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合集下载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

清朝前期实行的“地丁合一”与明朝的“一条鞭法”之间的联系清朝前期的税收,除盐、酒、茶、关税等各种杂税以外,主要是田赋收入。

在田赋中,又以地丁占极大比重。

地丁包括地赋与丁银在内。

丁银的课征,决定于人口。

康熙年间,人口增加虽然超过耕地增加的速度,但是因为难于清查,所以人丁之税反见减少。

为了保证税收稳定,公元1712年皇帝诏谕,计征丁银以康熙五十年人口数定为常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人口和丁银都固定了下来,这其实是为了防止农民因不堪苛税逃跑而采取的一种保障收入的措施。

丁银一经固定,就为“摊丁人地”,即将丁银摊入地赋内合并征收提供了条件。

康熙五十五年,首先在广东实行地丁合一税制;雍正时期,继续扩大到直隶、山东等省;到了乾隆时期,便普遍在全国推行开来。

丁银摊入地赋,其数额因各地原征丁银基数不同而各异。

较多的如直隶省,为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较少的如江苏、安徽,为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一厘一毫至二分二厘九毫。

丁银摊入地赋以后.表面上虽说不再加赋,实际上税赋却仍然有增无已。

因为清朝的地丁‘合一,是规定折银征收的。

由于银的成色不同,为使上缴的税银成色统一,需要加工熔铸。

于是在正税之外,规定要加征耗羡,重者好几钱,轻者一钱多。

此外,一遇公事,还要另行加派各种附加,名目繁多。

朝廷对各种加征禁之不能,就采取限制的方法;限之不能,就正式下令承认。

承认以后,要全数归于国库。

而地方为了谋取收入,又行私征。

如此反复,人民沉重的负担仍然不能缓解。

清朝的地丁合一,实际上是对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与发展。

一条鞭法将原有的正附税收合并为一体,全部按田亩计征。

而地丁合一则将一条鞭法以后所发生的一些正附税收再行合并,仍然实行按田亩计算征收。

所不同的在于一条鞭法是按支出需要摊派,地丁两项常有变动,因此不能彻底合一;而清朝的地赋,如民田原来规定每亩一般是征收三升三合五勺,重者为八升五合五勺,比较固定。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政治:这是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 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通,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永乐大典》
清乾隆
《四库全书》
地位(意义) 古代医药学巨著 古代农学巨著 古代工艺学总结 古代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传播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稳定提供了社会条件。 教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对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 逆色彩。
二、理学嬗变与启蒙新声——明清的思想
2、李贽的思想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
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表现:
1、手工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一、经济发展与艰难转型——明清的经济 3、商业领域的新气象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1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1

第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学习目标】:学习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的建筑成就;掌握《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内容及价值;懂得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重点:明长城;明北京城及其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难点:为何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明长城和北京故宫()、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千米()、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组成。

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群。

、《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朝代:明朝成就: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价值:该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西方国家称它为“东方医学巨典”。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价值:被誉为“中国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内容:详尽的记述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

()、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明朝时,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二、合作探究:、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天工开物》是一部以什么内容为主的书籍?为什么读书人把它弃掷案头?三、巩固训练:、明长城东西起止地点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万里长城、避暑山庄、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药物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周髀算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下列医学著作出现的时间顺序是()①《千金方》②《本草纲目》③《伤寒杂病论》、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③①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绵延峭拔的八达岭啊/舞起矫健的巨龙/短兵相接的年月/你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壁垒/和平建设的年代/你是显示民族气魄的支柱……”诗中赞美的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辨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八达岭”“抵御外敌入侵”。

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八达岭长城是长城的一段,古代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进犯。

故选D。

2.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明长城的起止点为( )A.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C.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 300千米。

3.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而修建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4.明长城蜿蜒六千余千米,气势宏伟。

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明朝修筑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蒙古族的侵扰。

【知识拓展】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千米的长城,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5.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6.一个时代的著名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

以下属于我国现存的保留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是(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核心素养目标】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一、教学课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经济的新变化与思想文化新变化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时空观念】通过对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方面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图片、文字史料相结合认识明清时期经济上出现的新变化,初步培养图文互证的历史意识。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中西对比,认识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落后,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与危机并存,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及原因;明至清中叶面临的危机。

四、教学方法:史料研习法、自组学习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前几年有一句诗很火。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道出了人们对于江南美景的喜爱。

事实上,一千多年前的江南,已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缩影与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立足江南,从明至清中叶不同的人物的视角出发,来看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变化。

一、忆盛世繁华——看时代进步曙光视角一从明朝江阴文人李诩笔记看农业领域的新现象李诩是明朝中期常州府江阴人,代表作是《戒庵老人漫笔》。

请同学们思考,戒庵老人漫笔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可以作为研究明朝经济的几手史料?答案: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方法指导】史料的类型与价值1.按载体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

2.按学术价值分类:(1)第一手史料:强调当时、当事,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较高。

(2)第二手史料:时代久远,后人研究,间接反映研究对象,学术价值偏低。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以辛亥革命为界限,主要涵盖了明朝末年、清朝建立以及前期的清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外患乱、民生凋敝,社会环境十分恶劣。

随着清朝的建立,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清朝内部依旧存在许多隐患,民不聊生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这种社会背景自然会对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产生影响。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学的变革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但是在明末清初,儒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如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论”的思想,主张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本质,只要开发良知就能够达到心与道的一致。

这种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儒学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2. 科技的发展明末清初,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

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发明了天文仪器——“徐光启日晷”,清代科学家沈括也创造了仪器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中国重新开始关注科技发展,也给未来的思想创新提供了契机。

3. 文学的多样性明末清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都出现了多样性。

如明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清朝,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如袁枚的小说,以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除了思想的创新,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解放的现象,这种解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元代文艺复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第4讲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三、文化: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 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专制暴君统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
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 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 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1 2 变式训练 3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
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高考能力要求 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 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 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 2 变式训练 3
1 2 变式训练 3
认知深化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x课件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9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x课件

2.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 (1)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 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主张 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 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 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领域进行了总结。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
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
的全国地图。
1.构图解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2.史学新论——白银货币化使明王朝权力衰落 明朝统治在白银货币化过程中是被削弱而不是被强化了,由此王
第9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识点一 明清的经济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输入中国,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 食总产量。 ②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广泛种植,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 兴盛。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3)商业:①白银成为主要货币。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③商帮出 现,如徽商和晋商。④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 络的核心。
实学思潮所组成的。晚明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潮由阳明心学中的一支发 展演变而成,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宣扬离经叛 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 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一、隋唐时期。

1. 隋朝。

- 统一全国。

-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大运河的开通。

-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 科举制的创立。

-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 唐朝。

- 贞观之治。

-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是著名的谏臣)。

- 任用贤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女皇帝武则天。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国号为周。

- 她在位期间,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开元盛世。

-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 他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课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ppt课件

叁 · 小说与戏曲 【课堂探究】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3)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二、文学科技:小说、戏曲、科技 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得以繁荣
类型 成就
地位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过如另此外一精个致笔到贴式苛检细查的,按饮照食膳管谱的理配,方足,检见查皇一家遍,上然方后供准备馔传之膳仪。‘式传与膳排’一场声,令 下也,可由掌以勺看的出按照权上力菜是的次何序等,的听总敏提感调而的指紧挥张安,排,以做至成于一个不一得个不的菜将,吃顺饭序呈这递一上 去人。之这期所间需内都务府用的重人重,寿仪膳式房制的总度管牢、笼提调禁,锢眼起睛盯来着。每一个菜盛到碗里或碟里。碗
和碟都是银制的,据说如果菜里有毒,银就能变成黑色。然后交给太监,用黄云缎包好,
二、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
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时代,八股取 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 伏……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使得一 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 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
局限: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
二、思想:明清进步思想家
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时代,八股取
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
伏……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使得一
2.李贽
李贽的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又化(1368~1840年)【课标目标】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变化,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

因此,著名的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樊树志提出了“晚明大变局”发概念,一时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么,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玉米、甘薯、烟草等)解说:据著名史学家何炳棣研究的结果,大约在16世纪中叶前后,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的吕宋去做买卖,于归途中把番.薯的品种带回本县种植。

其后到了1594年,当福建发生饥荒的时候,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把收成的番薯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并说明栽种番薯的益处。

金氏便劝勉人民广为种植,以济饥荒,因此它被称为“金薯,②明朝中期,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解说: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一一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判断明朝后期中国是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2、社会经济的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主导地位)。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明朝中后期(1)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陆王心学①代表人物:王守仁。

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A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B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3)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明清之际(1)背景:明末清初的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人物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超出儒学范围。

三、小说与戏曲1、小说(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2、戏曲传奇:①内涵: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

②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2、西学东渐(1)概念: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2)代表人物: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如意大利人利玛窦。

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05讲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教师用书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空定位·通史概览中外历史纲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

后内阁出现,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3)明朝后期,乡约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4)明政府修筑长城,设置军镇,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都司,进行管辖;(5)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6)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7)乡约主要宣讲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经济与社会生活】(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期,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1)意大利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到中国;昆曲的发展演变。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清单一明清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央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明朝后期【深挖点:同时期世界史上正在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东西方贸易扩大】,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深挖点:如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深挖点:一方面缓解了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人口急剧增长,带来新的人地矛盾】。

②江南等地区【深挖点:注意是江南地区,而非全国。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趋势,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深挖点:如棉花、茶叶、甘蔗、烟草、桑树、油菜、花生、大豆等】,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深挖点:收入结构多样】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深挖点】明朝后期以来玉米、甘薯引入和推广种植1.新作物引入路线:主要是从东南沿海引入,这与明朝后期的对外贸易有关,同时也涉及西南边疆。

2.主要种植地区:如江南地区、广东福建沿海、四川盆地,分布情况主要与传播路线、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相关。

3.影响(1)推动了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

(2)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人口快速增长。

(3)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加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耐旱的特点,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但是,过度的垦荒也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5)人口的增长和白银货币化,推动了政府赋役制度(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土地政策(如垦荒政策)、货币政策(如赋役折银)的调整。

4.人地矛盾与新作物推广的关系人地矛盾加剧,促进了新的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反过来,新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缓解紧张的人地矛盾。

5.雍正、乾隆时期的垦荒政策(1)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教案第一章:明朝的科学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2. 掌握明朝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1.2 教学内容1.明朝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2.明朝的农业科技成就;3.明朝的手工业技术发展;4.明朝的医药学进步。

1.3 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社会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科技发展的原因;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科技发展的背景和主要成就;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明朝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章:明朝的农业科技成就2.1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2. 掌握明朝农业科技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明朝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2.明朝农业科技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农业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农业科技的特点;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明朝农业科技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明朝的手工业技术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手工业技术的主要成就;2. 掌握明朝手工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1.明朝手工业技术的主要成就;2.明朝手工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手工艺品,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手工业技术的特点;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手工业技术的主要成就;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明朝手工业技术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明朝的医药学进步4.1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医药学的主要成就;2. 掌握明朝医药学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1.明朝医药学的主要成就;2.明朝医药学对后世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医药学著作,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医药学的发展;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医药学的主要成就;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明朝医药学对后世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猜押练一 考点三 明朝及清朝前期(1840年前)(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猜押练一 考点三 明朝及清朝前期(1840年前)(含解析)

猜押练一致胜高考必须掌握的12个必考点练考点三:明朝及清朝前期(1840年前)1.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2.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4.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5.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

永佃权(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 )A.水陆交通十分发达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自然经济局部解体D.长途贸易开始兴起7.据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明代中后期,松江地区一年上交政府的赋税总额比南宋时期增加10多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 进步。 2、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中 外的正当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吸 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3、八股取士。
课堂评研
谢谢!
欢迎批评指导!
• 提示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 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材料二 综观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就 是这样:在近代科学的园地里仍然是空白一片;在传统 科学的发展中,则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整个中 国科学技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束缚下,走进了死胡 同。在西方科学技术普遍繁荣的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却 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是一 个极大的悲剧。——《中西500年对比》 • 提示二:从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分 析。
请同学们小组 合作,交流前 置作业,完成 感知历史。
• 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能不能给大家展
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 知识结构 建筑 长城和北京故宫 科学巨著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
仔细阅读课文,结合你所了解的 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你能不 能谈一谈明朝和清朝前期科技成 就有哪一些特点?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技特点
1技在明朝依然处于世界前列,但 自清代前期,我国的科技发展逐渐陷入 停滞。
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的科学技术史专家,曾花费 数十年时间,精心编写了享誉世界的多卷本 《中国科技史》。在该著作中,李约瑟提出这 样一个问题:自公元前2世纪至15世纪,中国 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 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诞生在刚 刚摆脱中世纪黑暗的欧洲? •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仔细阅读提示, 认真思考,你能试着解答这一难题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