地停下来,静心思考,感受生活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实的快乐和满足。
虚云法师的教诲不仅仅适用于佛教徒,它也适用于每一个追求心灵成长和幸福的人。
虚云和尚开悟述记
后来采石矶宝积寺的住持德岸禅师送衣物来高旻寺供众,看到虚老容光焕发,大为惊诧和欣慰,于是将他落水之事告诉了高旻寺的大众。大众一听,无不钦叹。从此以后,禅堂里便不再安排他轮值做事。虚老因此得便一心修行,很快工夫大进,万念顿息,昼夜如一,身心庆快,行动如飞。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时候,虚老忽然睁眼一看,只见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墙还看见香灯师在小解,又看见西单师在厕所里大便。再向远处看,江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形色,无不一一了见。第二天,虚老向香灯师及西单师问及此事,果然如此。不过,虚老并不以此为意,只当是寻常境界而已。
பைடு நூலகம்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虚老五十六岁。那一年,扬州高旻寺准备连续打十二个禅七。虚老应众人之推举,前往高旻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后,虚老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涨,无法行走。虚老准备乘船渡江,因身无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虚老只好继续勉强沿江而行。后失足落水,随江流浮沉了一昼夜。漂至采石矶附近,幸亏被渔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宝积寺。醒来之后,虚老口、鼻、大小便诸孔,皆流血不止。静养了几天之后,因怕错过禅七,虚老又强打精神,径赴高旻寺。
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
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
因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 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偈:
烫着手 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老和尚的大彻大悟
古代禅师开悟案例
古代禅师开悟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讲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摩祖师开悟的故事。
慧可那时候对佛法已经有了很深的追求,但是总感觉差点啥,没彻底开悟呢。
他听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就跑去求法。
慧可到了达摩祖师那儿,恭恭敬敬地请求祖师为他指点迷津,让他能够解脱烦恼,开悟见性。
可是达摩祖师呢,就像个倔老头似的,根本不理他,继续面壁。
慧可也不死心啊,就一直在祖师洞外站着,不管风吹雨打。
这一站就站了好几天,有一天,慧可实在是太心急了,就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放在祖师面前,表示自己求道的决心。
达摩祖师这才回过头来看他,就问他:“你为啥这么干呢?你到底想求啥?”慧可说:“我心里乱得很,求祖师您帮我安心。
”达摩祖师就说:“行吧,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
这一下可把慧可问懵了,他寻思半天,然后说:“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在哪啊。
”达摩祖师就笑了,说:“得嘞,我已经给你安好心了。
”慧可一听,就像被雷劈了一下似的,一下子就开悟了。
你看啊,达摩祖师这一招很厉害,他就是让慧可自己去发现,心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实实在在能拿出来的东西。
当慧可明白自己找不到心的时候,他就突然明白,那些烦恼其实都是自己心里的妄念,一旦不执着于这个心是个啥,烦恼也就没了,这就开悟了。
就像咱们平常啊,老是纠结一些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在那儿跟自己过不去,要是能像慧可那样突然明白过来,那可就轻松多啦。
虚云禅师境界非凡 乌鸦听法龙王俯首
当时,老和尚每天晚上,或有时隔一两天,在禅堂讲开示。时间一到,叫香板一打响,不但我们种田的、在外面出坡的师父们都往回跑,连天空上的乌鸦也一群群地飞回来听开示。那时云居山的乌鸦特别多,屋顶上、附近的树上以及从茅蓬到禅堂的路上,都被站得密密麻麻,令我们寸步难行。有时要用杖枝动它一下,它跳一下,我们才有路可走,否则就要踩到它们身上。开示说完了,老和尚回茅蓬,乌鸦也回巢了,所以说鸟雀也是很有灵性啊!
一九五七年六月上旬,天气酷热,一天,老和尚他忽然要到五老峰顶看地形。当时有晴空、净行、传印师和我等一共六人,我们就将一张靠背藤椅,用两根竹子捆绑起来,做一个小轿子让老和尚坐,我们就分了三班更替。出门时已近九点,天气很热,太阳很猛。我们心中暗想:“老和尚体质这么弱,天气又那么热,偏偏选上今天上五老峰顶,一定被太阳晒得很难受了。”奇怪的是,当我们抬起轿子的时候,天空中飞来了很多很多的乌鸦,会聚在轿子上方盘旋,把太阳遮得密密的,我们一点阳光也晒不到。它们随着我们前往,轿子抬到那里,乌鸦就像乌云般到那里盘旋,使到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热。
过了一会儿,刮起大风,大雨随即而至,风雨交加,下到茅蓬西边房子,离那土墙不到五尺远的地方,那雨就没有了。持续下了一个多小时,雨水从屋顶上哗啦哗啦地淌个不停,就是打土墙的茅蓬四围,一滴雨水也没有。风雨过后,他们四人就欢天喜地的跑去顶礼老和尚,感谢他老人家的帮忙。老和尚不哼气,也不说话。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他老人家一动念头,好像海龙王也得听从,不让雨淋的地方,雨就下不到那里。
据说证了初果罗汉的人走路时,虽然你看见他双脚是踩在地上,但实际是离地有两分高的。那时也有人问我们:“听说了脱生死的人,走路时脚不触地、不沾泥巴。老和尚都算是大菩萨了,你们经常随他走路,究竟他的脚踩不踩地?鞋子沾不沾泥土呢?”于是我们就很留心这个事情,并且经过多次的试验。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引言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活动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他以开悟的智慧和卓越的教导能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导对人们的影响。
虚云大师的早年生活虚云大师的本名叫杨温,他于1839年生于中国江苏省。
在年幼时,他丧失了双亲,被亲戚扶养长大。
杨温从小聪慧好学,渴望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事业。
初识禅宗杨温在20岁时,遇见一位禅师,他的生命因此发生了转折。
禅师教导他禅宗的基本教义,即通过打破妄念、专注于当下来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被禅宗的智慧深深吸引,决定拜禅师为师,投入禅宗的修行。
禅宗的严苛修行禅宗修行注重静坐冥想,以观察自心为主要方法。
虚云大师每天需要进行多个小时的坐禅修行,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想和反省。
多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禅宗的核心智慧。
开悟的关键时刻有一天,虚云大师正在坐禅修行,他突然觉悟到自我的空无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体验到了无限的宇宙智慧。
这一体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修行方法。
马祖的教诲虚云大师的开悟之后,他前往拜访禅宗祖师马祖。
马祖指导他深化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并鼓励他将智慧传授给更多的修行者。
虚云大师回到禅宗寺庙,开始传授禅修法门,并帮助众多修行者在人生中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的教导虚云大师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在禅宗界享有盛名。
他强调人们要通过觉察当下,超越执著和欲望,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
观念的束缚虚云大师教导人们要觉察到观念的束缚,警惕自我陷入无谓的欲望和执著之中。
他指出,只有超越观念的限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无所住虚云大师提倡“心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他鼓励修行者时刻注意观察自心,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中。
只有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奇迹和自我解脱。
慈悲与智慧虚云大师强调慈悲和智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道士,他能用心灵洞察一切,有曾经
说他是一位“外史内论”的先生。
他说有两种开悟:一种叫内在开悟,就是从心灵中理解世间存在、消逝和流动;另一种叫外在开悟,就是
不断研习佛法、理解宇宙之灵……这就是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回忆得更久之前,虚云大师便已开始他的求道之路,在深山湖泊
游玩,在乡间小道上行走,他想找到一些答案来解释自己身边的一切,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很
多对事物懂得更多的人,与他们交流切磋,领悟各种智慧,从中收获
良多。
慢慢地,虚云大师发现其实道家思想中有不少和他得心意的内容,他仔细研究这些思想,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深入到佛法
的深处虚云大师也逐渐明白自己的视角变得更加清晰,他开始奋力寻
求真理,学习无穷的道德智慧,感悟太虚大道的真谛,慢慢地,他的
心灵也开始觉醒。
虚云大师将自己的心灵开悟凝练成一种思想,叫做“道心通达”。
他认为,只有将人的意志和宇宙间的真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
正的道德修行,这样才能彻底把握人生,圆满旷世。
从此,虚云大师把“道心通达”精神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人们
领悟道理的指南,引领人们把握人生,体悟真理的宝贵财富,让人们
生活在宇宙之中,共同谱写人间佛道的美丽乐章。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导读:本文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鬼神护法:虚云老和尚的故事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
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
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
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
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
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房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
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
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
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瘀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当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
"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
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即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
禅师悟道的故事
禅师悟道的故事自古以来,禅宗传承着一脉相承的悟道故事。
这些故事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
本文将讲述一位禅师悟道的故事,阐述其在悟道前后的修行经历以及对佛教的影响。
一、禅师悟道前的修行经历这位禅师自幼便生活在佛教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毅然放弃了世俗的生活,剃度出家,成为一名禅宗弟子。
他在寺院里勤奋修行,严守戒律,参禅打坐,努力学习佛法。
然而,尽管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却始终无法领悟到禅宗的真谛。
二、禅师悟道的过程有一天,禅师在山林中漫步,偶然间听到一阵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在这瞬间,他的心境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照进了他的内心。
他意识到,这就是禅宗所讲的“直指人心”的道理。
风无形无相,却能让人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
同样,禅宗的教诲也如风一般,直接指向人的内心,让人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三、悟道后禅师的修行和教诲禅师在悟道后,对自己的修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方式,而是以自己的悟道体验为基础,积极开展教诲。
他提倡直接指向人心,让人瞬间领悟佛法的教诲,让许多信徒受益。
他的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信徒们的心灵之路。
四、悟道对禅师个人和佛教的影响悟道使禅师的个人修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再为传统的修行方法所束缚,而是凭借自己的悟道体验,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的教诲不仅让众多信徒领悟到禅宗的真谛,还影响了后世禅宗的发展方向。
总之,这位禅师的悟道故事传达了禅宗直接指向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
禅师在悟道前后的修行经历,以及对佛教的影响,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修行并非局限于某种形式,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领悟佛法。
我所见到的虚云老和尚的奇迹
老和尚当年一百一十七岁,身高两米多,双手下垂过膝,双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报纸的小字从不戴眼镜。牙齿三十六只,整整齐齐,没有缺损,听他说是九十岁后才再生的。他的声音非常洪亮,有时在禅堂里讲开示,声音一大,把禅堂里的报钟震动得嗡嗡作响。老和尚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到云居山时,山上满目瓦砾,荒草遍地,只有三间破旧大寮和四个僧人。这是自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九日真如寺惨遭日本军人炮火,殿堂楼阁毁坏殆尽后,所剩下的一片荒凉景况。
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塌的。”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很好,早上除了吃两碗稀饭外,有时还会吃一点马铃薯。中午吃两大碗米饭。晚上有时吃一小碗面条,或者吃一点稀饭。听他说:他晚上开始吃药石,是从云门事件发生后才开始的,在此以前,他老人家一直都是过午不食的。
他老人家在云门事件中,骨头被打断了好几处。在五六至五八年间,经常生病发烧,身上的旧患、骨折的地方疼痛不已时,他便躺在床上呻吟。可是一听说有人来见他,马上又坐起来,盘起腿子,精神好得很,可以一谈三、四个小时,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病。我们有时催促客人走,想让他休息一下。他反而不高兴,骂我们说:“人家有事才来找我,等人家把事情说完了才能走嘛。”可是客人一走,他又躺下来呻吟了。我们问他:“刚才人来了,你精神那么好;人才走,为何又这么痛苦呀?”他说:“这是业障呀!阎王老子也管不了我,我要起来就起来,要不起来就不起来。”实际上我们也感到很惊奇。
此外,晚上还要每两人一班,每班两个小时来轮流看守着稻田,防止野猪来犯。因为那时山上的野猪、老虎很多。当谷子开花后,快成熟时,野猪就联群结队的来了。只要有一只野猪叫,其它几十只野猪就闻声而至,大肆吞
噬稻田里的谷子支杆,如是一大片稻田一下子就没有了。
他又说自己终生不洗澡。那如果是在大热天,出汗了又怎么办呢?在大热天有时他也会淌汗,但是每次都要我们一再催促,好几天才肯勉强更换一次衣服,奇怪的是他换下来的衣服,一点汗臭味也没有。尤其是他穿的布袜子,经常半个月或一个月才换一次,也没有一点臭味。他老人家的行持是与众不同的。
虚云老和尚去五台山的这一路上的奇迹
虚云老和尚去五台山的这一路上的奇迹跟随虚云老和尚去五台山的这一路上确实发生了好几件奇迹。
也许你们不相信,但这些事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有一次在川北的雁翅山上,遇到一群猴子。
不知他们是出于善心还是出于好奇心,几个猴子从树上摘下果子往下扔,还朝我们叫。
我们拾起果子,就看一只大猴子一边叫一边用手比划着。
师父说:“你看,它让咱们撑袍子呢!”我们赶紧把袍子撑起来接。
树上的猴子连果带叶地往下扔。
它们找的果子都是好吃的。
看我们吃着果子,他们在树上一个劲儿地叫,好象是高兴地说个不停。
老和尚说:“慈悲咱们了。
”这还不算是什么奇迹,后来遇到的几件事就更神奇了。
有一天,我们在永峰山上迷了路。
前边是一个大山涧,往下看一眼望不到底,离山对面有十多米,没办法过去。
这时,天渐渐黑下来了。
没办法,我们只好就地打坐,开始做功课,准备在这里过夜了。
就在这时,刮起一阵风。
风尘过后,山那边出现了一条大蟒蛇,有三十多公分粗,就象个脸盆口似的。
老和尚对我说:“圣安,咱们可以过去了。
”这时候就看那条大蟒蛇眯着眼,吐着芯子,头向我们一点一点的,就象要吃了我们。
我回头对师父说:“您真会开玩笑,它还不得吃了咱们?”师父说:“别害怕,这是菩萨派它接咱们来了。
”师父见我害怕,就让我闭上眼睛,他老人家拉着我的手,我眯着眼看见那条大蟒把头伸到山涧这边,老和尚先踩上去,我也跟着踩了上去,就象踩在树皮上的感觉,有点弹性。
我们一步一步走到了对面,看见那条大蟒确实非常长,到底也没有看见尾在什么地方。
过去以后,老和尚赶快打坐,诵经。
一阵风刮起,筹我们睁开眼睛,大蟒已经不见了。
从那儿走了两里路,来到一个村,叫西哨村,八十来户人家。
我们在那里住了三天。
又有一次,走在一片原始森林的边上,这座山叫虎丘山。
忽然变天了,风沙很大,眼看天色越来越暗。
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听见呼呼的风声。
一会儿,下起雨来。
暴雨夹着冰雹下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
大雨过后,到处都是湿的,路很滑,天越走越黑,于是就决定就地打坐了。
千年一遇之高僧——虚云和尚
江山岁岁新,高僧代代有。
在佛教传入中土两千多年的岁月里修行悟道的人难以计数,但为了苦难之众生而生,为了苦难之众生而死,德被万代,行超三界的僧人千年也难有一遇。
有人说他一生最尊敬的是虚云老和尚,如若没有老和尚佛教或许就“没有”了,这话不置可否,但老和尚一生的修持、一生的行迹每每读来无不悲从心生,泪如泉涌。
虚云老和尚生于1840年,圆寂于1959年,在119年漫长的岁月里,老和尚凭借一双腿、一根杖、一个钵行遍了大半个亚洲,把释迦如来之正法眼藏一次次地弘传于大江南北,播洒于夷逖九州。
老和尚一生护戒如眼目,悯生比赤子,为报父母生养之恩老和尚以四十三岁之龄从浙江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拜往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亦被老和尚孝心所感,危难关头多次施助并劝曰,纵报父母恩也不必若此,老和尚自言纵使拜死在路上亦不敢生一念退心。
佛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阅如来之圣言,睹和尚之轨迹,反观自己愚痴无目之行径,直是地狱中人,与禽兽无异。
云门事件中,111岁高龄的老和尚被殴打的皮开肉绽,血流骨折,气脉全无,老和尚遂即入定,语弥勒曰:弟子太苦业障深重,不愿回去了。
及至于醒,老和尚没有一句怨言,不起一丝嗔念,直说是自己业障未了。
众人怪而咸谓曰:这老和尚怎打不死!僧人答曰:老和尚是为众生受苦来了,所以打不死。
老和尚圆寂之后其舍利子比琉璃还透明,舍利者实乃精神所化之物,佛言琉璃之佛国言之非虚也!当代旅美高僧宣化法师在美国五宗并弘,禅净皆专,一生最敬佩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云老和尚,常言老和尚是八地菩萨下凡解脱众生来了。
鄙人自知罪业深重,欲障难除,对虚云老和尚之行迹德相不敢做半字妄测,只有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仰望着老和尚的足迹,去追寻我那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净如琉璃的佛国。
禅师悟道的故事
禅师悟道的故事
在我国的佛教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因其悟道事迹而传颂千古。
本文将讲述一位禅师悟道的故事,阐述其修行历程、悟道过程以及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一、禅师悟道前的修行经历
这位禅师自幼便投身佛门,跟随名师学习佛法。
他勤奋刻苦,严守戒律,深入经藏,参悟禅宗的要义。
然而,尽管他如此用功,却一直未能悟道。
他深感烦恼,为了寻求解脱,他更加努力地修行,甚至一度闭关苦修,但始终未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二、禅师悟道的过程
有一天,禅师在林中漫步,偶然看到一颗古老的松树。
他看着松树,突然心中一片清明,多年的疑惑顿时化解。
在那个瞬间,他悟到了“因缘法”的真谛,明白了万法的无常、无我和缘起性。
自此,他脱离了烦恼,心中充满智慧。
三、悟道后禅师的修行与教导
悟道后,禅师更加努力地修行,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弟子们。
他秉持“以悟道为根本,以禅修为方法”的教学理念,引导弟子们走向觉悟。
他的教导深入浅出,贴近生活,使许多弟子得以开悟。
他还积极参与弘扬佛法,广结善缘,使更多的人受益。
四、悟道对禅师个人及他人的影响
悟道使禅师的个人修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
脱。
在悟道的基础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
他的悟道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修行,探索佛法的奥秘。
同时,他的教导也给弟子们带来了心灵的启迪,使他们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总之,这位禅师的悟道故事充分展示了佛教修行的魅力和力量。
禅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人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
虚云老和尚震惊世人的神通:可看到人的前世2014年05月07日 15:41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虚云老和尚德相(图片来源:资料图)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这修行人哪,要有一番苦心,今生不成,来生也要继续!虚云老和尚见过十几个前生做和尚的,虚云和尚在云南之前,曾国藩做过云南王,曾国藩信佛,在云南拜了个师父,这师父天天看《华严经》,功夫用的很好,外号草鞋老公,他不穿其它鞋子,就穿草鞋。
说这个皈依弟子对师父恭敬的太狠了也不好,你收这么多的皈依弟子,你要没有得到佛法的实际呀,你避免不了被他转,弄不好会给他当儿子,就这么狠!以前他们说,宁吃千家饭,不受一家供。
这个草鞋老师公,他跟曾国藩有缘,他早晚到衙门里,谁也不管,他看他徒弟嘛。
那天大家都看见了,他到曾国藩夫人房里,夫人马上就生了个小孩,生下来很聪明,后来书读的也很好,这时候,虚云老和尚就在鸡足山了。
●曾国藩他跟虚云老和尚是亲戚,也弄不清曾国藩的母亲是老和尚的姑姑,还是老和尚的母亲是曾国藩的姑姑,反正他们是亲戚跟老和尚经常来往。
老和尚知道草鞋老师公给他当儿子。
你说这个人就是功夫好,生死没了还是不行,有功夫只能说有点福报,生死没了,还是要贪染社会上这些五欲。
曾国藩他这个儿子贪心好大,十多岁就找了几个女的,虚云和尚是个好意,到他家里找他找了五六次,他不见。
就是今生修持好,来生有福报,有福报是有福报啊,福报会造业!●老和尚说云南督军唐继尧,他前生也是个和尚,他自己也知道他前生是个和尚,他不是护老和尚的法吗?老和尚劝他:唐居士,你还是出家吧!他说:我过几年再出家,这些事还没办了。
你要等到事情办了啊,那事情就办不了啦,结果他还是没出家。
你没有一定的受益,你就是知道你前生是个和尚也不行。
●明朝末年有个汉月,他的文章盖世无双,他着了好多书,名称就叫汉月藏,汉月也算是天童密云悟祖的徒弟,密云悟祖有一个徒弟,就是开归元寺的白光明祖,又有一个破山祖师,他到四川去开双桂堂去了,密云悟祖身边没有合适的人,汉月他就作了主,密云悟祖他是开了悟的人,传佛心印的祖师,他看这个知见不正,贻误后人,没办法,密云悟祖发愿来生要作皇帝,一定要把他搞掉!雍正修大藏,一开始就下令,不管在家出家,大庙小庙,要有汉月的书,一诗一句,赶快交出来,不交查出来那就杀头!——摘自《体光老和尚开示录》。
读虚云开悟诗之感
读虚云开悟诗之感
烫着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杯子跌落地,响声鸣历历。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这是虚云法师在高旻寺禅七时接水时打破杯顿悟所做,其法力修为可见如此。
其实,开悟本身就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与参禅念经一样,用一句现在很非主流的QQ个性签名来讲,那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制知。
”也许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都有过这样的比喻,这句话也算是用的恰到好处,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现在已经似乎被用丑了,想想都会觉得可笑。
好吧,承认扯远了。
确实,对于开悟这样一个状态,也似乎是只有有高修行的大德们才会达到的状态,但不过话又说回来,六祖慧能听到的《金刚经》中的那句“应无所住而而生其心”后的反应与感悟算不算得开悟呢?或许是吧,不过历史上六祖到底只有这一人,能达到那样的境界或是一种福报或造化。
人各有根器,造化不一,福报不等,从某些情况下来讲只有放眼于当下,不起贪妄之心才是正道。
对于大德们的造化,我们只有仰望而期冀了。
不过,虚云长老作为百年一僧,与其其名的还有民国四大长老。
也不得不发出乱世出“英雄”的感叹了。
现如今,虽然不能否定真正修行的人们所下的苦工,所经历的磨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要再遇着这样的先贤大德真的空怕太难。
吾辈只能各安其命,各修其道,各人不生贪嗔痴,自己勤修戒定慧,自净其意,也才不负能沐浴大德之恩泽。
【因果故事】虚云老和尚:它刚才讲,我好苦啊
【因果故事】虚云老和尚:它刚才讲,我好苦啊虚云老和尚:“它刚才讲,我好苦啊,投了四世牛了,还有三世……”我们讲一个亲眼目睹的事。
1957年,云居山住了一百五六十人,养了三十几条牛。
云居山的牛向来不穿鼻子,要犁田的时候,拿个绳子往牛角上一搭,把头吊起来,把嘴打个兜拉着走,就去犁田了。
那天大概在农历二月底,海音师讲:“正智师,你去把那头二牯子牵来,今天我要犁田。
”正智师比我大一岁,他那时个子矮。
正智师就跑去了,拿个绳子往牛头上一搭,牛把头一摆;又搭一下,它又把头一摆;第三下搭上去,牛来火了,要用角撞正智师。
那条牛又大、又壮。
正智师看到牛要打他,吓得跑。
他跑,牛跟在后面追。
他就往老和尚住的茅蓬这边跑,牛也跟着他后面追。
当时8点还不到,我们正拿把椅子放到门口,让老和尚出来晒太阳。
老和尚刚出门还没坐下,看到正智师往这边跑,老和尚就问他:“正智师,你这么跑干什么啊?”正智师:“牛要打我,跟着我后面追。
”老和尚:“啊?牛还打人啊?”讲着讲着,牛就追来了。
“咚、咚、咚”,好大的声音。
老和尚站在门口,墙边上靠着一个竹棍子,长二尺左右,老和尚就把竹棍子捡起来,向那头牛一指:“你这个东西不知惭愧,你还追和尚、想打和尚啊?”牛在路上的时候,好几个人用扁担打,想拦住它没拦住。
老和尚这么一指一骂,牛就站着不动了。
站下来以后,牛就流眼泪了,啪啪地往下淌,流得地下都湿了,头往下低着,贴到地上,呜呜地叫唤。
老和尚说:“它在讲话。
”但是,我们只听到牛叫、听不到牛讲话。
一会儿,围了二十几个人,大家议论:“怎么这头牛还在这儿哭啊?”老和尚说:“它刚才讲,我好苦啊,我投了四世牛了,还有三世没投啊。
”我们问:“那牛是什么人?”老和尚:“是我们真如寺的和尚,不守规矩,把常住上的东西挪为己有,罚他做牛啊!”讲着讲着,海音师跑来了:“正智师,叫你拉二牯子,怎么拉到现在都没拉来。
”他不晓得二牯子要打人,被老和尚骂得在那儿哭呢。
这次,正智师拿个绳子去牵它,牛乖乖地被牵着犁田去了。
禅师悟道的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和尚,他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感到自己并没有取得重大进步。
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著名的禅师,希望得到一些启示。
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
“我来自远方,”和尚回答道。
“你带了什么东西来?”禅师接着问。
和尚想了想,说:“我什么也没带。
”
禅师笑了笑,说:“那么,你为什么还在路上?”
和尚顿时醒悟:他一直追求物质上的东西,却忽略了内心的修行。
他明白了自己需要放下这些,才能真正地前进。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财富和物质,而是内在的修行和成长。
只有放下外在的束缚,才能够真正地自由和成长。
古代高僧开悟的故事
《吉安府志》记载,古代有一位高僧,人称“白云和尚”。
白云和尚居住在武功山上的佛寺,每日虔诚念诵《法华经》,如此持续多年,只是不曾开悟。
这一天,他正在和往常一样念诵《法华经》,忽然看到空中出现五色彩云,然后降下漫天花雨,顿时恍然大悟。
满怀欣喜的他手持拐杖登上山顶,看到一条大蟒盘踞在石头上,吐着血红的舌头,好像要吞噬人一样。
白云和尚见状,对着蟒蛇念诵了几句经佛偈,蟒蛇好像听懂了一样,对着白云点了点头,让后就温驯地离开了。
白云和尚有个弟子法号“真香”,他和白云和尚分别了很长时间,这一天特地上山来看望师父。
谁知半路上,真香和尚遇见了一只斑斓猛虎,那老虎张牙舞爪,望着真香和尚就扑过来。
真香和尚吓得瘫软在地,眼看就要命丧虎口。
不知为何,老虎忽然转身逃走了。
原来这个时候,白云和尚正在入定,他得知弟子有难,在暗中以神力保护真香和尚,老虎这才离开了。
当真香和尚见到师父的时候,白云和尚刚刚出定,真香和尚这才知道,是师父施展神通保护了自己。
白云和尚居住的山上比较荒凉,没有米粮可吃,白云和尚只好以菜根野菜做食物。
他对这种食物甘之如饴,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口腹之欲,而是精神上的超脱自在。
有一次,白云和尚到城市里和善男信女举办“百佛会”,讲经说法,利益众生。
他讲经极为虔诚,据说可以在“静夜感灵神击柝”,众人大都叹服敬佩。
不过也有人嫉妒白云和尚的名气声望,向官府诬告白云和尚,使得白云和尚被官府抓去,和囚犯一起做苦工。
白云和尚在做苦工的时候,不抱怨,不喊累,还为因劳累而得病的囚犯念诵经咒,救活帮助了很多囚犯。
此后,白云和尚被释放。
他来到齐云山,在山上修筑茅屋居住。
山上的老虎见到白云和尚,离开巢穴,把山顶让给白云和尚居住。
由于茅屋附近缺乏水源,白云和尚对天祈祷,不一会儿“甘泉涌出”,水源问题解决了。
此后,白云和尚先后在秦晋、吴越等地游历,遍访大德高僧,获益良多。
游览几年后,白云和尚又返回了武功山,他看到一只白莺飞落在池塘边,顿时心生喜悦,就带人在水池边修筑了一处宏伟的佛寺。
禅宗哲理短文
禅宗哲理短文修行与做人白云守端禅师于方会禅师的座下参禅,许久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挂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
有一天方会法师藉著机会,在庙前的广场上和守端禅师闲谈。
方会禅师问:“你可记得师父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师父是因为那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了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而今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故意发出嘲弄的笑声,留下白云守端楞在当场,他心想:难道我说的不对吗?有什么地方说漏了吗?为什么老师耻笑我呢?白云守端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常被方会禅师的笑声惊醒。
他忍受不住,前往丈室请求老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几日来的苦恼,开导他:“你有看过庙前广场上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博取观众的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欢喜,反而不思饭食,梦寐难安。
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比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无心无相的禅法呢?”人生感悟:其实我们有的时候真的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了,而没有踏踏实实地从内心修好自己,没有从内心肯定自己,而是将心思放在外面了。
修行是如此,做人有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
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学僧终于有省。
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云禅师开悟故事及我思
韶院09汉3班方楠
百岁老人虚云禅师,是近代禅宗的泰斗,也是粤北禅师中成就最高额禅师之一。
虚云和尚横空出世,十七岁初次出家,十九岁成为僧人,五十六岁得到开悟。
在近代的佛教史上,一生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历来传说奇妙。
本身,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要讲虚云禅师的开悟故事,那么他的出生和出家的传奇是最不应该混略的。
说到传奇,首先,虚云禅师的出生奇。
传说虚云禅师的父亲萧玉堂公年逾四十无子,他的夫人颜氏在永春州的观音寺祈子,夫妇二人夜间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头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二人惊起互告,颜氏遂有娠。
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虚云禅师。
据老和尚的《自述年谱》上说,他初生下来时是一个肉团,颜氏夫人骇恸,气壅而死。
第二天有卖药翁来,剖开肉团,得一男婴,这就是后来的虚云和尚。
我们自小听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便是其母怀胎三年过半载方才生下的,且出生时只是一个肉团。
哪吒横空出世一生传奇,成为武王伐纣的天兵良将,最后更成为传说中的天神。
那么虚云和尚的出生竟有如神人哪吒这般传奇,这个是多么地不可思议,多么地难以置信。
但是,我想,正因为虚云禅师是最著名的禅师,是近代禅宗的一支奇葩,才会有这样神奇的传说,也只有他这样道行高深的禅师,才配得起这样的传说。
我们是否能理解成是天道轮回,到了这个历史时期,上天的旨意要诞生出这样一位划破历史长空的巨星泰斗。
其次,虚云禅师的出家经历奇巧。
虚云十二岁,跟随父亲奉生母祖母灵柩回老家安葬。
葬礼之中,初见三宝法物,有喜欢之心,从此渐弃举子业而嗜佛典。
随之,萌发弃世出俗之愿。
十七岁,曾只身欲往南岳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
后来又被父亲强徙至福州,并为之娶回田、谭二氏,强禁锢同居于一室,虚云却居内而无染。
久之,出尘之志益坚。
十九岁,终于赋诗留别田、谭氏,再度离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师,达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
出家的翌年,依鼓山的妙莲和尚受具足戒。
此时,其父玉堂公仍四处找寻。
可以说虚云禅师对禅宗的信仰是与生俱来的,没有经人向导,完全出于内心最纯粹的喜爱,和因缘的巧合。
十二岁初晓人事,见到三宝法物便生心欢喜,至便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因缘,一种最纯粹无瑕的信仰。
而他的出家更是曲折的,一再遭受家庭的反对和束缚,却仍然矢志不渝。
强与其妻同居一室,却不为之所动。
足可想见,其意志之坚,信仰之强烈。
虚云禅师五十六岁时,至扬州高旻寺禅堂修行。
传说在来扬州的途中曾一度遭堕江之劫。
此劫难使禅师在高旻寺修行期间更能意志坚定、专心入定、万念俱息。
“一夜,夜间放香时,他开目一看,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彻,隔墙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
远及河中行船,岸上树色,悉皆了见。
”这是虚云禅师开悟的一个前奏,禅师在夜里专心入
定之后,睁眼一瞧,天地间竟然有如白昼般光明。
而且自己仿佛有了透视之法眼,可以看穿墙壁之外的一切事物。
可以想见,禅师入定之深,有如遁入太虚之境,周遭之物,皆了然在心间。
“到腊月的第八个禅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照例冲开水,热水溅手,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如从梦醒,他开悟了。
他述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到,虚云禅师的开悟竟是传奇之至。
开水烫手,杯子落地,在手的剧痛和杯子的响声之中,虚云法师心波震荡,电光迸溅,如梦初醒。
这一刻,“虚空”粉碎了!这一刻,“狂心”下息了!禅师开悟了。
据说,倒开水烫手的开悟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北宋一代宗师晦堂祖心禅师身上。
祖心倒开水,开水溅到了手指上。
祖心禅师便豁然如梦方醒,灵智初开。
晦堂祖心禅师曾写下偈语:“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
”
那么时隔千年,虚云禅师在高旻寺,以开水烫手与杯子落地为机缘而开悟,这是巧合,更是机缘天注定。
他的开悟是一种“厚积薄发”,也是“啐啄同机”。
虚云法师在开悟的前三天,便得到了“心体澄澈”的高深境界,这可以说是开悟的一个先兆,是即将“厚积薄发”的蜕变的体现。
以此为先兆,再以“开水烫手杯子落地”为机缘而开悟,就是晦堂祖心所谓“春来草自青”的体现。
时机到了,机缘到了,时到花便开,春来草自青。
然而更是“啐啄同机”,法师已然是“心体澄澈”“慧根具足”,就缺少一个机缘,那么此刻的“开水烫手,杯子落地”便有如“小鸡将啐壳而出,而母鸡助之啄也”。
这样的开悟,跟千年前的祖师晦堂祖心何其相似,更可谓是“青出于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虚云禅师出生之奇,萌发佛心之巧,可以说都是因缘注定一般,这为他有如此神奇传奇的开悟经历都已经做了充分的铺垫和预先的诠释。
然而更奇奇在万念顿息时的“心体澄澈”,奇在轮回千年的又一次的开悟经历。
这为虚云禅师在近代佛教历史道路上的伟大功绩,为禅师何以成为近代禅宗坛上的一枝独秀的泰斗,都给出了一个传奇万分的根据。
佛源曰:“自性本来寂,古今不后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