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一般指明朝(1369-1644年)和清朝,那么同学们知道明清的历史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朝历史知识点1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3.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 5.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6.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
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8.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9.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10.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隋唐时期:繁荣 与开放的时代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元: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政治
郑和下西洋
对外关系
清朝对西藏、新疆、台湾 及附属岛屿等有效管辖
民族关系
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措施?
明朝: 在中央,废丞相, 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 书省,设“三司”
明朝: 设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八股取士 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加强 君主专制 的措施
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
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
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
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
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
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和实行奏折制度,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光耀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2019年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 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 大贡献。 6.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 1.措施: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以及掌握大量 天文、历史知识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船队成员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我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
明朝(北京)、清朝(北京)。
2.统一: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巩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其演变历程 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大一统), 隋唐时期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清雍正时 设军机处)。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格式: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2024统编版七年级历史
2024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一、七年级历史(上册)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北京人距今约70 - 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青铜文明。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 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周王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王作战。
通过分封制,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的繁荣。
- 春秋战国的分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 476年),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
第5课时 明清时期
艺术生历史学科高考备考核心突破第5课时明清时期一、考情分析明朝和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核心考点主要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频考次每年都会涉及一至两道选择题,材料题背景知识会有涉及,考频为中等。
常见的考向为明朝与清朝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近年新课标所涉及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今年的复习备考需要重视。
针对考情,艺术生的复习备考策略以主干知识为重点,结起明清时代特征的知识网,在具体的时空下理解明至清前期(1368—1840年)的阶段特征。
针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度发展的趋势;重点理解促进和阻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联系现实,认识民生问题对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重点理解明清之际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在明清的特征。
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二、学情分析艺体特长生在高三学习文化课的时间非常少,专业考试结束后,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学习历史科目了。
艺术专业学生备考时间只有普通文化生的三分之一,他们需要在仅有的时间内复习完中外历史所有的内容,这就必须提高复习的效率,用通史线索快速明晰复习主线。
艺术生高一与高二基本上已经学完了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与必修Ⅲ思想文化史,对于高考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历史的主干知识需要通过复习唤起以前的所学。
因此,在复习时,聚焦高频考点,突破核心知识,理清主要线索就显得十分关键。
同时,以高考真题为主,不断强化练习,通过真题训练总结解题方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采取的集权措施,分析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等举措产生的影响;结合历史地图概述明朝时期朝廷对边疆的管理,认识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疆域扩大
14.(2021·岳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
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可知
( A)
A.皇帝独掌朝政
B.皇帝与军机大臣共掌朝政
C.皇帝与军机大臣相互制衡
D.军机处高于皇权
15.★(2021·广东)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 50%,清代则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台湾问题是中国内 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 国采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1.明朝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该是
( B)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命题点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2021·甘肃省卷)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新 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问题: (1)元朝结束了唐以后 370 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成为我国 古代版图最辽阔的朝代。元朝设置的正式管辖台湾和西藏两地的机构分 别是什么? 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在西藏设立宣政院。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命题点 1:明朝的对外关系
1.★(2021·甘肃省卷)“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
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
诸国”。该历史事件指的是
( D)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隋朝(一)隋朝的统一581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二)开通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二、唐朝(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 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贤才。
他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为相,人称“房谋杜断”。
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二)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她的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
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引言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朝和清朝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两个朝代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比较,以便深入了解这两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外交关系。
明朝对外贸易情况明朝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明初,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港口:广州、泉州和明州。
这些港口成为了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窗口。
贸易对象明朝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周边亚洲国家。
其中,东南亚国家如吉阿诺、爪哇、苏门答腊等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
此外,印度、波斯等西亚地区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国家也是明朝的贸易对象。
贸易商品明朝时期,中国向外输出了丰富多样的商品。
主要的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
丝绸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受到了东南亚各国的广泛欢迎。
此外,中国的护肤品、香料、药材等也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贸易方式明朝时期,对外贸易以私人商人为主导,许多商人通过海上贸易进行商品流通。
私人商人通过船只运送商品,开拓了新的贸易路线。
同时,明朝政府也参与了一部分的对外贸易活动,并且对贸易活动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监督。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情况清朝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些变化。
伴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对外贸易政策有所调整,不再集中在南方港口,而是向北方进行了转移。
贸易对象清朝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重点转移到了与俄罗斯、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上。
清朝通过边境贸易与俄罗斯进行了大量商品交流。
此外,清朝还与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等特定贸易机构进行贸易。
与明朝时期相比,清朝前期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减少。
贸易商品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商品以农产品为主。
清朝向外输出的主要农产品包括粮食、棉花、烟草等。
此外,清朝还向俄罗斯输出皮草和茶叶,与欧洲国家进行了瓷器和丝绸等商品的贸易。
贸易方式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仍然以私人商人为主导。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高中历史高考复 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一.阶段特征及其表现: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具体表现: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祖国的辽阔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更加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对外关系:中外交流由活跃、频繁转向闭关自守;殖民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开始出现。
文化上承古萌新:传统科技领先,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早期某某思想和反封建色彩的文学作品出现;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西学东渐开始。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归纳:政治:1、明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定都,1421年迁都,年灭亡。
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在中央,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军事上,;法律上,;文化思想上,。
2、明末农民起义:原因:、、、。
口号:。
政权:。
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年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改金为,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
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4、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的变革:一条鞭法:目的:。
内容:。
意义:;。
更名田(内容):。
地丁银:内容:。
意义:。
经济: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
表现:农业:、、。
手工业:、、、、。
商业:、、、。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及缓慢发展:出现:条件:、。
时间,地区,部门,标志。
清朝前期缓慢发展:表现:、。
缓慢原因:。
民族关系:1、与蒙古族的关系:明朝:初期: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修缮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南下,明后期,鞑靼与明朝通好。
第六章 第6、7节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六章第5、6节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考点:全部基础网络:(见《优化方案》重点、难点、考点解析:1、主要封建王朝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特征比较①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与汉政权并立的政权,促进了民族融合;③隋唐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④五代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强大,威胁中原汉政权,但促进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及民族融合;⑤元明清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时期,特别清代前期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2、我国古代外交关系发展变化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1)明清以前,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
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
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从主观因素看:a.从明朝中后期开始。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b.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②从客观因素看:a、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某某流域。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某某。
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b.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
【高中历史】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繁荣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友好、冲突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 前期 战、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
唐
宋明
西 汉
清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走向:
从 开放 到 闭关锁国 。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时期
史实
特点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2)丝绸之路的
汉代 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
大帝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 明传向东方,也促进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
4.罗马征服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下半期,罗马经过扩张,成为 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通过征服战争,使罗马文化渗入 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外关系从西汉的丝绸之路开始,唐朝实行开 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成为唐宋时期经 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郑和下西洋后,我国的对 外交往逐渐减少。清朝前期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从而导致中 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2、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用武力 打开了中国大门,其外交也是屈辱的、不平等、不独立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采取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七下历史复习题及答案
七下历史复习题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到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创举,中国一直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但是到了清朝,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举出材料一中提到的“常须达”的典型事例1。
政策:对外开放;事例: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材料二: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地逆转了……倭寇骚扰沿海,给南方各地带来极大的破坏。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2。
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2。
政策:闭关锁国;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3。
综合以上材料,从对外关系的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
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二.历史社团的同学们计划举办一期题为“古代中外交往风雨历程”的展览,搜集到以下材料。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一鉴真图二玄奘图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4.图一、图二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两位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
朝代:唐朝;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研究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原因: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②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③对外交通便利.5.图三所示远航发生在哪一朝代?这次远航的目的是什么?5。
朝代:明朝;目的:为了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交流.6.三幅图反映的史实在历史上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6.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三.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戚继光东南抗倭
•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 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四出抢掠时, 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 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 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 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 戚继光东南 抗倭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 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 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三葡萄牙租占澳门
• 535年,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进行贸易的权利; 1553年,葡萄牙以曝晒船上水渍货物为由,并通过贿赂当地中 国官吏,进入澳门居住;至1557年起,他们每年须向当地中国 官吏交纳一定银两的地租,以换取在澳门居住的资格。 1840年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被迫割 地赔款。葡萄牙政府也趁机发难。1845年,葡萄牙颁布法令, 公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并拒交地租,以武力抢占关闸, 驱逐中国官吏,绑架中国士兵。1851年和1864年又先后强行将 X仔与路环两岛划入其管辖范围,从而逐步完成了对澳门的占领。 1887年,葡萄牙与中国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和好 通商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但该 条约涉及的勘界问题经多次会谈一直无法达成协议。1928年, 当《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第四次期满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曾照 会葡萄牙政府,声明中止该条约,并与葡萄牙政府签订了新的 《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新条约没有提及澳门问题,葡萄牙占 领澳门的现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1955年,葡萄牙颁布了《澳 门海外省组织法》,擅自将澳门视为其“海外殖民地”。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制作者:叶子浩
一郑和下西洋
•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初期郑和奉命出使 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 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 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 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 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 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但愿海波平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 (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 是中国的领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生活在 这里。从唐到明的历代朝廷,都在这里设置 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17世纪上半叶,沙 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明 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 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顺 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 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 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 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 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 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 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 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 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 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 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 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 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戚继光战绩
•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 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 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己方牺牲陈四等3人。 •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 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 颗,己方无一人牺牲。 •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 虏26人。己方阵亡90人。 • 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己方牺牲金渔等16人。 •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 498颗,生擒1名,己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己方无一人阵 亡. • 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 160多颗.己方牺牲31人.
•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 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祖籍安徽定远,山东 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 •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 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 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 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 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 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 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 (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 三军。”戚继光对招募了近4000人,进行了严格的 训练,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 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 「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 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